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 Tag

許多研究證實哺育母乳有許多好處,許多媽媽擔心:一邊進行產後復健運動,會不會對母乳有影響?本篇文章中,專業醫師針對母乳媽媽的常見疑問,給予解答與建議。 目前政府的政策與世界潮流,皆提倡母乳哺育。許多臨床研究也證實,哺育母乳的好處多多,國內媽媽們哺餵母乳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然而,因為哺育母乳而有許多禁忌或生活上的限制,相信媽媽們常常也是動輒得咎、擔心受怕。如何在哺餵母乳的同時,又可以盡情運動?因此,本篇復健新知將深入剖析數個母乳媽媽們最擔心、最想知道的幾個問題: (1)產後復健運動會影響母奶量嗎? (2)產後復健運動是不是會讓母奶變酸?我的寶寶會不會因此不願意喝? (3)產後要餵奶、又要運動瘦身,會不會營養不良? (4)每隔幾個小時就要餵奶,我要什麼時候運動比較好呢? (5)產後長時間低頭餵奶,脖子好痛!復健運動可以改善嗎?   產後復健運動會影響母奶量嗎? 產後母乳媽媽們其中一件最在意的事就是奶量了,總是到處尋找有沒有什麼食物或偏方可以增加泌乳量。產後運動會不會讓奶量下降?影響寶寶生長?這些都是大家很關心的議題。根據目前研究顯示:「中等強度」運動,不會造成母乳的產量下降。甚至挪威的研究指出,「中等到高強度」運動,皆不會影響母乳量跟寶寶的生長發育。   但前提是,在運動前、中、後,都要記得補充足量水分。那要補充多少水分才足夠呢?運動中所流失的水分,一般會直接反映在體重上,因此最準確的方式,就是測量運動前後的體重差異,媽媽們就會知道應補充多少水分。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補充水分!當您感到口渴,表示身體已經處於脫水狀態了!可能會影響母乳產量喔!建議媽媽們產後運動補充水分時,還是要訂個碼表或鬧鐘,提醒自己喝水,例如:運動時每15分鐘喝水100-200毫升,依照個人運動劇烈程度及環境氣溫調整。若發覺尿液顏色變深,皮膚乾燥等,都可能是水分補充不足的徵兆喔!   產後復健運動讓母奶變酸?寶寶還願意喝嗎? 運動真的會讓母奶變酸!根據小兒科知名期刊所發表的研究,產後婦女在「高強度」運動後一小時,母乳中乳酸濃度會明顯上升。此外,研究人員在同時也測試寶寶對運動後一小時所產生乳汁的接受度,結果顯示:產後「高強度」運動雖然讓母乳中乳酸濃度上升,但可能味道沒有明顯改變,並不影響寶寶食用意願。此外,「中等強度」運動前後,母乳中乳酸濃度差異跟寶寶接受度都沒有顯著變化。   結論是,母乳媽媽們可以放心進行產後運動!一般「中等強度」運動,不會顯著影響母乳中乳酸濃度,也不會造成寶寶不願意喝的情況!   產後要餵奶、又要運動瘦身,有需要特別補充什麼營養嗎? 產後還是必須有足夠熱量與均衡營養攝取,才能支持運動及餵母乳所需。依照目前準則,餵母奶的婦女建議一天多補充300-400大卡額外的熱量,且這些額外的熱量最好是營養價值豐富的食物,例如:全穀類、油脂、水果、優格等。   此外,建議產後要餵母乳又要運動的媽咪,要多注意補充一般食物中較為缺乏的營養素,如:鈣質及維生素 B6。在產後,餵母奶及雌激素下降等因素,皆容易造成鈣質流失,進而造成骨質疏鬆的問題。那麼,要如何避免產後骨質疏鬆?其實就是維持適當的產後復健運動,且每日多補充200-400毫克的鈣質。   此外,產後餵母奶又維持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可能也會有維生素 B6 缺乏的問題。維生素 B6 對母乳媽媽們來說相當重要!因為和寶寶的生長及媽媽的整體健康有關,建議每日應該要到達2毫克的攝取量。下次若要購買產後補充品、哺乳媽媽營養品的時候,別忘了特別注意這兩個成份喔!   什麼時間點運動比較好? 解答了以上迷思之後,媽媽們也想好好的安排時間進行產後運動。