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運動 更要保健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羽球正打得起勁,小腿後側忽然「啪!」一聲,痛得像被踹了一腳,接著腳直接軟掉,完全踩不了地?當下以為只是抽筋,硬撐下去甚至還自己按摩,結果卻越按越糟? 小心,這很可能是「小腿肌肉撕裂傷」,也就是俗稱的「網球腿」。 小腿肌群-默默付出的推進主力小腿後側主要有幾位「肌肉好夥伴」: ⬤ 腓腸肌(gastrocnemius):負責蹬地與衝刺動作,是肌力的主力來源。 ⬤ 比目魚肌(soleus):穩定站立、持久發力時靠它。 ⬤ 膕肌(popliteus):小但重要,幫忙膝蓋「解鎖」開始彎曲。 ⬤ 蹠肌(plantaris):雖然細小,但有時也會參與蹠屈與膝屈動作。在這些肌肉中,內側腓腸肌是最容易發生撕裂傷的區域。這些肌群負責日常步伐加速、跳躍衝刺,一旦在未熱身、瞬間爆發、或肌肉疲乏的狀態下勉強出力,就可能造成肌肉撕裂傷。 誰最容易「中招」?醫師這樣說根據大墩恆新復健科蕭毓璇院長的臨床觀察,撕裂傷的高危險族群有: ⬤ 久坐族。 ⬤ 體重過重者。 ⬤ 熱愛運動的中年男性。 ⬤ 偶爾卻一次爆量運動者。 ⬤ 有舊傷或曾有拉傷史。 ⬤ 肌耐力與柔軟度不足。 ⬤ 長期穿高跟鞋造成小腿肌肉縮短的女性。簡單說,就是「平常少動,臨時動太多」的人最容易出事。「啪」一聲的真相-撕裂傷還是斷掉?患者主述通常是「突然啪一聲」、「像抽筋」,小腿肌肉撕裂傷典型症狀包括: ⬤急性疼痛:發生在小腿中後側,來得又快又劇烈。 ⬤無力感:尤其是在下踩或蹬地時,會覺得「力不從腳」。 ⬤壓痛點明顯:按到特定點會特別痛,甚至摸得到一塊凹陷。 ⬤活動受限:走路困難,尤其無法墊腳。 ⬤足背屈活動角度受限:背屈時,拉扯到小腿,造成疼痛。 ⬤可能伴隨腫脹、瘀青或血腫。別搞錯!小腿撕裂傷?阿基里斯腱斷裂?雖然小腿撕裂傷與阿基里斯腱斷裂位置略有不同,但兩者症狀容易混淆。若是懷疑阿基里斯腱損傷,醫師會進行湯普森測試(Thompson test):讓病人趴下,醫師輕壓小腿中段,若腳踝沒有蹠屈反應(往下動)就是陽性反應,高度懷疑阿基里斯腱已經完全斷裂。超音波是最佳檢查利器 診斷小腿肌肉撕裂傷,除了問診與理學檢查,超音波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可評估: ⬤肌肉纖維是否排列整齊、連續。 ⬤是否出現撕裂、血腫、積液。 ⬤是否合併深層靜脈栓塞(DVT)風險。如有必要,進一步檢查可包括彩色杜卜勒超音波或磁振造影(MRI)以評估是否需要手術介入。撕裂傷分三級-你是哪一型?第一級(輕度) ⬤肌肉排列有些紊亂但未斷裂。 ⬤可接受熱療、電療、雷射等物理治療。 ⬤通常1至2週可復原。第二級(中度) ⬤局部肌肉部分撕裂,伴隨血腫與疼痛。 ⬤可透過超音波觀察不連續與積血。 ⬤可考慮抽吸血腫,壓迫止血並減少積液生成。 ⬤建議固定腳踝,以協助固定肌肉裂口。 ⬤可放鬆裂口週邊肌肉,如:按摩近端小腿肚、或肉毒桿菌素注射,但切勿使用拉筋伸展, 以免二度傷害以致裂口擴大

你是否曾在重訓深蹲後感覺膝蓋前隱隱作痛?或者週末和朋友暢快打籃球,回味年輕時最愛的熱血灌籃高手,結果隔天上廁所蹲不下去?復健科醫師林彥任表示,這可能是「髕骨肌腱炎」(patellar tendinopathy)的徵兆,不只是運動員會遇到,連久坐上班族也可能罹患的肌腱傷害! 髕骨肌腱在哪裡?這個發炎不是你以為的「發炎」髕骨肌腱位於膝蓋前側、髕骨下方,是大腿股四頭肌的延伸、帶動小腿伸展,讓人可以完成站、蹲、跳等基礎動作,甚至是各類運動都可能用到這條肌腱。它同時也連接髕骨到脛骨,因為是連接骨頭跟骨頭的功能,髕骨肌腱也被稱為髕骨韌帶,可以說是一人分飾兩角,同時提供肌腱和韌帶兩種功能。若是我們反覆使用膝關節,髕骨肌腱承受各種動作帶來的壓力,例如跳躍、撞擊、大量運動,髕骨肌腱就可能反覆堆積微小的損傷,最終演變為退化或斷裂。林彥任醫師特別提醒,儘管名稱中有「炎」字,但許多髕骨肌腱炎的案例其實不是真正典型的急性發炎,而是反覆小創傷導致的肌腱弱化,是一種類似退化性的過程,「不像我們認知中發紅熱腫那種發炎,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病變。」只有運動員有風險?久坐族也是高危險群臨床觀察常見的患者有兩大族群:一是經常從事跳躍動作的運動員,二是平時久坐、缺乏活動的上班族。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在所有運動項目中,排球選手的髕骨肌腱炎發生率最高,約每四人就有一人曾發作,其次是籃球選手,約每五人中有一人受到影響。青少年運動員更因骨骼與肌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受傷風險更高,而且會同時傷害到骨膜,特別命名為Osgood-Schlatter disease。不過,許多「週末運動員」其實風險也不低,這些上班族長時間久坐導致核心肌群萎縮、筋膜緊繃,只有週末能運動。平時缺乏鍛鍊的情況下,週末突然劇烈活動,例如球類運動、重量訓練等,很容易讓肌腱無法負荷,就受傷了。髕骨肌腱炎怎麼分辨?髕骨肌腱炎與一些病症容易讓人混淆,因症狀與病理位置有所重疊,像髕骨肌腱炎的典型症狀是髕骨下緣的疼痛感,而髕骨軟化症與髂脛束問題也可能產生類似的疼痛,甚至可能同時發生三種病症,一般人很難分辨差異,需要專業醫師透過理學檢查與影像判讀協助鑑別。出現以下狀況時,建議盡早就醫檢查:⬤運動後膝蓋前方疼痛持續超過三天未緩解⬤按壓髕骨下緣出現壓痛⬤蹲下或上下樓梯會有痠脹或刺痛感⬤疼痛程度逐漸加劇,甚至影響日常行走民眾直覺上會認為膝蓋痛就該拍X光,但X光只能顯示骨骼結構,而根據統計,五十歲以下民眾的膝蓋疼痛,通常不是骨骼,而是軟組織損傷,X光卻無法顯示軟組織。