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伴隨頸部疼痛的「枕神經疼痛」 當心用眼過度症狀加劇
年僅28歲的阿強,頸部疼痛及頭痛多年,最痛的位置在枕骨下方的兩側處,症狀嚴重時會擴散至後腦杓和眼窩處,他曾經接受過許多治療,包括藥物、針灸、按摩推拿,療效不佳。經過問診後,沒有外傷或其它先天病史,但是長期使用電腦、手機,且姿勢不佳,造成後頸部筋膜緊繃。 透過X光和核磁共振檢查後,沒有頸椎退化或椎間盤疾患的問題,也沒有手指麻痛、上肢無力的症狀。觸診發現,在兩側的枕神經分支處有明顯疼痛,且與頸部使用過多導致症狀加劇有關。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症狀呢?要如何改善呢?讓我們來看看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陳爾駿的詳盡說明吧。 枕神經疼痛的原因和症狀 鑑別頭部或頸椎來源的疼痛,必須排除常見疾病(例如偏頭痛、叢發性頭痛、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關節不穩定)後,才會診斷為「枕神經疼痛」。 頸因性頭痛是因中高位頸椎神經被刺激而蔓延到頭部,「枕神經疼痛」是其中一種情況,可能的原因有頸部外傷、頸揮鞭樣損傷症候群(Whiplash injury syndrome)、頸小關節退化、血管炎、腫瘤。 (枕神經疼痛自頸部蔓延頭部,以及頭下斜肌、頭直肌、頭上斜肌等3條肌肉形成的枕下三角。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圖中指標的位置即枕神經,深層路徑夾在頭下斜肌和頭半棘肌之間。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頸揮鞭樣損傷症候群大多是因為車禍、緊急煞車或是車後被追撞,頸部猶如揮動鞭子般急速伸展及彎曲,假如有此病史,必須排除頸椎不穩定或神經受損的症狀。 「枕神經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頸部肌肉緊繃,以及過度仰頭或低頭,尤其現今使用電子產品眾多的年輕族群,肩頸筋膜緊繃的發生率日益增多。 臨床上常發生在雙側的疼痛,延伸到頭部,嚴重時眼窩處也有痠痛感。 要注意的是,眼外肌跟頸部肌肉及頭下肌群有連動關係,意指控制眼睛活動的肌肉跟移動頸部的肌肉, 由腦部做共同協調的動作,所以用眼過度會加劇頸部緊繃的情況。 枕神經疼痛的治療 可先考慮保守治療,如電熱療、頸部牽引、徒手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等,都有助緩解症狀。居家自我按摩放鬆上頸椎肌肉(見下圖),或用溫毛巾敷在雙眼、閉合約10分鐘,可以增加效果。 (平躺,雙手掌扶著頭且面朝腳的方向,向兩側旋轉,使頸椎第1、第2節之間的活動度增加。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臥躺使肩頸肌肉放鬆,雙掌抱著頭兩側,用大拇指按壓上頸椎兩側的肌肉。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註:在坐立姿勢下按壓也可以,不過直立姿勢會使頸椎和頭部肌肉(上斜方肌、頭半棘肌、頭夾肌)呈現出力的狀態,難按摩到深層的頭下斜肌及其筋膜,所以躺下讓頸椎肌肉放鬆,效果會比較好。 如果和此病人一樣,曾嘗試保守治療,但效果不佳,且疼痛點是兩側「枕神經」路徑上易產生壓迫或沾黏的位置,近年來國外醫療發展的「超音波引導神經解套注射治療(Nerve Hydrodissection) 」是不錯的選項;不過須格外注意,若病人有外傷病史、伴隨神經肌肉萎縮或保守治療無效,可能為頸部脊髓壓迫或是頸椎不穩定的情況,須轉介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其它可能性,或採取其它治療。 (超音波引導神經解套注射治療,增加治療效果及準確性。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一般來說,在病人同意下,進行枕神經周邊注射治療,相隔2周,經2次療程,病人反應有5成的疼痛改善,發生頭痛及頸痛的頻率減少許多。為了避免復發,會對其進行衛教,包括放鬆肩頸的伸展動作,並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機器人幫你做復健 促進神經再塑、增強學習效果
