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自閉症」對一般父母來說,是一個熟悉卻又不甚了解的名字。自閉症是什麼?會有那些徵狀?高雄市上琳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瑾俐提醒,若2-3歲孩童出現以下5種表現,家長就須注意,及早療育。 媽媽牽著2歲半的曉華走進診間,醫師和媽媽談話時,曉華完全沒有理會他們,獨自不斷的旋轉椅子,既沒有口語眼神也沒有與人交集。媽媽表示曉華從小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不太理人也很少看人,重點是一直不會講話,且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只要不照著他的習慣走就會大發脾氣。在親友的建議下,媽媽帶曉華來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媽媽接著用焦慮的語氣詢問醫師:「請問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類似曉華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自閉症」對一般父母而言常是一個常聽到卻又不甚了解的名詞,當聽到孩子和「自閉症」連上關係時,伴隨而來的往往是逃避、焦慮、猶豫與罪惡感,也有部分家長會主張孩子在接受評估時是在陌生環境面對陌生人員,可能會因為不配合而能力被低估,並不應該以單次的評估就立下診斷。為了降低這些情緒與疑慮,家長應對自閉症有足夠的認識,才能以最熟悉又親密的角度去觀察孩子,若孩子真的是自閉症,也才能夠去理解和接納,進而協助孩子成長。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是什麼呢?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大腦中的神經元及突觸連結的方式與正常人不同,進而影響腦中的資訊處理。有研究提出自閉症可能與懷孕期間的感染或使用不當的藥物有關;另有報告顯示3%的自閉症和遺傳有關;也有研究人員發現7個相關的基因組,但自閉症真正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自閉症的病徵表現個別差異極大,可以由終生無法獨立自我照顧,到經過治療和訓練後近乎常人。根據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已將自閉症和其他較輕微的類型(如亞斯伯格症候群或其他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合併統稱成「自閉症光譜」一起進行診斷和討論。自閉症的盛行率隨著診斷定義的嚴格程度而不同,根據一份2017年的研究報告統計,在已開發國家約有1.5%的兒童被診斷為自閉症光譜患者,而男性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比女性高出4至5倍。 自閉症5種徵狀,家長須注意 自閉症主要是社會互動能力、社交語言、象徵性及想像性遊戲能力發展遲緩,且從嬰幼兒時期就可能開始出現以下的表現,家長一般在自閉症孩童2到3歲以前就會注意到其狀況。 1. 情緒、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困難:臨床上,多數的自閉症患者有語言發展遲緩,其口語出現的年齡會比一般兒童來的慢,可能有較長的仿說期,就是只會複誦聽到的單字或詞彙,需經過多次的仿說,才能慢慢將語言與實際的情況配合起來,進而了解意思;當自閉症兒童開始有口語時,他們還可能出現代名詞「你」、「我」、「他」等分不清楚的現象,這種現象可持續數年之久。在非語言的溝通發展也會有遲緩的表現,缺少非語言的行為來協助溝通的進行,例如不會使用眼神接觸、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或手勢來表達人際的互動溝通及其需要。 2. 社交互動障礙:自閉兒從小就比較不與人互動,包括與照顧者很少有眼神的交會、無法對照顧者建立依戀關係等。有口語的自閉症兒在與人對話時通常缺乏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互動式溝通,反而像是在把過去學過的語詞用機械式的方式表達出來。此外,他們常會聽不出對方的弦外之音,也無法從語氣或臉色來瞭解對方的情緒。 3. 明顯的固定興趣及重複行為:自閉症兒童在玩具的使用上,常常不按玩具的正常玩法,而有自己獨特的使用方式,且會出現反覆機械性的玩法,如:把車子倒過來不停的轉動輪子,或者把車子排成一排等。