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前腳就疼?醫師教你分辨生長痛
孩子白天活蹦亂跳,但到了晚上或睡前就會突然哭喊腳痛,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生長痛呢?醫生提醒,如果是生長痛,透過熱敷、按摩、伸展等方式,一般能緩解,但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生長痛,要小心可能是其他的問題……
有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擾,孩子白天的時候看起來都很正常,但是到了晚上或睡前就突然覺得好痛!有時甚至會痛到大哭大叫,去看醫生卻又都說沒事,怎麼辦?這是不是生長痛呢?
生長痛的好發年齡及徵狀
根據統計,約有兩成的兒童有生長痛的困擾,這樣的疼痛好發於3歲到12歲,也就是幼稚園到小學的年紀。
兒童白天時的活動都沒有異樣,但到了下午、晚上或半夜,就開始會嚴重的疼痛,疼痛主要發生在下肢為主,包括小腿、膝蓋或大腿,可以是單側,也可以是雙側,外表看起來沒有異樣,但卻痛到不行。經過按摩和安撫後就好多了,隔天活動則都很正常,看不出有疼痛的樣子。
這樣的情況若是經過醫生的問診、理學檢查、抽血或影像學檢查後,都找不到異常,被診斷為「生長痛」的患者,就可以藉由熱敷、按摩、運動前熱身、伸展等方式來緩解兒童的疼痛。嚴重疼痛的患者則可以短期使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但一般不建議長期使用。
然而更重要的是,家長平時應多陪伴兒童,可以一起共讀、玩遊戲、講故事,來轉移兒童注意力,也可有效緩解疼痛。而這樣的疼痛在兒童長大後,無需治療就會逐漸消失。
但是也要小心,並非所有的疼痛都是生長痛,如果有出現疼痛的部位是固定在某個部位、疼痛只發生在單側、連白天也抱怨疼痛、外觀上出現紅腫熱或變形等,就要小心可能有其他的問題了!成長中的孩子常見的疼痛問題還有以下這些:
幼兒常見的生長疼痛
●骨腫瘤
生長痛跟骨腫瘤的症狀呈現有一些相似性,要特別小心!兩者一樣都會有夜間疼痛、睡到一半痛醒、好發年齡相近等,常常會讓人誤將骨腫瘤錯認為生長痛。
因此要注意,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骨腫瘤所造成的疼痛會持續在同一個地方,不會一直改變疼痛位置;有時甚至可以摸到腫塊;活動或運動時骨腫瘤的疼痛仍會持續,不像生長痛會獲得緩解。如果休息 2~3 天沒有好轉,仍然持續疼痛,或伴隨體重減輕的情形,就要懷疑骨腫瘤的可能了。
●脛骨結節生長板炎(Osgood-schlatter disease)
這是常見引起青少年膝蓋疼痛的原因,是因強力拉扯脛骨結節上的生長板造成的損傷和發炎,患者多為男生,特別是需要大量股四頭肌收縮的運動員,像是足球、籃球、排球、田徑等運動。活動後在脛骨結節附近會有壓痛和腫脹的情形,且脛骨結節摸起來會突出,X光或超音波下可以看到臏骨肌腱連接脛骨結節處有鈣化點。
治療主要是消除腫脹和疼痛,要多休息、避免或減少跑跳運動,並可搭配局部冰敷及口服消炎止痛藥物。
●剝離性骨軟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剝離性骨軟骨炎是指關節軟骨下的硬骨合併其上的軟骨,沿關節面從原本位置產生分裂進而分離甚至剝落,掉落的碎片可能會影響關節活動,造成肘部無法完全伸直。
這樣的問題好發在棒球小投手或體操選手。常會有關節腫脹、疼痛,並在活動時有摩擦聲響。有一部分患者是需要開刀手術處理才能痊癒,因此早期的就醫及接受治療是相當重要的。
●跟骨骨骺炎 (Sever’s disease)
這是由於跟骨附近的生長板不斷受到壓力和刺激,引發局部發炎等不適症狀。症狀上會有足後跟局部的壓痛與腫脹、小腿肌肉緊繃,以及腳踝背屈角度不足。
一般而言,在停止劇烈活動並伸展緊繃的小腿肌群 6-12 個月就會自行痊癒,但有些時候症狀可能會延遲較久的時間。
●兒童骨折
兒童的活動量大,在運動過程中難免會有跌倒受傷,不過如果碰撞疼痛的位置有出現:紅腫、壓痛、瘀青、活動受限制、觸碰時感覺部位比較柔軟、移動時疼痛加劇、僵硬、非關節的位置疼痛、因疼痛而無法行走、肢體變形、疼痛時間超過3-4小時等情形,就要小心有骨折的可能,此時應固定受傷肢體並儘早就醫。
提醒各位家長,疼痛常常是一種警訊,可能病因有很多,並不一定都是生長痛,如有持續的疼痛建議還是就醫接受完整的評估與處置。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安慰與陪伴,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幫助。
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