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Alt

最新消息

你們常常讓孩子在家時坐在學步車、幫寶椅當中 ,而出門就換到兒童推車或兒童座椅嗎? 小心讓孩子成為「低張力寶寶」。低張力孩子可能容易累、甚至會有發展遲緩、學習困難的情形發生,如何協助孩子發展正常的肌肉張力,毛琪瑛醫師給予以下建議。 什麼是「張力」與「肌力」 我們全身所有的的肌肉即使在不動的時候,也不是完全鬆垮的,而是有一定的長度, 維持內在的張力,這是使關節與姿勢穩定很重要的因素。所有動作的發生,都是要先從好的穩定度開始。有一個好的肌肉張力,在啓動肌肉的時候才能有好的收縮力。   毛琪瑛醫師提供 正常肌肉張力有助於孩子維持軀幹的穩定度,增加肢體的協調性、活動度。同時有利於粗動作、細動作以及語言、學習各方面的發展。而導致低張力的原因, 除了神經和肌肉系統疾病(如腦性麻痺、唐氏症、小胖威利…),更多是良性先天的低張力(家族基因遺傳)甚至小嬰兒受照顧的方式,以及感覺整合發展不佳,尤其是前庭覺與本體覺。   低張力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  容易累,無精打采 ●  很柔軟,關節活動度很大 ●  肌肉力量比較不足,耐力不佳 ●  不容易維持好的站、坐姿勢 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 ●  偏好

孩子每次運動都會跌倒、扭傷?小心是肌肉低張力造成的問題。常見肌肉低張力,像是扁平足、走路內八、W型坐姿,都會使孩子肌肉過度延展,導致關節不穩,影響足部的發育,該如何避免?怎麼治療?讓復健科醫師告訴你。 12歲的孩子由爸爸、媽媽、奶奶一起陪伴進來。是一個長得很俊秀英挺的年輕孩子,發育很好,已經有小大人的模樣了。   他能文能武,會彈鋼琴、也踢足球 ,但看起來卻不是那麼有自信 。原來爸爸常說他的走路老是內八,看起來既不好看,又沒有精神;在足球運動中,甚至雙腳都扭到過。檢查後發現,其中一邊的韌帶已經有撕裂傷、腳踝關節有鬆動不穩的狀況,造成腳部平衡控制不好、活動度變差、肌力不足……讓孩子又更容易扭傷了。   詳細理學檢查評估後,我告訴孩子的父母,問題的源頭其實是「腳型」,而腳型的問題跟孩子肌肉的低張力有關係。   肌肉低張力代表什麼意思? 「為什麼我的孩子走一小段距離,就一直說腳很累不想走?」「孩子喜歡跟小朋友跑步踢球,但腳踝怎麼老是會扭到?」「叫他跑步,孩子就說膝蓋受傷不舒服,是不是偷懶啊?」「走路內八,真的好難看!叫他改正姿勢都不聽。」 這些常常困擾父母的狀況,小心是孩子肌肉低張力造成的問題。   常見肌肉低張力:走路內八、W型坐姿 低張力孩子的肌肉,常常處於過度延展、拉長的狀態,導致關節不穩(包括脊椎及四肢關節)。   常見的就是W型坐姿,也就是把髖關節內轉、大腿往內、小腿在外。因為肌肉張力低,這個姿勢對他們而言,像把關節鎖在固定的位置,是最不費力的,但相對也造成許多問題。   低張力的孩子習慣坐的時候用W型的方式,常無法跟正常孩子一樣,隨時靈活的轉位,包括軀幹旋轉、跪姿爬行以及站立,這些對孩子的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內八更常見於這類低張力的孩子。   以正常的發展來說,孩子從開始站立行走之後,2歲前幾乎都是內八、2歲後慢慢往外轉、4歲時就跟成人一樣,約有8度的外八了。如果之後還是持續內八的原因,有7成以上都跟髖關節過度內轉有關。最常見的就是低張力的孩子,尤其是習慣W坐姿,讓髖關節經常處在內轉的位置。   除了內八的問題之外,低張力的孩子因為關節的鬆動,也容易引起所謂的「發展性扁平足」。每個剛來到世界上的嬰兒,都是十足的扁平足,肥墩墩的腳板是父母覺得最可愛、最喜歡觸摸的。當孩子開始站立步行,會刺激足部肌肉,2歲後正常的腳弓就會開始發育。   不能忽略的腳型問題 孩子腳型問題,常常容易被父母所忽略。正常的腳弓很重要,它是足部的「發動機」,提供孩子好的站立穩定、平衡控制。如果孩子肌張力太低,踝關節穩定度不足,站立時腳骨過度往下塌陷,會使得腳弓發育不全。   即使腳弓有部份發展,「功能性」的扁平足(不站立時有看到腳弓,站立時腳弓就塌陷不見) 也會造成以後重覆腳踝扭傷、平衡控制不好、膝蓋疼痛……等問題。   