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穿戴護腰緩解疼痛!小心戴久肌肉萎縮,聰明選擇很重要!
腰痛是復健科門診中第一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84%的成人在一生中都曾經有過下背痛的困擾。衛服部數據也顯示,2020年國人就醫次數前二十大疾病,椎間盤或背痛等背部疾患排名第八名,足足占了就診的2.11%。 腰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到壓力和傷害的部位之一。長時間的坐姿和站立都可能導致腰部不適和疼痛。穿戴護腰可以減輕腰部的壓力和疼痛,並有助於預防腰椎受傷,然而長時間的依賴,又怕造成肌肉萎縮。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穿戴護腰的目的、作用原理、類型以及如何正確使用護腰。 腰背痛成因為何? 綜觀構成腰椎的構造都有可能造成背痛與腰痛(例如:肌肉、脊椎、小面關節和骶髂關節、椎間盤和周邊神經血管結構),若這些構造受到刺激影響,每一個單獨或合併的構造損傷都會導致腰背痛,經常會合併心理、生理與社會影響因子(例如心理壓力、疼痛焦慮、失眠),而這些因子又會加重疼痛程度。 穿戴護腰的目的? 1.提供腰部支撐和穩定性: 腰椎有其正確的彎度,如果過度駝背或過度挺直、長期久坐或久站,腰部容易承受不當壓力,不僅會導致腰痛,還可能導致脊椎受傷,因此穿戴護腰可以有效地減輕這種壓力。 許多長者核心肌力不足,常利用護腰協助,減少正確姿勢的偏移。 甚至如果有脊椎滑脫、間歇性跛行,護腰也可以延長站立和走路的時間,改善長者功能。 2.降低彎腰負重的受傷風險: 許多從事負重或是勞力工作者,長時間要維持正確的姿勢非常困難,常會導致腰椎受到壓力而導致受傷。必要時穿戴護腰提供必要的支撐與身體反饋, 盡量保持正確的姿勢,減輕腰椎的負擔,從而降低損傷的風險。 3.術後或傷後保護:腰椎不當受傷或接受脊椎手術後,穿戴護腰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撐,保護受傷的腰部,避免再次傷害,從而加速功能復原的過程。 4.減緩急性腰痛: 許多人在急性腰痛時,想到的就是護腰。但近期研究顯示,護腰對於急性背部疼痛的緩解與預防的證據力仍然不足,止痛效果也比不上復健與藥物,所以對於急性腰痛,仍建議搭配復健與藥物治療。 護腰類型有哪些? 護腰的種類有很多種,以下是常見的護腰類型: 1.軟式護腰: .腰帶型護腰:最常見的護腰類型。由彈性材料組成,可以提供適度的腰部支撐,減少腰椎受力,保持正確的腰部姿勢。這類型護腰適合長時間坐著或站著的人, 以及需要彎腰負重的工作者,或是腰部拉傷急性疼痛的病人。 .運動型護腰:這種護腰是專門為運動員設計的,運動型護腰材質比腰帶型護腰更硬更扎實,大部分是硬皮革所構成(非彈性材質),它可以幫助運動員增加穩定性和支撐力,為了避免影響運動,運動型護腰寬度比較窄(僅有5-10公分,國際健力協會規定腰帶最寬不能超過10公分),例如比賽的舉重選手都會配戴運動型護腰以穩定腰椎。 一般人少使用。 腰帶型(左)與運動型護腰(右) 2.硬式護腰 這種護腰由醫療輔具專家設計,為醫療型護腰。通常由硬質金屬製成,可以更大幅度地限制腰部活動,提供更好的支撐力和穩定性,大多用於脊椎滑脫或腰椎手術患者的術後保護,這類型護腰隨受傷脊椎的位階不同而有差異,務必透過醫師處方。 選擇與穿戴護腰的注意事項 選擇和使用護腰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選擇和使用護腰的一些注意事項: 1.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腰: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護腰,上方有列出常見護腰的合適個案,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腰。最好還是透過醫師評估脊椎狀況及症狀,建議適當種類的護腰,以免白花錢。 2.注意護腰的尺寸:穿戴護腰時,尺寸非常重要,護腰必須舒適貼合身體,但也不能過緊或過鬆,有人會把護腰當成緊身衣來穿,但過緊的護腰可能會限制呼吸和血液循環,而過鬆的護腰則會失去支撐作用。 一般穿戴完成時,張開的手如果可以不鬆不緊的在腹前護腰內上下進出,多為正確的尺寸。另外既然是護腰,就不是束腹,千萬不要只綁在肚子上,一定要蓋過雙側的薦骨上緣, 才有保護腰椎的效果。 3.品質要可靠:護腰的品質也是非常重要的,網路上販賣的護腰產品參差不齊,低品質的護腰可能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傷害。因此,在選擇護腰時,應該選擇合格與品質優良的產品。 4.適當使用時間:護腰不能長時間穿戴,過度依賴護腰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和腰部肌肉的失去支撐力,應該適當控制使用時間,根據個人使用需求調整,術後或傷後護腰,常見穿戴時間3-6個月內,時間依照腰椎穩定與復原時間而有所不同。拿掉護腰前建議搭配核心肌肉訓練,否則一拿掉護腰可能就會有不舒服的症狀;若護腰是為了增加穩定與維持姿勢,則建議只在站久、走久、坐久、搬運或運動時配戴。 