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Tag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的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   想到才運動 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三三.六%。從年齡層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例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三十歲至六十五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   2、運動強度低 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五十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三六.一%)。   3、運動偏食 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五五.二%),其次是慢跑(二一.六%),排名第三的是爬山(一三.二%);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   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   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 有人說,自己運動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生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   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   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   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   運動那麼多,哪一種真能對抗肌少症?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中老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 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在運動前,請先測試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再決定適當的運動強度。若無法通過測試,則練習測試版的動作一個月,打好基礎後,才進入下一階段的初階與進階練習。 原文刊登於:元氣網

專長 難治型疼痛治療(水冷式射頻解痛術、高頻熱凝療法、影像導引脊椎神經鬆解微創手術),針對傳統治療失敗的各類難治疼痛:冷凍肩、各類肩膝髖關節炎痛、慢性肩頸疼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等增生療法、骨質疏鬆、肌少症、PRP注射、體外震波、重複性腦磁刺激術 (改善中風病人動作、語言及吞嚥障礙)骨骼肌肉關節運動傷害、超音波檢查及復健、運動醫學、心肺復健、癌症復健 服務縣市 台中市 服務單位/電話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 / 04-2205-2121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東區分院 / 04-2212-1058 更多資訊 網站:行醫隨筆

「醫師,我現在好容易喘,一動就喘,連爬樓梯都沒有辦法。」許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病人都會深受容易喘所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由於長期吸入香菸或有害微粒,造成肺臟和呼吸道的慢性發炎,進而影響到呼吸功能。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造成咳嗽、哮鳴、黏液增加、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慢性支氣管炎是指反覆性發炎合併黏液增加,肺氣腫為肺實質組織有受到破壞。中重度患者在經過藥物控制之後,仍會有症狀,像是一點點活動就覺得喘、心肺功能下降或需持續使用氧氣。 要如何改善症狀? 首先,要先避免危險因子以防止症狀持續惡化,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或二手菸、環境空氣污染、職場塵埃、氣喘發作、感染等。此外,需要規律門診追蹤及藥物治療,並合併營養、運動及復健介入,並配合疫苗注射以避免感冒或肺炎,穩定情緒避免焦慮,才可有效改善症狀。 什麼樣的運動最適合肺阻塞患者呢?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因為覺得喘而不想活動,越不想活動則肌肉越萎縮,心肺耐力越差,然後就越來越喘,進入惡性循環,到後來變得即使只是低強度的日常生活活動都會覺得喘。規律的運動可以有效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改善呼吸容易喘的情形並增強活動量。那什麼樣的運動最適合肺阻塞患者呢? 「北歐式健走」是個不錯的運動方法。北歐因為多山地峽灣,因此北歐人常會左右手各拿一支健走杖,並藉由雙杖接觸地面的方式撐地前進,以協助行走。而這樣的健走方式,可以在健走的同時也一起利用上半身肌肉的力量對健走杖施力,讓上半身及下半身的肌肉一起參與健走時的有氧運動。 北歐式健走是很適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從事的運動。圖片來源:陳冠誠醫師提供 剛開始運動的時候可以考慮先從中等強度的運動,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開始,中等強度就是指有點喘但還可以講話的情況,然後逐漸增加強度。若戶外空氣品質不佳,則要考慮改在室內活動。 除此之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常因活動減少以及太喘,導致進食減少營養不足,造成肌肉萎縮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肌少症(Sarcopenia)的情形。此時就會建議要合併有肌力訓練,強化萎縮的肌肉。肌力訓練以一週2次,每個動作可盡力做到10~15次下,訓練期間應正常呼吸,避免憋氣,以免血壓急遽變化。 什麼樣的營養最適合肺阻塞患者呢?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會建議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減少二氧化碳滯留的情形。另外如果有肌肉萎縮或肌少症的情形,則需要特別補充蛋白質,來促進肌肉生成。 什麼樣的病人需要心肺復健? 如果是在藥物治療下仍有症狀的中重度患者,或有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導致住院的患者,就需要開始心肺復健。 過去的研究指出,肺部復健可以減少喘及不適,減少肺部充氣過度,增進骨骼肌肉功能,減少焦慮及憂鬱,增進生活品質。復健的介入建議在住院中就應及早開始,指導治療性呼吸運動,像是噘唇式呼吸技巧、腹式呼吸的訓練、呼吸肌的肌力訓練、咳嗽訓練、痰液排除等。 而出院後,則需開始進行心肺復健,特別是在監控下做有氧運動,讓患者能在安全且有效的強度下進行訓練,而如果有明顯血氧濃度下降的情形,則可以在復健過程中使用氧氣,以增進運動的耐受度。 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會有心肺疾病的共病症及運動風險,因此在開始門診復健時,可以先安排運動心肺功能測試(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找出共病症及復健運動風險,並依此安排合適的復健。 搭配心肺復健職能治療,針對目前的心肺耐力調整生活型態、指導節能運動、掌握呼吸節奏、管理焦慮情緒、搭配輔具及居家環境調整,可以讓患者可以在比較不喘的情況下,進行生活功能自理,有效增進生活品質。 最後提醒大家,戒菸還是根本之道,再搭配藥物、復健、營養、運動等,才能有效減少不適!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