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Alt

最新消息

小希最近工作壓力大,在辦公室一待就是12個小時,導致作息不正常,晚上睡不好還會磨牙。這天小希吃完一整包堅果後發現張開跟閉合嘴巴都卡卡痛痛而且有喀喀聲,上下排牙齒好像對不到位,怎麼擺都不對。小希很擔心自己是不是下巴脫臼,趕緊到復健科就診。醫師檢查後告訴小希,他是「顳顎關節障礙」,好好治療是可以痊癒的,但同時要搭配生活型態調整以及牙科追蹤治療。 ● 什麼是「顳顎關節」? 顳顎關節位於耳朵前方,由下顎骨的關節突出及顳骨的關節窩接合而成,張開跟閉合嘴巴、咀嚼、講話等等都要依靠顳顎關節的穩定性。手指摸耳朵前方、張嘴閉嘴時活動的就是顳顎關節。 顳顎關節儘管小,負擔每天上千次的閉合,因此本身的結構穩定很重要。顳顎關節是由關節囊包覆的纖維軟骨,兩塊骨頭之間還有關節盤來幫忙緩衝嘴巴活動時的受力摩擦。 此外,顳顎關節周邊的肌肉,包括咀嚼肌、顳肌等也都跟顳顎關節的穩定性有很大的關係。 ● 為什麼會有顳顎關節障礙? 顳顎關節及周邊肌肉若有疼痛和功能異常就稱為「顳顎關節障礙」。以往認為顳顎關節障礙的原因就是上下排牙齒無法對好的咬合不正造成,然而新的研究發現,咬合並不是顳顎關節障礙的唯一因素,顳顎關節障礙常是多重因素造成,包括生活習慣、心理、外傷等因素。 常見原因包括: 外傷:下巴撞擊、磨牙、頸部急性扭傷、長期咬堅硬的食物姿勢:頭頸長期維持不當姿勢,造成顳顎關節及周邊肌肉的壓力心理:工作壓力大造成肌肉緊繃、夜間磨牙、睡眠品質不佳都可能加重顳顎關節障礙。研究發現,焦慮症、憂鬱症、遭受家暴過,都跟顳顎關節障礙有關風溼性關節炎咬合不正 ● 顳顎關節障礙有什麼症狀? 顳顎關節障礙的症狀主要包括疼痛及功能障礙兩大類,源頭可能是顳顎關節,也可能是周邊的咀嚼肌等。 疼痛:顳顎關節障礙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顳顎關節痛、臉部肌肉痛(特別是咀嚼時)、頭痛(前額及太陽穴周邊及後腦勺,特別是起床時)、眼窩周圍痛、肩頸痛顳顎關節功能障礙:張開閉合嘴巴都卡卡不順而且有喀喀聲響、甚至張嘴時感覺兩邊不對稱。嘴巴張開受限、張嘴時顳顎關節覺得緊緊的。通常早上起來症狀比較明顯,若變嚴重則可能整天都有張嘴不順甚至像是被鎖住,甚至影響嗓音咬合不順,上下排牙齒好像對不到位子夜間磨牙、牙關緊咬、牙齒痠痛 ● 顳顎關節障礙的治療方法 顳顎關節障礙的治療最重要的還是生活型態調整,避免不當的生活習慣,例如咀嚼堅硬食物、咬指甲。由於顳顎關節障礙通常是多重因素,治療上也需要多方專家共同處理。咬合問題由牙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咬合板治療或是矯正;心理壓力甚至創傷症候群等可能的加重因子則由身心科醫師評估。 復健科團隊主要針對顳顎關節疼痛緩解、姿勢調整、顳顎關節活動及穩定訓練做治療。復健科常使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藥、肌肉鬆弛劑等物理儀器:熱療、電療及雷射等儀器可以輔助顳顎關節及咀嚼肌的放鬆及修復徒手運動治療:放鬆顳顎關節、臉部下巴及頸部的肌肉筋膜,並且強化顳顎關節的活動度及穩定性,並且針對姿態做整體矯正乾針治療:使用毫針刺激顳顎關節周邊緊繃的肌肉激痛點放鬆,主要是咀嚼肌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主要針對已經進展到「顳顎關節炎」的顳顎關節障礙患者,復健科醫師使用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顳顎關節的關節腔內,使用的藥物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玻尿酸、類固醇等 ● 顳顎關節障礙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顳顎關節不大,但疼痛及功能障礙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透過多專業聯合診斷治療,多數人可以透過復健、徒手治療及注射等保守治療法克服顳顎關節障礙! 參考資料 Valesan LF, Da-Cas CD, Réus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國標拉丁舞「飆舞士林」舞劇造成轟動。 因應全民運動的風氣盛行,連 50 + 的熟男熟女也開始熱衷這項休閒運動,這幾年來跳拉丁舞成時髦熱情的象徵,社區大學、運動中心、學校社團等,紛紛開設拉丁舞課程。 「我可以跳拉丁嗎?」門診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拉丁舞是一個泛稱,指源自拉丁美洲的所有交誼舞或者民間舞蹈。