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Alt

最新消息

上小學的孩子從學校拿回來一張體檢的報告,報告上說孩子有脊椎側彎的可能,建議我們要帶去醫院進一步檢查。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長歪了?如果確定有脊椎側彎的話,我們要怎麼幫忙?接受治療的話,有機會好嗎?關於脊椎側彎的8個問題,讓復健科醫師告訴你。   就讓我們透過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楊翠芬醫師的介紹,來了解這個眾多父母都會擔心的常見問題吧。   脊椎側彎的類型很多,其中以不明原因型最常見,可以根據年齡分為嬰兒型、少年型及青少年型,所以有些個案從被發現到治療或追蹤終止,動輒好幾年的功夫,可以想見當事人家長的焦慮。一個無法馬上被治癒跟解決的問題,追蹤期間可能面臨的變數跟疑問非常多,本文就家長常面對的8個問題,提出一些解答。   Q1.如何早期發現脊椎側彎的問題? 其實在日常生活裡,家長可以稍微留意一下孩子的姿勢及體態,有沒有高低肩,穿褲子時的腰線有沒有不等高,往前趴下去時背部左右側有沒有不等高的隆起,背後的肩胛骨有沒有一邊比較突出,胸部大小及前面肋骨下緣有沒有兩側不對稱,這些都是可能的跡象。   Q2.孩子側彎的角度會持續增加嗎? 側彎的角度在發育未完全結束前都有變大的機會,尤其在5歲以前跟青春期這種快速成長期間,角度的進展會更快,會需要至少每4個月追蹤一次。   Q3.若已經過了生長期,側彎角度也還會再增加嗎? 一般男孩大約17歲,女孩大約15歲後發育大概會差不多了,之後角度還會不會再增加跟發育完成後的角度大小有關。一般小於30度以下,應該可以不用擔心;大於40度以上,則假以時日當核心肌群的肌力在退化時,每隔1、2年可能會增加1度;介於30到40度中間則不一定。所以所有個案治療的目標都是希望在發育完成時角度可以小於30度,比較不用擔心日後角度還會再進展。    Q4.是否有復健運動可減輕側彎的角度或延緩角度的增加? 有的。除了一般性針對改善姿勢及調整核心肌肉群的運動,有助於軀幹肌力及柔軟度的增加以外,歐洲有幾個治療側彎的學派也針對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治療性運動,目前台灣的個案也有機會接受這種治療。這些針對性的治療性運動若能持之以恆,每天至少做半小時,有望減緩角度的進展速度,有些個案甚至觀察到可以減輕側彎的角度。   Q5.如何選擇穿戴的背架? 怎麼知道背架做得好不好? 一般大於25度的側彎,會建議除了運動以外,也穿戴背架,希望延緩角度的進展。背架分為全日型(建議每天穿戴16小時以上)及夜間型(睡覺時穿戴8小時),側彎的部位影響背架類型的選擇,請根據醫師及背架師的建議穿戴;若有不適或皮膚磨損會影響穿戴意願,或者是穿背架後照 X 光時,雖然角度有變小但反而造成高低肩及身體歪斜等不對稱體態,都應該請背架師再調整背架。    Q6.什麼狀況需要手術矯正? 手術的風險高嗎? 若定期的追蹤,加上治療性運動及背架穿戴以後,側彎角度仍進展到大於45度會建議以手術矯正。手術分為成長型手術及融合手術,若個案離發育完成(一般男孩大約17歲,女孩大約15歲)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話,建議採用成長型手術,搭配軀幹成長的速度,每4到6個月接受一次延長手術,以免影響身高及身材比例;若已經很接近發育完成則可以進行融合手術。手術方式的選擇及可能風險在術前建議與手術醫師討論清楚為宜,手術雖然不敢說是零風險,但現今在術中神經生理監測的協助下,影響神經功能的機會非常低。   Q7.脊椎側彎問題要看哪一科醫師? 盡可能在一個有專業團隊的醫院進行診斷、治療及長期追蹤,因為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嚴重度所需要的醫療內容不同,團隊裡至少要有兒童骨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背架師提供適時的診治及服務,若還具備其他相關專業人員自然是更完整。    Q8.側彎的問題要追蹤到什麼時候? 還在成長的個案會根據成長速度的快慢,每4-6個月追蹤一次;發育完成後,可以先半年追蹤一次,角度穩定的話改成每年追蹤一次,持續追蹤個兩年後,未來如果有不適的症狀再回診即可。    脊椎側彎的治療與追蹤過程是個持久戰,家長及個案必須要很有耐心,充分配合團隊內所有專業人員的指示,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才有可能得到最完美的治療結果。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楊翠芬醫師)

