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 Tag

台灣的過敏氣喘兒不少,「游泳」常是醫師建議可以運動的項目,但是家長一定還是會有許多疑慮,林口長庚復健科林杏青醫師這篇文章,提供給家有過敏兒的爸媽參考。 小明五歲就被醫師診斷患有氣喘,因為叔叔伯伯阿姨都說馬路上空氣髒對呼吸道不好,不太敢帶小明出門運動。上國小以後,小明跟同學比起來體力很差,不管打球還是跑步,體育成績都是班上倒數。一個乾冷的冬天小明上體育課時和同學打球,突然呼吸困難喘起來。   媽媽帶小明去看醫師,醫師說小明因為長期不運動心肺功能不是很好,建議小明可以去游泳鍛練肺活量。可是小明去游泳後反而常常會咳嗽,呼吸很喘,媽媽擔心小明是否不適合去游泳,怎麼游泳後反而更喘了?   再去給醫生看之後發現不是游泳本身的問題,而是游泳池的殺菌藥劑造成小明氣喘。醫生建議可改到通風良好的戶外游泳池,很快小明游泳後的咳嗽問題就不再發生, 體能越來越好, 體育成績也越來越進步。   許多父母都會擔心有氣喘的孩子能不能運動,即使詢問過醫師仍擔心運動後會誘發氣喘。過度擔心運動的後果,往往使得孩子心肺功能和體力變差,導致在很低強度的活動也會誘發氣喘,陷入惡性循環。   復健科專科醫師建議,規律及適度運動,能提高氣喘孩童的身體健康。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可避免容易吸入乾、冷空氣、空氣汙染物和過敏原的運動,因為這樣的運動容易在運動後誘發氣喘。與許多運動相比,游泳是很適合氣喘孩童的運動,不但可以鍛鍊肺活量,讓每一次呼吸更有效率因而減少喘氣次數,也增強心臟功能、減少氣喘急性發作頻率、有益整體健康。游泳時,由於泳池內的溼度高,不會使氣管乾燥冷卻,因此較不會在運動後誘發氣喘,尤其在溫水泳池游泳更是如此。   孩童的生理發展本身就需要每天六十分鐘比較激烈的運動,足夠的運動量不只減少未來心血管疾病、肥胖的發生,也幫助骨骼成熟,對建立自信心等心理發展、認知能力和學業表現都有可能有幫助。對於大於五歲理解能力發展成熟的孩子,游泳不枯燥又有益身心健康,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運動形式。台灣許多學校及運動中心已經普遍設有游泳池,帶孩子游泳方便又可行。   氣喘兒游泳避免發作,選擇泳池要注意4點 不過家長們須注意,許多游泳池使用含氯消毒劑,雖能含氯消毒劑能有效殺死細菌防止感染性疾病傳播,但氯也會與人體所分泌的汗水、尿液或口水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容易引發氣喘的物質「三氯化氮」,誘發氣喘。有些研究顯示,早於兩歲的兒童,如果有比較長的時間接觸含有「三氯化氮」的消毒水,會有比較高的比例罹患氣喘。   因此除了運動項目的選擇,環境也很重要。父母為氣喘的孩子選擇游泳池時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有效避免游泳引發孩子的氣喘: 1、 挑選使用非氯消毒劑的泳池。例如使用臭氧或銅銀系統消毒的游泳池比使用含氯消毒劑的泳池安全,較不易引起氣喘發作。2、 選擇通風狀況良好的室外游泳池。通風狀況良好的室外游泳池不易造成池內含氯消毒物質累積,比較不會刺激呼吸道。3、 如果選擇室內游泳,應該盡量選擇天花板較高的泳池。室內泳池每小時的換氣次數應該大於六次比較理想。4、 避免擁擠不衛生的游泳池。池內的口水、汗水、尿液越多,「三氯化氮」的產生會增加,會增加氣喘發作的機率。   整體而言,游泳仍然是一種非常適合氣喘孩童的運動。一般只要平常使用藥物治療將症狀控制穩定,其實對這樣的運動訓練都有不錯的適應能力,不用對運動引發的氣喘過度擔心。因為運動引發的氣管收縮在沒有接觸刺激物質(乾、冷、髒空氣、空氣汙染、過敏原等)之後很快就會恢復了。   萬一真的在游泳時感覺呼吸明顯變得急促困難、有喘鳴的呼吸聲、胸悶、咳嗽等情形,應該立即讓孩子停止運動,充分休息直到症狀改善為止,才能再繼續運動。對於還是比較容易頻繁發作的氣喘患者,在游泳前可以加上十到十五分鐘讓心跳明顯增加的暖身運動,來降低運動後的氣喘發作風險;也可以在運動前、後使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來預防。只要注意環境、適當使用藥物、注意游泳時的狀況、做好暖身,讓有氣喘的小朋友學游泳並不特別需要擔心,游泳仍然可以是健康又有趣的運動。 作者簡介|林杏青醫師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EIM(運動及良藥)認證運動處方醫師、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及台灣柔術總會合作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醫師,我現在好容易喘,一動就喘,連爬樓梯都沒有辦法。」