我想問醫師

49歲的阿明因為突然中風,導致下肢行走不便,為了重新再站起來,開始了每週定期復健的生活。除了接受傳統復健,阿明也嘗試選擇下肢機器人來協助復健。   機器人能協助復健?要如何進行呢?讓我們來看看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的解說吧。   多重互動回饋 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 機器人復健是一種藉由外部機械輔助達到感覺運動訓練的復健方式。透過機器人輔助訓練,病人可以針對特定動作加強練習,並藉由增加肢體的感覺回饋,強化復健運動訓練的效果。 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一樣,是利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會出現的神經再塑性(英文:Neuroplasticity)特性,讓病人透過復健訓練,使神經系統再學習以增加效果的一種復健方式。以腦中風病人為例,中風發生2週後,大腦開始出現神經再塑性,病人透過重新熟悉因腦損傷而喪失的動作,而使內部神經迴路得以重新分布並建構。 復健訓練的用意原本就是加強病人重建神經迴路,促進神經功能的「獲得」,機器人復健則更提供機器與病人之間的互動回饋,包含視覺、聽覺、本體覺等感覺回饋,透過多方回饋反覆刺激促進神經再塑性,可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效果。   從坐到走 嚴重偏癱病人可加快復健進程 一般來說,病人的復健通常是在生命徵象穩定後才可開始。我們會先讓病人在床邊練習翻身轉位、床邊坐平衡及坐移位等訓練,再開始練習站立平衡,最後才有步行等訓練,過程都必須一步一步進行。但如果是嚴重偏癱或臥床已久的病人,其喪失的體力和失能的現象會使得每一個步驟都較漫長。此時,機器人復健則可以使病況較嚴重的病人克服體力上的障礙儘早學習,促進神經的再學習。 以外骨骼下肢機器人來說,較嚴重偏癱的病人除了接受一般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神經復健運動訓練外,下肢機器人可讓病人提早接觸下肢步行動作的練習,促使病人在嚴重偏癱時就可以「重新學習」並熟悉步行動作;同時,下肢機器人也可額外提供加強下肢關節的活動練習,減少病人因久臥不動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另外,由於復健訓練運動需反覆練習,若訓練的對象為嚴重偏癱、體力較差的病人,經常無法勝任,此時若能使用機器人輔助訓練,就可以減低病人在訓練過程中過多的出力與疲乏。   多元復健治療 未來癱瘓病人福音 下肢機器人的適應症包含: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中樞神經疾病所造成的行走障礙。主要的禁忌症比如生命徵象不穩者、站立姿勢有危險且無法適應者、下肢有開放性傷口、膝髖關節不穩定者、病人身高體重無法符合機器需求(如:太高太重等)、下肢張力過高會抵抗機器運動者、身上有管路且無法妥善固定者、懷孕婦女等。因此在接受治療前,仍需由復健團隊評估合適性。本院目前一個療程為4~5週,一週做5天,一天做30分鐘(包含上下機準備則是40~50分鐘)。 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上肢被動機器人、上肢機器人,可提供上肢癱瘓的病人進行復健,另外也包含身體部分承重輔助訓練等項目,或是針對患側肢體出現張力過強而無法使用機器人復健的病人,也可以運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於張力過強的部位,使病人在注射治療後,也有機會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讓病人在傳統復健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未來的復健治療預期將會有更多元與積極的訓練方案,實為癱瘓病人的一大福音。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

根據統計,人們終其一生,有8成會經歷過下背痛。除了治療疾病本身,醫生多會告知患者也要加強核心訓練。但,到底什麼是核心訓練,一般人其實也是一知半解。    所謂的核心,其實是相對概念。一個組的組長是核心,但放大到一個班級,班長就是核心了。 就像我們的手,肩膀是核心;但放大到整個身體,軀幹才是核心, 基本上就是胸部到腹部的這一段軀幹,其中又分成「內核心」以及「外核心」。   那麼究竟要如何正確地練出核心呢?就讓我們來看看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醫師-江研壹的解析吧。   內核心、外核心到底是什麼? 一般「外核心」指的是腹肌、背肌這些淺層肌肉,它們的運作會造成軀幹的動作,像是六塊肌(腹直肌)、馬甲線、人魚線,都是這些肌群露出來的線條。 而「內核心」指的是橫膈膜(主管呼吸)、腹部最深層的腹橫肌(穩定腰椎)、脊椎旁的多裂肌(幫助背部及脊椎穩定)、骨盆底肌(支撐內臟器官)。內核心肌群除了能穩定軀幹,還能幫助力量傳遞、增加平衡感,讓運動表現更有效率。 相信大家都有開啟密封罐的經驗,如果遇到難開的上蓋,自然而然就會閉氣,這就是透過閉氣去掌握住我們的橫膈膜,誘發我們使用核心,以便更有效率地使用肌肉群,幫助打開上蓋。    臨床上,我們常發現許多下背痛的病人,他們的下背肌肉都很緊。 常見的狀況就是,他們的內核心不出力,外核心只好出來幫忙卻後繼無力,最終導致緊繃的結果。   核心的訓練方式,你做對了嗎? 了解核心的重要性之後,「如何進行訓練」想必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我們可藉由呼吸來訓練橫膈膜;藉由凱格爾運動來訓練骨盆底肌;藉由一些中軸的訓練來鍛練腹橫肌跟多裂肌。 傳統上,很多人喜歡用仰臥起坐來做訓練,但不少訓練者在沒有身體基礎能力之下就去做仰臥起坐,無法好好控制胸腰椎肌群,也往往有許多代償動作發生,容易對訓練者產生傷害。