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打球也會得網球肘?常見4種型態 痛感不一樣
林太太是個家庭主婦,右手肘外側疼痛已經好幾個月,而且範圍漸漸擴大,一路痛到整隻手臂, 手伸直不舒服、刷個牙也不舒服,更別說炒菜或是提重物了。 醫生檢查發現林太太的手肘外側有壓痛,說:「你得了網球肘!」 林太太很意外:「我從來不打網球,怎麼也會得網球肘?」 你也有過類似於林太太這種疼痛經驗嗎?究竟什麼是網球肘呢? 其實,網球肘是指手肘外側的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肌腱發炎, 和手腕長時間的豎起、手指過度用力或過度頻繁的抓握有關。 雖然說網球選手長時間緊握球拍、且常在打反拍時手腕會豎起,而成為網球肘的好發族群;但高爾夫球員常緊握球桿、家庭主婦常緊握拖把菜刀、老師們長時間用力握筆書寫,也很常罹患網球肘。 林太太吃了一陣子消炎藥,卻還是疼痛。於是家醫科醫師幫林太太轉介至復健科。 復健科醫師用肌肉骨骼超音波一看:「林太太,你的手肘肌腱不只發炎,還有輕微撕裂傷,連帶肘關節也發炎了,連手前臂的肌肉群也太僵硬,產生了肌筋膜疼痛。」 林太太很驚訝:「網球肘怎麼也這麼複雜?」 復健科醫師說:「其實網球肘有分4大類,對症治療,治癒率就很高!」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超越復健診所-許承嵐醫師的詳細解說吧。 肌腱型網球肘:肌腱炎、肌腱鈣化、肌腱撕裂 網球肘又稱為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其中,肌腱疾病是最常見的型態。伸腕肌群(wrist extensors)負責豎起手腕、伸指肌群(finger extensors)和手部的抓握動作有關,這些肌腱都附著在肱骨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太用力、太頻繁地使用而都會使肌腱受傷,形成網球肘。輕度肌腱受傷,適度休息、正確地使用網球肘護具、調整使用姿勢,大多會痊癒。 如果忍痛持續使用、沒有足夠休息以至於反覆受傷,病情可能會惡化為肌腱早發性退化、鈣化性肌腱炎、甚至是肌腱撕裂傷。這種狀況就比較複雜,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初期需配合口服消炎藥,中期需要耐心復健,後期需要強化肌肉的保護力。 若是病情進步停滯,鈣化性肌腱炎可考慮超音波導引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以消減鈣化活性,或是聚焦型震波來破壞鈣化並促進組織修復。難癒合的肌腱撕裂傷則可考慮葡萄糖增生療法、或PRP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都有機會促進組織修復、幫助癒合。 關節型網球肘:肘關節炎、關節韌帶撕裂 關節型網球肘較好發於前臂反覆旋轉的情況,例如生產線的作業員。關節發炎通常痛感比較深層、範圍廣泛、找不到明顯的壓痛點,但手肘在伸全直、彎到底時會覺得卡住且疼痛。若是肘關節有發炎、積水,則需要針對發炎來治療,適度地使用消炎藥有時是必要的。 測試肘關節穩定度,可以在超音波動態檢查下進行,關節韌帶鬆動或斷裂都會導致關節不穩定,若患者曾有跌倒或外傷病史,可能會有外傷型關節炎併韌帶撕裂。上述的復健及注射療法配合復健運動,通常可以治癒8成以上的患者,然而關節嚴重地不穩定時,還是需考慮手術介入。 肌肉型網球肘:肌筋膜疼痛症、纖維肌痛症 手肘及手腕過度使用時,不只是肌腱會受傷,肌肉也會「過勞」引起疾病,也就是肌筋膜疼痛症。除了前述的伸腕肌群、伸指肌群,如橈側伸腕肌群、旋後肌、肱三頭肌等,也很常出現肌筋膜疼痛症,常發生在長時間使用肌肉、沒有時間放鬆伸展的族群,例如廚師、老師。這群患者影像檢查正常,手臂前臂的肌肉非常僵硬,按了就會痠痛,按摩或泡澡就會有一陣子的紓緩,卻無法擺脫。 慢性過勞造成的肌筋膜問題,根本治療是改正使用方式,但工作型態無法調整時,患者可定期做物理儀器治療、伸展運動、並配合少量口服肌肉鬆弛劑,來照顧肌肉的健康。當上述治療遇到瓶頸時,可考慮徒手治療、貼紥治療、筋膜放鬆的激痛點治療、或是發散型震波治療,都有進一步的改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的患者其實是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神經肌肉纖維的代謝異常,以至於全身肌肉容易疼痛,連帶影響到雙手臂的常用肌肉。