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良藥】糖尿病患者該如何運動?這些情況要特別注意
運動對糖尿病患者有多重要呢?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規則運動可讓糖尿病患者改善心肺功能、維持理想體重、有助血糖及控制、降低冠狀動脈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紓緩心理壓力。也因此,醫生會鼓勵糖尿病患者多做運動。 不過糖尿病患者要運動之前,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糖尿病常會造成血管、神經、眼部的病變,也因此在運動之前,要先評估心血管系統、足部、眼部、血糖、血脂等部分,以確認是否已有現存的血管及神經併發症、或是潛在性的心臟病風險,並依照檢查結果給予適當的運動建議。 每週至少3次中等強度以上有氧運動 中等強度運動指的是:有點喘但仍然可以講話的程度。像是散步、快走、慢跑、有氧舞蹈、游泳、騎腳踏車等;運動時間至少達每週150分鐘以上,並合併每週2~3次的阻力訓練及伸展運動。 游泳、舞蹈、騎腳踏車等,有點喘但仍可以講話的運動,皆是中等強度的運動 糖尿病患者也要小心跌倒的問題, 如果有傷口會癒合較慢,所以平衡訓練也很重要。 糖尿病患者維持足夠的肌肉量非常重要。人體中多餘的血糖會轉變成肝糖儲存,有需要時,再由肝糖轉變成血糖被身體利用。 肝臟與骨骼肌正是儲存肝糖的兩大器官,由此可知,增加肌肉量有助於病患維持血糖的穩定,也可提升對血糖藥物的反應性。 而下肢又是全身最大的骨骼肌所在處,由此可知下肢肌肉強化的重要性。 肥胖的患者則應避免對下肢過度承重的運動(像是上下樓梯、跑步等),以減少對足部造成傷害及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 可以用水中步行、腳踏車等來進行下肢的肌力訓練。 運動時注意血糖變化 這些情況避免運動 糖尿病患者運動時,應包含暖身運動(5~10分鐘)、主要運動(20~60分鐘)、緩和運動(5~10分鐘)3步驟。 患者可以在運動前及運動後監測血糖,運動前血糖如果低於100mg/dL以下,建議可以先服用糖類食物後,再開始運動。如果運動前血糖已達300mg/dL以上、70mg/dL以下,或有尿中糖、丙酮呈陽性者則不應運動,應就醫調整好血糖後再開始運動。 如無法得知運動前後的血糖值,則可採短時間、低強度運動,並在出現身體不適時,即時暫停運動。 運動前要先注意自身的狀況及周邊的環境,如果有剛發生低血糖後、發燒、血壓不穩時,應暫時停止運動。環境的部分如有天氣過冷、過熱、雨天、視野能見度不佳、光線昏暗時,也不宜在這樣的環境運動。 糖尿病患者運動 最需要小心「運動後低血糖」 患者平時三餐應定時定量,並規律服用藥物。如果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飢餓感、出冷汗、頭暈、頭痛、四肢無力、焦慮、視力模糊、混亂、意識改變等低血糖症狀,要立即停止運動,並服下隨身攜帶的點心。 低血糖可能發生在運動後,甚至可能在運動後12小時才發生,因此運動結束後頻繁地監測血糖是必要的,以避免低血糖情況的發生。特別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運動,也不宜在使用降糖藥後且尚未進餐時進行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 運動後監測血糖是必須的 運動時隨身攜帶含糖食品及識別卡, 含糖食品建議用葡萄糖錠 (在藥局可以購買到), 發現低血糖時急用,比較不建議巧克力、冰淇淋。它們的脂肪含量高,會影響到糖類的吸收速率。 識別卡上可寫上姓名、親友聯繫方式,並註明你是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現意外,便於他人採取急救措施及幫助聯繫患者家人。運動過程最好能夠有人陪伴,在低血糖或昏厥路倒可以有人及時協助。運動也應規律且固定強度,如果要增強運動強度,則應考慮增加飲食量或調整藥物使用。 如果已有糖尿病神經病變或眼病變,則要小心不要跌倒,或造成傷口。運動時需穿著布鞋及襪子,絕對避免赤腳運動,要特別注意鞋底平整,不能有沙、石之類的異物。每次運動前後要檢視足部皮膚,注意有無傷口而不自覺,並且小心照顧傷口,以免有糖尿病足病變情況。若已有足部潰瘍的情形,則應避免承重運動及水中運動,以避免傷口惡化。 也提醒已有視網膜病變情形,則要避免高強度運動、跳躍、頭低腳高、憋氣等會造成血壓上升的運動,以避免玻璃體出血的發生。 若有自律神經系統病變,則會對熱無法及時反應而容易脫水,因此適當補充水分是相當重要的。此時心跳和血壓的反應也會較為遲鈍,不建議以心跳做為運動強度的評估,而應以運動自覺強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做為運動強度評估, 適合的運動強度就是有點喘,但還可以正常與人對話。 