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運動 更要保健

運動對孩子的好處有很多,除了對骨骼發展有幫助,還能提高反應、靈敏、平衡……等。什麼樣的運動適合孩子呢?又該如何運動才是有效的呢?讓專業醫師來告訴你。 很多家長都會忽略了運動對兒童的重要。兒童因處於骨骼還在發育的階段,這時運動對骨骼發育相當有幫助,同時還可避免肥胖,並提高兒童平衡、反應、靈敏度、運動技巧及肌肉發展。   因此,鼓勵兒童運動是非常重要的,那兒童要如何運動呢?運動的內容應有中高強度,且包含有具衝擊性之運動較佳。   如何規劃兒童運動?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發布的運動處方指引建議,兒童運動應包含: 1.每天60分鐘以上之中強度到高強度運動,或每天步行9000-12000步。中等強度的運動指得是有點喘、呼吸心跳加快、輕微流汗,但是仍然可以講話的情況。 2.一週至少有三次的劇烈運動、阻力訓練及骨骼承重運動(bone loading activity)。阻力訓練像是遊樂場所的遊樂器材玩耍、爬樹、拔河。骨骼承重運動則像是跑步、跳繩、籃球、網球、跳房子等。 3.看電視的時間每天應少於2小時。現代兒童的娛樂偏好於3C產品,使用時間過長,而進行運動的時間則相對短得多,容易造成肥胖問題。應減少使用3C的時間並多鼓勵進行運動。   運動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兒童的體溫調節機制還不夠成熟,應注意避免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運動過久,並適當補充水分,以免中暑。   而體重過重或平時較少運動的兒童,開始從事運動時,應先從低負荷、中等強度運動開始,循序漸進,先增加運動的時間和天數,再逐漸增加強度。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兒童及青少年也是可進行阻力訓練的,但應在適當的指導下進行,以免造成運動傷害。多數未成年人進行阻力訓練造成受傷的主要原因,是器材操作失誤造成,或是未循序漸進的進行訓練進程,因此在有專業人士指導及監督下的漸進式阻力訓練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台灣兒童運動問題 然而,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發現,台灣的兒童運動有三大問題: 一、運動量不足:近半數兒童沒有每週運動習慣,僅一成六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國際平均表現。 二、運動強度不夠:兒童最常做的運動是在公園玩、騎腳踏車、散步,種類多屬輕度運動,運動強度明顯不夠。 三、家長也缺乏運動習慣,家長與孩子一起運動的比例也偏低。   其實,家長最好能與孩童一起運動,共同規劃家庭活動計畫,讓兒童能將運動與活動融入生活之中,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家長可在與兒童一起運動的同時,教導兒童正確使用遊樂設施的方式、運動常識及健康飲食。   合適全家一起從事的運動像是健走、慢跑、多走樓梯少坐電梯、親子遊戲、乒乓球、羽毛球、單車、放風箏、參與學校及社區的活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不能只是好玩,還要安全 另外,兒童遊樂場所意外是很常見的問題,因此父母長輩帶兒童外出遊玩時,也要特別注意遊樂場所的環境安全。遊樂場應選擇有軟墊的,而且即使已經有軟墊也要注意是否有地面高低不平的情形。遊樂設施與設施間的距離不可太近,以免在遊樂過程中發生碰撞。   遊樂設施的高度也要注意,根據統計,遊樂設施的高度若超過180公分、跳躍離地高度超過75公分,容易造成意外傷害;跳躍離地高度超過150公分,容易造成嚴重的意外傷害。父母長輩要避免抱著兒童溜滑梯,這樣的動作其實很容易造成意外傷害。   要避免遊樂造成遺憾,最好可以事先做好預防措施。兒童容易選擇較為刺激或自己發明的遊樂方式,像是站著盪鞦韆、過高的位置跳下、逆向爬上溜滑梯、怪姿勢溜滑梯、一起玩時互相推擠等動作,有些不適當的遊樂方式容易造成意外,因此遊樂過程中最好要有人在旁觀看並能適時給予提醒不適當的遊樂方式可能會造成危險。平時也因指導兒童正確使用遊樂設施,以及哪些方式是不恰當而危險的,去到遊樂場時也要穿著合適的服裝及鞋子。   在運動過程中難免會有跌倒受傷,但如果有出現非關節的位置疼痛、因疼痛而無法行走、甚至連一跛一跛也不行、肢體變形、疼痛時間超過3-4小時,則要小心有骨折的可能,應儘早就醫   提醒您,鼓勵兒童多運動、減少使用3C產品、並跟兒童一起運動是非常重要的,注意運動的內容以及遊樂場所的安全,才能讓兒童快樂健康的成長。   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台灣的過敏氣喘兒不少,「游泳」常是醫師建議可以運動的項目,但是家長一定還是會有許多疑慮,林口長庚復健科林杏青醫師這篇文章,提供給家有過敏兒的爸媽參考。 小明五歲就被醫師診斷患有氣喘,因為叔叔伯伯阿姨都說馬路上空氣髒對呼吸道不好,不太敢帶小明出門運動。上國小以後,小明跟同學比起來體力很差,不管打球還是跑步,體育成績都是班上倒數。一個乾冷的冬天小明上體育課時和同學打球,突然呼吸困難喘起來。   媽媽帶小明去看醫師,醫師說小明因為長期不運動心肺功能不是很好,建議小明可以去游泳鍛練肺活量。可是小明去游泳後反而常常會咳嗽,呼吸很喘,媽媽擔心小明是否不適合去游泳,怎麼游泳後反而更喘了?   再去給醫生看之後發現不是游泳本身的問題,而是游泳池的殺菌藥劑造成小明氣喘。