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好痛!原來中風後也常常會肩膀疼痛!
洪爺爺中風後一直努力復健,原本幾乎動彈不得的右手終於開始有些動作,家人跟醫療團隊都很開心。然而這幾天洪爺爺做復健顯得意興闌珊,因為失語症的關係,洪爺爺似乎想表達什麼又無法清楚說出。復健科醫師發現,洪爺爺肩膀一活動就露出不舒服的表情,檢查後發現洪爺爺的肩部肌腱發炎,經過治療,洪爺爺終於恢復精神繼續復健,期待右手可以活動自如的那天來臨。 為什麼中風後會肩膀痛? 中風後的肩膀疼痛是常見卻常被忽略的狀況。據統計,每10位中風病人,就有1到2位受肩膀疼痛困擾,最常見於亞急性(中風後1 ~ 6個月)及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的中風病人。 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好發於年長者、本身有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等狀況、中風後有感覺或活動功能障礙,以及張力痙攣(spasticity)的病人。肩膀疼痛對一般人已非小事,對中風病人來說,更可能造成憂鬱、疲憊、睡眠障礙等情形,並影響復健成效,不可不慎。 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可分為三大類: • 肌肉骨骼相關:中風後的上肢力量不足,可能使肩關節不穩定,造成肩關節脫位(subluxation),傷及肩部關節及肌腱等軟組織,常見疾患包括沾黏性肩關節炎、肱二頭肌肌腱炎及旋轉肌腱炎等,肌肉骨骼相關的肩膀疼痛通常會被動作誘發,例如將手舉高就覺得疼痛。 • 中樞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原因是支配肢體感覺的神經傳導出狀況,很多病人是傷及腦幹、丘腦或頂葉等構造。疼痛的特徵類似神經性疼痛,疼痛會突然、短暫、劇烈,甚至會有燒灼或刺痛感。 這個疼痛與動作無關,不動都會痛! • 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上肢從肩膀到手都可能會有疼痛或水腫,通常找不到明確病灶,目前認為跟中樞及周邊神經、交感神經及局部發炎都可能有關係, 尤其容易發生在初期無力又缺乏被動關節活動。特色是痛覺過度敏感,例如輕碰就覺得極度疼痛, 時間過久甚至會導致肌肉萎縮以及指關節紅腫攣縮。 上述三種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原因可能互相重疊,病人的肩痛原因不只肇因於其中一種,因此中風後的肩膀疼痛診斷治療需特別謹慎。 中風後的肩膀痛如何預防與治療? 急性期(中風後1-2月內):預防勝於治療, 中風初期肌張力低,正確的上臂擺位及使用肩帶支撐無力的上肢,能避免肩關節脫位,也降低關節肌腱韌帶受到拉扯受傷的機會,避免後續發生關節攣縮。此時維持肩關節的活動度很重要,此外研究顯示,可行範圍內強化肩膀的肌力可以減少中風後肩膀疼痛的發生機率。可以依照中風的時期從事不同的復健運動,病人能獨立坐姿時,就可以開始自己執行一些肩部運動, 以同時增加關節活動度及肌力,例如手向前推球。 手向前推球 (圖片出自《讓他自己來》一書, 捷徑文化提供) 雙腿向外張開,腳掌在膝蓋正下方,大球置於身體前方,雙手手掌平放於大球上,中風的手無力,可用健側手幫忙壓住手背,來執行運動。 撐手站立(圖片出自《讓他自己來》一書, 捷徑文化提供) 手向前伸,將球往前推,軀幹自然放低,伸展背部以及肩關節,稍作停留再回到起始姿勢。此組動作共重複6 ~ 8次 亞急性(中風後2 ~ 6個月):肌肉骨骼相關疾患、中樞性疼痛及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都可能於亞急性期開始出現。若有肌肉骨骼相關疾患,例如肱二頭肌肌腱炎、沾黏性肩關節炎,可使用口服藥物、復健或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中樞性疼痛可使用藥物或中樞神經刺激治療;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則可以藥物、復健或神經阻斷術等方法治療, 當然逐步增加主動運動更是重要。若病人可以開始站立,可從事肩膀肌群穩定度訓練,例如撐手站立。 雙手固定前方椅背, 屁股離開後方椅子,重心向後移到腳跟,膝蓋打直。 身體重心前移,讓更多重量落在雙手上,盡量將膝蓋打直並停留。