另外自閉症兒童也常有固定而難以更改的儀式性行為,如:只蓋固定的被子或出門只走一定的路線等;有時在語言、溝通思考方面也會出現固定的模式,如重覆問固定的問題,且要父母用固定的方式回答。 4. 某些感官知覺敏感:部分自閉兒童會對某些感官的刺激敏感,如對某頻率的聲音有聽覺敏感而難以忍受;或是因為觸感敏感而無法接受用梳子梳理頭髮等。 5. 其他表現:自閉症兒童也可能有粗動作或細動作的發展遲緩,但通常沒有語言方面來的顯著。另外約有70%的自閉症兒童合併智能不足,但仍有智能正常甚至資優的。 自閉症是一個發展性疾患,並不會只出現在孩童時期,而是一個終身相伴的課題,且症狀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改變。自閉症並無法經由開刀或藥物來治癒,但可以藉由及早療育和行為訓練來減少其不適宜的行為,並降低因社交及溝通功能障礙所帶來的影響。目前臨床上有許多有效的療育方法,例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音樂和藝術治療等等。自閉症兒童需要父母及家人的早期發現,將孩子帶至復健科或兒童心智科接受評估和診治,結合醫療、復健和教育體系的多方合作,進行早期療育,才能使孩子得到最大的助益!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高雄市上琳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瑾俐醫師)
你的孩子是「省話一哥」嗎?出現這些徵兆 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
阿芳自學生時代就是藝人蕭敬騰的歌迷,結婚後生了小孩,發現自己的孩子猶如剛出道時的蕭敬騰,是「省話一哥」,2歲了還不太說話,原本她一直不以為意,家中長輩也說:「男孩子嘛,大隻雞慢啼。」 前些日子阿芳與同學聚餐,聊到蕭敬騰在2018年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精彩的手影表演,她興奮地說:「原來不喜歡開口的人會用手勢來表達,像我的小孩都是用手指指著物品,然後發出『嗯嗯』的聲音,或是拉著我的手,要我幫忙做什麼事,而我總是能猜出他要做什麼。」好友回應:「你的孩子會不會是語言發展遲緩?」阿芳當場愣住了,心中冒出許多問號…… 什麼是語言發展遲緩?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來看看洪禎雯醫師的解說吧。 多數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一定順序與時間性: 1. 出生到1歲,會由哭聲發展到牙牙學語的階段。 2. 1歲~1歲半,發展出第1個有意義的字,例如:爸、媽,接著逐漸有更多語彙。 3. 2歲以前,會以組合單一的語彙來代替整個句子,例如:以「車車」表示坐車出去玩。 4. 2歲以後,會經過仿說階段,將學到的語彙組合,逐漸用複雜句型表達想法與意圖。 經由「單字詞→雙字詞→片語→簡單句→複雜句」的發展順序, 通常大約7歲左右就可以說出流利且成熟的語言,有相當的敘事能力。 若孩子的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同齡兒童的表現,便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孩子有什麼表現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 若觀察到以下情形,就要小心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 1. 嬰兒時期過於安靜,或對大的聲音沒有反應 2. 缺乏溝通意圖 3. 2歲仍沒有辦法說出任何語彙 4. 3歲仍不會說任何句子 5. 3歲以後,說話時大部分語音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6. 5歲以後,句子結構常有明顯錯誤,仍不會使用複雜句,有不正常的節律、速度或語調。 7. 有些孩子可能一開始有口語發展出來,但是越大越不說話,也要注意。 為什麼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 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包含了生理因素、環境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有下列5項: 1. 聽力問題 2. 神經或大腦傷害 3. 情緒障礙,如自閉症 4. 智能不足 5. 一些特殊疾病,如唐氏症、雷特氏症等 環境因素大多源自於孩子的語言學習環境不良、生活刺激不足: 1. 由於社會型態轉變,外藉配偶、隔代教養或單親家庭等情況增加,這樣的環境較易造成兒童語言發展遲緩。 2. 