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小孩「臭奶呆」的黃金治療期,別讓口罩遮住學說話的機會

你聽過「構音異常」嗎?學齡前的孩子在學講話時,難免會有段話說不清楚的過程,但有些孩子則會有「臭奶呆」的現象(俗稱大舌頭),令家長擔憂會影響日後學習,針對孩子「構音異常」的問題,楊佩瑜醫師根據家長常見疑惑提出以下說明。

 

門診經常會遇到焦急的家長,帶著孩子來詢問有關構音的問題 :「醫師,我的孩子講話『臭乳呆』 ,阿公都叫成『阿東』,是不是要剪舌繫帶 ?」

「我的孩子兩歲,最近開始很愛講話,可是都口齒不清,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是不是該帶來接受復健治療 ?」

「構音異常」就是俗稱的「臭乳呆」是指講話過程中,咬字不清楚、語音清晰度不佳的狀況 是常見的語言問題。根據統計,在台灣學齡兒童構音異常的盛行率推估約為0.9-6.2%,孩童的語言問題中有4~5成是構音問題。

 

為什麼會有構音異常?

常見的構音異常原因包括:

1. 構音器官的問題:發音的過程就是空氣由肺部呼出,經過聲帶振動再經咽喉、唇、舌、齒等構音器官的作用過程 。 因此這些構音器官的構造異常,例如:唇顎裂、舌頭及舌繫帶的長 度、牙齒排列及上下顎咬合問題,都會造成構音異常 。

2. 聽力問題:語言發展是一個互動的歷程,除了模仿大人的語音外,在自己說出語音後,需有聽覺的回饋,才能幫助自我修正,有聽力障礙或聽辨能力差的孩子,無法分辨相似的語言,因此無法正確發音。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口罩不離身,在口罩遮蔽下的音量和音質會比較模糊,可能會影響語音接收的清晰度,而且口罩也遮蔽了孩童對口腔構音器官的觀察,因此有構音異常的孩童,家長應該注意口罩造成的聽覺和視覺的遮蔽,對孩童構音學習的影響。

3. 口腔運動功能不佳:唇舌動作協調能力不佳的孩子,也會造成構音異常。

4. 發展遲緩、學習能力差:根據統計,50%發展障礙的孩子,會合併有構音異常。

5. 心理/環境因素:注意力不集中或衝動的孩子,容易忽略發音的細節,而有構音異常。兒童常接觸的人,若有發音不清晰,也可能會學習到錯誤的發音。

 

什麼時候要開始接受治療?

孩子從 1 歲開始牙牙學語,會經歷一段發音不準、咬字不清的階段。一般而言,3歲半前的發音問題,大多是發展性的問題,構音的清晰度會隨著發音器官動作發展和協調性成熟,而隨之改善。不過要注意,這個階段是語言萌發期,家長還是要注意其語彙內容和語句結構,是否合乎同齡孩子的語言發展,不要因構音問題而忽略了語言發展遲緩。

若孩童已超過4歲,仍有明顯的構音問題,就應接受治療。因為此時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腔動作協調能力、行為認知能力及注意力,都逐漸成熟,可以藉由適當的介入,改善發音問題。而且隨著年齡成長,若仍因發音問題造成溝通障礙,也容易造成孩童的挫折感,因此4~5歲是構音異常治療的最佳時機

 

構音異常的治療

對於構音異常的孩童,我們會先評估造成的原因,有哪些需要先矯治的,例如:口腔結構及聽力問題,而其中家長最擔心的就是舌繫帶太短問題,其實大多數的構音異常都不是因為舌繫帶太短,通常只有舌頭短到無法伸出下牙齦或舌尖呈現 M 型,才需要接受手術,而即使開刀後,也得接受語言治療,糾正以前習慣的發音方式。

孩子的整體發展,也是門診評估的重點,有些家長原本是因孩子口齒不清,來尋求構音治療,可是經評估後發現,在其模糊的語音下,語言發展也是遲緩的,或甚至有些是因動作協調性不佳,造成口腔構音動作不靈活,而造成的構音問題,專注力也會影響構音學習。因此除了構音評估外,還會需要整體的語言、動作、認知、社會情緒發展評估

另外還有一種較罕見,但也是以口齒不清為臨床表現的疾病,需要加以鑑別診斷,那就是「兒童語言失用症」,其病因是大腦在語言動作計畫時出現問題,而造成說話時語音和聲調的錯誤,和前述發展性構音異常不同的特徵是:構音錯誤的不一致,重複講同一語詞時,每次出現的發音錯誤都不同,而且對多音節序列輪替的語詞(例如: pataka )會有困難,這些是需要小心鑑別診斷,找出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經由評估診斷後,語言治療師會依據孩童個別的狀況,訂定治療計畫和治療方法。一般而言,治療的原則是依據語音的發展順序,用簡單易懂的口語或視覺上的技巧,誘發孩童發出正確的語音,並建立對錯誤語音的自我覺察和自我修正。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利用各種口腔運動引導個案發聲的清晰度,例如:雙唇的動作,可以藉由上下唇用力含住壓舌棒來訓練﹔另外還有舌頭伸出口腔外,往上、下、左、右活動,大口咀嚼,吹氣球等動作,這些都是在家可以持續練習的活動。通常每次語言治療後,治療師會向家長說明治療進度,並給予家庭作業在家練習。至於構音異常的治療療程需要多久,則視個案的嚴重程度及學習狀況而定,如果在適當的時機開始治療,大部分個案都可以在小學入學前達到治療目標。

 

家長怎麼幫助構音異常的孩子?

在治療的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治療的目標,就是能將正確的發音,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上,因此家長的參與,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1. 配合語言治療的進度,在家持續練習:每次療程,治療師會給予家庭作業,建議每天花15-20分鐘練習,並將訓練過的音,落實在生活溝通中。

2. 放慢講話速度:講話速度太快時,容易忽略發音的細節。父母應該盡量以較慢且清晰的語音,和孩子說話。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放慢速度,這樣才能從容而準確的發音。

3. 講話時除了發音準確外,更重要的是溝通的內容:家長在注意孩子的發音過程中,更要同時注意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耐心聆聽孩子的對話,不要為糾正發音,而一再中斷孩子的說話,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也會影響他們的溝通意願,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才是治療的最終目標。

面對孩子的構音問題,家長不必過度擔心,盡早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及治療,並配合治療進度,在家練習,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要提醒家中有構音問題孩童的家長,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病情,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模式,講話時戴著口罩變成是常態,但在口罩遮蔽下,孩子接受到的語音較為模糊,再加上口罩遮住了發音時的口腔動作,少了視覺的回饋,口罩對於聽覺和視覺的遮蔽,可能會影響孩子在語言構音的學習。因此對於有構音異常的孩子,家長應更有耐心,放慢講話速度,在家作正確的發音示範。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楊佩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