小時候,看著長輩都認為「人年紀大了,一定會愈來愈駝背」,誤以為這是正常老化的必經過程,其實老年人的駝背有很多是因為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所造成。   就讓我們透過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的介紹,來健康運動、和骨質疏鬆說掰掰吧。   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原因在於骨質疏鬆症是沒有症狀的;一旦出現症狀時,往往就是骨折。脊椎的骨折會造成背痛及駝背,而髖部骨折常造成日後的行走困難,需使用助行器或臥床,嚴重者可能會影響長期存活率。 哪些族群的民眾建議要進行骨質疏鬆症的評估呢?65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都應評估骨鬆性骨折的風險,並根據風險給予治療。而50歲以上若已有骨鬆性骨折,也應進行骨質疏鬆症的檢查或治療。    一般人從35歲之後,骨質密度會逐年下降,特別是停經後的婦女因為荷爾蒙的緣故,骨質密度會急速下降,於是早期預防骨質疏鬆症就十分重要了。而一旦發生骨質疏鬆症後,則要避免骨折及骨質密度持續下降。非藥物的治療包括有戒菸、戒酒、減少咖啡因飲品、增加鈣和維生素D3攝取、從事運動、平衡訓練、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等。   在過去的研究中顯示,45歲以上群眾有規律運動的人, 可以有效降低44%的腰椎骨折,減少40%因跌倒所導致的骨折、以及降低51%的總體骨折發生, 這告訴我們:運動對於促進骨質及預防骨折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會說:「運動?有呀,我每天都有運動!」然而國人習慣的運動,包括游泳、自行車、太極拳等,這些運動對增加心肺功能及平衡有幫助,但對增進骨質密度的幫助並不大。過去的研究指出,悠閒的走路或是低強度非衝擊性的運動,像是騎單車或游泳,是無法有效增進骨質密度的。高強度或負重的運動比悠閒活動有效,但同時也要小心在運動時發生跌倒或骨折。陸上的運動對骨質的幫助較水上運動佳。承重運動如登階及跳躍,可以有效增進近端股骨的骨質密度。然而不管是哪種運動,均只有對訓練到的部位有幫助。因此,在過去的指引及建議,並不建議只做單一種特定運動,應該融合多種類的多元性(multi-component)運動,並包含阻力訓練、承重運動及平衡訓練,且最好能有背部伸展肌群訓練。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針對骨質疏鬆族群的運動,提出5大原則: 專一性(Principle of Specificity):只有接受到承重或刺激的骨骼才有效。無法單靠某個部位的運動,就有全身性刺激骨質生成的效果。像是背肌強化運動(Back extension strengthening exercise)可以增進腰椎骨質,而跳躍運動則有助於下肢股骨的骨質密度。逐漸過負荷原則(Principle of

覺得手肘外側腫腫痛痛的、拿盤子或擰毛巾的時候沒力甚至疼痛,而且手腕重複使力活動時會疼痛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可能得到「網球肘」了。   就讓我們透過陳渝仁醫師的詳細圖文說明,來認識什麼是「網球肘」吧。   什麼是「網球肘」 「網球肘」的正式名稱是肱骨外上髁炎 (lateral epicondylopathy of elbow),字面上乍看像是骨頭發炎,而且疼痛的部位也鄰近骨頭凸起處,因此容易讓人誤會。 事實上,網球肘是負責手腕伸展的肌腱受傷。負責手腕伸展的肌肉群從手腕延伸,最後肌腱附著在手肘外側,因為經年累月的過度使用而受傷。 常見的受傷部位在最終的肌腱附著點,也就是肱骨外上髁,也可能在肌肉與肌腱交界處受傷,甚至傷到更遠端的肌肉,因此有些人覺得疼痛會從手肘一路延伸到前臂。 也許你有注意到,我使用的詞是「受傷」而不是「發炎」。研究顯示,疼痛的肌腱組織找不到發炎細胞,反而發現退化的纖維組織以及血管增生,因此網球肘主要是長期重複用力不當或過度使用造成的組織勞損退化,而不是發炎。這個觀念很重要,因為牽涉到之後要談的治療方法。 我不打網球,為什麼還會有網球肘? 負責手腕伸展的肌腱受傷會被稱為網球肘,是因為早年發現網球愛好者特別容易手肘外側疼痛。美國業餘網球協會曾統計,30歲以上的網球愛好者,超過一半曾受網球肘之苦,原因可能是因為長期不當的反手擊拍手腕施力。有趣的是,統計發現職業網球選手得到網球肘的比例反而低,推測是職業選手的擊拍動作不是單憑手腕蠻力,而是以髖部及骨盆的力量為主,減少手腕伸展肌群的負擔。 不打網球的人會有網球肘嗎?據統計,每100個人就有1到3個人有網球肘,主要跟重複性的手腕活動有關,例如切菜、汽車維修、餐飲業等等。所以其實網球肘的病患多數不打網球,肌腱受傷反而來自日常生活工作。 一分鐘判斷是不是網球肘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手肘隱隱作痛,擔心是網球肘?我們做一個動作,快速區別是不是網球肘。 手肘疼痛的手伸直握拳,手腕往手心的方向伸展。不動的手壓著疼痛側手背。疼痛側手腕出力頂另一隻手。如果手腕出力時覺得手肘疼痛,就可能是網球肘。