醫生建議可改到通風良好的戶外游泳池,很快小明游泳後的咳嗽問題就不再發生, 體能越來越好, 體育成績也越來越進步。   許多父母都會擔心有氣喘的孩子能不能運動,即使詢問過醫師仍擔心運動後會誘發氣喘。過度擔心運動的後果,往往使得孩子心肺功能和體力變差,導致在很低強度的活動也會誘發氣喘,陷入惡性循環。   復健科專科醫師建議,規律及適度運動,能提高氣喘孩童的身體健康。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可避免容易吸入乾、冷空氣、空氣汙染物和過敏原的運動,因為這樣的運動容易在運動後誘發氣喘。與許多運動相比,游泳是很適合氣喘孩童的運動,不但可以鍛鍊肺活量,讓每一次呼吸更有效率因而減少喘氣次數,也增強心臟功能、減少氣喘急性發作頻率、有益整體健康。游泳時,由於泳池內的溼度高,不會使氣管乾燥冷卻,因此較不會在運動後誘發氣喘,尤其在溫水泳池游泳更是如此。   孩童的生理發展本身就需要每天六十分鐘比較激烈的運動,足夠的運動量不只減少未來心血管疾病、肥胖的發生,也幫助骨骼成熟,對建立自信心等心理發展、認知能力和學業表現都有可能有幫助。對於大於五歲理解能力發展成熟的孩子,游泳不枯燥又有益身心健康,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運動形式。台灣許多學校及運動中心已經普遍設有游泳池,帶孩子游泳方便又可行。   氣喘兒游泳避免發作,選擇泳池要注意4點 不過家長們須注意,許多游泳池使用含氯消毒劑,雖能含氯消毒劑能有效殺死細菌防止感染性疾病傳播,但氯也會與人體所分泌的汗水、尿液或口水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容易引發氣喘的物質「三氯化氮」,誘發氣喘。有些研究顯示,早於兩歲的兒童,如果有比較長的時間接觸含有「三氯化氮」的消毒水,會有比較高的比例罹患氣喘。   因此除了運動項目的選擇,環境也很重要。父母為氣喘的孩子選擇游泳池時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有效避免游泳引發孩子的氣喘: 1、 挑選使用非氯消毒劑的泳池。例如使用臭氧或銅銀系統消毒的游泳池比使用含氯消毒劑的泳池安全,較不易引起氣喘發作。2、 選擇通風狀況良好的室外游泳池。通風狀況良好的室外游泳池不易造成池內含氯消毒物質累積,比較不會刺激呼吸道。3、 如果選擇室內游泳,應該盡量選擇天花板較高的泳池。室內泳池每小時的換氣次數應該大於六次比較理想。4、 避免擁擠不衛生的游泳池。池內的口水、汗水、尿液越多,「三氯化氮」的產生會增加,會增加氣喘發作的機率。   整體而言,游泳仍然是一種非常適合氣喘孩童的運動。一般只要平常使用藥物治療將症狀控制穩定,其實對這樣的運動訓練都有不錯的適應能力,不用對運動引發的氣喘過度擔心。因為運動引發的氣管收縮在沒有接觸刺激物質(乾、冷、髒空氣、空氣汙染、過敏原等)之後很快就會恢復了。   萬一真的在游泳時感覺呼吸明顯變得急促困難、有喘鳴的呼吸聲、胸悶、咳嗽等情形,應該立即讓孩子停止運動,充分休息直到症狀改善為止,才能再繼續運動。對於還是比較容易頻繁發作的氣喘患者,在游泳前可以加上十到十五分鐘讓心跳明顯增加的暖身運動,來降低運動後的氣喘發作風險;也可以在運動前、後使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來預防。只要注意環境、適當使用藥物、注意游泳時的狀況、做好暖身,讓有氣喘的小朋友學游泳並不特別需要擔心,游泳仍然可以是健康又有趣的運動。 作者簡介|林杏青醫師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EIM(運動及良藥)認證運動處方醫師、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及台灣柔術總會合作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高爾夫以往在台灣被稱為「貴族運動」,但近來隨著台灣高球好手如前世界球后曾雅妮、仁川亞運金牌潘政琮等人在世界高球體壇嶄露頭角,吸引了更多人加入高球運動。據估計,台灣的高爾夫運動人口在2020年將會超過100萬人。 業餘選手比職業選手容易手肘受傷,下桿動作是關鍵! 無論高爾夫初學者、業餘選手或是職業選手,都可能發生手肘疼痛的情形。整體而言,高爾夫職業選手受傷的比率較高,唯獨手肘的傷害卻是業餘選手比較盛行。高爾夫業餘選手中,每3個人就有1個人手肘受過傷;職業選手則是每10個人才有1個。 透過動作分析,專家發現下桿的動作是造成打高爾夫造成手肘傷害的關鍵。職業選手前導臂(非慣用手)伸肌群最大出力的時機是在下桿的前期;業餘選手則是在下桿的後期到擊球的瞬間。這代表業餘選手為了產生更快的揮桿速度與爆發力,比較依賴手臂的力量來加速揮桿;職業選手則比較懂得運用軀幹的旋轉來產生力量。 由此我們不難了解為什麼儘管高爾夫職業選手的練習時間更長,業餘選手的手肘受傷卻高達職業選手的3倍以上。而女性業餘選手軀幹力量不足,依賴手臂力量的狀況更為普遍,所以,手肘甚至成了女子業餘高爾夫球選手受傷最多的位置。 「網球肘」與「高爾夫球肘」受傷機轉大不同 俗稱的「網球肘」指的是「肱骨外上髁炎」;「高爾夫球肘」則是「肱骨內上髁炎」。在高爾夫球的手肘傷害中,「網球肘」的發生比率是「高爾夫球肘」的5倍。   高爾夫的運動傷害主要是來自慢性的損傷累積,與過度使用相關,佔全部傷害的8成以上,創傷相關的運動傷害僅佔2成不到。   負責伸展手腕、伸直手指的「伸肌群」肌肉匯集成「總伸肌腱」附著在手肘「外上髁」,網球肘主要是因為「前導手」的過度使用導致外上髁傷害。症狀包括外上髁位置壓痛,以及手腕、手指伸展時產生的外上髁疼痛。常見原因包括:  ■ 握桿過緊導致肌腱的拉力增加■ 揮桿時擊打到地面造成額外拉扯■ 軀幹用力不當增加手肘施力■ 過度練習累積傷害   相對來說負責彎曲手腕、手指以及前旋前臂的多條肌肉匯集成「總屈肌腱」,附著在手肘「內上髁」,高爾夫球肘主要是因為突然的外力造成「後繼手」(通常是慣用手)的內上髁傷害。