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醫師,我家小凱三不五時就喊腳痛!到底有沒有問題啊?」媽媽問。 眼前這位9歲小男孩,剛剛在診間外跑來跑去,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不舒服。 「是不是傍晚之後他才喊小腿痛?隔天依然活蹦亂跳,好像沒事一樣?」醫師一邊幫孩子觸診一邊問到。 「對對對!我們之前做了好多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媽媽點頭如搗蒜。 「很可能是生長痛喔!」醫師不疾不徐的說,跟小凱媽媽解釋生長痛的前因後果。 究竟什麼是生長痛?生長痛跟孩子成長發育有沒有關係呢?   什麼是生長痛? 「生長痛」是學齡孩童間歇性肌肉骨骼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據統計,每10個在學的孩子,就有1~2人曾受生長痛之苦。 生長痛典型的症狀,就是像故事中的小凱:早上活蹦亂跳,到了傍晚或睡前,便開始痛起來。疼痛的位置大多在大腿、小腿或是膝窩附近,常常兩腳同時發生。每次痛起來,短則數分鐘,長則數小時。有時症狀太劇烈了,影響到睡眠,讓孩子痛到醒來,然而到了隔天,孩子走路跑跳一如往常,好像完全沒事一樣。上面的狀況常反反覆覆,一個禮拜發生一兩次。     生長痛跟生長有關嗎? 「生長痛」這個名稱乍聽之下,會讓人誤以為是孩子快速成長抽高所導致;不過,生長痛最常發生在3~12歲的孩子,而人類成長最快的時期,其實是在嬰兒與青少年時期,而且生長痛的好發部位跟孩子生長拉高的重點區域並不完全吻合。所以,生長痛跟快速成長沒有很直接的關係。 至於生長痛的原因,雖然目前還是個謎,但是醫學界認為生長痛可能與以下兩者有關: ●  孩子活動力旺盛,造成肌肉過度使用而疲乏 ●  孩子可能對疼痛較敏感。研究發現,有生長痛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發生偏頭痛及肚子痛等狀況,對於壓力的忍受度也較低,甚至更容易有憂鬱的症狀 此外,還有部分研究顯示,扁平足、維生素D缺乏或局部組織血流稍微不足的孩子,也比較可能有生長痛。總歸來說,目前沒有任何理論,可以完整解釋生長痛的所有症狀。 什麼時候應該就醫? 生長痛有兩個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消失」以及「不會影響孩子正常的活動」。 如果孩子疼痛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劇烈,或是有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減輕、關節或疼痛部位腫脹,甚至影響到走路,使得孩子活動受限,建議盡快就醫。 若孩子沒有上述的症狀,爸爸媽媽還是不放心,想給醫生檢查,建議在就醫之前,可以先幫孩子作「疼痛日記」:紀錄每一次疼痛的日期、開始時間、持續時間、疼痛的位置,當天有沒有作什麼體育活動等。如此一來,醫生看了疼痛日記,就能更迅速的給予建議! 若懷疑有肌肉肌腱或關節等結構性的傷害,醫師會先以肌肉骨骼超音波評估,以防生長痛的背後其實藏著運動傷害需要盡快處理的狀況。 如何治療生長痛? 若經醫師評估為生長痛,家長能適當認識生長痛並且不過於擔心相當重要,同時要給予孩子鼓勵及心理支持。孩子的日常生活及運動與醫師討論後適度調整即可,不需要完全終止。 通常局部熱敷、按摩,就能讓孩子舒服不少。若生長痛過度影響睡眠,可以考慮給予有止痛效果的​​乙醯氨酚類藥物(Acetaminophen)。此外,研究發現,適度肌肉伸展,可以幫助孩子遠離生長痛,建議伸展動作如下: 結語 生長痛在學齡孩童相當常見,然而孩子有生長痛並不代表即將進入快速生長期。若經醫師評估肌肉肌腱韌帶關節等結構沒有明顯傷害,生長痛可以透過局部熱敷、按摩及伸展運動得到很大的緩解。要特別提醒的是,很多生長痛有心理的成分,因此家長的同理支持與鼓勵,對孩子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  Margaret Evans, A., & Doreen Scutter, S. (2004). Prevalence of “growing pains” in young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45(2), 255–258. Pavone,

一位韓國的著名女星罹患鼻咽癌,之前她一直以為自己是慢性鼻炎問題,確診時已經癌症末期,令人唏噓。   治療鼻咽癌的方法以放射治療或同步放射及化學治療為主,部分病人因局部腫瘤侵犯神經,或因接受上述治療後,頸、口、咽、喉部軟組織纖維化及萎縮,可能引起嚴重程度不等的頸部僵硬、牙關緊閉、吞嚥障礙。其中吞嚥困難不但造成癌症病人及家屬照顧上的困擾,嚴重的話還可能因食物殘渣掉進呼吸道,造成吸入性肺炎。   吞不下的困擾 4大解方來幫忙 由於放射治療或同部放射及化學治療的慢性後遺症,可能會造成口腔、舌頭、咽喉部纖維化,導致吞嚥動作不良、協調性變差、口水減少,影響咀嚼及吞嚥功能。病人常需要用水幫助食物下嚥,有時會感覺食物吞不下去卡在喉裡,或會嗆到。有些病人食物會由鼻孔溢出,可以使用口顎部的牙科裝具來預防,請向牙科醫師求助。 吞嚥困難的復健治療,主要的目的是使食物能由口腔傳送進入食道(即自然由口進食),並避免食物進入呼吸道。治療方法大致分為4個方向,簡介如下:  一、增進口腔動作的控制及喉部關閉之活動,包括: 1. 加強口腔動作的運動,如口腔關節活動、唇部運動、口型維持運動、舌部運動、放鬆、及阻力性的運動(剛開始時,請先對著鏡子練習)。此外,亦可利用各種質地、形狀的食品或替代品訓練口腔肌力及協調動作。  a. 唇臉運動:嘟嘴做出「屋」的口形、張大口做出「阿」的口形、抿嘴唇、微笑,咧嘴笑、鼓雙頰(像要吹氣球)等動作。練習發音,如ㄅ、ㄆ等音(可對著鏡子練習)。 (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頭頸癌的吞嚥復健簡介〉) b. 顳顎關節運動:下巴向左右兩側移動、下顎向前移動(戽斗動作)、嘴巴用力張開。 (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頭頸癌的吞嚥復健簡介〉) c. 舌部運動:舌頭前伸、縮回、抬高頂上顎、向上捲、推兩側臉頰、做清潔牙齒動作。練習發音,如ㄉ、ㄊ、ㄐ、ㄑ、ㄒ等音。 (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頭頸癌的吞嚥復健簡介〉) 2. 