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群 Tag

根據統計,人們終其一生,有8成會經歷過下背痛。除了治療疾病本身,醫生多會告知患者也要加強核心訓練。但,到底什麼是核心訓練,一般人其實也是一知半解。    所謂的核心,其實是相對概念。一個組的組長是核心,但放大到一個班級,班長就是核心了。 就像我們的手,肩膀是核心;但放大到整個身體,軀幹才是核心, 基本上就是胸部到腹部的這一段軀幹,其中又分成「內核心」以及「外核心」。   那麼究竟要如何正確地練出核心呢?就讓我們來看看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醫師-江研壹的解析吧。   內核心、外核心到底是什麼? 一般「外核心」指的是腹肌、背肌這些淺層肌肉,它們的運作會造成軀幹的動作,像是六塊肌(腹直肌)、馬甲線、人魚線,都是這些肌群露出來的線條。 而「內核心」指的是橫膈膜(主管呼吸)、腹部最深層的腹橫肌(穩定腰椎)、脊椎旁的多裂肌(幫助背部及脊椎穩定)、骨盆底肌(支撐內臟器官)。內核心肌群除了能穩定軀幹,還能幫助力量傳遞、增加平衡感,讓運動表現更有效率。 相信大家都有開啟密封罐的經驗,如果遇到難開的上蓋,自然而然就會閉氣,這就是透過閉氣去掌握住我們的橫膈膜,誘發我們使用核心,以便更有效率地使用肌肉群,幫助打開上蓋。    臨床上,我們常發現許多下背痛的病人,他們的下背肌肉都很緊。 常見的狀況就是,他們的內核心不出力,外核心只好出來幫忙卻後繼無力,最終導致緊繃的結果。   核心的訓練方式,你做對了嗎? 了解核心的重要性之後,「如何進行訓練」想必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我們可藉由呼吸來訓練橫膈膜;藉由凱格爾運動來訓練骨盆底肌;藉由一些中軸的訓練來鍛練腹橫肌跟多裂肌。 傳統上,很多人喜歡用仰臥起坐來做訓練,但不少訓練者在沒有身體基礎能力之下就去做仰臥起坐,無法好好控制胸腰椎肌群,也往往有許多代償動作發生,容易對訓練者產生傷害。除了很多人都會用來訓練核心的棒式(plank),我們這裡提供另一種訓練方式:死蟲式(deadbug)。 「起始動作是先平躺,雙手朝向天空,吸一口氣,先膝蓋彎腳尖踩在地板上面,再吸一口氣,髖屈曲,把腳離開地面,骨盆些微後傾,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圖1)。接著將對角的手跟腳伸直,不要碰到地上(圖2)。之後再換對側手、腳反覆訓練。」 (圖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做正常版的死蟲式覺得太難,這裡提供兩種簡易版(退階版)死蟲式,一種就是專心動腳即可(圖1~3)。假如仍覺得太難,可採用單腳跟著地的方式,當腳越接近我們的身體,難度就越低(圖1~4)。 (圖3。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4。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正常版的死蟲式已經做得很好,也可以嘗試進階版,在我們的腳踝綁上彈力帶,增加阻力。當我們做動作的時候,另一邊的髖屈肌需要去撐住我們的腳(圖5~6)。 (圖5。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6。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另一種進階版,可透過彈力帶當作阻力去影響動作者的手,使他的肩胛骨跟背部肌群都要出力來穩定肩膀(圖7~8)。 (圖7。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8。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真的有練到核心嗎?超音波照下去就知道 根據筆者在「Dr.GYM運動醫療訓練中心」的經驗,很多剛進入訓練者即使做出動作,也不代表真的有使用到核心,還是需要有經驗的指導員帶領。既然內核心肌群看不到、又很難摸到,那我們就直接用超音波把它照下去,看看什麼叫做核心收縮。 首先請被測試者平躺放鬆,我們把超音波探頭放在肚臍右方的位置(圖9)。可以發現,在超音波畫面的最外層肌肉是腹外斜肌,往內一層是腹內斜肌,最裡面是腹橫肌,而在腹橫肌裡面就是腸子(圖10)。 (圖9。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10。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接著請被測試者收緊核心,並請他正常呼吸、把腿抬起來(圖11)。這時候很多人的核心就會鬆掉,如果是有收好的核心,我們就可以從超音波清楚看到,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都有變厚,尤其腹橫肌還變厚2倍多(圖12)。 (圖1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1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看看電視或是Youtube影片就可以自行訓練了,殊不知自己的動作跟影片示範天差地遠。即使動作外觀上一樣,也不表示身體啟動的肌群是我們要訓練的目標肌群。要相對安全的學習與有效的訓練,還是要有專業指導者帶領才好。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醫師 - 江研壹)