此組動作共重複6 ~ 8次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若有張力,可考慮使用肉毒桿菌注射降低張力痙攣。 隨著神經能力的復原,肌力提昇、肩關節更為穩定後,可從事下面的進階肌力訓練。 結語 中風後的復健對患者的功能恢復十分重要,然而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常常被忽略,影響中風患者的生活品質及復健動力。治療中風後的肩膀疼痛不僅能緩解疼痛、促進生活品質,更能減少中風後憂鬱及疲憊,提升睡眠品質,增加復健效果。如果你的家人復健時說出或指出肩膀疼痛,請盡快跟復健科醫師討論,讓中風患者盡快擺脫疼痛,才能更專注復健,以期好的療效, 重拾獨立自主以及有尊嚴的人生! 參考資料 Paolucci S, Iosa M, et al. Prevalence and time course of post-stroke pain: a multicenter
骨折開刀後,自己就會好?!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復健科門診當中,常常看到許多患者在骨折開刀完之後,常常自己覺得骨頭已經固定,之後長好就沒事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才發現日常生活或是走路步行的功能為什麼一直沒能夠完全恢復?才來復健科就診。 骨折開刀真的自己就會好嗎?骨頭癒合之後就沒事了嗎?術後的復健有需要嗎? 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以此為例:許多稍年長的婦女,不小心跌倒撐地,常常會引起手腕、即橈骨遠端的骨折,稱為Colle's fracture(圖一) (圖一) 這是非常常見的上肢骨折。 無論是開刀進去, 裝內側固定鐵板, 或者是打石膏固定。 病人都要經歷一段手腕無法自然活動的時間,大約一到兩個月。 病人很聽話不敢自己亂動,大概兩星期後常常就看到整個手背到手指腫起來, 原來並沒有影響到的手指也無法正常彎曲伸直,甚至明顯的疼痛開始出現在指節。 這是我們常常在上肢受傷後,所看到的自律神經障礙( RSD, 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又稱為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甚至更近端的肩膀也開始出現僵硬、關節囊沾黏,導致次發性的五十肩。 上肢及肩關節部位的肌肉也隨之萎縮無力。 等到固定六到八週,骨頭癒合了,如果又沒有緊跟著積極復健治療,骨頭癒合再好、手腕關節活動度跟肌力也無法正常復原, 日常生活工作一定明顯受影響,真的非常可惜! 上面所提到的自律神經障礙、次發性肩關節僵硬、 上肢肌肉無力萎縮其實都可以透過早期的復健介入來避免。 一般開完手腕骨折固定手術之後的兩星期,應該就要開始積極的復健治療。 「醫生說,我的手腕還必須固定不能動,那要怎麼做復健呢?」主動性休息(active resting)的觀念對於骨折的復健治療很重要。 骨折癒合絕對是第一要務!專業的復健團隊會帶領病人在不影響骨頭癒合的情況下,來施作近端肘關節、肩關節的肌力訓練與強化遠端手指節的活動力,避免之後產生關節沾黏、肌肉萎縮、疼痛的後遺症。 這些復健治療的即早介入,可以協助患者在骨折部位癒合之後, 快速的恢復日常生活的功能。 復健科常用的一些深層電療處置,也可以協助降低術後疼痛以及關節沾黏,甚至減少術後非類固醇消炎藥的使用。 台灣車禍機率很高, 因機車騎士帶安全帽已經蔚為風氣,大大的減少了頭部外傷的機率,但是大腿小腿骨折, 卻仍然是臨床常見到的意外傷害。 開刀手術固定之後,病人通常患側無法正常受力行走 ,常常一個月內就明顯看到同側大腿、小腿及臀部的肌肉萎縮無力。 開完刀兩個月後被告知骨頭已經癒合完全, 可以「正常走路」!但是拿掉了助行器,病人卻走路一拐一拐,常常誤以為是開刀後長短腳, 其實是因為下肢,尤其是臀部肌肉明顯萎縮之後,導致走路時兩側肌力不平衡,骨盆傾斜。 原本是大腿小腿的骨折,但常常膝關節跟踝關節活動度卻也都明顯受限,必須及早介入。 如果骨折的位置靠近膝關節,之後引起膝關節攣縮的機率更高, 復健科醫師會評估可以施做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的安全可行角度,來施做復健治療。 骨折術後合併發生的下肢腫脹、循環不良也會影響到下肢的本體覺以及平衡控制, 尤其如果是靠近踝關節的小腿骨折,影響機率更高。許多患者下肢骨折癒合後,增加了日後跌倒的機率, 原來跟這些因素都息息相關。 同樣 Active
我是新冠肺炎染疫病人,我需要復健治療嗎?
