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爬樓梯就好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適合做什麼運動?
「醫師,我現在好容易喘,一動就喘,連爬樓梯都沒有辦法。」許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病人都會深受容易喘所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由於長期吸入香菸或有害微粒,造成肺臟和呼吸道的慢性發炎,進而影響到呼吸功能。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造成咳嗽、哮鳴、黏液增加、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慢性支氣管炎是指反覆性發炎合併黏液增加,肺氣腫為肺實質組織有受到破壞。中重度患者在經過藥物控制之後,仍會有症狀,像是一點點活動就覺得喘、心肺功能下降或需持續使用氧氣。 要如何改善症狀? 首先,要先避免危險因子以防止症狀持續惡化,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或二手菸、環境空氣污染、職場塵埃、氣喘發作、感染等。此外,需要規律門診追蹤及藥物治療,並合併營養、運動及復健介入,並配合疫苗注射以避免感冒或肺炎,穩定情緒避免焦慮,才可有效改善症狀。 什麼樣的運動最適合肺阻塞患者呢?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因為覺得喘而不想活動,越不想活動則肌肉越萎縮,心肺耐力越差,然後就越來越喘,進入惡性循環,到後來變得即使只是低強度的日常生活活動都會覺得喘。規律的運動可以有效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改善呼吸容易喘的情形並增強活動量。那什麼樣的運動最適合肺阻塞患者呢? 「北歐式健走」是個不錯的運動方法。北歐因為多山地峽灣,因此北歐人常會左右手各拿一支健走杖,並藉由雙杖接觸地面的方式撐地前進,以協助行走。而這樣的健走方式,可以在健走的同時也一起利用上半身肌肉的力量對健走杖施力,讓上半身及下半身的肌肉一起參與健走時的有氧運動。 北歐式健走是很適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從事的運動。圖片來源:陳冠誠醫師提供 剛開始運動的時候可以考慮先從中等強度的運動,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開始,中等強度就是指有點喘但還可以講話的情況,然後逐漸增加強度。若戶外空氣品質不佳,則要考慮改在室內活動。 除此之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常因活動減少以及太喘,導致進食減少營養不足,造成肌肉萎縮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肌少症(Sarcopenia)的情形。此時就會建議要合併有肌力訓練,強化萎縮的肌肉。肌力訓練以一週2次,每個動作可盡力做到10~15次下,訓練期間應正常呼吸,避免憋氣,以免血壓急遽變化。 什麼樣的營養最適合肺阻塞患者呢?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會建議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減少二氧化碳滯留的情形。另外如果有肌肉萎縮或肌少症的情形,則需要特別補充蛋白質,來促進肌肉生成。 什麼樣的病人需要心肺復健? 如果是在藥物治療下仍有症狀的中重度患者,或有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導致住院的患者,就需要開始心肺復健。 過去的研究指出,肺部復健可以減少喘及不適,減少肺部充氣過度,增進骨骼肌肉功能,減少焦慮及憂鬱,增進生活品質。復健的介入建議在住院中就應及早開始,指導治療性呼吸運動,像是噘唇式呼吸技巧、腹式呼吸的訓練、呼吸肌的肌力訓練、咳嗽訓練、痰液排除等。 而出院後,則需開始進行心肺復健,特別是在監控下做有氧運動,讓患者能在安全且有效的強度下進行訓練,而如果有明顯血氧濃度下降的情形,則可以在復健過程中使用氧氣,以增進運動的耐受度。 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會有心肺疾病的共病症及運動風險,因此在開始門診復健時,可以先安排運動心肺功能測試(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找出共病症及復健運動風險,並依此安排合適的復健。 搭配心肺復健職能治療,針對目前的心肺耐力調整生活型態、指導節能運動、掌握呼吸節奏、管理焦慮情緒、搭配輔具及居家環境調整,可以讓患者可以在比較不喘的情況下,進行生活功能自理,有效增進生活品質。 最後提醒大家,戒菸還是根本之道,再搭配藥物、復健、營養、運動等,才能有效減少不適!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運動是良藥】如何在短時間增強心肺功能?認識高強度間歇訓練、降階高強度訓練
