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自閉症」對一般父母來說,是一個熟悉卻又不甚了解的名字。自閉症是什麼?會有那些徵狀?高雄市上琳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瑾俐提醒,若2-3歲孩童出現以下5種表現,家長就須注意,及早療育。 媽媽牽著2歲半的曉華走進診間,醫師和媽媽談話時,曉華完全沒有理會他們,獨自不斷的旋轉椅子,既沒有口語眼神也沒有與人交集。媽媽表示曉華從小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不太理人也很少看人,重點是一直不會講話,且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只要不照著他的習慣走就會大發脾氣。在親友的建議下,媽媽帶曉華來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媽媽接著用焦慮的語氣詢問醫師:「請問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類似曉華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自閉症」對一般父母而言常是一個常聽到卻又不甚了解的名詞,當聽到孩子和「自閉症」連上關係時,伴隨而來的往往是逃避、焦慮、猶豫與罪惡感,也有部分家長會主張孩子在接受評估時是在陌生環境面對陌生人員,可能會因為不配合而能力被低估,並不應該以單次的評估就立下診斷。為了降低這些情緒與疑慮,家長應對自閉症有足夠的認識,才能以最熟悉又親密的角度去觀察孩子,若孩子真的是自閉症,也才能夠去理解和接納,進而協助孩子成長。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是什麼呢?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大腦中的神經元及突觸連結的方式與正常人不同,進而影響腦中的資訊處理。有研究提出自閉症可能與懷孕期間的感染或使用不當的藥物有關;另有報告顯示3%的自閉症和遺傳有關;也有研究人員發現7個相關的基因組,但自閉症真正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自閉症的病徵表現個別差異極大,可以由終生無法獨立自我照顧,到經過治療和訓練後近乎常人。根據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已將自閉症和其他較輕微的類型(如亞斯伯格症候群或其他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合併統稱成「自閉症光譜」一起進行診斷和討論。自閉症的盛行率隨著診斷定義的嚴格程度而不同,根據一份2017年的研究報告統計,在已開發國家約有1.5%的兒童被診斷為自閉症光譜患者,而男性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比女性高出4至5倍。 自閉症5種徵狀,家長須注意 自閉症主要是社會互動能力、社交語言、象徵性及想像性遊戲能力發展遲緩,且從嬰幼兒時期就可能開始出現以下的表現,家長一般在自閉症孩童2到3歲以前就會注意到其狀況。 1. 情緒、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困難:臨床上,多數的自閉症患者有語言發展遲緩,其口語出現的年齡會比一般兒童來的慢,可能有較長的仿說期,就是只會複誦聽到的單字或詞彙,需經過多次的仿說,才能慢慢將語言與實際的情況配合起來,進而了解意思;當自閉症兒童開始有口語時,他們還可能出現代名詞「你」、「我」、「他」等分不清楚的現象,這種現象可持續數年之久。在非語言的溝通發展也會有遲緩的表現,缺少非語言的行為來協助溝通的進行,例如不會使用眼神接觸、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或手勢來表達人際的互動溝通及其需要。 2. 社交互動障礙:自閉兒從小就比較不與人互動,包括與照顧者很少有眼神的交會、無法對照顧者建立依戀關係等。有口語的自閉症兒在與人對話時通常缺乏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互動式溝通,反而像是在把過去學過的語詞用機械式的方式表達出來。此外,他們常會聽不出對方的弦外之音,也無法從語氣或臉色來瞭解對方的情緒。 3. 明顯的固定興趣及重複行為:自閉症兒童在玩具的使用上,常常不按玩具的正常玩法,而有自己獨特的使用方式,且會出現反覆機械性的玩法,如:把車子倒過來不停的轉動輪子,或者把車子排成一排等。另外自閉症兒童也常有固定而難以更改的儀式性行為,如:只蓋固定的被子或出門只走一定的路線等;有時在語言、溝通思考方面也會出現固定的模式,如重覆問固定的問題,且要父母用固定的方式回答。 4. 某些感官知覺敏感:部分自閉兒童會對某些感官的刺激敏感,如對某頻率的聲音有聽覺敏感而難以忍受;或是因為觸感敏感而無法接受用梳子梳理頭髮等。 5. 其他表現:自閉症兒童也可能有粗動作或細動作的發展遲緩,但通常沒有語言方面來的顯著。另外約有70%的自閉症兒童合併智能不足,但仍有智能正常甚至資優的。 自閉症是一個發展性疾患,並不會只出現在孩童時期,而是一個終身相伴的課題,且症狀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改變。自閉症並無法經由開刀或藥物來治癒,但可以藉由及早療育和行為訓練來減少其不適宜的行為,並降低因社交及溝通功能障礙所帶來的影響。目前臨床上有許多有效的療育方法,例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音樂和藝術治療等等。自閉症兒童需要父母及家人的早期發現,將孩子帶至復健科或兒童心智科接受評估和診治,結合醫療、復健和教育體系的多方合作,進行早期療育,才能使孩子得到最大的助益!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高雄市上琳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瑾俐醫師)