台灣風行的國際拉丁舞分為五種,包括倫巴舞、恰恰舞、森巴舞、捷舞、鬥牛舞,屬國際競技舞蹈比賽。過去對拉丁舞有錯誤的刻板印象以為只是扭腰擺臀,但其實它是訓練儀態及核心肌肉的好方法。要了解拉丁舞的優缺點,我們必須從了解拉丁舞的動作開始。 ● 拉丁舞蹈當中,需注意的姿勢與動作 拉丁舞的舞步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動作和原則。頭部需輕鬆的在頸椎正上方不可駝背。縮小腹像把肚臍往脊椎收集,此時已經啟動深層的腹橫肌,抬頭挺胸之外必須收肋骨避免突出(rib flare),雙側腹斜肌須同時作用。收臀並維持骨盆底部肌肉的張力。感覺脊椎向上長高。整體來說脊椎的位置是在中立位(neutral position),切忌骨盆前傾,而要維持這樣的姿勢,其實你必須啟動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上方的呼吸橫隔肌、前方的腹橫肌與腹斜肌、下方的骨盆底肌和後方的多裂肌,全部都需要被喚醒。 拉丁舞略微外八的站姿,不同於芭蕾接近90度的外八,拉丁舞大約只需要22.5度左右。這是髖關節略為外旋,並非來自膝關節或是足部的扭轉。如果沒有正確的使用髖部外旋肌肉,容易造成膝蓋及足部的壓力。行進時的路線要感覺腿部內側輕輕接觸,但不需要交叉,髖內收肌必須持續作用。 ● 令人銷魂的拉丁舞骨盆畫8動作 拉丁舞的臀部動作如果以單側骨盆一個定點來看。它的位移方向是斜前、旁邊、斜後,然後換成對側同樣的動作。經由啟動腹直肌、腹斜肌、腰方肌、豎脊肌等,一側骨盆斜前上提,橫移再向後旋轉,背闊肌收縮,將重心完成在同側支撐腳上。此時肩到臀有壓縮的感覺但是肩膀不能下降。之後由臀肌協同將骨盆往對側斜前方向鐘擺式擺盪,再重複對側骨盆動作。這就是拉丁舞最知名的骨盆畫8運動(Cucarachas )。這個動作將核心肌群、臀部、腿部肌肉幾乎全部訓練到了。 轉換重心也是拉丁舞的重點,感知自己的重心位於足部前後比例細微的改變。這樣雙人舞的雙方才能有較好的連結。前進時先使重心前移直到超過支撐腳前方,快要失衡時用另一隻腳落地承接重心,必須使用腿臀肌肉和核心穩定肌肉。足部要如同獸足行走,著地順序是足尖、足掌到足跟,推進離地時反向的順序。過程中足踝及足部肌肉作為緩降器,須如輪子輾過般流暢。這使足部肌肉有細緻的訓練,特別要注意支撐腳的重心是在內側三趾,並非只用大拇趾作為支撐或推進的點。錯誤使用會造成大拇趾的傷害。 手部的動作強調肩部與軀幹的連動,啟動背部才帶動肩肘,強調背闊肌的運用,進一步維持穩定的平衡。 ●常見的拉丁舞運動傷害有那些呢? 1.拇趾外翻,這在拉丁舞者很常見,使用楦頭偏小的鞋子或重心過度集中在大拇趾內側容易造成拇指外翻。 2.蹠(前腳掌)疼痛,主要是由於長時間使用高跟鞋練舞,疼痛時須避免穿著高跟鞋,並且就醫治療。 3.腳破皮及水泡,由於不合適或較硬的新鞋造成。可以使用潤滑劑或是事先磨擦鞋子較緊的部位使其柔軟來避免。 4.膝部韌帶受傷或膝關節磨損,過度外八腳姿勢或者沒使用髖外旋肌群,而使用膝部旋轉,會造成膝內側韌帶受傷。錯誤的過度伸直膝關節或用力向後卡緊(lock)關節可能造成膝關節的磨損。少數彈跳動作過度練習,造成髕骨韌帶發炎。 5.下背疼痛主要是未充分熱身或骨盆在前傾的角度做舞蹈動作造成。 6.肩部拉傷,雙人舞失誤拉扯導致。 7.其他還有過度追求特技表現,例如甩頭、下腰、劈腿等造成頸部拉傷、背部拉傷、大腿拉傷等及意外受傷:跌倒。腳踝扭傷等。 受傷後除了就醫治療之外,更需要與醫師及教練討論正確的肌肉動作來預防傷害。 ●

復健門診中健身運動受傷個案不勝枚舉! 林先生因「卧推」傷到手腕韌帶; 張小姐因「硬舉」引發急性腰痛。近年健身運動的風潮與健身房的普及,健身運動的民眾日益增加,尤其「肌少症」近年來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50 +的健身運動廣受政府單位及名間的重視與推廣。研究指出,約有20-30% 的健身民眾都曾經在健身房受過傷,而平均受傷的次數為2.13次,因為姿勢不正確受傷而來復健科門診求診的患者也是與日俱增,常見的受傷部位以肩膀最多(26-40.5%)、其次是背部(24%)與膝蓋(18%),最常見的受傷機轉以「過度使用」佔大宗,受傷的個案有58%患者因受傷而就醫,甚至有11%的個案因受傷而接受手術治療, 進而影響到生活及運動功能。 健身運動傷害中,以最常見的肩膀關節受傷為例,最常見的受傷原因是不正確的姿勢與先前受傷未妥善治療而造成進一步惡化。研究顯示若是有專業的人員在旁指導,受傷的機率會顯著降低。另外若是長時間未運動,剛開始恢復運動時也是容易受傷的高風險。其他健身運動受傷的高風險還包括了年紀 ( 年長者更容易受傷 ) 與體重較高的個案。在健身運動傷害中,以肌肉與關節關節受傷最為常見,所以當大家從事健身運動,出現不當的關節腫脹、肌肉拉傷與關節扭傷時都應該要立即暫停運動,並且接受妥善的評估與治療,確定受傷部位已穩定或癒合,並找出導致運動傷害可能的原因。除了「治標」即症狀緩解;