近20年來,軟組織超音波已經成為復健科醫師的正規訓練,可以檢查肌腱是否腫脹、變性、斷裂,還能評估病患在動態時的表現。若懷疑是合併有骨骼或軟骨病變,則可安排核磁共振(MRI)以全面掌握整體膝關節狀態。根據Blazina分類系統,將髕骨肌腱炎分為四期:第一期:運動後才出現疼痛第二期:運動期間與後皆有疼痛第三期:日常活動也有持續性疼痛第四期:肌腱已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需手術治療急性期時,疼痛較劇烈,超音波可以看到血流增加,伴隨腫脹或積水,此時建議休息與減少活動量,可以輔助冰敷與短期口服消炎止痛藥。林彥任醫師表示有民眾心急就醫就希望能立即注射類固醇止痛,類固醇雖然能在一到三天內立即減緩疼痛,但緩解發炎仍需一週時間、組織恢復原本強度仍需二到四週時間,若患者太心急,疼痛一改善馬上回復運動,可能反而造成肌腱強度下降、提高後續斷裂風險,回復運動前,應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醫師更舉例:曾有一名高中籃球選手,因比賽行程的時間壓力下,而在其他院所接受兩次髕骨肌腱之類固醇注射。初期症狀緩解快速,但病情隨時間惡化,甚至無法再出賽,轉至復健科後發現肌腱幾近斷裂,所幸經再生注射與完整復健訓練後,最終成功重返賽場。若進入慢性期,肌腱雖無明顯發炎,但結構已經退化、失去彈性,還是有多種治療方式的。⬤健保治療:熱敷、微波、短波、與治療型超音波⬤自費儀器治療:震波治療、射頻電波、高能雷射⬤注射治療:高濃度葡萄糖生治療、肌腱型玻尿酸、PRP、血小板晶粉、血小板凝膠⬤運動治療:股四頭肌前側的筋膜放鬆、內外側的肌力訓練、離心收縮的強化訓練。治療種類非常多樣,可以和醫師討論。復健訓練做起來 使用輔具別怕丟臉 而復健運動訓練是無論哪個時期都需要練習的,復健訓練分為四個階段,依照病程逐步強化肌肉與肌腱的連動能力: 1. 等長收縮訓練:例如坐姿伸膝並靜態出力維持數秒,用以喚醒肌力。 2. 等張訓練:加入膝蓋動作,例如淺蹲、腿推、弓箭步等。 3. 爆發力訓練:訓練雙腳跳躍、跳箱等,模擬運動負荷。 4. 運動特異性訓練:回到如籃球、羽球等個人項目,重建完整活動力。 圖片 Br J Sports Med. 2020 Nov 20;55(9):501–509. doi: 10.1136/bjsports-2020-103403Effectiveness of progressive tendon-loading exercis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atellar tendinopathy: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醫師提醒:每一階段的疼痛應控制在3分以下,若疼痛上升,就必須退回前一階段,切勿有「痛就是好轉」的迷思,反而可能加劇傷勢。 若需回到運動場,建議可佩戴「髕骨帶」這類簡易輔具,幫助減少跳躍時對肌腱的張力衝擊;貼紮技術也是輔助選項之一,但建議由專業防護員或是物理治療師操作,以確保效果。 那該怎麼預防發生髕骨肌腱炎?一般民眾應透過日常柔軟度與核心訓練來預防,像藉由瑜伽、核心穩定運動,來維持柔軟度與肌力,而上班時間坐一小時就該起身拉拉筋,放鬆緊繃的筋膜。而運動員則需特別留意訓練量、恢復時間與過度使用風險。 最後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自我診斷,膝痛可能不只是「膝蓋的事」!膝蓋疼痛可能是髕骨肌腱的問題,也可能來自髖關節、神經根壓迫,甚至腫瘤轉移都可能表現為膝前疼痛。醫師建議,出現持續不適時,應接受專業醫學評估,「不要只看Google或網路影片運動教學,有時你以為是A病,其實是ABC一起發生。而每一次硬撐,都可能是長期疼痛的開始。」膝蓋疼痛建議早一步就醫,少一步日後的痛苦。

你以為皮拉提斯只是女性朋友在健身房裡做做核心、拉拉筋的運動?那你可能低估它了。從NBA球神 LeBron James 到足球機器人 Cristiano Ronaldo,連格鬥鐵漢 Conor McGregor 都透過皮拉提斯訓練,提升靈活度與動作流暢性!簡單來說,皮拉提斯其實是一套兼具核心穩定、動作控制與呼吸整合的訓練方法,品恆復健科診所曾子嘉醫師表示,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套運動居然是從戰場上的病床開始發展出來的。 皮拉提斯的背景其實比你想的硬派多了皮拉提斯的創始人 Joseph Pilates,從小體弱多病,靠著自學瑜伽、武術、拳擊,把身體練強。戰爭期間,他為傷兵設計出一種「加裝彈簧在病床上的訓練法」,讓臥床士兵也能做復健,結果病人死亡率比別人低一大截!這樣的設計後來成為皮拉提斯的雛型,並演變為今日我們熟悉的「器械式」與「墊上版」兩種形式。其中器械皮拉提斯才是最初的版本,也更偏向醫學導向。跟瑜伽、重訓有什麼不一樣?瑜伽起源於古印度,是一種融合身心靈的修煉方式,傳統上常帶有宗教與自然崇敬的元素,例如拜日式、拜月式等動作本身就蘊含哲學意涵,許多動作師法蟲魚鳥獸,身體柔軟、優雅迷人,但也有不少違反人體工學的姿勢。現代瑜伽流派多元,有些仍保留古典風格,有些則順應現代解剖學觀念,加入功能性訓練。 重訓則來自運動科學,目標明確,著重在增強肌力、爆發力、與肌肉體積。它講求重量、次數、組數與休息時間的精準安排,每個環節都可量化與設計,也常搭配不同專項運動應用,例如籃球、田徑等,根據不同的運動需求,調整肌肉配比,讓運動員跳得更高、衝得更快,提升運動場上的表現。 皮拉提斯宗旨在追求身體的平衡,專注於身體覺察、精細控制與動作穩定度。皮拉提斯認為脊椎與骨盆是身體的核心,首要追求核心區穩定,再將力量延伸到四肢。訓練手法上,特別強調喚醒核心肌肉群與整合呼吸,包含深層腹肌(腹橫肌、肌內斜肌)、與最靠近脊椎的多裂肌。