掌握小孩「臭奶呆」的黃金治療期,別讓口罩遮住學說話的機會
你聽過「構音異常」嗎?學齡前的孩子在學講話時,難免會有段話說不清楚的過程,但有些孩子則會有「臭奶呆」的現象(俗稱大舌頭),令家長擔憂會影響日後學習,針對孩子「構音異常」的問題,楊佩瑜醫師根據家長常見疑惑提出以下說明。 門診經常會遇到焦急的家長,帶著孩子來詢問有關構音的問題 :「醫師,我的孩子講話『臭乳呆』 ,阿公都叫成『阿東』,是不是要剪舌繫帶 ?」 「我的孩子兩歲,最近開始很愛講話,可是都口齒不清,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是不是該帶來接受復健治療 ?」 「構音異常」就是俗稱的「臭乳呆」是指講話過程中,咬字不清楚、語音清晰度不佳的狀況 是常見的語言問題。根據統計,在台灣學齡兒童構音異常的盛行率推估約為0.9-6.2%,孩童的語言問題中有4~5成是構音問題。 為什麼會有構音異常? 常見的構音異常原因包括: 1. 構音器官的問題:發音的過程就是空氣由肺部呼出,經過聲帶振動再經咽喉、唇、舌、齒等構音器官的作用過程 。 因此這些構音器官的構造異常,例如:唇顎裂、舌頭及舌繫帶的長 度、牙齒排列及上下顎咬合問題,都會造成構音異常
打籃球跟跳繩有助長高嗎?孩子想長高別忘了這些運動!
兒童與青少年運動傷害,是兒童來復健科求診常見的原因。其中有些略為矮小的孩童,是經過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評估後,建議加強運動,希望能藉此刺激生長發育。 究竟,什麼樣的運動可以幫助兒童青少年長高?運動時,又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呢? 為什麼我的孩子長不高? 很多家長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長不高? 首先,要認知的是,孩子的身高跟父母的遺傳關聯很大。臨床上會以父母給予孩子的遺傳身高(midparental height)來預測孩子成年後的身高,公式如下: • 男生目標身高 = (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2) / 2 ± 7 公分 •
傳統夾腳拖不適合跑步的六大原因
2021紐約5000公里超馬挑戰賽,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獲得第二。他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甚至引起國外選手效法來緩解腳部腫脹,讓大家的對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的可行性大感好奇。事實上國內曾多次舉辦夾腳拖馬拉松賽,參賽人數逾千人,這群夾腳拖跑步愛好者也被稱為「夾腳幫」。 由於長期投入運動醫學專業,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筆者往往會被好奇的記者或朋友問到: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醫師意見相同,筆者是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羅選手的優異表現,看似讓所有否定夾腳拖跑步的人們瞠目結舌,但這就證明夾腳拖是好的跑鞋嗎?這篇文章中,筆者就要跟大家仔細分析傳統夾腳拖的問題! 《醫師反對穿夾腳拖跑步的六大原因》 醫師們之所以認為傳統夾腳拖不適合用來跑步,有以下的原因: 1. 缺乏足弓支撐 2. 缺乏壓力緩衝 3. 缺乏足踝及足跟支撐 4. 改變步態及下肢用力的方式 5. 包覆性不足 6. 足底貼合度不足 《夾腳拖的鬆動特性是主要問題》 夾腳拖的透氣以及不束縛,可能是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長距離跑步時鞋子不合腳會導致足部腫脹以及腳趾摩擦鞋內面時導致指甲瘀青,夾腳拖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它的開放狀態也造成了鬆動不穩定的特性,導致後續的眾多問題。 《步態改變引起問題多》 為了固定鬆動的夾腳拖,走路和跑步的姿態可能會改變,腳趾必須額外出力(夾或抓)固定拖鞋,導致「錘狀趾(hammertoe )」的足部變形。改變的動力鍊更可能產生腳踝、小腿、膝蓋、髖關節周圍構造的額外負擔,甚至引起下背疼痛。鬆動的鞋身,如果沒有穿著襪子,更會增加人字膠條與皮膚的摩擦,產生水泡。 穿著夾腳拖時用力異常也會影響走路或跑步的方式,根據統計,穿著夾腳拖移動時的步幅(stride length)明顯比穿跑步鞋短,代表移動相同距離時,足部的衝擊次數會更多。傳統夾腳拖的底部材質通常很薄所以缺乏緩衝,加上穿著夾腳拖時足底的最大壓力比較高,長期穿著跑步不僅會造成足底筋膜炎,也會提高疲勞性骨折的風險。如果在硬質的路面活動,風險就會更高。
睡覺時肩膀痛,可能是肩膀旋轉肌撕裂!!如何選擇最佳治療方式?