5.核心肌肉訓練:穿戴護腰時與在脫離護腰前,建議搭配適當的核心肌群訓練,核心肌群訓練建議挑選背部可以處於中立挺直狀態的運動,以減少脊椎的壓力,以下建議兩種非常有效的運動 -- 死蟲式跟超人式。 死蟲式: 就是模仿死掉的蟲,背部著地,雙手舉高垂直身體,大腿和小腿呈90度,吐氣式對側(左手配右腳)手腳往下延伸,停頓一下回到起始位置,再換另一側(右手配左腳),重複動作約10-15下。 超人式:起始動作,雙膝跪地,雙手伸直稱地,背部與地面成水平線,對側手腳(左手配右腳)緩慢抬起平行於地面,像是超人飛翔的姿勢,停頓一下後回復起始動作,再換另一側手腳(右手配左腳),每次做10-15下,每日1-2次。 最後,在使用護腰時,仍應該避免突然旋轉或彎腰等動作。不同類型的護腰都有其特點和優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腰,可以提供更好的保護, 同時避免長時期使用的副作用。在選擇護腰時,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諮詢復健科醫師或輔具專家的意見。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南崁康澤復健科診所 何韋德院長)
骨折打石膏之外有其他選擇?如何積極復健重返好功能!
一位30歲的女性騎機車不慎摔倒,足踝整個腫起來,疼痛到連行走與站起都有困難,來到門診經檢查後,原來是足部骨折,所幸經評估後並不需要手術,治療復健後完全復原 ,順利重返職場。 意外受傷腫脹疼痛該怎麼辦 ? 發生創傷或跌倒之後,最好先固定避免隨意活動受傷的部位,並搭配冰敷及抬高。如果是下肢,必要時可以使用輪椅或柺杖支撐減少承重。許多腫脹與疼痛其實暗藏著骨頭或肌腱韌帶的受傷,此時活動、行走或承重有可能會造成二度傷害,應該在固定之後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有骨折情況則需要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骨折處置後多久才能長好 ? 許多患者在骨折之後,會焦急地問骨頭什麼時候才會長好? 一般而言,臨床上骨癒合大概發生在4-6週後,醫師也常常會在這時候安排X光檢查,確定骨頭癒合狀況。 通常手腕、脊椎的骨折在6-8週已經有好的穩定度可以承受外力了,大腿小腿的骨折則比較慢,甚至需要三個月以上。可利用助行器,雙邊到單邊的腋下拐杖
壓迫性骨折怎麼辦?要如何選用合適背架?
脊椎壓迫性骨折,是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每一年全世界都有超過一百萬人受這種骨折所苦。壓迫性骨折常造成顯著的脊椎疼痛、變形以及活動力下降,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因為胸廓結構的變化,影響肺部的呼吸、通氣功能以至於致死。 脊椎的壓迫性骨折通常以突然發作的下背痛表現,多數的個案不一定有外傷的病史,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個案連症狀都沒有,是在檢查其他疾患時意外發現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族群是脊椎骨質密度下降的高齡族群,特別是八十歲以上的長輩,多數已經流失了超過一半的脊椎骨密度,脊椎因而更脆弱更容易發生骨折。 脊椎保護著人體重要的神經器官脊髓,是控制四肢動作感覺的重要構造。脊椎俗稱龍骨,平常很多病人來到診間,都會擔心是不是龍骨「跑掉」或「歪掉」造成症狀,更別提脊椎骨折的狀況了,大部份患者第一個問題一定是「會不會癱瘓?」「要不要開刀?」 這個問題,可以從脊椎骨的構造來瞭解。其實壓迫性骨折,只是脊椎骨折的其中一種,另外還有爆裂性骨折、彎曲伸展性或稱安全帶骨折、還有移位性骨折。脊椎骨的構造,就好像一落一落的積木疊在一起,積木的主體稱為椎體,椎體和椎體一節一節堆疊,中間有稱為椎間盤的軟骨提供緩衝的作用。而椎體往後就是一圈骨性的結構稱作椎管,是脊髓通過的管路,再往後伸出脊椎骨的尾巴的是稱為棘突,指向身體的正後方,在較瘦的個案身上可以從表面摸到棘突的突起。 簡單來說,從身體的前方往後方,可以把脊椎分成三等分,壓迫性骨折指的是只有前三分之一脊椎骨受影響的狀況。而這種狀況,大部份的受傷脊椎是穩定的,也就是多數的情況都不需要立刻進行手術固定或灌入骨水泥,除非患者出現嚴重且難以緩解的疼痛、或是經醫師判斷脊椎有不穩定的傾向,才會與病家討論是否需要手術處理。 壓迫性骨折:僅影響到脊椎前三分之一的部份,屬於穩定性骨折 爆裂性骨折:損傷超過三分之一的脊椎,屬於不穩定性骨折,應考慮手術固定 一般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非手術治療,包括給予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類嗎啡類止痛藥控制症狀、臥床休息、使用背架。背架雖然不如手術固定提供直接的穩定,仍可以透過改變脊椎的姿勢減少前側受損脊椎骨的壓力,達到減緩症狀、促進骨折修復的效果。 背架的處方視脊椎骨骨折的節位和種類而定,以較穩定的壓迫性骨折而言,將脊椎擺在伸展的位置,限制彎曲的動作可以減少脊椎前側受傷處的壓力。