加強喉部關閉之運動,如吞嚥時用大力吞,使喉部上抬,以增加關閉喉部的肌力;或用力發「一」及用發假音的方式,可加強聲門關閉的肌力。   二、改變吞嚥時的姿勢 改變吞嚥時姿勢的目的,是用較安全有效的管道使食物進入食道,並利用重力(地心引力)來協助維持食物的位置,幫助食團的傳送。由於有不同障礙的病人需使用的方式不盡相同,請先詢問您的醫師或治療師,經過吞嚥功能的評估後,再針對個人的問題設計最適合的吞嚥方法。 以下簡介幾種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可單獨或合併使用。最好先接受吞嚥治療,確認此方法安全有效後,再回家練習。 1. 進食時一般建議採取正坐90度,身體微微前傾的姿勢。 2. 吞嚥時低頭:可預防食物過早掉入咽喉,減少吸入至呼吸道的危險。 3. 下巴抬高:協助食物向後送至咽喉。 4. 頭部轉向患側:目的是將患側關閉,使食團經由正常健康側進入食道。 5. 頭部側傾向正常側:目的是幫助食團由正常健康側進入食道。 6. 進食後半小時內宜維持上半身直立姿勢,避免食物逆流或嗆咳。   三、用特殊的方法來改變自然的吞嚥模式,增加吞嚥安全 常用的手法如下: 1. 一口食物多吞幾次:增加吞嚥的次數,以將堆積在咽喉部的食物吞乾淨。 2. 閉氣–吞嚥–咳嗽:吞食物前先吸一口氣,然後閉氣,再將食物吞下,其目的是協助將呼吸道關閉;吞嚥後再咳嗽,目的是將喉部入口處的食物清除乾淨。 3. 閉氣–低頭–吞嚥–咳嗽:如此可更降低食物掉入呼吸道的機率。 4. 閉氣–抬頭–吞嚥–咳嗽:如此可利用重力協助食物向後送至咽喉部。 5. 練習吞嚥時,將手指放在咽喉部,維持喉部上抬達4秒後再放鬆。目的是加強喉部上抬以關閉呼吸道,本方法剛開始練習時口中不宜有食物或其他東西。   四、代償方式 所謂代償方式即改變食物特性, 以減少病人吞嚥困難的症狀。常用的方法有: 1. 改變食物的質地:一般而言,濃稠狀的食物較安全好吞,液狀食物好吞但容易嗆到,固體食物較不會嗆到但較吞不下去。建議食用潤滑感較好的食物,找出容易吞下去,又不易嗆到的食物質地。可以用太白粉勾芡、或加上山藥、洋菜粉;或將食物打碎、吃稀飯、蒸蛋、布丁等。 2. 改變食物的味道:增加味覺刺激可增進食慾,但需在合適的範圍,避免太過刺激性的食物。  3. 調整一口的量:通常小口小口慢慢吃是較好的方式。 4. 延長進食的時間,或改以少量多次方式進食。 5. 若口腔及舌頭動作不良,或牙齒咀嚼功能障礙,可使用湯匙、小注射筒、或粗吸管以幫助食物向後送至咽喉部。 建議練習吞嚥的運動次數是每天做3遍,每遍將需要練習的動作各做6~10次,最重要的是每日持續不斷的練習。較佳的練習時間是正常進食的時候及進食前,進食前的運動有助於進食,而正常的進食時間則是最自然的練習時機。 雖然吞嚥治療的方法不少,但很遺憾的,有極少數情況嚴重的病人,即使經過吞嚥治療,但經口進食時食物仍然容易掉至呼吸道,而有吸入性肺炎的危險,長期仍需依賴胃管或鼻胃管以攝取足夠的營養。   鼻咽癌的預後較其他許多癌症為佳,五年存活率高達6~8成。 但病人接受治療後所留下的後遺症,需要用心的專業陪伴。 成功的吞嚥復健,得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治療。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輔大附屬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彭薏雯)

驚傳41歲的納豆因腦壓過高並出血, 住院接受引流手術。 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中風,其實飲食及生活型態環境的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些正值事業巔峰的青壯年族群一旦發生,往往對家庭產生重大的衝擊,是不容輕忽的問題。 腦中風可以區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二種類型,梗塞性是指腦血管因阻塞造成腦部缺氧,而出血性則是因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多數的中風是屬於梗塞性的,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較少。然而,在年輕型中風則不太一樣,出血性中風佔了大多數,發生以男性較多。 造成年輕型腦出血的成因,最常見是因血壓過高且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往往會讓血壓突然飆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這也使得冬天較容易有中風的發生。 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稱為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除此之外,顱內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型(AVM)也是常見原因, 後者病發時甚至會合併劇烈頭痛。還有特別是在久坐少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飲食、三高及吸菸的族群身上,更要小心年輕型中風的到來。平常如果有心悸、胸悶、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 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之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感覺異常、平衡不良、高張力等問題發生,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也因此患者經醫療處置後,生命跡象穩定後,便需要開始進行積極復健。一般的腦栓塞中風,可以是中風7天內就開始復健。 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需時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復健的時間。 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 1. 急性期: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 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 2. 