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坐姿 Tag

你們常常讓孩子在家時坐在學步車、幫寶椅當中 ,而出門就換到兒童推車或兒童座椅嗎? 小心讓孩子成為「低張力寶寶」。低張力孩子可能容易累、甚至會有發展遲緩、學習困難的情形發生,如何協助孩子發展正常的肌肉張力,毛琪瑛醫師給予以下建議。 什麼是「張力」與「肌力」 我們全身所有的的肌肉即使在不動的時候,也不是完全鬆垮的,而是有一定的長度, 維持內在的張力,這是使關節與姿勢穩定很重要的因素。所有動作的發生,都是要先從好的穩定度開始。有一個好的肌肉張力,在啓動肌肉的時候才能有好的收縮力。   毛琪瑛醫師提供 正常肌肉張力有助於孩子維持軀幹的穩定度,增加肢體的協調性、活動度。同時有利於粗動作、細動作以及語言、學習各方面的發展。而導致低張力的原因, 除了神經和肌肉系統疾病(如腦性麻痺、唐氏症、小胖威利…),更多是良性先天的低張力(家族基因遺傳)甚至小嬰兒受照顧的方式,以及感覺整合發展不佳,尤其是前庭覺與本體覺。   低張力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  容易累,無精打采 ●  很柔軟,關節活動度很大 ●  肌肉力量比較不足,耐力不佳 ●  不容易維持好的站、坐姿勢 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 ●  偏好 W 坐姿 ●  常常會合併有發展遲緩的狀況 ●  應付學校課業常有困難,書寫困難, 閱讀容易漏字、漏行 ●  不願意接受新的嘗試,容易放棄    毛琪瑛醫師提供 肌張力是如何發展建立的 頭部翻正反射(抱住小嬰兒身體倒向一邊時,它的頭會自動回正),在孩子兩三個月開始建立,開展孩子的高度,也讓聽覺、前庭覺和視知覺逐步的發展,建立空間概念,四肢的活動能力。從此慢慢開展他們所認知的世界!肌張力的發展,讓孩子在趴著的時候開始將頭抬高,漸漸的手臂可以伸直, 胸部可以抬得更高, 這樣的姿勢控制,在一步進展到背部,最後到骨盆,為孩子的爬行開始做準備。   爬行的重要性 透過爬行,擴大探索的區域,讓孩子的知覺發展更進一步。也開始進化頭部軀幹的伸展張力,為之後的站立、行走、跳躍做準備。肌肉張力發展好,核心才有機會強化,提升之後運動協調能力。肌肉張力發展好,也可以預防孩子之後彎腰駝背的不當姿勢。如果肌肉張力發展不好,甚至對之後的高功能學習,讀寫能力、思考…都會有影響。爬行也提升孩子肩胛的穩定度,上肢的肌力,真的要讓孩子充分的爬行!   箱子寶寶症候群 這幾年有一個新名詞叫做「箱子寶寶症候群」CBS(container baby syndrome) 商人推陳出新的產品,打著讓你輕鬆照顧孩子的口號。兒童推車、學步車、兒童座椅、幫寶椅取代了媽媽的擁抱。美國最近的研究報告,家人(包括媽媽)一天當中,抱孩子、背孩子的時間已經遠低於兩小時。孩子從一個「箱子」到另外一個「箱子」,嚴重影響到正常肌張力的發展。     毛琪瑛醫師提供 國外的兒童發展學家甚至建議,每天要讓嬰兒趴在肚子上(Tummy time),像超人一般,一天至少半個小時, 可以分次執行,刺激孩子的肌肉張力發展。孩子不喜歡這個動作嗎?請你試著跟他一樣的高度玩耍,提供能夠吸引他的玩具。   毛琪瑛醫師提供 頭部翻正反射的發展整合不佳,孩子容易成為低張力! 頭部翻正反射跟內耳前庭、視覺以及腦功能有關。如果前庭覺有關的刺激不足, 發展不佳,影響平衡以及雙側協調性,運動功能表現受限;很難坐挺、坐定在一個空間裡,難以專心;也很難瞭解自己與空間的關係,無法有好的人際互動。   