這個疾群的患者不能只治療雙手臂的肌肉,還需要連帶處理代謝、神經肌肉敏感、失眠、欠缺運動等等問題。 神經疼痛,並非真正網球肘:頸神經根壓迫、橈隧道症候群 有一部分患者手肘麻痛來自於神經的壓迫,例如:橈神經的分支,它們穿梭在肌肉與筋膜之間,若受到筋膜或肌肉的壓迫,會產生麻痛,稱為橈隧道症候群;其他像是後前臂皮神經(posterior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後骨間神經(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淺橈神經(superficial radial nerve)也可能受到壓迫,利用超音波導引做神經解套注射可以幫助症狀解除。 另一常見的是頸部神經根受到壓迫,一直做手肘的復健當然不會好!可藉由病史、椎間孔擠壓試驗、頸椎影像來幫助診斷,一般來說做頸部牽引效果就很不錯,更進一步也可以考慮頸椎注射。 以上4種型態,在手肘外側疼痛有可能單獨出現或合併出現。久痛未癒的個案往往同時存在2種甚至3種病灶,正確診斷和耐心治療就會改善。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受傷原因,例如姿勢錯誤、肌力不足或肌筋膜過度緊繃,配合調整手部施力方式和適當的運動訓練,才能避免疼痛再次發生。 林太太和醫師討論後,決定先暫時減少家務,並接受口服消炎藥和復健治療,之後也接受了幾次超音波導引注射的葡萄糖增生療法,處理肌腱撕裂傷。漸漸地,林太太的疼痛改善許多,關節活動度也恢復正常了。林太太此時才領悟到:好好愛惜自己,才有本錢愛惜家人!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超越復健診所-許承嵐醫師)
8招預防高爾夫運動傷害 國家級隊醫大揭密!
高爾夫以往在台灣被稱為「貴族運動」,但近來隨著台灣高球好手如前世界球后曾雅妮、仁川亞運金牌潘政琮等人在世界高球體壇嶄露頭角,吸引了更多人加入高球運動。據估計,台灣的高爾夫運動人口在2020年將會超過100萬人。 業餘選手比職業選手容易手肘受傷,下桿動作是關鍵! 無論高爾夫初學者、業餘選手或是職業選手,都可能發生手肘疼痛的情形。整體而言,高爾夫職業選手受傷的比率較高,唯獨手肘的傷害卻是業餘選手比較盛行。高爾夫業餘選手中,每3個人就有1個人手肘受過傷;職業選手則是每10個人才有1個。 透過動作分析,專家發現下桿的動作是造成打高爾夫造成手肘傷害的關鍵。職業選手前導臂(非慣用手)伸肌群最大出力的時機是在下桿的前期;業餘選手則是在下桿的後期到擊球的瞬間。這代表業餘選手為了產生更快的揮桿速度與爆發力,比較依賴手臂的力量來加速揮桿;職業選手則比較懂得運用軀幹的旋轉來產生力量。 由此我們不難了解為什麼儘管高爾夫職業選手的練習時間更長,業餘選手的手肘受傷卻高達職業選手的3倍以上。而女性業餘選手軀幹力量不足,依賴手臂力量的狀況更為普遍,所以,手肘甚至成了女子業餘高爾夫球選手受傷最多的位置。 「網球肘」與「高爾夫球肘」受傷機轉大不同 俗稱的「網球肘」指的是「肱骨外上髁炎」;「高爾夫球肘」則是「肱骨內上髁炎」。在高爾夫球的手肘傷害中,「網球肘」的發生比率是「高爾夫球肘」的5倍。 高爾夫的運動傷害主要是來自慢性的損傷累積,與過度使用相關,佔全部傷害的8成以上,創傷相關的運動傷害僅佔2成不到。 負責伸展手腕、伸直手指的「伸肌群」肌肉匯集成「總伸肌腱」附著在手肘「外上髁」,網球肘主要是因為「前導手」的過度使用導致外上髁傷害。症狀包括外上髁位置壓痛,以及手腕、手指伸展時產生的外上髁疼痛。常見原因包括: ■ 握桿過緊導致肌腱的拉力增加■ 揮桿時擊打到地面造成額外拉扯■ 軀幹用力不當增加手肘施力■ 過度練習累積傷害 相對來說負責彎曲手腕、手指以及前旋前臂的多條肌肉匯集成「總屈肌腱」,附著在手肘「內上髁」,高爾夫球肘主要是因為突然的外力造成「後繼手」(通常是慣用手)的內上髁傷害。相對於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的症狀包括內上髁位置壓痛,以及手腕、手指屈曲時產生的內上髁疼痛。常見原因包括: ■ 球桿打到石頭、樹根等阻礙物或是「挖地瓜」■ 在人工草皮、長草叢、沙坑揮桿■ 業餘選手下桿時不用前導手帶領,用後繼手去「推」球桿加速 8招預防高爾夫運動手肘傷害 要預防打高爾夫球造成的手肘傷害,最好可以透過專家指導從動作的調整開始,朝下列各個環節著手: 1. 進行核心肌群訓練:強化核心肌群可以讓「動力鏈」更流暢,減少力量從下肢傳遞到上肢時的散逸。