常見孩子在運動過程中,腳踝扭傷、膝蓋疼痛,但可能沒幾天好了,父母就不以為意。其實許多重覆受傷的問題,都會造成慢性疼痛與關節不穩,不能不慎! 量身訂做矯正鞋墊,扁平足問題迎刃而解   腳弓的正常發育期大概在2歲之後,到了9歲骨頭成長完成。在這段時間,如果發現孩子有功能性扁平足、腳弓發育不佳,可以在2歲之後開始評估,量身訂做矯正鞋墊,同時透過適當的運動指導,來刺激腳弓發育。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平衡控制不佳,導致下肢運動傷害等問題。   9歲之後,腳弓發展完成,矯正鞋墊一樣可以讓腳型恢復到正確生物力學的擺位,但是刺激腳弓生長的療效就微乎其微了。 扁平足矯正前後比對。王嘉榆提供。 扁平足矯正前後比對。毛琪瑛提供。 上述案例的這位12歲孩子,經過穿特製、量身定做的矯正鞋墊後,內八的情況完全改善,令同行長輩們嘖嘖稱奇,奶奶說自己的膝蓋也常不舒服,還有嚴重拇指外翻的問題。我告訴奶奶,「低張力、扁平足是有家族遺傳的,大人這些症狀,就是以前沒有矯正,引起的長期問題 。」   隨著醫療的進步,成人的矯正鞋墊也有非常好的療效。選擇好的鞋子,不需要增加鞋子的長度與深度,換上量身定做的矯正鞋墊,許多膝蓋疼痛、扁平足、足底筋膜炎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因此,房子的根基(腳型)真的很重要,父母可以盡早為孩子立好房子的地基(腳型)。   長期低張力,姿勢不好,肩頸酸痛 臨走前,奶奶突然說孩子到現在都還趴著做功課,磨到兩邊的手肘都長繭了!我心裡覺得不可置信,檢視孩子的手肘,真的有厚厚的繭。於是問孩子是否有上背肩頸不舒服的症狀?孩子頻頻點頭。   低張力的孩子往往無法維持脊椎在一個正常的角度擺位,因此在讀書做功課時,會用圓肩、圓背的方式,長期下來,脊椎關節會因過度受力而造成不適。   看著孩子我感到些許不捨,其實,許多孩子低張力的問題,如果能夠即早發現,甚至在嬰兒成長過程中,父母透過適當的帶領與陪伴,讓肌張力正常發展,後續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毛琪瑛/淡水實康復健科診所 資深顧問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孩子白天活蹦亂跳,但到了晚上或睡前就會突然哭喊腳痛,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生長痛呢?醫生提醒,如果是生長痛,透過熱敷、按摩、伸展等方式,一般能緩解,但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生長痛,要小心可能是其他的問題…… 有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擾,孩子白天的時候看起來都很正常,但是到了晚上或睡前就突然覺得好痛!有時甚至會痛到大哭大叫,去看醫生卻又都說沒事,怎麼辦?這是不是生長痛呢?   生長痛的好發年齡及徵狀 根據統計,約有兩成的兒童有生長痛的困擾,這樣的疼痛好發於3歲到12歲,也就是幼稚園到小學的年紀。   兒童白天時的活動都沒有異樣,但到了下午、晚上或半夜,就開始會嚴重的疼痛,疼痛主要發生在下肢為主,包括小腿、膝蓋或大腿,可以是單側,也可以是雙側,外表看起來沒有異樣,但卻痛到不行。經過按摩和安撫後就好多了,隔天活動則都很正常,看不出有疼痛的樣子。   這樣的情況若是經過醫生的問診、理學檢查、抽血或影像學檢查後,都找不到異常,被診斷為「生長痛」的患者,就可以藉由熱敷、按摩、運動前熱身、伸展等方式來緩解兒童的疼痛。嚴重疼痛的患者則可以短期使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但一般不建議長期使用。   然而更重要的是,家長平時應多陪伴兒童,可以一起共讀、玩遊戲、講故事,來轉移兒童注意力,也可有效緩解疼痛。而這樣的疼痛在兒童長大後,無需治療就會逐漸消失。   