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大聲說

冬天冷了,民眾身體痠痛情況更加明顯,一位來復健的阿伯回診時問到:我最近都照電視廣告上教的做運動,還會跟鄰居一起去公園做操,怎麼越動身體更痠痛呢? 「那你平常做的運動是那些呢?要不要分享一下?」,「最近覺得手腕緊緊的,鄰居說可以用兩手的手掌跟部互相敲一敲,只要每天三回,每回敲100下就好了。 我最近就一直敲,結果手指頭開始變麻,到現在整個手掌都麻了!是不是血液循環不好啊?」聽到這裡,我只好搖頭了。 手掌根部剛好是腕隧道的位置,正中神經經過此通道支配手掌的感覺與動作。重複的敲打導致腕隧道發炎腫脹,壓迫正中神經而引起手麻, 這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 原來不是「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 」錯誤的姿勢更糟糕。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們在診間太常看到這樣的個案。 在這裡與各位分享了一些常見的"請你不要這樣做!" ●按摩敲打不當的部位: 身體痠痛,許多人會藉由按壓或是拍打來放鬆肌肉,然而有些地方並不適合這樣做。像掌跟、內側手肘、膝蓋後方以及小腿外上方,這些部位都是神經分佈較淺的地方, 反覆地拍打撞擊會造成神經受損而造成麻脹感,如果持續不但麻脹感會更嚴重,甚至有可能最後因嚴重神經損傷,造成肌肉無力以及肌肉萎縮。 若你因這些不當動作,已經有任何神經性的損傷症狀,絕對要立即停止,並求助專業醫師。 平常若手腕不適或痠痛,其實可以藉由等長的肌力訓練來幫助強化握力,同時增加肌腱強度,可以利用抓捏阻力訓練來代替敲擊的方式,可以藉由抓握毛巾或是握力器, 握緊10秒鐘後放鬆,做3-5回合,可以增加握力及減少腕部不適感。 ●快速轉動脖子: 公園裡常常看到很多長者很認真的轉脖子,左右各轉上百下,甚至是快速動作,認為這樣就可以減輕肩頸僵硬及避免退化。 甚至被認為是「養生操」! 其實這種訓練的方式,常合併過度頸椎椎間軟骨及小面關節的壓迫,不但沒辦法減少疼痛,反而可能導致頸椎關節退化或症狀更嚴重。 頸部的痠痛常與長時間駝背,造成胸前緊繃,上背肩胛肌肉被拉長而且無力有關,為了避免旋轉造成關節摩擦、椎間軟骨壓迫更多,可以將頸部活動分成「前後左右」四個方向,溫和執行: 將手放於耳後、頸後延長,輕輕將頭低下( 想像彩虹的拋物線),使下巴往胸口靠近,若脖子後側有緊脹感即停在該位置將手放在下巴並上推,直到下巴感到緊脹感。將手越過頭並至於對側耳朵上方,將同側耳朵拉向肩膀,直到脖子感到緊脹感即停止。 這三個動作都停留約30秒,重覆4-6次,可以幫助放鬆頸部肌肉並減少痠痛感。 ●雙手壓膝繞膝蓋: 這樣的動作在所謂的保健運動中並不少見! 所謂「膝關節活動」但它根本是由臀部及腳踝來完成的。其實膝蓋關節本身只負責「彎曲」及「伸直」,若將這個動作作為保健運動的一環,可能只浪費了許多時間而得不到效益, 甚至因為不當的扭力造成膝關節韌帶扭傷、半月軟骨損傷。應該藉由大腿以及臀部筋膜伸展替代轉膝蓋,來幫助舒緩膝蓋不適。 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增加大腿肌力可以降低膝蓋關節的壓力並減緩退化及疼痛,靠牆蹲可以當作初期安全又有效的運動來達到強化肌力的目標。背對牆大約一步的距離,雙手向後扶著牆後將背部、頭部及骨盆靠在牆上慢慢向下坐。可以從1/4蹲開始,一直到膝蓋彎曲至90度為止,每次停留20-30秒,反覆3-5個回合。 弓箭步蹲除了增加腿部肌力外,可以同時訓練平衡以及下肢的穩定性。於站立姿勢時一隻腳向後踏,保持上半身直立並緩慢向下蹲,前腳彎到接近90度時即完成動作並交換腳,可以利用雙手扶著桌子來降低難度。 ●彈震式肌肉伸展: 對於運動不熟悉的人在伸展時常常會做一些反覆的、彈震式伸展,不斷反覆拉動肌肉,這種方式常會觸發肌肉保護性的生理反射,反而容易造成拉傷,如要降低肌肉痠痛與緊脹感,良好的靜態伸展才能達到目標。 靜態伸展方式為緩慢且持續的拉長肌肉,直到出現緊緊的感覺並維持該位置30秒、重複4次的效果最佳,每一次伸展應該都可以比上一次來的多一些,建議每天或每兩天做一次全身的伸展。 動態伸展也是目前建議的方式,可以同時上下半身、多組肌群一起伸展( 如弓箭步,骨盆朝前,雙手貼合在前,手肘打直往天空拉伸, 再緩緩放下)但還是要避免彈震式的肌肉延展。 而以痛治痛也是民眾常會利用的手段,一些拍打敲擊或是大力的關節活動都會造成疼痛,同時降低原本的痠脹不適感,這方式就像被蚊子叮到的時候可以利用拍打來減少癢的感覺一樣。我們的大腦會因為一個更強烈的感覺而抑制了原本的不舒服,然而問題本身還是存在。 復健科醫師常常告訴病人「錯誤的運動不但無法健身,反而傷身!」原來我們在網路上、公園裡經常看到的某些動作,是有其危險性、或是徒勞無功的 ! 只要痠痛不適感持續存在或是更劇烈,還是要尋求專業復健科醫師協助,解決根本問題。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杏仁復健科診所 土城醫院兼任醫師 簡祐民 / 動作示範:物理治療師 黃彥魁 )

