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夾腳拖不適合跑步的六大原因
2021紐約5000公里超馬挑戰賽,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獲得第二。他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甚至引起國外選手效法來緩解腳部腫脹,讓大家的對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的可行性大感好奇。事實上國內曾多次舉辦夾腳拖馬拉松賽,參賽人數逾千人,這群夾腳拖跑步愛好者也被稱為「夾腳幫」。 由於長期投入運動醫學專業,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筆者往往會被好奇的記者或朋友問到: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醫師意見相同,筆者是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羅選手的優異表現,看似讓所有否定夾腳拖跑步的人們瞠目結舌,但這就證明夾腳拖是好的跑鞋嗎?這篇文章中,筆者就要跟大家仔細分析傳統夾腳拖的問題! 《醫師反對穿夾腳拖跑步的六大原因》 醫師們之所以認為傳統夾腳拖不適合用來跑步,有以下的原因: 1. 缺乏足弓支撐 2. 缺乏壓力緩衝 3. 缺乏足踝及足跟支撐 4. 改變步態及下肢用力的方式 5. 包覆性不足 6. 足底貼合度不足 《夾腳拖的鬆動特性是主要問題》 夾腳拖的透氣以及不束縛,可能是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長距離跑步時鞋子不合腳會導致足部腫脹以及腳趾摩擦鞋內面時導致指甲瘀青,夾腳拖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它的開放狀態也造成了鬆動不穩定的特性,導致後續的眾多問題。 《步態改變引起問題多》 為了固定鬆動的夾腳拖,走路和跑步的姿態可能會改變,腳趾必須額外出力(夾或抓)固定拖鞋,導致「錘狀趾(hammertoe )」的足部變形。改變的動力鍊更可能產生腳踝、小腿、膝蓋、髖關節周圍構造的額外負擔,甚至引起下背疼痛。鬆動的鞋身,如果沒有穿著襪子,更會增加人字膠條與皮膚的摩擦,產生水泡。 穿著夾腳拖時用力異常也會影響走路或跑步的方式,根據統計,穿著夾腳拖移動時的步幅(stride length)明顯比穿跑步鞋短,代表移動相同距離時,足部的衝擊次數會更多。傳統夾腳拖的底部材質通常很薄所以缺乏緩衝,加上穿著夾腳拖時足底的最大壓力比較高,長期穿著跑步不僅會造成足底筋膜炎,也會提高疲勞性骨折的風險。如果在硬質的路面活動,風險就會更高。 《腳踝扭傷和腳趾受傷的風險增加》 夾腳拖的「啪嗒」聲是因為鞋底容易在足跟觸地前提早接觸地面,使得落地時鞋面不穩定,加上缺乏足踝穩定構造,以及足弓支撐,更增加腳跟觸地時的不穩定性,讓腳踝扭傷的風險大幅提高。 穿夾腳拖時,外露的腳趾被路面障礙物或路面傷害的風險也提高很多。當跑者疲勞時,腳趾離地(toe clearance)動作不確實,或人字膠條斷裂時,都容易導致腳趾摩擦地面引起傷害。 《跑鞋與夾腳拖的差異》 根據研究顯示,一雙好的跑鞋應該要有下列特色: 1. 鞋身包覆性跟貼合度要好 2. 鞋底要有彎曲能力且能貼合腳底 3. 要有足夠的足踝及足弓支撐 4. 合適的大小,避免鬆動 5. 鞋楦及鞋頭有適當空間 6. 要有足夠的緩衝能力 7. 要有良好的透氣性 這樣看起來,傳統夾腳拖優於跑鞋的地方,就只有鞋楦跟鞋頭的空間以及透氣性,缺點還是比較多。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傳統夾腳拖,是因為最近有些從運動拖鞋改良而成的運動夾腳拖,不僅加強了人字膠條的固定性及耐用度,加厚鞋底,甚至設置氣墊,有足弓支撐結構,修正了很多傳統夾腳拖的缺點,增加了運動的適應性,與傳統夾腳拖有很大的差異。 