除了很多人都會用來訓練核心的棒式(plank),我們這裡提供另一種訓練方式:死蟲式(deadbug)。 「起始動作是先平躺,雙手朝向天空,吸一口氣,先膝蓋彎腳尖踩在地板上面,再吸一口氣,髖屈曲,把腳離開地面,骨盆些微後傾,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圖1)。接著將對角的手跟腳伸直,不要碰到地上(圖2)。之後再換對側手、腳反覆訓練。」 (圖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做正常版的死蟲式覺得太難,這裡提供兩種簡易版(退階版)死蟲式,一種就是專心動腳即可(圖1~3)。假如仍覺得太難,可採用單腳跟著地的方式,當腳越接近我們的身體,難度就越低(圖1~4)。 (圖3。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4。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正常版的死蟲式已經做得很好,也可以嘗試進階版,在我們的腳踝綁上彈力帶,增加阻力。當我們做動作的時候,另一邊的髖屈肌需要去撐住我們的腳(圖5~6)。 (圖5。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6。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另一種進階版,可透過彈力帶當作阻力去影響動作者的手,使他的肩胛骨跟背部肌群都要出力來穩定肩膀(圖7~8)。 (圖7。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8。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真的有練到核心嗎?超音波照下去就知道 根據筆者在「Dr.GYM運動醫療訓練中心」的經驗,很多剛進入訓練者即使做出動作,也不代表真的有使用到核心,還是需要有經驗的指導員帶領。既然內核心肌群看不到、又很難摸到,那我們就直接用超音波把它照下去,看看什麼叫做核心收縮。 首先請被測試者平躺放鬆,我們把超音波探頭放在肚臍右方的位置(圖9)。可以發現,在超音波畫面的最外層肌肉是腹外斜肌,往內一層是腹內斜肌,最裡面是腹橫肌,而在腹橫肌裡面就是腸子(圖10)。 (圖9。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10。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接著請被測試者收緊核心,並請他正常呼吸、把腿抬起來(圖11)。這時候很多人的核心就會鬆掉,如果是有收好的核心,我們就可以從超音波清楚看到,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都有變厚,尤其腹橫肌還變厚2倍多(圖12)。 (圖1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1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看看電視或是Youtube影片就可以自行訓練了,殊不知自己的動作跟影片示範天差地遠。即使動作外觀上一樣,也不表示身體啟動的肌群是我們要訓練的目標肌群。要相對安全的學習與有效的訓練,還是要有專業指導者帶領才好。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醫師 - 江研壹)

體育競技綜藝節目《全明星運動會》第1季剛結束,在網路上受到廣泛討論,看藝人們使盡渾身解術參與競賽,節目精采異常,也創下收視紀錄。儘管有些藝人在競技過程中不小心受傷,但他們展現出的運動精神,都受到觀眾們的讚揚!   不管是專業或是業餘運動愛好者,在受傷後都會問醫師:「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去運動?」 事實上,受傷後絕對不可能完全休息到傷都好了才回到運動場,尤其對於專業或進階的運動員來說,一方面會造成嚴重的時間浪費;二方面過度的休息,其實會讓運動員的身體遭受更大的損失。 根據研究,1週的完全臥床休息就可能導致肌肉量減少高達3%,肌力表現更可能下降達10%以上。若是想透過訓練彌補這週喪失的最大肌力,可能要花1個月以上才能重新練回來,因此,如何在受傷後盡可能透過訓練維持肌力,又不造成受傷部位的負擔,就成了很大的學問。   所以要怎麼正確又健康的休息,以便自己加速回到運動場上呢?我們就來看看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劉又銓的分享吧。   傷後重返賽場6階段,循序漸進學問大 根據2018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JSM)》的重新定義,我們把回到賽場分成幾個階段,如下: 1. 復健階段(Rehab Phase) 受傷後的急性期、或剛接受完手術/非手術治療後,患部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度受限可能都還很明顯。這時醫療團隊(醫師、物理治療師等)會積極進行復健治療,確保組織得以修復,疼痛獲得控制、水腫逐漸消除、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 為了避免沒受傷的部位肌力下降以及心肺功能退步,必須在不造成受傷部位負擔的狀況下,訓練全身主要肌群的肌力,以及維持心肺功能。例如阿基里斯腱斷裂的選手,可以在這階段用「腳跟」踩腳踏車來維持心肺功能,進行水中有氧,也可以透過器械強化膝關節以及髖關節周圍的肌力。 2. 場上復健(On-field Rehabilitation,OFR) 一旦基本功能恢復到相當程度,必須設定限制及保護,盡可能不造成傷處負擔,讓選手進行與原本運動相關的「功能性動作訓練」,或安排適當課表讓選手能更快銜接訓練。 此時通常需要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傷害防護員、體能教練的共同配合,才能確保選手順利從銜接「復健」和「專項運動訓練」。 3. 