每隔幾個小時就要餵奶,到底什麼時間點運動比較好呢?我們這邊建議適當的產後運動時間,是在餵完寶寶、乳房排空後。如此一來,運動時比較不會乳房脹痛不適;以餵奶間隔平均四個小時來說,運動後距離下次餵奶還有一段時間,也比較不會有喝到酸度高的母奶的疑慮喔!   那些復健運動可以改善產後哺乳造成的肩頸痠痛呢?   產後長時間擠奶餵奶,許多媽媽們都有肩頸痠痛的問題,以下提供三招舒緩產後肩頸痠痛,平常感到頸部肌肉僵硬不適的時候就可以做喔! 1. 頸部伸展運動 林宛瑩醫師提供 以上圖(a)的動作為例,將右耳逐漸向右肩靠,右手可以幫忙伸展到左側脖子肌肉有點緊繃的程度,維持20-30秒,重複做5次。(b)換左側。(c)下巴往前靠到鎖骨。(d)頭向後側伸展。   2.頸部肌力訓練 林宛瑩醫師提供 以自己的手當阻力,頸部往左、右、前、後四個方向用力,此動作可以鍛鍊頸部肌肉與改善姿勢。每個方向用力撐5-10秒,每天做30下。   3.彈力帶收下巴運動 林宛瑩醫師提供 將彈力帶綁在耳朵上方,雙手位置固定,彈力帶多往前拉可以增加阻力,(a)將頸部往前伸,(b)收下巴,同時把頸部往收縮。每回反覆做30下,每天可以做2-3回。此動作可以訓練頸部屈肌與下段頸部的伸肌喔!   在破解上述一些常見問題及掌握產後復健運動的要點後,其實在哺餵母奶的同時若可同時加上適度的復健運動,不但可以增加減重成效,也可以舒緩長時間低頭餵奶、擠奶所造成的肌肉緊繃。產後復健運動與哺餵母奶,其實可以是一個正向循環!不但寶寶健康,媽媽也可以更健康!   作者|林宛瑩(台北石牌旭康復健科診所院長)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你也有「媽媽手」的困擾嗎?因為長時間抱著寶寶、擠奶餵奶,再加上反覆使用手腕做家事,導致拇指連接手腕的地方疼痛不已,有時候痛起來又麻又酸,完全使不上力,該怎麼辦? 產後媽媽若出現了大拇指側手腕疼痛的問題,稍微轉動手腕就痛甚至不動也痛,很有可能就是「媽媽手」找上門了!   媽媽手學名又稱為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迪奎文氏症),起因於手腕部的反覆動作。像是產後媽媽常需要長時間抱著寶寶,擠奶餵母奶,反覆使用手腕做家事等等,容易造成大拇指側手腕—伸姆長肌與外展拇指短肌肌腱腫脹,肌腱腱鞘積水的現象!以下整理幾個媽媽手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Q:如何治好媽媽手? 1.改變姿勢,休息:避免長時間大拇指外展用力的動作。 2.口服消炎止痛藥:最常使用的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3.物理因子治療:例如超音波熱療,蠟療,電療等。 4.戴手腕護具:護具要可以支持手腕及大拇指。 5.急性發炎期:局部注射類固醇。 6.慢性疼痛期:可以考慮增生療法或震波治療促進肌腱修復。   Q:我有餵母奶,局部注射類固醇安全嗎? 產後媽咪們常常都有餵母乳,不適合口服消炎藥,通常也都沒有時間,經常來院接受物理治療,「休息,不要抱小孩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手腕一直帶著護具,又很麻煩,很不方便做事。因此,為了能快速緩解疼痛,很多媽媽會選擇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然而,哺乳媽咪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是安全的嗎?   常用的懸浮液型類固醇注射藥物,根據哺乳藥物使用指引:局部注射類固醇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觀察到對寶寶有不良反應!