病情穩定後,有相當高的比例會留下後遺症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台灣從去年5月,確診人數急速上升,雖然後來經過有效地「清零」控制,但仍然抵不過新型Omicron病毒的肆虐,去年12月起,疫情再起。染疫的人數也急速地上升到達近2萬人。不論是原始的病毒或是變種的病毒,都造成染疫病人痛苦的記憶,即使經過危險期,病情穩定後,仍然有相當高的比例會留下後遺症。依照Scientific Report的報告,約莫有四成比率的病人會有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神經、精神症狀的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多會維持四到五個月之久,造成的運動功能障礙、生活品質下降、減少工作產能都是政府與病人不可忽略的深遠影響。即使是最近大家認為症狀較輕的Omicron病毒感染,依據英國ZOE公司的統計,仍舊會有約24%的病人會存留腦霧(brain fog)現象,深深地傷害染疫後病人的認知能力,進而影響長期的工作能力。 誰可以改善我失去的功能? 存有功能障礙的病人,依照過去的文獻,只要能夠盡快地接受復健治療,功能的恢復都相當良好。依照台北醫學大學復健科林昀毅醫師的臨床經驗,病人在確診解隔離之後,能夠在三周內恢復到接近正常的功能比例相當高,早期復健的介入可以避免存留運動、心肺、心理、認知、吞嚥等功能障礙。 我如何自評需要復健治療? 但是新冠肺炎解隔離後的病人,如何知道自己有上述的功能障礙?需要接受復健的治療?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理事長周偉倪教授提出簡易篩檢量表,可以讓病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評估各項功能障礙程度,再決定是否需要到醫院接受復健治療。 上述的各項功能自我評估量表,如果達到中度或嚴重功能障礙,都應該要盡快到各醫院復健科門診或復健科診所就診,接受進一步評估。如果有需要,應該盡快接受相關的復健治療。 越早開始,治療效果越好 近年來復健科已經朝向急重症病人復健方向發展,所有的實證醫學資料都顯示,只要能夠確認治療執行安全無虞,越早開始的復健治療對於病人長期的助益非常顯著,不但可以提升病人的各項功能,減少未來長期醫療的依賴需求,甚至可以提高生存率及身心健康,但是唯一要再次提醒的,應該要及早發現病人復健醫療上的需求,才能夠進一步讓需要的病人接受適當且相關的復健治療。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財團法人佳里奇美醫院院長、奇美醫療體系復健部總監、教育部定教授-周偉倪醫師)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教育部定助理教授-陳凱華醫師)
鼻咽癌病患就怕吞嚥障礙 專家4大要點:順順吞不卡喉
一位韓國的著名女星罹患鼻咽癌,之前她一直以為自己是慢性鼻炎問題,確診時已經癌症末期,令人唏噓。 治療鼻咽癌的方法以放射治療或同步放射及化學治療為主,部分病人因局部腫瘤侵犯神經,或因接受上述治療後,頸、口、咽、喉部軟組織纖維化及萎縮,可能引起嚴重程度不等的頸部僵硬、牙關緊閉、吞嚥障礙。其中吞嚥困難不但造成癌症病人及家屬照顧上的困擾,嚴重的話還可能因食物殘渣掉進呼吸道,造成吸入性肺炎。 吞不下的困擾 4大解方來幫忙 由於放射治療或同部放射及化學治療的慢性後遺症,可能會造成口腔、舌頭、咽喉部纖維化,導致吞嚥動作不良、協調性變差、口水減少,影響咀嚼及吞嚥功能。病人常需要用水幫助食物下嚥,有時會感覺食物吞不下去卡在喉裡,或會嗆到。有些病人食物會由鼻孔溢出,可以使用口顎部的牙科裝具來預防,請向牙科醫師求助。 吞嚥困難的復健治療,主要的目的是使食物能由口腔傳送進入食道(即自然由口進食),並避免食物進入呼吸道。治療方法大致分為4個方向,簡介如下: 一、增進口腔動作的控制及喉部關閉之活動,包括: 1. 加強口腔動作的運動,如口腔關節活動、唇部運動、口型維持運動、舌部運動、放鬆、及阻力性的運動(剛開始時,請先對著鏡子練習)。此外,亦可利用各種質地、形狀的食品或替代品訓練口腔肌力及協調動作。 a. 唇臉運動:嘟嘴做出「屋」的口形、張大口做出「阿」的口形、抿嘴唇、微笑,咧嘴笑、鼓雙頰(像要吹氣球)等動作。練習發音,如ㄅ、ㄆ等音(可對著鏡子練習)。 (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頭頸癌的吞嚥復健簡介〉) b. 顳顎關節運動:下巴向左右兩側移動、下顎向前移動(戽斗動作)、嘴巴用力張開。 (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頭頸癌的吞嚥復健簡介〉) c. 舌部運動:舌頭前伸、縮回、抬高頂上顎、向上捲、推兩側臉頰、做清潔牙齒動作。練習發音,如ㄉ、ㄊ、ㄐ、ㄑ、ㄒ等音。 (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頭頸癌的吞嚥復健簡介〉) 2. 