但是也要小心,並非所有的疼痛都是生長痛,如果有出現疼痛的部位是固定在某個部位、疼痛只發生在單側、連白天也抱怨疼痛、外觀上出現紅腫熱或變形等,就要小心可能有其他的問題了!成長中的孩子常見的疼痛問題還有以下這些:   幼兒常見的生長疼痛 ●骨腫瘤 生長痛跟骨腫瘤的症狀呈現有一些相似性,要特別小心!兩者一樣都會有夜間疼痛、睡到一半痛醒、好發年齡相近等,常常會讓人誤將骨腫瘤錯認為生長痛。 因此要注意,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骨腫瘤所造成的疼痛會持續在同一個地方,不會一直改變疼痛位置;有時甚至可以摸到腫塊;活動或運動時骨腫瘤的疼痛仍會持續,不像生長痛會獲得緩解。如果休息 2~3 天沒有好轉,仍然持續疼痛,或伴隨體重減輕的情形,就要懷疑骨腫瘤的可能了。   ●脛骨結節生長板炎(Osgood-schlatter disease) 這是常見引起青少年膝蓋疼痛的原因,是因強力拉扯脛骨結節上的生長板造成的損傷和發炎,患者多為男生,特別是需要大量股四頭肌收縮的運動員,像是足球、籃球、排球、田徑等運動。活動後在脛骨結節附近會有壓痛和腫脹的情形,且脛骨結節摸起來會突出,X光或超音波下可以看到臏骨肌腱連接脛骨結節處有鈣化點。   治療主要是消除腫脹和疼痛,要多休息、避免或減少跑跳運動,並可搭配局部冰敷及口服消炎止痛藥物。 陳冠誠醫師提供。   ●剝離性骨軟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剝離性骨軟骨炎是指關節軟骨下的硬骨合併其上的軟骨,沿關節面從原本位置產生分裂進而分離甚至剝落,掉落的碎片可能會影響關節活動,造成肘部無法完全伸直。   這樣的問題好發在棒球小投手或體操選手。常會有關節腫脹、疼痛,並在活動時有摩擦聲響。有一部分患者是需要開刀手術處理才能痊癒,因此早期的就醫及接受治療是相當重要的。    ●跟骨骨骺炎 (Sever’s disease) 這是由於跟骨附近的生長板不斷受到壓力和刺激,引發局部發炎等不適症狀。症狀上會有足後跟局部的壓痛與腫脹、小腿肌肉緊繃,以及腳踝背屈角度不足。   一般而言,在停止劇烈活動並伸展緊繃的小腿肌群 6-12 個月就會自行痊癒,但有些時候症狀可能會延遲較久的時間。   ●兒童骨折 兒童的活動量大,在運動過程中難免會有跌倒受傷,不過如果碰撞疼痛的位置有出現:紅腫、壓痛、瘀青、活動受限制、觸碰時感覺部位比較柔軟、移動時疼痛加劇、僵硬、非關節的位置疼痛、因疼痛而無法行走、肢體變形、疼痛時間超過3-4小時等情形,就要小心有骨折的可能,此時應固定受傷肢體並儘早就醫。   提醒各位家長,疼痛常常是一種警訊,可能病因有很多,並不一定都是生長痛,如有持續的疼痛建議還是就醫接受完整的評估與處置。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安慰與陪伴,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幫助。   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你聽過「構音異常」嗎?學齡前的孩子在學講話時,難免會有段話說不清楚的過程,但有些孩子則會有「臭奶呆」的現象(俗稱大舌頭),令家長擔憂會影響日後學習,針對孩子「構音異常」的問題,楊佩瑜醫師根據家長常見疑惑提出以下說明。 門診經常會遇到焦急的家長,帶著孩子來詢問有關構音的問題 :「 醫師,我的孩子講話『臭乳呆』 ,阿公都叫成『阿東』,是不是要剪舌繫帶 ?」   「 我的孩子兩歲,最近開始很愛講話,可是都口齒不清,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是不是該帶來接受復健治療 ?」   「構音異常」就是俗稱的「臭乳呆」是指講話過程中,咬字不清楚、語音清晰度不佳的狀況 是常見的語言問題。根據統計,在台灣學齡兒童構音異常的盛行率推估約為0.9-6.2%,孩童的語言問題中有4~5成是構音問題。   為什麼會有構音異常? 常見的構音異常原因包括:1. 構音器官的問題:發音的過程就是空氣由肺部呼出,經過聲帶振動再經咽喉、唇、舌、齒等構音器官的作用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