以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胸腰椎處來說,最常使用Jewett或是CASH(Cruciform anterior spinal hyper-extension)型號的背架;Jewett的外觀像張大的嘴巴,上方的固定板貼在胸骨而下方的固定在骨盆上方,上下合力使脊椎保持伸展減壓;CASH背架則是十字型背架的簡寫,以十字狀的固定板在身體前側維持脊椎的伸展姿勢,減少脊椎前側的壓力。一般來說CASH背架比Jewett背架更輕巧且容易穿戴,適合活動量大的個案。 若是脊椎骨折的狀況,影響到超過三分之二的脊椎骨,例如爆裂性骨折、安全帶骨折或是移位性骨折,代表脊椎不穩,需考慮進行手術固定;這時背架的角色,就在於術後穿戴減少脊柱壓力,或是用於病患的身體狀況與日常生活活動需求屬於無法負荷手術的族群。這種不穩定脊椎骨折患者術後所使用的背架,常用的有騎士(Knight)型背架和騎士-泰勒(Knight-Taylor)型背架。 另外,Jewett或CASH這種伸展脊柱型背架,也很適合用於已出現多節段脊椎壓迫性骨折,導致外觀駝背的個案,可以穩定脊椎、減少壓力。 Jewett式背架,可用於固定胸腰椎壓迫性骨折之脊柱,減少脊柱壓力 CASH十字型背架,可用於固定胸腰椎壓迫性骨折之脊柱,較Jewett型更輕巧 騎士(Knight)型背架,用於固定不穩定型脊椎骨折 騎士-泰勒(Knight-Taylor)型背架,用於固定不穩定型脊椎骨折 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發生在下段胸椎與上段腰椎,而以上四種背架,可以固定第十節胸椎至第二節腰椎的節位,部份特殊的背架甚至可以延伸固定至第八節胸椎。在此範圍之外的脊椎骨折,較少屬於單純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多是外傷造成,也有相對應的頸胸椎背架或腰薦椎背架可供使用。 背架的選擇除了醫師的專業建議外,首重患者的舒適性,因為穿得住的背架,才能夠發揮它的功能,穿不住的背架再好沒有用。所以在挑選背架時,最好讓患者試穿看看,各種日常生活的姿勢動作是否可以適應,並與醫師討論可能的調整方式。 處理完背架的使用,回到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部份。排除掉外傷、感染、腫瘤等較為惡性也較罕見的狀況,大部份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與骨質疏鬆有很高的關聯性,因此診斷並治療骨質疏鬆,是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骨質密度的標準量測需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脊椎、髖關節或手臂前三分之一的骨質密度。在已經有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情況下,儀器有可能錯估脊椎的骨密度,測量髖關節的骨密度可能是比較準確的選擇。 在測得骨質密度後,依照其數值、患者的年齡與其他相關病史,就可以計算患者是否應該服用骨質疏鬆藥物並釐清可否申請健保給付,再與醫師討論相關藥物的使用。另外,維生素D和鈣質的補充、運動的介入也是提升骨質密度、減少日後再發生骨折機率的重要治療。 《小心骨鬆性骨折!掌握5大運動原則,避免質疏鬆症》 總而言之,脊椎壓迫性骨折不一定有很嚴重的症狀,但反應了身體的骨質流失與其他相關的健康狀況需要與專業的醫師討論釐清,經醫師診斷穩定的脊椎骨折可以使用非手術的方式處理,在常見發生壓迫性骨折的胸腰節位有多種背架可提供外部固定,減少受傷脊椎的壓力,並且同時檢查是否有骨質流失的情形,使用適當的藥物與運動介入、營養補充,可以安全有效的保護脊椎的健康。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許哲維醫師 龜山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
動起來! 創造豐「腎」人生
68歲的蔡先生洗腎多年,不知何時開始,覺得爬樓梯容易喘,原本想說這是因為長期洗腎,而不以為意。最近發現坐在椅子上站起來變得費力,抹布也擰不乾,如此情況已經影響日常活動。直到回診腎臟科時向醫師提出此問題,被轉介至復健科,接受客製化運動訓練和營養建議之後,經過半年以上的訓練,蔡先生感受到上述的狀況有所改善。 第三~五期慢性腎病病人全台灣盛行率11.6%,大約200萬,其中接受透析治療人數大約有9萬人。腎病患者因多重慢性病及坐式生活導致體能欠佳,甚至肌少症或衰弱症,雖然已有明確醫學證據顯示運動訓練的好處,可惜接受規則運動訓練者,少之又少,其中主要原因是沒有意識到生活型態有需要調整,以及沒有時間,尤其是血液透析病人到醫院洗腎占用了多數時間。 運動即是藥,好處是多方面的,已經有大量明確的研究顯示,結構化的運動,除了改善肌力和心肺耐力,也可以改善三高(血糖, 血壓, 血脂),肥胖,還能促進正面的情緒,減少全身的慢性發炎,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減少跌倒風險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對於慢性腎病友來說,更是可以提升腎絲球過濾率,運動時的流汗還可以讓洗腎病友放寬水分的攝取量。 