但是,根據文獻,有幾個案例報告指出,產後哺乳媽媽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有可能會短暫造成母乳產量下降,而一兩天後產量會自動恢復正常。   媽媽要能分泌正常母乳包含兩個步驟,一是乳腺要能產生乳汁,二是神經反射要正常才能產生噴乳反射排出乳汁。乳腺產乳汁和泌乳激素相關,噴乳反射則和催產素有關。使用類固醇可能會干擾泌乳激素的分泌,造成乳汁產生量下降,這個問題可以使用多巴胺拮抗劑這類藥物解決,但如果乳汁分泌自然恢復了,那就不需要使用藥物。   活動越頻繁的部位接受注射,藥物分布越廣,造成母乳產量下降的效果就更明顯。因此,產後哺乳媽咪若有需要局部注射類固醇,要小心可能會有一兩天的時間奶量會下降喔!但一般來說一兩天後會恢復!   Q:局部注射類固醇還有其他要注意的併發症嗎? 類固醇注射在緩解急性關節炎、急性滑囊炎及急性肌腱炎等的疼痛相當有效果。一般適當時機與適量使用大多是相當安全的。倘若過度與過量使用,可能要小心關節感染,肌腱變脆弱,表皮與皮下組織變薄等等情況。   媽媽手治療中,注射處由於較接近表皮層,在半年內可能會出現注射點周圍皮膚變白的情形,大多數在一到兩年內會消退。   目前局部注射可以搭配「超音波導引技術」,精準地將藥物送至病灶處,避免直接將藥物打到表皮層,儘量減低皮膚脫色的嚴重度。更重要的是,超音波導引可以避免注射時傷害肌腱本身、避開重要神經血管,減低不必要的併發症!   Q:若不使用類固醇,還有其他治療選擇嗎? 若還是擔心,也可以儘早考慮增生療法,使用不含類固醇的注射藥物治療!增生療法的原理,是利用藥物注射至患部,引發人體自然的發炎癒合與修復過程。目前國內較常使用的增生療法藥劑有高濃度葡萄糖與PRP(platelet rich plasma,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   目前研究證據顯示,慢性媽媽手患者,接受增生療法注射,長期而言,能有效減低疼痛指數與改善手腕功能。療程次數和間隔,和每個人的疾病嚴重度與對增生療法的反應有關,目前還需要更多臨床試驗才能建立準則,在治療前建議先和復健科醫師詳細地討論治療方案。   增生療法注射後,可能會有幾天的痠脹疼痛感,要避免劇烈運動,一般日常生活不會受到影響。注射後不適,可以搭配復健療程與服用「非」消炎的止痛藥緩解。   無論是類固醇或增生療法注射,注射治療後一段時間,通常會覺得症狀緩解許多,有些人一不小心手腕部又過度使用或拉扯扭傷,造成復發,因此建議注射治療後還是可以使用手腕護具幾周的時間,讓手腕部肌腱進行修復。   預防勝於治療,五招教你避免產後擠奶變成媽媽手 「母奶是上天給寶寶的第一份禮物」、「母奶最好」,這是新手媽媽們耳熟能詳的標語,目前國內外皆提倡母乳哺育,媽咪們產後總是很努力擠奶餵奶,一不注意,就導致手腕肌腱發炎,產生媽媽手。以下幾個原則,提供給產後媽咪,預防產後擠奶造成手腕傷害: 1.儘量親餵,避免需反覆用手擠奶的動作。 2.需擠奶或排空時,也可以使用電動擠奶器代替手擠奶。 3.儘量使用大拇指外的其他四指,按摩乳房最周邊的乳腺,將乳汁集中到較靠近乳暈的乳腺,再用大拇指食指進行向胸壁後壓與擠奶的動作。避免大拇指需張很開用力,導致肌腱拉扯發炎。 4.避免擠太久(>30分鐘)或是過度用力擠,可能造成乳房跟手受傷。 5.居家運動訓練,強化肌力肌腱,避免受傷。 媽媽手運動治療圖解。旭康診所提供。 產後媽媽要沒日沒夜地照顧新生兒,還要保持自身最佳身體狀態以哺餵母乳;又常有身體各部位因賀爾蒙影響與過度使用產生的疼痛不適。有別於以往服用消炎止痛藥、打消炎針、打類固醇等傳統疼痛治療,目前復健科還提供了許多產後疼痛治療新選擇:如增生療法或震波治療等等,如有媽媽手的困擾,可以前往就診,向復健科醫師尋求諮詢或治療。   作者|台北石牌旭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宛瑩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