49歲的阿明因為突然中風,導致下肢行走不便,為了重新再站起來,開始了每週定期復健的生活。除了接受傳統復健,阿明也嘗試選擇下肢機器人來協助復健。 機器人能協助復健?要如何進行呢?讓我們來看看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的解說吧。 多重互動回饋 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 機器人復健是一種藉由外部機械輔助達到感覺運動訓練的復健方式。透過機器人輔助訓練,病人可以針對特定動作加強練習,並藉由增加肢體的感覺回饋,強化復健運動訓練的效果。 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一樣,是利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會出現的神經再塑性(英文:Neuroplasticity)特性,讓病人透過復健訓練,使神經系統再學習以增加效果的一種復健方式。以腦中風病人為例,中風發生2週後,大腦開始出現神經再塑性,病人透過重新熟悉因腦損傷而喪失的動作,而使內部神經迴路得以重新分布並建構。 復健訓練的用意原本就是加強病人重建神經迴路,促進神經功能的「獲得」,機器人復健則更提供機器與病人之間的互動回饋,包含視覺、聽覺、本體覺等感覺回饋,透過多方回饋反覆刺激促進神經再塑性,可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效果。 從坐到走 嚴重偏癱病人可加快復健進程 一般來說,病人的復健通常是在生命徵象穩定後才可開始。我們會先讓病人在床邊練習翻身轉位、床邊坐平衡及坐移位等訓練,再開始練習站立平衡,最後才有步行等訓練,過程都必須一步一步進行。但如果是嚴重偏癱或臥床已久的病人,其喪失的體力和失能的現象會使得每一個步驟都較漫長。此時,機器人復健則可以使病況較嚴重的病人克服體力上的障礙儘早學習,促進神經的再學習。 以外骨骼下肢機器人來說,較嚴重偏癱的病人除了接受一般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神經復健運動訓練外,下肢機器人可讓病人提早接觸下肢步行動作的練習,促使病人在嚴重偏癱時就可以「重新學習」並熟悉步行動作;同時,下肢機器人也可額外提供加強下肢關節的活動練習,減少病人因久臥不動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另外,由於復健訓練運動需反覆練習,若訓練的對象為嚴重偏癱、體力較差的病人,經常無法勝任,此時若能使用機器人輔助訓練,就可以減低病人在訓練過程中過多的出力與疲乏。 多元復健治療 未來癱瘓病人福音 下肢機器人的適應症包含: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中樞神經疾病所造成的行走障礙。主要的禁忌症比如生命徵象不穩者、站立姿勢有危險且無法適應者、下肢有開放性傷口、膝髖關節不穩定者、病人身高體重無法符合機器需求(如:太高太重等)、下肢張力過高會抵抗機器運動者、身上有管路且無法妥善固定者、懷孕婦女等。因此在接受治療前,仍需由復健團隊評估合適性。本院目前一個療程為4~5週,一週做5天,一天做30分鐘(包含上下機準備則是40~50分鐘)。 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上肢被動機器人、上肢機器人,可提供上肢癱瘓的病人進行復健,另外也包含身體部分承重輔助訓練等項目,或是針對患側肢體出現張力過強而無法使用機器人復健的病人,也可以運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於張力過強的部位,使病人在注射治療後,也有機會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讓病人在傳統復健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未來的復健治療預期將會有更多元與積極的訓練方案,實為癱瘓病人的一大福音。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
核心肌群很重要 但你的訓練方式做對沒?