回到訓練(Return to Training,RTT) 當選手能完成專項運動需要的動作元素後,就可以有限度地參與訓練。一般從「低強度」開始進行,用「預先計劃好的動作」和「不與他人對抗或接觸」的方式,以「完成訓練內容」為目標。 隨著受傷部位的恢復,運動員的心理狀態準備好,才開始「提高強度」、加入「非預期的反應動作」、並逐漸「加強肢體接觸對抗」的程度。 這階段運動傷害防護員在訓練前的貼紮、防護、訓練後的恢復調整很重要。體能教練及專項技術教練也要定期透過「運動檢測」來評估運動員恢復狀況,經常調整訓練內容。 4. 回到賽場(Return to Competition,RTC) 如果選手已能順利完成專項的訓練內容,訓練強度也回到受傷前的水準,恢復身體接觸對抗能力,心理狀態也已經完備,就可以讓選手開始進行競賽,同時逐漸增加上場時間,提高技術難度。 這階段選手雖然可以正常出賽,但因為傷後的空白期,或傷害的殘餘影響,肌力的相對下降、心理因素等各種原因,運動表現未必能達到受傷前的水準。這時候除了運科團隊繼續透過檢測讓運動員知道自己的進展,運動心理團隊提供心理支持,專項教練適度給予機會表現,都能讓選手在這階段進展更順利。 以前十字韌帶重建後的運動員來說,這個階段通常需要至少1年,阿基里斯腱斷裂手術重建後的運動員甚至會需要2年以上才能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殘酷的是,無法順利恢復原本表現的選手,可能會在競爭中遭到淘汰,被迫降低運動層級或是停止運動生涯。 5. 回到訓練(Return to Training,RTT) 當選手能完成專項運動需要的動作元素後,就可以有限度地參與訓練。一般從「低強度」開始進行,用「預先計劃好的動作」和「不與他人對抗或接觸」的方式,以「完成訓練內容」為目標。 隨著受傷部位的恢復,運動員的心理狀態準備好,才開始「提高強度」、加入「非預期的反應動作」、並逐漸「加強肢體接觸對抗」的程度。 這階段運動傷害防護員在訓練前的貼紮、防護、訓練後的恢復調整很重要。體能教練及專項技術教練也要定期透過「運動檢測」來評估運動員恢復狀況,經常調整訓練內容。 6. 回復表現(Return to Performance,RTP) 運動員在訓練及競賽中繼續強化自己的能力與技術,逐漸恢復信心,再搭配上進階肌力體能與敏捷訓練、超負荷訓練、進一步的技戰術訓練等等,才會真正回復到原本的運動表現,甚至能更進步。 這個階段,運動員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在受傷後的變化及限制,學會運用不同的策略、技術來彌補自己傷害造成的限制,或者會更積極強化自己的身體能力,使身體能承受運動表現的負荷。 運動醫學的任務,就是幫助運動員在傷後順利度過重重關卡,回復運動表現,重新在賽場上發光發熱。   想回到賽場,請交給專業的來! 經常會有病人來到診間,希望醫師告訴他們該回去該練什麼、要怎麼練,對這問題實在難以在看診時完整回覆。畢竟運動傷害後的復健,根據不同的傷害類型,有很大的差異。少數傷害類型有建議的復健流程,但大多數沒有,需要透過「功能性檢測」來確認運動能力的缺陷,並且針對性地設計訓練內容。    就算醫師告知復健的流程,甚至把訓練動作明確列出來,仍很難正確做出訓練動作。 打個比方,就像沒受過飛行訓練的人,即使拿到飛機操作手冊,要駕駛飛機仍有困難度一樣。   上述內容提到的這些專業人員長期接觸、照顧運動員,因此知道運動員、運動愛好者與普羅大眾之間的需求差異。想要從運動傷害中走出來,請相信這些長年投入復健以及訓練的物理治療師、運動傷害防護員、肌力體能教練,他們的專業訓練才是開啟回到賽場大門的鑰匙。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劉又銓)

不管是肩頸上背痛,還是下背痛、大小腿後側緊繃,要是在家可以隨時按摩,那該有多好?可是按摩椅比較吃空間;震動槍自己拿有點累,有些角度又會不順手,無法自己按到想按的位置。近來有廠商推出了震動按摩球,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優缺點吧!   其實一直以來,復健科醫師都很喜歡在診間教導病人使用網球來做自我放鬆按摩。主要原因包括了便宜、方便、不佔空間、病人操作方便。尤其針對肌筋膜疼痛症的病人,以網球在特定的激痛點按摩是一個經濟實惠的好方法。又或是要放鬆一般肌肉緊繃的狀況,如果操作技巧熟練,網球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使用網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某些部位很難同時下壓球體又用身體滾動它,尤其臀部或是大腿後側的肌肉,滾動時需要特定的姿勢及上肢支撐配合。因此震動按摩球是個不錯的主意,只要用身體的重量輕壓在上面,就可以體驗不求人也不用狼狽地不停移動身體的按摩了。當然,不同廠牌,功能與品質也各異,下手前還是要多比較喔。   那麼要怎麼一舉多得的正確使用按摩球呢?我們就來看看宇泰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怡嘉的解說吧。 避免受傷,震動按摩球使用前必知 1. 最適合按摩部位: -小腿及大腿後側也不錯。 2. 不適合使用的部位: -手臂前側到手掌心,也就是手肘以下的掌側區域要謹慎使用,因為正中神經在附近,強力震動有可能會導致正中神經支配的區域不舒服,而引起手掌發麻的狀況。 -腳掌部分,有足底筋膜炎的病人要小心使用。因為球滿硬的,如果用力踩踏,可能會使足底筋膜發炎更嚴重。 -骨突處、脖子、頸椎以及脊椎正中央、周邊神經接近體表處、開刀過的位置,都不適合使用。 3. 不適合使用的狀況: 懷孕、脊椎滑脫、脊椎退化、椎間盤凸出、糖尿病神經病變、視網膜剝離或病變、有裝置心臟節律器、癲癇、偏頭痛、最近有手術過、近期的關節置換、有子宮內避孕器、金屬內固定……等。 如果不確定自己的狀況或是否適合使用,請先詢問您的復健科醫師,不要自己貿然使用,以免造成對身體的危害。    震動按摩球最大好處是按摩可以自己來,不用靠別人。 但要提醒的是,市面上一般震動按摩球的震動程度不一,太過強烈的震動對肌肉及神經都不好, 建議先從最輕的強度開始使用。 那麼要使用在哪個部位,才可以有效解決痠痛呢? 那就要看是什麼診斷了。 如果是肌筋膜疼痛症,最需要按摩的點往往不是自己覺得最痛的點,而是激痛點。尤其是肌腱炎,最痛的往往是不能按摩的點,這時就要先輕輕紓緩肌肉,不可在最痛處(肌腱附著處)做震動按摩。 此外,在做完紓緩按摩之後,加上適度地拉筋伸展,可以讓肌肉保持更佳的柔軟度和彈性,以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後續也可以視情況再慢慢增加肌力訓練。