但這樣的拖鞋始終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在許多方面還不能真的能取代傳統跑鞋,品質也良莠不齊。即使少數人合用,並不代表這類鞋適合所有的跑者,只能說優秀的跑者在技術及身體能力條件加持下,跑步不會受到這類改良過的夾腳拖影響。或是在選手腳部腫脹時,使用改良夾腳拖可以讓跑者得以持續推進里程。但這類夾腳拖鞋對成績的促進效應,其實有待商榷。筆者尤其建議跑步初心者應該還是從正規的跑步鞋入手,避免一開始就用運動夾腳拖作為主要跑鞋。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拖鞋也會不斷進化,誰知道未來會不會有能完美替代跑鞋的夾腳拖呢?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特定的族群、比賽或甚至團體,而是為了宣導正確的觀念。雖然穿著傳統夾腳拖運動是不值得效法的行為,但期待未來跑鞋發展精進,能開發出更好的材質,滿足眾多跑者對透氣的需求,以及解決腳部腫脹,腳趾撞擊鞋面的困擾。 最後,恭喜羅選手順利摘下紐約超馬挑戰賽第二名!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聯新國際醫院 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又銓醫師)
腳踝扭傷「速消腫秘訣」曝光!醫授2招「免開刀」:馬拉松也能跑
相信大家都有過不小心腳踝扭傷的經驗,這種刺骨而痠麻的疼痛感,肯定讓大家都難以忘記。 腳踝扭傷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走路或爬樓梯,都有可能發生。 尤其對運動員而言,更希望能快速減輕疼痛,盡快回到場上。 對此,我們就來看看復健科醫師也分享2招促進復健的方法吧!但也強調,如果有明顯疼痛的情況,最好還是前往醫療院所檢查較為保險。 台灣復健醫學會、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杏青提到,腳踝受傷後,通常會以3個方向進行檢查。 第一、徒手評估 醫師指出,透過前後推拉及擠壓小腿位置測試,可檢查腳踝韌帶是否有不穩定、有肌肉韌帶受傷的情形。 第二、影像X光 若腳踝內、外2個凸點往上6公分,或中足的地方有明顯疼痛,便建議安排X光檢查以排除骨折的可能性。 第三、 超音波 復健科醫師能用超音波檢查判斷腳踝是否有積水、辨別韌帶受傷的位置及程度、是否有骨頭表面極細微的小骨折。 https://youtu.be/vrMHsbZqOnU 醫學提問小教室:扭傷是否一定要開刀才會痊癒? 林杏青醫師提到,如果是單純的韌帶受傷,有經過好的復健訓練治療,多半不需要開刀治療。 曾經有遇過患者,有兩條韌帶沒有修復,但經過訓練可以跑馬拉松。人體的「結構是否完美」和「功能表現」常常不是等號,訓練腳踝周圍的肌肉可以重新穩定關節,韌帶是否有百分之百完美恢復不是最重要的。 《初步扭傷處理》 最初扭傷處於急性腫痛時,林杏青醫師建議,可用冰敷搭配緩和運動稍作舒緩。 首先將腳泡在冰水裡,同時上、下、左、右緩慢轉動,待腫痛稍微好一點時,可以改成熱敷,搭配熱敷進行腳踝活動度的訓練。 《較改善後處理》 腳傷腫痛狀況較為改善後,可採用「金雞獨立」的方法,練習身體平衡感。 林杏青醫師解釋,先讓單腳站立,同時閉上眼睛,身體可微微晃動,並利用腳踝周圍的肌肉去做平衡。另外,也可透過單腳踮腳尖及深蹲的動作為腳踝的力量做訓練,這2個動作反覆做8到12下,中間休息3到5分鐘,每天做3組。若訓練時沒有明顯疼痛,可以拿重物做上述訓練,如:啞鈴、水瓶等。 《恢復正常處理》 恢復到可正常活動時,可再透過類似打羽毛球方式的「米字步」練習敏捷、協調及爆發力,最後再循序漸進嘗試打球等專項運動練習,如此一來,不僅降低未來的受傷機率,返回賽場也能更為順利。 原文刊登於《東森新聞雲》 (本文作者:台灣復健醫學會、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杏青)
走路內八、扁平足不可不慎,你家小孩是低張力寶寶嗎?