少子化的社會,有些父母或長輩對孩子過度溺愛,在孩子未開口前就滿足其需求,降低了孩子口語表達的機會。 3. 有些父母則以忙碌為由,減少與孩子互動的時間,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 舌繫帶(吊舌根)的迷思 有些人會把孩子不肯說話歸咎於舌繫帶太緊,要求醫師替小孩剪舌繫帶。 其實,真正因為舌繫帶太緊而造成語言發展障礙的情形並不多,通常只要孩子的舌頭能伸出嘴巴外, 不會被向後拉成「W」型,就不會有舌繫帶過緊的問題。 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要怎麼辦? 如同蕭敬騰在金曲獎頒獎典禮過後,感謝很多人的協助,他才有那麼精采的表現,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困難,也需要幫他們一一找到貴人。 首先,父母一定是孩子的貴人,需要他們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孩子的問題,這是協助孩子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要找的第二位貴人是了解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醫師,如復健科、耳鼻喉科、心智科、小兒神經科醫師,或是到各醫院的聯合評估中心尋求協助,他們會為孩子安排適當的醫療診治。 上述的專科醫師除了協助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也會安排進一步的評估與療育,這時候就會遇到其他貴人,包括語言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等。 此外,家人、照顧者,以及托兒所、幼稚園老師等都是孩子的貴人,讓他們了解孩子的問題,協助父母一起為孩子克服語言發展障礙而努力。 如何協助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 孩子的語言發展,大多受到照顧者和周遭環境給予的學習刺激影響, 父母或照顧者應常與孩子說話,盡量用口語解說、指認日常生活事物。 語言訓練不是僅靠治療師的指導就足夠,日常生活的練習才是關鍵,孩子周遭的人都能夠理解其需求, 將專業指導落實在日常互動,必能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對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說話,建議方式如下: 1. 放慢速度,可利用手勢、表情等,協助他們理解說話者言語的意涵,並盡量使用一種語言溝通;為了增加孩子溝通意圖,需適時給予鼓勵、稱讚。 2. 專心傾聽孩子說話,並讓他們有時間做適度反應,必要時可給予提示;若孩子只發出聲音回應,家長也要有適度的回饋。 3. 可以跟孩子玩簡單的遊戲,利用孩子喜歡的玩具來增進語言的表達及理解,也可以說故事、唱歌給孩子聽,讓孩子從中學習新詞彙。 4. 讓孩子與年齡相仿的孩童一起玩耍,也會給予他們更多刺激。 5. 帶孩子去大賣場、學校、遊樂場、公園等場所,豐富其生活經驗,也增加孩子的語言溝通機會。 語言溝通是人類社會化的重要工具,孩子在語言發展出現問題,藉由早期發現、早期療育,可以讓他們漸漸跟上同齡兒童,或將障礙減至最低。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洪禎雯醫師)
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自閉症」對一般父母來說,是一個熟悉卻又不甚了解的名字。自閉症是什麼?會有那些徵狀?高雄市上琳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瑾俐提醒,若2-3歲孩童出現以下5種表現,家長就須注意,及早療育。 媽媽牽著2歲半的曉華走進診間,醫師和媽媽談話時,曉華完全沒有理會他們,獨自不斷的旋轉椅子,既沒有口語眼神也沒有與人交集。媽媽表示曉華從小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不太理人也很少看人,重點是一直不會講話,且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只要不照著他的習慣走就會大發脾氣。在親友的建議下,媽媽帶曉華來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媽媽接著用焦慮的語氣詢問醫師:「請問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類似曉華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自閉症」對一般父母而言常是一個常聽到卻又不甚了解的名詞,當聽到孩子和「自閉症」連上關係時,伴隨而來的往往是逃避、焦慮、猶豫與罪惡感,也有部分家長會主張孩子在接受評估時是在陌生環境面對陌生人員,可能會因為不配合而能力被低估,並不應該以單次的評估就立下診斷。