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肩頸疼痛引起「膏肓痛」 3族群要當心
圖片來源 / 陳怡靜醫師提供 「醫生,我背痛已經好幾年了,有時候痛到脖子都不舒服,每次加班完就更痛,痛到都睡不好…」年輕的林小姐皺著眉頭說。現代人工時長、工作壓力大,又常使用電腦、手機,慢性肩頸疼痛的比例越來越高,嚴重甚至會引起中背「膏肓」一帶不舒服。 膏肓的解剖位置 圖片來源:陳怡靜醫師提供 「膏肓」在西醫解剖定義為兩側肩胛骨之間(如上圖左),由淺層到深層的肌肉,分別為中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 「菱形肌」因形狀呈菱形而得名,連結肩胛骨和脊椎(如上圖右),主要做肩胛骨後縮(後夾)的動作,為背肩胛神經(第五節頸神經的分支)所支配,常因為常時間圓肩姿勢而產生激痛點。 膏肓痛常發生的族群及成因 1.電腦族、手機族 常時間使用電腦和手機,呈現頭部前傾、肩內旋、圓肩等錯誤姿態,菱形肌呈現過度拉長、胸肌呈現過度短縮,一旦時間久了,就會造成肌肉不平衡,俗稱「上交叉症候群」,在菱形肌產生激痛點,嚴重的話,失衡的肌肉會將脊椎拉到錯誤和壓力增大的角度,長時間下來,即造成椎間盤脫水,甚至生成骨刺。 (辦公室電腦族的錯誤姿勢:頭部過度前傾,伴隨肩內旋、圓肩姿勢。圖片來源:陳怡靜醫師提供) 2.健身房的錯誤訓練 過度強化胸肌的重訓,而缺乏背肌訓練,或胸肌沒有足夠的伸展運動,而使胸肌過度短縮、菱形肌過度拉長,形成圓肩的體態。 3.中老年退化族群 頸椎退化,造成支配菱形肌的第五節頸神經被壓迫,而導致膏肓區的神經痛。 圖片來源:陳怡靜醫師提供 正確姿勢下,耳朵應落在肩膀正上方,若耳朵往前偏移代表頭過度前傾,隨著頭部前傾的角度越大,頸椎承受的壓力倍增。平均耳朵往前位移1公分,頸椎受力增加1.8公斤。 膏肓疼痛的來源 肌筋膜疼痛:菱形肌或中斜方肌激痛點(trigger point),觸診下可壓到條索狀緊縮的肌肉纖維(taut band)。 神經痛:退化性的椎間盤、骨刺,或是頸椎旁過緊的肌肉筋膜,壓迫第五頸神經根或背肩胛神經。 如何診斷病因及治療膏肓痛 詳盡理學檢查評估肌肉筋膜、肩胛骨及頸部活動角度、神經根壓迫誘發測試,診斷時會使用X光檢查頸椎是否有椎間盤退化或骨刺、和超音波評估肌肉軟組織。 儀器治療:使用熱療、電療、牽引,甚至是震波或震動儀器,幫助頸部及上背肌肉放鬆,減緩神經壓迫症狀。 注射治療:可使用乾針,或注射生理食鹽水、低濃度糖水於過度緊繃的筋膜層或肌肉激痛點,也可在疑似被壓迫的神經周圍注射,皆有不錯的效果。但頸部和上背有許多重要血管、神經,距離肺肋膜也比較近,需要由專業醫師在超音波影像定位下執行注射,否則嚴重可能發生肺穿刺、氣胸等後果。 徒手治療和運動訓練:調整失衡的肌肉,將過緊的肌肉放鬆,強化弱勢肌群,將脊椎調整至壓力最輕的正中角度,預防症狀反復發生。 伸展運動與自我按摩方法 1.活動肩胛骨 利用家中的雨傘或掃把,握持一定長度做肩關節旋轉,慢速度來回5~10次,幫助肩關節活動度;如果換成彈力帶,還可以同時加強肌力訓練。(圖片來源:陳怡靜醫師提供) 2.伸展胸肌,改善圓肩 圖片來源:陳怡靜醫師提供 3.按摩球放鬆頸部到肩胛骨肌肉 將花生米按摩球置於後頸和肩胛骨之間來回滾動,同一部位按壓約15-20秒。(圖片來源:陳怡靜醫師提供) 4.姿態矯正,核心強化 貼牆壁站立,將雙下巴擠出來,並用頭後頂牆壁,維持20-30秒。(圖片來源:陳怡靜醫師提供) 使用彈力繩當阻力,強化頸部核心穩定肌。(圖片來源:陳怡靜醫師提供) 圖左為TRX 訓練肩胛骨穩定肌群,圖右為使用貼紮誘發正確動作模式。(圖片來源:陳怡靜醫師提供) 文獻參考: 1.Dorsal scapular nerve neuropathy: a
肩頸很痠痛 我發生什麼了?