孩子每次運動都會跌倒、扭傷?小心是肌肉低張力造成的問題。常見肌肉低張力,像是扁平足、走路內八、W型坐姿,都會使孩子肌肉過度延展,導致關節不穩,影響足部的發育,該如何避免?怎麼治療?讓復健科醫師告訴你。 12歲的孩子由爸爸、媽媽、奶奶一起陪伴進來。是一個長得很俊秀英挺的年輕孩子,發育很好,已經有小大人的模樣了。 他能文能武,會彈鋼琴、也踢足球 ,但看起來卻不是那麼有自信 。原來爸爸常說他的走路老是內八,看起來既不好看,又沒有精神;在足球運動中,甚至雙腳都扭到過。檢查後發現,其中一邊的韌帶已經有撕裂傷、腳踝關節有鬆動不穩的狀況,造成腳部平衡控制不好、活動度變差、肌力不足……讓孩子又更容易扭傷了。 詳細理學檢查評估後,我告訴孩子的父母,問題的源頭其實是「腳型」,而腳型的問題跟孩子肌肉的低張力有關係。 肌肉低張力代表什麼意思? 「為什麼我的孩子走一小段距離,就一直說腳很累不想走?」「孩子喜歡跟小朋友跑步踢球,但腳踝怎麼老是會扭到?」「叫他跑步,孩子就說膝蓋受傷不舒服,是不是偷懶啊?」「走路內八,真的好難看!叫他改正姿勢都不聽。」 這些常常困擾父母的狀況,小心是孩子肌肉低張力造成的問題。 常見肌肉低張力:走路內八、W型坐姿 低張力孩子的肌肉,常常處於過度延展、拉長的狀態,導致關節不穩(包括脊椎及四肢關節)。 常見的就是W型坐姿,也就是把髖關節內轉、大腿往內、小腿在外。因為肌肉張力低,這個姿勢對他們而言,像把關節鎖在固定的位置,是最不費力的,但相對也造成許多問題。 低張力的孩子習慣坐的時候用W型的方式,常無法跟正常孩子一樣,隨時靈活的轉位,包括軀幹旋轉、跪姿爬行以及站立,這些對孩子的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內八更常見於這類低張力的孩子。 以正常的發展來說,孩子從開始站立行走之後,2歲前幾乎都是內八、2歲後慢慢往外轉、4歲時就跟成人一樣,約有8度的外八了。如果之後還是持續內八的原因,有7成以上都跟髖關節過度內轉有關。最常見的就是低張力的孩子,尤其是習慣W坐姿,讓髖關節經常處在內轉的位置。 除了內八的問題之外,低張力的孩子因為關節的鬆動,也容易引起所謂的「發展性扁平足」。每個剛來到世界上的嬰兒,都是十足的扁平足,肥墩墩的腳板是父母覺得最可愛、最喜歡觸摸的。當孩子開始站立步行,會刺激足部肌肉,2歲後正常的腳弓就會開始發育。 不能忽略的腳型問題 孩子腳型問題,常常容易被父母所忽略。正常的腳弓很重要,它是足部的「發動機」,提供孩子好的站立穩定、平衡控制。如果孩子肌張力太低,踝關節穩定度不足,站立時腳骨過度往下塌陷,會使得腳弓發育不全。 即使腳弓有部份發展,「功能性」的扁平足(不站立時有看到腳弓,站立時腳弓就塌陷不見) 也會造成以後重覆腳踝扭傷、平衡控制不好、膝蓋疼痛……等問題。 常見孩子在運動過程中,腳踝扭傷、膝蓋疼痛,但可能沒幾天好了,父母就不以為意。其實許多重覆受傷的問題,都會造成慢性疼痛與關節不穩,不能不慎! 量身訂做矯正鞋墊,扁平足問題迎刃而解 腳弓的正常發育期大概在2歲之後,到了9歲骨頭成長完成。在這段時間,如果發現孩子有功能性扁平足、腳弓發育不佳,可以在2歲之後開始評估,量身訂做矯正鞋墊,同時透過適當的運動指導,來刺激腳弓發育。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平衡控制不佳,導致下肢運動傷害等問題。 