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運動時如出現眩暈、噁心、胸痛、視覺異常或過度疲勞時,應停止運動,並至門診進行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提醒您,規律運動並隨時注意自身的狀況,才能快樂健康地運動。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復健科醫師在長照的角色 從居家醫療談邁向高齡社會的一大步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104歲的劉奶奶總是受到家人悉心照護,但是隨著年紀老化,行動困難,定期帶她就醫成為家人心裡最大的「難」! 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年攀升,醫療費用支出也大幅增加。高齡長輩罹患的疾病多為慢性病,需長期追蹤控制;許多疾病常伴隨失能,使得病人的認知機能、行走功能、吞嚥進食,乃至於大小便控制都出現問題。 目前以專科醫師為導向,多科看診的醫療模式,並無法完全解決這些病人失能後衍生的各種問題,甚至,當這些病人需要進一步的醫療照顧,例如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脫水導致電解質不平衡、長期失禁導致泌尿道感染,被送到醫院急診後,總是在不同的專科病房間出入。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非但沒有延長病人的壽命、增進他們的生活品質,反而在每一次的住院過程中,因病人與家屬面對不同專科醫療團隊,而無法有整體、連貫的照護。 病人出院後,回診往往需要舟車勞頓,甚至一整天待在醫院,看2個以上的專科,的確是不小的負擔。 有鑑於此,衛福部參考高齡化更為明顯的日本,於2016年制定居家醫療(日本稱為在宅醫療)政策。 「往診」是在宅醫療最早的核心概念 早期台灣的診所與醫院分布不均,若病人有醫療需求,醫師們常提著一卡皮箱,親自到患者家中診察,執行醫療業務。居家醫療就是承襲這種精神,並加入其他多職等醫療專業團隊,包括護理、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及營養評估、社工等,實踐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與照護。 身為復健科醫師,專業訓練即為「全人照護」,我對照護高齡長輩又很有興趣,且2016年有幸前往日本國立長壽中心見學2個月,耳濡目染之下,對於從事居家醫療,自然是義不容辭。 與其他專科醫師相比,復健科醫師在從事居家醫療時,對患者的整體功能評估與運動指導,更為得心應手。 我日前探訪了劉奶奶,以此經驗與大家分享復健科醫師在長照的角色: 劉奶奶患有輕度失智症,5年前開始與女兒同住。由於生活日夜顛倒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去年底起,由精神科醫師處方相關藥物,調整日夜節律。此外,她行走越來越緩慢,出門就醫日益困難,且體重減輕、進食狀況也不甚理想,因此收案為居家醫療的病人。 認知與精神狀態 第一次訪視時,女兒、看護陪伴,我先評估劉奶奶的認知與精神狀態,發現她對時間序列的定向感比較差,地點與人物的辨識比較好,所以提醒家屬與照護者,務必於每天早上起床後,告知劉奶奶當天的月份、日期及時間。 肌力評估 劉奶奶的下肢肌肉明顯萎縮,無法由坐姿自行站起,也導致行走困難,因此我準備彈力繩,指導患者與家屬,如何在家中從事下肢與上肢的肌力訓練(見下圖),並衛教在運動前、中、後的注意事項。 此外,因為劉奶奶視力退化非常嚴重,我除了針對家中行走動線、安全起居提出一些建議,評估過後,也建議家屬不要購買跑步機或滑步機等運動器材,而是在照護者的協助下,利用彈力繩與椅子從事相關運動。 體重減輕與吞嚥問題 劉奶奶已經完全沒有牙齒,也未使用假牙,無法攝取一般食物,目前進食以軟質食物為主。我發現,她進食速度明顯減緩,常把食物含在口腔,卻沒有吞下去,以致於進食量比預期少了許多;進食液體時偶爾嗆咳,使她不愛攝取水分,因此我介紹了改變食物質地的方法、餵食技巧,以及實用的健口操,並建議家屬,申請長照居家吞嚥治療與營養評估的服務。 而對於劉奶奶的用藥,我也提出一些建議,例如制酸劑不要與阿斯匹靈(Aspirin)一起吃,因為即便一起吃,也無法預防潰瘍,其它還有銀杏的適應症、不應過度倚賴睡眠鎮靜類藥物等。 居家醫療強調以「家」做為病人的療養場所,由醫療團隊走入家中,看到病人與家屬真實生活的一面,結合醫療與生活,使病人安心。復健科醫師用專業,用心提供病人在家的全人照護。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