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脊椎側彎的迷思 (三) : 治療篇
近年來復健醫學對於脊椎側彎的非手術治療已有長足的進步,但門診中常聽到患者或家長仍有許多迷思。 這些迷思有必要釐清糾正,以免因錯誤的觀念,延誤患者接受正確治療的良機。 迷思一 : 生長板閉合後(骨骼發育成熟),脊椎側彎的復健治療就沒有用了? 脊椎側彎復健治療的目的在不同的年齡層是不一樣的。 14歲以前,是一生中矯正脊椎側彎效果最好的黃金時期!此時孩子的骨骼尚未成熟,可塑性很高,用對方法往往就能將40度以下的脊椎側彎大幅改善。 15-18歲,這個時期,孩子的骨骼逐漸成熟,脊椎側彎仍能矯正。雖然改善的幅度不像14歲以前那麼好,但對於外觀體態的改善,效果依舊很好。 19-30歲,這個時期,骨骼發育已經成熟,用復健治療的方法,改善脊椎側彎的幅度有限。此時的治療重點是改善外觀體態,若有疼痛問題治療效果也很好。 31歲以上,治療以併發症 (疼痛、內臟功能障礙、神經壓迫) 的防治與改善外觀為主,降低脊椎側彎的度數已經不是治療的主要目的。 所以在生長板閉合前,復健治療關注於脊椎骨三維變形的矯治;在生長板閉合後,復健治療的重點則是放在體態的改善與併發症的處理,因此仍有其重要意義。 迷思二 :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脊椎側彎? 在脊椎側彎門診中,發現有不少患者曾經接受過推拿、按摩,但側彎仍然快速惡化。推拿、按摩或許能會讓脊椎結構鬆弛,但若沒有後續鞏固的治療(例如矯形運動或矯形背架),快速變形的脊椎就會變得不受控制,反而更容易惡化。有實證研究發現柔軟度愈好的個案,如果沒有接受正確的復健治療,往往側彎的惡化會比柔軟度差的個案更為明顯,所以非常不建議民眾以民俗推拿按摩來治療脊椎側彎。除了柔軟度的考量之外,不同型態的脊椎側彎,治療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一定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診斷分型,及時採用正確有效的治療方式,才不致延誤矯治的黃金時機。 迷思三 :瑜伽、彼拉提斯、吊單槓、倒立機等,可以改善脊椎側彎? 這要看個案的脊椎側彎是屬於功能性還是結構性? 如果是「功能性」 脊椎側彎,脊椎本身沒有變形,瑜珈、彼拉提斯等對體態可能會有所改善。研究文獻並不提倡讓孩子去使用吊單槓、倒立機等設備,因為強行拉直脊椎,會破壞脊椎側面的生理曲線。所以對於側彎的矯正是不利的。 如果是「結構性」 脊椎側彎,不論是坊間的瑜珈、彼拉提斯,或是吊單槓、倒立機都無法長期有效地改善「結構性」脊椎側彎。科學實證研究證明,唯有「針對性」復健運動對於脊椎側彎角度、身體旋轉角度、體態外觀、肺活量、疼痛以及生活品質等才有明確的改善。所謂「針對性」復健運動,是指專業醫療人員經過專業的身體評估,為脊椎側彎患者量身訂作的一套能有效改善三維變形的矯形復健運動,而不是簡單、制式地從事某種體育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瑜伽的動作是側彎患者應該避免的。例如軀幹的彎折(如上圖)、「胸廓肩胛帶」和「骨盆帶」的相對扭轉(如下圖)、以及脊椎縱向的過度負重(例如倒立)等瑜伽體位。 迷思四 : 脊椎側彎超過40度以上就要開刀? 傳統治療脊椎側彎的舊概念,是超過40度以上就考慮開刀。近年來由於復健醫學的進步,何時考慮開刀的決策變得愈來愈嚴謹。依據國際「脊椎側彎骨科和復健治療學會(SOSORT)」最新的共識,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角度在45度以上,且已接受有科學實證(evidence-based)的復健治療6個月仍無法阻止側彎度數的惡化達6度以上,才會考慮手術。請特別注意有科學實證的復健治療是指經過科學研究證實有效的力學治療、運動治療、與背架治療,而非一般的熱療、電療、拉腰等。由於復健醫學的進度,近年來接受手術的個案已減少許多。因此「超過40度以上就要開刀」的觀念已明顯不合時宜。 摘要: 在生長板閉合前,脊椎側彎復健治療的重點是矯治脊椎骨的三維變形;在生長板閉合後,復健治療則是著重體態的改善與併發症的處理。推拿按摩會讓脊椎鬆弛,讓脊椎側彎更容易惡化。坊間的瑜珈、彼拉提斯,或是吊單槓、倒立機都無法長期有效地改善「結構性」脊椎側彎。在矯治黃金期積極執行針對性的姿勢改正、矯正運動與穿戴背架,在90% 的情況下能改善或控制病情,避免手術。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復健醫學會 學術教育委員 衡觀診所院長 汪作良醫師)
破解脊椎側彎的迷思 (二) : 診斷篇
脊椎側彎,尤其是最需要關注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因為發生在生長快速的青春期,側彎變形會急速惡化,因此診療的原則貴在早期診斷、早期矯治。切勿因為不正確的迷思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導致側彎變形的快速惡化。 迷思一 : 孩子沒有任何不舒服,不可能有脊椎側彎吧? 臨床上最受關注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在青春期急速惡化時孩子多半是不痛不癢的,幾乎沒有甚麼症狀。脊椎側彎的併發症,例如嚴重疼痛、心肺功能問題、神經壓迫、臟器失衡問題等,通常要到成人之後才會陸續出現。由於孩子沒有症狀 鬆懈了家長的警覺心,往往發現側彎時,度數已相當可觀,而且療效最佳的黃金矯治期已錯過,治療的難度增高許多,非常可惜! 因此,家長定期幫孩子做居家檢測便成為早期發現脊椎側彎的重要功課。 筆者介紹一個很實用的的篩查方法。只需手機下載「脊椎側彎旋轉測量儀APP」,就可以在家裡幫孩子檢查。打開這個APP,就會出現如圖示的測量儀畫面。這時就可以把手機當作測量儀使用了。 請受測試者膝蓋打直站立,往前彎腰,頭部及兩手自然下垂。可以先用眼睛觀察一下背部,看是否有明顯的背部左右不對稱狀態,若有不對稱,就要高度懷疑有結構性側彎 (如圖)。 接著就可以開始用手機檢查了:將脊椎對準測量儀中間的彎弧,沿著整個脊椎由上往下滑動,記錄度數最大的角度。理想狀態是測量儀上的數字一直是0度,當然,1-4度的變動是可接受的。但如果測量儀上的數字超過5度(含),就要懷疑有結構性脊椎側彎,應馬上帶孩子到專業醫師處做進一步的檢查。 迷思二:脊椎側彎的評估與後續追蹤,只要關注X光側彎的角度就好? 一般患者或家長只關心X光片的側彎角度(即Cobb角)(如圖中角度C),卻往往忽略體態的變形。X光片Cobb角固然是追蹤脊椎側彎惡化或改善的重要參數,但由於脊椎側彎是脊椎的三維變形,以下三個體態參數也是讓脊椎側彎惡化風險提升的重要因子,因此也是非手術矯治的重點。 1.側移: 指軀幹相對於骨盆產生水平移位(如圖左,圖右為矯治後)。科學文獻顯示,側移愈嚴重,側彎惡化的風險愈高。 2.旋轉: 臨床上我們請患者向前彎腰,若發現背部有一側凸起(俗稱剃刀背)(如圖左,圖右為矯治後),就代表椎體有旋轉變形。