  阿芳自學生時代就是藝人蕭敬騰的歌迷,結婚後生了小孩,發現自己的孩子猶如剛出道時的蕭敬騰,是「省話一哥」,2歲了還不太說話,原本她一直不以為意,家中長輩也說:「男孩子嘛,大隻雞慢啼。」 前些日子阿芳與同學聚餐,聊到蕭敬騰在2018年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精彩的手影表演,她興奮地說:「原來不喜歡開口的人會用手勢來表達,像我的小孩都是用手指指著物品,然後發出『嗯嗯』的聲音,或是拉著我的手,要我幫忙做什麼事,而我總是能猜出他要做什麼。」好友回應:「你的孩子會不會是語言發展遲緩?」阿芳當場愣住了,心中冒出許多問號……    什麼是語言發展遲緩?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來看看洪禎雯醫師的解說吧。    多數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一定順序與時間性: 1. 出生到1歲,會由哭聲發展到牙牙學語的階段。 2. 1歲~1歲半,發展出第1個有意義的字,例如:爸、媽,接著逐漸有更多語彙。 3. 2歲以前,會以組合單一的語彙來代替整個句子,例如:以「車車」表示坐車出去玩。 4. 2歲以後,會經過仿說階段,將學到的語彙組合,逐漸用複雜句型表達想法與意圖。    經由「單字詞→雙字詞→片語→簡單句→複雜句」的發展順序, 通常大約7歲左右就可以說出流利且成熟的語言,有相當的敘事能力。 若孩子的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同齡兒童的表現,便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孩子有什麼表現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 若觀察到以下情形,就要小心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 1. 嬰兒時期過於安靜,或對大的聲音沒有反應 2. 缺乏溝通意圖 3. 2歲仍沒有辦法說出任何語彙 4. 3歲仍不會說任何句子 5. 3歲以後,說話時大部分語音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6. 5歲以後,句子結構常有明顯錯誤,仍不會使用複雜句,有不正常的節律、速度或語調。 7. 有些孩子可能一開始有口語發展出來,但是越大越不說話,也要注意。    為什麼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 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包含了生理因素、環境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有下列5項: 1. 聽力問題 2. 神經或大腦傷害 3. 情緒障礙,如自閉症 4. 智能不足 5. 一些特殊疾病,如唐氏症、雷特氏症等    環境因素大多源自於孩子的語言學習環境不良、生活刺激不足: 1. 由於社會型態轉變,外藉配偶、隔代教養或單親家庭等情況增加,這樣的環境較易造成兒童語言發展遲緩。 2. 少子化的社會,有些父母或長輩對孩子過度溺愛,在孩子未開口前就滿足其需求,降低了孩子口語表達的機會。 3. 有些父母則以忙碌為由,減少與孩子互動的時間,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    舌繫帶(吊舌根)的迷思 有些人會把孩子不肯說話歸咎於舌繫帶太緊,要求醫師替小孩剪舌繫帶。 其實,真正因為舌繫帶太緊而造成語言發展障礙的情形並不多,通常只要孩子的舌頭能伸出嘴巴外, 不會被向後拉成「W」型,就不會有舌繫帶過緊的問題。    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要怎麼辦? 如同蕭敬騰在金曲獎頒獎典禮過後,感謝很多人的協助,他才有那麼精采的表現,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困難,也需要幫他們一一找到貴人。 首先,父母一定是孩子的貴人,需要他們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孩子的問題,這是協助孩子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要找的第二位貴人是了解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醫師,如復健科、耳鼻喉科、心智科、小兒神經科醫師,或是到各醫院的聯合評估中心尋求協助,他們會為孩子安排適當的醫療診治。 上述的專科醫師除了協助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也會安排進一步的評估與療育,這時候就會遇到其他貴人,包括語言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等。 此外,家人、照顧者,以及托兒所、幼稚園老師等都是孩子的貴人,讓他們了解孩子的問題,協助父母一起為孩子克服語言發展障礙而努力。    如何協助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 孩子的語言發展,大多受到照顧者和周遭環境給予的學習刺激影響, 父母或照顧者應常與孩子說話,盡量用口語解說、指認日常生活事物。 語言訓練不是僅靠治療師的指導就足夠,日常生活的練習才是關鍵,孩子周遭的人都能夠理解其需求, 將專業指導落實在日常互動,必能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對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說話,建議方式如下: 1. 