根據統計,人們終其一生,有8成會經歷過下背痛。除了治療疾病本身,醫生多會告知患者也要加強核心訓練。但,到底什麼是核心訓練,一般人其實也是一知半解。 所謂的核心,其實是相對概念。一個組的組長是核心,但放大到一個班級,班長就是核心了。 就像我們的手,肩膀是核心;但放大到整個身體,軀幹才是核心, 基本上就是胸部到腹部的這一段軀幹,其中又分成「內核心」以及「外核心」。 那麼究竟要如何正確地練出核心呢?就讓我們來看看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醫師-江研壹的解析吧。 內核心、外核心到底是什麼? 一般「外核心」指的是腹肌、背肌這些淺層肌肉,它們的運作會造成軀幹的動作,像是六塊肌(腹直肌)、馬甲線、人魚線,都是這些肌群露出來的線條。 而「內核心」指的是橫膈膜(主管呼吸)、腹部最深層的腹橫肌(穩定腰椎)、脊椎旁的多裂肌(幫助背部及脊椎穩定)、骨盆底肌(支撐內臟器官)。內核心肌群除了能穩定軀幹,還能幫助力量傳遞、增加平衡感,讓運動表現更有效率。 相信大家都有開啟密封罐的經驗,如果遇到難開的上蓋,自然而然就會閉氣,這就是透過閉氣去掌握住我們的橫膈膜,誘發我們使用核心,以便更有效率地使用肌肉群,幫助打開上蓋。 臨床上,我們常發現許多下背痛的病人,他們的下背肌肉都很緊。 常見的狀況就是,他們的內核心不出力,外核心只好出來幫忙卻後繼無力,最終導致緊繃的結果。 核心的訓練方式,你做對了嗎? 了解核心的重要性之後,「如何進行訓練」想必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我們可藉由呼吸來訓練橫膈膜;藉由凱格爾運動來訓練骨盆底肌;藉由一些中軸的訓練來鍛練腹橫肌跟多裂肌。 傳統上,很多人喜歡用仰臥起坐來做訓練,但不少訓練者在沒有身體基礎能力之下就去做仰臥起坐,無法好好控制胸腰椎肌群,也往往有許多代償動作發生,容易對訓練者產生傷害。除了很多人都會用來訓練核心的棒式(plank),我們這裡提供另一種訓練方式:死蟲式(deadbug)。 「起始動作是先平躺,雙手朝向天空,吸一口氣,先膝蓋彎腳尖踩在地板上面,再吸一口氣,髖屈曲,把腳離開地面,骨盆些微後傾,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圖1)。接著將對角的手跟腳伸直,不要碰到地上(圖2)。之後再換對側手、腳反覆訓練。」 (圖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做正常版的死蟲式覺得太難,這裡提供兩種簡易版(退階版)死蟲式,一種就是專心動腳即可(圖1~3)。假如仍覺得太難,可採用單腳跟著地的方式,當腳越接近我們的身體,難度就越低(圖1~4)。 (圖3。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4。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正常版的死蟲式已經做得很好,也可以嘗試進階版,在我們的腳踝綁上彈力帶,增加阻力。當我們做動作的時候,另一邊的髖屈肌需要去撐住我們的腳(圖5~6)。 (圖5。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6。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另一種進階版,可透過彈力帶當作阻力去影響動作者的手,使他的肩胛骨跟背部肌群都要出力來穩定肩膀(圖7~8)。 (圖7。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8。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真的有練到核心嗎?超音波照下去就知道 根據筆者在「Dr.GYM運動醫療訓練中心」的經驗,很多剛進入訓練者即使做出動作,也不代表真的有使用到核心,還是需要有經驗的指導員帶領。既然內核心肌群看不到、又很難摸到,那我們就直接用超音波把它照下去,看看什麼叫做核心收縮。 首先請被測試者平躺放鬆,我們把超音波探頭放在肚臍右方的位置(圖9)。可以發現,在超音波畫面的最外層肌肉是腹外斜肌,往內一層是腹內斜肌,最裡面是腹橫肌,而在腹橫肌裡面就是腸子(圖10)。 (圖9。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10。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接著請被測試者收緊核心,並請他正常呼吸、把腿抬起來(圖11)。這時候很多人的核心就會鬆掉,如果是有收好的核心,我們就可以從超音波清楚看到,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都有變厚,尤其腹橫肌還變厚2倍多(圖12)。 (圖1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1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看看電視或是Youtube影片就可以自行訓練了,殊不知自己的動作跟影片示範天差地遠。即使動作外觀上一樣,也不表示身體啟動的肌群是我們要訓練的目標肌群。要相對安全的學習與有效的訓練,還是要有專業指導者帶領才好。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醫師
一張圖秒懂運動傷害回場 小心錯誤觀念可能讓你愈休息愈糟!
體育競技綜藝節目《全明星運動會》第1季剛結束,在網路上受到廣泛討論,看藝人們使盡渾身解術參與競賽,節目精采異常,也創下收視紀錄。儘管有些藝人在競技過程中不小心受傷,但他們展現出的運動精神,都受到觀眾們的讚揚! 不管是專業或是業餘運動愛好者,在受傷後都會問醫師:「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去運動?」 事實上,受傷後絕對不可能完全休息到傷都好了才回到運動場,尤其對於專業或進階的運動員來說,一方面會造成嚴重的時間浪費;二方面過度的休息,其實會讓運動員的身體遭受更大的損失。 根據研究,1週的完全臥床休息就可能導致肌肉量減少高達3%,肌力表現更可能下降達10%以上。若是想透過訓練彌補這週喪失的最大肌力,可能要花1個月以上才能重新練回來,因此,如何在受傷後盡可能透過訓練維持肌力,又不造成受傷部位的負擔,就成了很大的學問。 所以要怎麼正確又健康的休息,以便自己加速回到運動場上呢?我們就來看看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劉又銓的分享吧。 傷後重返賽場6階段,循序漸進學問大 根據2018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JSM)》的重新定義,我們把回到賽場分成幾個階段,如下: 1.