科學研究顯示,旋轉愈嚴重,側彎惡化的風險愈高。 3平背:在矢狀面(輪面)如果有「平背」的表現(如圖,胸椎正常的後凸消失,變成前凹),代表脊椎側彎的結構變形嚴重。平背的存在也代表脊椎側彎惡化的風險明顯增高。 因此,脊椎側彎的診斷與後續療效的追蹤,除了X光的Cobb角之外,還要關注體態的側移、旋轉、與平背,才算是完整的評估。 迷思三 :脊椎側彎的診斷或追蹤都需要拍X光,這很傷身體吧? X光檢查對脊椎側彎的檢查非常重要。有不少家長或患者會擔心X光的輻射性,怕對身體有不良影響。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到處存在著輻射,稱為「天然背景輻射」。例如搭飛機往返台北-雪梨一趟,所接受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為0.05毫西弗;在台灣生活一年所接受的自然背景輻射劑量約為2.0毫西弗。而照一張胸部X光的全身等效劑量為0.06毫西弗。換算下來,在台灣生活一年等於照了34張胸部X光片。 目前很多檢驗部門採用的X光機是先進的「數位式」,而非傳統的「類比式」,在輻射劑量上少了非常多。而且在容易受輻射影響的部位(例如卵巢),擋上鉛板阻隔輻射暴露,就能進一步減少可能的影響。人體每個月也會代謝掉體內殘存的輻射,因此拍X光對人體的影響沒有想像那麼可怕,不用過度緊張。 摘要: 「早日診斷、早日治療」是處理脊椎側彎的金科玉律。定期幫孩子做居家篩查,是早期發現脊椎側彎的不二法門。除了X光片測量Cobb角之外,還要關注體態的變化。X光檢查是重要的追蹤工具,其輻射暴露風險,在嚴謹的防護下執行仍屬安全,不必過度恐慌。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復健醫學會 學術教育委員 衡觀診所院長 汪作良醫師)
破解脊椎側彎的迷思(一) : 疾病篇
在脊椎側彎門診,常常聽到病患或家長詢問網路上一些似是而非的報導,這些報導大多沒有科學根據,甚至是嚴重錯誤的迷思。這些迷思有必要釐清糾正,以免以訛傳訛。輕者花錢受罪,得不到任何療效;重者耽誤病情,延誤患者接受正確治療的良機。 迷思一: 姿勢不良是造成脊椎側彎的主要原因? 在脊椎側彎門診中,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要醫生幫忙念一下孩子的不良姿勢。到底姿勢不良是不是造成脊椎側彎的主要原因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一下脊椎側彎的分類。 脊椎側彎在臨床上可分為「結構性」與「功能性」兩大類。所謂「結構性」脊椎側彎指的是「脊椎本身」發生了三維變形。這類側彎的惡化風險較高,大部分是屬於「原發性」的,佔所有側彎的80%左右,它發生的原因並不清楚,但與姿勢不良無關。另外20%左右是「繼發性」的,側彎是因為其它疾病(例如小兒麻痺症、先天性神經肌肉病變等)造成,這類的案例相對較少,當然也與姿勢不良無關。 那麼姿勢不良會不會造成脊椎側彎呢? 答案是會的。但是這種側彎是屬於「功能性」脊椎側彎,脊椎本身並沒有變形,側彎的發生是因為「脊椎以外」結構的不對稱(例如長短腳、骨盆歪斜、姿勢不良等),或脊椎的生理曲線消失(如腰椎後凸),漸漸會形成側彎的外觀。但這類側彎通常不太嚴重,也不太會快速惡化,治療相對容易許多。 維持良好姿勢固然是好事,但姿勢不良並不是造成脊椎側彎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原發性」脊椎側彎,通常在青春成長期開始時才發病,在青春期之前幾乎是沒有任何徵兆的。這種側彎病因還不清楚,時間到了就會惡化,就算把姿勢擺正也不能阻擋惡化。一旦發現身體不對稱,一定要讓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判定是屬於那一種脊椎側彎,才不致延誤矯治的黃金期。 迷思二 : 孩子一年前在學校檢查沒有側彎,應該就不會得到脊椎側彎了? 很多家長在門診得知孩子有脊椎側彎後,口中喃喃念著: 「怎麼可能? 去年學校檢查還說脊椎很正常啊!」要解答這個迷思,就要介紹一下臨床上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 「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的特性是側彎變形幾乎都是在青春快速成長期開始時才發病(女生約在10-11歲,男生約在12-13歲)。在快速成長期開始前,脊椎是檢查不出有側彎變形的。這就是為什麼明明之前在小學中、低年級學校檢查時脊椎正常,卻在高年級或國中時才診斷出有脊椎側彎。 因此家中若有正值青春快速成長期的孩子,不要以為之前的學校篩檢說脊椎沒有問題,就以為脊椎已經「免疫」了。「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說來就來,半年惡化10-20度不算少見,家長務必要提高警覺。 迷思三 : 生長板閉合了(骨骼發育成熟後),脊椎側彎就不會惡化了? 很多人認為過了青春期骨骼發育成熟之後(俗稱生長板關閉),脊椎側彎就不會再惡化了,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 研究發現,如果生長板閉合後側彎的度數在30度以下,側彎繼續惡化的風險的確不高。但如果側彎度數在30度以上,即使生長板關閉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側彎度數還是有可能會緩慢增加。當側彎角度大於50度時,側彎的度數幾乎100%都會持續增加,惡化的幅度與速度也會大很多。 所以要想擺脫側彎度數繼續增加的魔咒,在青春期結束、骨骼發育成熟前(女生約16-17歲、男生約18-19歲),脊椎側彎的度數一定要控制在30度以下。 迷思四 : 有脊椎側彎將來就不能正常懷孕生小孩? 孕婦由於賀爾蒙的變化,體中的鬆弛素(Relaxin)在第一產程開始上升,到懷孕14週達到巔峰,一直持續到生產期。鬆弛素會讓全身關節鬆弛,以利胎兒通過產道。這確實可能會導致側彎有小幅度的增加,但研究發現這並不會增加脊椎側彎患者剖腹產的機會以及孕期的併發症。 因此,除非在腰椎骨盆有極嚴重的變形,需要與專業醫師討論懷孕生產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否則絕大多數的脊椎側彎患者仍可以正常懷孕生子。 摘要: 最常見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屬於結構性脊椎側彎,發病原因不明,姿勢不良應是結果而非原因。在青春快速成長期開始時才發病,發病前脊椎無異狀。生長板閉合後,若側彎度數在30度以上,仍有惡化風險。科學文獻顯示脊椎側彎患者仍可以正常懷孕生子。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復健醫學會 學術教育委員 衡觀診所院長 汪作良醫師)
兒童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留下後遺症, 復健科可以如何幫助孩子?
