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 Tag

你聽過「構音異常」嗎?學齡前的孩子在學講話時,難免會有段話說不清楚的過程,但有些孩子則會有「臭奶呆」的現象(俗稱大舌頭),令家長擔憂會影響日後學習,針對孩子「構音異常」的問題,楊佩瑜醫師根據家長常見疑惑提出以下說明。   門診經常會遇到焦急的家長,帶著孩子來詢問有關構音的問題 :「醫師,我的孩子講話『臭乳呆』 ,阿公都叫成『阿東』,是不是要剪舌繫帶 ?」 「我的孩子兩歲,最近開始很愛講話,可是都口齒不清,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是不是該帶來接受復健治療 ?」 「構音異常」就是俗稱的「臭乳呆」是指講話過程中,咬字不清楚、語音清晰度不佳的狀況 是常見的語言問題。根據統計,在台灣學齡兒童構音異常的盛行率推估約為0.9-6.2%,孩童的語言問題中有4~5成是構音問題。   為什麼會有構音異常? 常見的構音異常原因包括: 1. 構音器官的問題:發音的過程就是空氣由肺部呼出,經過聲帶振動再經咽喉、唇、舌、齒等構音器官的作用過程 。 因此這些構音器官的構造異常,例如:唇顎裂、舌頭及舌繫帶的長 度、牙齒排列及上下顎咬合問題,都會造成構音異常 。 2. 聽力問題:語言發展是一個互動的歷程,除了模仿大人的語音外,在自己說出語音後,需有聽覺的回饋,才能幫助自我修正,有聽力障礙或聽辨能力差的孩子,無法分辨相似的語言,因此無法正確發音。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口罩不離身,在口罩遮蔽下的音量和音質會比較模糊,可能會影響語音接收的清晰度,而且口罩也遮蔽了孩童對口腔構音器官的觀察,因此有構音異常的孩童,家長應該注意口罩造成的聽覺和視覺的遮蔽,對孩童構音學習的影響。 3. 口腔運動功能不佳:唇舌動作協調能力不佳的孩子,也會造成構音異常。 4. 發展遲緩、學習能力差:根據統計,50%發展障礙的孩子,會合併有構音異常。 5. 心理/環境因素:注意力不集中或衝動的孩子,容易忽略發音的細節,而有構音異常。兒童常接觸的人,若有發音不清晰,也可能會學習到錯誤的發音。   什麼時候要開始接受治療? 孩子從 1 歲開始牙牙學語,會經歷一段發音不準、咬字不清的階段。一般而言,3歲半前的發音問題,大多是發展性的問題,構音的清晰度會隨著發音器官動作發展和協調性成熟,而隨之改善。不過要注意,這個階段是語言萌發期,家長還是要注意其語彙內容和語句結構,是否合乎同齡孩子的語言發展,不要因構音問題而忽略了語言發展遲緩。 若孩童已超過4歲,仍有明顯的構音問題,就應接受治療。因為此時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腔動作協調能力、行為認知能力及注意力,都逐漸成熟,可以藉由適當的介入,改善發音問題。而且隨著年齡成長,若仍因發音問題造成溝通障礙,也容易造成孩童的挫折感,因此4~5歲是構音異常治療的最佳時機。   構音異常的治療 對於構音異常的孩童,我們會先評估造成的原因,有哪些需要先矯治的,例如:口腔結構及聽力問題,而其中家長最擔心的就是舌繫帶太短問題,其實大多數的構音異常都不是因為舌繫帶太短,通常只有舌頭短到無法伸出下牙齦或舌尖呈現 M 型,才需要接受手術,而即使開刀後,也得接受語言治療,糾正以前習慣的發音方式。 孩子的整體發展,也是門診評估的重點,有些家長原本是因孩子口齒不清,來尋求構音治療,可是經評估後發現,在其模糊的語音下,語言發展也是遲緩的,或甚至有些是因動作協調性不佳,造成口腔構音動作不靈活,而造成的構音問題,專注力也會影響構音學習。因此除了構音評估外,還會需要整體的語言、動作、認知、社會情緒發展評估。 另外還有一種較罕見,但也是以口齒不清為臨床表現的疾病,需要加以鑑別診斷,那就是「兒童語言失用症」,其病因是大腦在語言動作計畫時出現問題,而造成說話時語音和聲調的錯誤,和前述發展性構音異常不同的特徵是:構音錯誤的不一致,重複講同一語詞時,每次出現的發音錯誤都不同,而且對多音節序列輪替的語詞(例如: pataka )會有困難,這些是需要小心鑑別診斷,找出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經由評估診斷後,語言治療師會依據孩童個別的狀況,訂定治療計畫和治療方法。一般而言,治療的原則是依據語音的發展順序,用簡單易懂的口語或視覺上的技巧,誘發孩童發出正確的語音,並建立對錯誤語音的自我覺察和自我修正。