相對於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的症狀包括內上髁位置壓痛,以及手腕、手指屈曲時產生的內上髁疼痛。常見原因包括:  ■ 球桿打到石頭、樹根等阻礙物或是「挖地瓜」■ 在人工草皮、長草叢、沙坑揮桿■ 業餘選手下桿時不用前導手帶領,用後繼手去「推」球桿加速 8招預防高爾夫運動手肘傷害 要預防打高爾夫球造成的手肘傷害,最好可以透過專家指導從動作的調整開始,朝下列各個環節著手:   1. 進行核心肌群訓練:強化核心肌群可以讓「動力鏈」更流暢,減少力量從下肢傳遞到上肢時的散逸。強壯的核心肌群還能維持腹內壓力,保護脊椎,避免椎間盤凸出。   2. 改善軀幹及關節柔軟度:軀幹及關節僵硬會影響到力量的產生,為了要產生足夠的力量,動力鏈的其他部位如上肢肌肉就得代償增加施力,因而提高了這些部位的受傷機率。   3. 提高「旋轉爆發力」:高爾夫是一項旋轉性運動,除了加強上下肢的肌力及肌耐力以外,還要進行功能性的「旋轉爆發力」訓練,才能把球擊飛得更遠。   4. 修正不良動作:高爾夫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複雜的揮桿動作,如果動作模式不良,不僅發力不流暢,還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的傷害。對初學者或業餘選手來說,經常透過錄影重新檢視自己的動作並修正錯誤,是很重要的課題。   5. 選擇桿身較輕且握把稍粗的球桿:「網球肘」的發生與選手握球桿的力量息息相關。選擇配重理想、較輕的桿身搭配較粗的握把,可以減少手部握力的需求,自然能降低肌腱的負荷。   6. 適當安排休息避免過度訓練:高爾夫運動常見的「假日運動員」,平常體能就不夠好,又長期缺乏運動,突然增加大量訓練或比賽,很容易產生運動傷害。另外,連續的高強度訓練或訓練時間太長,都可能加重肌腱的負荷而導致受傷。   7. 前臂肌肉的肌力強化:強化前臂肌群不僅可以讓運動表現更好,強壯的肌腱對於力量有更好的耐受性,能降低受傷的機會。   8. 運動前至少10分鐘的充足熱身:充足的熱身能讓肌腱具有更好的彈性及抗張力,對於預防傷害有顯著的益處。 (本文作者為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國家隊指定隊醫劉又銓)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疫情沸沸揚揚,連NBA名將杜蘭特(Kevin Durant)、伍德(Christian Wood)、葛伯特(Rudy Gobert)都染疫。運動不是會增加抵抗力?怎麼這麼多頂尖運動員都中標? 適度運動的確能增強身體抵抗力,每週累積「中強度有氧運動」150分鐘,就能帶來好處。缺乏運動時身體的抵抗力會降低,但「過度運動」對身體抵抗力的抑制更嚴重。許多頂尖運動選手或運動愛好者,每週運動訓練的時間跟強度都遠超過身體的負荷,又缺乏足夠的恢復,所以抵抗力降低,感染的風險也就提高了。 提到運動風險,兒童跟青少年在這波武漢肺炎的感染是屬於風險比較低的族群,就算感染了,多半也無症狀或是症狀輕微。相反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指出,年紀大、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跟腦血管疾病的病人,最可能因為感染新冠病毒產生嚴重症狀,甚至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建議跟年長者或慢性病高風險族群一起運動時,要適當保持距離,儘量以言語關心代替非必要的肢體接觸,以保護年長者降低感染風險。   到底這個病毒為什麼這麼可怕,對運動愛好者又有哪些影響呢?   容易被運動愛好者輕忽的症狀 根據WHO截至今年2月20日的統計,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前10名症狀如下: ‧發燒(87.9%)‧乾咳(67.7%)‧倦怠(38.1%)‧有痰(33.4%)‧呼吸急促(18.6%)‧肌肉或關節疼痛(14.8%)‧喉嚨痛(13.9%)‧頭痛(13.6%)‧發冷(11.4%)‧噁心嘔吐(5%)  這些症狀聽起來跟一般感冒很像,但還是有一些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尤其運動愛好者出現這些情況更應該提高警覺! 感染冠狀病毒可能的症狀 身體發熱、運動後異常倦怠要小心 新冠病毒感染的「發燒」,不像以前SARS病毒感染很多都會高燒到39~40℃,反而有很多不發燒、低燒、或是反覆燒的情形。無論你是不是運動愛好者,經常自我監測體溫,不要輕忽低燒是很重要的。   關於「倦怠」,有固定運動習慣的民眾對自己的體能狀況通常會比較清楚,如果平常跑10公里都神清氣爽,突然跑3公里就覺得精疲力竭,或是運動強度拉不上來就要有所警覺。倫敦奧運蛙泳金牌南非名將范德柏格(Cameron van der Burgh)在自己的twitter上也提到,他疲倦到連走個路都要幾個小時才能恢復!   「肌肉關節疼痛」雖然只名列症狀排行第6,但愛運動的民眾卻要更小心,因為運動或訓練後的肌肉痠痛,容易讓運動愛好者忽略掉這個警訊。如果在沒有訓練的部位也發生痠痛,或是出現運動量與痠痛程度不成比例,無論是否合併有呼吸道症狀,都要小心可能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關。   