放慢速度,可利用手勢、表情等,協助他們理解說話者言語的意涵,並盡量使用一種語言溝通;為了增加孩子溝通意圖,需適時給予鼓勵、稱讚。 2. 專心傾聽孩子說話,並讓他們有時間做適度反應,必要時可給予提示;若孩子只發出聲音回應,家長也要有適度的回饋。 3. 可以跟孩子玩簡單的遊戲,利用孩子喜歡的玩具來增進語言的表達及理解,也可以說故事、唱歌給孩子聽,讓孩子從中學習新詞彙。 4. 讓孩子與年齡相仿的孩童一起玩耍,也會給予他們更多刺激。 5. 帶孩子去大賣場、學校、遊樂場、公園等場所,豐富其生活經驗,也增加孩子的語言溝通機會。    語言溝通是人類社會化的重要工具,孩子在語言發展出現問題,藉由早期發現、早期療育,可以讓他們漸漸跟上同齡兒童,或將障礙減至最低。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洪禎雯醫師)

無論處於哪一期的巴金森氏患者,都可做運動治療,有效改善步態、移位、平衡、關節活動度與增加肌力,減緩運動障礙。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失智症原因),排名第二多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疾病的病理是源自於於大腦黑質組織當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使這項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製造減少,引起運動功能障礙;目前認為發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及環境因子。   據估計台灣目前有近10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因為罹患巴金森氏症導致的各種障礙 已經是重要的健康議題,其中動作障礙是此病症顯而易見的症狀。   以下就來看看台大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徐伯誠的詳盡解說吧。   典型症狀:手抖、肢體僵硬、無法順利運動行動變慢、小碎步走路 典型的巴金森氏病的動作症狀可用英文簡稱TRAP含括,包括: 1. 靜止時的不自主抖動(Tremor),多發生在手,也有可能影響到臉部與腳 2. 肢體僵硬(Rigidity) 3. 無法順利運動或行動緩慢(Akinesia/bradykinesia) 4. 姿態不穩(Postural instability),容易在站立或行走時,無法維持軀體的直立姿勢與平衡,導致容易跌倒;此外許多患者臉部表情減少(俗稱撲克臉),且逐漸發現行走困難、音量變小、吞嚥困難等   巴金森氏症病人行走有幾個特點:包括起步時困難,但一開始行走之後又容易向前衝,不易控制停下來、常常以小碎步方式行走、雙腳不容易抬起來, 疾病晚期時更常有凍凝步態(Freezing of gait),是指走到一半或轉身時忽然停滯無法動作。 典型巴金森氏病發病年齡約在60歲左右,常常會讓患者以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造成真正確診時已有明顯的運動障礙。針對運動障礙,臨床上常用的分期方式由輕到重為: 第1期:臨床症狀只在單側肢體,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第2期:臨床症狀發生於雙側肢體,但尚未有平衡問題。 第3期:輕至中度活動障礙,出現姿態不穩,可自行活動。 第4期:嚴重的活動障礙、仍可自行站立或行走。 第5期:無法自行走動,須以輪椅代步或是臥床,日常生活完全倚靠他人。   確診巴金森氏症的患者最重要的是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隨著病程愈久,藥物的反應可能變差,藥效時間縮短, 甚至在下一次服藥之前出現運動困難的情形(wearing-off phenomenon),就像是整個人忽然斷電(off-phase), 此時應該與醫師討論是否合適進行外科手術評估。   專為巴金森氏症設計的舞蹈與穿戴式裝置 不論患者屬於前述的何項分期,皆可接受運動治療,亦可針對不同的需求接受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以及吞嚥治療;運動治療的目的是為改善步態、移位、平衡、關節活動度與增加肌力,近期的回顧文獻(註1)認為以下幾種運動介入可作為藥物以外的輔助治療,用來改善巴金森氏症的運動障礙 : 1. 步態與平衡訓練 2. 漸進式的阻力訓練 3. 有氧運動(跑步機) 4. 太極 5. 音樂舞蹈活動   巴金森氏症運動治療的原則包括每週2~3次中等強度以上有氧運動,可以視自身情形選擇行走、有氧舞蹈、騎腳踏車等,可先從5~10分鐘的運動時間開始,逐步增加至20分鐘;另外建議搭配上至少兩次的肌力訓練,包括彈力帶或沙包之使用。台灣民眾頗為接受的太極與氣功,可改善下肢肌力與平衡,是病友們不錯的選擇。 (圖 1 視覺提示訓練步態的實例:在地板貼上有顏色的標誌物(如絕緣膠帶),提示每一步伐的距離,建議線與線的距離設定為身高的40%左右。 圖片來源 / 徐伯誠醫師提供)   研究也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走路時,可以搭配視覺或是聽覺的提示訓練,改善行走時的障礙,例如在地面上貼上橫條,給予患者指示,引導患者邁大步,可以拉長每一步之間的步距,改善小碎步的情形(圖1),在國外甚至有穿戴式的產品,投射有顏色的圓點在地面上,在戶外行走也能獲取每一步該走多遠的指引;而聲音的提示會利用節拍聲或是數數字,提醒患者每一步踏出的節奏,可以改善腳步節律時慢時快的,達到穩定步速的目標,前面提到的舞蹈治療也運用聽覺的提示效果,利用配樂的節奏性讓患者的動作變得更流暢。現在還有許多專為巴金森氏症患者設計的舞蹈,可上網查Dance for PD。 (圖 2 巴金森氏症患者常有駝背傾向,這個伸展運動主要是針對前胸區域放鬆:找尋居家環境中的牆角,雙手打開靠在牆上,維持10~15秒左右。 