9歲之後,腳弓發展完成,矯正鞋墊一樣可以讓腳型恢復到正確生物力學的擺位,但是刺激腳弓生長的療效就微乎其微了。 扁平足矯正前後比對。王嘉榆提供。 扁平足矯正前後比對。毛琪瑛提供。 上述案例的這位12歲孩子,經過穿特製、量身定做的矯正鞋墊後,內八的情況完全改善,令同行長輩們嘖嘖稱奇,奶奶說自己的膝蓋也常不舒服,還有嚴重拇指外翻的問題。我告訴奶奶,「低張力、扁平足是有家族遺傳的,大人這些症狀,就是以前沒有矯正,引起的長期問題 。」 隨著醫療的進步,成人的矯正鞋墊也有非常好的療效。選擇好的鞋子,不需要增加鞋子的長度與深度,換上量身定做的矯正鞋墊,許多膝蓋疼痛、扁平足、足底筋膜炎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因此,房子的根基(腳型)真的很重要,父母可以盡早為孩子立好房子的地基(腳型)。 長期低張力,姿勢不好,肩頸酸痛 臨走前,奶奶突然說孩子到現在都還趴著做功課,磨到兩邊的手肘都長繭了!我心裡覺得不可置信,檢視孩子的手肘,真的有厚厚的繭。於是問孩子是否有上背肩頸不舒服的症狀?孩子頻頻點頭。 低張力的孩子往往無法維持脊椎在一個正常的角度擺位,因此在讀書做功課時,會用圓肩、圓背的方式,長期下來,脊椎關節會因過度受力而造成不適。 看著孩子我感到些許不捨,其實,許多孩子低張力的問題,如果能夠即早發現,甚至在嬰兒成長過程中,父母透過適當的帶領與陪伴,讓肌張力正常發展,後續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毛琪瑛/淡水實康復健科診所 資深顧問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醫師幫你打一針 受傷好更快
#1增生療法是什麼? 增生療法是將增生劑注射至受損的軟組織如韌帶、肌腱、關節軟骨等,以刺激身體重新啟動修復反應 目前常用之增生劑為高濃度葡萄糖溶液、濃縮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等 增生療法之適應症包含肩膀旋轉肌腱病變、網球肘、退化性關節炎、韌帶受傷等運動傷害、肩頸腰部疼痛等等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文獻統計治療效果為82%患者有明顯進步。 #2為什麼要打針? 輕微受傷->修復OK 受傷嚴重->自我修復較差->反覆受傷-> 結構受損、退化 當然不是一受傷就要打針才會好! 人體都有一定的修復能力,輕微受傷就算不理他可能都自己會好。 但是如果受傷的比較嚴重,自我修復無法完全,或是部分結構本身血液循環就比較少,受傷原本就較難修復(如:韌帶、軟骨) 。這時候利用增生療法注射在受傷患部,可以再次誘發人體修復反應,增強組織強度並減輕疼痛。 如果受傷沒有積極治療,組織修復不完全,容易反覆受傷,最終導致結構永久性退化。這時候再來治療效果就比較差了。 #3增生療法安全無副作用 增生療法像是給受傷的組織施肥,促進生長與修復。 原料天然,葡萄糖或濃縮自體血小板都是人體本來就有的成分,相當安全。 增生療法不使用類固醇,因此沒有類固醇之副作用。 注射之風險如出血或感染極為少見,配合超音波導引,注射精準度提高,可獲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