它不以蓄積爆發力或極限柔軟度為目標,而是透過重塑精細的肌肉協訓練、改善日常動作模式,減少生活因錯誤動作造成的累積傷害,對下背痛尤其有效。 皮拉提斯跟物理治療到底什麼關係?皮拉提斯強調的核心穩定、動作覺察、呼吸整合,跟物理治療裡的治療性運動目標幾乎一致。很多治療師也開始把皮拉提斯納入臨床訓練工具,用來強化控制能力或作為進階復健。近年來,越來越多醫療相關人員投身器械皮拉提斯的專業培訓,就是看見它作為「臨床功能性訓練工具」的價值。器械皮拉提斯的國際證照體系中,確實有針對醫療與臨床應用設計的專門分類,針對中風後復健、術後恢復、慢性頸椎腰椎疼痛、孕婦產婦、長照族群進行應用設計。對復健科醫師、物理與職能治療師來說,這不只是補充專業,而是一種能在診間與訓練現場之間,建立身體語言連結的新方式。誰適合做皮拉提斯?幾乎人人可做!在復健科門診中,從退化性關節炎、久坐姿勢不良、肩頸痠痛,到中風術後或心肺功能低下的病人,幾乎都可以透過器械皮拉提斯改善身體狀況。這套訓練能幫助病人強化深層肌群、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控制,特別適合長期代償動作造成肌肉使用失衡的人。曾子嘉醫師表示,無論是膝蓋無力的久站族,還是臀肌過弱的上班族,都能透過一對一課程獲得客製化調整。對神經系統疾病(例如中風、帕金森)或心肺功能較弱的個案,皮拉提斯也能作為呼吸訓練與動作重建的重要工具。如果是由專業物理治療師一對一指導,幾乎沒有所謂「不適合」的人。相對地,若參加的是人數多、難以個別照顧的團體課,就需要評估個人的運動能力與安全風險。例如:開過刀的患者、骨骼排列已出現異常(如腰椎滑脫、脊椎側彎)的患者、活動能力太弱、有跌倒風險、或稍微動一下就會喘的個案,會建議改由個別指導進行訓練。就連懷孕媽媽也能安全參與。曾醫師以自己為例,從懷孕初期到生產前一兩週都還持續進行器械皮拉提斯,只要由治療師根據身體變化調整動作,就能讓訓練安全又有效。器械版和墊上版有什麼差?器械皮拉提斯結合彈簧阻力與滑軌結構,讓老師可以依照每個人的狀況,調整訓練的強度與角度。這種結構很適合控制能力不足、剛開完刀或需要精準訓練的個案。而墊上版雖然自由度高、也方便在家練習,但學習曲線比較陡,也比較難進階。臨床上,我們常搭配使用:上課用器械建立正確模式,下課開墊上動作當作回家功課。健康人需要皮拉提斯嗎?很需要!常見的健康族群包括: • 久坐族(頸椎、肩頸、臀肌快退休) • 偶爾愛挑戰(滑雪、跑馬拉松、登玉山) • 銀髮族(怕跌倒、骨鬆、平衡變差) • 孕婦與產後(骨盆鬆弛、姿勢改變、背痛)這些人不見得有明確的疾病診斷,但如果不提早建立穩定度與控制力,反而更容易受傷。皮拉提斯不是為了好看,而是身體的備份還原鍵 皮拉提斯不像重訓那樣硬派,也不像瑜伽那樣冥想放空,而是讓你在動作中「找到自己身體正確用法」的練習方式。不管你是剛手術完、腰痛老毛病、或只是想讓動作更俐落,皮拉提斯都能幫你一步步找回主導權。與其等出問題才修復,不如提早打底,讓身體不再需要救援模式。

近年審美觀重置,溫柔纖細的賈寶玉、林黛玉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肩寬臀巨,配有六塊肌的超人與神力女超人,重量訓練因此成為全民嗜好,不論男女老少「健人」輩出!健身雖是提升肌力與塑造體態的重要方式,但只要是活動,都有機率造成受傷,重訓傷害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如何在追求更強體能和運動表現的同時,降低受傷風險,成為每位訓練者不可忽視的課題。 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下背、肩膀與膝蓋成重災區在各種重訓傷害中,肌肉與肌腱拉傷、韌帶損傷以及關節發炎是最常見問題。身體各部位都可能受傷,但下背、肩膀和膝蓋則是診間常見的受傷部位,特別是在高強度硬舉、深蹲、和臥推等動作下,受力較大的同時,風險也隨之提升。像是進行硬舉時,在大重量和相對力竭時,臀部發力不足,下背肌群發力過度增加導致下背拉傷。深蹲則因重量過重加上協同肌肉肌力不足,導致膝蓋瞬間內夾,膝關節負擔加劇,反覆累積下可能引起關節發炎或韌帶損傷。此外,重訓者如果年齡已超過50歲,可能已經有早期軟骨退化,深蹲次數如果太多,也會磨傷軟骨導致關節炎。而臥推時,為了推起更大的重量,許多人會過度使用旋轉袖肌群發力,最終導致肌腱受傷發炎腫脹,產生肩夾擠症候群,影響肩部活動能力,甚至因為持續忍痛重訓,造成旋轉肌腱撕裂。受傷背後的主因:活動度與穩定度重訓受傷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至兩大問題——活動度(mobility)失能與缺乏穩定度(stability)。訓練時關節活動方向受限,或是肌肉柔軟度不夠時,可能導致身體採取代償動作,使受力方向偏移,增加受傷風險。例如,硬舉時髖部活動度或腿後肌群柔軟度不足,或是腰椎穩定性不夠、骨盆方向不對,而造成下背拉傷。有些人則在深蹲時因臀肌發力不良,肌力及動作控制能力不足下導致膝蓋內夾,讓膝關節承受額外壓力。換句話說,這些問題的初始根源可能來自於活動度或動作穩定度不足。其他像熱身不足、過度訓練、恢復時間不足,以及一味追求大重量時力竭,都可能造成重訓傷害。如何降低受傷風險?確認身體素質、正確熱身與核心訓練是關鍵想要降低重訓受傷的風險第一個重點:便是做好身體狀況評估,確認自身的活動度與穩定度,選擇適合的訓練動作,避免進行超出身體負荷的運動。第二個重點:為充分熱身,像是動態熱身(Dynamic warm-up)能短暫提高關節活動度、提升肌肉溫度與柔軟度,以及增強神經肌肉控制等,來降低受傷可能性。像在進行下肢訓練前,可透過髖部活動訓練(如 90/90 轉髖)來提升靈活度;進行全身性運動時,則可藉由「世界最好伸展」(The World’s Greatest Stretch)來強化胸椎與髖部的活動度,確保動作能夠順暢執行。第三個重點:核心肌群的強化。