許多人認為平日的勞動就是運動,其實兩者是不同的;也常有許多病友認為散步即是運動,但強度太低的運動,無法提高體適能。有效的運動訓練,需要針對目標,進行適當強度、頻率、時間和類型,對症下藥方有效果。醫療照護理想上是由多領域團隊提供,包括:腎臟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個案管理師及營養師。腎臟科醫師帶領透析治療團隊,給予透析病患高品質的透析治療,視病患需要轉介給復健科。復健科醫師須了解疾病史,評估活動功能、骨骼肌肉狀況等,一般會安排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等速肌力測試、體組成分析等,透過以上檢測了解運動風險,開立運動處方。物理治療師進行個別化的訓練方案,包括有氧和阻力,很衰弱的病人則先以功能性訓練為主。營養師門診進行營養評估及衛教。個案管理師定期關懷,確保醫療遵從性,發覺患者問題盡快解決。雖然運動好處很多,但如果出現胸悶痛、喘、水腫、暈眩、體力短時間內明顯退步等,表示身體可能有不好的變化,請先暫停運動,並詢問您的醫師。 針對慢性腎病病友,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土城長庚醫院)的經驗是,經由腎臟科和復健科等多科合作,導入生活型態介入,包括運動和營養諮詢,結構化運動採用環狀訓練,包括定功率腳踏車、踏步車、上下肢訓練機及核心訓練機等,阻力訓練機採等速設計,減少訓練中受傷的機率。對於血液透析病友,也考量洗腎時間,和病友討論適當的介入方案。傳統建議的非洗腎日到院訓練,病人天天跑醫院常覺得不方便,因此遵從性低;另外,洗腎中運動的缺點則是僅能進行下半身運動,上肢以及結構化的運動訓練難以執行。因此我們研擬不同的介入模式,例如,下午進行血液透析之腎友,可於當日上午到復健室接受復健;另針對不方便到院訓練之患者,提供居家訓練模式。訓練3個月之後,再安排檢測,如沒有進步,須尋找原因並調整訓練方式。 有效、安全,並且可以滿足每位病友的生活習慣的介入方式,才能產生最好的效果,讓洗腎者又健美又健康。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撰稿 土城長庚復健科主任 黃書群、校閱 土城長庚腎臟科主任 蕭景中 )
腰椎椎間盤術後就沒事了?! 小心你的迷思
副總統賴清德因急性下背痛就診,經檢查為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壓迫,接受腰椎顯微手術。這個疾病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周邊就有親友因為椎間盤突出而接受開刀的,而開完刀之後就沒事了嗎? 需要術後復健嗎? 臨床上,復健科門診常遇到腰椎重複開刀的個案,因此可以知道,即使開刀也不保證不會再復發,那要如何避免再次的腰椎手術呢? ●很多人覺得開完刀骨頭固定好,就沒事了?! 即使是顯微手術,患者的身體畢竟接受不小的創傷,微創手術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傷口,既然有傷口,就會有組織復原的問題。再者,如果接受的手術有裝置腰椎內固定,在固定的上下節,反而會承受比原來更多的負擔,也會代償原本腰椎固定所損失的脊椎活動角度而過度活動(hypermobility),所以重建整個的脊椎活動度以及核心肌力,在開完刀後,是非常重要的事。 ●術後三個月整天乖乖帶好護腰,不動最重要?! 術後即使在帶著護腰期間,也該接受運動復健、增加功能。會有椎間盤突出,基本上大都是「綜合性」的結果,可能長期姿勢不好、久坐不動、核心太差…等等。不管如何,術前的肌力、耐力或穩定度不足,加上早期開刀後還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更會讓病人的肌力往下掉。雖然開完刀大多很快就可以起床走路,但是原本不足的肌力還是不足。根據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術後有做復健運動跟沒做復健運動的族群相比,前者相對有好的核心功能與降低復發下背痛、甚至重覆手術的機會。所以接受復健重建肌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 ●在術後早期的核心的重建上,以核心肌群的等長收縮訓練為主。 在了解重建核心的重要性後,如何進行訓練是很多人共同的疑問,可以參考筆者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核心肌群很重要,但你的訓練方式做對沒?] 裡面所介紹的死蟲式,就很適合當作術後開始訓練的項目,本文在此介紹另外一個術後重建軀幹能力的訓練動作: 鳥狗式(Bird-dog exercise)。他主要是能增加軀幹抗旋轉的能力與穩定性。 「起始動作是雙手在肩膀正下方,雙膝在屁股正下方,呈現四足跪姿,前腳掌踩地(圖1)。接著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右手向前舉起,同時左腳向後踢直,整個過程保持脊柱中立位,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也不偏移(圖2)。