強壯的核心肌群還能維持腹內壓力,保護脊椎,避免椎間盤凸出。 2. 改善軀幹及關節柔軟度:軀幹及關節僵硬會影響到力量的產生,為了要產生足夠的力量,動力鏈的其他部位如上肢肌肉就得代償增加施力,因而提高了這些部位的受傷機率。 3. 提高「旋轉爆發力」:高爾夫是一項旋轉性運動,除了加強上下肢的肌力及肌耐力以外,還要進行功能性的「旋轉爆發力」訓練,才能把球擊飛得更遠。 4. 修正不良動作:高爾夫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複雜的揮桿動作,如果動作模式不良,不僅發力不流暢,還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的傷害。對初學者或業餘選手來說,經常透過錄影重新檢視自己的動作並修正錯誤,是很重要的課題。 5. 選擇桿身較輕且握把稍粗的球桿:「網球肘」的發生與選手握球桿的力量息息相關。選擇配重理想、較輕的桿身搭配較粗的握把,可以減少手部握力的需求,自然能降低肌腱的負荷。 6. 適當安排休息避免過度訓練:高爾夫運動常見的「假日運動員」,平常體能就不夠好,又長期缺乏運動,突然增加大量訓練或比賽,很容易產生運動傷害。另外,連續的高強度訓練或訓練時間太長,都可能加重肌腱的負荷而導致受傷。 7. 前臂肌肉的肌力強化:強化前臂肌群不僅可以讓運動表現更好,強壯的肌腱對於力量有更好的耐受性,能降低受傷的機會。 8. 運動前至少10分鐘的充足熱身:充足的熱身能讓肌腱具有更好的彈性及抗張力,對於預防傷害有顯著的益處。 (本文作者為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國家隊指定隊醫劉又銓)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我手腳痛 我是生什麼病了呢?
你的痛,你真的懂嗎?你是否知道,你為何而痛? 你的痛,我懂,我在乎。 今天,讓我們來聊聊:疼痛。 痛,不只是痛,它象徵了我們身體受到危險的警訊。美國疼痛學會甚至將疼痛稱為「第五生命徵象」。 手腳疼痛的成因,可能由(1)軟組織、(2)骨骼關節、(3)神經病變、和(4)內外科疾病所造成 (1)軟組織疼痛包含了肌肉、肌腱和韌帶,疼痛經常是酸痛、脹痛或撕裂痛 (2)骨骼關節疼痛位於特定骨骼或關節位置。以關節痛為例,當在活動關節或是承受重量時,會特別疼痛 (3)神經疼痛通常沿著神經的分布路徑疼痛,而且常為麻電痛 (4)內臟疼痛也有可能轉移疼痛到手腳,例如心絞痛經常會轉移痛至左手臂 「診斷要先正確,治療才會有效」 疼痛原因有千百種,憑病人自己很難依經驗做評斷,需經由醫師做診斷才能決定治療策略。 雖然診治疼痛的專科醫師有很多,但其中復健科醫師專精於各類疼痛,並且能綜合身體的功能性評估(身體動作、姿勢重心、肌肉力量)、肌電圖檢查、軟組織超音波檢查、X光及核磁共振等工具,給你最精確的診斷。 唯有正確的診斷,才可以有效的治療。你的痛,復健科醫師懂,復健科醫師在乎
醫師幫你打一針 受傷好更快
#1增生療法是什麼? 增生療法是將增生劑注射至受損的軟組織如韌帶、肌腱、關節軟骨等,以刺激身體重新啟動修復反應 目前常用之增生劑為高濃度葡萄糖溶液、濃縮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等 增生療法之適應症包含肩膀旋轉肌腱病變、網球肘、退化性關節炎、韌帶受傷等運動傷害、肩頸腰部疼痛等等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文獻統計治療效果為82%患者有明顯進步。 #2為什麼要打針? 輕微受傷->修復OK 受傷嚴重->自我修復較差->反覆受傷-> 結構受損、退化 當然不是一受傷就要打針才會好! 人體都有一定的修復能力,輕微受傷就算不理他可能都自己會好。 但是如果受傷的比較嚴重,自我修復無法完全,或是部分結構本身血液循環就比較少,受傷原本就較難修復(如:韌帶、軟骨) 。這時候利用增生療法注射在受傷患部,可以再次誘發人體修復反應,增強組織強度並減輕疼痛。 如果受傷沒有積極治療,組織修復不完全,容易反覆受傷,最終導致結構永久性退化。這時候再來治療效果就比較差了。 #3增生療法安全無副作用 增生療法像是給受傷的組織施肥,促進生長與修復。 原料天然,葡萄糖或濃縮自體血小板都是人體本來就有的成分,相當安全。 增生療法不使用類固醇,因此沒有類固醇之副作用。 注射之風險如出血或感染極為少見,配合超音波導引,注射精準度提高,可獲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