加強喉部關閉之運動,如吞嚥時用大力吞,使喉部上抬,以增加關閉喉部的肌力;或用力發「一」及用發假音的方式,可加強聲門關閉的肌力。 二、改變吞嚥時的姿勢 改變吞嚥時姿勢的目的,是用較安全有效的管道使食物進入食道,並利用重力(地心引力)來協助維持食物的位置,幫助食團的傳送。由於有不同障礙的病人需使用的方式不盡相同,請先詢問您的醫師或治療師,經過吞嚥功能的評估後,再針對個人的問題設計最適合的吞嚥方法。 以下簡介幾種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可單獨或合併使用。最好先接受吞嚥治療,確認此方法安全有效後,再回家練習。 1. 進食時一般建議採取正坐90度,身體微微前傾的姿勢。 2. 吞嚥時低頭:可預防食物過早掉入咽喉,減少吸入至呼吸道的危險。 3. 下巴抬高:協助食物向後送至咽喉。 4. 頭部轉向患側:目的是將患側關閉,使食團經由正常健康側進入食道。 5. 頭部側傾向正常側:目的是幫助食團由正常健康側進入食道。 6. 進食後半小時內宜維持上半身直立姿勢,避免食物逆流或嗆咳。 三、用特殊的方法來改變自然的吞嚥模式,增加吞嚥安全 常用的手法如下: 1. 一口食物多吞幾次:增加吞嚥的次數,以將堆積在咽喉部的食物吞乾淨。 2. 閉氣–吞嚥–咳嗽:吞食物前先吸一口氣,然後閉氣,再將食物吞下,其目的是協助將呼吸道關閉;吞嚥後再咳嗽,目的是將喉部入口處的食物清除乾淨。 3. 閉氣–低頭–吞嚥–咳嗽:如此可更降低食物掉入呼吸道的機率。 4. 閉氣–抬頭–吞嚥–咳嗽:如此可利用重力協助食物向後送至咽喉部。 5. 練習吞嚥時,將手指放在咽喉部,維持喉部上抬達4秒後再放鬆。目的是加強喉部上抬以關閉呼吸道,本方法剛開始練習時口中不宜有食物或其他東西。 四、代償方式 所謂代償方式即改變食物特性, 以減少病人吞嚥困難的症狀。常用的方法有: 1. 改變食物的質地:一般而言,濃稠狀的食物較安全好吞,液狀食物好吞但容易嗆到,固體食物較不會嗆到但較吞不下去。建議食用潤滑感較好的食物,找出容易吞下去,又不易嗆到的食物質地。可以用太白粉勾芡、或加上山藥、洋菜粉;或將食物打碎、吃稀飯、蒸蛋、布丁等。 2. 改變食物的味道:增加味覺刺激可增進食慾,但需在合適的範圍,避免太過刺激性的食物。 3. 調整一口的量:通常小口小口慢慢吃是較好的方式。 4. 延長進食的時間,或改以少量多次方式進食。 5. 若口腔及舌頭動作不良,或牙齒咀嚼功能障礙,可使用湯匙、小注射筒、或粗吸管以幫助食物向後送至咽喉部。 建議練習吞嚥的運動次數是每天做3遍,每遍將需要練習的動作各做6~10次,最重要的是每日持續不斷的練習。較佳的練習時間是正常進食的時候及進食前,進食前的運動有助於進食,而正常的進食時間則是最自然的練習時機。 雖然吞嚥治療的方法不少,但很遺憾的,有極少數情況嚴重的病人,即使經過吞嚥治療,但經口進食時食物仍然容易掉至呼吸道,而有吸入性肺炎的危險,長期仍需依賴胃管或鼻胃管以攝取足夠的營養。 鼻咽癌的預後較其他許多癌症為佳,五年存活率高達6~8成。 但病人接受治療後所留下的後遺症,需要用心的專業陪伴。 成功的吞嚥復健,得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治療。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輔大附屬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彭薏雯)
受傷後手腕痛怎麼都沒有好? 原來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這次東京奧運會中華隊的熱門奪牌運動其實多數都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高風險族群。三角纖維軟骨損傷常見於握球拍或棍棒的運動,以及那些會需要大量使用手腕尺側造成尺骨反覆壓縮負荷或猛力手腕牽引出力的運動,例如羽球、網球、桌球、體操、舉重、柔道及籃球等。此處受傷後,可能造成手腕疼痛、痠脹、握力降低、手腕扭轉時會疼痛或出現聲響、手腕活動度下降、手腕尺側局部壓痛等問題。疼痛會大幅降低特定的運動表現及日常生活功能,產生很大的困擾與不便。 那麼究竟要如何改善上述症狀呢?讓我們來看看泰安醫院復健科-蔡育霖醫師的詳盡圖文說明吧。 什麼是「三角纖維軟骨」? 三角纖維軟骨的全名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位於手腕的尺側 (靠小指側),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包括遠端橈尺骨韌帶、眾多尺腕骨韌帶、尺側伸腕肌腱腱鞘與三角纖維軟骨等 (圖1),合稱為「複合體」。 (圖1.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示意圖。圖片來源 / 蔡育霖醫師手繪)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的範圍不大,就在前臂與手腕交接的尺側一小塊,但卻很重要。