研究顯示,透過核心訓練能提升運動員的核心軀幹肌群靜態耐力與神經肌肉協調性、增加腰椎骨盆區域肌力,還能提高運動時的四肢穩定性與能量傳遞效率,大大降低受傷風險。因此,在重訓菜單中適度加入棒式、反向捲腹等核心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身體穩定度,幫助身體更安全地承受重訓帶來的負荷。最後一個重點則是利用錄影來檢視訓練動作。許多重訓傷害源於不對稱的發力,是一大誘發受傷的危險因子,若能透過正面與側面的影片來觀察、分析動作,找出潛在風險並加以修正,將大幅降低受傷機率。此外,重訓當中、重訓結束後,也要感受自己的身體:腹肌、臀肌、腿肌…等想要訓練的大肌肉,是否有適度訓練後微微發熱、血流充沛的感受?腰椎、膝蓋、肩膀…等關節,是否出現異常的疼痛與僵硬?良好的重訓規劃,隔日應該感覺到身體輕盈舒暢,若選擇高強度的重訓,一兩日內大肌肉群有酸累感,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應持續超過三天。關節也應該愈來愈靈活且穩定,若是腰椎、膝蓋、肩膀…等關節變得更僵硬,甚至有疼痛、無力的感受,可能是受傷的警訊,應該要休息到全好再進行下一次重訓,並且要檢視動作角度、肌肉發力是否有錯誤,以免重複受傷、累積傷勢。受傷後該怎麼辦?掌握「PEACE & LOVE」原則即便做好了各種預防措施,受傷仍然可能發生,若在訓練過程中出現明顯的紅腫、劇烈疼痛、關節異常腫脹,甚至手腳麻木的情況,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評估,以確認傷勢嚴重度。若只是輕微的不適,則可以依循「PEACE & LOVE」原則來進行恢復。「PEACE」原則適用於受傷的急性期(傷後1-3天),包含患肢保護(Protection)、患肢抬高(Elevation)、避免抗發炎治療(Avoid Anti-inflammatories)、患部加壓(Compression),以及衛教(Education),來確保傷處能夠穩定修復。 「LOVE」原則用於亞急性期或慢性復健期,透過適當負荷(Load)、保持樂觀(Optimism)、促進血液循環(Vascularization)與適當運動(Exercise)來幫助身體重新適應運動強度。 以安全為前提,享受重訓帶來的好處重量訓練雖然能夠強健體魄,但在運動前須先確認受傷的風險,像是個人體質(如是否有慢性疾病)、活動度,穩定度及動作控制能力等。因此在開始重訓前,可透過美國運動醫學會的身體評估問卷,來判斷是否需要醫療諮詢,或是在確認不須醫療諮詢後,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經驗豐富的教練進行身體評估,確保自身狀態適合負重訓練。切忌不要一味追求增加次數、提高重量。唯有在身體狀態及素質達標的情況下進行重量訓練,才能在享受重訓帶來的效益時,將受傷風險降到最低。

「啊~好痛!」——慘痛尖叫聲響徹羽球場,本來是一記帥氣的跳殺,結果落地時腳踝"叛變",翻船成災,導致韌帶二級損傷。另外,一名熱愛趴趴走的六旬婦女,幾個月前扭傷不以為意,想著休息一陣子就會好轉,最近卻發現走不到20分鐘就痛,連出門喝下午茶都變折磨。 腳踝扭傷:韌帶的 "求救訊號"腳踝扭傷,就是當你的韌帶” 拉不住"腳踝,在外力強行拉開下,超過承受極限而損傷,導致腳踝不穩、腫脹、疼痛。處理不當可是會帶來長期困擾。腳踝為何愛 "鬧脾氣"?腳踝扭傷的成因,主要分為兩大類:1. 外因性運動”高風險族群”:比如籃球、排球、足球、羽球、跳舞等運動,在跳躍落地或是快速變換方向,甚至是急停動作時造成受傷。環境影響:坑坑洞洞的馬路、樓梯踩空都是腳踝的敵人。鞋子問題:無法提供足夠支撐、穩定性不佳、尺寸不合的鞋款。2. 內因性本體感覺薄弱,平衡感不好,也就是身體對自身位置的感知及應變能力較差。曾經扭傷過:舊傷未癒,腳踝變"鬆弛"、"遲鈍",再次受傷的機率高。腳踝扭傷的三大類1. 外側腳踝扭傷(翻船王) ◆成因:腳踝內翻 + 蹠屈(腳掌往下踩),如踩空樓梯、落地沒站穩。◆發生率:超過 80% 的腳踝扭傷都是這一類。2. 內側腳踝扭傷 ◆成因:腳踝外翻+外旋(往外轉開),常見劇烈外力作用造成的損傷。◆發生率:比外側少見,但疼痛指數不遜色,且常伴有踝部骨折、多重韌帶損傷。3. 高踝扭傷 ◆成因:腳踝外旋 + 過度背屈(腳尖往上翹),影響深層的脛腓韌帶或骨間膜。◆復原時間:比前兩種更長,因為這種傷"深得要命"。 而腳踝扭傷的嚴重程度也分為三級: 不過表格中的分級是指單純韌帶損傷,除了韌帶之外,還有周圍構造都需要仔細評估,比如說是否有骨折,或者是肌腱、骨間膜這些構造有沒有受損,必須到診間接受評估。如何判斷你的腳踝受傷程度?1. 即時疼痛感:扭傷當下,承重行走時疼痛是否明顯?若疼痛不明顯,多為輕微扭傷。2. 十天法則:輕微扭傷通常會在10天內有明顯改善。若10天後疼痛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就醫檢查。緊急處理 記住PRICE原則Protect(保護):如果踩地會痛,戴護具減少負擔。 Rest(休息):減少活動,避免繼續加重損傷。 Ice(冰敷):48 小時內,每 2-3 小時冰敷 15-20 分鐘。 Compression(加壓):用彈性繃帶加壓,以減少腫脹。 Elevation(抬高):把腳墊高至心臟以上,幫助血液回流、減少腫脹。※注意: 別急著熱敷! 熱敷會使血管擴張、導致局部腫脹更嚴重,等消腫後才能用!醫生怎麼判斷你的腳踝狀況?1. 理學檢查:透過壓痛點、活動度測試、特殊檢查來判斷傷勢,2. X 光:依據「渥太華踝關節規則(Ottawa ankle rules)」,醫生會在外踝、內踝、第五蹠骨基部、舟狀骨等四個特定部位進行按壓,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地方有明顯壓痛,或病人無法負重行走,可藉由 X 光檢查確認是否骨折。3.