之後反覆換邊做動作。」 (圖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覺得做正常版的鳥狗式太難,我們可以選擇在起始動作之後,不要同時啟動手跟腳,可以選擇只動手或是只動腳。 如果正常版的鳥狗式已經做得相當好了,也可以嘗試進階版,前腳掌套上彈力環,重複動作,並且保持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不偏移。(圖3) (圖3。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錯誤的姿勢不修正,同樣的事情會一再發生,只是一種「輪迴」。 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姿勢、修改動作避免代償,因為腰椎問題多是長久的累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動作總是會把負擔跟壓力過度放在我們的下背部,例如撿東西彎下腰撿,而不是蹲下來撿;例如坐在椅子上,但腰椎沒有良好支撐,導致下背部懸空。以上這些都讓我們的下背部負擔莫大的壓力,因此在術後,如何養成好的姿勢與動作習慣,避免再度傷害我們開完刀的部位, 並保護其他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加重要。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復健專科/運動醫學專科 醫師江研壹)
骨折開刀後,自己就會好?!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復健科門診當中,常常看到許多患者在骨折開刀完之後,常常自己覺得骨頭已經固定,之後長好就沒事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才發現日常生活或是走路步行的功能為什麼一直沒能夠完全恢復?才來復健科就診。 骨折開刀真的自己就會好嗎?骨頭癒合之後就沒事了嗎?術後的復健有需要嗎? 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以此為例:許多稍年長的婦女,不小心跌倒撐地,常常會引起手腕、即橈骨遠端的骨折,稱為Colle's fracture(圖一) (圖一) 這是非常常見的上肢骨折。 無論是開刀進去, 裝內側固定鐵板, 或者是打石膏固定。 病人都要經歷一段手腕無法自然活動的時間,大約一到兩個月。 病人很聽話不敢自己亂動,大概兩星期後常常就看到整個手背到手指腫起來, 原來並沒有影響到的手指也無法正常彎曲伸直,甚至明顯的疼痛開始出現在指節。 這是我們常常在上肢受傷後,所看到的自律神經障礙( RSD, 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又稱為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甚至更近端的肩膀也開始出現僵硬、關節囊沾黏,導致次發性的五十肩。 上肢及肩關節部位的肌肉也隨之萎縮無力。 等到固定六到八週,骨頭癒合了,如果又沒有緊跟著積極復健治療,骨頭癒合再好、手腕關節活動度跟肌力也無法正常復原, 日常生活工作一定明顯受影響,真的非常可惜! 上面所提到的自律神經障礙、次發性肩關節僵硬、 上肢肌肉無力萎縮其實都可以透過早期的復健介入來避免。 一般開完手腕骨折固定手術之後的兩星期,應該就要開始積極的復健治療。 「醫生說,我的手腕還必須固定不能動,那要怎麼做復健呢?」主動性休息(active resting)的觀念對於骨折的復健治療很重要。 骨折癒合絕對是第一要務!專業的復健團隊會帶領病人在不影響骨頭癒合的情況下,來施作近端肘關節、肩關節的肌力訓練與強化遠端手指節的活動力,避免之後產生關節沾黏、肌肉萎縮、疼痛的後遺症。 這些復健治療的即早介入,可以協助患者在骨折部位癒合之後, 快速的恢復日常生活的功能。 復健科常用的一些深層電療處置,也可以協助降低術後疼痛以及關節沾黏,甚至減少術後非類固醇消炎藥的使用。 台灣車禍機率很高, 因機車騎士帶安全帽已經蔚為風氣,大大的減少了頭部外傷的機率,但是大腿小腿骨折, 卻仍然是臨床常見到的意外傷害。 開刀手術固定之後,病人通常患側無法正常受力行走 ,常常一個月內就明顯看到同側大腿、小腿及臀部的肌肉萎縮無力。 開完刀兩個月後被告知骨頭已經癒合完全, 可以「正常走路」!但是拿掉了助行器,病人卻走路一拐一拐,常常誤以為是開刀後長短腳, 其實是因為下肢,尤其是臀部肌肉明顯萎縮之後,導致走路時兩側肌力不平衡,骨盆傾斜。 原本是大腿小腿的骨折,但常常膝關節跟踝關節活動度卻也都明顯受限,必須及早介入。 如果骨折的位置靠近膝關節,之後引起膝關節攣縮的機率更高, 復健科醫師會評估可以施做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的安全可行角度,來施做復健治療。 骨折術後合併發生的下肢腫脹、循環不良也會影響到下肢的本體覺以及平衡控制, 尤其如果是靠近踝關節的小腿骨折,影響機率更高。許多患者下肢骨折癒合後,增加了日後跌倒的機率, 原來跟這些因素都息息相關。 同樣 Active
機器人幫你做復健 促進神經再塑、增強學習效果