除了上述症狀以外,這次在台灣、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南韓、日本,都有不少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發生「嗅覺或味覺喪失」的症狀。根據南韓的研究,有將近3成的病人,都產生了嗅覺喪失的症狀。英國耳鼻喉科協會也認為味覺喪失及嗅覺喪失可能是這波感染的重要之一。最有名的就是NBA首位感染的爵士隊球員Rudy Gobert,他在3月23日的社群網路貼文提到,自己已有4天聞不到任何味道。撇開症狀本身不說,最大的問題是只有這些「非典型症狀」的病人,很容易變成隱藏的傳染源,將病毒傳播給身邊的其他人而不自知。   年輕人感染時症狀通常比較輕微,甚至有可能無症狀,在恢復後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可能就很輕微,甚至不會影響。但在高危險群運動愛好者,一旦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就可能影響到將來的運動能力。   感染武漢肺炎會影響將來運動能力嗎?   根據統計,約有3~5%的感染病人會出現「肺纖維化」的後遺症。肺纖維化是因為感染後嚴重發炎產生的結果,纖維化的肺泡組織就像傷口的疤痕,彈性變差,沒辦法正常發揮交換氣體的作用,而換氣能力換直接影響到最大攝氧量及整體心肺功能。雖然有部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恢復後肺功能會下降20~30%,但目前仍缺乏整體的統計數字。    可怕的是,纖維化的肺部組織一旦形成就幾乎無法恢復,所以如果發炎太嚴重,纖維化範圍太大,就可能永久影響到心肺功能,極端嚴重的例子甚至必須換肺。一旦這樣的後遺症發生,除非運動項目與心肺適能關係較小,否則可以預期運動表現很難回到顛峰。 (本文作者為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又銓)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美國網球名將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日前宣布因阿基里斯腱傷勢退出法國公開賽;美國職業籃球明星球員凱文.杜蘭特(Kevin Durant)亦於2019年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總冠軍賽第五戰因阿基里斯腱撕裂而缺席隨後的系列賽,究竟阿基里斯腱的重要性為何?受傷後又該如何治療和預防保健呢? 無堅不摧的阿基里斯腱? 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位於小腿後肌末端與跟骨相接處,可以幫助我們做踮腳尖的動作,同時也是全身最強壯的肌腱。   阿基里斯腱的名稱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戰士阿基里斯,阿基里斯的母親為了讓他的肉體能抵抗任何傷害,因此雙手握著他的腳跟將他浸入泡了能讓人無堅不摧的神河中,唯獨少泡了雙手握住的地方,也就是阿基里斯腱,因此阿基里斯腱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弱點,最後他也因此喪命。作為全身最厚實的肌腱, 阿基里斯腱確實強壯,然而受傷的狀況並不少見。 為什麼阿基里斯腱會受傷? 阿基里斯腱傷害較容易發生在下列族群:男性、年齡大於30歲、體重過重、有糖尿病,或是小腿後肌緊繃及肌耐力不足 、膝關節或髖關節周圍肌群穩定度不佳的人。在導因方面,過高的運動量常常是主因。所謂過高的運動量包含運動強度及時間,例如平常只是在平地慢跑的人突然進行越野衝刺、或是平常只在運動場跑10分鐘的業餘跑者突然參加10公里馬拉松路跑, 甚至日常平坡散步的人,突然去走了一整天的斜坡上山。運動時的裝備,如不當的鞋具常常也是造成傷害的原因。此外,像是籃球、網球這類需要快速變換行進方向角度的運動,也是造成阿基里斯腱受傷的危險因子。   不同運動之間相互搭配訓練,可以避免同一種傷害的耗損反覆累積。譬如馬拉松跑者可以在訓練期間同時搭配游泳、瑜伽、重量訓練,來達到訓練心肺功能、肢體穩定控制、柔軟度、肌力等的效應,又避免運動本身的微創傷在身體還沒休息夠、組織能變強之前,不斷耗損。   如何診斷阿基里斯腱傷害? 多數時候,復健科醫師經由理學檢查如觸診就可以診斷阿基里斯腱傷害。肌腱在X光下無法成像,因此X光的角色有限。高解析度肌肉骨骼超音波是影像診斷阿基里斯腱傷害的首選,復健科醫師可以用肌肉骨骼超音波快速診斷阿基里斯腱的受傷及發炎程度;核磁共振檢查也可以評估阿基里斯腱傷害的程度,然而通常等待檢查的時間過長,比不上超音波檢查即時。   疼痛緩解的方法,除了傳統的止痛藥及物理治療,復健科醫師可以在高解析度肌肉骨骼超音波導引下,將藥物精準注射到阿基里斯腱的發炎或撕裂處,達到疼痛緩解及組織修復的效果。有些研究指出,體外震波也對阿基里斯腱傷害有止痛及治療效果。   類固醇可以快速緩解疼痛,然而類固醇可能造成組織結構弱化甚至更容易肌腱斷裂,因此不建議使用。增生療法例如高濃度葡萄糖及高濃度自體血小板可以增加局部生長因子,復健科醫師可經由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處,達到止痛及組織修復的效果。 受傷後還可以繼續運動嗎? 除非因為阿基里斯腱嚴重斷裂尚未開刀、或嚴重疼痛到即使把重心放在沒受傷的腳上都無法站立,在急性疼痛發炎開始降低時大多數人都可開始進行訓練。當然每個人受傷的情形不同,是否適合開始還是需要由醫師綜合影像和臨床表現進行專業判斷。   和其他所有肌鍵傷害一樣,逐漸承重的運動除了本身就有降低發炎水腫、止痛的效果,更有助於受傷處的肌腱和周圍的肌肉變得更強壯。剛開始訓練時或訓練進階時稍微產生疼痛是正常反應,不代表患處變得更糟。