藝人徐若瑄日前肩膀劇烈疼痛,而且疼痛延伸到手肘,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是旋轉肌撕裂,進而接受治療。究竟什麼是旋轉肌?旋轉肌撕裂有什麼症狀,又該如何治療呢? 什麼是「旋轉肌群」?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而活動度大的同時需要高度穩定性。肩膀活動時必須將上臂的肱骨頭固定在肩胛骨的肩關節窩,旋轉肌群就是負責肩膀活動時的動態穩定性。 旋轉肌群包括四條肌肉: 棘上肌(Supraspinatus)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棘下肌(Infraspinatus) 小圓肌(Teres minor)。 這四條肌肉的合作,讓肩膀可以做內轉、外轉及外展等動作,同時維持肱骨頭固定在肩關節窩不至脫臼。 旋轉肌群肩負如此重大的任務,受傷的機會相對也大。據統計,近10%的20歲以下的人有旋轉肌群疾患,而在80歲以上的人,比例更是高達60%。在什麼狀況下,我們必須懷疑旋轉肌群有問題呢? 旋轉肌撕裂有什麼症狀? 旋轉肌撕裂主要包括兩大症狀:疼痛及無力。疼痛主要在手高舉過肩時出現,例如梳頭或穿脫套頭衣服時會疼痛,此外也常見於側睡壓迫肩膀造成夜間疼痛。然而疼痛跟旋轉肌的撕裂程度並不成正相關,研究發現,許多旋轉肌的大範圍撕裂反而不會痛,可能因為旋轉肌撕裂的疼痛很多跟伴隨的滑囊炎有關。 旋轉肌撕裂的無力表現是手抬不高,較常見於全層或完全撕裂的狀態。然而五十肩也可能因為肩關節沾黏而手抬不高,簡單的區別方法是由另一個人幫忙將手抬高,若另一個人幫忙就能抬高,比較可能是旋轉肌撕裂無法出力;若另一個人幫忙也無法抬高,比較可能是肩關節沾黏的卡住,因而手抬不高。 若是運動員的旋轉肌撕裂,除了疼痛及無力以外,還會伴隨運動表現下降,例如投手的球速變慢、控球變差、或是續航力下降。 為什麼會旋轉肌撕裂? 旋轉肌撕裂的原因可以分為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指旋轉肌長期過勞或是隨時間造成的退化,例如長期過肩投球對旋轉肌造成累積的壓力、年紀大等因素。外在因素則是指周邊組織例如韌帶、骨頭,可能對旋轉肌施加過大的壓力,甚至夾擠旋轉肌造成發炎或撕裂。 旋轉肌撕裂的危險因子包括: 過肩出力或承重的運動:棒球、羽球、網球、游泳、排球、高爾夫球及跳舞手需高舉過肩或承重的工作:廚師、甜點師、油漆水電師傅、家庭主婦肩胛肌群不穩定旋轉肌群肌力不足軀幹核心肌群無力 慢性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及高血脂等 旋轉肌撕裂怎麼辦? 肩膀疼痛很多是來自頸椎的轉移痛,因此醫師第一步會評估肩膀疼痛的來源是肩膀還是頸椎,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許多肩部疼痛不只有肩膀組織的病灶,同時也有頸椎問題。此外,肩胛的穩定性、對稱性及活動狀態也是評估的重點。 診斷上,肌肉骨骼超音波是評估旋轉肌撕裂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即時檢查旋轉肌撕裂的大小,以及在動態動作下的表現,此外還可檢查是否合併其他狀況,例如鈣化性肌腱炎、滑囊炎、肱二頭肌腱炎等。 核磁共振可以更詳細的確認旋轉肌及不易由超音波檢查的組織,例如肩關節唇。當保守治療效果不彰、考慮開刀前,也是必須的檢查。 旋轉肌撕裂的治療方法 多數旋轉肌撕裂會以保守治療優先,常使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建議短期7~10天使用,之後則是疼痛時才使用物理儀器:熱療、電療、治療性超音波、雷射等儀器可以止痛,並且輔助旋轉肌修復徒手運動治療:放鬆肩關節及週邊肌肉筋膜,並且強化旋轉肌、肩胛穩定肌群的肌力及穩定性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復健科醫師使用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旋轉肌的撕裂處。部分研究顯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及玻尿酸都能改善旋轉肌局部撕裂的疼痛及肩膀功能,然而要提醒的是,打針注射不是一切,要加上復健運動訓練才能達到良好的療效體外震波:體外震波對旋轉肌鈣化性肌腱炎的效果佳,然而對旋轉肌撕裂的治療效果未明,仍待更多醫學研究確認 旋轉肌撕裂開刀需要復健嗎? 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部分病人會需要開刀治療旋轉肌撕裂。但開完刀就不用復健了嗎?其實開完刀還更需要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統計顯示,旋轉肌的肌力要到開刀後6個月才回到正常狀態,因此術後6個月是最重要的期間,需要循序漸進的個人化復健訓練,從被動運動逐步進展到主動運動及肌力訓練。超過9成的術後癒合不良發生在6個月內,因此術後的復健訓練追蹤至關重要。 近期許多文獻發現,即使準備要開刀,術前的復健訓練對手術後的復原有幫助,建議跟您的復健科團隊討論個人化的訓練。 旋轉肌撕裂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論 旋轉肌群就像肩膀的核心肌群,讓肩關節擁有高活動度的同時維持足夠的穩定性。然而如此大的負擔讓旋轉肌長期承受壓力可能撕裂,造成疼痛及無力。儘早檢查接受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多數人可以克服旋轉肌撕裂,告別肩苦人生! 參考資料 Lew HL, Chen CP, Wang TG, Chew KT. Introduction to musculoskeletal diagnostic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upper limb.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7 Apr;86(4):310-21Itoi E, Minagawa H, Yamamoto N, Seki N, Abe H. Are pain location and