它負責維持遠端手腕關節的穩定性與承受及傳導來自手部的壓力,讓手腕在運動時能同時保持穩定度又能活動順暢。 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的原因 長時間手腕過度使用,手腕反覆旋轉尺屈的動作容易造成尺骨反覆壓縮使三角纖維軟骨過度負荷而損傷。常見於運動族群例如球類運動的羽球、網球、桌球與需要手腕負重的健身、舉重、體操,某些手腕使用密集工作例如理髮美容及餐飲業都是高危險群。 再者就是外傷,像是跌倒時手掌撐地或手腕突然急速扭轉 (例如籃球、柔道等運動、車禍外傷、搬重物拉扯)。 因此,在球拍運動的握拍姿勢就十分重要,以羽毛球握拍為例,正確的握拍方式 (圖2)就像我們要握手或握菜刀一樣,虎口和球拍框的內側成一直線,手掌小魚際肌在準備揮拍時靠在球拍握把,揮拍時可用小肌肉群吸震,而不是直接讓球拍握把撞擊手腕中間的腕骨。小指、無名指、中指自然併攏,食指和中指微微分開,大拇指的內側和食指貼在球拍握把上的寬面上將球拍握住。而錯誤的握拍姿勢 (圖3)往往會發生在手腕過度彎曲或使用錯誤的力學姿勢擊球進一步造成手腕損傷。 (圖3. 錯誤握拍姿勢。動作示範 / 丁雅婷物理治療師圖片來源 / 蔡育霖醫師提供) 如何檢測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傷 (圖2. 正確握拍姿勢正手握拍。動作示範 / 丁雅婷物理治療師圖片來源 / 蔡育霖醫師提供) 在理學檢查部分,可運用以下幾項簡易的檢查來測試: 三角纖維軟骨擠壓測試 (TFCC compression test,圖4): 檢查姿勢為將手腕呈過度伸張以及尺側偏移姿勢,將手腕往前臂尺骨方向擠壓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陽性測試會引發尺側手腕疼痛和摩擦音。 尺側中央窩現象 (fovea sign,圖5): 直接用手在尺骨中央窩按壓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會有疼痛點。 (圖4.
起床腰痠到動不了?──桌球國手也有的背痛
東京奧運開打至今,我國好手在各個運動項目都打破了歷史紀錄,也有多面獎牌入袋。其中令人注意的是,排名世界前十、打入奧運十六強的桌球好手陳思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 就讓我們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 住院醫師-歐陽良俊醫師和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副秘書長-林杏青醫師的介紹,來更加了解這個疼痛情況吧。 認識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人,男性居多。主要症狀會以下背痛來呈現,最大的特色是「晨僵」,也就是早上起床時覺得下背僵硬動不了,時間可能長達30分鐘以上。 早期診斷、持續治療非常重要! 僵直性脊椎炎的病程依照關節惡化的進程,分成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診斷、早期使用藥物治療並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可以阻止疾病的惡化!未經控制的僵直性脊椎炎,會慢慢地產生關節變形,最後脊椎會呈現「竹竿」的僵直狀態,嚴重影響生活功能! 有鑑於早期診斷的重要性,有下背痛,還是建議先找醫師確定疼痛的成因。若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透過「藥物治療」和「運動復健」抑止惡化。復健科醫師可以協助患者建立適當的復健與運動計畫,患者甚至有機會因此不需使用藥物便控制病情。 破除不敢運動的迷思,制訂安全有效的復健與運動計畫 患者應把握病程早期,關節尚未進展出粘連或變形前,透過適當的運動增進肌力、體能與身體的柔軟度,進而保護脊椎避免進一步受傷。有了良好的體能基礎,就可以在醫師的監督與指導之下,從事自己喜愛的運動。 只要控制得宜,僵直性脊椎炎的病友,仍然能夠在運動場上發光發熱。像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我國桌球好手,靠著規律的復健與運動,仍能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在今年東京奧運中打出亮眼的表現。所以,根據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定時回診追蹤,病友們也能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樂趣。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 住院醫師-歐陽良俊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副秘書長-林杏青醫師)
8個脊椎側彎的QA告訴你:兒童及青少年身體長歪怎麼辦?