動作示範 / 物理治療師劉宇倫 圖片來源 / 徐伯誠醫師提供)   此外,巴金森氏症患者易彎腰駝背,髖關節與膝關節也容易呈現彎曲情形,且柔軟度變差,所以適時搭配姿態的矯正、拉筋(圖2)與訓練柔軟度與活動度(圖3)是必要的。隨著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疾病逐漸進程,手抖、僵硬與姿態不穩會愈來愈嚴重,可能面臨日常生活的困境,例如吃東西沒辦法拿穩筷子或是握湯匙,在廚房無法靈活切菜,可能割傷自己的風險,甚至無法自己穿鞋、扣衣服鈕扣等,此時會建議使用需多特殊設計的輔具,經過職能治療師的指導之下,可以增進執行日常生活的能力與獨立性。 (圖3 巴金森氏症患者身體活動度較差,可利用座椅居家練習身體旋轉:將雙手放在肩上挺胸坐正,練習將身體轉向右側後回正,再轉向左側。 動作示範 / 物理治療師劉宇倫 圖片來源 / 徐伯誠醫師提供)   雖然動作障礙通常是巴金森氏症最明顯的症狀,但有很高比率的患者同時存在心理、認知問題,且部分可能源自於因動作障礙造成的憂鬱、沮喪與焦慮;儘管現有研究針對運動治療能否改善心理症狀尚無定論,但運動可以改善患者執行日常生活的能力、肌力、平衡與協調性,增加外出的動力與社交活動;若是嚴重巴金森氏症患者,除行走移位困難,更可能併有姿勢性低血壓,此時更需要醫療人員介入之運動,可尋求復健科團隊安排相關治療。另外值得一提,巴金森氏症患者通常也面臨聲音變小或吞嚥困難問題,研究指出練習唱歌或盡力大聲說話,有助於改善音量、能持續說話的時間與吞嚥,透過唱歌的音樂調劑,也能幫助患者舒壓,甚至部分患者的肢體的動作障礙也可觀察到改善的情形。    總結來說,巴金森氏症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 但不同期別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接受規律且結構化運動,可改善運動障礙, 適應疾病且降低巴金森氏症所造成之失能情形。    註1:Armstrong

林太太是個家庭主婦,右手肘外側疼痛已經好幾個月,而且範圍漸漸擴大,一路痛到整隻手臂, 手伸直不舒服、刷個牙也不舒服,更別說炒菜或是提重物了。 醫生檢查發現林太太的手肘外側有壓痛,說:「你得了網球肘!」 林太太很意外:「我從來不打網球,怎麼也會得網球肘?」 你也有過類似於林太太這種疼痛經驗嗎?究竟什麼是網球肘呢?   其實,網球肘是指手肘外側的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肌腱發炎, 和手腕長時間的豎起、手指過度用力或過度頻繁的抓握有關。 雖然說網球選手長時間緊握球拍、且常在打反拍時手腕會豎起,而成為網球肘的好發族群;但高爾夫球員常緊握球桿、家庭主婦常緊握拖把菜刀、老師們長時間用力握筆書寫,也很常罹患網球肘。 林太太吃了一陣子消炎藥,卻還是疼痛。於是家醫科醫師幫林太太轉介至復健科。 復健科醫師用肌肉骨骼超音波一看:「林太太,你的手肘肌腱不只發炎,還有輕微撕裂傷,連帶肘關節也發炎了,連手前臂的肌肉群也太僵硬,產生了肌筋膜疼痛。」 林太太很驚訝:「網球肘怎麼也這麼複雜?」 復健科醫師說:「其實網球肘有分4大類,對症治療,治癒率就很高!」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超越復健診所-許承嵐醫師的詳細解說吧。   肌腱型網球肘:肌腱炎、肌腱鈣化、肌腱撕裂 網球肘又稱為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其中,肌腱疾病是最常見的型態。伸腕肌群(wrist extensors)負責豎起手腕、伸指肌群(finger extensors)和手部的抓握動作有關,這些肌腱都附著在肱骨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太用力、太頻繁地使用而都會使肌腱受傷,形成網球肘。輕度肌腱受傷,適度休息、正確地使用網球肘護具、調整使用姿勢,大多會痊癒。 如果忍痛持續使用、沒有足夠休息以至於反覆受傷,病情可能會惡化為肌腱早發性退化、鈣化性肌腱炎、甚至是肌腱撕裂傷。這種狀況就比較複雜,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初期需配合口服消炎藥,中期需要耐心復健,後期需要強化肌肉的保護力。 若是病情進步停滯,鈣化性肌腱炎可考慮超音波導引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以消減鈣化活性,或是聚焦型震波來破壞鈣化並促進組織修復。難癒合的肌腱撕裂傷則可考慮葡萄糖增生療法、或PRP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都有機會促進組織修復、幫助癒合。 關節型網球肘:肘關節炎、關節韌帶撕裂 關節型網球肘較好發於前臂反覆旋轉的情況,例如生產線的作業員。關節發炎通常痛感比較深層、範圍廣泛、找不到明顯的壓痛點,但手肘在伸全直、彎到底時會覺得卡住且疼痛。若是肘關節有發炎、積水,則需要針對發炎來治療,適度地使用消炎藥有時是必要的。 測試肘關節穩定度,可以在超音波動態檢查下進行,關節韌帶鬆動或斷裂都會導致關節不穩定,若患者曾有跌倒或外傷病史,可能會有外傷型關節炎併韌帶撕裂。上述的復健及注射療法配合復健運動,通常可以治癒8成以上的患者,然而關節嚴重地不穩定時,還是需考慮手術介入。 肌肉型網球肘:肌筋膜疼痛症、纖維肌痛症 手肘及手腕過度使用時,不只是肌腱會受傷,肌肉也會「過勞」引起疾病,也就是肌筋膜疼痛症。除了前述的伸腕肌群、伸指肌群,如橈側伸腕肌群、旋後肌、肱三頭肌等,也很常出現肌筋膜疼痛症,常發生在長時間使用肌肉、沒有時間放鬆伸展的族群,例如廚師、老師。這群患者影像檢查正常,手臂前臂的肌肉非常僵硬,按了就會痠痛,按摩或泡澡就會有一陣子的紓緩,卻無法擺脫。 慢性過勞造成的肌筋膜問題,根本治療是改正使用方式,但工作型態無法調整時,患者可定期做物理儀器治療、伸展運動、並配合少量口服肌肉鬆弛劑,來照顧肌肉的健康。當上述治療遇到瓶頸時,可考慮徒手治療、貼紥治療、筋膜放鬆的激痛點治療、或是發散型震波治療,都有進一步的改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的患者其實是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神經肌肉纖維的代謝異常,以至於全身肌肉容易疼痛,連帶影響到雙手臂的常用肌肉。