68歲的蔡先生洗腎多年,不知何時開始,覺得爬樓梯容易喘,原本想說這是因為長期洗腎,而不以為意。最近發現坐在椅子上站起來變得費力,抹布也擰不乾,如此情況已經影響日常活動。直到回診腎臟科時向醫師提出此問題,被轉介至復健科,接受客製化運動訓練和營養建議之後,經過半年以上的訓練,蔡先生感受到上述的狀況有所改善。 第三~五期慢性腎病病人全台灣盛行率11.6%,大約200萬,其中接受透析治療人數大約有9萬人。腎病患者因多重慢性病及坐式生活導致體能欠佳,甚至肌少症或衰弱症,雖然已有明確醫學證據顯示運動訓練的好處,可惜接受規則運動訓練者,少之又少,其中主要原因是沒有意識到生活型態有需要調整,以及沒有時間,尤其是血液透析病人到醫院洗腎占用了多數時間。 運動即是藥,好處是多方面的,已經有大量明確的研究顯示,結構化的運動,除了改善肌力和心肺耐力,也可以改善三高(血糖, 血壓, 血脂),肥胖,還能促進正面的情緒,減少全身的慢性發炎,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減少跌倒風險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對於慢性腎病友來說,更是可以提升腎絲球過濾率,運動時的流汗還可以讓洗腎病友放寬水分的攝取量。 許多人認為平日的勞動就是運動,其實兩者是不同的;也常有許多病友認為散步即是運動,但強度太低的運動,無法提高體適能。有效的運動訓練,需要針對目標,進行適當強度、頻率、時間和類型,對症下藥方有效果。醫療照護理想上是由多領域團隊提供,包括:腎臟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個案管理師及營養師。腎臟科醫師帶領透析治療團隊,給予透析病患高品質的透析治療,視病患需要轉介給復健科。復健科醫師須了解疾病史,評估活動功能、骨骼肌肉狀況等,一般會安排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等速肌力測試、體組成分析等,透過以上檢測了解運動風險,開立運動處方。物理治療師進行個別化的訓練方案,包括有氧和阻力,很衰弱的病人則先以功能性訓練為主。營養師門診進行營養評估及衛教。個案管理師定期關懷,確保醫療遵從性,發覺患者問題盡快解決。雖然運動好處很多,但如果出現胸悶痛、喘、水腫、暈眩、體力短時間內明顯退步等,表示身體可能有不好的變化,請先暫停運動,並詢問您的醫師。 針對慢性腎病病友,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土城長庚醫院)的經驗是,經由腎臟科和復健科等多科合作,導入生活型態介入,包括運動和營養諮詢,結構化運動採用環狀訓練,包括定功率腳踏車、踏步車、上下肢訓練機及核心訓練機等,阻力訓練機採等速設計,減少訓練中受傷的機率。對於血液透析病友,也考量洗腎時間,和病友討論適當的介入方案。傳統建議的非洗腎日到院訓練,病人天天跑醫院常覺得不方便,因此遵從性低;另外,洗腎中運動的缺點則是僅能進行下半身運動,上肢以及結構化的運動訓練難以執行。因此我們研擬不同的介入模式,例如,下午進行血液透析之腎友,可於當日上午到復健室接受復健;另針對不方便到院訓練之患者,提供居家訓練模式。訓練3個月之後,再安排檢測,如沒有進步,須尋找原因並調整訓練方式。 有效、安全,並且可以滿足每位病友的生活習慣的介入方式,才能產生最好的效果,讓洗腎者又健美又健康。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撰稿 土城長庚復健科主任 黃書群、校閱 土城長庚腎臟科主任 蕭景中 )

小希最近工作壓力大,在辦公室一待就是12個小時,導致作息不正常,晚上睡不好還會磨牙。這天小希吃完一整包堅果後發現張開跟閉合嘴巴都卡卡痛痛而且有喀喀聲,上下排牙齒好像對不到位,怎麼擺都不對。小希很擔心自己是不是下巴脫臼,趕緊到復健科就診。醫師檢查後告訴小希,他是「顳顎關節障礙」,好好治療是可以痊癒的,但同時要搭配生活型態調整以及牙科追蹤治療。 ● 什麼是「顳顎關節」? 顳顎關節位於耳朵前方,由下顎骨的關節突出及顳骨的關節窩接合而成,張開跟閉合嘴巴、咀嚼、講話等等都要依靠顳顎關節的穩定性。手指摸耳朵前方、張嘴閉嘴時活動的就是顳顎關節。 顳顎關節儘管小,負擔每天上千次的閉合,因此本身的結構穩定很重要。顳顎關節是由關節囊包覆的纖維軟骨,兩塊骨頭之間還有關節盤來幫忙緩衝嘴巴活動時的受力摩擦。 此外,顳顎關節周邊的肌肉,包括咀嚼肌、顳肌等也都跟顳顎關節的穩定性有很大的關係。 ● 為什麼會有顳顎關節障礙? 顳顎關節及周邊肌肉若有疼痛和功能異常就稱為「顳顎關節障礙」。以往認為顳顎關節障礙的原因就是上下排牙齒無法對好的咬合不正造成,然而新的研究發現,咬合並不是顳顎關節障礙的唯一因素,顳顎關節障礙常是多重因素造成,包括生活習慣、心理、外傷等因素。 常見原因包括: 外傷:下巴撞擊、磨牙、頸部急性扭傷、長期咬堅硬的食物姿勢:頭頸長期維持不當姿勢,造成顳顎關節及周邊肌肉的壓力心理:工作壓力大造成肌肉緊繃、夜間磨牙、睡眠品質不佳都可能加重顳顎關節障礙。研究發現,焦慮症、憂鬱症、遭受家暴過,都跟顳顎關節障礙有關風溼性關節炎咬合不正 ● 顳顎關節障礙有什麼症狀? 顳顎關節障礙的症狀主要包括疼痛及功能障礙兩大類,源頭可能是顳顎關節,也可能是周邊的咀嚼肌等。 疼痛:顳顎關節障礙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顳顎關節痛、臉部肌肉痛(特別是咀嚼時)、頭痛(前額及太陽穴周邊及後腦勺,特別是起床時)、眼窩周圍痛、肩頸痛顳顎關節功能障礙:張開閉合嘴巴都卡卡不順而且有喀喀聲響、甚至張嘴時感覺兩邊不對稱。嘴巴張開受限、張嘴時顳顎關節覺得緊緊的。通常早上起來症狀比較明顯,若變嚴重則可能整天都有張嘴不順甚至像是被鎖住,甚至影響嗓音咬合不順,上下排牙齒好像對不到位子夜間磨牙、牙關緊咬、牙齒痠痛 ● 顳顎關節障礙的治療方法 顳顎關節障礙的治療最重要的還是生活型態調整,避免不當的生活習慣,例如咀嚼堅硬食物、咬指甲。由於顳顎關節障礙通常是多重因素,治療上也需要多方專家共同處理。咬合問題由牙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咬合板治療或是矯正;心理壓力甚至創傷症候群等可能的加重因子則由身心科醫師評估。 復健科團隊主要針對顳顎關節疼痛緩解、姿勢調整、顳顎關節活動及穩定訓練做治療。