運動時產生的疼痛一般以「受傷時最疼痛的狀況」的40%疼痛為許可範圍,如果疼痛超過這個狀況,可減少踮腳支撐的幅度或反覆次數。 基礎阿基里斯腱肌力訓練 第一期:膝蓋伸直以及微彎下訓練用雙腳腳尖反覆站立支撐體重訓練期間以腳尖撐起身體重量站立再放下,建議可以每天每種(伸直/微彎)做2組,每組3回合各15下。在疼痛逐漸減少和越做越輕鬆時,把重心放到受傷的腳上。   第二期:膝蓋伸直以及微彎下訓練用單腳腳尖反覆站立支撐體重訓練期間以腳尖撐起身體重量站立再放下,建議可以每天做兩組,每組3回合各15下。越來越輕鬆時也可以加上負重,如手持啞鈴慢慢增重。   第三期:膝蓋伸直以及微彎下訓練用單腳腳尖,在階梯(或小凳子)邊緣反覆站立支撐體重訓練期間以腳尖撐起身體重量站立再放下,建議可以每天做2組,每組3回合各15下。越來越輕鬆時也可以加上負重,如手持啞鈴慢慢增重。 伸展運動放鬆腿後肌 在膝蓋伸直及微彎下進行腿後肌拉筋,建議拉到有點緊繃感,每次持續30秒~1分鐘 結語 雖然我們沒有能讓身體無堅不摧的聖水,不過如同所有受傷後的恢復原則,透過循序漸進的休息、消炎止痛,之後逐漸訓練活動度直到恢復正常,然後訓練肌力和肌耐力,再訓練敏捷、協調、爆發力, 我們可以走過傷害,重返生活及賽場。 (本文作者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兼任主治醫師陳渝仁,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祕書長林杏青)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不管是肩頸上背痛,還是下背痛、大小腿後側緊繃,要是在家可以隨時按摩,那該有多好?可是按摩椅比較吃空間;震動槍自己拿有點累,有些角度又會不順手,無法自己按到想按的位置。近來有廠商推出了震動按摩球,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優缺點吧! 其實一直以來,復健科醫師都很喜歡在診間教導病人使用網球來做自我放鬆按摩。主要原因包括了便宜、方便、不佔空間、病人操作方便。尤其針對肌筋膜疼痛症的病人,以網球在特定的激痛點按摩是一個經濟實惠的好方法。又或是要放鬆一般肌肉緊繃的狀況,如果操作技巧熟練,網球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使用網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某些部位很難同時下壓球體又用身體滾動它,尤其臀部或是大腿後側的肌肉,滾動時需要特定的姿勢及上肢支撐配合。因此震動按摩球是個不錯的主意,只要用身體的重量輕壓在上面,就可以體驗不求人也不用狼狽地不停移動身體的按摩了。當然,不同廠牌,功能與品質也各異,下手前還是要多比較喔。   避免受傷,震動按摩球使用前必知 1. 最適合按摩部位: 下背及臀部的肌肉;小腿及大腿後側也不錯。 2.不適合使用的部位: ‧手臂前側到手掌心,也就是手肘以下的掌側區域要謹慎使用,因為正中神經在附近,強力震動有可能會導致正中神經支配的區域不舒服,而引起手掌發麻的狀況。 ‧腳掌部分,有足底筋膜炎的病人要小心使用。因為球滿硬的,如果用力踩踏,可能會使足底筋膜發炎更嚴重。 ‧骨突處、脖子、頸椎以及脊椎正中央、周邊神經接近體表處、開刀過的位置,都不適合使用。   3.不適合使用的狀況: 懷孕、脊椎滑脫、脊椎退化、椎間盤凸出、糖尿病神經病變、視網膜剝離或病變、有裝置心臟節律器、癲癇、偏頭痛、最近有手術過、近期的關節置換、有子宮內避孕器、金屬內固定……等。   如果不確定自己的狀況或是否適合使用,請先詢問您的復健科醫師,不要自己貿然使用,以免造成對身體的危害。 震動按摩球最大好處是按摩可以自己來,不用靠別人。但要提醒的是,市面上一般震動按摩球的震動程度不一,太過強烈的震動對肌肉及神經都不好,建議先從最輕的強度開始使用。   那麼要使用在哪個部位,才可以有效解決痠痛呢?那就要看是什麼診斷了。   如果是肌筋膜疼痛症,最需要按摩的點往往不是自己覺得最痛的點,而是激痛點。尤其是肌腱炎,最痛的往往是不能按摩的點,這時就要先輕輕紓緩肌肉,不可在最痛處(肌腱附著處)做震動按摩。   此外,在做完紓緩按摩之後,加上適度地拉筋伸展,可以讓肌肉保持更佳的柔軟度和彈性,以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後續也可以視情況再慢慢增加肌力訓練。   由於每個人痠痛的原因不同,如果自行按摩及休息1星期後仍未緩解,建議還是要諮詢復健科醫師,透過理學檢查、X光、超音波等,找出真正的原因,給予適當的治療建議。畢竟痠痛只是一種症狀,根本原因也許是神經壓迫導致的疼痛,或是生活中生物力學的使用不當,也可能是其他內外科疾病相關的症狀。如果只是一直用按摩治療痠痛,恐怕會不停復發,也無法真正治本。   (本文作者為宇泰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怡嘉)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有氧運動該做多少才夠?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說法,一週應該要有5天3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運動時會有點喘的強度,才是每個人應有的有氧運動量建議。 如果生活比較繁忙沒有時間,也可以用一半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取代,一週省下75分鐘的運動時間。 以高強度運動的程度,可節省運動時間,達到健康的目的 如何定義運動強度? 如果靠感覺,一邊運動一邊能夠簡短對話交談,大致屬於中等強度運動;運動的時候喘到說不出話,就是高強度。 