「我家爺爺最近走路越來越慢,甚至沒有辦法一次穿越馬路,醫師說是肌少症,怎麼辦?」 「我女兒平常不愛運動,又愛減肥體力虛弱,爬一層樓梯就氣喘吁吁,醫師也說是肌少症,怎麼可能!她才30歲!」其實,這些真的都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 失能殺手—肌少症肌少症堪比失能殺手,是因老化、疾病、缺乏營養、缺乏運動…等因素,導致的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的疾病。初期症狀容易被忽視,但隨著肌肉萎縮愈來愈嚴動,患者將面臨行動力降低、容易跌倒、免疫力下降…等嚴峻挑戰。歐洲老年醫學暨肌少症工作小組針對65歲以上長輩,以肌力、肌肉質量、體能表現三大指標診斷肌少症。 五大症狀別輕忽肌少症如果不及早預防、改善,最嚴重還會導致身體失能。出現以下的症狀可別掉以輕心: 診斷肌少症利器民眾可以簡易自我檢查:用拇指與食指圈住小腿肚最粗部位,若能完全圈住,當心是肌肉量減少的警訊!其他臨床上測量方法來包括:1. 肌肉質量:雙能量X光吸收儀 (DXA):是一種精準測量身體組成的儀器,可以測量骨質密度、肌肉量和脂肪量等。生物電阻抗分析 (BIA):透過測量身體組織對微弱電流的阻抗,來估算身體組成,包括肌肉量、脂肪量和水分等。2. 肌力測試:包括手部握力測試、大腿肌力測試。3. 血液檢測:檢測血液中的肌少症相關生物標記,例如:維生素D、肌酸激酶等。4. 影像學檢查:透過電腦斷層掃描 (CT) 或磁振造影 (MRI) 等影像學檢查,觀察肌肉的質量和分布情況。 重量訓練是肌少症運動首選肌少症除了和老化引起的肌肉流失有關,長期久坐、缺乏運動,還有偏食、過度節食者,也是罹患肌少症的高風險群。 提到運動,重量訓練被視為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武器。重訓是改善肌少症最有效方法之一,透過增加肌肉質量和肌力,提升身體功能和平衡,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骨骼健康,改善心理健康,進而提升生活品質和延緩老化進程。 肌少症患者應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制定適合自己的重訓計畫,持之以恆地進行訓練,才能獲得最佳的效益。 儘管肌少症患者側重重訓,有氧運動也是不能偏廢,因為有氧運動能有效改善心肺耐力,讓患者能更輕鬆地進行重訓。 重訓幼幼班如何開始?重訓的入門建議從大肌群開始,例如胸肌、臀大肌和股四頭肌。以下是一些基礎的重訓動作: 醫師建議,每週至少進行三次重量訓練,每次運動時間30至50分鐘,並針對大肌群完成4至8組動作,每組10至15次。而且最重要的是,初學重訓必須有「醫師諮詢」和「教練指導」。不是所有運動都適合肌少症患者對於肌少症患者,並不適合從高協調性或高衝擊性的運動開始入門,如:籃球或滑雪。另外,單純練瑜伽、太極、氣功,對於肌少症的改善有限,因為瑜伽主要以伸展、平衡和呼吸控制為主,對於肌肉的刺激強度不足以促進肌肉增生。 肌少症患者若肌肉力量不足,關節穩定性較差,在進行高難度的瑜伽動作時,可能增加肌腱拉傷或關節受傷的風險,建議肌少症患者可以將瑜伽作為輔助運動,搭配重訓和其他肌力訓練,達到更全面的效果。有些長輩,很喜歡以走路為運動,認真執行天天一萬步,但要小心運動模式過於單一,反覆使用足跟導致足底筋膜炎,且對於臀部、大腿的大肌肉萎縮沒有改善效果,最好還是搭配其他運動。近幾年很流行超慢跑,對大腿肌肉較有活化效果,但要注意,在家還是要穿室內運動鞋,以免誘發前足疼痛;另外,有腰椎滑脫的患者,超慢跑時要更小心,若是腰臀疼痛惡化,務必先治療腰椎。 重訓可以這麼吃正確的飲食搭配能最大化重訓效果,促進肌肉增長、恢復和性能提升。1. 蛋白質:肌肉的原料是蛋白質,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1.2-1.6克蛋白質,例如:白肉、雞蛋、牛奶、豆製品等。 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質的攝取需與運動結合才能有效轉化為肌肉;若僅攝取高蛋白而缺乏運動,可能造成身體負擔的反效果。 2. 咪唑胜肽(Imidapetide):咪唑胜肽富含肌肽,可以刺激肌肉生長和增加運動表現,是存在肌肉中很重要的化合物,對於肌肉的生長和新陳代謝也很重要。 3.