50歲的林先生,近日肩膀疼痛已經將近半年之久。 鄰居說:可能是五十肩,表示之前有自己做復健運動改善很多,因此建議他跟著每天做運動。 因為疼痛許久,林先生決定至家裡周邊的民俗療法接受治療。本來肩膀有點卡,手法治療後改善一些,但仍感覺無法完全恢復。 近日感覺肩膀疼痛變嚴重:現在是 睡覺壓到肩膀就會痛,甚至不動時,肩膀就感覺隱隱作痛。手有無力感,抬高時疼痛特別明顯。稍稍拿個東西,肩膀就會疼痛起來。 吃藥效果不甚佳。骨科診所X光檢查後,無看見骨折、骨刺等情形,於是林先生決定去復健科就診做超音波檢查。 林先生的問題很常見,肩膀痛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五十肩? 然而肩膀疼痛的原因,我歸類為四大類: 肩夾擠症候群—手抬高就痛 不動不太痛五十肩—最有名的肩膀痛肩旋轉肌撕裂—常被忽略的肩膀問題肩鈣化性肌腱炎—肩膀長小石頭 許多的肩膀旋轉肌破裂的問題,最大主因來自於長期的 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問題可以參照其他文章,本篇將專注於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是什麼? 肩膀是人體自由度最高的一個關節而無例外。 因為肩膀關節自由度最高,所以穩定性特別重要。 肩膀由:外層肌肉—移動型肌肉—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後三角肌構成。 內層肌肉—穩定型肌肉—由四條旋轉肌群:肩胛下肌、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構成。 內層的穩定肌群—旋轉肌—因為靠近關節骨頭,過度使用之下容易摩擦損傷,長久之下造成肌腱破裂。 肩膀旋轉肌是什麼 肩旋轉肌撕裂疼痛特色 A. 做過頭的動作時,肩膀會疼痛 疼痛區域在三角肌的地方(激痛點在三角肌) 三角肌肌痛點 B.
寶寶的頭怎麼總是歪向⼀邊︖⼩⼼「兒童先天肌⾁性斜頸」
新手爸媽在逗玩新生兒時,發現自己的小孩頭好像一直往某一側偏,甚至小臉蛋好像兩邊不對稱,如有任何疑慮,建議家長應請醫師進一步評估孩童是否患有「先天肌肉性斜頸」。 兒童復健科時常有孩童家長因為孩童的頭總是歪向一邊而來到門診求助。小兒斜頸的原因有很多種,如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所造成的肌肉性斜頸、斜視引起續發姿勢性斜頸、骨骼性斜頸、神經性不正常肌肉張力導致斜頸等,其中,以肌肉性斜頸最常見。 先天肌肉性斜頸問題的發生率從0.3~2%都有文獻報告[1],男女性別與左右側肌肉罹患率約略相當。至於造成這個疾病的致病因有多種說法,包括胎位不正、產道受傷、遺傳、感染、或腔室症候群等,到目前為止沒有定論。 臨床上可觀察到的症狀有頭部傾斜向病灶側,頸部旋轉角度受限(頸部轉向病灶側的角度受限,因此會表現往健側旋轉),兩側的顏面肌肉不對稱,可觸摸到頸部腫塊。而這些臨床表現主要是由單側胸鎖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 纖維化與攣縮所造成的(圖1)。這些症狀若持續下去甚至可能對顏面及脊柱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 圖1. 兒童斜頸示意圖(左側斜頸)。 圖片來源/ 蔡育霖醫師手繪 ) 兒童斜頸診斷 (1)理學檢察:醫師可以觸診方式檢查胸鎖乳突肌是否有張力較強或局部腫塊。