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利用各種口腔運動引導個案發聲的清晰度,例如:雙唇的動作,可以藉由上下唇用力含住壓舌棒來訓練﹔另外還有舌頭伸出口腔外,往上、下、左、右活動,大口咀嚼,吹氣球等動作,這些都是在家可以持續練習的活動。通常每次語言治療後,治療師會向家長說明治療進度,並給予家庭作業在家練習。至於構音異常的治療療程需要多久,則視個案的嚴重程度及學習狀況而定,如果在適當的時機開始治療,大部分個案都可以在小學入學前達到治療目標。   家長怎麼幫助構音異常的孩子? 在治療的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治療的目標,就是能將正確的發音,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上,因此家長的參與,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1. 配合語言治療的進度,在家持續練習:每次療程,治療師會給予家庭作業,建議每天花15-20分鐘練習,並將訓練過的音,落實在生活溝通中。 2. 放慢講話速度:講話速度太快時,容易忽略發音的細節。父母應該盡量以較慢且清晰的語音,和孩子說話。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放慢速度,這樣才能從容而準確的發音。 3. 講話時除了發音準確外,更重要的是溝通的內容:家長在注意孩子的發音過程中,更要同時注意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耐心聆聽孩子的對話,不要為糾正發音,而一再中斷孩子的說話,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也會影響他們的溝通意願,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才是治療的最終目標。 面對孩子的構音問題,家長不必過度擔心,盡早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及治療,並配合治療進度,在家練習,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要提醒家中有構音問題孩童的家長,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病情,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模式,講話時戴著口罩變成是常態,但在口罩遮蔽下,孩子接受到的語音較為模糊,再加上口罩遮住了發音時的口腔動作,少了視覺的回饋,口罩對於聽覺和視覺的遮蔽,可能會影響孩子在語言構音的學習。因此對於有構音異常的孩子,家長應更有耐心,放慢講話速度,在家作正確的發音示範。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楊佩瑜醫師)

受到病毒影響,走到哪都是帶著口罩的人們,多了一層口罩,有時連大人都比較難取解讀他人當下情感,更別說是正在發展中的兒童,專業醫師指出,長期下來其實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及情緒辨識發展,當戴口罩成為日常,如何培養孩子對臉部情緒解讀力?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近日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之下,不論走到哪裡,總是看到戴著口罩的人們,不論是布質口罩、醫療口罩,素面的、有花色的,薄薄的一層口罩確實阻絕了疾病的傳染,但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緒的傳達,多了許多距離,失去了溫度。對成人尚且如此,對兒童來說,要隔著口罩,去解讀他人的情感、表情就又更加困難了。除了當下的情境解讀困難以外,如果兒童長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生活,更會妨礙他們的社交技巧及情緒辨識的發展。   