農曆春節又到了!這是是與親朋好友團聚的重要節日,然而對於五十肩患者來說,過年期間的大掃除、圍爐煮年菜、親友搓麻將等活動,卻可能是苦不堪言的肩膀負擔。! 認識五十肩:不只是五十歲才會有的毛病五十肩的醫學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是指包裹肩關節的關節囊發炎後攣縮,造成「角度受限」、「活動疼痛」以及「睡眠壓痛」三大症狀,疼痛通常不是單一點,而是在肩膀深層,患者往往難以具體指出疼痛位置。 五十肩與年齡有高度相關,多數患者在40-60歲之間,尤其是50歲左右是高峰期,所以才被俗稱為五十肩。成因可以略分為兩大類。一、原發性:確切原因不明。二、次發性:與慢性受傷不瘉合有關,可能發生在各年齡層。患者可能先出現了肩部的小受傷,沒有好好休息治療,演變成關節炎、肌腱炎、鈣化性肌腱炎……等等,最後因為長期發炎而導致關節囊攣縮,關節活動度下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以及有接受過化療的患者,因為自身修復瘉合力較差,五十肩發生率更是上升到是一般人的二至五倍! 疾病進程:漫長的三階段五十肩的病程可能長達數年,照顧得好,可以兩年改善,照得不好,也可能成為五到十年的病根,疾病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症狀和治療方式都略有不同。一、疼痛期(痛但不卡):肩部疼痛開始出現,但活動角度仍正常,可以透過藥物、熱敷等治療能暫時緩解症狀。二、沾黏期(又痛又卡):肩部活動受限逐漸明顯,疼痛加劇,尤其容易在夜間睡眠中痛醒,影響日常生活。三、成熟期(不痛但卡):關節囊沾黏已達纖維化,發炎反應下降,儘管疼痛逐漸減輕,活動受限卻成為主要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自我檢測:簡單三步驟診斷五十肩主要依據以下臨床診斷:1.年齡是否超過40歲2.是否有影響睡眠的疼痛3.肩部活動角度是否受限在放鬆且不聳肩的情況下,檢測以下動作:1.能否摸到對側肩膀2.能否摸到後頸椎3.能否反手摸到肩胛骨 治療選項比一比幾乎所有五十肩的治療原理為「解除沾黏」,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和患者的需求。以下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一、藥物治療:主要透過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減輕疼痛和炎症,適合於急性期或疼痛明顯的患者,僅作為輔助治療用。二、物理治療: 透過物理治療師手法鬆動肩關節沾黏,逐步恢復肩關節活動。三、肩關節囊擴張術: 在超音波導引下,關節腔注入擴張液,利用液體壓力將沾黏的關節囊撐開,減少沾黏,改善活動範圍。四、內視鏡鬆解術:透過內視鏡將沾黏的關節囊切開,恢復肩關節活動範圍。五、麻醉下鬆動術:在全身麻醉下,醫師用手將沾黏的關節囊強行拉開。 五十肩越不動越嚴重要特別注意,不少五十肩患者有「痛就不要動」或使用護具固定的迷思。然而,這可能會導致反效果,原因如下:一、防止關節僵硬與粘連 五十肩的主要症狀是肩關節囊發炎和粘連。若長期不活動,關節囊會進一步收縮和粘連,導致活動範圍更加受限,使病情惡化。二、預防肌肉萎縮與力量減弱當肩膀長期缺乏活動時,周圍肌肉會逐漸萎縮,造成肌力減弱。這不僅影響肩膀的穩定性和功能,更會使康復過程變得更加困難。三、促進血液循環與組織修復適度活動能促進肩部血液循環,不僅有助減緩發炎、舒緩疼痛,還能加速受損組織的修復。四、恢復肩關節正常功能治療五十肩的主要目標是恢復肩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透過適當運動,可逐步改善肩部柔韌性和活動度,避免產生永久性功能障礙。過年期間實用防護指南過年期間,許多活動可能增加五十肩患者的肩關節負擔,導致症狀惡化或疼痛加重。以下是高風險活動的提醒與預防策略建議。●高風險活動提醒年終大掃除:避免獨自進行高處清潔和重物搬運年菜準備:減少長時間炒菜和重物提舉休閒活動:避免持續固定姿勢如打麻將●預防策略建議1、事前準備 →分散清潔工作→考慮請專業清潔→選擇訂購年菜2、工作分配 →尋求家人協助→避免獨自負重→合理分配家務3、姿勢調整 →避免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尤其是對肩膀有負擔的動作。例如,不要趴在床上長時間看手機, 或連續三天打麻將。適時變換姿勢,減少肩部壓力。→善用輔具在日常活動中可以使用輔助工具來減輕肩膀負擔。例如:□家務:打掃時使用長柄清潔工具,減少手臂高舉或過度用力。□運動:利用毛巾或伸展帶進行適度的伸展運動,增加活動量的同時保護肩關節。→適時休息適當的休息並不等於完全不動,勞動後的休息應包括輕微的活動。例如:進行肩部伸展運動或放鬆練習,幫助緩解疲勞並促進血液循環。 五十肩雖然困擾,但只要做好準備和防護,依然能開心過好年。透過合理安排活動、預先規劃工作,照顧好自己的肩膀,一樣能與親朋好友共享團圓時光。祝福所有患者都能「肩」康如意! 小提醒:少數患者是肌腱撕裂傷後造成次發性五十肩,治療更為複雜,如果愈動愈痛的話,還是要及早尋求醫師診斷治療哦!