有氧運動該做多少才夠?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說法,一週應該要有5天3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運動時會有點喘的強度,才是每個人應有的有氧運動量建議。 如果生活比較繁忙沒有時間,也可以用一半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取代,一週省下75分鐘的運動時間。 以高強度運動的程度,可節省運動時間,達到健康的目的 如何定義運動強度? 如果靠感覺,一邊運動一邊能夠簡短對話交談,大致屬於中等強度運動;運動的時候喘到說不出話,就是高強度。 然而,感覺常常很主觀、很不準確。比較準確的方式是用年齡做「心跳儲備率」試算:(220-年齡-休息時的心跳速率)×(40%~59%)+休息時的心跳速率=中等強度運動範圍的心跳速率。如果更高則是高強度,更低是低強度運動。 例如40歲的人,靜止時的心律是60下,運動要能夠達到每分鐘132下以上的心跳才是高強度。 有氧運動的好處 有氧運動可降低許多慢性病風險,包括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中風和某些癌症,同時也可能有降低憂鬱、促進認知功能、減緩失智的效果。 高強度間歇運動 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是以間歇性的高強度運動(無論是在跑步機或腳踏車上衝刺、或是常見的體操、波比跳形式),來取代強度較低的慢跑等有氧運動形式。高強度間歇運動並沒有一致統一的運動菜單,但基本包含了十到數十秒的全力高強度運動,和數十秒到一兩分鐘的休息,重複數組。 例如,以最大心率>90%的強度衝刺15~60秒,恢復(緩和運動)時間45~120秒,每持續18~25分鐘,每週3次,就是一種可行的高強度間歇運動的形式。 除了一般有氧運動帶來的健康效益,有些文獻也認為高強度間歇運動比起傳統的有氧運動更能增加肌肉量、減低脂肪比例、提升心肺功能。HIIT比起中等強度運動,也有機會更有效率的促使血糖平穩、促進心肺功能,對於沒有時間的人而言,是不錯的訓練。高強度間歇是好的訓練模式,當然也必須慎選對象,因此運動前的評估很重要。沒有運動習慣、有疾病或症狀的族群,最好都能先諮詢有心肺復健、運動專長的醫師。 降階高強度訓練 降階高強度訓練(reduced-exertion high-intensity training,REHIT)是其中一種較低衝刺次數的高強度間歇運動,形式如「熱身2分鐘,衝刺20秒,3分鐘恢復,再衝刺20秒,3分鐘緩和運動」的模式。REHIT就如同其他過去針對HIIT的研究,可能是一個比較有經濟效益增進心肺功能的方式,而REHIT可能是其中一種省時間的HIIT模式。 有些研究指出,和中等強度運動比,在輕微糖尿病(沒有用胰島素、沒有用超過兩種糖尿病藥、沒有其他併發症)的病人和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一般人身上,REHIT比中等強度運動更有促進血糖平穩的好處。但這些研究目前還無法證實REHIT比其他種類的HIIT更好。 科技輔助運動訓練的效益 監測運動強度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真的要達到高強度,透過自我感覺是否「有點喘」常常不準確,尤其對運動習慣不夠好的民眾而言高估自己的運動強度很常見。網路媒體常見的「高強度間歇運動」,如果沒有真正的心律監測,常常只是低強度體操。尤其肌力體能很差的民眾,常常沒有做到真正以心律標準定義的「高強度」,就先腳痠手痠做不下去,還誤以為自己做了「高強度訓練」。 透過儀器來協助觀測運動強度、時間和生理現象等,才能符合每個人的不同狀況 運動即良藥,藥量太輕沒有效果,藥量太重則有副作用,運動也是如此。同樣一套動作,對於不同人而言可能強度完全不相同,因此使用科技監測運動強度才是真的能精準執行運動處方、符合每個人狀況的方式。 現在已有許多數據化的訓練器材,如透過智慧型的腳踏車、跑步機直接監測心跳速度設定功率,或是透過智慧型具有心律監測功能的手錶、手環記錄數據調控做操時的強度,都可以達到更客觀準確的效果,也比較有辦法讓民眾在家就能做到真正的高強度訓練。 (本文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學會(SMA)副祕書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林杏青)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ABCDE復健處方 讓肺癌術後復原快又好