翻正反射也與視知覺的發展有關,頭部動作與視覺的整合很重要。正常孩子頭或身體移動時,依然維持視覺專注,甚至眼睛移開後,還是能夠很快回到原有固定的目標,譬如看黑板寫下老師的內容以及跳行閱讀。有問題時,視覺記憶不好,甚至有時會被誤為是有閱讀障礙。   如果孩子有低張力,怎麼辦? 低張力不是一種病,父母的瞭解與作為,可以改變孩子的未來!好的對待陪伴方式, 而不是過度的保護。正向積極有耐心,但不焦急!不會馬上好,但一定會越來越好。要能持久以每天的活動去改善孩子的肌肉張力。建議對於低張力、覺醒度低的孩子, 可以間歇式的讓他們從事一些活動。例如跳床、在球上彈坐( 即使 3 分鐘也有幫忙, 孩子覺醒度不好了,不要硬撐做功課, 就讓他起來動動…)、跳小馬…,尤其小學生半小時到 45 分鐘下課,一定要讓孩子到教室外活動。不要罰不能下課,不要罰抄寫,否則下一堂課的上課狀況往往更糟。希望能夠有正常的張力,「玩」很重要!要能設計各種有趣的活動,提升孩子的動機。   什麼樣的低張力孩子,需要專業的治療? 低張力的孩子比較容易合併發展遲緩,通常他們開始爬行、站立、走路的速度會比一般孩子來得慢, 平衡與雙側協調性差。精細動作以及語言發展( 低張力孩子有時也會影響到口語的發展,嘴巴比較閉不起來,容易流口水,不喜歡吃硬的食物,咀嚼能力差)也會比較差。   低張力孩子也容易合併專注力不佳,書寫困難,因為要維持固定的姿勢需要耗費很大的能量,也讓他們在同時要集中專注、書寫產生困難。而往往上肢,包括肩胛穩定度不足, 手腕力量不夠, 也增加他們書寫的難度。 低張力的孩子也容易合併感覺統合障礙,尤其是前庭覺與本體覺、視知覺。前庭覺影響平衡控制、專心度; 本體覺協助孩子瞭解自己在空間的位置,自己與物體的相關位置, 控制力道,不至於顯得笨拙。視知覺協助閱讀書寫與精細動作的控制。專業的職能治療師會針對這樣的孩子,評估他的前庭覺、視知覺、本體覺、 大動作以及精細動作、書寫能力…等等,

寶寶出生後的每一個肢體發展,都是父母關心的焦點。其中,幼兒常見的 W 坐姿,對孩子的影響為何?爸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曾子嘉醫師針對 W 坐姿、家長的常見疑惑,提出建議。 什麼是 W 坐姿? 您可能或多或少聽過父母界大家在看小孩照片的時候,會互相提醒:「哎呀,你要幫小孩改一下這個 W坐姿啊,我聽醫生說這樣坐不好」那麼,什麼是 W 坐姿呢?這是指小孩的屁股坐在地上,膝蓋彎曲,小腿及腳部朝外,膝蓋及腳踝都是著地的;如果我們從正前方看這個孩子,他的兩腿便完全成一個「W」字型。在這個姿勢帶來大腿骨內轉的角度增加,因此常合併 X 型膝蓋、走路時內八步態等外觀。   小孩為什麼這樣坐呢? 大部分這樣的坐姿出現在2-4歲左右的幼兒,其中以女生又稍多一些。另外,大腿骨的位置較前旋,或是肌肉張力較低的孩子也比較容易出現此一姿態。幼兒階段的關節還非常柔軟、有彈性,所以才能彎曲這麼大的角度坐著;另一方面,他們的核心肌群、平衡感都還沒完全建立好,這樣的坐姿能得到最大的地面接觸面積,並且把重心降低,會讓小孩得到足夠的穩定感,並且當他們用骨骼架構去『卡住位置』而不是用『肌肉力量』去維持身體姿態,也會讓身體覺得這樣比較省力、輕鬆。   W 坐姿真的很不好嗎? 在此先安撫一下父母的焦慮,W 坐姿並不會直接造成髖關節的脫臼,進而走向開刀等等夢靨!當然,髖關節脫臼的孩子容易因為關節不穩定而不自主的長期採用 W 坐姿; 但大部分的孩子,其 W 坐姿、甚或合併一點內八的步態,都會隨著年齡成長及骨骼的發育,逐漸自然改正。   