高爾夫以往在台灣被稱為「貴族運動」,但近來隨著台灣高球好手如前世界球后曾雅妮、仁川亞運金牌潘政琮等人在世界高球體壇嶄露頭角,吸引了更多人加入高球運動。據估計,台灣的高爾夫運動人口在2020年將會超過100萬人。 業餘選手比職業選手容易手肘受傷,下桿動作是關鍵! 無論高爾夫初學者、業餘選手或是職業選手,都可能發生手肘疼痛的情形。整體而言,高爾夫職業選手受傷的比率較高,唯獨手肘的傷害卻是業餘選手比較盛行。高爾夫業餘選手中,每3個人就有1個人手肘受過傷;職業選手則是每10個人才有1個。 透過動作分析,專家發現下桿的動作是造成打高爾夫造成手肘傷害的關鍵。職業選手前導臂(非慣用手)伸肌群最大出力的時機是在下桿的前期;業餘選手則是在下桿的後期到擊球的瞬間。這代表業餘選手為了產生更快的揮桿速度與爆發力,比較依賴手臂的力量來加速揮桿;職業選手則比較懂得運用軀幹的旋轉來產生力量。 由此我們不難了解為什麼儘管高爾夫職業選手的練習時間更長,業餘選手的手肘受傷卻高達職業選手的3倍以上。而女性業餘選手軀幹力量不足,依賴手臂力量的狀況更為普遍,所以,手肘甚至成了女子業餘高爾夫球選手受傷最多的位置。 「網球肘」與「高爾夫球肘」受傷機轉大不同 俗稱的「網球肘」指的是「肱骨外上髁炎」;「高爾夫球肘」則是「肱骨內上髁炎」。在高爾夫球的手肘傷害中,「網球肘」的發生比率是「高爾夫球肘」的5倍。   高爾夫的運動傷害主要是來自慢性的損傷累積,與過度使用相關,佔全部傷害的8成以上,創傷相關的運動傷害僅佔2成不到。   負責伸展手腕、伸直手指的「伸肌群」肌肉匯集成「總伸肌腱」附著在手肘「外上髁」,網球肘主要是因為「前導手」的過度使用導致外上髁傷害。症狀包括外上髁位置壓痛,以及手腕、手指伸展時產生的外上髁疼痛。常見原因包括:  ■ 握桿過緊導致肌腱的拉力增加■ 揮桿時擊打到地面造成額外拉扯■ 軀幹用力不當增加手肘施力■ 過度練習累積傷害   相對來說負責彎曲手腕、手指以及前旋前臂的多條肌肉匯集成「總屈肌腱」,附著在手肘「內上髁」,高爾夫球肘主要是因為突然的外力造成「後繼手」(通常是慣用手)的內上髁傷害。相對於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的症狀包括內上髁位置壓痛,以及手腕、手指屈曲時產生的內上髁疼痛。常見原因包括:  ■ 球桿打到石頭、樹根等阻礙物或是「挖地瓜」■ 在人工草皮、長草叢、沙坑揮桿■ 業餘選手下桿時不用前導手帶領,用後繼手去「推」球桿加速 8招預防高爾夫運動手肘傷害 要預防打高爾夫球造成的手肘傷害,最好可以透過專家指導從動作的調整開始,朝下列各個環節著手:   1. 進行核心肌群訓練:強化核心肌群可以讓「動力鏈」更流暢,減少力量從下肢傳遞到上肢時的散逸。強壯的核心肌群還能維持腹內壓力,保護脊椎,避免椎間盤凸出。   2. 改善軀幹及關節柔軟度:軀幹及關節僵硬會影響到力量的產生,為了要產生足夠的力量,動力鏈的其他部位如上肢肌肉就得代償增加施力,因而提高了這些部位的受傷機率。   3. 提高「旋轉爆發力」:高爾夫是一項旋轉性運動,除了加強上下肢的肌力及肌耐力以外,還要進行功能性的「旋轉爆發力」訓練,才能把球擊飛得更遠。   4. 修正不良動作:高爾夫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複雜的揮桿動作,如果動作模式不良,不僅發力不流暢,還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的傷害。對初學者或業餘選手來說,經常透過錄影重新檢視自己的動作並修正錯誤,是很重要的課題。   5. 選擇桿身較輕且握把稍粗的球桿:「網球肘」的發生與選手握球桿的力量息息相關。選擇配重理想、較輕的桿身搭配較粗的握把,可以減少手部握力的需求,自然能降低肌腱的負荷。   6. 適當安排休息避免過度訓練:高爾夫運動常見的「假日運動員」,平常體能就不夠好,又長期缺乏運動,突然增加大量訓練或比賽,很容易產生運動傷害。另外,連續的高強度訓練或訓練時間太長,都可能加重肌腱的負荷而導致受傷。   7. 前臂肌肉的肌力強化:強化前臂肌群不僅可以讓運動表現更好,強壯的肌腱對於力量有更好的耐受性,能降低受傷的機會。   8. 運動前至少10分鐘的充足熱身:充足的熱身能讓肌腱具有更好的彈性及抗張力,對於預防傷害有顯著的益處。 (本文作者為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國家隊指定隊醫劉又銓)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