年僅28歲的阿強,頸部疼痛及頭痛多年,最痛的位置在枕骨下方的兩側處,症狀嚴重時會擴散至後腦杓和眼窩處,他曾經接受過許多治療,包括藥物、針灸、按摩推拿,療效不佳。經過問診後,沒有外傷或其它先天病史,但是長期使用電腦、手機,且姿勢不佳,造成後頸部筋膜緊繃。   透過X光和核磁共振檢查後,沒有頸椎退化或椎間盤疾患的問題,也沒有手指麻痛、上肢無力的症狀。觸診發現,在兩側的枕神經分支處有明顯疼痛,且與頸部使用過多導致症狀加劇有關。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症狀呢?要如何改善呢?讓我們來看看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陳爾駿的詳盡說明吧。   枕神經疼痛的原因和症狀 鑑別頭部或頸椎來源的疼痛,必須排除常見疾病(例如偏頭痛、叢發性頭痛、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關節不穩定)後,才會診斷為「枕神經疼痛」。 頸因性頭痛是因中高位頸椎神經被刺激而蔓延到頭部,「枕神經疼痛」是其中一種情況,可能的原因有頸部外傷、頸揮鞭樣損傷症候群(Whiplash injury syndrome)、頸小關節退化、血管炎、腫瘤。 (枕神經疼痛自頸部蔓延頭部,以及頭下斜肌、頭直肌、頭上斜肌等3條肌肉形成的枕下三角。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圖中指標的位置即枕神經,深層路徑夾在頭下斜肌和頭半棘肌之間。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頸揮鞭樣損傷症候群大多是因為車禍、緊急煞車或是車後被追撞,頸部猶如揮動鞭子般急速伸展及彎曲,假如有此病史,必須排除頸椎不穩定或神經受損的症狀。 「枕神經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頸部肌肉緊繃,以及過度仰頭或低頭,尤其現今使用電子產品眾多的年輕族群,肩頸筋膜緊繃的發生率日益增多。   臨床上常發生在雙側的疼痛,延伸到頭部,嚴重時眼窩處也有痠痛感。 要注意的是,眼外肌跟頸部肌肉及頭下肌群有連動關係,意指控制眼睛活動的肌肉跟移動頸部的肌肉, 由腦部做共同協調的動作,所以用眼過度會加劇頸部緊繃的情況。   枕神經疼痛的治療 可先考慮保守治療,如電熱療、頸部牽引、徒手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等,都有助緩解症狀。居家自我按摩放鬆上頸椎肌肉(見下圖),或用溫毛巾敷在雙眼、閉合約10分鐘,可以增加效果。 (平躺,雙手掌扶著頭且面朝腳的方向,向兩側旋轉,使頸椎第1、第2節之間的活動度增加。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臥躺使肩頸肌肉放鬆,雙掌抱著頭兩側,用大拇指按壓上頸椎兩側的肌肉。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註:在坐立姿勢下按壓也可以,不過直立姿勢會使頸椎和頭部肌肉(上斜方肌、頭半棘肌、頭夾肌)呈現出力的狀態,難按摩到深層的頭下斜肌及其筋膜,所以躺下讓頸椎肌肉放鬆,效果會比較好。 如果和此病人一樣,曾嘗試保守治療,但效果不佳,且疼痛點是兩側「枕神經」路徑上易產生壓迫或沾黏的位置,近年來國外醫療發展的「超音波引導神經解套注射治療(Nerve Hydrodissection) 」是不錯的選項;不過須格外注意,若病人有外傷病史、伴隨神經肌肉萎縮或保守治療無效,可能為頸部脊髓壓迫或是頸椎不穩定的情況,須轉介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其它可能性,或採取其它治療。 (超音波引導神經解套注射治療,增加治療效果及準確性。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一般來說,在病人同意下,進行枕神經周邊注射治療,相隔2周,經2次療程,病人反應有5成的疼痛改善,發生頭痛及頸痛的頻率減少許多。為了避免復發,會對其進行衛教,包括放鬆肩頸的伸展動作,並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49歲的阿明因為突然中風,導致下肢行走不便,為了重新再站起來,開始了每週定期復健的生活。除了接受傳統復健,阿明也嘗試選擇下肢機器人來協助復健。   機器人能協助復健?要如何進行呢?讓我們來看看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的解說吧。   多重互動回饋 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 機器人復健是一種藉由外部機械輔助達到感覺運動訓練的復健方式。透過機器人輔助訓練,病人可以針對特定動作加強練習,並藉由增加肢體的感覺回饋,強化復健運動訓練的效果。 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一樣,是利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會出現的神經再塑性(英文:Neuroplasticity)特性,讓病人透過復健訓練,使神經系統再學習以增加效果的一種復健方式。