然而,感覺常常很主觀、很不準確。比較準確的方式是用年齡做「心跳儲備率」試算:(220-年齡-休息時的心跳速率)×(40%~59%)+休息時的心跳速率=中等強度運動範圍的心跳速率。如果更高則是高強度,更低是低強度運動。 例如40歲的人,靜止時的心律是60下,運動要能夠達到每分鐘132下以上的心跳才是高強度。 有氧運動的好處 有氧運動可降低許多慢性病風險,包括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中風和某些癌症,同時也可能有降低憂鬱、促進認知功能、減緩失智的效果。 高強度間歇運動 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是以間歇性的高強度運動(無論是在跑步機或腳踏車上衝刺、或是常見的體操、波比跳形式),來取代強度較低的慢跑等有氧運動形式。高強度間歇運動並沒有一致統一的運動菜單,但基本包含了十到數十秒的全力高強度運動,和數十秒到一兩分鐘的休息,重複數組。 例如,以最大心率>90%的強度衝刺15~60秒,恢復(緩和運動)時間45~120秒,每持續18~25分鐘,每週3次,就是一種可行的高強度間歇運動的形式。 除了一般有氧運動帶來的健康效益,有些文獻也認為高強度間歇運動比起傳統的有氧運動更能增加肌肉量、減低脂肪比例、提升心肺功能。HIIT比起中等強度運動,也有機會更有效率的促使血糖平穩、促進心肺功能,對於沒有時間的人而言,是不錯的訓練。高強度間歇是好的訓練模式,當然也必須慎選對象,因此運動前的評估很重要。沒有運動習慣、有疾病或症狀的族群,最好都能先諮詢有心肺復健、運動專長的醫師。 降階高強度訓練 降階高強度訓練(reduced-exertion high-intensity training,REHIT)是其中一種較低衝刺次數的高強度間歇運動,形式如「熱身2分鐘,衝刺20秒,3分鐘恢復,再衝刺20秒,3分鐘緩和運動」的模式。REHIT就如同其他過去針對HIIT的研究,可能是一個比較有經濟效益增進心肺功能的方式,而REHIT可能是其中一種省時間的HIIT模式。 有些研究指出,和中等強度運動比,在輕微糖尿病(沒有用胰島素、沒有用超過兩種糖尿病藥、沒有其他併發症)的病人和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一般人身上,REHIT比中等強度運動更有促進血糖平穩的好處。但這些研究目前還無法證實REHIT比其他種類的HIIT更好。 科技輔助運動訓練的效益 監測運動強度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真的要達到高強度,透過自我感覺是否「有點喘」常常不準確,尤其對運動習慣不夠好的民眾而言高估自己的運動強度很常見。網路媒體常見的「高強度間歇運動」,如果沒有真正的心律監測,常常只是低強度體操。尤其肌力體能很差的民眾,常常沒有做到真正以心律標準定義的「高強度」,就先腳痠手痠做不下去,還誤以為自己做了「高強度訓練」。 透過儀器來協助觀測運動強度、時間和生理現象等,才能符合每個人的不同狀況 運動即良藥,藥量太輕沒有效果,藥量太重則有副作用,運動也是如此。同樣一套動作,對於不同人而言可能強度完全不相同,因此使用科技監測運動強度才是真的能精準執行運動處方、符合每個人狀況的方式。 現在已有許多數據化的訓練器材,如透過智慧型的腳踏車、跑步機直接監測心跳速度設定功率,或是透過智慧型具有心律監測功能的手錶、手環記錄數據調控做操時的強度,都可以達到更客觀準確的效果,也比較有辦法讓民眾在家就能做到真正的高強度訓練。 (本文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學會(SMA)副祕書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林杏青)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近年來風行於健身界及運動界的按摩槍,在各式廣告大力宣傳下,也讓不少全身「頂叩叩」、肌肉痠痛的民眾忍不住想買一支回家試試。 然而,民眾畢竟不是對於醫學解剖熟稔的醫療相關專業人士,使用時一不小心就會因操作不當,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按摩槍原理 所謂的按摩槍又可稱為「筋膜槍」,其主要原理是透過高頻震動,提供所謂的打擊(percussion)或振動(vibration)療法。 藉由按摩槍頭的來回震動,迅速向身體的肌肉組織施加壓力,可增加血液流向特定肌肉區域,促進組織血液循環,並進一步幫助減輕炎症和肌肉緊繃。 按摩槍的效用 研究指出,振動療法和按摩可有效地預防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可有效降低運動後的疼痛,並在48小時內降低血清中的部分肌肉發炎指數。 另外,少部分研究顯示,運動前按摩,可幫助運動員增進運動表現並減少運動傷害。亦有研究指出,使用按摩槍進行深部振動按摩治療,可改善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 syndrome)的臨床症狀與生活品質。 儘管證據顯示使用按摩槍是有益處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按摩槍的具體研究以及它們提供打擊療法的振動和幅度,還沒有很多足以佐證的報告。 需注意事項 由於按摩槍可達到較深層的按摩治療,一不小心就可能產生傷害,因此在選擇適當的適應症與操作使用上,還是要小心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避免放置在不適合的位置 由於其高頻震動的特性,應避免在關節、肌腱韌帶、小肌肉處使用,因為這些地方肌肉較少,血管、神經也較接近皮膚表層,高頻的震動,容易造成損傷。