49歲的阿明因為突然中風,導致下肢行走不便,為了重新再站起來,開始了每週定期復健的生活。除了接受傳統復健,阿明也嘗試選擇下肢機器人來協助復健。 機器人能協助復健?要如何進行呢?讓我們來看看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的解說吧。 多重互動回饋 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 機器人復健是一種藉由外部機械輔助達到感覺運動訓練的復健方式。透過機器人輔助訓練,病人可以針對特定動作加強練習,並藉由增加肢體的感覺回饋,強化復健運動訓練的效果。 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一樣,是利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會出現的神經再塑性(英文:Neuroplasticity)特性,讓病人透過復健訓練,使神經系統再學習以增加效果的一種復健方式。以腦中風病人為例,中風發生2週後,大腦開始出現神經再塑性,病人透過重新熟悉因腦損傷而喪失的動作,而使內部神經迴路得以重新分布並建構。 復健訓練的用意原本就是加強病人重建神經迴路,促進神經功能的「獲得」,機器人復健則更提供機器與病人之間的互動回饋,包含視覺、聽覺、本體覺等感覺回饋,透過多方回饋反覆刺激促進神經再塑性,可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效果。 從坐到走 嚴重偏癱病人可加快復健進程 一般來說,病人的復健通常是在生命徵象穩定後才可開始。我們會先讓病人在床邊練習翻身轉位、床邊坐平衡及坐移位等訓練,再開始練習站立平衡,最後才有步行等訓練,過程都必須一步一步進行。但如果是嚴重偏癱或臥床已久的病人,其喪失的體力和失能的現象會使得每一個步驟都較漫長。此時,機器人復健則可以使病況較嚴重的病人克服體力上的障礙儘早學習,促進神經的再學習。 以外骨骼下肢機器人來說,較嚴重偏癱的病人除了接受一般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神經復健運動訓練外,下肢機器人可讓病人提早接觸下肢步行動作的練習,促使病人在嚴重偏癱時就可以「重新學習」並熟悉步行動作;同時,下肢機器人也可額外提供加強下肢關節的活動練習,減少病人因久臥不動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另外,由於復健訓練運動需反覆練習,若訓練的對象為嚴重偏癱、體力較差的病人,經常無法勝任,此時若能使用機器人輔助訓練,就可以減低病人在訓練過程中過多的出力與疲乏。 多元復健治療 未來癱瘓病人福音 下肢機器人的適應症包含: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中樞神經疾病所造成的行走障礙。主要的禁忌症比如生命徵象不穩者、站立姿勢有危險且無法適應者、下肢有開放性傷口、膝髖關節不穩定者、病人身高體重無法符合機器需求(如:太高太重等)、下肢張力過高會抵抗機器運動者、身上有管路且無法妥善固定者、懷孕婦女等。因此在接受治療前,仍需由復健團隊評估合適性。本院目前一個療程為4~5週,一週做5天,一天做30分鐘(包含上下機準備則是40~50分鐘)。 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上肢被動機器人、上肢機器人,可提供上肢癱瘓的病人進行復健,另外也包含身體部分承重輔助訓練等項目,或是針對患側肢體出現張力過強而無法使用機器人復健的病人,也可以運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於張力過強的部位,使病人在注射治療後,也有機會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讓病人在傳統復健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未來的復健治療預期將會有更多元與積極的訓練方案,實為癱瘓病人的一大福音。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
腳踝扭傷「速消腫秘訣」曝光!醫授2招「免開刀」:馬拉松也能跑
相信大家都有過不小心腳踝扭傷的經驗,這種刺骨而痠麻的疼痛感,肯定讓大家都難以忘記。 腳踝扭傷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走路或爬樓梯,都有可能發生。 尤其對運動員而言,更希望能快速減輕疼痛,盡快回到場上。 對此,我們就來看看復健科醫師也分享2招促進復健的方法吧!但也強調,如果有明顯疼痛的情況,最好還是前往醫療院所檢查較為保險。 台灣復健醫學會、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杏青提到,腳踝受傷後,通常會以3個方向進行檢查。 第一、徒手評估 醫師指出,透過前後推拉及擠壓小腿位置測試,可檢查腳踝韌帶是否有不穩定、有肌肉韌帶受傷的情形。 第二、影像X光 若腳踝內、外2個凸點往上6公分,或中足的地方有明顯疼痛,便建議安排X光檢查以排除骨折的可能性。 第三、 超音波 復健科醫師能用超音波檢查判斷腳踝是否有積水、辨別韌帶受傷的位置及程度、是否有骨頭表面極細微的小骨折。 https://youtu.be/vrMHsbZqOnU 醫學提問小教室:扭傷是否一定要開刀才會痊癒? 