根據學者研究,臉部辨識的技巧,從嬰幼兒時期便開始發展,然而這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即便到12歲的學童(國小高年級),此技巧都尚未完全成熟。您是否注意過:成年人很容易可以辨識出熟人的幼年照片、對方戴著口罩或穿著萬聖節的裝扮,我們依然可以容易的區分出對方是誰;然而,對幼兒來說,即便是爸爸媽媽戴上了口罩,都有可能把他們嚇得哇哇大哭。   兒童時期在辨識臉部時,是去辨認各部位的單獨特徵,例如:眼睛的大小、鼻子的形狀、嘴唇的厚度等等,越小的孩子辨識、記憶的部分越少,所以當大人一戴上口罩,將五官的大部分都遮了起來,他們馬上就沒有辦法辨識眼前的大人根本是朝夕相處的父母、天天見面的老師。成年人在辨識臉部時,則是用了更高階的抽象整合型技巧,我們可以記得五官排列之間的關係,例如口鼻之間的距離、眼型及雙眼間的間距,也就是一般說的「讀出一個人眉宇之間的氣質」,因此,即便對方戴著口罩,我們仍可以從幾公尺之外辨識出對方是鄰居、同事、孩子的老師。   如何培養孩子辨識情緒的能力? 臉部除了讓我們可以辨識對方身份之外,臉上的表情更是傳遞情感、增加話語強度的工具。學習去解讀語字之外,發言者臉部上所傳達的『弦外之音』,是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如果在成長階段因為大家都戴著口罩說話,讓孩童失去了學習這些語言情緒的機會,勢必會影響日後社會化的成熟度,也影響了同理心的發展。      我們當然期待疫情能早日退去,讓大家的生活回到正常;但我們也不禁擔心,如果疫情會拖得更久,或戴口罩成為我們群眾生活的常規,抑或是在不久的未來又有什麼傳染性疾病來到,我們該如何協助孩子面對這樣的問題呢?   建議家長不妨從以下幾點開始思考: 1. 口罩「遊戲化」、「客製化」:不妨在家跟幼童練習用口罩玩「躲躲貓」(Peek-a-boo)的遊戲:在大人要戴上口罩時,用口罩遮住臉,再取下口罩把臉露出來,就像我們平常用手掩面逗弄孩子一樣,讓孩子養成熟悉「口罩」的存在。2-3歲起的孩子,開始與他們一同設計自己的、家人的口罩,利用指甲貼、紋身貼紙加工在口罩上面,可以把口罩弄得獨一無二,讓孩子感到戴上自己的口罩是一件很特別的事,也讓口罩這種「醫療用品」的形象轉化為孩子「自己的寶貝」的感覺。 2. 加強情緒表達的練習:在家中可經由繪本、或是扮家家酒等遊戲,多多強調、練習、模擬各種可能的情緒。例如我們會因為別人插隊而感到憤怒,講話語氣變大聲;醫生會為了安撫哭泣的小孩,而講話變和緩、講娃娃音…這些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場景,都可以在家經由親子共讀、共玩的活動而「事先預習」。更大一點的孩子,我們甚至可以在紙上與他們練習各種情緒的臉譜繪畫。 譬如開心笑的時候,眼睛會瞇成 一個下弦月的形狀;表示驚訝時,眼睛會變大。這樣,即便口罩遮住了大部分人的口鼻,我們仍能從臉部其他的蛛絲馬跡去讀出對方的情緒。 3. 對於 ASD「泛自閉光譜」的孩子:他們常常過度注意事物的細節而沒有整體的概念,本來就難以經由表情去了解對方的情緒, 對於戴上口罩之後的情緒理解就更為困難了。指導這孩子如果單以表情圖卡,往往只是讓他們「認知」圖片代表意義,而無法去感受圖片後面的情緒 。大人應該要直接將情緒轉化為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例如「你這樣做讓媽媽很傷心」(再示出傷心表情的圖卡)、「你今天穿這件漂亮的裙子,笑得好開心!」( 開心的圖卡),而不單是語氣的變化( 這樣細微改變的差異,對 ASD 的孩子較難理解)。當我們戴著口罩說話時,也可以多加點肢體姿勢的表達,強化語意之外的訊息,也要試著教導孩子觀察他人的動作、姿勢等線索。 4. 讓孩子了解防疫是一件「很酷的事」:就像電影、卡通中的超級英雄總是專著制服一樣,幫助我們防疫的醫療人員也總是專著制服,我們如果想要也變成超級英雄,『戴上口罩』也是我們的制服喔!「洗手」、「戴口罩」都是又能保護別人,又能保護自己的事,是一件很酷很棒的行為!   這場世紀之疫,來得又急,去得又慢,全球許多孩子都無法如常上學,人與人的社交距離、信賴感,也都大幅得改變。為人父母、教育者,也有一籮筐的新問題必須面對,這些新興的問題,或許誰都不是專家,只能從做中學習、摸索。口罩限縮了孩童對臉部辨識發展的問題, 希望能藉此獲得更多重視與討論。    作者|天母品恆復健科診所曾子嘉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