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Tag

  新冠肺炎可怕的不只高死亡率,還要小心康復後的後遺症! 許多新冠肺炎的患者在康復後,仍有深受後遺症所苦,這主要是因為在感染期間病毒可能會攻擊肺部組織,導致肺纖維化,進一步影響呼吸功能。此外也會影響其他器官系統,造成心血管、神經、免疫、凝血、腦部等器官系統受損,而且在治療期間可能有插管、缺氧、嚴重感染、長期臥床等情況,這些都使得一部分的新冠肺炎患者儘管已經康復,仍受到其後遺症所苦。 新冠肺炎會有哪些後遺症呢?新冠肺炎所產生的後遺症非常多,而較常見的後遺症有肌肉無力、呼吸困難、慢性疲勞、咳嗽胸痛、胸悶、關節疼痛、失眠、焦慮、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行走困難、日常生活自理困難、吞嚥困難、情緒低落或認知功能下降等,而這些後遺症被統稱是新冠肺炎後綜合症(Post COVID-19 syndrome)。 特別是在年紀較長的長者、感染肺炎期間有肺炎重症的患者、尚未染病前就有較多的共病症如糖尿病及洗腎的患者、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情形、尚未染病前就有失能的患者,這些族群要小心注意,較容易發生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然而不只是重症患者,許多輕症患者也有可能會在痊癒後出現新冠肺炎的後遺症! 因此在肺炎逐漸康復後,就應該早期下床活動,並及早回到正常的生活及運動,可以在家進行的運動應該包括有: 暖身運動:運動前先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或肌耐力運動 5~10 分鐘,可以避免運動中產生運動傷害。運動訓練-有氧運動:可以先從扶著扶手踏步開始,之後進展到慢走,並逐漸增強到健走,之後可以開始慢跑及腳踏車。建議每週三~五天。居家運動強度建議為中強度運動,也就是有點喘但還可以講話,每次有氧運動時間建議約 30 分鐘,但應該要根據疲勞及無力的情況進行調整。運動訓練-阻力訓練:可包含單關節及多關節運動,利用重訓器材或是啞鈴、水壺、沙袋等進行,應盡量運動到全身的主要肌群,特別是二頭肌及股四頭肌。建議每週 2~3 天,每次訓練間隔至少 48 小時。,避免運動傷害。緩和運動:運動完後不要立即坐下休息,而要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或肌耐力運動 5~10 分鐘,可逐步緩和在運動時上升的心跳及血壓。並針對肌力訓練時所使用到的肌肉進行 10~30 秒的伸展拉筋活動,可提升筋骨的柔軟度,避免後續的運動傷害發生。 如果是在發燒時,應該暫停運動,並盡量臥床休息和多喝水。若在運動期間有出現異常的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發青時,請暫停運動,並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對於呼吸道敏感的族群,要注意避免在太冷的環境或是充斥過敏原的地方運動,以避免運動時產生的支氣管過度收縮。 除此之外,痰液較多且有呼吸道症狀的族群,可以加強痰液排出並採取呼吸運動。針對呼吸道的清潔部分,應將痰液盡量咳出,並配合哈氣法咳嗽技巧(圖一),來清出痰液。呼吸運動部分,可以藉由腹式呼吸(橫膈呼吸運動,圖二)配合圓唇吐氣(圖三),以促進肺部擴張、減少氣道塌陷、減少呼吸頻率。另外可以進行上肢伸展運動(圖四),放鬆過度使用而緊繃的呼吸肌群。並藉由緩和姿勢,像是半坐臥、高側躺、坐著時身體前傾並以手肘放大腿支撐、站立時身體前傾並將手靠著椅子支撐、靠牆站立等,以放鬆胸部及腹部的肌肉,減緩呼吸不適。 至於哪些人需要接受復健?主要是新冠肺炎治療改善後,仍有容易喘、肌肉無力、行走困難、吃東西容易嗆到、說話不清、日常生活需要幫忙等情況的人,就會建議接受復健。 研究顯示,藉由住院中的即時復健及出院後的門診復健,患者的失能及後遺症都能有顯著的進步。目前也有許多醫院針對新冠肺炎開設長期追蹤整合門診,藉由復健來改善心肺耐力與體能、減少失能、回復生活自主和增進生活品質,減少後遺症對患者帶來的影響。 所以要提醒所有新冠肺炎康復的患者,康復後要及早開始運動,並注意自己有無上述的情況,如果有要及早進行復健,才能遠離後遺症。 (圖一)哈氣法咳嗽技巧:將嘴打開成O型用力咳嗽,並發出「哈」的聲音,有助痰液排除。    (圖二)腹式呼吸(橫膈呼吸運動):增加肺下葉通氣量,增進呼吸效率。 (圖三)圓唇吐氣:噘嘴成圓唇狀,緩慢將氣體吐出。 (圖四)上肢伸展運動:放鬆過度使用而緊繃的呼吸肌群。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