林杏青醫師提到,如果是單純的韌帶受傷,有經過好的復健訓練治療,多半不需要開刀治療。 曾經有遇過患者,有兩條韌帶沒有修復,但經過訓練可以跑馬拉松。人體的「結構是否完美」和「功能表現」常常不是等號,訓練腳踝周圍的肌肉可以重新穩定關節,韌帶是否有百分之百完美恢復不是最重要的。 《初步扭傷處理》 最初扭傷處於急性腫痛時,林杏青醫師建議,可用冰敷搭配緩和運動稍作舒緩。 首先將腳泡在冰水裡,同時上、下、左、右緩慢轉動,待腫痛稍微好一點時,可以改成熱敷,搭配熱敷進行腳踝活動度的訓練。 《較改善後處理》 腳傷腫痛狀況較為改善後,可採用「金雞獨立」的方法,練習身體平衡感。 林杏青醫師解釋,先讓單腳站立,同時閉上眼睛,身體可微微晃動,並利用腳踝周圍的肌肉去做平衡。另外,也可透過單腳踮腳尖及深蹲的動作為腳踝的力量做訓練,這2個動作反覆做8到12下,中間休息3到5分鐘,每天做3組。若訓練時沒有明顯疼痛,可以拿重物做上述訓練,如:啞鈴、水瓶等。 《恢復正常處理》 恢復到可正常活動時,可再透過類似打羽毛球方式的「米字步」練習敏捷、協調及爆發力,最後再循序漸進嘗試打球等專項運動練習,如此一來,不僅降低未來的受傷機率,返回賽場也能更為順利。 原文刊登於《東森新聞雲》 (本文作者:台灣復健醫學會、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杏青)
「我的腿終於是自己的!」 從秦良丰事件談高位脊髓損傷
「張醫師,我終於能夠感受到我的腿是自己的,而且能夠任意控制他們了!」在下肢注射了肉毒桿菌素之後的1個月,陸軍航特部上兵秦良丰開心地在復健部的治療區走道上,向我展示他接受全面性的復健治療後的顯著成果。那是2018年10月中旬,雖然當時只能倚靠輪椅行動,但良丰已準備展開下一個復健目標──站立訓練。 2018年5月,因跳傘時發生意外,秦良丰從1350英尺高空直墜落地重傷,造成高位頸椎第2~4節急性脊髓損傷,合併身體其它多處骨折,神經功能嚴重受損,四肢幾近全癱,需要呼吸器維持生命狀況。 2018年6月25日,從臺中童綜合醫院轉至台北三軍總醫院,接受近9個月的治療與復健。在三總治療期間,除了藥物治療外,亦加入了高壓氧艙的治療,並配合呼吸訓練及高強度復健。但因為受傷部位為中心型頸脊髓損傷,因此上肢神經功能障礙重於下肢。 隨著神經缺損的狀況逐漸恢復,秦良丰出現了頸部脊髓患者最擔心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以及無法自主控制的局部腿部運動。但藉由神經肌肉電刺激導引,精準的找出目標肌肉與最佳注射位置,在不同肌肉群注射了肉毒桿菌素,並配合夜間使用足踝關節支架,有效減緩了他左下肢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的問題,讓復健訓練過程更順利,進而能展開站立及行走的訓練。 把握脊髓損傷後復健黃金期 恢復殘留肢體功能 脊髓神經座落於身體的背側,被穩固保護於脊椎骨所形成的管腔中,由腦部往下沿伸至上腰部,其功能就像電話線般,能協助腦部與周圍神經做雙向溝通。因此,脊髓一旦受損後,往往造成病人重大的功能損傷。 造成脊髓損傷的原因通常是外傷引起,其中最常見是車禍,其它如槍傷、刀傷、高處墜落及運動傷害等。超過一半以上的損傷發生在頸椎,其次分別是胸椎、腰椎、以及薦椎部位。 而「高位」脊髓損傷,也就是發生於頸椎,及胸椎第4節以上的部位,臨床症狀的表現依損傷部位高低及損傷嚴重度,輕則頸部疼痛,重則四肢癱瘓、痙攣、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呼吸衰竭,甚至立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部分患者在脊髓損傷後,為使脫位的脊椎能夠被復位或保持脊椎穩定度,可藉由手術處理。 無論患者接受手術或只需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在復健的黃金時期皆需藉由復健治療或可選擇性的加入其他輔助治療,如高壓氧、靜脈雷射及針灸,以加速恢復殘留的肢體功能,改善各項心理與生理功能障礙、或後續的疼痛及感覺異常等問題,提高自我的生活能力和未來就業及社交能力。 解決高位脊髓損傷後痙攣 可預防、改善後遺症與併發症 「高位」脊髓損傷後,因為大腦與周邊反射之間的聯結訊息中斷,中樞神經不再能主動阻止反射發生,時常會出現痙攣,往往影響脊髓損傷後長期的慢性照護,例如肢體活動力減少、週邊疼痛、壓瘡、膀胱功能缺損、異位性骨化等後遺症。 也因為缺乏活動量,容易造成其它併發症,例如骨質疏鬆、骨骼關節變形、肌肉萎縮、肢體水腫及靜脈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以及新陳代謝症候群。 「高位」脊髓損傷後,對於患者身體各項功能的維持尤為重要,適當處理「高位」脊髓損傷後造成的痙攣,可有效改善及預防以上諸多後遺症與併發症。 處理的方式,一般可先嘗試復健物理治療,先從適當擺位、避免內生性或外因性的有害刺激、緩和的牽拉運動等初步治療,另外可使用抗痙攣副木、施予局部冷療、運動促進訓練等。 此外,可考慮口服藥物,如較常用的Baclofen,或椎管內注射藥物,最終才考慮以外科手術方式處理。亦可採用較新的治療方式,利用肉毒桿菌毒素 (Botulinum Toxin)局部注射在尿道外括約肌、膀胱肌肉內、以及四肢骨骼肌,可有效減緩各區域痙攣的現象,提高生活品質。 