積極復健期: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 3. 慢性維持期: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   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過復健之後的成效佳,研究顯示經復健後的功能進步幅度顯著較一般中風患者更佳。然而儘管在生活自主上有顯著的進步,還是有患者會因為嚴重功能喪失而無法於六個月內重返社會。 隨著近年來中風復健的長足進步,也看到更多復原的曙光。因此積極的復健配合上情緒的支持對這群年輕型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 提醒您,腦中風並不只發生在銀髮族,年輕及中年族群亦要小心!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中風的風險因子,避免腦中風,監控並治療危險因子,是預防年輕型中風的不二法門。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回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定需要做到的努力。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台大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醫師)

據統計,30%的孩童有足部問題,其中「扁平足」是最常見的原因。 孩子在2歲前足弓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多數都是扁平足。隨著年齡漸長,扁平足的比例逐漸下降,到了10歲只有約15%的孩子有扁平足。扁平足不一定會有症狀,部分孩子久站或運動過後感覺足部疼痛,到復健科就診時才發現是扁平足。 到底什麼是扁平足?孩子的扁平足可以透過什麼運動改善呢?   什麼是扁平足? 足部除了骨頭支撐人體的重量,還需要肌腱及韌帶等軟組織構成的足弓,才能像彈簧一樣在跑跳等動作時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不僅保護足部,也讓動作更順暢。足弓由三個部位構成: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當支撐足弓的力量不足或是因結構性因素而塌陷,就稱為扁平足。其中內側縱弓正常時較高也較明顯,因此扁平足常是以內側縱弓的塌陷來判斷。 扁平足有兩種: ●  彈性扁平足(flexible flat foot):又稱功能性扁平足。沒有受力時看得到足弓,然而著地承受身體重量時足弓就塌陷。彈性扁平足是最為常見的型態,可能原因包括肌腱韌帶支撐力不足、韌帶鬆弛低張力、阿基里斯腱過度緊繃、肥胖。其中阿基里斯腱過度緊繃常出現在快速生長期(8 ~ 15歲)的孩子,踝關節背屈(腳背向上的動作)角度受限,故以中足的動作代償,造成足弓發育異常甚至足部疼痛。 ●  僵硬扁平足(rigid flat foot):又稱病理性扁平足。不管有沒有承重,足弓都呈塌陷狀態。可能原因包括足部結構異常、韌帶鬆弛低張力、疼痛、肥胖。 扁平足的孩子由於足部支撐力及穩定度不佳,較無法長時間站立,跑跳也可能感到足部疼痛,若已有症狀則建議就醫由復健科醫師評估。   扁平足的孩子要注意什麼? 足弓塌陷使足部直接跟地面接觸,缺少了足弓的彈性緩衝,壓力直接施加在足底,長期可能造成足底筋膜炎、拇指外翻、腳踝容易扭傷、膝蓋疼痛等問題。 可以透過下面的方法讓扁平足的孩子遠離傷害: ●  體重控制:體重過重是扁平足的危險因子,不僅給足部施加過多壓力,還會影響足弓發育 ●  鞋墊:矯正鞋墊可以撐起足弓、讓足部回到正常的位置,並且分散足部壓力 ●  運動:透過伸展緊繃肌群、強化足部肌肉,促進足弓發育,維持足部穩定性及功能   扁平足孩子可以這樣動 孩子的足弓從2歲發育直到12歲,而6歲前是足弓發育最重要的時間。研究顯示,足部內在肌群肌力訓練可以增加足部穩定性、減少疼痛及促進足弓發育。以下是建議扁平足孩子可以做的居家運動。 ●  縮足運動(short foot exercise):足部內在肌群猶如軀幹的核心肌群,負責足部穩定,透過縮足運動強化足部內在肌群,增強足部穩定性 ●  小腿上提 ●  腳趾上抬 ●  腳趾捲曲 ●  小腿/阿基里斯腱伸展   結語 很多孩子的足踝或膝蓋疼痛,其實跟扁平足有關。若孩子不耐久站及運動時反覆疼痛,建議至門診評估孩子是否有扁平足,並且從事適合孩子的扁平足矯正運動。    參考資料 Ozonoff MB. Pediatric Orthopedic Radiology. J Pediatr Orthop. 1992; 12(4): 548. Volpon, J. B. (1994).

你們常常讓孩子在家時坐在學步車、幫寶椅當中 ,而出門就換到兒童推車或兒童座椅嗎? 小心讓孩子成為「低張力寶寶」。低張力孩子可能容易累、甚至會有發展遲緩、學習困難的情形發生,如何協助孩子發展正常的肌肉張力,毛琪瑛醫師給予以下建議。   什麼是「張力」與「肌力」 我們全身所有的的肌肉即使在不動的時候,也不是完全鬆垮的,而是有一定的長度, 維持內在的張力,這是使關節與姿勢穩定很重要的因素。所有動作的發生,都是要先從好的穩定度開始。有一個好的肌肉張力,在啓動肌肉的時候才能有好的收縮力。 毛琪瑛醫師提供 正常肌肉張力有助於孩子維持軀幹的穩定度,增加肢體的協調性、活動度。同時有利於粗動作、細動作以及語言、學習各方面的發展。而導致低張力的原因, 除了神經和肌肉系統疾病(如腦性麻痺、唐氏症、小胖威利…),更多是良性先天的低張力(家族基因遺傳)甚至小嬰兒受照顧的方式,以及感覺整合發展不佳,尤其是前庭覺與本體覺。   低張力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  容易累,無精打采 ●  很柔軟,關節活動度很大 ●  肌肉力量比較不足,耐力不佳 ●  不容易維持好的站、坐姿勢 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 ●  偏好 W 坐姿 ●  常常會合併有發展遲緩的狀況 ●  應付學校課業常有困難,書寫困難, 閱讀容易漏字、漏行 ●  不願意接受新的嘗試,容易放棄 毛琪瑛醫師提供   肌張力是如何發展建立的 頭部翻正反射(抱住小嬰兒身體倒向一邊時,它的頭會自動回正),在孩子兩三個月開始建立,開展孩子的高度,也讓聽覺、前庭覺和視知覺逐步的發展,建立空間概念,四肢的活動能力。