肩頸痠痛的症狀? 典型的症狀是後頸疼痛一路延伸到肩膀和肩胛區域,嚴重會造成頸部活動度受限如同被綁住的感覺,甚至在活動時還可能引發觸電般的強烈疼痛。 另外,還可能有引發頭痛、頭暈、噁心、失眠、倦怠、煩躁、手臂痠痛麻…等附加症狀。 為什麼會肩頸痠痛? 最常見的原因: ‧長時間維持在固定的不良姿勢,譬如:低頭滑手機、睡覺落枕 ‧一次性的拉傷,譬如:脖子轉太大力,車禍導致脖子甩動受傷 其他的原因: ‧頸椎結構問題使得撐住頸椎的相關肌肉緊繃疼痛,譬如: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滑脫 ‧身體結構問題導致左右不平衡,譬如:高低肩、脊椎側彎 ‧全身性疼痛問題影響到肩頸一帶,譬如:纖維肌痛症、類風濕關節炎 肩頸痠痛怎麼辦?
我手腳痛 我是生什麼病了呢?
你的痛,你真的懂嗎?你是否知道,你為何而痛? 你的痛,我懂,我在乎。 今天,讓我們來聊聊:疼痛。 痛,不只是痛,它象徵了我們身體受到危險的警訊。美國疼痛學會甚至將疼痛稱為「第五生命徵象」。 手腳疼痛的成因,可能由(1)軟組織、(2)骨骼關節、(3)神經病變、和(4)內外科疾病所造成 (1)軟組織疼痛包含了肌肉、肌腱和韌帶,疼痛經常是酸痛、脹痛或撕裂痛 (2)骨骼關節疼痛位於特定骨骼或關節位置。以關節痛為例,當在活動關節或是承受重量時,會特別疼痛 (3)神經疼痛通常沿著神經的分布路徑疼痛,而且常為麻電痛 (4)內臟疼痛也有可能轉移疼痛到手腳,例如心絞痛經常會轉移痛至左手臂 「診斷要先正確,治療才會有效」 疼痛原因有千百種,憑病人自己很難依經驗做評斷,需經由醫師做診斷才能決定治療策略。 雖然診治疼痛的專科醫師有很多,但其中復健科醫師專精於各類疼痛,並且能綜合身體的功能性評估(身體動作、姿勢重心、肌肉力量)、肌電圖檢查、軟組織超音波檢查、X光及核磁共振等工具,給你最精確的診斷。 唯有正確的診斷,才可以有效的治療。你的痛,復健科醫師懂,復健科醫師在乎
受什麼傷要找復健科醫師呢?
(一)疼痛復健 治療 "肌骨疼痛" 和 "神經痛" 是復健科醫師的強項 , 方式包括了 "口服藥物、針劑治療、震波治療、儀器治療及傳統的物理治療"。 復健科醫師的另一項利器是“肌肉骨骼超音波”,
醫師幫你打一針 受傷好更快
#1增生療法是什麼? 增生療法是將增生劑注射至受損的軟組織如韌帶、肌腱、關節軟骨等,以刺激身體重新啟動修復反應 目前常用之增生劑為高濃度葡萄糖溶液、濃縮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等 增生療法之適應症包含肩膀旋轉肌腱病變、網球肘、退化性關節炎、韌帶受傷等運動傷害、肩頸腰部疼痛等等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文獻統計治療效果為82%患者有明顯進步。 #2為什麼要打針? 輕微受傷->修復OK 受傷嚴重->自我修復較差->反覆受傷-> 結構受損、退化 當然不是一受傷就要打針才會好! 人體都有一定的修復能力,輕微受傷就算不理他可能都自己會好。 但是如果受傷的比較嚴重,自我修復無法完全,或是部分結構本身血液循環就比較少,受傷原本就較難修復(如:韌帶、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