上小學的孩子從學校拿回來一張體檢的報告,報告上說孩子有脊椎側彎的可能,建議我們要帶去醫院進一步檢查。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長歪了?如果確定有脊椎側彎的話,我們要怎麼幫忙?接受治療的話,有機會好嗎?關於脊椎側彎的8個問題,讓復健科醫師告訴你。 就讓我們透過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楊翠芬醫師的介紹,來了解這個眾多父母都會擔心的常見問題吧。 脊椎側彎的類型很多,其中以不明原因型最常見,可以根據年齡分為嬰兒型、少年型及青少年型,所以有些個案從被發現到治療或追蹤終止,動輒好幾年的功夫,可以想見當事人家長的焦慮。一個無法馬上被治癒跟解決的問題,追蹤期間可能面臨的變數跟疑問非常多,本文就家長常面對的8個問題,提出一些解答。 Q1.如何早期發現脊椎側彎的問題? 其實在日常生活裡,家長可以稍微留意一下孩子的姿勢及體態,有沒有高低肩,穿褲子時的腰線有沒有不等高,往前趴下去時背部左右側有沒有不等高的隆起,背後的肩胛骨有沒有一邊比較突出,胸部大小及前面肋骨下緣有沒有兩側不對稱,這些都是可能的跡象。 Q2.孩子側彎的角度會持續增加嗎? 側彎的角度在發育未完全結束前都有變大的機會,尤其在5歲以前跟青春期這種快速成長期間,角度的進展會更快,會需要至少每4個月追蹤一次。 Q3.若已經過了生長期,側彎角度也還會再增加嗎? 一般男孩大約17歲,女孩大約15歲後發育大概會差不多了,之後角度還會不會再增加跟發育完成後的角度大小有關。一般小於30度以下,應該可以不用擔心;大於40度以上,則假以時日當核心肌群的肌力在退化時,每隔1、2年可能會增加1度;介於30到40度中間則不一定。所以所有個案治療的目標都是希望在發育完成時角度可以小於30度,比較不用擔心日後角度還會再進展。 Q4.是否有復健運動可減輕側彎的角度或延緩角度的增加? 有的。除了一般性針對改善姿勢及調整核心肌肉群的運動,有助於軀幹肌力及柔軟度的增加以外,歐洲有幾個治療側彎的學派也針對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治療性運動,目前台灣的個案也有機會接受這種治療。這些針對性的治療性運動若能持之以恆,每天至少做半小時,有望減緩角度的進展速度,有些個案甚至觀察到可以減輕側彎的角度。 Q5.如何選擇穿戴的背架? 怎麼知道背架做得好不好? 一般大於25度的側彎,會建議除了運動以外,也穿戴背架,希望延緩角度的進展。背架分為全日型(建議每天穿戴16小時以上)及夜間型(睡覺時穿戴8小時),側彎的部位影響背架類型的選擇,請根據醫師及背架師的建議穿戴;若有不適或皮膚磨損會影響穿戴意願,或者是穿背架後照 X 光時,雖然角度有變小但反而造成高低肩及身體歪斜等不對稱體態,都應該請背架師再調整背架。 Q6.什麼狀況需要手術矯正? 手術的風險高嗎? 若定期的追蹤,加上治療性運動及背架穿戴以後,側彎角度仍進展到大於45度會建議以手術矯正。手術分為成長型手術及融合手術,若個案離發育完成(一般男孩大約17歲,女孩大約15歲)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話,建議採用成長型手術,搭配軀幹成長的速度,每4到6個月接受一次延長手術,以免影響身高及身材比例;若已經很接近發育完成則可以進行融合手術。手術方式的選擇及可能風險在術前建議與手術醫師討論清楚為宜,手術雖然不敢說是零風險,但現今在術中神經生理監測的協助下,影響神經功能的機會非常低。 Q7.脊椎側彎問題要看哪一科醫師? 盡可能在一個有專業團隊的醫院進行診斷、治療及長期追蹤,因為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嚴重度所需要的醫療內容不同,團隊裡至少要有兒童骨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背架師提供適時的診治及服務,若還具備其他相關專業人員自然是更完整。 Q8.側彎的問題要追蹤到什麼時候? 還在成長的個案會根據成長速度的快慢,每4-6個月追蹤一次;發育完成後,可以先半年追蹤一次,角度穩定的話改成每年追蹤一次,持續追蹤個兩年後,未來如果有不適的症狀再回診即可。 脊椎側彎的治療與追蹤過程是個持久戰,家長及個案必須要很有耐心,充分配合團隊內所有專業人員的指示,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才有可能得到最完美的治療結果。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楊翠芬醫師)
什麼病可以看復健科?
https://youtu.be/-J_wBWydFJA 講到復健科,大家心中就想起腰酸背痛、膝蓋痛。 但你知道嗎?復健科是一門很廣的學問,絕不是只有看痠痛而已喲!