以腦中風病人為例,中風發生2週後,大腦開始出現神經再塑性,病人透過重新熟悉因腦損傷而喪失的動作,而使內部神經迴路得以重新分布並建構。 復健訓練的用意原本就是加強病人重建神經迴路,促進神經功能的「獲得」,機器人復健則更提供機器與病人之間的互動回饋,包含視覺、聽覺、本體覺等感覺回饋,透過多方回饋反覆刺激促進神經再塑性,可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效果。   從坐到走 嚴重偏癱病人可加快復健進程 一般來說,病人的復健通常是在生命徵象穩定後才可開始。我們會先讓病人在床邊練習翻身轉位、床邊坐平衡及坐移位等訓練,再開始練習站立平衡,最後才有步行等訓練,過程都必須一步一步進行。但如果是嚴重偏癱或臥床已久的病人,其喪失的體力和失能的現象會使得每一個步驟都較漫長。此時,機器人復健則可以使病況較嚴重的病人克服體力上的障礙儘早學習,促進神經的再學習。 以外骨骼下肢機器人來說,較嚴重偏癱的病人除了接受一般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神經復健運動訓練外,下肢機器人可讓病人提早接觸下肢步行動作的練習,促使病人在嚴重偏癱時就可以「重新學習」並熟悉步行動作;同時,下肢機器人也可額外提供加強下肢關節的活動練習,減少病人因久臥不動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另外,由於復健訓練運動需反覆練習,若訓練的對象為嚴重偏癱、體力較差的病人,經常無法勝任,此時若能使用機器人輔助訓練,就可以減低病人在訓練過程中過多的出力與疲乏。   多元復健治療 未來癱瘓病人福音 下肢機器人的適應症包含: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中樞神經疾病所造成的行走障礙。主要的禁忌症比如生命徵象不穩者、站立姿勢有危險且無法適應者、下肢有開放性傷口、膝髖關節不穩定者、病人身高體重無法符合機器需求(如:太高太重等)、下肢張力過高會抵抗機器運動者、身上有管路且無法妥善固定者、懷孕婦女等。因此在接受治療前,仍需由復健團隊評估合適性。本院目前一個療程為4~5週,一週做5天,一天做30分鐘(包含上下機準備則是40~50分鐘)。 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上肢被動機器人、上肢機器人,可提供上肢癱瘓的病人進行復健,另外也包含身體部分承重輔助訓練等項目,或是針對患側肢體出現張力過強而無法使用機器人復健的病人,也可以運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於張力過強的部位,使病人在注射治療後,也有機會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讓病人在傳統復健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未來的復健治療預期將會有更多元與積極的訓練方案,實為癱瘓病人的一大福音。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

根據統計,人們終其一生,有8成會經歷過下背痛。除了治療疾病本身,醫生多會告知患者也要加強核心訓練。但,到底什麼是核心訓練,一般人其實也是一知半解。    所謂的核心,其實是相對概念。一個組的組長是核心,但放大到一個班級,班長就是核心了。 就像我們的手,肩膀是核心;但放大到整個身體,軀幹才是核心, 基本上就是胸部到腹部的這一段軀幹,其中又分成「內核心」以及「外核心」。   那麼究竟要如何正確地練出核心呢?就讓我們來看看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醫師-江研壹的解析吧。   內核心、外核心到底是什麼? 一般「外核心」指的是腹肌、背肌這些淺層肌肉,它們的運作會造成軀幹的動作,像是六塊肌(腹直肌)、馬甲線、人魚線,都是這些肌群露出來的線條。 而「內核心」指的是橫膈膜(主管呼吸)、腹部最深層的腹橫肌(穩定腰椎)、脊椎旁的多裂肌(幫助背部及脊椎穩定)、骨盆底肌(支撐內臟器官)。內核心肌群除了能穩定軀幹,還能幫助力量傳遞、增加平衡感,讓運動表現更有效率。 相信大家都有開啟密封罐的經驗,如果遇到難開的上蓋,自然而然就會閉氣,這就是透過閉氣去掌握住我們的橫膈膜,誘發我們使用核心,以便更有效率地使用肌肉群,幫助打開上蓋。    臨床上,我們常發現許多下背痛的病人,他們的下背肌肉都很緊。 常見的狀況就是,他們的內核心不出力,外核心只好出來幫忙卻後繼無力,最終導致緊繃的結果。   核心的訓練方式,你做對了嗎? 了解核心的重要性之後,「如何進行訓練」想必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我們可藉由呼吸來訓練橫膈膜;藉由凱格爾運動來訓練骨盆底肌;藉由一些中軸的訓練來鍛練腹橫肌跟多裂肌。 