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打針、免吃藥、免開刀 震波治療就能消除的疼痛有哪些?
(諮詢 宇泰復健科診所 陳怡嘉醫師/撰稿 蕭雅純)
熱愛打羽毛球的李小姐右上臂痛了好幾個月,有時還會覺得連右前臂也有疼痛的感覺,和朋友進行比較激烈的羽毛球友誼賽後,右邊肩膀疼痛加劇,連晚上也睡不好。超音波檢查發現右邊的棘上肌肌腱有部分撕裂傷。因此在棘上肌肌腱做了四次震波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也能好好睡覺,但是右前臂的痛感仍在,經檢查後,懷疑是棘下肌肌筋膜疼痛症導致,因此又進行了三次棘下肌激痛點的震波治療,治療結束後,幾個月來的右上肢疼痛的感覺,也完全得解除了。
像李小姐這樣不用打針、不用服藥也不用開刀,也能讓損傷的軟組織修復的震波治療,就是利用高能量的機械波,在極短時間內形成高壓力波直接刺激損傷患部,進而促進自癒過程。
在談震波治療前,先了解什麼是軟組織損傷。軟組織通常泛指筋膜、肌肉、肌腱、韌帶這些組織,軟組織損傷,顧名思義,就是這些組織受到傷害,常見的原因有扭傷、拉傷、撞傷、沾黏以及肌腱炎和滑囊炎等等。而震波治療就是可以促進組織代謝、循環,同時有止痛與組織修復作用、尤其能幫助緩解肌筋膜的慢性疼痛。
根據震波產生的方式可分為聚焦式震波和擴散式震波。
聚焦式震波:
又可細分為三種。
1.水電式:利用火花放電的原理。
2.電磁式:利用電磁作用經過聚焦而產生震動。
3.壓電式:透過壓電晶體通過電流後產生的壓電效應,能在極短時間內產生高能量的壓力波。
聚焦式震波指的是在焦點處集中能量進行治療,作用的深度可以達到皮下6公分,甚至10公分的深度,經由機械傳導原理,利用震波的能量,透過組織再生、血管新生以及降低發炎反應,來達到止痛及修復的目的。通常在施作時會利用凝膠當介質,幫助能量完整的傳遞到體內。
擴散式震波:
屬於未聚焦的壓力波,它的能量是經由在管子裡擠壓空氣再瞬間釋放之後所產生的,產生最大能量的地方會出現在比較靠近體表附近大約2-3公分。相對於聚焦式震波而言,擴散型震波可以治療的位置比較淺層並且面積較大。
震波治療適應症最常見的有足底筋膜炎、阿基里斯肌腱炎、髕骨肌腱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以及肩膀的鈣化性或非鈣化性肌腱炎等等,另外對於其他軟組織的受傷,如:腳踝韌帶扭傷、手腕三角韌帶軟骨複合體扭傷等或肌筋膜疼痛症中的激痛點治療效果也很好。
至於禁忌症的部分,包括懷孕、急性感染、凝血功能障礙、病灶處有惡性腫瘤、裝有心臟節律器者、肺組織涵蓋在焦點範圍內、未成年(<14歲)者都不適合使用震波治療。
震波治療施作的頻率通常是間隔五到七天做一次,治療次數視患者狀況而定,療程從三次到六次都有可能。一次的治療時間約15到25分鐘。震波一次的平均會打到2000-4000發,視患者耐痛度與部位大小而定。提到耐痛度,通常以1-10分的疼痛度來看,希望能控制在6-7分。能量過弱的話破壞力不足,效果比較差,但能量太強,會造成急性發炎,不但來不及修復,還可能使疼痛加劇。另外也曾有病人發生血管迷走性暈厥,也就是心率和血壓突然下降導致暈厥,不過這種情況非常非常少見,多數在躺下休息後就會恢復,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最好還是在有醫師監督的診所或醫院施作。如果3-6次的治療後並沒有改善,請諮詢醫師,若有太嚴重的發炎或沾粘,適度的用藥和打針還是必要的。一般而言,大於2公分的撕裂傷,有時還是需要手術縫補才能癒合。
目前震波治療對於止痛的原理有很多種,其中兩種比較常見的為:
1.震波可以讓一些小的免疫反應性神經元退化,所以可以降低發炎前期的調節物濃度,進而降低發炎反應,達到止痛的作用。
2.震波經由過度刺激而讓腦內啡以及其他可以止痛的分子增加,同時調節下行控制疼痛的神經,所以可以達到止痛的目的。
震波治療後,比較敏感的病人可能會痛2-3天左右,之後疼痛感逐漸下降,原則上治療後只要避免患部過度使用,是可以正常活動的。針對治療後疼痛的狀況,建議可以在患部適度冰敷,或是搭配普拿疼單純止痛,不過並不建議使用消炎藥,因為打震波的目的是要引發細胞輕微發炎反應,導致患部組織再生,此時投以消炎藥,就會阻止一開始在組織再生之前所引發的發炎反應 ,導致無法產生後面的組織再生,最終降低治療效果。
接受震波治療後,也可以補充維他命B、維他命C、鎂和鋅等促進修復組織的強度,同時注意補充蛋白質與水分,因為蛋白質是肌肉與其他細胞膜主要的來源,同樣可以增加修復效果。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避免過度重複不正確的姿勢,使得原本受傷的地方一再受傷。
===小迷思:震波與筋膜槍大不同===
不少人誤以為震波治療就是比較高能量的筋膜槍,事實上兩者之間原理與體感完全不同。
筋膜槍的原理是透過高頻敲打來暫時性地放鬆肌肉,達到按摩的效果,並沒有能量的給予且無法促進血管新生和降低發炎反應,也無法促進組織的修復再生。
震波治療則是透過物理性組織振盪誘發生化反應,根本性地在細胞層次上達到組織修復及再生的目標,也不會有體表上震動的情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