副總統賴清德因急性下背痛就診,經檢查為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壓迫,接受腰椎顯微手術。這個疾病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周邊就有親友因為椎間盤突出而接受開刀的,而開完刀之後就沒事了嗎? 需要術後復健嗎? 臨床上,復健科門診常遇到腰椎重複開刀的個案,因此可以知道,即使開刀也不保證不會再復發,那要如何避免再次的腰椎手術呢? ●很多人覺得開完刀骨頭固定好,就沒事了?! 即使是顯微手術,患者的身體畢竟接受不小的創傷,微創手術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傷口,既然有傷口,就會有組織復原的問題。再者,如果接受的手術有裝置腰椎內固定,在固定的上下節,反而會承受比原來更多的負擔,也會代償原本腰椎固定所損失的脊椎活動角度而過度活動(hypermobility),所以重建整個的脊椎活動度以及核心肌力,在開完刀後,是非常重要的事。 ●術後三個月整天乖乖帶好護腰,不動最重要?! 術後即使在帶著護腰期間,也該接受運動復健、增加功能。會有椎間盤突出,基本上大都是「綜合性」的結果,可能長期姿勢不好、久坐不動、核心太差…等等。不管如何,術前的肌力、耐力或穩定度不足,加上早期開刀後還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更會讓病人的肌力往下掉。雖然開完刀大多很快就可以起床走路,但是原本不足的肌力還是不足。根據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術後有做復健運動跟沒做復健運動的族群相比,前者相對有好的核心功能與降低復發下背痛、甚至重覆手術的機會。所以接受復健重建肌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 ●在術後早期的核心的重建上,以核心肌群的等長收縮訓練為主。 在了解重建核心的重要性後,如何進行訓練是很多人共同的疑問,可以參考筆者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核心肌群很重要,但你的訓練方式做對沒?] 裡面所介紹的死蟲式,就很適合當作術後開始訓練的項目,本文在此介紹另外一個術後重建軀幹能力的訓練動作: 鳥狗式(Bird-dog exercise)。他主要是能增加軀幹抗旋轉的能力與穩定性。 「起始動作是雙手在肩膀正下方,雙膝在屁股正下方,呈現四足跪姿,前腳掌踩地(圖1)。接著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右手向前舉起,同時左腳向後踢直,整個過程保持脊柱中立位,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也不偏移(圖2)。之後反覆換邊做動作。」 (圖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覺得做正常版的鳥狗式太難,我們可以選擇在起始動作之後,不要同時啟動手跟腳,可以選擇只動手或是只動腳。 如果正常版的鳥狗式已經做得相當好了,也可以嘗試進階版,前腳掌套上彈力環,重複動作,並且保持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不偏移。(圖3) (圖3。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錯誤的姿勢不修正,同樣的事情會一再發生,只是一種「輪迴」。 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姿勢、修改動作避免代償,因為腰椎問題多是長久的累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動作總是會把負擔跟壓力過度放在我們的下背部,例如撿東西彎下腰撿,而不是蹲下來撿;例如坐在椅子上,但腰椎沒有良好支撐,導致下背部懸空。以上這些都讓我們的下背部負擔莫大的壓力,因此在術後,如何養成好的姿勢與動作習慣,避免再度傷害我們開完刀的部位, 並保護其他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加重要。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復健專科/運動醫學專科 醫師江研壹)