相較於成人,感染新冠肺炎的兒童青少年通常病程較短、症狀較輕微,因為新冠肺炎住院或死亡的比例也較低。據全球統計,每100萬染疫的兒童青少年,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有1.7人。儘管兒童青少年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的比例很低,然而留下後遺症的比例不低。由兒童復健科醫師評估、兒童治療團隊及早介入,才能讓孩子從新冠肺炎康復,並且遠離新冠後遺症。 感染新冠肺炎的孩子,不是復原就沒事 孩子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的長期後遺症包括兩大類:多系統發炎反應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及長新冠(Long COVID): 多系統發炎反應症候群很罕見,截至2022年初,統計全球文獻報告不過783個病例。通常發生在孩子染疫後2 ~ 6週,原因是免疫系統失控,攻擊身體正常組織,可能造成心肺、腸胃道、皮膚等系統的失調,一旦發生多是重症。 另一個則是比較常見的新冠後遺症 - 長新冠,也就是接下來討論的重點。根據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的定義,長新冠指感染後4 ~ 12週仍有症狀的新冠肺炎康復者。參照各國文獻,兒童長新冠的比例約在4 ~ 66%。據近期的歐洲研究統計,近70%自新冠肺炎康復的孩子,在10週後依然有後遺症,而50%的孩子有超過2個後遺症症狀。因此孩子從新冠肺炎復原後,並不是就完全沒事。 孩子新冠後遺症(長新冠)有哪些症狀? 長新冠的機制尚未完全明朗,可能的原因包括慢性組織損傷、體內潛藏的新冠病毒及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的慢性發炎。 據2022年5月的研究統計,兒童青少年新冠後遺症的最常見症狀是慢性疲憊、腦霧、肌肉酸痛及姿勢性低血壓及心肺功能受損。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合併發生,表現不一而足。以下是常見的兒童青少年新冠後遺症: 慢性疲憊:疲憊是成人及兒童青少年都很常見的新冠後遺症,據統計87%的孩子從新冠肺炎康復後有慢性疲憊的問題,可能跟中樞神經系統失調,神經肌肉連結不佳有關,部分研究認為跟疫情期間的就學中斷、刺激減少有關。腦霧:思考變慢、記憶變差、注意力不集中。部分研究推論可能跟神經系統的慢性發炎有關。肌肉酸痛睡眠障礙心肺疾患:姿勢性低血壓(姿勢改變時,例如由坐到站,血壓降低、心跳加快)、咳嗽、喘、心肺耐力不足。腸胃系統:腹痛、噁心、嘔吐。 兒童復健科醫師能為孩子新冠後遺症做什麼? 儘管多數孩子可以從新冠肺炎的感染中康復,但若留下後遺症,可能對孩子的發展造成影響。此外染疫期間的親子雙方都累積壓力、加上疫情期間改變的社交狀況,都可能對孩子的認知、情緒、身心健康等造成影響,對孩子的發展有不良影響。 美國極富盛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提出一個陪孩子及家長安心度過新冠後遺症的模式。由兒童復健科醫師評估孩子的新冠後遺症,包括身體、心理,認知注意力、情緒等各個面向,全面評估孩子發展,並且協調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心理治療及心肺復健等專業。舉例來說, 對於懷疑心肺功能缺損的孩子,心肺評估會包括心肺耐力、自覺疲累度及活動後的疲累度等面向,復健部分則從日常所需、不引起症狀的有氧運動開始,依孩子狀況增加強度及時間,再逐漸加上肌力訓練,以期回復正常生活。復健專業團隊共同陪伴父母及孩子度過新冠後遺症的陰霾。 正值台灣越來越多兒童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的當下,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受新冠後遺症所苦,美國的整合兒童復健模式值得我們參考。可行的模式是讓孩子接受跨專業的評估與介入,全面評估身體、心理、行為、認知等面向,讓孩子及家長了解新冠後遺症對孩子的真實影響,一同面對孩子的身心後遺症,包括慢性疲憊及專注力等問題,給予適當的治療,陪伴孩子逐漸回到正常的家庭及校園生活。 結語 儘管感染新冠肺炎的兒童青少年通常病程較短、症狀較輕微,但留下新冠後遺症的比例不低。兒童青少年正值成長發育的年紀,新冠後遺症對孩子的身心、認知、情緒等面向都可能帶來影響,若孩子有新冠後遺症的疑慮,宜早期由兒童復健科醫師評估,若有需要則早期介入,讓孩子不受新冠所苦,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參考資料 Roge, I.; Smane, L.; Kivite-Urtane, A.; Pucuka, Z.; Racko, I.; Klavina, L.; Pavare, J. Comparison of Persistent symptoms after COVID-19 and other non-SARS-CoV-2 infections
「玩」出好能力~遊戲對兒童發展很重要!