從此慢慢開展他們所認知的世界!肌張力的發展,讓孩子在趴著的時候開始將頭抬高,漸漸的手臂可以伸直, 胸部可以抬得更高, 這樣的姿勢控制,在一步進展到背部,最後到骨盆,為孩子的爬行開始做準備。   爬行的重要性 透過爬行,擴大探索的區域,讓孩子的知覺發展更進一步。也開始進化頭部軀幹的伸展張力,為之後的站立、行走、跳躍做準備。肌肉張力發展好,核心才有機會強化,提升之後運動協調能力。肌肉張力發展好,也可以預防孩子之後彎腰駝背的不當姿勢。如果肌肉張力發展不好,甚至對之後的高功能學習,讀寫能力、思考…都會有影響。爬行也提升孩子肩胛的穩定度, 上肢的肌力,真的要讓孩子充分的爬行!   箱子寶寶症候群 這幾年有一個新名詞叫做「箱子寶寶症候群」CBS(container baby syndrome) 商人推陳出新的產品,打著讓你輕鬆照顧孩子的口號。兒童推車、學步車、兒童座椅、幫寶椅取代了媽媽的擁抱。美國最近的研究報告,家人(包括媽媽)一天當中,抱孩子、背孩子的時間已經遠低於兩小時。孩子從一個「箱子」到另外一個「箱子」,嚴重影響到正常肌張力的發展。 毛琪瑛醫師提供   國外的兒童發展學家甚至建議,每天要讓嬰兒趴在肚子上(Tummy time),像超人一般,一天至少半個小時, 可以分次執行,刺激孩子的肌肉張力發展。孩子不喜歡這個動作嗎?請你試著跟他一樣的高度玩耍,提供能夠吸引他的玩具。 毛琪瑛醫師提供      頭部翻正反射的發展整合不佳,孩子容易成為低張力! 頭部翻正反射跟內耳前庭、視覺以及腦功能有關。如果前庭覺有關的刺激不足, 發展不佳,影響平衡以及雙側協調性,運動功能表現受限;很難坐挺、坐定在一個空間裡,難以專心;也很難瞭解自己與空間的關係,無法有好的人際互動。 翻正反射也與視知覺的發展有關,頭部動作與視覺的整合很重要。正常孩子頭或身體移動時,依然維持視覺專注,甚至眼睛移開後,還是能夠很快回到原有固定的目標,譬如看黑板寫下老師的內容以及跳行閱讀。有問題時,視覺記憶不好,甚至有時會被誤為是有閱讀障礙。   如果孩子有低張力,怎麼辦? 低張力不是一種病,父母的瞭解與作為,可以改變孩子的未來!好的對待陪伴方式, 而不是過度的保護。正向積極有耐心,但不焦急!不會馬上好,但一定會越來越好。要能持久以每天的活動去改善孩子的肌肉張力。建議對於低張力、覺醒度低的孩子, 可以間歇式的讓他們從事一些活動。例如跳床、在球上彈坐( 即使 3 分鐘也有幫忙, 孩子覺醒度不好了,不要硬撐做功課, 就讓他起來動動…)、跳小馬…,尤其小學生半小時到 45 分鐘下課,一定要讓孩子到教室外活動。不要罰不能下課,不要罰抄寫,否則下一堂課的上課狀況往往更糟。希望能夠有正常的張力,「玩」很重要!要能設計各種有趣的活動,提升孩子的動機。   什麼樣的低張力孩子,需要專業的治療? 低張力的孩子比較容易合併發展遲緩,通常他們開始爬行、站立、走路的速度會比一般孩子來得慢, 平衡與雙側協調性差。精細動作以及語言發展( 低張力孩子有時也會影響到口語的發展,嘴巴比較閉不起來,容易流口水,不喜歡吃硬的食物,咀嚼能力差)也會比較差。 低張力孩子也容易合併專注力不佳,書寫困難,因為要維持固定的姿勢需要耗費很大的能量,也讓他們在同時要集中專注、書寫產生困難。而往往上肢,包括肩胛穩定度不足, 手腕力量不夠, 也增加他們書寫的難度。 低張力的孩子也容易合併感覺統合障礙,尤其是前庭覺與本體覺、視知覺。前庭覺影響平衡控制、專心度; 本體覺協助孩子瞭解自己在空間的位置,自己與物體的相關位置, 控制力道,不至於顯得笨拙。視知覺協助閱讀書寫與精細動作的控制。專業的職能治療師會針對這樣的孩子,評估他的前庭覺、視知覺、本體覺、

  舉重為台灣在奧運場上帶來許多光榮時刻,健身風氣也越來越盛行,然而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可以從事重量訓練嗎?會不會因為施加過多壓力在骨骼影響生長板的發育,進而導致長不高呢?   小孩可以做重訓嗎? 討論發育中的孩童能不能做重量訓練之前,要談談什麼是「重量訓練」。 很多人想到重量訓練,就聯想到舉重、槓鈴、臥推等等大重量的訓練,但其實重量訓練,或稱「肌力訓練」,泛指所有對肌肉施加力量,讓肌肉主動收縮與其對抗的訓練,包括奧運場上的舉重、健身房的機械式器材,也包括啞鈴、壺鈴及使用彈力帶的阻力訓練。 由於孩童的生長板相較於成熟的骨頭較為脆弱,1980年代的觀念是,重量訓練及肌肉收縮對骨骼施加的壓力可能影響生長,而且也不會有額外好處。然而,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告訴我們,只要根據小孩的年紀及承受力設計適合的重量訓練,不僅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很低,也不會對小孩的生長發育有負面影響。專家認為,從7-8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安全地從事經過專業評估、調整的重量訓練,而重量訓練不僅沒有壞處,還會為孩子帶來額外的好處。 家長常想了解的是,舉重是否會影響脊椎的發育,甚至讓孩子長不高?許多研究共同的結論是,舉重作為孩子重量訓練的一環,不僅不會影響發育,還可以改善身體組成、增強心肺耐力。常見的啞鈴及壺鈴只要適度使用,也可以讓孩子得到重量訓練的好處而不影響發育。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從事重量訓練的強度要謹慎拿捏,若孩子可做到的最大重量為RM,訓練的重量建議落在60~80%的RM,可以降低受傷的機率。   重訓對小孩的好處 現在我們知道,只要小孩從事適合的重量訓練,不僅不會影響生長發育,此外還有下列好處: • 降低長大後發生心肺疾病的機率:20年前的大型醫學研究已經告訴我們,早期建立小孩的運動習慣,可以讓孩子長大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下降,而將重量訓練加入小孩的運動菜單,可以讓運動更多元豐富有趣,小孩也比較不會對單一種類的運動感到厭煩。 • 減少肥胖:許多醫學研究發現,重量訓練可以改變肥胖兒童青少年的新陳代謝以及身體組成,減少體脂肪的比例。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翻成白話文就是讓身體可以更有效率的將血糖代謝掉,不讓過多的血糖堆積成脂肪。 • 促進骨骼健康:直覺上,我們會擔心重量訓練的壓力傷害骨頭,但其實骨頭是一個活的器官,一直在新陳代謝,適度的重量訓練其實可以幫助骨頭生長、增加骨骼強度、降低成年後骨質疏鬆的風險,此外,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力,而更強的肌力可以增加對骨頭的刺激,幫助骨頭成長。 • 提升運動表現:研究顯示,重量訓練可以讓運動的表現更好,包括跳躍高度、跑步速度、平衡穩定度等,對於自信心也會有所提升。 • 降低運動傷害風險:從事運動確實就有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但研究顯示有從事重量訓練的孩子,發生運動傷害的機會較低。 • 幫助小孩長高   重訓幫助小孩長高 研究發現,重量訓練不僅不會傷害小孩成長,反而會增加血液中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的濃度,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跟長高有很密切的關係。此外,許多研究顯示,重量訓練後,血液中生長因子的濃度會顯著上升。 因此,讓小孩安全地從事重量訓練,可能幫助長高。   如何讓小孩安全做重訓? 讓小孩安全地從事重量訓練重點在於下面幾個面向: • 適當的重量及組數 • 間隔的休息時間 • 動作的確實度 • 合適的運動環境 • 平衡及協調度訓練 • 依成長調整訓練內容    以下是建議可以讓孩子安全從事的重量訓練 • 小牛推車:父母抓著孩子雙腳,孩子用手腕撐著自己的體重前進,除了作為重量訓練,更可以作為有趣的遊戲促進親子關係,也加強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 • 核心穩定:孩子背靠瑜伽球,雙手拿啞鈴交替舉起,腰背核心肌群出力穩定身體。強化核心肌群也可輔助矯正孩子的姿勢。 • 下肢肌力:前腳弓箭步、後腳背靠在椅子上,蹲下2秒再回到原姿勢,做10次再換腳。強化下肢肌力及穩定度。   結語 跟傳統的認知相反,重量訓練對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不僅無害,反而可以輔助長高,並且在減少肥胖等許多面向都有幫助。要提醒的是,小孩的重量訓練原則跟成人不同,在專業人員的陪伴和評估訓練下,才能讓孩子得到重量訓練的好處且遠離運動傷害。    參考資料 Kriström, B., Lundberg, E., Jonsson, B., & Albertsson-Wikland, K. (2014). IGF-1 and Growth Response to Adult Height in a Randomized GH Treatment Trial in Short Non-GH-Deficient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9(8), 2917–2924. Bareket Falk, Alon Eliakim

「自閉症」對一般父母來說,是一個熟悉卻又不甚了解的名字。自閉症是什麼?會有那些徵狀?高雄市上琳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瑾俐提醒,若2-3歲孩童出現以下5種表現,家長就須注意,及早療育。   媽媽牽著2歲半的曉華走進診間,醫師和媽媽談話時,曉華完全沒有理會他們,獨自不斷的旋轉椅子,既沒有口語眼神也沒有與人交集。媽媽表示曉華從小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不太理人也很少看人,重點是一直不會講話,且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只要不照著他的習慣走就會大發脾氣。在親友的建議下,媽媽帶曉華來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媽媽接著用焦慮的語氣詢問醫師:「請問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類似曉華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自閉症」對一般父母而言常是一個常聽到卻又不甚了解的名詞,當聽到孩子和「自閉症」連上關係時,伴隨而來的往往是逃避、焦慮、猶豫與罪惡感,也有部分家長會主張孩子在接受評估時是在陌生環境面對陌生人員,可能會因為不配合而能力被低估,並不應該以單次的評估就立下診斷。為了降低這些情緒與疑慮,家長應對自閉症有足夠的認識,才能以最熟悉又親密的角度去觀察孩子,若孩子真的是自閉症,也才能夠去理解和接納,進而協助孩子成長。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是什麼呢?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大腦中的神經元及突觸連結的方式與正常人不同,進而影響腦中的資訊處理。有研究提出自閉症可能與懷孕期間的感染或使用不當的藥物有關;另有報告顯示3%的自閉症和遺傳有關;也有研究人員發現7個相關的基因組,但自閉症真正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自閉症的病徵表現個別差異極大,可以由終生無法獨立自我照顧,到經過治療和訓練後近乎常人。根據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已將自閉症和其他較輕微的類型(如亞斯伯格症候群或其他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合併統稱成「自閉症光譜」一起進行診斷和討論。自閉症的盛行率隨著診斷定義的嚴格程度而不同,根據一份2017年的研究報告統計,在已開發國家約有1.5%的兒童被診斷為自閉症光譜患者,而男性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比女性高出4至5倍。   自閉症5種徵狀,家長須注意 自閉症主要是社會互動能力、社交語言、象徵性及想像性遊戲能力發展遲緩,且從嬰幼兒時期就可能開始出現以下的表現,家長一般在自閉症孩童2到3歲以前就會注意到其狀況。 1. 情緒、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困難:臨床上,多數的自閉症患者有語言發展遲緩,其口語出現的年齡會比一般兒童來的慢,可能有較長的仿說期,就是只會複誦聽到的單字或詞彙,需經過多次的仿說,才能慢慢將語言與實際的情況配合起來,進而了解意思;當自閉症兒童開始有口語時,他們還可能出現代名詞「你」、「我」、「他」等分不清楚的現象,這種現象可持續數年之久。在非語言的溝通發展也會有遲緩的表現,缺少非語言的行為來協助溝通的進行,例如不會使用眼神接觸、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或手勢來表達人際的互動溝通及其需要。 