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擺在眼前不吃、含著不吞下,談失智症吞嚥困難照顧

「怎麼辦?我爸爸/媽媽最近都不吃東西耶!」這大概是很多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或照顧者都會遇到的問題。

 

很多失智症的家屬或照顧者為此深受困擾:「明明食物就進到口中,但為什麼就一直含著不吃呢?」這是因為失智症患者的吞嚥困難,常出現無法辨認眼前的食物、不會使用餐具自我進食的情形,同時可能會有無法知道口內有食物,因此無法引發吞嚥,使得食物一直含在口中而不吞下。這也是為何失智症患者常常會看著食物卻不吃,或是食物一直含在口中卻不吞下的原因。

 

根據統計,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的比率約在32~45%,而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吞嚥功能困難比率則更高,高達84~93%;嚴重的失智症患者患者通常會有明顯的咀嚼吞嚥困難問題。咀嚼吞嚥困難往往造成家屬及照顧者很大的介入,而吞嚥困難可能會導致進食不足、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

 

針對失智症患者的吞嚥困難處置,通常以直接訓練法為主,直接訓練法指的是直接使用食物來訓練病人吞嚥,並利用各種代償性的技巧,像是進食時姿勢的調整、食物質地的適當選擇、進食環境的改善等方式。除了病患本人需要進行吞嚥外,家人和照顧者也應了解並學習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進食。

 

如果有反覆嗆咳、反覆肺炎或感染、快速惡化的吞嚥困難等情況,

則需先暫緩直接訓練法,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檢查。

 

那麼,要如何改善此症狀呢?是否有什麼常用方法可以讓大家更容易照顧身邊的長者?

就讓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和大家分享吧!

 

1. 姿勢及飲食調控

藉由下巴下壓(chin down)及使用增稠劑可能可以減少嗆咳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的風險,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嘗試改變食物的溫度或質地,亦有助於刺激,增進失智症患者進食。而有些患者因頸部退化或肌肉無力,導致頸部姿勢不佳,嚴重者會影響進食,此時接受復健治療以調整頸部姿勢擺位,亦可促進吞嚥及進食。

 

2. 營養品的補充

很多家屬都會問:「他吃得太少了,營養不良!有沒有需要補一補呢?」過去研究顯示,使用營養品在短期對體重及營養狀況上是有幫助,然而長期成效仍無法在研究上證實。因此在進食不足導致營養缺乏時,家屬不妨試試給予失智症患者營養品來補充營養。

 

3. 根據認知、專注力與行為做調整

失智症患者可能會有情緒躁動、幻覺等精神症狀,或是有認知不佳、專注力不佳的情況。因此在進食前應先確認失智症患者是否為清醒,再進行進食或餵食。吃飯時間不應限定在我們習慣的三餐時間,而可以根據患者清醒以及想吃的時間,來調整為吃飯的時間。失智症患者如有躁動或焦慮情況,應嘗試找出刺激造成焦慮以及躁動的原因,並將刺激因子去除,避免因躁動或情緒影響吃飯進食。 

 

4. 環境的調整

吵雜的用餐環境可能會導致失智症患者躁動或失去耐心,進一步影響進食,因此調整用餐環境改為較安靜舒適的空間,光線明亮充足,並播放輕音樂,有助於失智症患者的進食。此外,選擇色彩繽紛相較餐桌對比性強的餐具,以及同一時間餐盤上只有兩種食物,可讓失智症患者較為聚焦食物避免分心。另外如果等候時間過長,也可能會造成情緒躁動或無法專注進食,因此減少餐前等候時間亦有助於進食吞嚥。

  

5. 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

針對有肢體障礙而影響吞嚥進食的患者,可以進行肢體復健(rehabilitation),增強肢體的肌力及精細動作,並提供適當的輔具,像是可彎曲湯匙、叉子、握筷輔助器、弧形盤、雙把手杯、防滑墊等,以降低因肢體障礙導致的進食困難。

 

完整的失智症吞嚥困難照顧,應有完整多面向的評估,以及多專業的介入,以達到有效減少吞嚥困難並促進進食的目標,這必須要靠醫療團隊、家屬、照顧者三方一同努力及完善的溝通,讓失智症患者擁有最佳的生活品質。其中,家人朋友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親友較常常探訪可降低患者憂鬱的發生,減少因情緒緊張導致進食困難的症狀,所以家人朋友如果可以最好經常前往探視失智症患者,能夠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持 與協助。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