近年來國外有關脊椎側彎的矯正輔具(俗稱背架)不斷推陳出新,許多科學實證也確認了背架的矯治效果, 但網路上仍充斥一些沒有科學根據的論述,造成患者或家長的迷思。這些迷思有必要釐清糾正,以免耽誤病情,錯失了接受正確背架治療的機會。 迷思一 : 聽說穿背架的問題很多、我想做復健運動就好? 一般人聽到「背架」兩個字會聯想到「鐵衣」,很容易引起人們一股莫名的恐懼。的確,在三、四十年前背架的主要結構是由金屬製成的(例如米華基背架), 但目前的背架絕大多數都是以熱塑性塑膠材質製作,重量已減輕許多。近年來國外背架的製作原理已由傳統簡單的三點平面矯正演進成三維立體矯正。 穿背架的目的已經不只是被動地阻擋側彎的惡化,而是在穿背架的同時搭配主動式的矯正呼吸鍛鍊,有效改善脊椎的三維變形(例如德國施羅斯背架)。 這些進展都大大突破了傳統背架的框架,成為矯治脊椎側彎的利器。因此,側彎患者不應排斥背架的穿著,尤其對於年齡處於快速成長期、惡化風險高的孩子(女生約10-12歲,男生約12-14歲),慎選一件正確合宜且量身訂製的背架搭配復健運動,遠比單獨做復健運動的效果來得好。 米華基背架 施羅斯背架 迷思二 : 20度的側彎不需要穿背架? 傳統治療脊椎側彎的舊概念,是側彎的角度在二十度以下做運動,超過二十度以上穿背架,超過四十度以上就考慮開刀。這個治療原則看起來很簡單,但隨著對脊椎側彎的了解愈清楚,才漸漸理解穿背架的決策並不能用傳統的簡單概念來決定,應該要考量側彎患者的「惡化風險」。 一位20度的脊椎側彎患者需不需要穿背架,不是單純由患者的側彎角度來決定的,而是要考量她的「惡化風險」, 「惡化風險」可用公式計算(參見https://www.scoliosis.tw/article_detail/33)。「惡化風險」若超過60%,就應該穿著背架。 如果女孩在7歲發現有20度的脊椎側彎,此時尚未到達快速生長期,不一定要立即穿背架。但不能放鬆警戒之心,每3個月要定期追蹤檢查,一旦有惡化跡象,就要及時穿背架阻止側彎的惡化。 如果女孩在11歲發現有20度的脊椎側彎,這個時期正處於青春快速成長期,計算出來的惡化風險很高,因此需要積極穿背架阻止側彎的惡化。 如果女孩在19歲發現有20度的脊椎側彎,因為在這個年齡骨骼發育已較為成熟,計算出來的惡化風險較低,因此不一定需要穿背架。 迷思三: 不想全天穿硬質背架,可以改穿夜間背架、或用軟式背架取代? 這牽涉到兩個討論重點:(1) 全日穿著或夜間穿著;(2)硬式背架或軟式背架。 1.全日型背架 vs 夜間型背架: 以療效而言,科學研究證實夜間型背架不如全日型背架。 夜間型背架(如Providence背架)的製作是採用反向彎曲的原理,因此很容易產生代償彎弧。由於只有夜間臥姿穿著,無法誘發姿勢反射,穿著時間也相對不足,因此臨床上常常看到穿著夜間型背架,側彎度數仍急遽惡化的個案。尤其對於處在快速成長期的青少年,非常不建議穿著夜間型背架。        

近年來復健醫學對於脊椎側彎的非手術治療已有長足的進步,但門診中常聽到患者或家長仍有許多迷思。 這些迷思有必要釐清糾正,以免因錯誤的觀念,延誤患者接受正確治療的良機。 迷思一 : 生長板閉合後(骨骼發育成熟),脊椎側彎的復健治療就沒有用了? 脊椎側彎復健治療的目的在不同的年齡層是不一樣的。 14歲以前,是一生中矯正脊椎側彎效果最好的黃金時期!此時孩子的骨骼尚未成熟,可塑性很高,用對方法往往就能將40度以下的脊椎側彎大幅改善。 15-18歲,這個時期,孩子的骨骼逐漸成熟,脊椎側彎仍能矯正。雖然改善的幅度不像14歲以前那麼好,但對於外觀體態的改善,效果依舊很好。 19-30歲,這個時期,骨骼發育已經成熟,用復健治療的方法,改善脊椎側彎的幅度有限。此時的治療重點是改善外觀體態,若有疼痛問題治療效果也很好。 31歲以上,治療以併發症 (疼痛、內臟功能障礙、神經壓迫) 的防治與改善外觀為主,降低脊椎側彎的度數已經不是治療的主要目的。 所以在生長板閉合前,復健治療關注於脊椎骨三維變形的矯治;在生長板閉合後,復健治療的重點則是放在體態的改善與併發症的處理,因此仍有其重要意義。 迷思二 :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脊椎側彎? 在脊椎側彎門診中,發現有不少患者曾經接受過推拿、按摩,但側彎仍然快速惡化。推拿、按摩或許能會讓脊椎結構鬆弛,但若沒有後續鞏固的治療(例如矯形運動或矯形背架),快速變形的脊椎就會變得不受控制,反而更容易惡化。有實證研究發現柔軟度愈好的個案,如果沒有接受正確的復健治療,往往側彎的惡化會比柔軟度差的個案更為明顯,所以非常不建議民眾以民俗推拿按摩來治療脊椎側彎。除了柔軟度的考量之外,不同型態的脊椎側彎,治療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一定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診斷分型,及時採用正確有效的治療方式,才不致延誤矯治的黃金時機。 