身體歪斜「5步驟測出高低肩」!在家靠1把椅子就能矯正
https://youtu.be/-mk3SvZai_g 肩膀一高一低原因很多種,包含、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長期單側負重或進行羽毛球、網球等單側運動,都是造成身體歪斜的兇手!台灣復健醫學會醫師李思慧指出,要檢測高低肩可根據外觀、足部、X光片等五大線索觀察,揪出病灶位置,再靠1張椅子就能矯正高低肩。 量測高低肩步驟一。 台灣復健醫學會、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思慧指出,要測試自己是否有高低肩,有五種步驟可以檢驗。 第一、可以觀察背部兩邊尖峰的位置,水平是否一樣高。 第二、可以來摸肩胛骨,比如一邊肩胛骨比較凸出來,另一邊肩胛骨比較平,就可能有高低肩的症狀。 量測高低肩步驟二。 第三、身體往前彎時,會發現很多高低肩的患者,同時合併脊椎S型,當手去摸兩邊的脊椎的肌肉,會發現很上半背部一邊比較凸,那一邊比較不凸,那到了下半背的位置,則相反過來,變成另一邊比較凸,一邊比較不凸。 量測高低肩步驟三。 第四、高低肩的患者同時又有合併骨盆旋轉,透過雙手指去摸兩側骨盆最高的尖端,並貼在腰部繞到背後交叉後,可以看雙手手指是否水平。 量測高低肩步驟四。 第五、若是結構性長短腳而引起的高低肩,需要醫院來靠X光測量真正腳的骨頭的長度,才能夠抓到輕微的差距。因此可以採用「足弓觀察」,首先兩腳平行站標準姿勢,打開來一個拳頭寬。在該姿勢下體重所壓出來的足弓內側高度,可觀察左右邊是否一樣。 民眾在家中可以採用「足弓觀察」,裸足雙腳採標準姿勢,亦即兩腳腳跟對齊並平行站,兩腳間的距離打開來一個拳頭寬,觀察在該姿勢下體重所壓出來的內側足弓的高度,左右邊是否不等高。 量測高低肩步驟五。 如何舒緩高低肩? 李思慧指出,高低肩的患者在斜方肌、體肩胛肌,比較緊繃,可以透過三步驟將肌肉拉開 第一,先找一張高度合適的椅子,椅子的高度最好跟小腿等高,坐穩後,右手拉著椅子側邊,像一個矛一樣固定住,接著挺胸把氣吐乾淨,左手放到右側頭部,開始往左側拉過去,拉之前先吸一大口氣,之後把氣慢慢吐掉,邊吐邊拉。 高低肩復健姿勢一。 「當我們吐氣的時候,會引發肌肉放鬆,一邊吐氣一邊拉,也是最容易拉開的!若沒有吐氣,單純拉筋效果都不好。」另外,還可以採用「前往後扣住頭」,往左前方拉筋,邊吐氣邊拉,建議每組動作做10下,從1數到10,可以撐10到20秒,每天可以做3~4回。 第二,舒緩肩胛骨周邊的肌肉時,首先把兩個手腕彎曲九十度,慢慢由底升到最高,當不能再高的時候,把小指頭轉過來朝向天花板,並同時挺胸。會感覺到兩個肩胛骨是互相靠近的,胸大肌、胸小肌同時也會被撐開,請維持該姿勢吐氣然後撐10秒,反覆數次。 高低肩復健姿勢二。 第三,若高低肩同時合併有骨盆旋轉,門診會檢查是哪一邊的骨盆往前或往後旋轉,往前旋轉的那隻腳底要踏在椅子上,並將手扶在椅子上,另外一隻手放在背部,猶如採弓箭步的姿勢,踩地的腳盡量從頭到尾保持打直的狀態。 高低肩復健姿勢三。 「想像空氣中有一把椅子,然後要慢慢地坐在空氣中的這把椅子,所有的重心要放在彎曲的這隻腳,慢慢往下壓到最底的時候撐十秒。」 李思慧說明,這個動作有助於骨盆朝反方向轉正回來,減少脊椎造成的代償作用,進而減低高低肩的高度。 原文刊登於ETtoday探索 (本文作者:台灣復健醫學會、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思慧)
林頌凱:怎樣滑手機才不傷脊椎?