復健科常使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藥、肌肉鬆弛劑等物理儀器:熱療、電療及雷射等儀器可以輔助顳顎關節及咀嚼肌的放鬆及修復徒手運動治療:放鬆顳顎關節、臉部下巴及頸部的肌肉筋膜,並且強化顳顎關節的活動度及穩定性,並且針對姿態做整體矯正乾針治療:使用毫針刺激顳顎關節周邊緊繃的肌肉激痛點放鬆,主要是咀嚼肌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主要針對已經進展到「顳顎關節炎」的顳顎關節障礙患者,復健科醫師使用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顳顎關節的關節腔內,使用的藥物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玻尿酸、類固醇等 ● 顳顎關節障礙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語 顳顎關節不大,但疼痛及功能障礙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透過多專業聯合診斷治療,多數人可以透過復健、徒手治療及注射等保守治療法克服顳顎關節障礙! 參考資料 Valesan LF, Da-Cas CD, Réus JC, Denardin ACS, Garanhani RR, Bonotto D, Januzzi E, de Souza BDM. Prevalence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Oral Investig. 2021 Feb;25(2):441-453Slade GD, Ohrbach R,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國標拉丁舞「飆舞士林」舞劇造成轟動。 因應全民運動的風氣盛行,連 50 + 的熟男熟女也開始熱衷這項休閒運動,這幾年來跳拉丁舞成時髦熱情的象徵,社區大學、運動中心、學校社團等,紛紛開設拉丁舞課程。 「我可以跳拉丁嗎?」門診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拉丁舞是一個泛稱,指源自拉丁美洲的所有交誼舞或者民間舞蹈。台灣風行的國際拉丁舞分為五種,包括倫巴舞、恰恰舞、森巴舞、捷舞、鬥牛舞,屬國際競技舞蹈比賽。過去對拉丁舞有錯誤的刻板印象以為只是扭腰擺臀,但其實它是訓練儀態及核心肌肉的好方法。要了解拉丁舞的優缺點,我們必須從了解拉丁舞的動作開始。 ● 拉丁舞蹈當中,需注意的姿勢與動作 拉丁舞的舞步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動作和原則。頭部需輕鬆的在頸椎正上方不可駝背。縮小腹像把肚臍往脊椎收集,此時已經啟動深層的腹橫肌,抬頭挺胸之外必須收肋骨避免突出(rib flare),雙側腹斜肌須同時作用。收臀並維持骨盆底部肌肉的張力。感覺脊椎向上長高。整體來說脊椎的位置是在中立位(neutral position),切忌骨盆前傾,而要維持這樣的姿勢,其實你必須啟動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上方的呼吸橫隔肌、前方的腹橫肌與腹斜肌、下方的骨盆底肌和後方的多裂肌,全部都需要被喚醒。 拉丁舞略微外八的站姿,不同於芭蕾接近90度的外八,拉丁舞大約只需要22.5度左右。這是髖關節略為外旋,並非來自膝關節或是足部的扭轉。如果沒有正確的使用髖部外旋肌肉,容易造成膝蓋及足部的壓力。行進時的路線要感覺腿部內側輕輕接觸,但不需要交叉,髖內收肌必須持續作用。 ● 令人銷魂的拉丁舞骨盆畫8動作 拉丁舞的臀部動作如果以單側骨盆一個定點來看。它的位移方向是斜前、旁邊、斜後,然後換成對側同樣的動作。經由啟動腹直肌、腹斜肌、腰方肌、豎脊肌等,一側骨盆斜前上提,橫移再向後旋轉,背闊肌收縮,將重心完成在同側支撐腳上。此時肩到臀有壓縮的感覺但是肩膀不能下降。之後由臀肌協同將骨盆往對側斜前方向鐘擺式擺盪,再重複對側骨盆動作。這就是拉丁舞最知名的骨盆畫8運動(Cucarachas )。這個動作將核心肌群、臀部、腿部肌肉幾乎全部訓練到了。 轉換重心也是拉丁舞的重點,感知自己的重心位於足部前後比例細微的改變。這樣雙人舞的雙方才能有較好的連結。前進時先使重心前移直到超過支撐腳前方,快要失衡時用另一隻腳落地承接重心,必須使用腿臀肌肉和核心穩定肌肉。足部要如同獸足行走,著地順序是足尖、足掌到足跟,推進離地時反向的順序。過程中足踝及足部肌肉作為緩降器,須如輪子輾過般流暢。這使足部肌肉有細緻的訓練,特別要注意支撐腳的重心是在內側三趾,並非只用大拇趾作為支撐或推進的點。錯誤使用會造成大拇趾的傷害。 手部的動作強調肩部與軀幹的連動,啟動背部才帶動肩肘,強調背闊肌的運用,進一步維持穩定的平衡。 ●常見的拉丁舞運動傷害有那些呢? 1.拇趾外翻,這在拉丁舞者很常見,使用楦頭偏小的鞋子或重心過度集中在大拇趾內側容易造成拇指外翻。 2.蹠(前腳掌)疼痛,主要是由於長時間使用高跟鞋練舞,疼痛時須避免穿著高跟鞋,並且就醫治療。 3.腳破皮及水泡,由於不合適或較硬的新鞋造成。可以使用潤滑劑或是事先磨擦鞋子較緊的部位使其柔軟來避免。 4.膝部韌帶受傷或膝關節磨損,過度外八腳姿勢或者沒使用髖外旋肌群,而使用膝部旋轉,會造成膝內側韌帶受傷。錯誤的過度伸直膝關節或用力向後卡緊(lock)關節可能造成膝關節的磨損。少數彈跳動作過度練習,造成髕骨韌帶發炎。 5.下背疼痛主要是未充分熱身或骨盆在前傾的角度做舞蹈動作造成。 6.肩部拉傷,雙人舞失誤拉扯導致。 7.其他還有過度追求特技表現,例如甩頭、下腰、劈腿等造成頸部拉傷、背部拉傷、大腿拉傷等及意外受傷:跌倒。腳踝扭傷等。 受傷後除了就醫治療之外,更需要與醫師及教練討論正確的肌肉動作來預防傷害。 ● 拉丁舞提昇各項能力,好處多多 國外研究發現拉丁舞是有效的有氧運動,持續練習對中老年認知功能及記憶力有正向的影響,搭配音樂的舞蹈對於情緒及社交生活也有助益。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拉丁舞練習可改善轉身時軀幹的協調性。振興醫院復健部與台大機械所的研究則發現拉丁舞者相較於同齡從事其他運動的對照組行走時有較佳的步態對稱性,閉眼或張眼單腳站立時身體平衡也優於對照組。