機器人幫你做復健 促進神經再塑、增強學習效果
49歲的阿明因為突然中風,導致下肢行走不便,為了重新再站起來,開始了每週定期復健的生活。除了接受傳統復健,阿明也嘗試選擇下肢機器人來協助復健。 機器人能協助復健?要如何進行呢?讓我們來看看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的解說吧。 多重互動回饋 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 機器人復健是一種藉由外部機械輔助達到感覺運動訓練的復健方式。透過機器人輔助訓練,病人可以針對特定動作加強練習,並藉由增加肢體的感覺回饋,強化復健運動訓練的效果。 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一樣,是利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會出現的神經再塑性(英文:Neuroplasticity)特性,讓病人透過復健訓練,使神經系統再學習以增加效果的一種復健方式。以腦中風病人為例,中風發生2週後,大腦開始出現神經再塑性,病人透過重新熟悉因腦損傷而喪失的動作,而使內部神經迴路得以重新分布並建構。 復健訓練的用意原本就是加強病人重建神經迴路,促進神經功能的「獲得」,機器人復健則更提供機器與病人之間的互動回饋,包含視覺、聽覺、本體覺等感覺回饋,透過多方回饋反覆刺激促進神經再塑性,可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效果。 從坐到走 嚴重偏癱病人可加快復健進程 一般來說,病人的復健通常是在生命徵象穩定後才可開始。我們會先讓病人在床邊練習翻身轉位、床邊坐平衡及坐移位等訓練,再開始練習站立平衡,最後才有步行等訓練,過程都必須一步一步進行。但如果是嚴重偏癱或臥床已久的病人,其喪失的體力和失能的現象會使得每一個步驟都較漫長。此時,機器人復健則可以使病況較嚴重的病人克服體力上的障礙儘早學習,促進神經的再學習。 以外骨骼下肢機器人來說,較嚴重偏癱的病人除了接受一般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神經復健運動訓練外,下肢機器人可讓病人提早接觸下肢步行動作的練習,促使病人在嚴重偏癱時就可以「重新學習」並熟悉步行動作;同時,下肢機器人也可額外提供加強下肢關節的活動練習,減少病人因久臥不動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另外,由於復健訓練運動需反覆練習,若訓練的對象為嚴重偏癱、體力較差的病人,經常無法勝任,此時若能使用機器人輔助訓練,就可以減低病人在訓練過程中過多的出力與疲乏。 多元復健治療 未來癱瘓病人福音 下肢機器人的適應症包含: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中樞神經疾病所造成的行走障礙。主要的禁忌症比如生命徵象不穩者、站立姿勢有危險且無法適應者、下肢有開放性傷口、膝髖關節不穩定者、病人身高體重無法符合機器需求(如:太高太重等)、下肢張力過高會抵抗機器運動者、身上有管路且無法妥善固定者、懷孕婦女等。因此在接受治療前,仍需由復健團隊評估合適性。本院目前一個療程為4~5週,一週做5天,一天做30分鐘(包含上下機準備則是40~50分鐘)。 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上肢被動機器人、上肢機器人,可提供上肢癱瘓的病人進行復健,另外也包含身體部分承重輔助訓練等項目,或是針對患側肢體出現張力過強而無法使用機器人復健的病人,也可以運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於張力過強的部位,使病人在注射治療後,也有機會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讓病人在傳統復健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未來的復健治療預期將會有更多元與積極的訓練方案,實為癱瘓病人的一大福音。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
一張圖秒懂運動傷害回場 小心錯誤觀念可能讓你愈休息愈糟!
體育競技綜藝節目《全明星運動會》第1季剛結束,在網路上受到廣泛討論,看藝人們使盡渾身解術參與競賽,節目精采異常,也創下收視紀錄。儘管有些藝人在競技過程中不小心受傷,但他們展現出的運動精神,都受到觀眾們的讚揚! 不管是專業或是業餘運動愛好者,在受傷後都會問醫師:「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去運動?」 事實上,受傷後絕對不可能完全休息到傷都好了才回到運動場,尤其對於專業或進階的運動員來說,一方面會造成嚴重的時間浪費;二方面過度的休息,其實會讓運動員的身體遭受更大的損失。 根據研究,1週的完全臥床休息就可能導致肌肉量減少高達3%,肌力表現更可能下降達10%以上。若是想透過訓練彌補這週喪失的最大肌力,可能要花1個月以上才能重新練回來,因此,如何在受傷後盡可能透過訓練維持肌力,又不造成受傷部位的負擔,就成了很大的學問。 所以要怎麼正確又健康的休息,以便自己加速回到運動場上呢?