輔具的應用對於脊髓損傷病友也相當重要。為了重建脊髓損傷病友下肢活動能力,若損傷較輕微,或屬於非高位脊髓損傷的病友,在經由醫師的評估後,並配合了解手部的功能恢復狀況,亦可考慮使用外骨骼輔具系統,如目前國內、外已開始應用exoskeleton復健機器腳,作為行動的輔具。 「人類可利用雙腳站立,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隨著復原狀況持續進步,良丰於2019年3月5日順利出院,返回高雄就近持續接受復健治療,讓家屬能就近探視及照顧。 良丰在這幾個月的復健歷程,彷彿就是在一片荊棘中求生存,卻能不斷克服困難。就像受傷後第一次練習站立在傾斜床的那一天,他曾對一旁的家人及醫護人員說:「我終於感受到,原來人類可利用雙腳站立,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希望良丰在未來的復健之路,能繼續在許多的不容易中創造奇蹟。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張正強)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讓生活更有品質 這些病人更需要「心肺復健」
許多心臟疾病急性期出院後的病人,第一次來到復健科診間,當我告訴他們需要開始心肺復健時,常會問一個問題:「醫生,我可不可以自己在家裡做運動就好了?」 國人普遍不清楚許多心肺疾病患者病況穩定後,除了藥物治療外,也需要進行心肺復健(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藉此可以有效減少不適,並增加生活品質。心肺復健是藉由運動有效提升心輸出量、增加最大攝氧量、提升週邊組織對氧氣的利用,以提升病人的運動能力,減少再住院率及相關併發症。 哪些病人需要做心肺復健呢?包含有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開心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心臟移植(Heart Transplantation)、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臟移植(Lung Transplantation)等,都需要進行心肺復健。特別是很多病人出院後,一動就喘,連爬樓梯到二樓都沒辦法一次爬完,中間需要休息,類似這種情況,就很需要做復健。 過去國內以健保資料庫所做的研究發現,只有約20~30%的心臟疾病病人於出院後有進行心肺復健,這樣的比例明顯太低,多數的病人都忽略了心肺復健的重要性,這將會影響能長期的功能表現、活動能力及預後。 心肺復健該如何進行呢? 完整的心肺復健應該包含3部分:完整的心肺功能評估、適切的心肺復健處方、安全有效的心肺復健訓練,藉由團隊的照顧包含藥物、營養、戒菸等,配合上心肺復健,有效幫助心肺疾病患者重新擁有良好生活品質。 心肺復健可分為3個重要的階段,根據不同階段安排最合適的復健治療。 第1期:住院期 還在急性期尚未出院前的住院期,其實就應該開始復健。會在疾病已達相對穩定時會診復健科,先從床上的活動開始,早期下床,從坐、站、到走,逐步增加活動,同時進行生活功能自理的相關訓練。目標是要讓病人出院回家後,能從事低強度的活動並擁有基本的生活自主功能。 第2期:門診復健期 而在急性期後穩定出院,即需到復健科門診進行心肺復健,此時會先安排心肺功能測試,並開立運動處方,讓病人在較高強度且相對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復健訓練。 其中運動心肺功能測試(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圖1),是目前在心肺復健上相當重要的檢查,藉由測試的結果,可以評估病人在運動過程中的生理變化、評估目前的病情狀況、了解病人喘及不適的原因、預測病人的預後,當然最重要的,是藉由檢查來開立心肺復健處方。而完整的運動處方應該包含有:種類(Type)、強度(Intensity)、頻率(Frequency)、時間(Time)等要點。 圖1: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可以評估病人在運動過程中的生理變化、了解病人喘及不適的原因、預測病人的預後及開立心肺復健處方。圖片來源:陳冠誠醫師提供 回到最初的問題:「醫生,我可不可以自己在家裡做運動就好?」然而,在家自己運動的問題是,強度太低則沒有訓練效果,強度太高則有風險,因此會建議病人能在復健科做監控下的心肺復健。 第3期:維持期 門診經過數個月的復健訓練結束後,即進入維持期,此時若沒有持續維持運動的習慣,心肺功能則會退步。此時會根據心肺功能測試的結果,給予患者持續的居家運動及活動建議(表1)。 表1:根據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結果,可以給予病患合適的居家活動及工作建議。圖片來源:陳冠誠醫師提供 提醒您,出院後才是生活的開始,除了藥物治療外,持續積極的心肺復健,可以讓生活更加自主,更有品質。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