台灣人最黏手機!根據網站調查,全球37個受訪國家或地區中,台灣人平均每天用手機上網的時間高達197分鐘,為世界冠軍,相較於該調查排行榜最後一名法國人的79分鐘,足足多了將近兩個小時。 智慧型手機輕巧美觀,不但可隨時上網和朋友互動、瀏覽資訊、收發郵件,還能用來聽音樂、看影片、玩遊戲,已經變成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有研究發現,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可能每10分鐘就要確認1次手機,一天確認次數高達34次。 英文名詞「NoMoPhobia」,意思是無手機恐懼症(NoMobilePhobia)。當發現電池的電量不足、收訊不良或網路數據量不夠的時候,會開始感到焦慮。不論走到哪裡都要帶著手機,即使睡覺時也要把手機放在床邊。睡覺前要滑滑手機,睡醒後第一件事情也是滑手機,深怕自己漏掉任何訊息或朋友的動態。 或許你早就知道,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會引起脖子和上背部緊繃疼痛,也有可能會導致手部的肌腱炎。但事實上,滑手機對你的影響可不是單純的疼痛而已,這個動作長期下來可是會對頸椎產生永久性的傷害,最後甚至必須靠開刀才能解決問題。 2014年,美國神經外科醫師漢斯拉吉(Kenneth Hansraj)提出的研究發現,在標準的站姿時,頭部壓在頸椎上的重量大約是5公斤。當我們低頭開始滑手機,壓在頸椎的重量就不只這樣,而且當頭愈低,頸椎的負擔就愈重。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低頭15度去看手機螢幕,頸椎就必須支撐12公斤的重量,相當於正常姿勢負重的2.4倍;如果低頭到60度去看手機,頸部所要支撐的重量就會高達27公斤,這是頸椎正常承重的5倍多,相當於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體重。 想像一個畫面,一個小四的學生每天「坐」在你的脖子上超過3小時,長期下來,你的頸椎將受到如何巨大的傷害!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會導致頸椎出現各種退化性疾病(長骨刺、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而且因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大多數是年輕人,使得頸椎退化的年齡層愈來愈年輕化。 改正用手機的習慣與姿勢,輕鬆擺脫文明病 早在1994年,美國的《疼痛管理》期刊就明白指出,因為錯誤姿勢所造成的後遺症,除了頸椎長骨刺,還包括了慢性疼痛、下背痛、頸因性頭痛、壓力症候群,錯誤姿勢也同時會影響身體呼吸和荷爾蒙的平衡,還會使心肺功能退化降低。用「錯誤」的姿勢「長時間」滑手機,會使我們的身體提早老化,全身是病! 要減少因長時間滑手機所產生的後遺症,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式開始做起: ●增強上肢、頸、肩、上背部的肌肉群。 ●按摩或伸展已經痠痛的肌肉群。 ●隨時注意自己使用手機時的姿勢,記得抬頭、挺胸、縮下巴。建議把手機拿高,避免低頭,手機上方高度約與鼻子同高。 ●坐姿時身體儘量靠著椅背或牆壁,同樣把手機拿高到鼻子高度。 ●多使用語音輸入,減少手寫輸入。 ●雙手輪流拿手機,避免維持固定姿勢超過10分鐘。 ●將LINE、Facebook、WeChat等社群App的聲音提示關為靜音。 ●降低螢幕亮度,儘量在光線充足的地方使用手機。 ●多讓眼睛休息,並且多看遠方綠樹。 手機是文明社會的產品,讓我們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提升自己和與人互動,使用手機時多多注意自己的姿勢,並從小地方預防與保養,我們不但可以輕鬆成為文明人,也可以同時擺脫文明病。 滑手機如何損害我們的脊椎? 脖子上的壓力會隨低頭的角度增加,導致頸椎彎曲 資料來源:《泰晤士報》/李文譯繪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
《新冠肺炎康復後,小心後遺症!》
新冠肺炎可怕的不只高死亡率,還要小心康復後的後遺症! 許多新冠肺炎的患者在康復後,仍有深受後遺症所苦,這主要是因為在感染期間病毒可能會攻擊肺部組織,導致肺纖維化,進一步影響呼吸功能。此外也會影響其他器官系統,造成心血管、神經、免疫、凝血、腦部等器官系統受損,而且在治療期間可能有插管、缺氧、嚴重感染、長期臥床等情況,這些都使得一部分的新冠肺炎患者儘管已經康復,仍受到其後遺症所苦。 新冠肺炎會有哪些後遺症呢?新冠肺炎所產生的後遺症非常多,而較常見的後遺症有肌肉無力、呼吸困難、慢性疲勞、咳嗽胸痛、胸悶、關節疼痛、失眠、焦慮、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行走困難、日常生活自理困難、吞嚥困難、情緒低落或認知功能下降等,而這些後遺症被統稱是新冠肺炎後綜合症(Post COVID-19 syndrome)。 特別是在年紀較長的長者、感染肺炎期間有肺炎重症的患者、尚未染病前就有較多的共病症如糖尿病及洗腎的患者、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情形、尚未染病前就有失能的患者,這些族群要小心注意,較容易發生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然而不只是重症患者,許多輕症患者也有可能會在痊癒後出現新冠肺炎的後遺症!