第一事、台灣男性頭頸癌發生密度世界第一,好發於青壯年人,值得重視。 根據衛服部的資料,癌症(惡性腫瘤)近十幾年來一直為我國民眾十大死因榜首。而台灣的頭頸癌以口腔/口咽癌為主,患者大多數為男性,光每年新診斷的患者就足以坐滿8輛12個車廂的高鐵列車,總數排男性癌症的第4位。頭頸癌發病高峰落在50-60歲間,且相較於癌症首兩位的肺癌及大腸直腸癌的發病高峰早了10年。 五十多歲的男性仍常作為社會網絡中的生產者,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經濟主要提供者,也常為職場的中堅人物。罹癌不僅為個人帶來重大的轉折與傷害,也為其所在的社會及家庭結構帶來不容忽視的衝擊。 所以,從國家公共衛生政策制定到醫療界的重視及疾呼,希望從前、中、後段,減少頭頸癌帶來的負面影響。 ●源頭控制:從源頭減少造成口腔/口咽癌的菸、酒、檳榔暴露。 ●早期診斷:推動口腔黏膜篩檢希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多專科治療:多科別合作的醫療團隊提供患者適切的手術、化學治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放射線及粒子治療、癌症復健等。 第二事、頭頸癌的併發症有哪些? 頭頸癌因為涉及顏面到頸部,除了對外觀會有影響,此處密集的血管、神經、肌肉、及鄰近的食道、氣道、容易在治療後遇到多面向的合併症。除鼻咽癌外,頭頸癌多數會經過範圍不等的腫瘤切除及頸部淋巴結廓清手術,再合併重建手術。後續視病理化驗結果可能追加於「第一事」中提到的化療、放射線治療等等。 頭頸癌患者除腫瘤本身外,有時因之前長時間的菸、酒、檳榔暴露,會合併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氣腫、酒精性肝硬化、口腔黏膜纖維化等共病。戒除上述導致身體傷害的物質是重要第一步,這方面各醫院常常設有對應的物質戒除門診,可以協助癌友踏出這一步。 處理頭頸癌患者合併症,大略可以分成口腔部位、肩頸部位、及全身性合併症來看。 ●口腔常見併發症為放射線合併化療時期的黏膜炎及潰瘍。這個時期患者除了最重要的口腔及牙齒照護外,可以補充適量優質蛋白質、口內蜂蜜、麩醯胺酸(glutamine)等營養素,對於黏膜潰瘍的恢復會有積極正向的幫助。劑量細節除對應個人體況及體重外,也要考慮當下的合併治療,宜向患者的主治醫師諮詢。 ●牙科相關問題,例如齲齒、牙周病變、口腔黏膜追蹤等,應有固定的牙科專科醫師把關。乾口症、咀嚼吞嚥困難、牙關緊閉(張口困難)、構音溝通問題也是常見的口腔合併症。 ●肩頸部位因為手術及放射線治療遺留的神經肌肉萎縮、纖維化、組織沾黏,造成了疼痛、攣縮、及無力,頗為影響生活品質,經常是癌友最困擾的併發症。而慢性疼痛所帶來的情緒及失眠問題,又常常加重了疼痛的效應。其他肩頸部位合併症包括: 聽力障礙、放射線骨壞死、肌筋膜疼痛、淋巴水腫、肌肉萎縮失能、神經叢病變及無力、肩關節合併症等。 ●全身性合併症: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且處理肺部併發症,例如:反覆嗆咳或吸入性肺炎、肺塌陷、慢性肺病等。而起因於腫瘤本身或治療合併的腦神經及周邊神經病變、心肺運動功能減損、腫瘤遠轉移所造成的骨關節病變等、職能及復工議題等有時也會困擾著癌友。 第三事、頭頸癌的其他併發症可以經由復建改善嗎? ●除了吞嚥障礙外,在第三事中提到的眾多併發症,尤其是肩頸部位的各種病因及代償機制所導致的痙攣、無力,不僅造成令人困擾的疼痛及失眠問題,肩頸部攣縮所造成的頸不轉、肩不舉、諸多關節活動限制,對生活功能及品質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頭頸癌患者也常合併肩關節或旋轉袖肌腱的病變,或源自肩頸部位的神經源性、肌肉性疼痛。台灣復健醫學專科的神經肌肉骨骼超音波早已蓬勃發展,復健科醫師可以使用超音波進行無輻射、及時、功能性的評估及診斷,近一步還能以影像導引做及時且精準的介入治療。超音波導引下的疼痛介入性治療,相對於以往傳統口服藥物治療或儀器治療,能相對快速且精準的處理患者疼痛問題,進而增進患者生活品質,加快患者的功能訓練及復健進程。 結語 ●頭頸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的重要癌症,台灣的發生率又居世界第一。近年不斷進步的多面向合併治療,帶來癌友存活率的提昇,也帶來的是越發龐大且未被適當滿足的癌症術後照護及復健的需求。 ●癌症復健的相關醫療人員希望提升病患生活品質、減輕患者及家屬負擔、協助出院居家照護、減少相關併發症,也減輕合併症帶來的辛苦,進而讓癌友們有意願及機會接受日漸進步的抗癌治療以延長有品質的生命。相信未來茁壯的癌症復健團隊,會給在第一線拯救生命的腫瘤醫療團隊,更為堅實的後盾,也能為民眾的福祉及台灣的癌症醫療品質做出有感的提昇,為眾人努力爭取來的歲月增添生命。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復健中心主任 徐紹剛 醫師 / 超越復健診所 王薏茜 醫師)

第一事、抗癌的篇章有時是從打倒魔王(癌症)後才開始。 現正熱播的日本動畫「葬送的芙莉蓮」,主體故事是從勇者打倒魔王之後,主角再次開始了新的旅程。在現代醫學的幫助下,許多癌友的人生故事篇章也有相似的展開。 戰勝癌症而存活是癌友的目標,也是癌症治療團隊的目標。現代醫學的進步,各種癌症的存活率逐年提升,長期治癒愈來愈常見。近年資料顯示台灣口腔癌的五年存活率持續超過五成。相較於以前〝罹癌就等於判死刑〞的印象,現在患者面對的不是近期的生命威脅,而是治療後遇到的合併症、失去部分身體功能還要繼續生活的一場長期抗戰。 所以,生命不僅僅有長度這一個衡量尺度,癌症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和身心功能決定了接下來的生命質量。這代表癌症的醫療不僅只有「如何治癒?」,還有「如何療癒?」。而「如何療癒」便是癌症復健團隊會與患者一同努力的目標。 第二事、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真的嗎? 從被宣布罹患癌症的那一刻起,震驚中的情緒中,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規畫和對未來的展望,就被硬生生地扭轉了。接下來長達一兩年的治療期,患者必需常常出入醫院、與病人病床為伍。手術治療後會永久失去身體的一部分,也許是半個肺,也許是一個乳房,也許是1/4個臉龐。放射線治療中後期,皮膚像大面積灼傷,但無法逃避每日的曝曬。明知化療有毒性、有副作用,也必需酷刑似地一次次忍過。好不容易身體恢復了,又要面對下一次化療,月復一月,直到髮禿膚黃。         經過這一連串長達6-12個月的治療,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感到痛苦、茫然、失落、憂鬱,根據統計,甚至有高達25~33%的患者,負面情緒強烈到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特別是年紀較輕的患者,或是慣用逃避策略來因應壓力(avoidance coping strategy)族群。