2. 社交互動障礙:自閉兒從小就比較不與人互動,包括與照顧者很少有眼神的交會、無法對照顧者建立依戀關係等。有口語的自閉症兒在與人對話時通常缺乏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互動式溝通,反而像是在把過去學過的語詞用機械式的方式表達出來。此外,他們常會聽不出對方的弦外之音,也無法從語氣或臉色來瞭解對方的情緒。 3. 明顯的固定興趣及重複行為:自閉症兒童在玩具的使用上,常常不按玩具的正常玩法,而有自己獨特的使用方式,且會出現反覆機械性的玩法,如:把車子倒過來不停的轉動輪子,或者把車子排成一排等。另外自閉症兒童也常有固定而難以更改的儀式性行為,如:只蓋固定的被子或出門只走一定的路線等;有時在語言、溝通思考方面也會出現固定的模式,如重覆問固定的問題,且要父母用固定的方式回答。 4. 某些感官知覺敏感:部分自閉兒童會對某些感官的刺激敏感,如對某頻率的聲音有聽覺敏感而難以忍受;或是因為觸感敏感而無法接受用梳子梳理頭髮等。 5. 其他表現:自閉症兒童也可能有粗動作或細動作的發展遲緩,但通常沒有語言方面來的顯著。另外約有70%的自閉症兒童合併智能不足,但仍有智能正常甚至資優的。   自閉症是一個發展性疾患,並不會只出現在孩童時期,而是一個終身相伴的課題,且症狀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改變。自閉症並無法經由開刀或藥物來治癒,但可以藉由及早療育和行為訓練來減少其不適宜的行為,並降低因社交及溝通功能障礙所帶來的影響。目前臨床上有許多有效的療育方法,例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音樂和藝術治療等等。自閉症兒童需要父母及家人的早期發現,將孩子帶至復健科或兒童心智科接受評估和診治,結合醫療、復健和教育體系的多方合作,進行早期療育,才能使孩子得到最大的助益!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高雄市上琳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瑾俐醫師)

你聽過「構音異常」嗎?學齡前的孩子在學講話時,難免會有段話說不清楚的過程,但有些孩子則會有「臭奶呆」的現象(俗稱大舌頭),令家長擔憂會影響日後學習,針對孩子「構音異常」的問題,楊佩瑜醫師根據家長常見疑惑提出以下說明。   門診經常會遇到焦急的家長,帶著孩子來詢問有關構音的問題 :「醫師,我的孩子講話『臭乳呆』 ,阿公都叫成『阿東』,是不是要剪舌繫帶 ?」 「我的孩子兩歲,最近開始很愛講話,可是都口齒不清,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是不是該帶來接受復健治療 ?」 「構音異常」就是俗稱的「臭乳呆」是指講話過程中,咬字不清楚、語音清晰度不佳的狀況 是常見的語言問題。根據統計,在台灣學齡兒童構音異常的盛行率推估約為0.9-6.2%,孩童的語言問題中有4~5成是構音問題。   為什麼會有構音異常? 常見的構音異常原因包括: 1. 構音器官的問題:發音的過程就是空氣由肺部呼出,經過聲帶振動再經咽喉、唇、舌、齒等構音器官的作用過程 。 因此這些構音器官的構造異常,例如:唇顎裂、舌頭及舌繫帶的長 度、牙齒排列及上下顎咬合問題,都會造成構音異常 。 2. 聽力問題:語言發展是一個互動的歷程,除了模仿大人的語音外,在自己說出語音後,需有聽覺的回饋,才能幫助自我修正,有聽力障礙或聽辨能力差的孩子,無法分辨相似的語言,因此無法正確發音。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口罩不離身,在口罩遮蔽下的音量和音質會比較模糊,可能會影響語音接收的清晰度,而且口罩也遮蔽了孩童對口腔構音器官的觀察,因此有構音異常的孩童,家長應該注意口罩造成的聽覺和視覺的遮蔽,對孩童構音學習的影響。 3. 口腔運動功能不佳:唇舌動作協調能力不佳的孩子,也會造成構音異常。 4. 發展遲緩、學習能力差:根據統計,50%發展障礙的孩子,會合併有構音異常。 5. 心理/環境因素:注意力不集中或衝動的孩子,容易忽略發音的細節,而有構音異常。兒童常接觸的人,若有發音不清晰,也可能會學習到錯誤的發音。   什麼時候要開始接受治療? 孩子從 1 歲開始牙牙學語,會經歷一段發音不準、咬字不清的階段。一般而言,3歲半前的發音問題,大多是發展性的問題,構音的清晰度會隨著發音器官動作發展和協調性成熟,而隨之改善。不過要注意,這個階段是語言萌發期,家長還是要注意其語彙內容和語句結構,是否合乎同齡孩子的語言發展,不要因構音問題而忽略了語言發展遲緩。 若孩童已超過4歲,仍有明顯的構音問題,就應接受治療。因為此時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腔動作協調能力、行為認知能力及注意力,都逐漸成熟,可以藉由適當的介入,改善發音問題。而且隨著年齡成長,若仍因發音問題造成溝通障礙,也容易造成孩童的挫折感,因此4~5歲是構音異常治療的最佳時機。   構音異常的治療 對於構音異常的孩童,我們會先評估造成的原因,有哪些需要先矯治的,例如:口腔結構及聽力問題,而其中家長最擔心的就是舌繫帶太短問題,其實大多數的構音異常都不是因為舌繫帶太短,通常只有舌頭短到無法伸出下牙齦或舌尖呈現 M 型,才需要接受手術,而即使開刀後,也得接受語言治療,糾正以前習慣的發音方式。 孩子的整體發展,也是門診評估的重點,有些家長原本是因孩子口齒不清,來尋求構音治療,可是經評估後發現,在其模糊的語音下,語言發展也是遲緩的,或甚至有些是因動作協調性不佳,造成口腔構音動作不靈活,而造成的構音問題,專注力也會影響構音學習。因此除了構音評估外,還會需要整體的語言、動作、認知、社會情緒發展評估。 另外還有一種較罕見,但也是以口齒不清為臨床表現的疾病,需要加以鑑別診斷,那就是「兒童語言失用症」,其病因是大腦在語言動作計畫時出現問題,而造成說話時語音和聲調的錯誤,和前述發展性構音異常不同的特徵是:構音錯誤的不一致,重複講同一語詞時,每次出現的發音錯誤都不同,而且對多音節序列輪替的語詞(例如: pataka )會有困難,這些是需要小心鑑別診斷,找出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經由評估診斷後,語言治療師會依據孩童個別的狀況,訂定治療計畫和治療方法。一般而言,治療的原則是依據語音的發展順序,用簡單易懂的口語或視覺上的技巧,誘發孩童發出正確的語音,並建立對錯誤語音的自我覺察和自我修正。