另外,頭臉部、頸部、脊椎附近或血管、神經較多處也需要避開以免造成傷害。 應避免在關節、韌帶、小肌肉、臉部等較高密度血管、神經之部位擊打 選擇適當的使用時機 避開急性運動傷害、扭傷、拉傷時使用,此時肌肉正處於急性發炎狀態,不當的使用會讓患處受到過度刺激,造成反效果。另外,有皮膚傷口、局部感染症狀也須避免使用按摩槍。 特殊族群應避免 在末梢感覺較差的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或是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族群,都不建議使用。另外,孕婦及幼童在未經專業指導時,建議避免自行使用。孕婦在部分穴位的刺激下可能引發子宮收縮反應,幼童需注意避免傷害發育中的骨骼、關節。 避免使用時間過久 民眾常會誤認為按摩越大力、越有痛感效果就越好,然而事實上,疼痛反而會使肌肉反射收縮而更加緊繃。 建議使用按摩槍時,避免同一個點停留太久或太針對某一點,這會使得施打部位過於刺激而受傷。因此建議操作按摩槍時,每個部位、每次停留5 ~10秒,重複進行3~5分鐘即可。如果是接觸面積較小的尖形按摩頭,須留意其使用相較於球狀按摩頭,應更減少接觸時間。 雖說按摩槍可減輕肌肉緊繃的症狀,使用上也較不受場地限制,但按摩槍並不能取代伸展運動。 按摩槍不能取代運動的功效 按摩是被動的按壓,伸展是對肌肉主動的延展,兩者都能減輕肌肉緊繃狀態,卻無法互相取代。 如果只是單純的按摩, 只能短暫而無法持續肌肉放鬆的效果。所以建議肌肉緊繃、柔軟度不佳的人,運動完可先按摩,但是接續的伸展運動非常重要,才能進一步促進肌肉的放鬆和肌肉在筋膜內的正常滑動。 (本文作者為安康復健診所醫師蔡育霖)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圖片來源 / 劉又銓醫師 樂天桃猿重砲朱育賢日前以出賽17場比賽敲出11支全壘打的驚人速度打破中職紀錄,得到國內外媒體的重點關注,他國中才開始練棒球的出身,也再次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無獨有偶,另一位中華職棒的典型「大隻雞慢啼」代表、中信兄弟投手官大元,更是直到19歲才接受正規訓練,然而至今已經邁入第10個球季,成為兄弟最資深的投手。 一般認為運動選手如果要發展得好,訓練一定要乘早,在台灣國小3年級開始進行專項運動訓練是常態,很多甚至會在更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這種觀念的支持者在國際上也有不少,例如女子職業網球界霸主威廉絲姊妹和職業高爾夫巨星老虎.伍茲,都是5歲不到就開始專項運動訓練,幾乎沒有接觸其他的運動類型。 另一派支持者則認為,太早進入專項運動訓練可能造成過度使用,增加傷害風險,甚至提早結束運動生涯。這類早期從事多種類型運動、較晚開始專項訓練的運動員,除了一開始提到的朱育賢,國外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湖人隊的詹皇了,他在高中時期其實也是有名的橄欖球選手,100公尺衝刺成績竟然是10.6秒的驚人速度,後來才專心投入籃球運動。連得數次美國足球小姐美譽的阿比.瓦姆巴赫(Abby wambach)在踢足球前也是籃球高手,後來才改踢足球。 圖片來源:劉又銓醫師提供 透過上述的例子說明,我們可以知道,早期發展運動專項可能不是成為精英運動選手的必要條件,因為這些頂尖運動選手甚至是在高中畢業後才開始他們的專項運動生涯,在高中之前他們都是多種運動的愛好者或是運動選手。 2018年一篇針對美國NBA選秀第一輪中選球員的分析發現,高中階段僅從事籃球運動的球員佔85%,高中從事2種以上運動的球員佔15%,但這15%的球員無論是上場比賽的場次或是每場的平均上場時間,都比其他首輪中選球員多。這個調查跌破了很多人眼鏡,也讓大家重新思考運動員的養成條件。 圖片來源:劉又銓醫師提供 根據2016年另一篇德國奧運代表隊選手的分析,奪牌的精英運動選手,開始投入專項運動訓練的年齡平均是14.8歲,比起沒奪牌運動選手平均的11.9歲晚了將近3年。這個研究再次讓人大吃一驚,也證實了要成為頂尖的運動員,提早進入專項訓練並不是必要的,甚至早期均衡發展接觸各種運動,晚點投入專項訓練會更好。 當然還是有些運動項目例如競技體操、花式滑冰、跳水運動等等,似乎早期投入專項是有好處的。 圖片來源:劉又銓醫師提供 其他研究也發現,比起接觸多種類型運動的選手(尤其男性運動選手),越早投入單一專項訓練的選手,有越高的比例產生身體姿態不對稱的問題,例如肌肉不對稱或肩胛運動障礙等。 文獻同時指出,從事多種運動的運動員,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更好,這也導致他們動作更協調,能在不同運動中表現出色。 這些姿態上的不對稱以及動作不協調,目前被認為跟運動傷害及疼痛的發生有關。所以我們可以間接推論,過早投入單一運動專項,可能導致疼痛及運動傷害。 圖片來源:劉又銓醫師提供 因此,青少年在運動時要著重以下幾點: 青春期之前,由於身體還在成長發育,而且是各種基礎運動能力(Fundemental movement skills)包含跑、跳、投擲、接、踢、打擊、平衡、扭轉的關鍵發展時期,所以除了目的運動以外,從事各種類型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如此才能平衡發展身體所需的各種能力,提高將來整體運動表現以及運動時的安全。 青春期之後,由於基礎運動能力已經發展完成,身高的改變不像青春期有那麼劇烈,又是肌肉生長的關鍵時期,可以依據個人興趣以及身體條件來選擇適合的專項運動發展,並且循序漸進提高訓練強度。 青少年訓練時應著重對稱性發展,避免過度著重單側運動,以免造成身體姿態的不對稱,就算選擇球拍、投擲這類偏重單側的運動,也要重視對側肌群的均衡訓練,以降低傷害風險。 