迷思三 :瑜伽、彼拉提斯、吊單槓、倒立機等,可以改善脊椎側彎? 這要看個案的脊椎側彎是屬於功能性還是結構性? 如果是「功能性」 脊椎側彎,脊椎本身沒有變形,瑜珈、彼拉提斯等對體態可能會有所改善。研究文獻並不提倡讓孩子去使用吊單槓、倒立機等設備,因為強行拉直脊椎,會破壞脊椎側面的生理曲線。所以對於側彎的矯正是不利的。 如果是「結構性」 脊椎側彎,不論是坊間的瑜珈、彼拉提斯,或是吊單槓、倒立機都無法長期有效地改善「結構性」脊椎側彎。科學實證研究證明,唯有「針對性」復健運動對於脊椎側彎角度、身體旋轉角度、體態外觀、肺活量、疼痛以及生活品質等才有明確的改善。所謂「針對性」復健運動,是指專業醫療人員經過專業的身體評估,為脊椎側彎患者量身訂作的一套能有效改善三維變形的矯形復健運動,而不是簡單、制式地從事某種體育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瑜伽的動作是側彎患者應該避免的。例如軀幹的彎折(如上圖)、「胸廓肩胛帶」和「骨盆帶」的相對扭轉(如下圖)、以及脊椎縱向的過度負重(例如倒立)等瑜伽體位。 迷思四 :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往往呵護都來不及了!然而這次新冠疫情,因父母感染而傳染給孩子不在少數,讓父母都非常心疼且愧疚。統計2022年6月底止,台灣本土確診案例中約20%為18歲以下的兒童,其中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然而少數併發急性腦炎,病程變化十分快速,為臨床一大挑戰。兒童之臨床表徵前三名為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 而10歲以上者,咳嗽、呼吸困難比例更高。 新冠肺炎在兒童導致的長期後遺症,除了受關注的多系統發炎反應症候群(MIS-C)之外,就是比例更高的長新冠(long covid)了。 長新冠指的是持續存在的症狀,在新冠肺炎感染後發展或波動。世衛組織定義:長新冠為新冠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以上、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1年以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失眠、呼吸喘、認知功能障礙,通常會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響。 另一些研究發現兒童染疫新冠肺炎後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個案運動能力下降、肺功能降低以及肌肉質量下降等負面影響,顯見早期心肺復健以及持續追蹤訓練的必要性。 由於多數的兒童確診個案為輕症,建議可於急性症狀緩解後通常為發病3-7天後,執行居家的心肺復健訓練。然而須特別留意不適合開始運動的表徵,例如發燒、呼吸次數每分鐘>30次、氣喘的症狀急性惡化等。若兒童為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血糖< 70 mg/dl、血糖>300 mg/dl等狀態不適合運動。 居家運動示範:( 輕度,急性症狀緩解者) 除了居家運動外,病童於解除隔離後, 如果仍有症狀可尋求專業的復健科進行門診運動治療或在醫生處方建議下穿戴監視設備(如心跳錶或黏貼式心電圖機器)於社區進行更進一步的運動訓練。這樣的復健運動項目對於長新冠兒童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有益於增進患者的運動表現、肺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針對輕中度的染疫病童,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指引如下表。 特別注意的是兒童患者若演變成重症通常進程快速,因此輕症早期自行運動時須特別留意演變成重症。重症的早期症狀包含高燒>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合併嘔吐、腹瀉。重症相關危險因子包含過去有肺炎病史、伴有慢性疾病(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早產)、症狀發生後超過四天才就醫。 另外針對染疫後之中重度的兒童染疫患者,復健治療一般包含兩大面向,需要到醫院診所復健科求診,安排專業人員介入,如下表。 此外如同成人長新冠後常出現的腦霧現象,對於兒童的認知功能影響也有影響,若已有類似症狀,建議病童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認知功能,感覺統合治療介入,合併心肺功能訓練下達到更好的預後。 隨著病童的積極訓練及疾病緩解,為求明確運動及生活指引,鑑別心肺功能受損程度及主要受限器官,病童可至較大型醫院復健科門診求診,接受「心肺功能測試」,藉由測試出來的有氧功能「最大耗氧量」等數據為依據, 幫助建立孩子專屬的運動處方及回復娛樂競賽等的參考。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部 醫師