震動按摩球不是每個人都適用 復健科醫師教你正確用法
不管是肩頸上背痛,還是下背痛、大小腿後側緊繃,要是在家可以隨時按摩,那該有多好?可是按摩椅比較吃空間;震動槍自己拿有點累,有些角度又會不順手,無法自己按到想按的位置。近來有廠商推出了震動按摩球,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優缺點吧! 其實一直以來,復健科醫師都很喜歡在診間教導病人使用網球來做自我放鬆按摩。主要原因包括了便宜、方便、不佔空間、病人操作方便。尤其針對肌筋膜疼痛症的病人,以網球在特定的激痛點按摩是一個經濟實惠的好方法。又或是要放鬆一般肌肉緊繃的狀況,如果操作技巧熟練,網球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使用網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某些部位很難同時下壓球體又用身體滾動它,尤其臀部或是大腿後側的肌肉,滾動時需要特定的姿勢及上肢支撐配合。因此震動按摩球是個不錯的主意,只要用身體的重量輕壓在上面,就可以體驗不求人也不用狼狽地不停移動身體的按摩了。當然,不同廠牌,功能與品質也各異,下手前還是要多比較喔。 那麼要怎麼一舉多得的正確使用按摩球呢?我們就來看看宇泰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怡嘉的解說吧。 避免受傷,震動按摩球使用前必知 1. 最適合按摩部位:
你的孩子是「省話一哥」嗎?出現這些徵兆 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
阿芳自學生時代就是藝人蕭敬騰的歌迷,結婚後生了小孩,發現自己的孩子猶如剛出道時的蕭敬騰,是「省話一哥」,2歲了還不太說話,原本她一直不以為意,家中長輩也說:「男孩子嘛,大隻雞慢啼。」 前些日子阿芳與同學聚餐,聊到蕭敬騰在2018年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精彩的手影表演,她興奮地說:「原來不喜歡開口的人會用手勢來表達,像我的小孩都是用手指指著物品,然後發出『嗯嗯』的聲音,或是拉著我的手,要我幫忙做什麼事,而我總是能猜出他要做什麼。」好友回應:「你的孩子會不會是語言發展遲緩?」阿芳當場愣住了,心中冒出許多問號…… 什麼是語言發展遲緩?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來看看洪禎雯醫師的解說吧。 多數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一定順序與時間性: 1. 出生到1歲,會由哭聲發展到牙牙學語的階段。 2. 1歲~1歲半,發展出第1個有意義的字,例如:爸、媽,接著逐漸有更多語彙。 3. 2歲以前,會以組合單一的語彙來代替整個句子,例如:以「車車」表示坐車出去玩。 4. 2歲以後,會經過仿說階段,將學到的語彙組合,逐漸用複雜句型表達想法與意圖。 經由「單字詞→雙字詞→片語→簡單句→複雜句」的發展順序, 通常大約7歲左右就可以說出流利且成熟的語言,有相當的敘事能力。 若孩子的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同齡兒童的表現,便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孩子有什麼表現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 若觀察到以下情形,就要小心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 1. 嬰兒時期過於安靜,或對大的聲音沒有反應 2. 缺乏溝通意圖 3. 2歲仍沒有辦法說出任何語彙 4. 3歲仍不會說任何句子 5. 3歲以後,說話時大部分語音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6.