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利用各種口腔運動引導個案發聲的清晰度,例如:雙唇的動作,可以藉由上下唇用力含住壓舌棒來訓練﹔另外還有舌頭伸出口腔外,往上、下、左、右活動,大口咀嚼,吹氣球等動作,這些都是在家可以持續練習的活動。通常每次語言治療後,治療師會向家長說明治療進度,並給予家庭作業在家練習。至於構音異常的治療療程需要多久,則視個案的嚴重程度及學習狀況而定,如果在適當的時機開始治療,大部分個案都可以在小學入學前達到治療目標。   家長怎麼幫助構音異常的孩子? 在治療的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治療的目標,就是能將正確的發音,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上,因此家長的參與,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1. 配合語言治療的進度,在家持續練習:每次療程,治療師會給予家庭作業,建議每天花15-20分鐘練習,並將訓練過的音,落實在生活溝通中。 2. 放慢講話速度:講話速度太快時,容易忽略發音的細節。父母應該盡量以較慢且清晰的語音,和孩子說話。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放慢速度,這樣才能從容而準確的發音。 3. 講話時除了發音準確外,更重要的是溝通的內容:家長在注意孩子的發音過程中,更要同時注意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耐心聆聽孩子的對話,不要為糾正發音,而一再中斷孩子的說話,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也會影響他們的溝通意願,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才是治療的最終目標。 面對孩子的構音問題,家長不必過度擔心,盡早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及治療,並配合治療進度,在家練習,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要提醒家中有構音問題孩童的家長,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病情,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模式,講話時戴著口罩變成是常態,但在口罩遮蔽下,孩子接受到的語音較為模糊,再加上口罩遮住了發音時的口腔動作,少了視覺的回饋,口罩對於聽覺和視覺的遮蔽,可能會影響孩子在語言構音的學習。因此對於有構音異常的孩子,家長應更有耐心,放慢講話速度,在家作正確的發音示範。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楊佩瑜醫師)

兒童與青少年運動傷害,是兒童來復健科求診常見的原因。其中有些略為矮小的孩童,是經過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評估後,建議加強運動,希望能藉此刺激生長發育。 究竟,什麼樣的運動可以幫助兒童青少年長高?運動時,又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呢?   為什麼我的孩子長不高? 很多家長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長不高? 首先,要認知的是,孩子的身高跟父母的遺傳關聯很大。臨床上會以父母給予孩子的遺傳身高(midparental height)來預測孩子成年後的身高,公式如下: • 男生目標身高 = (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2) / 2 ± 7 公分 • 女生目標身高 = (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2) / 2 ± 5 公分 公式前半段來自父母的身高平均,加或減12是因為根據研究,男女身高的中位數相差12公分。公式後半段的±7(男生)或5(女生)則是一個標準差,身高加減一個標準差仍在合理範圍。 因此,若父母的身高不高,孩子長得高的機率確實較低。 第二個要考慮的是,評估的時間點對嗎?研究指出,女孩平均在在11.5歲時,長高的速度最快。此外,由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協助評估骨齡,則可以從骨齡推估出更加準確的時機。 那麼,如果父母身高不高,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孩子長高呢?   孩子長高的正確觀念—運動 孩子成長的四本柱:基因、運動、飲食、睡眠,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先天的基因,但後三者可以努力達標,讓孩子完全發揮父母遺傳基因的潛力,長到應有的目標身高。其中,運動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已是老生常談,但原因為何呢? 1. 運動會消耗能量、使血糖下降,進而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促進身體成長,並且保留重要的身體建材——蛋白質。而缺乏運動會使體內生長激素的濃度下降,累積更多脂肪。值得注意的是,若長期過度運動,使生長激素濃度持續過高,生長激素的受器反而會彈性疲乏,無法達到促進生長的效果。 2. 運動會伴隨肌肉反覆收縮,因而給骨頭施加壓力,刺激生長板的細胞分化。   研究指出,符合下列標準的運動較能刺激生長激素作用: • 達到一定強度,讓體溫適度增加、心跳呼吸稍微增快、流汗並且微喘 • 適度肌力訓練 • 間歇而非持續不間斷的運動 關於運動時間,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建議兒童青少年一天至少要運動60分鐘,體育課、通勤及遊戲玩樂的時間也要計入。    如何運動可以幫助長高? 籃球是最常被認為可以幫助孩子長高的運動。2020年的義大利研究發現,經過12周籃球訓練的12歲孩子,在身體組成及表現的各個面向,包括淨體重(肌肉為主)、跳躍高度、速度敏捷度等都有進步。