前陣子有部熱門影集叫做魷魚遊戲,新穎的創意發想和對人性的細膩刻畫,加上許多成功要素,使得明明是成人觀眾為主的戲劇,但在許多國小學童間也成為相當流行的話題。暫不論所謂影視分級和後續的議題,這確實帶起了一股韓國童年遊戲的懷舊風潮。 遊戲還可以是轉化心情的良藥,最近念了一本繪本「勇敢的獅子兄弟」,裡面的哥哥重病住院,弟弟用遊戲的視角,把醫院變成了熱帶橘色的草原,生病的哥哥和他,沒有改變,他們仍是兩隻勇敢的獅子,並肩作戰。重病的生活變成他們的冒險之旅。 而在兒童復健治療的領域,遊戲 的帶領與介入更是重要的環節。藉以刺激孩子的動作發展、認知功能、情緒控制及社交能力…等等。 從一般孩子的發展學習到 有早療需求的孩子,遊戲對他們都是不可或缺的。 遊戲的類型與意義 遊戲有哪些類型又有什麼意義?這是可以討論許久的話題。常常聽到的理論,有的來自知名學者皮亞傑(Piaget),認為遊戲反映出兒童發展的層次,或史密蘭斯基(Smilansky),認為遊戲類似鷹架,可以讓兒童在現有能力上沿此發展。以下提供皮亞傑的一些理論,和實際常見現象與大家分享: ●0-2歲: 常見「練習遊戲」,可以說是最早的遊戲, 身為大人我們見到的是嬰幼兒沒有目的的重複某動作,比如一直把東西丟到地上,有時可能會令人惱怒,覺得孩子為何講不聽一直丟東西,讓我們撿的好辛苦啊! 殊不知其實這代表粗動作的練習,孩子正在用感官探索這個世界,其他例如玩手,玩腳,用口水吹泡泡也都很常見。 大人覺得毫無意義的行為,卻是孩子與這世界連結的一大步。 ●約2-6歲: 常見「象徵遊戲」,在想像的情境中,假裝成想像中的人/物,這是一種想像力的表現。 扮演的過程中是一種情緒的抒發,可以解決心理的衝突。 隨著扮演主題的擴大,可以發現孩子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豐富,一開始可能只模仿家人或老師,接著可能是公主或超人。 而且一開始需要借助物品,例如要茶杯茶壺喝下午茶,用大紙箱當車子或露營帳篷,用玩具假裝生病打針,但後來慢慢單純靠語言就可以想像人物和情節。也可以發現孩子抽象思考能力的成熟 ●約7-11歲: 常見「規則遊戲」, 有規則和目的的遊戲,規則可能更複雜,需要相當的理解能力和合作的意願,可能參與的人數更多,有更多更長時間合作的機會,這是社會規範的學習,社交經驗的增進, 此時的孩子邏輯組織能力又比之前更好,例如一二三木頭人或鬼抓人 表格出自《幼兒發展與輔導》一書 遊戲與「兒童發展」的關係 1、 促進認知發展 遊戲可以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例如假裝/角色扮演遊戲,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扮家家酒,兩歲多以後開始發展,這是一種想像力的表現,有的也稱這類為「象徵遊戲」。扮家家酒其實可以促進空間/時間的概念發展(例如爸爸下班了-時間概念,這裡是蛋糕店-空間概念) , 當然扮家家酒也在練習人際的互動。 另外解決問題的能力: 拼圖會用到聚斂思考(convergent)的能力,而一些創意創作則需擴散思考(divergent)的能力。遊戲能充當鷹架,從實際發展出發,延伸到後續的潛能發展。 2、 增進語言運用能力 許多遊戲中,會用到大量的語言或是更高層次的意象,在接收和輸出部分都有很大的需求和使用,也就是語言中「理解」和「表達」兩個部分。 在遊戲中孩子可以模仿成人的詞彙,從狀聲詞、單辭到短句的仿說。在遊戲的歡樂氣氛下,都容易讓孩子不自覺跟著發出聲音,是很好的語言學習動機。更有甚者,規則較為複雜的,比如詞語接龍,編故事……都是更進階的語文能力應用。 3、提升動作發展和感覺統合能力 各式各樣的遊戲,有很多對孩子的動作發展和感覺統合,都是很棒的發展媒介: (1)2歲以前的「練習遊戲」,乍看只是無目的的反覆同樣動作,其實都是在以感官探索世界,熟悉自己的身體和這個環境。 (2)夜市的套圈圈,其實要有不錯的空間距離感,投擲也考驗手部的力氣和精準的方向控制。 (3)一二三木頭人,需要跑步的速度,聽到指令後停下來則是衝動控制。 (4)樂高積木需要手部的精細動作,用力扣上/拆開,把腦中的想像成品化為現實,需要執行力,工作記憶。 (5)以前曾經風靡的「威利在哪裡」,需要視覺搜尋的能力和耐心,視知覺。 (6)盪鞦韆的空間轉換,前後高低不同平面的變換,可以刺激前庭覺。 4、提升情緒發展與社交能力 遊戲也可以促進孩子的社會與情緒發展,同理心、生活常識、輪流、分享……這些我們覺得必要但不知如何教導給孩子的能力,可以在遊戲中讓孩子經歷。例如 (1)被抓到的人要當鬼,這裡面我們可以讓孩子練習的包括遵守規則(我知道你不想當鬼,可是我們有說好了喔!) (2)角色的轉換(當鬼的人的心情跟被追的心情有什麼不一樣呢) (3)就算你沒有贏,也沒有關係(面對挫折失望的心情) 好多好多的情形,都可以幫助孩子面對許多不知道該怎麼辦的狀況,如果我們身為大人,有幸帶著他們「預習」或反覆練習,發展更好的應對策略,該是一件多麼棒的事情! 遊戲玩出孩子的能力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孩子十分適合在遊戲中學習(其實大人也是),適當類型的遊戲和設計,能帶來莫大助益。 今天,你和你的孩子,想來點什麼遊戲呢? 育兒生活有很多感動,但也有很多辛苦酸楚,借用雙城記中的名言: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矯正孩子的扁平足這樣動
據統計,30%的孩童有足部問題,其中「扁平足」是最常見的原因。 孩子在2歲前足弓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多數都是扁平足。隨著年齡漸長,扁平足的比例逐漸下降,到了10歲只有約15%的孩子有扁平足。扁平足不一定會有症狀,部分孩子久站或運動過後感覺足部疼痛,到復健科就診時才發現是扁平足。 到底什麼是扁平足?孩子的扁平足可以透過什麼運動改善呢? 什麼是扁平足? 足部除了骨頭支撐人體的重量,還需要肌腱及韌帶等軟組織構成的足弓,才能像彈簧一樣在跑跳等動作時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不僅保護足部,也讓動作更順暢。足弓由三個部位構成: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當支撐足弓的力量不足或是因結構性因素而塌陷,就稱為扁平足。其中內側縱弓正常時較高也較明顯,因此扁平足常是以內側縱弓的塌陷來判斷。 扁平足有兩種: ● 彈性扁平足(flexible flat foot):又稱功能性扁平足。沒有受力時看得到足弓,然而著地承受身體重量時足弓就塌陷。彈性扁平足是最為常見的型態,可能原因包括肌腱韌帶支撐力不足、韌帶鬆弛低張力、阿基里斯腱過度緊繃、肥胖。