太極、走跑步機、跳舞,5種運動有效改善巴金森氏症
無論處於哪一期的巴金森氏患者,都可做運動治療,有效改善步態、移位、平衡、關節活動度與增加肌力,減緩運動障礙。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失智症原因),排名第二多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疾病的病理是源自於於大腦黑質組織當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使這項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製造減少,引起運動功能障礙;目前認為發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及環境因子。 據估計台灣目前有近10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因為罹患巴金森氏症導致的各種障礙 已經是重要的健康議題,其中動作障礙是此病症顯而易見的症狀。 以下就來看看台大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徐伯誠的詳盡解說吧。 典型症狀:手抖、肢體僵硬、無法順利運動行動變慢、小碎步走路 典型的巴金森氏病的動作症狀可用英文簡稱TRAP含括,包括: 1. 靜止時的不自主抖動(Tremor),多發生在手,也有可能影響到臉部與腳 2. 肢體僵硬(Rigidity) 3. 無法順利運動或行動緩慢(Akinesia/bradykinesia) 4. 姿態不穩(Postural instability),容易在站立或行走時,無法維持軀體的直立姿勢與平衡,導致容易跌倒;此外許多患者臉部表情減少(俗稱撲克臉),且逐漸發現行走困難、音量變小、吞嚥困難等 巴金森氏症病人行走有幾個特點:包括起步時困難,但一開始行走之後又容易向前衝,不易控制停下來、常常以小碎步方式行走、雙腳不容易抬起來, 疾病晚期時更常有凍凝步態(Freezing of gait),是指走到一半或轉身時忽然停滯無法動作。
為什麼不打球也會得網球肘?常見4種型態 痛感不一樣
林太太是個家庭主婦,右手肘外側疼痛已經好幾個月,而且範圍漸漸擴大,一路痛到整隻手臂, 手伸直不舒服、刷個牙也不舒服,更別說炒菜或是提重物了。 醫生檢查發現林太太的手肘外側有壓痛,說:「你得了網球肘!」 林太太很意外:「我從來不打網球,怎麼也會得網球肘?」 你也有過類似於林太太這種疼痛經驗嗎?究竟什麼是網球肘呢? 其實,網球肘是指手肘外側的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肌腱發炎, 和手腕長時間的豎起、手指過度用力或過度頻繁的抓握有關。 雖然說網球選手長時間緊握球拍、且常在打反拍時手腕會豎起,而成為網球肘的好發族群;但高爾夫球員常緊握球桿、家庭主婦常緊握拖把菜刀、老師們長時間用力握筆書寫,也很常罹患網球肘。 林太太吃了一陣子消炎藥,卻還是疼痛。於是家醫科醫師幫林太太轉介至復健科。 復健科醫師用肌肉骨骼超音波一看:「林太太,你的手肘肌腱不只發炎,還有輕微撕裂傷,連帶肘關節也發炎了,連手前臂的肌肉群也太僵硬,產生了肌筋膜疼痛。」 林太太很驚訝:「網球肘怎麼也這麼複雜?」 復健科醫師說:「其實網球肘有分4大類,對症治療,治癒率就很高!」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超越復健診所-許承嵐醫師的詳細解說吧。 肌腱型網球肘:肌腱炎、肌腱鈣化、肌腱撕裂 網球肘又稱為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其中,肌腱疾病是最常見的型態。伸腕肌群(wrist extensors)負責豎起手腕、伸指肌群(finger extensors)和手部的抓握動作有關,這些肌腱都附著在肱骨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太用力、太頻繁地使用而都會使肌腱受傷,形成網球肘。輕度肌腱受傷,適度休息、正確地使用網球肘護具、調整使用姿勢,大多會痊癒。 如果忍痛持續使用、沒有足夠休息以至於反覆受傷,病情可能會惡化為肌腱早發性退化、鈣化性肌腱炎、甚至是肌腱撕裂傷。這種狀況就比較複雜,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初期需配合口服消炎藥,中期需要耐心復健,後期需要強化肌肉的保護力。 若是病情進步停滯,鈣化性肌腱炎可考慮超音波導引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以消減鈣化活性,或是聚焦型震波來破壞鈣化並促進組織修復。難癒合的肌腱撕裂傷則可考慮葡萄糖增生療法、或PRP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都有機會促進組織修復、幫助癒合。 