拉丁舞蹈除了作為一種特殊的身體運動方式外,在舞蹈中,還可利用不同的外在刺激例如雙人舞的配合、音樂等等提供聽覺、視覺、前庭覺、體覺等多感官刺激。 拉丁舞具有有氧運動的優點,可雕塑腰臀的線條,改善儀態。要避免運動傷害應該慎選認證教練,學習正確的姿勢動作。例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評審及教練、國際證照有ISTD(皇家舞蹈教師協會)教師資格、IDTA(國際舞蹈家協會)教師資格、WDC教師評審。 ● 準備好,就可以開心拉丁了! 運動前需要充分熱身,選擇合適的鞋子及地板,由於競技舞蹈為了美感,女舞者會穿著高跟鞋,單純為了健康考量的學員,盡可能選擇低跟練習鞋開始,減少對膝蓋及足部的壓力,也不要過度用力過度卡直膝蓋(lock),使用核心肌肉維持正確框架,不要骨盆前傾(翹屁股) 。有脊椎問題的病人,應與醫師及教練討論動作調整,適度核心的訓練在復健期有助減輕症狀,但是急性期疼痛時仍以就醫治療為主。 增進肌肉量,運用核心肌肉的能力,心肺功能、平衡能力,體脂率,身體曲線是現代人運動的目標。只要不過度追求極限動作,正確的姿勢及技巧運用,那麼熱情、浪漫的拉丁舞,不失為多元運動選項的好選擇。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新光醫院復健科李佩俽醫師及振興醫院復健科陳思甫醫師) 下圖為本文作者之一新光醫院復健科李佩俽醫師

復健門診中健身運動受傷個案不勝枚舉! 林先生因「卧推」傷到手腕韌帶; 張小姐因「硬舉」引發急性腰痛。近年健身運動的風潮與健身房的普及,健身運動的民眾日益增加,尤其「肌少症」近年來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50 +的健身運動廣受政府單位及名間的重視與推廣。研究指出,約有20-30% 的健身民眾都曾經在健身房受過傷,而平均受傷的次數為2.13次,因為姿勢不正確受傷而來復健科門診求診的患者也是與日俱增,常見的受傷部位以肩膀最多(26-40.5%)、其次是背部(24%)與膝蓋(18%),最常見的受傷機轉以「過度使用」佔大宗,受傷的個案有58%患者因受傷而就醫,甚至有11%的個案因受傷而接受手術治療, 進而影響到生活及運動功能。 健身運動傷害中,以最常見的肩膀關節受傷為例,最常見的受傷原因是不正確的姿勢與先前受傷未妥善治療而造成進一步惡化。研究顯示若是有專業的人員在旁指導,受傷的機率會顯著降低。另外若是長時間未運動,剛開始恢復運動時也是容易受傷的高風險。其他健身運動受傷的高風險還包括了年紀 ( 年長者更容易受傷 ) 與體重較高的個案。在健身運動傷害中,以肌肉與關節關節受傷最為常見,所以當大家從事健身運動,出現不當的關節腫脹、肌肉拉傷與關節扭傷時都應該要立即暫停運動,並且接受妥善的評估與治療,確定受傷部位已穩定或癒合,並找出導致運動傷害可能的原因。除了「治標」即症狀緩解; 更要「治本」即糾正不正當姿勢,甚至是調整強度與頻率 ! 筆者同時也是美國國家體能協會肌力訓練師,深刻認知對於一些剛入門的初學者中,重量 (阻力)訓練的入門知識是預防受傷的不二法門,至為重要。在此為大家整理正確姿勢、健身進程等根本解: 重點一、穩定的軀幹-坐姿與躺姿訓練    何謂穩定的軀幹? 在重量訓練的過程中必須要保持穩定的軀幹,才可以藉由身體傳遞力量到啞鈴或是槓鈴上,可以達到安全的最佳化運動表現。若軀幹不穩定,會導致槓鈴容易搖晃或是力氣沒辦法順利傳遞出去,還有可能用到不適當的肌群增加受傷的風險。除了平常可以訓練核心肌群,直接訓練軀幹的穩定度之外,以下一個簡單的法則可以幫助維持正確的姿勢-「五點接觸法則」: 頭部牢牢地放在長凳或背墊上。肩膀和上背部牢固而均勻地靠在長凳或背墊上。臀部均勻地坐在座椅上。(不要左右不一致)右足平放在地面上左足平放在地面上 以上五個點 ”頭. 肩背. 臀. 左腳. 右腳”,在起始和整個運動階段穩定並保持這五個身體接觸點的位置,可促進最大的軀幹穩定度和脊柱支撐,進而減少可能的運動傷害。 「臥推」示範五點式接觸法則: 頭部.肩膀(上背部).臀部.左腳與右腳,以上五點保持接觸以增加軀幹穩定性。 重點二、穩定的軀幹-站姿訓練 與躺坐的訓練一樣,站姿的阻力訓練同樣需樣穩定的軀幹,站姿訓練通常要求雙腳的位置略寬於臀部寬度,腳跟和腳掌與地板接觸(不可墊腳尖),可達最佳化的運動表現,並可減少軀幹不穩定所導致的運動傷害。 「硬舉」示範站姿的穩定:雙腳的位置略寬於臀部,腳與地面接觸,不墊腳尖 重點三、呼吸的控制 呼吸的控制與阻力訓練密切相關,運動有分「向心收縮」與「離心收縮」,一般建議在離心收縮時吸氣( 此時出力較多,人體吸氣是被動動作,將更多力氣在訓練肌肉上 ),向心收縮時吐氣( 此時肌肉出力較少 )。舉例來說在二頭肌彎舉時,手肘伸直過程中配合吸氣動作,手肘彎曲的過程中做吐氣的動作。這樣的呼吸控制可以應用在大部分的阻力訓練中。 重點四、腰帶的使用 有人會在重量訓練時會使用腰帶,在診間剛開始運動的民眾看到健身房內有人使用時,常常會詢問她是否需要健身腰帶,它的功用又是什麼呢? 健身腰帶的功用是在重量訓練時維持穩定的腹內壓力,它的適用性取決於運動類型和重量訓練的強度。一般建議在對下背部施加壓力的鍛煉與使用接近最大或最大負荷的訓練中佩戴腰帶。所以對於非下背運動( 二頭肌、腿部肌群訓練 )並不需要負重腰帶,或是對於中低重量的下背運動也不建議配戴腰帶。 重點五、運動的順序性 許多人在剛運動時,會疑問這麼多種阻力訓練可以做,要先做哪一種呢?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引,針對順序性的建議如下: 阻力訓練原則為先訓練大肌群再訓練小肌群( 大肌群比較不容易疲乏,小肌群容易疲乏 )多關節再單關節運動高強度再低強度運動 重點六、建議強度與強度的進展 針對一般族群,強度不宜太強,以可以做8-15下為基準,太重容易運動傷害,太輕對肌肉的肌力增加效果不大。 何時可以增加重量?重量增加可以遵從『2-for-2 Rule』(二二法則),這是美國運動醫學會與美國國家體能協會建議增加負荷的法則: 若連續2次的訓練課(Session)中,某動作能夠完成的次數皆超過預定的目標次數2次(含)以上時,在下一次的訓練中,該動作就可以增加重量 (2%-10%)。 以上是針對剛入門重量訓練的健身族群的基本知識,除了以上這些準則外,每個運動在第一次開始時都建議有專業人員在旁邊教導姿勢,必須能對該訓練的姿勢與動作有充分了解再開始訓練,漸進式地增加健身運動強度,也要避免突然從事高強度的健身活動,這些都可以有效降地相關運動傷害的風險。 參考資料 Alnasser et al. Prevalence and type of injuries among gym