因為癌症造成的威脅無可逃避,被迫長期活在壓力下,常使患者出現PTSD的症狀,例如:失眠、變瘦超過5公斤、焦慮、記憶力下降、決策困難、性格改變、失去原有的生活興趣和社交活動、甚至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功能。 此外,儘管現代的癌症治療一直在進步,也有愈來愈多的罹癌幸運兒可以使用低副作用的療法,然而,〝曾經罹患癌症〞彷彿巨大的陰霾,永遠籠罩住抗癌重生的人生。患者有如驚弓之鳥,各種追蹤檢查指數的浮動都擔心是病情惡化,任何身體的疼痛都害怕是癌症轉移, 烏雲揮之不去,安心成了一種奢望。 第三事、陪伴及運動乃是良藥,和各種治療一樣重要 抗癌過程,家人也非常辛苦,好不容易陪伴患者走過癌症療程,終於鬆了一口氣,回歸正常的生活節奏。殊不知,當陪伴者都回歸正常生活了,才是病人孤獨抗癌歷程的開始。如果陪伴者還心有餘力,癌症治療告一段落後,能持續一個月2-4次的陪伴,對患者慢慢走出癌症的創傷,將有很大的助益。 此外,患者若想自救,那運動將是最好的良藥。運動對健康有益,盡人皆知,近年來台灣民眾運動風氣逐漸盛行,但也只有34%的健康族群有規律運動的習慣。癌症患者體能虛弱,重建運動習慣更是比想像中的困難。然而,只要有毅力,就能嚐到運動後身體健康的果實,包括:精神飽滿、睡眠改善、酸痛變少、代謝變好、肌力進步、氣色紅潤、四肢循環增加。 運動菜單要均衡,就像食物的各種營養都要攝取一樣。肌力、肌耐力、心肺、柔軟度、協調,各種運動最好輪流做,只做一種運動,就像偏食,久了以後容易堆積運動傷害,身體素質也不會改善。運動進度要溫和,不追求進步很快、不和別人比較,只要求自己要動一動、喘一喘、流流汗。運動頻率要穩定,一週3-5次最理想,最少也要兩次,每次不要太長,20-40分鐘就足夠。 身體虛弱的人運動難免會受傷,不要忍痛運動,如果有小傷,休息三天可以好,就可以持續運動。如果休息5-7天沒有好,或是每次運動都受傷,建議找骨科、復健科醫師診查一下,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經治療完成或確認沒有特殊需處理的狀況,建議可以找合格的運動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做運動指導與帶領, 提升自我運動的能力 且預防再次受傷。 對癌症患者而言,能夠自由自在地運動,是重新找回自信及肯定自我生命價值的重要一步。 結語 現在就開始運動吧!想想自己曾經最喜歡做什麼運動?想想自己最想做而還沒做的是什麼運動?想想自己最快樂的是什麼運動?走出門,跨出第一步,離開癌症的陰影,運動的30分鐘內,拋開所有的治療、檢查、生活瑣事,全心全意地為自己呼吸! 如此一念,讓生命有機會不同了。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復健中心主任 徐紹剛 醫師 / 超越復健診所 王薏茜 醫師)

「嗶 嗶」泳池裡總是常常聽到救生員的吹哨音。玩水跳水正開心的大人小孩常常都覺得很掃興,或是假裝沒聽見。殊不知,這是救生員盡責地在幫大家維護玩水的安全。可能很多人在心裡嘀咕著,有這麼嚴重嗎?不過是從泳池邊跳下來而已,而且水又不深,挺安全的。然而,水不深就安全嗎? 近期新聞報導一高中游泳校隊選手在校內泳池進行跳水訓練時,頭部不慎撞擊泳池地板,導致外傷性頸椎骨折及高位脊髓損傷,目前仍因四肢癱瘓長期臥床,復健之路辛苦且漫長。 在台灣大部分的游泳池其實是禁止跳水的,因為不當的跳水可能導致自身或其他泳客受傷。其中特別以頭部朝下的跳水姿勢最為危險,可能造成如頸椎骨折、高位脊髓損傷等嚴重後果。而高位脊髓損傷的後續臨床症狀包含肢體感覺喪失、痙攣,重則四肢癱瘓、呼吸衰竭、大小便失禁等,甚至可能立即有生命危險。因此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跳水的潛在風險以及跳水安全的重要性,以免造成脊髓損傷的後果,後悔莫及。 【什麼是高位脊髓損傷?】 高位脊髓損傷是指脊髓在頸椎或上胸椎受到損傷的情況。脊髓是負責傳遞神經信號的通道,其受傷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肢體癱瘓:高位脊髓損傷可能造成部分或全身的肢體癱瘓,因而導致病患喪失自我照顧能力,嚴重者甚至需要終身臥床。 ●呼吸困難:如支配呼吸肌群的脊髓神經受損傷,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需要呼吸機輔助。 ●感覺喪失:患者受傷脊髓以下的部位,可能會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感覺,其包括觸覺、溫覺和疼痛覺。 ●其他合併症:高位脊髓損傷可能伴隨著一系列合併症,如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臥床導致的壓瘡等。 【跳水安全的重要性】 在造成青少年脊髓損傷的原因之中,最常見是交通事故,第二常見則是運動意外傷害。其中運動傷害以跳水佔絕大多數,因此可知跳水的安全宣導不容忽視。 在跳水過程中,遵守安全規則和採取意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 ●檢查場地:在跳水之前,需確保該池的水深符合安全標準,千萬不要跳入不清楚水深的地方。在國際游泳總會(FINA)設備規章中規範到,跳水側的游泳池水深最低限度為135公分,且其他區域的水深必須達到100公分以上。但此規範為游泳比賽規格,並非一般教學泳池的強制規範,因此於游泳池應遵守泳池中公告的規範,並避免跳水為宜。以台北市松山運動中心舉例,其25米泳池雖深度達135到160公分深,其使用規範仍有規定禁止跳水。而其50米泳池深度超過260公分,池邊有跳台提供給進階泳客練習跳水。 ●訓練和技巧:跳水實為高危險性之運動,若切入水面的姿勢不正確,其水面瞬間產生的衝擊力過強可能導致胸悶、器官破裂出血等等。因此建議學習正確的技巧和姿勢,以降低受傷的風險。以初階跳水而言,站在池邊準備時雙腳與肩同寬站穩,將雙手臂伸直並高舉到頭頂上,手掌交疊使手臂貼近耳側,膝蓋略彎曲保持彈性,身體慢慢向前傾,當重心往前移時伸直腿輕蹬,讓身體如彎月、指尖為入水點切入水中。 ●謹慎選擇跳水地點:避免在不熟悉或危險的地方跳水,例如不確定池底深度、水底有障礙物的地區。 ●應對跳水事故:如發生跳水事故,例如撞擊頭部或脊髓損傷的情況,應立即呼叫緊急救援並避免移動受傷者,以免加重損傷。 跳水是一項兼具刺激與娛樂性的活動,近期在網路上短影音盛行的「跳水挑戰」,這股潮流讓許多年輕人在危險地點進行跳水,導致嚴重的頸髓受傷甚至死亡事件。合併前文提及的游泳選手跳水意外,我們需要了解跳水潛在的風險,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的可能性。為了保障自身安全,我們應遵守上述的注意事項: 1.謹慎選擇跳水場地 2.確認泳池水位高度 3.學習正確的跳水姿勢。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跳水的安全知識及注意事項。特別是針對青少年,以免因意外受傷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江芝儀 醫師 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