其中阿基里斯腱過度緊繃常出現在快速生長期(8 ~ 15歲)的孩子,踝關節背屈(腳背向上的動作)角度受限,故以中足的動作代償,造成足弓發育異常甚至足部疼痛。 ● 僵硬扁平足(rigid flat foot):又稱病理性扁平足。不管有沒有承重,足弓都呈塌陷狀態。可能原因包括足部結構異常、韌帶鬆弛低張力、疼痛、肥胖。 扁平足的孩子由於足部支撐力及穩定度不佳,較無法長時間站立,跑跳也可能感到足部疼痛,若已有症狀則建議就醫由復健科醫師評估。 扁平足的孩子要注意什麼? 足弓塌陷使足部直接跟地面接觸,缺少了足弓的彈性緩衝,壓力直接施加在足底,長期可能造成足底筋膜炎、拇指外翻、腳踝容易扭傷、膝蓋疼痛等問題。 可以透過下面的方法讓扁平足的孩子遠離傷害: ● 體重控制:體重過重是扁平足的危險因子,不僅給足部施加過多壓力,還會影響足弓發育 ● 鞋墊:矯正鞋墊可以撐起足弓、讓足部回到正常的位置,並且分散足部壓力 ● 運動:透過伸展緊繃肌群、強化足部肌肉,促進足弓發育,維持足部穩定性及功能 扁平足孩子可以這樣動 孩子的足弓從2歲發育直到12歲,而6歲前是足弓發育最重要的時間。研究顯示,足部內在肌群肌力訓練可以增加足部穩定性、減少疼痛及促進足弓發育。以下是建議扁平足孩子可以做的居家運動。 ● 縮足運動(short foot exercise):足部內在肌群猶如軀幹的核心肌群,負責足部穩定,透過縮足運動強化足部內在肌群,增強足部穩定性 ● 小腿上提 ● 腳趾上抬 ● 腳趾捲曲 ● 小腿/阿基里斯腱伸展 結語 很多孩子的足踝或膝蓋疼痛,其實跟扁平足有關。若孩子不耐久站及運動時反覆疼痛,建議至門診評估孩子是否有扁平足,並且從事適合孩子的扁平足矯正運動。 參考資料 Ozonoff MB. Pediatric Orthopedic Radiology. J Pediatr Orthop. 1992; 12(4): 548. Volpon, J. B. (1994).
媽媽我不懶,低張力寶寶的難言之隱—談孩子的高功能學習
你們常常讓孩子在家時坐在學步車、幫寶椅當中 ,而出門就換到兒童推車或兒童座椅嗎? 小心讓孩子成為「低張力寶寶」。低張力孩子可能容易累、甚至會有發展遲緩、學習困難的情形發生,如何協助孩子發展正常的肌肉張力,毛琪瑛醫師給予以下建議。 什麼是「張力」與「肌力」 我們全身所有的的肌肉即使在不動的時候,也不是完全鬆垮的,而是有一定的長度, 維持內在的張力,這是使關節與姿勢穩定很重要的因素。所有動作的發生,都是要先從好的穩定度開始。有一個好的肌肉張力,在啓動肌肉的時候才能有好的收縮力。 毛琪瑛醫師提供 正常肌肉張力有助於孩子維持軀幹的穩定度,增加肢體的協調性、活動度。同時有利於粗動作、細動作以及語言、學習各方面的發展。而導致低張力的原因, 除了神經和肌肉系統疾病(如腦性麻痺、唐氏症、小胖威利…),更多是良性先天的低張力(家族基因遺傳)甚至小嬰兒受照顧的方式,以及感覺整合發展不佳,尤其是前庭覺與本體覺。 低張力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 容易累,無精打采 ● 很柔軟,關節活動度很大 ● 肌肉力量比較不足,耐力不佳 ● 不容易維持好的站、坐姿勢 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 ● 偏好 W 坐姿 ● 常常會合併有發展遲緩的狀況 ● 應付學校課業常有困難,書寫困難, 閱讀容易漏字、漏行 ● 不願意接受新的嘗試,容易放棄 毛琪瑛醫師提供 肌張力是如何發展建立的 頭部翻正反射(抱住小嬰兒身體倒向一邊時,它的頭會自動回正),在孩子兩三個月開始建立,開展孩子的高度,也讓聽覺、前庭覺和視知覺逐步的發展,建立空間概念,四肢的活動能力。從此慢慢開展他們所認知的世界!肌張力的發展,讓孩子在趴著的時候開始將頭抬高,漸漸的手臂可以伸直, 胸部可以抬得更高, 這樣的姿勢控制,在一步進展到背部,最後到骨盆,為孩子的爬行開始做準備。 爬行的重要性 透過爬行,擴大探索的區域,讓孩子的知覺發展更進一步。也開始進化頭部軀幹的伸展張力,為之後的站立、行走、跳躍做準備。肌肉張力發展好,核心才有機會強化,提升之後運動協調能力。肌肉張力發展好,也可以預防孩子之後彎腰駝背的不當姿勢。如果肌肉張力發展不好,甚至對之後的高功能學習,讀寫能力、思考…都會有影響。爬行也提升孩子肩胛的穩定度, 上肢的肌力,真的要讓孩子充分的爬行! 箱子寶寶症候群 這幾年有一個新名詞叫做「箱子寶寶症候群」CBS(container baby syndrome) 商人推陳出新的產品,打著讓你輕鬆照顧孩子的口號。兒童推車、學步車、兒童座椅、幫寶椅取代了媽媽的擁抱。美國最近的研究報告,家人(包括媽媽)一天當中,抱孩子、背孩子的時間已經遠低於兩小時。孩子從一個「箱子」到另外一個「箱子」,嚴重影響到正常肌張力的發展。 毛琪瑛醫師提供 國外的兒童發展學家甚至建議,每天要讓嬰兒趴在肚子上(Tummy time),像超人一般,一天至少半個小時, 可以分次執行,刺激孩子的肌肉張力發展。孩子不喜歡這個動作嗎?請你試著跟他一樣的高度玩耍,提供能夠吸引他的玩具。 毛琪瑛醫師提供 頭部翻正反射的發展整合不佳,孩子容易成為低張力! 頭部翻正反射跟內耳前庭、視覺以及腦功能有關。如果前庭覺有關的刺激不足, 發展不佳,影響平衡以及雙側協調性,運動功能表現受限;很難坐挺、坐定在一個空間裡,難以專心;也很難瞭解自己與空間的關係,無法有好的人際互動。 翻正反射也與視知覺的發展有關,頭部動作與視覺的整合很重要。正常孩子頭或身體移動時,依然維持視覺專注,甚至眼睛移開後,還是能夠很快回到原有固定的目標,譬如看黑板寫下老師的內容以及跳行閱讀。有問題時,視覺記憶不好,甚至有時會被誤為是有閱讀障礙。 如果孩子有低張力,怎麼辦? 低張力不是一種病,父母的瞭解與作為,可以改變孩子的未來!好的對待陪伴方式, 而不是過度的保護。正向積極有耐心,但不焦急!不會馬上好,但一定會越來越好。要能持久以每天的活動去改善孩子的肌肉張力。建議對於低張力、覺醒度低的孩子, 可以間歇式的讓他們從事一些活動。例如跳床、在球上彈坐( 即使 3 分鐘也有幫忙, 孩子覺醒度不好了,不要硬撐做功課, 就讓他起來動動…)、跳小馬…,尤其小學生半小時到 45 分鐘下課,一定要讓孩子到教室外活動。不要罰不能下課,不要罰抄寫,否則下一堂課的上課狀況往往更糟。希望能夠有正常的張力,「玩」很重要!要能設計各種有趣的活動,提升孩子的動機。 什麼樣的低張力孩子,需要專業的治療? 低張力的孩子比較容易合併發展遲緩,通常他們開始爬行、站立、走路的速度會比一般孩子來得慢, 平衡與雙側協調性差。精細動作以及語言發展( 低張力孩子有時也會影響到口語的發展,嘴巴比較閉不起來,容易流口水,不喜歡吃硬的食物,咀嚼能力差)也會比較差。 低張力孩子也容易合併專注力不佳,書寫困難,因為要維持固定的姿勢需要耗費很大的能量,也讓他們在同時要集中專注、書寫產生困難。而往往上肢,包括肩胛穩定度不足, 手腕力量不夠, 也增加他們書寫的難度。 低張力的孩子也容易合併感覺統合障礙,尤其是前庭覺與本體覺、視知覺。前庭覺影響平衡控制、專心度; 本體覺協助孩子瞭解自己在空間的位置,自己與物體的相關位置, 控制力道,不至於顯得笨拙。視知覺協助閱讀書寫與精細動作的控制。專業的職能治療師會針對這樣的孩子,評估他的前庭覺、視知覺、本體覺、