近年來國外有關脊椎側彎的矯正輔具(俗稱背架)不斷推陳出新,許多科學實證也確認了背架的矯治效果, 但網路上仍充斥一些沒有科學根據的論述,造成患者或家長的迷思。這些迷思有必要釐清糾正,以免耽誤病情,錯失了接受正確背架治療的機會。 迷思一 : 聽說穿背架的問題很多、我想做復健運動就好? 一般人聽到「背架」兩個字會聯想到「鐵衣」,很容易引起人們一股莫名的恐懼。的確,在三、四十年前背架的主要結構是由金屬製成的(例如米華基背架), 但目前的背架絕大多數都是以熱塑性塑膠材質製作,重量已減輕許多。近年來國外背架的製作原理已由傳統簡單的三點平面矯正演進成三維立體矯正。 穿背架的目的已經不只是被動地阻擋側彎的惡化,而是在穿背架的同時搭配主動式的矯正呼吸鍛鍊,有效改善脊椎的三維變形(例如德國施羅斯背架)。 這些進展都大大突破了傳統背架的框架,成為矯治脊椎側彎的利器。因此,側彎患者不應排斥背架的穿著,尤其對於年齡處於快速成長期、惡化風險高的孩子(女生約10-12歲,男生約12-14歲),慎選一件正確合宜且量身訂製的背架搭配復健運動,遠比單獨做復健運動的效果來得好。 米華基背架 施羅斯背架 迷思二 : 20度的側彎不需要穿背架? 傳統治療脊椎側彎的舊概念,是側彎的角度在二十度以下做運動,超過二十度以上穿背架,超過四十度以上就考慮開刀。這個治療原則看起來很簡單,但隨著對脊椎側彎的了解愈清楚,才漸漸理解穿背架的決策並不能用傳統的簡單概念來決定,應該要考量側彎患者的「惡化風險」。 一位20度的脊椎側彎患者需不需要穿背架,不是單純由患者的側彎角度來決定的,而是要考量她的「惡化風險」, 「惡化風險」可用公式計算(參見https://www.scoliosis.tw/article_detail/33)。「惡化風險」若超過60%,就應該穿著背架。 如果女孩在7歲發現有20度的脊椎側彎,此時尚未到達快速生長期,不一定要立即穿背架。但不能放鬆警戒之心,每3個月要定期追蹤檢查,一旦有惡化跡象,就要及時穿背架阻止側彎的惡化。 如果女孩在11歲發現有20度的脊椎側彎,這個時期正處於青春快速成長期,計算出來的惡化風險很高,因此需要積極穿背架阻止側彎的惡化。 如果女孩在19歲發現有20度的脊椎側彎,因為在這個年齡骨骼發育已較為成熟,計算出來的惡化風險較低,因此不一定需要穿背架。 迷思三: 不想全天穿硬質背架,可以改穿夜間背架、或用軟式背架取代? 這牽涉到兩個討論重點:(1) 全日穿著或夜間穿著;(2)硬式背架或軟式背架。 1.全日型背架 vs 夜間型背架: 以療效而言,科學研究證實夜間型背架不如全日型背架。 夜間型背架(如Providence背架)的製作是採用反向彎曲的原理,因此很容易產生代償彎弧。由於只有夜間臥姿穿著,無法誘發姿勢反射,穿著時間也相對不足,因此臨床上常常看到穿著夜間型背架,側彎度數仍急遽惡化的個案。尤其對於處在快速成長期的青少年,非常不建議穿著夜間型背架。         一件全日型背架,在白天、夜間都可以穿著,能最大程度的保證穿著時數和矯正效果。白天直立穿著背架時,有助於誘發姿勢反射,讓側彎患者能掌握更好的矯正擺位。因此對於年齡處於快速成長期的青少年,全日型背架是較好的選擇。 夜間型Providence背架 軟式SpineCor背架 2.硬式背架 vs 軟式背架: 以療效而言,大多數的科學研究證實軟式背架的矯正效果是比較不理想的。 軟式背架(如SpineCor背架,如圖)雖然能讓患者有較高的活動性,但給予的矯正力道與方向無法達到硬式背架的效果。尤其對於度數大、惡化風險高的患者來說,預防惡化的效果不佳。 側彎孩子對於穿著背架會有著一股莫名的恐懼。印象中好像會很痛,整個身體被僵住無法動彈,那的確是舊式背架的缺點。國外近年來有改良型的硬式背架(如施羅斯背架),更加輕巧、隱蔽、透氣,其矯正效果可媲美手術。 摘要: 對於正值快速成長期、脊椎側彎惡化風險高的孩子,穿著一件製作正確的全日型背架搭配復健運動的效果,遠比單獨做復健運動的效果來得好。由於復健醫學的進步,穿著背架的策略應由惡化風險來決定。軟式背架由於矯正力道與方向很難到位,因此不建議成長快速的青少年穿著。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復健醫學會 學術教育委員 衡觀診所院長  汪作良醫師)

近年來復健醫學對於脊椎側彎的非手術治療已有長足的進步,但門診中常聽到患者或家長仍有許多迷思。 這些迷思有必要釐清糾正,以免因錯誤的觀念,延誤患者接受正確治療的良機。 迷思一 : 生長板閉合後(骨骼發育成熟),脊椎側彎的復健治療就沒有用了? 脊椎側彎復健治療的目的在不同的年齡層是不一樣的。 14歲以前,是一生中矯正脊椎側彎效果最好的黃金時期!此時孩子的骨骼尚未成熟,可塑性很高,用對方法往往就能將40度以下的脊椎側彎大幅改善。 15-18歲,這個時期,孩子的骨骼逐漸成熟,脊椎側彎仍能矯正。雖然改善的幅度不像14歲以前那麼好,但對於外觀體態的改善,效果依舊很好。 19-30歲,這個時期,骨骼發育已經成熟,用復健治療的方法,改善脊椎側彎的幅度有限。此時的治療重點是改善外觀體態,若有疼痛問題治療效果也很好。 31歲以上,治療以併發症 (疼痛、內臟功能障礙、神經壓迫) 的防治與改善外觀為主,降低脊椎側彎的度數已經不是治療的主要目的。 所以在生長板閉合前,復健治療關注於脊椎骨三維變形的矯治;在生長板閉合後,復健治療的重點則是放在體態的改善與併發症的處理,因此仍有其重要意義。 迷思二 :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脊椎側彎? 