除了訓練以外,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培養正確的運動恢復慨念是很重要的。正確且充足的「睡眠」、「營養」、「休息」,是運動選手發展的根本,卻是常常被教練及選手忽略的環節。 圖片來源:劉又銓醫師提供 關於每種單項運動的訓練時間,目前共識是每週訓練總時數不得超過其實際年齡,也就是8歲的運動員每項運動每週訓練不超過8小時、10歲則不超過10小時,以此類推。但在成年以前,每週單項訓練的總時數不應該超過16小時。想要增加訓練時間,則建議以基礎運動能力訓練或其他的運動類型訓練互相搭配。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家中有青少年運動員的朋友們建立正確概念,減少小運動員們受傷的機率,讓青少年運動員能兼顧技術訓練以及均衡發展,也期待台灣能繼續出現名揚國際的優秀精英運動員。 (本文作者為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又銓)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很多人在Facebook轉傳現年44歲的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疑似運動時頭部外傷,導致運動後腦出血驟逝的不幸消息,感嘆他英年早逝。加上前陣子知名部落客筋肉爸爸37歲就中風的新聞,不免讓人擔憂運動的安全性。 姑且不論前者的死因究竟是頭部創傷、或是自發性出血,許多人看到這則新聞可能會懷疑是運動造成中風。事實上,研究指出正確運動可以降低50%中風的風險。根根據2009年的美國研究,即使是進行激烈運動的國家隊短跑選手,在長達7.7年的長期追蹤中,中風的風險也比一般族群低了10%以上。 圖片來源:劉又銓醫師提供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有效運動的定義是每週5天、每天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是每週3天,每天20分鐘的中高強度有氧運動。 正常人的最大心率約(220 - 年齡)下/分,中強度運動目標可以用最大心率的70%來預估。 以40歲的人來說,最大心率大約是180下/分,目標心率則可以設定在126下/分。只要透過心律手環、心率帶等穿戴式裝置的監測,就可以確保自己的運動落在有效運動區間。 運動前落實血壓、心跳自我評估 預防運動發生腦中風意外是有方法的。每個人每天的生理狀況都不一樣,為了解身體的狀況,養成監測自己的休息血壓及心跳很重要,尤其是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問題的運動愛好者。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下,運動中發生心血管或腦血管意外的風險自然會節節高升。 根據最新版標準,正常血壓的標準是收縮壓在120/80 mmHg(毫米汞柱)以下。最近美國心臟學會也把高血壓的定義從收縮壓140毫米汞柱以上,下修到130毫米汞柱,可能以往以為只是血壓偏高的人,現在都被認為是高血壓族群了! 如果休息血壓或心跳超過標準區間或是跟平常差異太大,必須暫停運動。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更應該要監控運動前血糖,才不會造成運動低血糖的問題。 腦血管構造異常是年輕腦出血主因 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腦中風(Stroke)》期刊的研究指出,腦血管的異常構造例如「血管瘤」或「動靜脈畸形」是年輕族群發生腦出血的主要原因,而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高血壓。有腦血管構造異常的人,更容易因為運動時血壓升高或是頭部意外創傷而造成腦部出血。 如果有腦部血管瘤或動靜脈瘤和中風家族病史的人,應該定期進行腦部血管檢查,例如腦部核磁共振血管攝影(MRA),及早發現病灶,提早進行治療,避免這類憾事一再發生。 「心悸、胸悶、頭暈、頭痛」是身體在求救 運動中如果出身體異狀,千萬不要勉強繼續運動,尤其是如果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徵兆。應該立刻停下休息,如果症狀沒有因為休息而緩解或是症狀反覆出現,就應該前往就醫檢查。若在運動中發生「過去不曾有的嚴重頭痛」,無論是否有頭部受傷的病史,都更要小心運動中腦出血的可能。 至於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單側肢體無力、嘴歪眼斜、說話不清、流口水、單側肢體麻木、走路偏斜、無法維持平衡,則要特別留意中風的可能,應該要立即停止運動並至急診就醫。 天冷運動,注重保暖及暖身 2020年3月一篇氣候變化與心血管功能關聯的文章提到,氣溫冷熱變化太大,尤其是在冷天進行運動時,血管容易因為快速收縮造成血壓上升,導致腦中風機會大增。而在過熱的狀況下運動,則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機會增加。 今年台灣氣候異常,4月氣溫時而低到10℃左右,又時而接近30℃,如此劇烈的氣溫變動,運動時一定要注意確實熱身,並注重合適的穿著,適度保暖或維持通風,以免心血管、腦血管意外找上門。 (本文作者為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又銓)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