許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病人都會深受容易喘所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由於長期吸入香菸或有害微粒,造成肺臟和呼吸道的慢性發炎,進而影響到呼吸功能。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造成咳嗽、哮鳴、黏液增加、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慢性支氣管炎是指反覆性發炎合併黏液增加,肺氣腫為肺實質組織有受到破壞。中重度患者在經過藥物控制之後,仍會有症狀,像是一點點活動就覺得喘、心肺功能下降或需持續使用氧氣。 要如何改善症狀? 首先,要先避免危險因子以防止症狀持續惡化,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或二手菸、環境空氣污染、職場塵埃、氣喘發作、感染等。此外,需要規律門診追蹤及藥物治療,並合併營養、運動及復健介入,並配合疫苗注射以避免感冒或肺炎,穩定情緒避免焦慮,才可有效改善症狀。 什麼樣的運動最適合肺阻塞患者呢?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因為覺得喘而不想活動,越不想活動則肌肉越萎縮,心肺耐力越差,然後就越來越喘,進入惡性循環,到後來變得即使只是低強度的日常生活活動都會覺得喘。規律的運動可以有效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改善呼吸容易喘的情形並增強活動量。那什麼樣的運動最適合肺阻塞患者呢? 「北歐式健走」是個不錯的運動方法。北歐因為多山地峽灣,因此北歐人常會左右手各拿一支健走杖,並藉由雙杖接觸地面的方式撐地前進,以協助行走。而這樣的健走方式,可以在健走的同時也一起利用上半身肌肉的力量對健走杖施力,讓上半身及下半身的肌肉一起參與健走時的有氧運動。 北歐式健走是很適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從事的運動。圖片來源:陳冠誠醫師提供 剛開始運動的時候可以考慮先從中等強度的運動,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開始,中等強度就是指有點喘但還可以講話的情況,然後逐漸增加強度。若戶外空氣品質不佳,則要考慮改在室內活動。 除此之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常因活動減少以及太喘,導致進食減少營養不足,造成肌肉萎縮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肌少症(Sarcopenia)的情形。此時就會建議要合併有肌力訓練,強化萎縮的肌肉。肌力訓練以一週2次,每個動作可盡力做到10~15次下,訓練期間應正常呼吸,避免憋氣,以免血壓急遽變化。 什麼樣的營養最適合肺阻塞患者呢?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會建議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減少二氧化碳滯留的情形。另外如果有肌肉萎縮或肌少症的情形,則需要特別補充蛋白質,來促進肌肉生成。 什麼樣的病人需要心肺復健? 如果是在藥物治療下仍有症狀的中重度患者,或有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導致住院的患者,就需要開始心肺復健。 過去的研究指出,肺部復健可以減少喘及不適,減少肺部充氣過度,增進骨骼肌肉功能,減少焦慮及憂鬱,增進生活品質。復健的介入建議在住院中就應及早開始,指導治療性呼吸運動,像是噘唇式呼吸技巧、腹式呼吸的訓練、呼吸肌的肌力訓練、咳嗽訓練、痰液排除等。 而出院後,則需開始進行心肺復健,特別是在監控下做有氧運動,讓患者能在安全且有效的強度下進行訓練,而如果有明顯血氧濃度下降的情形,則可以在復健過程中使用氧氣,以增進運動的耐受度。 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會有心肺疾病的共病症及運動風險,因此在開始門診復健時,可以先安排運動心肺功能測試(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找出共病症及復健運動風險,並依此安排合適的復健。 搭配心肺復健職能治療,針對目前的心肺耐力調整生活型態、指導節能運動、掌握呼吸節奏、管理焦慮情緒、搭配輔具及居家環境調整,可以讓患者可以在比較不喘的情況下,進行生活功能自理,有效增進生活品質。 最後提醒大家,戒菸還是根本之道,再搭配藥物、復健、營養、運動等,才能有效減少不適!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