這個疾群的患者不能只治療雙手臂的肌肉,還需要連帶處理代謝、神經肌肉敏感、失眠、欠缺運動等等問題。 神經疼痛,並非真正網球肘:頸神經根壓迫、橈隧道症候群 有一部分患者手肘麻痛來自於神經的壓迫,例如:橈神經的分支,它們穿梭在肌肉與筋膜之間,若受到筋膜或肌肉的壓迫,會產生麻痛,稱為橈隧道症候群;其他像是後前臂皮神經(posterior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後骨間神經(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淺橈神經(superficial radial nerve)也可能受到壓迫,利用超音波導引做神經解套注射可以幫助症狀解除。 另一常見的是頸部神經根受到壓迫,一直做手肘的復健當然不會好!可藉由病史、椎間孔擠壓試驗、頸椎影像來幫助診斷,一般來說做頸部牽引效果就很不錯,更進一步也可以考慮頸椎注射。   以上4種型態,在手肘外側疼痛有可能單獨出現或合併出現。久痛未癒的個案往往同時存在2種甚至3種病灶,正確診斷和耐心治療就會改善。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受傷原因,例如姿勢錯誤、肌力不足或肌筋膜過度緊繃,配合調整手部施力方式和適當的運動訓練,才能避免疼痛再次發生。 林太太和醫師討論後,決定先暫時減少家務,並接受口服消炎藥和復健治療,之後也接受了幾次超音波導引注射的葡萄糖增生療法,處理肌腱撕裂傷。漸漸地,林太太的疼痛改善許多,關節活動度也恢復正常了。林太太此時才領悟到:好好愛惜自己,才有本錢愛惜家人!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超越復健診所-許承嵐醫師)

相信大家都有過不小心腳踝扭傷的經驗,這種刺骨而痠麻的疼痛感,肯定讓大家都難以忘記。   腳踝扭傷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走路或爬樓梯,都有可能發生。 尤其對運動員而言,更希望能快速減輕疼痛,盡快回到場上。   對此,我們就來看看復健科醫師也分享2招促進復健的方法吧!但也強調,如果有明顯疼痛的情況,最好還是前往醫療院所檢查較為保險。   台灣復健醫學會、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杏青提到,腳踝受傷後,通常會以3個方向進行檢查。   第一、徒手評估 醫師指出,透過前後推拉及擠壓小腿位置測試,可檢查腳踝韌帶是否有不穩定、有肌肉韌帶受傷的情形。   第二、影像X光 若腳踝內、外2個凸點往上6公分,或中足的地方有明顯疼痛,便建議安排X光檢查以排除骨折的可能性。   第三、 超音波 復健科醫師能用超音波檢查判斷腳踝是否有積水、辨別韌帶受傷的位置及程度、是否有骨頭表面極細微的小骨折。 https://youtu.be/vrMHsbZqOnU   醫學提問小教室:扭傷是否一定要開刀才會痊癒? 林杏青醫師提到,如果是單純的韌帶受傷,有經過好的復健訓練治療,多半不需要開刀治療。 曾經有遇過患者,有兩條韌帶沒有修復,但經過訓練可以跑馬拉松。人體的「結構是否完美」和「功能表現」常常不是等號,訓練腳踝周圍的肌肉可以重新穩定關節,韌帶是否有百分之百完美恢復不是最重要的。   《初步扭傷處理》 最初扭傷處於急性腫痛時,林杏青醫師建議,可用冰敷搭配緩和運動稍作舒緩。 首先將腳泡在冰水裡,同時上、下、左、右緩慢轉動,待腫痛稍微好一點時,可以改成熱敷,搭配熱敷進行腳踝活動度的訓練。   《較改善後處理》 腳傷腫痛狀況較為改善後,可採用「金雞獨立」的方法,練習身體平衡感。 林杏青醫師解釋,先讓單腳站立,同時閉上眼睛,身體可微微晃動,並利用腳踝周圍的肌肉去做平衡。另外,也可透過單腳踮腳尖及深蹲的動作為腳踝的力量做訓練,這2個動作反覆做8到12下,中間休息3到5分鐘,每天做3組。若訓練時沒有明顯疼痛,可以拿重物做上述訓練,如:啞鈴、水瓶等。   《恢復正常處理》 恢復到可正常活動時,可再透過類似打羽毛球方式的「米字步」練習敏捷、協調及爆發力,最後再循序漸進嘗試打球等專項運動練習,如此一來,不僅降低未來的受傷機率,返回賽場也能更為順利。   原文刊登於《東森新聞雲》 (本文作者:台灣復健醫學會、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杏青)

「怎麼辦?我爸爸/媽媽最近都不吃東西耶!」這大概是很多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或照顧者都會遇到的問題。   很多失智症的家屬或照顧者為此深受困擾:「明明食物就進到口中,但為什麼就一直含著不吃呢?」這是因為失智症患者的吞嚥困難,常出現無法辨認眼前的食物、不會使用餐具自我進食的情形,同時可能會有無法知道口內有食物,因此無法引發吞嚥,使得食物一直含在口中而不吞下。這也是為何失智症患者常常會看著食物卻不吃,或是食物一直含在口中卻不吞下的原因。   根據統計,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的比率約在32~45%,而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吞嚥功能困難比率則更高,高達84~93%;嚴重的失智症患者患者通常會有明顯的咀嚼吞嚥困難問題。咀嚼吞嚥困難往往造成家屬及照顧者很大的介入,而吞嚥困難可能會導致進食不足、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   針對失智症患者的吞嚥困難處置,通常以直接訓練法為主,直接訓練法指的是直接使用食物來訓練病人吞嚥,並利用各種代償性的技巧,像是進食時姿勢的調整、食物質地的適當選擇、進食環境的改善等方式。除了病患本人需要進行吞嚥外,家人和照顧者也應了解並學習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進食。   