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訓練 Tag

運動對孩子的好處有很多,除了對骨骼發展有幫助,還能提高反應、靈敏、平衡……等。什麼樣的運動適合孩子呢?又該如何運動才是有效的呢?讓專業醫師來告訴你。 很多家長都會忽略了運動對兒童的重要。兒童因處於骨骼還在發育的階段,這時運動對骨骼發育相當有幫助,同時還可避免肥胖,並提高兒童平衡、反應、靈敏度、運動技巧及肌肉發展。   因此,鼓勵兒童運動是非常重要的,那兒童要如何運動呢?運動的內容應有中高強度,且包含有具衝擊性之運動較佳。   如何規劃兒童運動?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發布的運動處方指引建議,兒童運動應包含: 1.每天60分鐘以上之中強度到高強度運動,或每天步行9000-12000步。中等強度的運動指得是有點喘、呼吸心跳加快、輕微流汗,但是仍然可以講話的情況。 2.一週至少有三次的劇烈運動、阻力訓練及骨骼承重運動(bone loading activity)。阻力訓練像是遊樂場所的遊樂器材玩耍、爬樹、拔河。骨骼承重運動則像是跑步、跳繩、籃球、網球、跳房子等。 3.看電視的時間每天應少於2小時。現代兒童的娛樂偏好於3C產品,使用時間過長,而進行運動的時間則相對短得多,容易造成肥胖問題。應減少使用3C的時間並多鼓勵進行運動。   運動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兒童的體溫調節機制還不夠成熟,應注意避免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運動過久,並適當補充水分,以免中暑。   而體重過重或平時較少運動的兒童,開始從事運動時,應先從低負荷、中等強度運動開始,循序漸進,先增加運動的時間和天數,再逐漸增加強度。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兒童及青少年也是可進行阻力訓練的,但應在適當的指導下進行,以免造成運動傷害。多數未成年人進行阻力訓練造成受傷的主要原因,是器材操作失誤造成,或是未循序漸進的進行訓練進程,因此在有專業人士指導及監督下的漸進式阻力訓練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台灣兒童運動問題 然而,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發現,台灣的兒童運動有三大問題: 一、運動量不足:近半數兒童沒有每週運動習慣,僅一成六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國際平均表現。 二、運動強度不夠:兒童最常做的運動是在公園玩、騎腳踏車、散步,種類多屬輕度運動,運動強度明顯不夠。 三、家長也缺乏運動習慣,家長與孩子一起運動的比例也偏低。   其實,家長最好能與孩童一起運動,共同規劃家庭活動計畫,讓兒童能將運動與活動融入生活之中,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家長可在與兒童一起運動的同時,教導兒童正確使用遊樂設施的方式、運動常識及健康飲食。   合適全家一起從事的運動像是健走、慢跑、多走樓梯少坐電梯、親子遊戲、乒乓球、羽毛球、單車、放風箏、參與學校及社區的活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不能只是好玩,還要安全 另外,兒童遊樂場所意外是很常見的問題,因此父母長輩帶兒童外出遊玩時,也要特別注意遊樂場所的環境安全。遊樂場應選擇有軟墊的,而且即使已經有軟墊也要注意是否有地面高低不平的情形。遊樂設施與設施間的距離不可太近,以免在遊樂過程中發生碰撞。   遊樂設施的高度也要注意,根據統計,遊樂設施的高度若超過180公分、跳躍離地高度超過75公分,容易造成意外傷害;跳躍離地高度超過150公分,容易造成嚴重的意外傷害。父母長輩要避免抱著兒童溜滑梯,這樣的動作其實很容易造成意外傷害。   要避免遊樂造成遺憾,最好可以事先做好預防措施。兒童容易選擇較為刺激或自己發明的遊樂方式,像是站著盪鞦韆、過高的位置跳下、逆向爬上溜滑梯、怪姿勢溜滑梯、一起玩時互相推擠等動作,有些不適當的遊樂方式容易造成意外,因此遊樂過程中最好要有人在旁觀看並能適時給予提醒不適當的遊樂方式可能會造成危險。平時也因指導兒童正確使用遊樂設施,以及哪些方式是不恰當而危險的,去到遊樂場時也要穿著合適的服裝及鞋子。   