小孩做重量訓練會長不高嗎?
舉重為台灣在奧運場上帶來許多光榮時刻,健身風氣也越來越盛行,然而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可以從事重量訓練嗎?會不會因為施加過多壓力在骨骼影響生長板的發育,進而導致長不高呢? 小孩可以做重訓嗎? 討論發育中的孩童能不能做重量訓練之前,要談談什麼是「重量訓練」。 很多人想到重量訓練,就聯想到舉重、槓鈴、臥推等等大重量的訓練,但其實重量訓練,或稱「肌力訓練」,泛指所有對肌肉施加力量,讓肌肉主動收縮與其對抗的訓練,包括奧運場上的舉重、健身房的機械式器材,也包括啞鈴、壺鈴及使用彈力帶的阻力訓練。 由於孩童的生長板相較於成熟的骨頭較為脆弱,1980年代的觀念是,重量訓練及肌肉收縮對骨骼施加的壓力可能影響生長,而且也不會有額外好處。然而,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告訴我們,只要根據小孩的年紀及承受力設計適合的重量訓練,不僅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很低,也不會對小孩的生長發育有負面影響。專家認為,從7-8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安全地從事經過專業評估、調整的重量訓練,而重量訓練不僅沒有壞處,還會為孩子帶來額外的好處。 家長常想了解的是,舉重是否會影響脊椎的發育,甚至讓孩子長不高?許多研究共同的結論是,舉重作為孩子重量訓練的一環,不僅不會影響發育,還可以改善身體組成、增強心肺耐力。常見的啞鈴及壺鈴只要適度使用,也可以讓孩子得到重量訓練的好處而不影響發育。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從事重量訓練的強度要謹慎拿捏,若孩子可做到的最大重量為RM,訓練的重量建議落在60~80%的RM,可以降低受傷的機率。 重訓對小孩的好處 現在我們知道,只要小孩從事適合的重量訓練,不僅不會影響生長發育,此外還有下列好處: • 降低長大後發生心肺疾病的機率:20年前的大型醫學研究已經告訴我們,早期建立小孩的運動習慣,可以讓孩子長大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下降,而將重量訓練加入小孩的運動菜單,可以讓運動更多元豐富有趣,小孩也比較不會對單一種類的運動感到厭煩。 • 減少肥胖:許多醫學研究發現,重量訓練可以改變肥胖兒童青少年的新陳代謝以及身體組成,減少體脂肪的比例。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翻成白話文就是讓身體可以更有效率的將血糖代謝掉,不讓過多的血糖堆積成脂肪。 • 促進骨骼健康:直覺上,我們會擔心重量訓練的壓力傷害骨頭,但其實骨頭是一個活的器官,一直在新陳代謝,適度的重量訓練其實可以幫助骨頭生長、增加骨骼強度、降低成年後骨質疏鬆的風險,此外,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力,而更強的肌力可以增加對骨頭的刺激,幫助骨頭成長。 • 提升運動表現:研究顯示,重量訓練可以讓運動的表現更好,包括跳躍高度、跑步速度、平衡穩定度等,對於自信心也會有所提升。 • 降低運動傷害風險:從事運動確實就有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但研究顯示有從事重量訓練的孩子,發生運動傷害的機會較低。 • 幫助小孩長高 重訓幫助小孩長高 研究發現,重量訓練不僅不會傷害小孩成長,反而會增加血液中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的濃度,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跟長高有很密切的關係。此外,許多研究顯示,重量訓練後,血液中生長因子的濃度會顯著上升。 因此,讓小孩安全地從事重量訓練,可能幫助長高。 如何讓小孩安全做重訓? 讓小孩安全地從事重量訓練重點在於下面幾個面向: • 適當的重量及組數 • 間隔的休息時間 • 動作的確實度 • 合適的運動環境 • 平衡及協調度訓練 • 依成長調整訓練內容 以下是建議可以讓孩子安全從事的重量訓練 • 小牛推車:父母抓著孩子雙腳,孩子用手腕撐著自己的體重前進,除了作為重量訓練,更可以作為有趣的遊戲促進親子關係,也加強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 • 核心穩定:孩子背靠瑜伽球,雙手拿啞鈴交替舉起,腰背核心肌群出力穩定身體。強化核心肌群也可輔助矯正孩子的姿勢。 • 下肢肌力:前腳弓箭步、後腳背靠在椅子上,蹲下2秒再回到原姿勢,做10次再換腳。強化下肢肌力及穩定度。 結語 跟傳統的認知相反,重量訓練對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不僅無害,反而可以輔助長高,並且在減少肥胖等許多面向都有幫助。要提醒的是,小孩的重量訓練原則跟成人不同,在專業人員的陪伴和評估訓練下,才能讓孩子得到重量訓練的好處且遠離運動傷害。 參考資料 Kriström, B., Lundberg, E., Jonsson, B., & Albertsson-Wikland, K. (2014). IGF-1 and Growth Response to Adult Height in a Randomized GH Treatment Trial in Short Non-GH-Deficient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9(8), 2917–2924. Bareket Falk, Alon Eliakim