關節型網球肘:肘關節炎、關節韌帶撕裂 關節型網球肘較好發於前臂反覆旋轉的情況,例如生產線的作業員。關節發炎通常痛感比較深層、範圍廣泛、找不到明顯的壓痛點,但手肘在伸全直、彎到底時會覺得卡住且疼痛。若是肘關節有發炎、積水,則需要針對發炎來治療,適度地使用消炎藥有時是必要的。 測試肘關節穩定度,可以在超音波動態檢查下進行,關節韌帶鬆動或斷裂都會導致關節不穩定,若患者曾有跌倒或外傷病史,可能會有外傷型關節炎併韌帶撕裂。上述的復健及注射療法配合復健運動,通常可以治癒8成以上的患者,然而關節嚴重地不穩定時,還是需考慮手術介入。 肌肉型網球肘:肌筋膜疼痛症、纖維肌痛症 手肘及手腕過度使用時,不只是肌腱會受傷,肌肉也會「過勞」引起疾病,也就是肌筋膜疼痛症。除了前述的伸腕肌群、伸指肌群,如橈側伸腕肌群、旋後肌、肱三頭肌等,也很常出現肌筋膜疼痛症,常發生在長時間使用肌肉、沒有時間放鬆伸展的族群,例如廚師、老師。這群患者影像檢查正常,手臂前臂的肌肉非常僵硬,按了就會痠痛,按摩或泡澡就會有一陣子的紓緩,卻無法擺脫。 慢性過勞造成的肌筋膜問題,根本治療是改正使用方式,但工作型態無法調整時,患者可定期做物理儀器治療、伸展運動、並配合少量口服肌肉鬆弛劑,來照顧肌肉的健康。當上述治療遇到瓶頸時,可考慮徒手治療、貼紥治療、筋膜放鬆的激痛點治療、或是發散型震波治療,都有進一步的改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的患者其實是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神經肌肉纖維的代謝異常,以至於全身肌肉容易疼痛,連帶影響到雙手臂的常用肌肉。這個疾群的患者不能只治療雙手臂的肌肉,還需要連帶處理代謝、神經肌肉敏感、失眠、欠缺運動等等問題。 神經疼痛,並非真正網球肘:頸神經根壓迫、橈隧道症候群 有一部分患者手肘麻痛來自於神經的壓迫,例如:橈神經的分支,它們穿梭在肌肉與筋膜之間,若受到筋膜或肌肉的壓迫,會產生麻痛,稱為橈隧道症候群;其他像是後前臂皮神經(posterior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後骨間神經(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淺橈神經(superficial
腳踝扭傷「速消腫秘訣」曝光!醫授2招「免開刀」:馬拉松也能跑
相信大家都有過不小心腳踝扭傷的經驗,這種刺骨而痠麻的疼痛感,肯定讓大家都難以忘記。 腳踝扭傷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走路或爬樓梯,都有可能發生。 尤其對運動員而言,更希望能快速減輕疼痛,盡快回到場上。 對此,我們就來看看復健科醫師也分享2招促進復健的方法吧!但也強調,如果有明顯疼痛的情況,最好還是前往醫療院所檢查較為保險。 台灣復健醫學會、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杏青提到,腳踝受傷後,通常會以3個方向進行檢查。 第一、徒手評估 醫師指出,透過前後推拉及擠壓小腿位置測試,可檢查腳踝韌帶是否有不穩定、有肌肉韌帶受傷的情形。 第二、影像X光 若腳踝內、外2個凸點往上6公分,或中足的地方有明顯疼痛,便建議安排X光檢查以排除骨折的可能性。 第三、 超音波 復健科醫師能用超音波檢查判斷腳踝是否有積水、辨別韌帶受傷的位置及程度、是否有骨頭表面極細微的小骨折。 https://youtu.be/vrMHsbZqOnU 醫學提問小教室:扭傷是否一定要開刀才會痊癒? 林杏青醫師提到,如果是單純的韌帶受傷,有經過好的復健訓練治療,多半不需要開刀治療。 曾經有遇過患者,有兩條韌帶沒有修復,但經過訓練可以跑馬拉松。人體的「結構是否完美」和「功能表現」常常不是等號,訓練腳踝周圍的肌肉可以重新穩定關節,韌帶是否有百分之百完美恢復不是最重要的。 《初步扭傷處理》 最初扭傷處於急性腫痛時,林杏青醫師建議,可用冰敷搭配緩和運動稍作舒緩。 首先將腳泡在冰水裡,同時上、下、左、右緩慢轉動,待腫痛稍微好一點時,可以改成熱敷,搭配熱敷進行腳踝活動度的訓練。 《較改善後處理》 腳傷腫痛狀況較為改善後,可採用「金雞獨立」的方法,練習身體平衡感。 林杏青醫師解釋,先讓單腳站立,同時閉上眼睛,身體可微微晃動,並利用腳踝周圍的肌肉去做平衡。另外,也可透過單腳踮腳尖及深蹲的動作為腳踝的力量做訓練,這2個動作反覆做8到12下,中間休息3到5分鐘,每天做3組。若訓練時沒有明顯疼痛,可以拿重物做上述訓練,如:啞鈴、水瓶等。 《恢復正常處理》 恢復到可正常活動時,可再透過類似打羽毛球方式的「米字步」練習敏捷、協調及爆發力,最後再循序漸進嘗試打球等專項運動練習,如此一來,不僅降低未來的受傷機率,返回賽場也能更為順利。 原文刊登於《東森新聞雲》 (本文作者:台灣復健醫學會、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