在脊椎側彎門診中,發現有不少患者曾經接受過推拿、按摩,但側彎仍然快速惡化。推拿、按摩或許能會讓脊椎結構鬆弛,但若沒有後續鞏固的治療(例如矯形運動或矯形背架),快速變形的脊椎就會變得不受控制,反而更容易惡化。有實證研究發現柔軟度愈好的個案,如果沒有接受正確的復健治療,往往側彎的惡化會比柔軟度差的個案更為明顯,所以非常不建議民眾以民俗推拿按摩來治療脊椎側彎。除了柔軟度的考量之外,不同型態的脊椎側彎,治療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一定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診斷分型,及時採用正確有效的治療方式,才不致延誤矯治的黃金時機。 迷思三 :瑜伽、彼拉提斯、吊單槓、倒立機等,可以改善脊椎側彎? 這要看個案的脊椎側彎是屬於功能性還是結構性? 如果是「功能性」 脊椎側彎,脊椎本身沒有變形,瑜珈、彼拉提斯等對體態可能會有所改善。研究文獻並不提倡讓孩子去使用吊單槓、倒立機等設備,因為強行拉直脊椎,會破壞脊椎側面的生理曲線。所以對於側彎的矯正是不利的。 如果是「結構性」 脊椎側彎,不論是坊間的瑜珈、彼拉提斯,或是吊單槓、倒立機都無法長期有效地改善「結構性」脊椎側彎。科學實證研究證明,唯有「針對性」復健運動對於脊椎側彎角度、身體旋轉角度、體態外觀、肺活量、疼痛以及生活品質等才有明確的改善。所謂「針對性」復健運動,是指專業醫療人員經過專業的身體評估,為脊椎側彎患者量身訂作的一套能有效改善三維變形的矯形復健運動,而不是簡單、制式地從事某種體育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瑜伽的動作是側彎患者應該避免的。例如軀幹的彎折(如上圖)、「胸廓肩胛帶」和「骨盆帶」的相對扭轉(如下圖)、以及脊椎縱向的過度負重(例如倒立)等瑜伽體位。 迷思四 : 脊椎側彎超過40度以上就要開刀? 傳統治療脊椎側彎的舊概念,是超過40度以上就考慮開刀。近年來由於復健醫學的進步,何時考慮開刀的決策變得愈來愈嚴謹。依據國際「脊椎側彎骨科和復健治療學會(SOSORT)」最新的共識,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角度在45度以上,且已接受有科學實證(evidence-based)的復健治療6個月仍無法阻止側彎度數的惡化達6度以上,才會考慮手術。請特別注意有科學實證的復健治療是指經過科學研究證實有效的力學治療、運動治療、與背架治療,而非一般的熱療、電療、拉腰等。由於復健醫學的進度,近年來接受手術的個案已減少許多。因此「超過40度以上就要開刀」的觀念已明顯不合時宜。 摘要: 在生長板閉合前,脊椎側彎復健治療的重點是矯治脊椎骨的三維變形;在生長板閉合後,復健治療則是著重體態的改善與併發症的處理。推拿按摩會讓脊椎鬆弛,讓脊椎側彎更容易惡化。坊間的瑜珈、彼拉提斯,或是吊單槓、倒立機都無法長期有效地改善「結構性」脊椎側彎。在矯治黃金期積極執行針對性的姿勢改正、矯正運動與穿戴背架,在90% 的情況下能改善或控制病情,避免手術。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復健醫學會 學術教育委員 衡觀診所院長  汪作良醫師)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往往呵護都來不及了!然而這次新冠疫情,因父母感染而傳染給孩子不在少數,讓父母都非常心疼且愧疚。統計2022年6月底止,台灣本土確診案例中約20%為18歲以下的兒童,其中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然而少數併發急性腦炎,病程變化十分快速,為臨床一大挑戰。兒童之臨床表徵前三名為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 而10歲以上者,咳嗽、呼吸困難比例更高。 新冠肺炎在兒童導致的長期後遺症,除了受關注的多系統發炎反應症候群(MIS-C)之外,就是比例更高的長新冠(long covid)了。 長新冠指的是持續存在的症狀,在新冠肺炎感染後發展或波動。世衛組織定義:長新冠為新冠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以上、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1年以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失眠、呼吸喘、認知功能障礙,通常會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響。 另一些研究發現兒童染疫新冠肺炎後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個案運動能力下降、肺功能降低以及肌肉質量下降等負面影響,顯見早期心肺復健以及持續追蹤訓練的必要性。 由於多數的兒童確診個案為輕症,建議可於急性症狀緩解後通常為發病3-7天後,執行居家的心肺復健訓練。然而須特別留意不適合開始運動的表徵,例如發燒、呼吸次數每分鐘>30次、氣喘的症狀急性惡化等。若兒童為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血糖< 70 mg/dl、血糖>300 mg/dl等狀態不適合運動。 居家運動示範:( 輕度,急性症狀緩解者) 除了居家運動外,病童於解除隔離後, 如果仍有症狀可尋求專業的復健科進行門診運動治療或在醫生處方建議下穿戴監視設備(如心跳錶或黏貼式心電圖機器)於社區進行更進一步的運動訓練。這樣的復健運動項目對於長新冠兒童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有益於增進患者的運動表現、肺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針對輕中度的染疫病童,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指引如下表。 