籃球運動裡的跳躍及肌肉收縮可以刺激生長板,而衝刺、傳球、投籃等以間歇有氧運動為主的動作,則已經被證實可以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因此可以讓孩子適度從事籃球運動幫助成長。   跳繩則是另一個常跟長高連在一起的運動。跳繩可以給生長板適度的壓力、刺激長骨成長,此外可以調整頭頸及軀幹的姿態,讓脊椎伸展並且強化肌力。研究發現,短暫快速的有氧運動,例如跳繩,會讓生長激素的濃度在運動15分鐘後開始上升,並且在運動末期達到高峰,一般建議單次運動時間為30分鐘。   下面是有助孩子成長發育的運動: 1. 有氧運動:提升核心體溫,可以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並且加入跳躍的動作刺激生長板 • 慢跑 • 跳繩 • 單腳跳 • 球類運動:籃球、羽球等 2. 肌力訓練:一個循環做6~12次,一天做2~4個循環 • 弓箭步 • 橋式(臀橋) • 跳躍-深蹲 3. 伸展運動:每個姿勢維持30秒、休息10秒,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3個循環 • 眼鏡蛇式 • 體前彎 • 貓拱背 •

2021紐約5000公里超馬挑戰賽,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獲得第二。他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甚至引起國外選手效法來緩解腳部腫脹,讓大家的對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的可行性大感好奇。事實上國內曾多次舉辦夾腳拖馬拉松賽,參賽人數逾千人,這群夾腳拖跑步愛好者也被稱為「夾腳幫」。 由於長期投入運動醫學專業,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筆者往往會被好奇的記者或朋友問到: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醫師意見相同,筆者是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羅選手的優異表現,看似讓所有否定夾腳拖跑步的人們瞠目結舌,但這就證明夾腳拖是好的跑鞋嗎?這篇文章中,筆者就要跟大家仔細分析傳統夾腳拖的問題!   《醫師反對穿夾腳拖跑步的六大原因》 醫師們之所以認為傳統夾腳拖不適合用來跑步,有以下的原因: 1. 缺乏足弓支撐 2. 缺乏壓力緩衝 3. 缺乏足踝及足跟支撐 4. 改變步態及下肢用力的方式 5. 包覆性不足 6. 足底貼合度不足   《夾腳拖的鬆動特性是主要問題》 夾腳拖的透氣以及不束縛,可能是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長距離跑步時鞋子不合腳會導致足部腫脹以及腳趾摩擦鞋內面時導致指甲瘀青,夾腳拖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它的開放狀態也造成了鬆動不穩定的特性,導致後續的眾多問題。    《步態改變引起問題多》 為了固定鬆動的夾腳拖,走路和跑步的姿態可能會改變,腳趾必須額外出力(夾或抓)固定拖鞋,導致「錘狀趾(hammertoe )」的足部變形。改變的動力鍊更可能產生腳踝、小腿、膝蓋、髖關節周圍構造的額外負擔,甚至引起下背疼痛。鬆動的鞋身,如果沒有穿著襪子,更會增加人字膠條與皮膚的摩擦,產生水泡。 穿著夾腳拖時用力異常也會影響走路或跑步的方式,根據統計,穿著夾腳拖移動時的步幅(stride length)明顯比穿跑步鞋短,代表移動相同距離時,足部的衝擊次數會更多。傳統夾腳拖的底部材質通常很薄所以缺乏緩衝,加上穿著夾腳拖時足底的最大壓力比較高,長期穿著跑步不僅會造成足底筋膜炎,也會提高疲勞性骨折的風險。如果在硬質的路面活動,風險就會更高。 《腳踝扭傷和腳趾受傷的風險增加》 夾腳拖的「啪嗒」聲是因為鞋底容易在足跟觸地前提早接觸地面,使得落地時鞋面不穩定,加上缺乏足踝穩定構造,以及足弓支撐,更增加腳跟觸地時的不穩定性,讓腳踝扭傷的風險大幅提高。 穿夾腳拖時,外露的腳趾被路面障礙物或路面傷害的風險也提高很多。當跑者疲勞時,腳趾離地(toe clearance)動作不確實,或人字膠條斷裂時,都容易導致腳趾摩擦地面引起傷害。 《跑鞋與夾腳拖的差異》 根據研究顯示,一雙好的跑鞋應該要有下列特色: 1. 鞋身包覆性跟貼合度要好 2. 鞋底要有彎曲能力且能貼合腳底 3. 要有足夠的足踝及足弓支撐 4. 合適的大小,避免鬆動 5. 鞋楦及鞋頭有適當空間 6. 要有足夠的緩衝能力 7. 要有良好的透氣性 這樣看起來,傳統夾腳拖優於跑鞋的地方,就只有鞋楦跟鞋頭的空間以及透氣性,缺點還是比較多。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傳統夾腳拖,是因為最近有些從運動拖鞋改良而成的運動夾腳拖,不僅加強了人字膠條的固定性及耐用度,加厚鞋底,甚至設置氣墊,有足弓支撐結構,修正了很多傳統夾腳拖的缺點,增加了運動的適應性,與傳統夾腳拖有很大的差異。 但這樣的拖鞋始終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在許多方面還不能真的能取代傳統跑鞋,品質也良莠不齊。即使少數人合用,並不代表這類鞋適合所有的跑者,只能說優秀的跑者在技術及身體能力條件加持下,跑步不會受到這類改良過的夾腳拖影響。或是在選手腳部腫脹時,使用改良夾腳拖可以讓跑者得以持續推進里程。但這類夾腳拖鞋對成績的促進效應,其實有待商榷。筆者尤其建議跑步初心者應該還是從正規的跑步鞋入手,避免一開始就用運動夾腳拖作為主要跑鞋。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拖鞋也會不斷進化,誰知道未來會不會有能完美替代跑鞋的夾腳拖呢?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特定的族群、比賽或甚至團體,而是為了宣導正確的觀念。雖然穿著傳統夾腳拖運動是不值得效法的行為,但期待未來跑鞋發展精進,能開發出更好的材質,滿足眾多跑者對透氣的需求,以及解決腳部腫脹,腳趾撞擊鞋面的困擾。 最後,恭喜羅選手順利摘下紐約超馬挑戰賽第二名!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聯新國際醫院 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又銓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