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疫情沸沸揚揚,連NBA名將杜蘭特(Kevin Durant)、伍德(Christian Wood)、葛伯特(Rudy Gobert)都染疫。運動不是會增加抵抗力?怎麼這麼多頂尖運動員都中標? 適度運動的確能增強身體抵抗力,每週累積「中強度有氧運動」150分鐘,就能帶來好處。缺乏運動時身體的抵抗力會降低,但「過度運動」對身體抵抗力的抑制更嚴重。許多頂尖運動選手或運動愛好者,每週運動訓練的時間跟強度都遠超過身體的負荷,又缺乏足夠的恢復,所以抵抗力降低,感染的風險也就提高了。 提到運動風險,兒童跟青少年在這波武漢肺炎的感染是屬於風險比較低的族群,就算感染了,多半也無症狀或是症狀輕微。相反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指出,年紀大、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跟腦血管疾病的病人,最可能因為感染新冠病毒產生嚴重症狀,甚至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建議跟年長者或慢性病高風險族群一起運動時,要適當保持距離,儘量以言語關心代替非必要的肢體接觸,以保護年長者降低感染風險。   到底這個病毒為什麼這麼可怕,對運動愛好者又有哪些影響呢?   容易被運動愛好者輕忽的症狀 根據WHO截至今年2月20日的統計,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前10名症狀如下: ‧發燒(87.9%)‧乾咳(67.7%)‧倦怠(38.1%)‧有痰(33.4%)‧呼吸急促(18.6%)‧肌肉或關節疼痛(14.8%)‧喉嚨痛(13.9%)‧頭痛(13.6%)‧發冷(11.4%)‧噁心嘔吐(5%)  這些症狀聽起來跟一般感冒很像,但還是有一些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尤其運動愛好者出現這些情況更應該提高警覺! 感染冠狀病毒可能的症狀 身體發熱、運動後異常倦怠要小心 新冠病毒感染的「發燒」,不像以前SARS病毒感染很多都會高燒到39~40℃,反而有很多不發燒、低燒、或是反覆燒的情形。無論你是不是運動愛好者,經常自我監測體溫,不要輕忽低燒是很重要的。   關於「倦怠」,有固定運動習慣的民眾對自己的體能狀況通常會比較清楚,如果平常跑10公里都神清氣爽,突然跑3公里就覺得精疲力竭,或是運動強度拉不上來就要有所警覺。倫敦奧運蛙泳金牌南非名將范德柏格(Cameron van der Burgh)在自己的twitter上也提到,他疲倦到連走個路都要幾個小時才能恢復!   「肌肉關節疼痛」雖然只名列症狀排行第6,但愛運動的民眾卻要更小心,因為運動或訓練後的肌肉痠痛,容易讓運動愛好者忽略掉這個警訊。如果在沒有訓練的部位也發生痠痛,或是出現運動量與痠痛程度不成比例,無論是否合併有呼吸道症狀,都要小心可能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關。   除了上述症狀以外,這次在台灣、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南韓、日本,都有不少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發生「嗅覺或味覺喪失」的症狀。根據南韓的研究,有將近3成的病人,都產生了嗅覺喪失的症狀。英國耳鼻喉科協會也認為味覺喪失及嗅覺喪失可能是這波感染的重要之一。最有名的就是NBA首位感染的爵士隊球員Rudy Gobert,他在3月23日的社群網路貼文提到,自己已有4天聞不到任何味道。撇開症狀本身不說,最大的問題是只有這些「非典型症狀」的病人,很容易變成隱藏的傳染源,將病毒傳播給身邊的其他人而不自知。   年輕人感染時症狀通常比較輕微,甚至有可能無症狀,在恢復後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可能就很輕微,甚至不會影響。但在高危險群運動愛好者,一旦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就可能影響到將來的運動能力。   感染武漢肺炎會影響將來運動能力嗎?   根據統計,約有3~5%的感染病人會出現「肺纖維化」的後遺症。肺纖維化是因為感染後嚴重發炎產生的結果,纖維化的肺泡組織就像傷口的疤痕,彈性變差,沒辦法正常發揮交換氣體的作用,而換氣能力換直接影響到最大攝氧量及整體心肺功能。雖然有部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恢復後肺功能會下降20~30%,但目前仍缺乏整體的統計數字。    可怕的是,纖維化的肺部組織一旦形成就幾乎無法恢復,所以如果發炎太嚴重,纖維化範圍太大,就可能永久影響到心肺功能,極端嚴重的例子甚至必須換肺。一旦這樣的後遺症發生,除非運動項目與心肺適能關係較小,否則可以預期運動表現很難回到顛峰。 (本文作者為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又銓)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