傳統上,很多人喜歡用仰臥起坐來做訓練,但不少訓練者在沒有身體基礎能力之下就去做仰臥起坐,無法好好控制胸腰椎肌群,也往往有許多代償動作發生,容易對訓練者產生傷害。除了很多人都會用來訓練核心的棒式(plank),我們這裡提供另一種訓練方式:死蟲式(deadbug)。 「起始動作是先平躺,雙手朝向天空,吸一口氣,先膝蓋彎腳尖踩在地板上面,再吸一口氣,髖屈曲,把腳離開地面,骨盆些微後傾,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圖1)。接著將對角的手跟腳伸直,不要碰到地上(圖2)。之後再換對側手、腳反覆訓練。」 (圖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做正常版的死蟲式覺得太難,這裡提供兩種簡易版(退階版)死蟲式,一種就是專心動腳即可(圖1~3)。假如仍覺得太難,可採用單腳跟著地的方式,當腳越接近我們的身體,難度就越低(圖1~4)。 (圖3。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4。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正常版的死蟲式已經做得很好,也可以嘗試進階版,在我們的腳踝綁上彈力帶,增加阻力。當我們做動作的時候,另一邊的髖屈肌需要去撐住我們的腳(圖5~6)。 (圖5。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6。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另一種進階版,可透過彈力帶當作阻力去影響動作者的手,使他的肩胛骨跟背部肌群都要出力來穩定肩膀(圖7~8)。 (圖7。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8。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真的有練到核心嗎?超音波照下去就知道 根據筆者在「Dr.GYM運動醫療訓練中心」的經驗,很多剛進入訓練者即使做出動作,也不代表真的有使用到核心,還是需要有經驗的指導員帶領。既然內核心肌群看不到、又很難摸到,那我們就直接用超音波把它照下去,看看什麼叫做核心收縮。 首先請被測試者平躺放鬆,我們把超音波探頭放在肚臍右方的位置(圖9)。可以發現,在超音波畫面的最外層肌肉是腹外斜肌,往內一層是腹內斜肌,最裡面是腹橫肌,而在腹橫肌裡面就是腸子(圖10)。 (圖9。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10。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接著請被測試者收緊核心,並請他正常呼吸、把腿抬起來(圖11)。這時候很多人的核心就會鬆掉,如果是有收好的核心,我們就可以從超音波清楚看到,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都有變厚,尤其腹橫肌還變厚2倍多(圖12)。 (圖1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1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看看電視或是Youtube影片就可以自行訓練了,殊不知自己的動作跟影片示範天差地遠。即使動作外觀上一樣,也不表示身體啟動的肌群是我們要訓練的目標肌群。要相對安全的學習與有效的訓練,還是要有專業指導者帶領才好。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醫師

體育競技綜藝節目《全明星運動會》第1季剛結束,在網路上受到廣泛討論,看藝人們使盡渾身解術參與競賽,節目精采異常,也創下收視紀錄。儘管有些藝人在競技過程中不小心受傷,但他們展現出的運動精神,都受到觀眾們的讚揚!   不管是專業或是業餘運動愛好者,在受傷後都會問醫師:「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去運動?」 事實上,受傷後絕對不可能完全休息到傷都好了才回到運動場,尤其對於專業或進階的運動員來說,一方面會造成嚴重的時間浪費;二方面過度的休息,其實會讓運動員的身體遭受更大的損失。 根據研究,1週的完全臥床休息就可能導致肌肉量減少高達3%,肌力表現更可能下降達10%以上。若是想透過訓練彌補這週喪失的最大肌力,可能要花1個月以上才能重新練回來,因此,如何在受傷後盡可能透過訓練維持肌力,又不造成受傷部位的負擔,就成了很大的學問。   所以要怎麼正確又健康的休息,以便自己加速回到運動場上呢?我們就來看看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劉又銓的分享吧。   傷後重返賽場6階段,循序漸進學問大 根據2018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JSM)》的重新定義,我們把回到賽場分成幾個階段,如下: 1.