研究指出,到了青少年時期,只剩下很少數的人還會用 W 坐姿,然而只要沒有出現其他合併問題,並且活動力正常,也不需要過度擔心了!   為什麼大家都要提醒小孩別這樣坐呢? 在 W 坐姿之下,因為用了骨骼去鎖住身體擺位,會活化較少的核心肌群、髖部肌肉,長期下來容易造成核心及下肢肌肉力量低下。並且因為地板接觸面積很大,在此坐姿下,反而會減少他們在左右兩側的重心轉移、軀幹旋轉的需求,失去了許多平衡力的訓練、以及快速轉位的機會。雙手跨越身體中線的動作頻率也降低,影響了幼兒對環境探索的可能性,進一步可能影響感覺統合、肢體協調性及動作發展的成熟。   父母能怎麼做? 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要為了矯正孩子的姿勢而破壞親子關係!   我們可以適度的口頭提醒,或藉由親子一起閱讀、玩遊戲的過程中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改變其坐姿。下列提供幾個坐姿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1.  盤坐: 雙膝在身體中線處稍微交叉,可搭配一些操作型的玩具或書本吸引孩子注意力。 2.  側坐:雙膝微彎,重心放在單側的髖關節,兩邊腳部放在身體同側,並鼓勵兩邊輪流坐。這個坐姿有助於孩子練習在變換姿勢時的重心轉移技巧。 3. 長坐姿:讓孩子的背靠著牆或是舒適的支撐,雙腳向前延伸。此姿勢亦有助於後大腿肌群的伸展。家長不妨一起在這姿勢下,舒舒服服的與孩子共讀繪本吧!肌力更好一點的親子,甚至可以考慮用此姿勢比賽『屁股走路法』,讓重心在兩側的屁股轉移,帶動身體前進,是很具挑戰性又有趣的親子活動。 4. 跪姿或單腿半跪姿:可強化上半身的肌群挺立,促進核心肌群發展。可與孩子玩拋接球遊戲、增進樂趣。 5. 蹲姿:可訓練股四頭肌、臀部肌群肌力。陪孩子一起玩積木、辦家家酒、小火車等活動。   此外,現代都市生活中,幼兒的活動空間及時間多數是不足夠的,家長若能多多安排幼兒的大肢體活動,包括戶外的跑步、散步、滑步車、公園遊戲、水中活動等,或是一些居家的室內活動,例如讓孩子趴在地上,手腳向上抬起的飛機遊戲,或是坐在大球上練習平衡的遊戲,都會對孩子的整體肌力發展很有助益。   哪些危險指標該注意? 如果您的孩子出現以下症狀,可安排就醫尋求更多專業幫忙: 1. 跛行:走路有時一拐一拐的,或像小鴨子一樣,步行時晃動得很厲害。 2. 下肢肌耐力過低:相較同年齡孩子,能負荷的站立或行走時間太短。 3. 只會 W 坐姿,幾乎不會採用其他坐姿:即便口頭提醒或指導,仍無法改採其他坐姿,或是反映其他坐姿會疼痛。 4. 大動作或精細動作發展異常,落後其同年齡的指標:可參考每個孩子都有的『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兒童發展評估表先進行初步評估。   由於育兒的資訊管道越來越多,現代父母常處於資訊爆炸的過度憂慮狀態,而幼兒並不等於『小一號的大人』,他們的動作發展、關節成熟度、肌力穩定度隨著年齡發展各有不同,因此其慣用的姿態、步態都會有階段性的改變。只要能掌握『注意危險指標出現時及早就醫』以及『多鼓勵幼兒大肢體活動』的原則,便可放寬心面對各階段的變化。   作者|天母品恆復健科診所曾子嘉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