如果有反覆嗆咳、反覆肺炎或感染、快速惡化的吞嚥困難等情況, 則需先暫緩直接訓練法,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檢查。   那麼,要如何改善此症狀呢?是否有什麼常用方法可以讓大家更容易照顧身邊的長者? 就讓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和大家分享吧!   1. 姿勢及飲食調控 藉由下巴下壓(chin down)及使用增稠劑可能可以減少嗆咳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的風險,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嘗試改變食物的溫度或質地,亦有助於刺激,增進失智症患者進食。而有些患者因頸部退化或肌肉無力,導致頸部姿勢不佳,嚴重者會影響進食,此時接受復健治療以調整頸部姿勢擺位,亦可促進吞嚥及進食。   2. 營養品的補充 很多家屬都會問:「他吃得太少了,營養不良!有沒有需要補一補呢?」過去研究顯示,使用營養品在短期對體重及營養狀況上是有幫助,然而長期成效仍無法在研究上證實。因此在進食不足導致營養缺乏時,家屬不妨試試給予失智症患者營養品來補充營養。   3. 根據認知、專注力與行為做調整 失智症患者可能會有情緒躁動、幻覺等精神症狀,或是有認知不佳、專注力不佳的情況。因此在進食前應先確認失智症患者是否為清醒,再進行進食或餵食。吃飯時間不應限定在我們習慣的三餐時間,而可以根據患者清醒以及想吃的時間,來調整為吃飯的時間。失智症患者如有躁動或焦慮情況,應嘗試找出刺激造成焦慮以及躁動的原因,並將刺激因子去除,避免因躁動或情緒影響吃飯進食。    4. 環境的調整 吵雜的用餐環境可能會導致失智症患者躁動或失去耐心,進一步影響進食,因此調整用餐環境改為較安靜舒適的空間,光線明亮充足,並播放輕音樂,有助於失智症患者的進食。此外,選擇色彩繽紛相較餐桌對比性強的餐具,以及同一時間餐盤上只有兩種食物,可讓失智症患者較為聚焦食物避免分心。另外如果等候時間過長,也可能會造成情緒躁動或無法專注進食,因此減少餐前等候時間亦有助於進食吞嚥。    5. 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 針對有肢體障礙而影響吞嚥進食的患者,可以進行肢體復健(rehabilitation),增強肢體的肌力及精細動作,並提供適當的輔具,像是可彎曲湯匙、叉子、握筷輔助器、弧形盤、雙把手杯、防滑墊等,以降低因肢體障礙導致的進食困難。   完整的失智症吞嚥困難照顧,應有完整多面向的評估,以及多專業的介入,以達到有效減少吞嚥困難並促進進食的目標,這必須要靠醫療團隊、家屬、照顧者三方一同努力及完善的溝通,讓失智症患者擁有最佳的生活品質。其中,家人朋友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親友較常常探訪可降低患者憂鬱的發生,減少因情緒緊張導致進食困難的症狀,所以家人朋友如果可以最好經常前往探視失智症患者,能夠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持 與協助。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的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   想到才運動 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三三.六%。從年齡層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例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三十歲至六十五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   2、運動強度低 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五十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三六.一%)。   3、運動偏食 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五五.二%),其次是慢跑(二一.六%),排名第三的是爬山(一三.二%);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   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   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 有人說,自己運動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生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   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   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   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   運動那麼多,哪一種真能對抗肌少症?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中老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 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在運動前,請先測試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再決定適當的運動強度。若無法通過測試,則練習測試版的動作一個月,打好基礎後,才進入下一階段的初階與進階練習。 原文刊登於: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