脊椎側彎,尤其是最需要關注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因為發生在生長快速的青春期,側彎變形會急速惡化,因此診療的原則貴在早期診斷、早期矯治。切勿因為不正確的迷思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導致側彎變形的快速惡化。 迷思一 : 孩子沒有任何不舒服,不可能有脊椎側彎吧? 臨床上最受關注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在青春期急速惡化時孩子多半是不痛不癢的,幾乎沒有甚麼症狀。脊椎側彎的併發症,例如嚴重疼痛、心肺功能問題、神經壓迫、臟器失衡問題等,通常要到成人之後才會陸續出現。由於孩子沒有症狀  鬆懈了家長的警覺心,往往發現側彎時,度數已相當可觀,而且療效最佳的黃金矯治期已錯過,治療的難度增高許多,非常可惜! 因此,家長定期幫孩子做居家檢測便成為早期發現脊椎側彎的重要功課。 筆者介紹一個很實用的的篩查方法。只需手機下載「脊椎側彎旋轉測量儀APP」,就可以在家裡幫孩子檢查。打開這個APP,就會出現如圖示的測量儀畫面。這時就可以把手機當作測量儀使用了。 請受測試者膝蓋打直站立,往前彎腰,頭部及兩手自然下垂。可以先用眼睛觀察一下背部,看是否有明顯的背部左右不對稱狀態,若有不對稱,就要高度懷疑有結構性側彎 (如圖)。 接著就可以開始用手機檢查了:將脊椎對準測量儀中間的彎弧,沿著整個脊椎由上往下滑動,記錄度數最大的角度。理想狀態是測量儀上的數字一直是0度,當然,1-4度的變動是可接受的。但如果測量儀上的數字超過5度(含),就要懷疑有結構性脊椎側彎,應馬上帶孩子到專業醫師處做進一步的檢查。 迷思二:脊椎側彎的評估與後續追蹤,只要關注X光側彎的角度就好? 一般患者或家長只關心X光片的側彎角度(即Cobb角)(如圖中角度C),卻往往忽略體態的變形。X光片Cobb角固然是追蹤脊椎側彎惡化或改善的重要參數,但由於脊椎側彎是脊椎的三維變形,以下三個體態參數也是讓脊椎側彎惡化風險提升的重要因子,因此也是非手術矯治的重點。 1.側移: 指軀幹相對於骨盆產生水平移位(如圖左,圖右為矯治後)。科學文獻顯示,側移愈嚴重,側彎惡化的風險愈高。 2.旋轉: 臨床上我們請患者向前彎腰,若發現背部有一側凸起(俗稱剃刀背)(如圖左,圖右為矯治後),就代表椎體有旋轉變形。科學研究顯示,旋轉愈嚴重,側彎惡化的風險愈高。 3平背:在矢狀面(輪面)如果有「平背」的表現(如圖,胸椎正常的後凸消失,變成前凹),代表脊椎側彎的結構變形嚴重。平背的存在也代表脊椎側彎惡化的風險明顯增高。 因此,脊椎側彎的診斷與後續療效的追蹤,除了X光的Cobb角之外,還要關注體態的側移、旋轉、與平背,才算是完整的評估。 迷思三 :脊椎側彎的診斷或追蹤都需要拍X光,這很傷身體吧? X光檢查對脊椎側彎的檢查非常重要。有不少家長或患者會擔心X光的輻射性,怕對身體有不良影響。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到處存在著輻射,稱為「天然背景輻射」。例如搭飛機往返台北-雪梨一趟,所接受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為0.05毫西弗;在台灣生活一年所接受的自然背景輻射劑量約為2.0毫西弗。而照一張胸部X光的全身等效劑量為0.06毫西弗。換算下來,在台灣生活一年等於照了34張胸部X光片。 目前很多檢驗部門採用的X光機是先進的「數位式」,而非傳統的「類比式」,在輻射劑量上少了非常多。而且在容易受輻射影響的部位(例如卵巢),擋上鉛板阻隔輻射暴露,就能進一步減少可能的影響。人體每個月也會代謝掉體內殘存的輻射,因此拍X光對人體的影響沒有想像那麼可怕,不用過度緊張。 摘要: 「早日診斷、早日治療」是處理脊椎側彎的金科玉律。定期幫孩子做居家篩查,是早期發現脊椎側彎的不二法門。除了X光片測量Cobb角之外,還要關注體態的變化。X光檢查是重要的追蹤工具,其輻射暴露風險,在嚴謹的防護下執行仍屬安全,不必過度恐慌。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復健醫學會 學術教育委員 衡觀診所院長 