特別注意的是兒童患者若演變成重症通常進程快速,因此輕症早期自行運動時須特別留意演變成重症。重症的早期症狀包含高燒>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合併嘔吐、腹瀉。重症相關危險因子包含過去有肺炎病史、伴有慢性疾病(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早產)、症狀發生後超過四天才就醫。 另外針對染疫後之中重度的兒童染疫患者,復健治療一般包含兩大面向,需要到醫院診所復健科求診,安排專業人員介入,如下表。 此外如同成人長新冠後常出現的腦霧現象,對於兒童的認知功能影響也有影響,若已有類似症狀,建議病童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認知功能,感覺統合治療介入,合併心肺功能訓練下達到更好的預後。 隨著病童的積極訓練及疾病緩解,為求明確運動及生活指引,鑑別心肺功能受損程度及主要受限器官,病童可至較大型醫院復健科門診求診,接受「心肺功能測試」,藉由測試出來的有氧功能「最大耗氧量」等數據為依據, 幫助建立孩子專屬的運動處方及回復娛樂競賽等的參考。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部 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兼任副教授 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 學術委員會主委 林克隆醫師)

脊椎側彎,尤其是最需要關注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因為發生在生長快速的青春期,側彎變形會急速惡化,因此診療的原則貴在早期診斷、早期矯治。切勿因為不正確的迷思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導致側彎變形的快速惡化。 迷思一 : 孩子沒有任何不舒服,不可能有脊椎側彎吧? 臨床上最受關注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在青春期急速惡化時孩子多半是不痛不癢的,幾乎沒有甚麼症狀。脊椎側彎的併發症,例如嚴重疼痛、心肺功能問題、神經壓迫、臟器失衡問題等,通常要到成人之後才會陸續出現。由於孩子沒有症狀  鬆懈了家長的警覺心,往往發現側彎時,度數已相當可觀,而且療效最佳的黃金矯治期已錯過,治療的難度增高許多,非常可惜! 因此,家長定期幫孩子做居家檢測便成為早期發現脊椎側彎的重要功課。 筆者介紹一個很實用的的篩查方法。只需手機下載「脊椎側彎旋轉測量儀APP」,就可以在家裡幫孩子檢查。打開這個APP,就會出現如圖示的測量儀畫面。這時就可以把手機當作測量儀使用了。 請受測試者膝蓋打直站立,往前彎腰,頭部及兩手自然下垂。可以先用眼睛觀察一下背部,看是否有明顯的背部左右不對稱狀態,若有不對稱,就要高度懷疑有結構性側彎 (如圖)。 接著就可以開始用手機檢查了:將脊椎對準測量儀中間的彎弧,沿著整個脊椎由上往下滑動,記錄度數最大的角度。理想狀態是測量儀上的數字一直是0度,當然,1-4度的變動是可接受的。但如果測量儀上的數字超過5度(含),就要懷疑有結構性脊椎側彎,應馬上帶孩子到專業醫師處做進一步的檢查。 迷思二:脊椎側彎的評估與後續追蹤,只要關注X光側彎的角度就好? 一般患者或家長只關心X光片的側彎角度(即Cobb角)(如圖中角度C),卻往往忽略體態的變形。X光片Cobb角固然是追蹤脊椎側彎惡化或改善的重要參數,但由於脊椎側彎是脊椎的三維變形,以下三個體態參數也是讓脊椎側彎惡化風險提升的重要因子,因此也是非手術矯治的重點。 1.側移: 指軀幹相對於骨盆產生水平移位(如圖左,圖右為矯治後)。科學文獻顯示,側移愈嚴重,側彎惡化的風險愈高。 2.旋轉: 臨床上我們請患者向前彎腰,若發現背部有一側凸起(俗稱剃刀背)(如圖左,圖右為矯治後),就代表椎體有旋轉變形。科學研究顯示,旋轉愈嚴重,側彎惡化的風險愈高。 3平背:在矢狀面(輪面)如果有「平背」的表現(如圖,胸椎正常的後凸消失,變成前凹),代表脊椎側彎的結構變形嚴重。平背的存在也代表脊椎側彎惡化的風險明顯增高。 因此,脊椎側彎的診斷與後續療效的追蹤,除了X光的Cobb角之外,還要關注體態的側移、旋轉、與平背,才算是完整的評估。 迷思三 :脊椎側彎的診斷或追蹤都需要拍X光,這很傷身體吧? X光檢查對脊椎側彎的檢查非常重要。有不少家長或患者會擔心X光的輻射性,怕對身體有不良影響。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到處存在著輻射,稱為「天然背景輻射」。例如搭飛機往返台北-雪梨一趟,所接受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為0.05毫西弗;在台灣生活一年所接受的自然背景輻射劑量約為2.0毫西弗。而照一張胸部X光的全身等效劑量為0.06毫西弗。換算下來,在台灣生活一年等於照了34張胸部X光片。 目前很多檢驗部門採用的X光機是先進的「數位式」,而非傳統的「類比式」,在輻射劑量上少了非常多。而且在容易受輻射影響的部位(例如卵巢),擋上鉛板阻隔輻射暴露,就能進一步減少可能的影響。人體每個月也會代謝掉體內殘存的輻射,因此拍X光對人體的影響沒有想像那麼可怕,不用過度緊張。 摘要: 「早日診斷、早日治療」是處理脊椎側彎的金科玉律。定期幫孩子做居家篩查,是早期發現脊椎側彎的不二法門。除了X光片測量Cobb角之外,還要關注體態的變化。X光檢查是重要的追蹤工具,其輻射暴露風險,在嚴謹的防護下執行仍屬安全,不必過度恐慌。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復健醫學會 學術教育委員 衡觀診所院長  汪作良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