《健身膝蓋痛!小心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惹的禍》
醫生,奇怪!我每次健身時,只要膝蓋彎曲就會聽到卡啦聲,而且健身過後,膝蓋都會覺得很痛!」小心!這可能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惹的禍! 髕骨又被稱為膝蓋骨,是一塊位於膝蓋前面的小骨頭,髕骨會藉由肌腱及韌帶與這塊大腿股骨及小腿脛骨相連接。若是因為膝蓋在活動時,髕骨有不正常滑動,造成髕骨與下面的股骨軟骨產生摩擦,進一步造成膝蓋周圍深處疼痛,這就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又稱作髕骨外翻或髕骨軟化。尤其在跑步、上下樓梯或蹲下等膝蓋彎曲角度較大時,疼痛情形會較明顯。 什麼原因會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常見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原因包有股四頭肌無力、臀肌失能、扁平足、膝蓋內側韌帶不穩定、先天結構異常等,因而造成髕骨外翻離開應在的軌道,造成不正常的滑動。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患者常會有跑步時覺得膝蓋內外側的疼痛,或是蹲下站起時膝蓋卡卡或疼痛、膝關節僵硬腫脹、膝蓋彎曲時常有喀啦聲響。針對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檢查及診斷,可以藉由病史及理學檢查評估疼痛及受損部位,必要時並配合X光檢查髕骨外翻的程度(圖一)、超音波檢查內外髕支持帶有無受損(圖二)、核磁共振檢查髕骨下的軟骨有無受損情形。 (圖一)X光了解髕骨外翻的程度 (圖二)超音波檢查內外髕支持帶有無受損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該如何復健呢? 肌力訓練:訓練臀肌、股四頭肌及核心肌群的訓練,以加強髕骨的穩定度。(圖三~圖六)正確動作:在做膝蓋彎曲的動作及訓練時,要讓髕骨的垂直沿線要在腳掌上,不要髖關節內轉、膝蓋外翻,並維持膝蓋朝前。伸展運動:伸展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及腿部後側肌肉。(圖七)護膝及貼紮使用:可以穿護膝做髕骨的貼紮以穩定髕骨,讓髕骨回到正常軌道上。鞋墊:扁平足的患者,可以使用矯正鞋墊。復健儀器:利用復健儀器,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及症狀,但復健儀器治療無法取代上述的運動治療及處置。止痛消炎藥:如有急性疼痛情形,可以使用止痛消炎藥來緩解疼痛。 (圖三) 腿伸直上抬 (圖四)腿伸直側抬 (圖五)蚌殼式 (圖六)腿伸直後抬 (圖七)伸展大腿後側肌肉 根據統計,因健身導致的運動傷害裡,最常見發生於脊椎、肩膀和膝蓋,這三個部位。也因此,膝蓋疼痛確實是造成不少熱愛健身的民眾們的困擾。特別是要注意,許多的運動傷害都來自於持續地累積且過度使用而造成,也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以及是否已經開始有一些輕微不適的感覺出現。要如何避免健身所導致的膝部運動傷害呢?應該掌握以下原則: 健身過程注意正確姿勢,包括腳尖朝前方、膝關節對齊腳尖、蹲下過程中膝蓋不內夾、將重心放後腳跟但腳掌貼平地面,並且由臀部出力。(圖八)避免只做單一種訓練注意深蹲訓練的姿勢,最好一開始能有教練在旁觀看並指導正確的姿勢,並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適度伸展肌肉,以維持柔軟度並避免肌肉過度緊繃,緊繃的肌肉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不足的關節活動度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容易造成傷害。增加下肢肌力:增加膝蓋周圍的肌力及肌耐力有助於保護膝蓋,當膝蓋周圍肌肉增強,能在膝蓋活動時增加穩定度,降低膝蓋因不穩定而產生磨損的機會。同一個部位建議隔一天以上再訓練,才能有適當的休息,避免過度訓練造成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