在運動過程中難免會有跌倒受傷,但如果有出現非關節的位置疼痛、因疼痛而無法行走、甚至連一跛一跛也不行、肢體變形、疼痛時間超過3-4小時,則要小心有骨折的可能,應儘早就醫   提醒您,鼓勵兒童多運動、減少使用3C產品、並跟兒童一起運動是非常重要的,注意運動的內容以及遊樂場所的安全,才能讓兒童快樂健康的成長。   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我都換完膝關節了,為什麼走路還會痛?蛤……手術後還要做復健?」「 不是開完刀就好了?為什麼我的膝蓋還腫痛熱?」「為什麼醫師說我手術很成功,片子也很漂亮,我還是得拿拐杖走路?」 張伯伯拿著助行器,走進診間滿臉愁容! 許多長者寄望人工膝蓋關節置換手術後, 能夠疼痛完全改善,健步如飛。一旦發現術後還無法馬上正常行走,或是還有疼痛腫脹,常常很失望。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過程,也需要復健治療處理,讓術後成果更佳! 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延長,支撐我們走路的膝蓋使用期也就越久,家中年長者在過往農業時代蹲跪姿勢特別多,常常又缺乏保護膝蓋的正確觀念,膝蓋軟骨的磨損增加,關節退化也就無法避免了。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通常會先給予口服藥物治療,關節針劑注射、復健治療(包括運動治療),而太嚴重的膝關節退化(如圖一)影響生活品質,此時就需要進行人工膝蓋關節置換手術了。 圖一 人工膝蓋關節置換術後的復健 分為術後住院期及返家復原期 術後住院期: 術後第1天:可在床上做股四頭肌的訓練: 平躺,膝蓋伸直往下壓,維持6~10秒鐘;做30下(如圖二) 這樣的動作可以防止肌肉萎縮,同時不會影響到關節內部穩定。 圖二 術後第2天:開始使用連續被動運動機器(CPM),角度約在30度,之後視情況每天增加10度。另外也可以自己在床上練習膝關節來回彎曲伸直的動作(維持腳跟在床上 ) 術後第3天:拿助行器下床活動(負重程度請依醫師指示),並繼續術後第一、二天的自主運動。 術後1週 : 大多可出院了,膝蓋可以彎曲目標應達90~100度。  而在這段術後期間,膝蓋常是又腫又熱,則可用冰敷方式來降低發炎與疼痛。 返家復原期: 術後4週內 : 前述運動加上膝關節彎曲/伸直活動都要持續進行,骨盆核心的肌力訓練也都可以開始進行(如圖三)。 圖三。側躺,將騰空的腳依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各五次就像在空中畫圓。身體(包括骨盆)垂直地面,不能晃動。 術後4~6周 : 可以開始輕微的阻力訓練(如圖四)。 圖四 術後8週 : 不再有明顯的腫脹發炎,可開始固定式腳踏車(由輕阻力開始),再逐步增加阻力訓練, 包括貼牆蹲馬步, 也可以利用溫水泳池,在其中水的浮力可減少膝蓋壓迫,水的阻力則提供肌力訓練。 若是復健進展良好,可能兩個月左右可不使用步行輔具。否則手術後三個月內仍應使用助行器(walker)幫助行走。 術後6個月: 可進行爬山、慢跑等運動,回復到正常生活。 別以為手術過後 馬上就能健步如飛 有些長輩在術前已有下列情況,導致術後恢復狀況不如預期或進程延後: 關節退化時程太久,已經合併明顯膝關節攣縮變形。因慢性膝蓋痛而長期活動量不足,導致雙下肢萎縮,背部核心肌群、心肺耐力也受影響。  而術後如果沒有依照醫師指示,適當使用助行器, 易導致膝蓋及下背痛。透過復健評估與治療,可紓解關節置換術後行走的不適, 而循序漸進的下肢肌肉耐力與核心肌力、心肺耐力訓練,能讓病人盡快回復到正常生活功能。  體重過重、腳型歪斜 膝關節退化原因多元 而另一邊尚未手術的膝蓋本身多已有退化, 畢竟「天然的尚好 !」 希望不要又走到換關節的宿命。應評估其生物力學,是否體重過重? 是否核心及下肢肌耐力不足? 是否腳型有問題,導致下樑不正上樑歪, 而加速膝蓋軟骨磨損。 這些部分可以採體重控制、加強肌力訓練、製作量身訂做鞋墊以矯正生物力學的軸線……等方式減輕膝蓋不正當受力。 而這些對策當然也都可以延長膝關節置換的使用期限! 其實,不僅是術後,更可以在術前就進行準備工作。術後肌肉萎縮是無法完全避免的,我們如果能在術前先行「存糧」,術後就仍可維持戰力。在術前先進行雙下肢肌力與核心訓練, 關節活動度還有改善空間的,盡力先行回復,如此將可以縮短膝關節置換後的復健時程,重拾「 與家人開心同遊」的夢想就不再是遙不可及了。 膝關節置換無論在術前或是術後, 復健專科醫師都能夠提供最好的諮詢與治療, 陪伴你走過這段復原之路,得到最好的術後成效! 而預防膝關節的退化,復健科醫師也會是你最好的「守門員」! (動作示範:宇泰復健科診所 陳聿琦治療師,攝影:黃鼎學) (本文作者為高雄宇泰復健科診所陳怡嘉醫師)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