不管是肩頸上背痛,還是下背痛、大小腿後側緊繃,要是在家可以隨時按摩,那該有多好?可是按摩椅比較吃空間;震動槍自己拿有點累,有些角度又會不順手,無法自己按到想按的位置。近來有廠商推出了震動按摩球,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優缺點吧!   其實一直以來,復健科醫師都很喜歡在診間教導病人使用網球來做自我放鬆按摩。主要原因包括了便宜、方便、不佔空間、病人操作方便。尤其針對肌筋膜疼痛症的病人,以網球在特定的激痛點按摩是一個經濟實惠的好方法。又或是要放鬆一般肌肉緊繃的狀況,如果操作技巧熟練,網球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使用網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某些部位很難同時下壓球體又用身體滾動它,尤其臀部或是大腿後側的肌肉,滾動時需要特定的姿勢及上肢支撐配合。因此震動按摩球是個不錯的主意,只要用身體的重量輕壓在上面,就可以體驗不求人也不用狼狽地不停移動身體的按摩了。當然,不同廠牌,功能與品質也各異,下手前還是要多比較喔。   那麼要怎麼一舉多得的正確使用按摩球呢?我們就來看看宇泰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怡嘉的解說吧。 避免受傷,震動按摩球使用前必知 1. 最適合按摩部位:

  阿芳自學生時代就是藝人蕭敬騰的歌迷,結婚後生了小孩,發現自己的孩子猶如剛出道時的蕭敬騰,是「省話一哥」,2歲了還不太說話,原本她一直不以為意,家中長輩也說:「男孩子嘛,大隻雞慢啼。」 前些日子阿芳與同學聚餐,聊到蕭敬騰在2018年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精彩的手影表演,她興奮地說:「原來不喜歡開口的人會用手勢來表達,像我的小孩都是用手指指著物品,然後發出『嗯嗯』的聲音,或是拉著我的手,要我幫忙做什麼事,而我總是能猜出他要做什麼。」好友回應:「你的孩子會不會是語言發展遲緩?」阿芳當場愣住了,心中冒出許多問號……    什麼是語言發展遲緩?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來看看洪禎雯醫師的解說吧。    多數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一定順序與時間性: 1. 出生到1歲,會由哭聲發展到牙牙學語的階段。 2. 1歲~1歲半,發展出第1個有意義的字,例如:爸、媽,接著逐漸有更多語彙。 3. 2歲以前,會以組合單一的語彙來代替整個句子,例如:以「車車」表示坐車出去玩。 4. 2歲以後,會經過仿說階段,將學到的語彙組合,逐漸用複雜句型表達想法與意圖。    經由「單字詞→雙字詞→片語→簡單句→複雜句」的發展順序, 通常大約7歲左右就可以說出流利且成熟的語言,有相當的敘事能力。 若孩子的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同齡兒童的表現,便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孩子有什麼表現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 若觀察到以下情形,就要小心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 1. 嬰兒時期過於安靜,或對大的聲音沒有反應 2. 缺乏溝通意圖 3. 2歲仍沒有辦法說出任何語彙 4. 3歲仍不會說任何句子 5. 3歲以後,說話時大部分語音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