依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統計結果,肺癌仍高居10大死亡癌症首位。現今肺癌每年新增約1萬3千多人,患者85%左右是非小細胞肺癌,其中8~9成是肺腺癌。目前以胸腔鏡手術當成肺癌的常規性手術,但必要時仍須進行傳統開胸手術。 然而,面對愈來愈多的肺癌病患,大多數病人術前、術後並沒有完整的復健介入,使得治療成果在生活品質上遠不如預期。 肺癌開刀後易喘? 傳統觀念是開刀後呼吸功能隨著切除肺葉大小而有不同程度下降,從5~60%都可能。然而,從最新的研究及國內已陸續跟進的臨床實務都證明,從手術前即接受心肺復健功能評估介入,並積極於住院期間接受整合性的心肺復健,對於手術期間住院天數減少、及提升心肺功能都有明顯效果。筆者的經驗中數百位接受復健病人術後的追蹤,大多數反而比起開刀前更好。 肺癌治療後病人容易咳嗽? 肺癌術後的咳嗽是常見問題,和肺癌的嚴重分期及開刀方式都沒相關,筆者的研究中也發現和術後運動能力沒相關。文獻上認為不外乎是開刀或肺癌改變了咳嗽敏感性接受器的活性。但藉由心肺復健的訓練,病人皆能大幅減少咳嗽嚴重性。 肺癌復健ABCDE是什麼? 我們以一位病人為例,54歲王先生從事金融業,不抽菸、酗酒,喜歡登山運動。除了B型肝炎外無其他疾病,這些年來咳嗽有時會有白色痰液出現,因為喘而無法再登山。 2017年10月8日,他到地區醫院進行例行員工身體健康檢查,發現右下肺葉多顆結節,轉院至本醫學中心進一步檢查顯示是肺腺癌,而於同年12月7日入院手術。12月7日入院即會診復健科,先進行了術前衛教、呼吸咳嗽功能評估,及利用心肺功能運動試驗功能評估,區分王先生的開刀風險等級,並安排了術後依心肺功能等級決定的復健計劃,12月15日出院後也安排了3個月的門診復健計劃,而肺癌復健處方跟其他心肺復健一樣,我們簡單稱之為ABCDE復健處方。 術前心肺功能運動試驗功能評估。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A(activity 活動): 住院期間的幫浦運動、肢體活動、加護病房早期下床、一般病房及出院後的行走訓練、有氧運動、四肢肌力與核心肌力訓練及胸廓與關節柔軟度訓練。 加護病房早期下床。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B(breathing 呼吸訓練): 住院期間的腹式呼吸、誘發呼吸訓練、呼吸節律訓練、下肺葉擴張訓練。單一肺葉擴張訓練及深呼吸訓練。 呼吸訓練。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利用吸氣壓力器來訓練呼吸肌肌力也是臨床常用方法,也可整合於身體核心肌力訓練中同時訓練。 呼吸壓力器整合於身體核心肌力訓練。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C ( chest care 肺部清潔咳痰): 主要教導有效咳嗽、保護傷口的咳嗽、哈氣法、自我咳痰引流、循環式呼吸咳嗽整合技巧、姿勢引流、拍痰震動等、也可使用拍痰背心,我們於治療上也發現利用復健治療常用的雷射光治療照射也可有效的抑制咳嗽。 肺部清潔咳痰。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D ( daily activity 日常活動): 鼓勵病人依據病況或復健處方配合居家活動,例如住院期會設計每天下床行走護理站次數,根據工作簡化、節能省力技巧安排日常工作,避免高溫潮濕下工作等職能復建原則。 E ( education 教育 ) : 病人得肺癌後的恐慌無助只有第一線照顧者才能理解,病人於復健過程中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正好是最佳心靈輔助者,除了教導復健技巧及疾病預防戒菸外,規律的復健運動讓病人的焦慮憂鬱情形也大大減輕。 上述技巧住院期間可運用團體復健訓練模式,除了配合度更佳更能讓病人形成病友互助團體。 手術後肺癌病患進行團體胸腔手術後復健運動。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王先生藉由積極全面的復健ABCDE,不僅順利回歸職場工作,也重拾了爬山娛樂,也許肺癌對他而言仍須再追蹤復發可能性,但現在的他可一點都不受疾病困擾,復健讓他能以最佳狀態去面對人生下一個挑戰。 (本文作者為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學術委員會主委、教育部定副教授林克隆)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