為了降低這些情緒與疑慮,家長應對自閉症有足夠的認識,才能以最熟悉又親密的角度去觀察孩子,若孩子真的是自閉症,也才能夠去理解和接納,進而協助孩子成長。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是什麼呢?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大腦中的神經元及突觸連結的方式與正常人不同,進而影響腦中的資訊處理。有研究提出自閉症可能與懷孕期間的感染或使用不當的藥物有關;另有報告顯示3%的自閉症和遺傳有關;也有研究人員發現7個相關的基因組,但自閉症真正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自閉症的病徵表現個別差異極大,可以由終生無法獨立自我照顧,到經過治療和訓練後近乎常人。根據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已將自閉症和其他較輕微的類型(如亞斯伯格症候群或其他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合併統稱成「自閉症光譜」一起進行診斷和討論。自閉症的盛行率隨著診斷定義的嚴格程度而不同,根據一份2017年的研究報告統計,在已開發國家約有1.5%的兒童被診斷為自閉症光譜患者,而男性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比女性高出4至5倍。 自閉症5種徵狀,家長須注意 自閉症主要是社會互動能力、社交語言、象徵性及想像性遊戲能力發展遲緩,且從嬰幼兒時期就可能開始出現以下的表現,家長一般在自閉症孩童2到3歲以前就會注意到其狀況。 1. 情緒、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困難:臨床上,多數的自閉症患者有語言發展遲緩,其口語出現的年齡會比一般兒童來的慢,可能有較長的仿說期,就是只會複誦聽到的單字或詞彙,需經過多次的仿說,才能慢慢將語言與實際的情況配合起來,進而了解意思;當自閉症兒童開始有口語時,他們還可能出現代名詞「你」、「我」、「他」等分不清楚的現象,這種現象可持續數年之久。在非語言的溝通發展也會有遲緩的表現,缺少非語言的行為來協助溝通的進行,例如不會使用眼神接觸、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或手勢來表達人際的互動溝通及其需要。 2. 社交互動障礙:自閉兒從小就比較不與人互動,包括與照顧者很少有眼神的交會、無法對照顧者建立依戀關係等。有口語的自閉症兒在與人對話時通常缺乏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互動式溝通,反而像是在把過去學過的語詞用機械式的方式表達出來。此外,他們常會聽不出對方的弦外之音,也無法從語氣或臉色來瞭解對方的情緒。 3. 明顯的固定興趣及重複行為:自閉症兒童在玩具的使用上,常常不按玩具的正常玩法,而有自己獨特的使用方式,且會出現反覆機械性的玩法,如:把車子倒過來不停的轉動輪子,或者把車子排成一排等。另外自閉症兒童也常有固定而難以更改的儀式性行為,如:只蓋固定的被子或出門只走一定的路線等;有時在語言、溝通思考方面也會出現固定的模式,如重覆問固定的問題,且要父母用固定的方式回答。 4. 某些感官知覺敏感:部分自閉兒童會對某些感官的刺激敏感,如對某頻率的聲音有聽覺敏感而難以忍受;或是因為觸感敏感而無法接受用梳子梳理頭髮等。 5. 其他表現:自閉症兒童也可能有粗動作或細動作的發展遲緩,但通常沒有語言方面來的顯著。另外約有70%的自閉症兒童合併智能不足,但仍有智能正常甚至資優的。 自閉症是一個發展性疾患,並不會只出現在孩童時期,而是一個終身相伴的課題,且症狀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改變。自閉症並無法經由開刀或藥物來治癒,但可以藉由及早療育和行為訓練來減少其不適宜的行為,並降低因社交及溝通功能障礙所帶來的影響。目前臨床上有許多有效的療育方法,例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音樂和藝術治療等等。自閉症兒童需要父母及家人的早期發現,將孩子帶至復健科或兒童心智科接受評估和診治,結合醫療、復健和教育體系的多方合作,進行早期療育,才能使孩子得到最大的助益! 作者簡介|吳瑾俐 高雄市上琳醫院復健科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