在脊椎側彎門診,常常聽到病患或家長詢問網路上一些似是而非的報導,這些報導大多沒有科學根據,甚至是嚴重錯誤的迷思。這些迷思有必要釐清糾正,以免以訛傳訛。輕者花錢受罪,得不到任何療效;重者耽誤病情,延誤患者接受正確治療的良機。 迷思一: 姿勢不良是造成脊椎側彎的主要原因? 在脊椎側彎門診中,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要醫生幫忙念一下孩子的不良姿勢。到底姿勢不良是不是造成脊椎側彎的主要原因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一下脊椎側彎的分類。 脊椎側彎在臨床上可分為「結構性」與「功能性」兩大類。所謂「結構性」脊椎側彎指的是「脊椎本身」發生了三維變形。這類側彎的惡化風險較高,大部分是屬於「原發性」的,佔所有側彎的80%左右,它發生的原因並不清楚,但與姿勢不良無關。另外20%左右是「繼發性」的,側彎是因為其它疾病(例如小兒麻痺症、先天性神經肌肉病變等)造成,這類的案例相對較少,當然也與姿勢不良無關。 那麼姿勢不良會不會造成脊椎側彎呢? 答案是會的。但是這種側彎是屬於「功能性」脊椎側彎,脊椎本身並沒有變形,側彎的發生是因為「脊椎以外」結構的不對稱(例如長短腳、骨盆歪斜、姿勢不良等),或脊椎的生理曲線消失(如腰椎後凸),漸漸會形成側彎的外觀。但這類側彎通常不太嚴重,也不太會快速惡化,治療相對容易許多。 維持良好姿勢固然是好事,但姿勢不良並不是造成脊椎側彎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原發性」脊椎側彎,通常在青春成長期開始時才發病,在青春期之前幾乎是沒有任何徵兆的。這種側彎病因還不清楚,時間到了就會惡化,就算把姿勢擺正也不能阻擋惡化。一旦發現身體不對稱,一定要讓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判定是屬於那一種脊椎側彎,才不致延誤矯治的黃金期。 迷思二 : 孩子一年前在學校檢查沒有側彎,應該就不會得到脊椎側彎了? 很多家長在門診得知孩子有脊椎側彎後,口中喃喃念著: 「怎麼可能? 去年學校檢查還說脊椎很正常啊!」要解答這個迷思,就要介紹一下臨床上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 「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的特性是側彎變形幾乎都是在青春快速成長期開始時才發病(女生約在10-11歲,男生約在12-13歲)。在快速成長期開始前,脊椎是檢查不出有側彎變形的。這就是為什麼明明之前在小學中、低年級學校檢查時脊椎正常,卻在高年級或國中時才診斷出有脊椎側彎。 因此家中若有正值青春快速成長期的孩子,不要以為之前的學校篩檢說脊椎沒有問題,就以為脊椎已經「免疫」了。「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說來就來,半年惡化10-20度不算少見,家長務必要提高警覺。 迷思三 : 生長板閉合了(骨骼發育成熟後),脊椎側彎就不會惡化了? 很多人認為過了青春期骨骼發育成熟之後(俗稱生長板關閉),脊椎側彎就不會再惡化了,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 研究發現,如果生長板閉合後側彎的度數在30度以下,側彎繼續惡化的風險的確不高。但如果側彎度數在30度以上,即使生長板關閉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側彎度數還是有可能會緩慢增加。當側彎角度大於50度時,側彎的度數幾乎100%都會持續增加,惡化的幅度與速度也會大很多。 所以要想擺脫側彎度數繼續增加的魔咒,在青春期結束、骨骼發育成熟前(女生約16-17歲、男生約18-19歲),脊椎側彎的度數一定要控制在30度以下。 迷思四

「醫生,我媽媽現在爬樓梯、走路都不太有力氣,吃東西也愈來愈慢了,一餐都吃很久,而且有時喝水還會嗆到!」小心!這有可能是肌少症造成的吞嚥困難。 肌少症(sarcopenia)是因老化或其他原因所導致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及行動能力變差,進一步造成跌倒與失能的發生,並延長住院的時間及增加死亡率。特別是重症患者或多重共病症患者,像是新冠肺炎的中重症患者,於住院期間因為疾病的因素會使肌肉及肌力快速地流失,儘管後來疾病好轉脫離重症,還是要特別小心之後可能會有肌少症的發生。 一般民眾更為不了解的是,原來肌少症不只會發生在四肢的肌群,也會發生在與吞嚥相關的肌群,導致吞嚥困難(dysphagia)!這就是近幾年來逐漸受到關注的肌少症吞嚥困難(Sarcopenic dysphagia)! 