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自閉症」對一般父母來說,是一個熟悉卻又不甚了解的名字。自閉症是什麼?會有那些徵狀?高雄市上琳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瑾俐提醒,若2-3歲孩童出現以下5種表現,家長就須注意,及早療育。 媽媽牽著2歲半的曉華走進診間,醫師和媽媽談話時,曉華完全沒有理會他們,獨自不斷的旋轉椅子,既沒有口語眼神也沒有與人交集。媽媽表示曉華從小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不太理人也很少看人,重點是一直不會講話,且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只要不照著他的習慣走就會大發脾氣。在親友的建議下,媽媽帶曉華來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媽媽接著用焦慮的語氣詢問醫師:「請問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類似曉華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自閉症」對一般父母而言常是一個常聽到卻又不甚了解的名詞,當聽到孩子和「自閉症」連上關係時,伴隨而來的往往是逃避、焦慮、猶豫與罪惡感,也有部分家長會主張孩子在接受評估時是在陌生環境面對陌生人員,可能會因為不配合而能力被低估,並不應該以單次的評估就立下診斷。為了降低這些情緒與疑慮,家長應對自閉症有足夠的認識,才能以最熟悉又親密的角度去觀察孩子,若孩子真的是自閉症,也才能夠去理解和接納,進而協助孩子成長。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是什麼呢?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大腦中的神經元及突觸連結的方式與正常人不同,進而影響腦中的資訊處理。有研究提出自閉症可能與懷孕期間的感染或使用不當的藥物有關;另有報告顯示3%的自閉症和遺傳有關;也有研究人員發現7個相關的基因組,但自閉症真正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自閉症的病徵表現個別差異極大,可以由終生無法獨立自我照顧,到經過治療和訓練後近乎常人。根據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已將自閉症和其他較輕微的類型(如亞斯伯格症候群或其他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合併統稱成「自閉症光譜」一起進行診斷和討論。自閉症的盛行率隨著診斷定義的嚴格程度而不同,根據一份2017年的研究報告統計,在已開發國家約有1.5%的兒童被診斷為自閉症光譜患者,而男性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比女性高出4至5倍。 自閉症5種徵狀,家長須注意 自閉症主要是社會互動能力、社交語言、象徵性及想像性遊戲能力發展遲緩,且從嬰幼兒時期就可能開始出現以下的表現,家長一般在自閉症孩童2到3歲以前就會注意到其狀況。 1. 情緒、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困難:臨床上,多數的自閉症患者有語言發展遲緩,其口語出現的年齡會比一般兒童來的慢,可能有較長的仿說期,就是只會複誦聽到的單字或詞彙,需經過多次的仿說,才能慢慢將語言與實際的情況配合起來,進而了解意思;當自閉症兒童開始有口語時,他們還可能出現代名詞「你」、「我」、「他」等分不清楚的現象,這種現象可持續數年之久。在非語言的溝通發展也會有遲緩的表現,缺少非語言的行為來協助溝通的進行,例如不會使用眼神接觸、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或手勢來表達人際的互動溝通及其需要。 2. 社交互動障礙:自閉兒從小就比較不與人互動,包括與照顧者很少有眼神的交會、無法對照顧者建立依戀關係等。有口語的自閉症兒在與人對話時通常缺乏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互動式溝通,反而像是在把過去學過的語詞用機械式的方式表達出來。此外,他們常會聽不出對方的弦外之音,也無法從語氣或臉色來瞭解對方的情緒。 3. 明顯的固定興趣及重複行為:自閉症兒童在玩具的使用上,常常不按玩具的正常玩法,而有自己獨特的使用方式,且會出現反覆機械性的玩法,如:把車子倒過來不停的轉動輪子,或者把車子排成一排等。另外自閉症兒童也常有固定而難以更改的儀式性行為,如:只蓋固定的被子或出門只走一定的路線等;有時在語言、溝通思考方面也會出現固定的模式,如重覆問固定的問題,且要父母用固定的方式回答。 4. 某些感官知覺敏感:部分自閉兒童會對某些感官的刺激敏感,如對某頻率的聲音有聽覺敏感而難以忍受;或是因為觸感敏感而無法接受用梳子梳理頭髮等。 5. 其他表現:自閉症兒童也可能有粗動作或細動作的發展遲緩,但通常沒有語言方面來的顯著。另外約有70%的自閉症兒童合併智能不足,但仍有智能正常甚至資優的。 自閉症是一個發展性疾患,並不會只出現在孩童時期,而是一個終身相伴的課題,且症狀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改變。自閉症並無法經由開刀或藥物來治癒,但可以藉由及早療育和行為訓練來減少其不適宜的行為,並降低因社交及溝通功能障礙所帶來的影響。目前臨床上有許多有效的療育方法,例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音樂和藝術治療等等。自閉症兒童需要父母及家人的早期發現,將孩子帶至復健科或兒童心智科接受評估和診治,結合醫療、復健和教育體系的多方合作,進行早期療育,才能使孩子得到最大的助益!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高雄市上琳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瑾俐醫師)
掌握小孩「臭奶呆」的黃金治療期,別讓口罩遮住學說話的機會