我們就來看看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劉又銓的分享吧。 傷後重返賽場6階段,循序漸進學問大 根據2018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JSM)》的重新定義,我們把回到賽場分成幾個階段,如下: 1. 復健階段(Rehab Phase) 受傷後的急性期、或剛接受完手術/非手術治療後,患部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度受限可能都還很明顯。這時醫療團隊(醫師、物理治療師等)會積極進行復健治療,確保組織得以修復,疼痛獲得控制、水腫逐漸消除、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 為了避免沒受傷的部位肌力下降以及心肺功能退步,必須在不造成受傷部位負擔的狀況下,訓練全身主要肌群的肌力,以及維持心肺功能。例如阿基里斯腱斷裂的選手,可以在這階段用「腳跟」踩腳踏車來維持心肺功能,進行水中有氧,也可以透過器械強化膝關節以及髖關節周圍的肌力。 2. 場上復健(On-field Rehabilitation,OFR) 一旦基本功能恢復到相當程度,必須設定限制及保護,盡可能不造成傷處負擔,讓選手進行與原本運動相關的「功能性動作訓練」,或安排適當課表讓選手能更快銜接訓練。 此時通常需要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傷害防護員、體能教練的共同配合,才能確保選手順利從銜接「復健」和「專項運動訓練」。 3. 回到訓練(Return to Training,RTT) 當選手能完成專項運動需要的動作元素後,就可以有限度地參與訓練。一般從「低強度」開始進行,用「預先計劃好的動作」和「不與他人對抗或接觸」的方式,以「完成訓練內容」為目標。 隨著受傷部位的恢復,運動員的心理狀態準備好,才開始「提高強度」、加入「非預期的反應動作」、並逐漸「加強肢體接觸對抗」的程度。 這階段運動傷害防護員在訓練前的貼紮、防護、訓練後的恢復調整很重要。體能教練及專項技術教練也要定期透過「運動檢測」來評估運動員恢復狀況,經常調整訓練內容。 4. 回到賽場(Return to Competition,RTC) 如果選手已能順利完成專項的訓練內容,訓練強度也回到受傷前的水準,恢復身體接觸對抗能力,心理狀態也已經完備,就可以讓選手開始進行競賽,同時逐漸增加上場時間,提高技術難度。 這階段選手雖然可以正常出賽,但因為傷後的空白期,或傷害的殘餘影響,肌力的相對下降、心理因素等各種原因,運動表現未必能達到受傷前的水準。這時候除了運科團隊繼續透過檢測讓運動員知道自己的進展,運動心理團隊提供心理支持,專項教練適度給予機會表現,都能讓選手在這階段進展更順利。 以前十字韌帶重建後的運動員來說,這個階段通常需要至少1年,阿基里斯腱斷裂手術重建後的運動員甚至會需要2年以上才能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殘酷的是,無法順利恢復原本表現的選手,可能會在競爭中遭到淘汰,被迫降低運動層級或是停止運動生涯。 5. 回到訓練(Return to Training,RTT) 當選手能完成專項運動需要的動作元素後,就可以有限度地參與訓練。一般從「低強度」開始進行,用「預先計劃好的動作」和「不與他人對抗或接觸」的方式,以「完成訓練內容」為目標。 隨著受傷部位的恢復,運動員的心理狀態準備好,才開始「提高強度」、加入「非預期的反應動作」、並逐漸「加強肢體接觸對抗」的程度。 這階段運動傷害防護員在訓練前的貼紮、防護、訓練後的恢復調整很重要。體能教練及專項技術教練也要定期透過「運動檢測」來評估運動員恢復狀況,經常調整訓練內容。 6. 回復表現(Return to Performance,RTP) 運動員在訓練及競賽中繼續強化自己的能力與技術,逐漸恢復信心,再搭配上進階肌力體能與敏捷訓練、超負荷訓練、進一步的技戰術訓練等等,才會真正回復到原本的運動表現,甚至能更進步。 這個階段,運動員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在受傷後的變化及限制,學會運用不同的策略、技術來彌補自己傷害造成的限制,或者會更積極強化自己的身體能力,使身體能承受運動表現的負荷。 運動醫學的任務,就是幫助運動員在傷後順利度過重重關卡,回復運動表現,重新在賽場上發光發熱。 想回到賽場,請交給專業的來! 經常會有病人來到診間,希望醫師告訴他們該回去該練什麼、要怎麼練,對這問題實在難以在看診時完整回覆。畢竟運動傷害後的復健,根據不同的傷害類型,有很大的差異。少數傷害類型有建議的復健流程,但大多數沒有,需要透過「功能性檢測」來確認運動能力的缺陷,並且針對性地設計訓練內容。 就算醫師告知復健的流程,甚至把訓練動作明確列出來,仍很難正確做出訓練動作。 打個比方,就像沒受過飛行訓練的人,即使拿到飛機操作手冊,要駕駛飛機仍有困難度一樣。 上述內容提到的這些專業人員長期接觸、照顧運動員,因此知道運動員、運動愛好者與普羅大眾之間的需求差異。想要從運動傷害中走出來,請相信這些長年投入復健以及訓練的物理治療師、運動傷害防護員、肌力體能教練,他們的專業訓練才是開啟回到賽場大門的鑰匙。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劉又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