正常人能順利吞嚥,靠的是完善的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腔咽喉處的肌肉群,將食物咀嚼吞嚥後,運送至食道,來完成吞嚥。過去的研究發現隨著年紀增長,與吞嚥相關的肌肉質量會逐漸減少,這會讓吞嚥肌群的肌耐力下降,因此導致吞嚥困難。而吞嚥困難則會造成經口進食產生困難,導致對用餐及飲水產生畏懼,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肺炎、感染、呼吸困難,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而營養攝取不足又會再進一步導致肌少症。這樣的情況形成惡性循環,使肌少症與吞嚥困難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圖一) (圖一) 肌少症、吞嚥困難、營養不良所造成的惡性循環 根據國外統計,肌少症吞嚥困難於社區老人的盛行率約為5.9%,而在護理之家的盛行率則更高,高達45%。這些因肌少症導致的吞嚥困難其實是相當普遍的,但一直以來都未受到重視及照顧。 在評估肌少症吞嚥困難時,也會從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行動功能表現等三個面向來評估有無肌少症,並依吞嚥困難的情況,來評估主要的原因是否為肌少症所導致,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吞嚥困難照顧。 @ 四大絕招處理肌少症吞嚥困難 在肌少症吞嚥困難介入方面,著重在打破因肌少症、吞嚥困難、營養不良所形成的惡性循環,會從吞嚥肌群肌力訓練、肢體的肌力訓練、營養補充及食物質地改變等四大方向進行介入。(圖二) (圖二) 肌少症吞嚥困難介入 1.吞嚥肌群的訓練包含舌頭阻力訓練、吞嚥相關肌群阻力訓練及呼吸訓練,其中舌壓阻力訓練(Tongue-pressure resistance training, TPRT)是目前最適合使用在肌少症吞嚥困難的吞嚥肌群強化訓練方式,其作法為患者將舌頭出力頂住上顎10秒,然後在休息10秒,一組30次,一天2-3組,並可搭配舌壓測量給予回饋。藉由吞嚥肌群的阻力訓練,可以有效增進吞嚥肌力,促進吞嚥能力。 2.除了吞嚥肌群的肌力訓練外,肢體的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橋式等,也有助於全身肌肉量不足及肌力下降的回復,並進一步的促進肌少症所造成的吞嚥困難。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以肢體肌力訓練為主的復健,包含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配合上營養補充,可有效促進肌少症患者的吞嚥功能。 3.在營養補充部分,一般會建議肌少症的患者每日熱量攝取≧30 kcal/kg/day及每日蛋白質攝取≧1.2 g/kg/day,而這樣的營養補充不僅可以有助肌少症患者的肌力回復,同時也適用於肌少症導致的吞嚥困難患者身上,藉由營養補充也可以有效增進舌頭肌力及吞嚥功能。 4.針對高嗆咳風險的患者,容易因嗆咳導致感染或肺炎,也因此常讓患者對於由口進食感到害怕,造成由口進食不足,甚至導致營養不良。利用不同的食物質地測試,找出患者可以安全進食的食物質地,並依此調整適合的進食質地,像是喝水易嗆咳的患者可以使用增稠劑或是改用蜂蜜、濃粥、水果泥等不同質地的食團進食,以避免嗆咳。有利於安全而有效率的進食,讓吞嚥困難患者得以正常進食,打破因進食不足導致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 藉由以上完整的肌少症吞嚥困難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多面向的整合介入,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吞嚥能力,並打破因肌少症、吞嚥困難、營養不良所產生的惡性循環,讓因肌少症而造成吞嚥困難的患者們重拾良好的進食能力及營養狀態。 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小口吃、慢慢吃、坐正吃」,也就是調整每口進食的量、放慢進食速度、維持良好的進食姿勢,來避免嗆咳。同時配合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提醒您,關心身旁的長者及家人有無肌少症及吞嚥困難的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長者可以愉快又安全的吃東西!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