你聽過「構音異常」嗎?學齡前的孩子在學講話時,難免會有段話說不清楚的過程,但有些孩子則會有「臭奶呆」的現象(俗稱大舌頭),令家長擔憂會影響日後學習,針對孩子「構音異常」的問題,楊佩瑜醫師根據家長常見疑惑提出以下說明。 門診經常會遇到焦急的家長,帶著孩子來詢問有關構音的問題 :「醫師,我的孩子講話『臭乳呆』 ,阿公都叫成『阿東』,是不是要剪舌繫帶 ?」 「我的孩子兩歲,最近開始很愛講話,可是都口齒不清,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是不是該帶來接受復健治療 ?」 「構音異常」就是俗稱的「臭乳呆」是指講話過程中,咬字不清楚、語音清晰度不佳的狀況 是常見的語言問題。根據統計,在台灣學齡兒童構音異常的盛行率推估約為0.9-6.2%,孩童的語言問題中有4~5成是構音問題。 為什麼會有構音異常? 常見的構音異常原因包括: 1. 構音器官的問題:發音的過程就是空氣由肺部呼出,經過聲帶振動再經咽喉、唇、舌、齒等構音器官的作用過程 。 因此這些構音器官的構造異常,例如:唇顎裂、舌頭及舌繫帶的長 度、牙齒排列及上下顎咬合問題,都會造成構音異常 。 2. 聽力問題:語言發展是一個互動的歷程,除了模仿大人的語音外,在自己說出語音後,需有聽覺的回饋,才能幫助自我修正,有聽力障礙或聽辨能力差的孩子,無法分辨相似的語言,因此無法正確發音。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口罩不離身,在口罩遮蔽下的音量和音質會比較模糊,可能會影響語音接收的清晰度,而且口罩也遮蔽了孩童對口腔構音器官的觀察,因此有構音異常的孩童,家長應該注意口罩造成的聽覺和視覺的遮蔽,對孩童構音學習的影響。 3. 口腔運動功能不佳:唇舌動作協調能力不佳的孩子,也會造成構音異常。 4. 發展遲緩、學習能力差:根據統計,50%發展障礙的孩子,會合併有構音異常。 5. 心理/環境因素:注意力不集中或衝動的孩子,容易忽略發音的細節,而有構音異常。兒童常接觸的人,若有發音不清晰,也可能會學習到錯誤的發音。 什麼時候要開始接受治療? 孩子從 1 歲開始牙牙學語,會經歷一段發音不準、咬字不清的階段。一般而言,3歲半前的發音問題,大多是發展性的問題,構音的清晰度會隨著發音器官動作發展和協調性成熟,而隨之改善。不過要注意,這個階段是語言萌發期,家長還是要注意其語彙內容和語句結構,是否合乎同齡孩子的語言發展,不要因構音問題而忽略了語言發展遲緩。 若孩童已超過4歲,仍有明顯的構音問題,就應接受治療。因為此時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腔動作協調能力、行為認知能力及注意力,都逐漸成熟,可以藉由適當的介入,改善發音問題。而且隨著年齡成長,若仍因發音問題造成溝通障礙,也容易造成孩童的挫折感,因此4~5歲是構音異常治療的最佳時機。 構音異常的治療 對於構音異常的孩童,我們會先評估造成的原因,有哪些需要先矯治的,例如:口腔結構及聽力問題,而其中家長最擔心的就是舌繫帶太短問題,其實大多數的構音異常都不是因為舌繫帶太短,通常只有舌頭短到無法伸出下牙齦或舌尖呈現 M 型,才需要接受手術,而即使開刀後,也得接受語言治療,糾正以前習慣的發音方式。 孩子的整體發展,也是門診評估的重點,有些家長原本是因孩子口齒不清,來尋求構音治療,可是經評估後發現,在其模糊的語音下,語言發展也是遲緩的,或甚至有些是因動作協調性不佳,造成口腔構音動作不靈活,而造成的構音問題,專注力也會影響構音學習。因此除了構音評估外,還會需要整體的語言、動作、認知、社會情緒發展評估。 另外還有一種較罕見,但也是以口齒不清為臨床表現的疾病,需要加以鑑別診斷,那就是「兒童語言失用症」,其病因是大腦在語言動作計畫時出現問題,而造成說話時語音和聲調的錯誤,和前述發展性構音異常不同的特徵是:構音錯誤的不一致,重複講同一語詞時,每次出現的發音錯誤都不同,而且對多音節序列輪替的語詞(例如: pataka )會有困難,這些是需要小心鑑別診斷,找出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經由評估診斷後,語言治療師會依據孩童個別的狀況,訂定治療計畫和治療方法。一般而言,治療的原則是依據語音的發展順序,用簡單易懂的口語或視覺上的技巧,誘發孩童發出正確的語音,並建立對錯誤語音的自我覺察和自我修正。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利用各種口腔運動引導個案發聲的清晰度,例如:雙唇的動作,可以藉由上下唇用力含住壓舌棒來訓練﹔另外還有舌頭伸出口腔外,往上、下、左、右活動,大口咀嚼,吹氣球等動作,這些都是在家可以持續練習的活動。通常每次語言治療後,治療師會向家長說明治療進度,並給予家庭作業在家練習。至於構音異常的治療療程需要多久,則視個案的嚴重程度及學習狀況而定,如果在適當的時機開始治療,大部分個案都可以在小學入學前達到治療目標。 家長怎麼幫助構音異常的孩子? 在治療的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治療的目標,就是能將正確的發音,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上,因此家長的參與,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1. 配合語言治療的進度,在家持續練習:每次療程,治療師會給予家庭作業,建議每天花15-20分鐘練習,並將訓練過的音,落實在生活溝通中。 2. 放慢講話速度:講話速度太快時,容易忽略發音的細節。父母應該盡量以較慢且清晰的語音,和孩子說話。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放慢速度,這樣才能從容而準確的發音。 3. 講話時除了發音準確外,更重要的是溝通的內容:家長在注意孩子的發音過程中,更要同時注意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耐心聆聽孩子的對話,不要為糾正發音,而一再中斷孩子的說話,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也會影響他們的溝通意願,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才是治療的最終目標。 面對孩子的構音問題,家長不必過度擔心,盡早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及治療,並配合治療進度,在家練習,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要提醒家中有構音問題孩童的家長,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病情,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模式,講話時戴著口罩變成是常態,但在口罩遮蔽下,孩子接受到的語音較為模糊,再加上口罩遮住了發音時的口腔動作,少了視覺的回饋,口罩對於聽覺和視覺的遮蔽,可能會影響孩子在語言構音的學習。因此對於有構音異常的孩子,家長應更有耐心,放慢講話速度,在家作正確的發音示範。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楊佩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