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寶寶這隻手很少動?認識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
正常發展的嬰兒,透過上肢感知世界,約每 1000 名新生兒中就會有 1至2 位出現有臂神神經叢損傷,單邊手臂無力、活動力少,嚴重可能影響孩子發展遲緩,提醒家長留意。 在門診有時偶爾會遇到憂心忡忡的家長問到:「為什麼小寶在哭鬧時右手臂都不太活動?」「小兒科醫師說小寶有臂神經叢損傷,為什麼會發生?會不會痊癒?」根據統計,約每 1000 名新生兒中,會有 1至2 位寶寶出現有臂神經叢損傷問題,單邊手臂無力、活動力少,嚴重可能影響孩子發展遲緩,家長必須有相當警覺。 什麼是臂神經叢損傷? 臂神經叢位於頸部到腋下之間,是由第五節頸椎到第一節胸椎神經組成,負責控制從肩膀到手指的肌肉活動和感覺系統。臂神經叢損傷可以依受傷部位分成: 上臂型(又稱 Erb' s palsy):主要影響第五、六頸椎神經根,造成肩膀無法外展和外旋,受傷側的手臂呈現內收、內轉,手肘伸直,手腕彎曲,像侍者要小費的姿勢。下臂型(又稱 Klumpke' s palsy): 主要影響第八頸椎及第一胸椎神經根,手指成鷹爪狀無法握物。全臂型:影響全部的臂神經,整個上肢無法活動,呈現懸吊軟癱的姿勢。 正常發展的嬰兒, 透過上肢,包括手部的動作、感知及觸摸,來探索這個世界。而上肢在協助爬行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才足以誘發正常動作的發展 ,讓孩子感知這個世界。 嚴重的臂神經叢損傷,上肢動作恢復延緩,包括孩子的動作發展甚至連認知發展都可能會受影響,而產生遲緩的現象。 這絕對不是家長所樂見的,因而必須有相當警覺。 上臂型手臂呈現內收、內轉,手肘伸直,手腕彎曲,像侍者要小費的姿勢;下臂型的手指成鷹爪狀無法握物。圖片提供|楊佩瑜 臂神經叢損傷發生原因? 臂神經叢損傷相關的危險因子包括:肩難產、胎位不正(臀位產)、胎兒過大、母親有妊娠糖尿病、胎頭骨盆不對稱、母親過度肥胖、初產婦…等。因為這些原因讓胎兒在經過產道時受到較多的拉扯力量,而造成臂神經叢受傷,甚至有時會合併有鎖骨或肱骨骨折的現象。 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的診斷,先從病史的了解開始,確定是否有相關的危險因子。最重要的還是臨床觀察和身體檢查,新生兒若有單側的手臂較不活動或呈現癱軟姿勢時,就應該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醫師會藉由神經理學檢查,來確定診斷並判斷神經損傷的情形。不同部位的神經損傷,會有不同的特定姿勢,例如上臂型損傷,肩膀會呈現內收、內旋,手肘伸直,手指彎曲的姿勢。 除了神經理學檢查,在必要時,也會安排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來確定神經損傷程度,做為是否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參考。 此外,有些狀況也會造成單側手臂活動力下降,必須加以鑑別診斷,例如鎖骨骨折、肱骨骨折,可藉由觸摸鎖骨、肱骨,或 X 光檢查來排除。 臂神經叢損傷的治療 大部分的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是不完全性的,根據統計約90%的不完全性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個案,會達到完全的功能恢復。 時間是神經恢復的最重要因素,在判斷預後時,如果越早有出現恢復的跡象,往往預後越好,也越有機會能達到完全的功能恢復。早期且持續的復健治療,也是避免併發症及達到良好的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 不過仍有大約10%的個案,無法以保守療法治癒,須尋求外科手術治療。一般而言,若三到六個月仍沒有明顯的神經功能恢復,應安排進一步檢查,例如: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並轉介至神經外科做進一步治療。 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因為肌肉無力,關節不活動,容易造成關節的攣縮變形。根據文獻報告,關節僵硬的狀況,在出生後三周就可能出現。因此早期的復健治療十分重要,家長的參與及持續的在家治療也很重要。 治療的目標主要是避免關節孿縮變形,強化恢復中的肌肉力量,改善對患測肢體的感官知覺,達到正常的動作發展。 五種復健治療,幫助新生兒改善肢體發展 被動關節活動:幫患側肩關節做被動的外展、屈曲、外旋的動作,肘關節做屈曲、旋前、旋後的動作,及手腕、手指彎曲、伸直的關節活動,目的是避免關節孿縮。增加對患側上肢的感知:在局部施以輕觸、震動、拍打或輕刷等感覺刺激,增加對肢體的感知。肌肉電刺激:可以防止肌肉萎縮、誘發肌力、增加感覺認知。鼓勵兩手並用的活動:例如協助患側手,用兩手一起來抱奶瓶。也可利用側躺的擺位,讓健側手在下面,限制其活動,用玩具誘發患側手的活動。誘發動作發展:達到正常的發展里程碑。 大部分的不完全性臂神經叢損傷的預後都不錯,只要早期介入,配合密集的復健治療,大都能達到很好的運動功能恢復。倘若在經過三到六個月的保守療法,仍沒有顯著的神經恢復,就應該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醫生楊佩瑜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就怕他輸在起跑點」 讓孩子上才藝班錯了嗎?
為了孩子媽媽辭去工作全心照顧,替6歲的孩子選擇許多才藝課,從潛能開發到數學、圍棋、音樂等應有盡有,明明如此用心安排這一切,幼兒園老師卻希望她帶孩子去做評估,因為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
掌握小孩「臭奶呆」的黃金治療期,別讓口罩遮住學說話的機會
你聽過「構音異常」嗎?學齡前的孩子在學講話時,難免會有段話說不清楚的過程,但有些孩子則會有「臭奶呆」的現象(俗稱大舌頭),令家長擔憂會影響日後學習,針對孩子「構音異常」的問題,楊佩瑜醫師根據家長常見疑惑提出以下說明。 門診經常會遇到焦急的家長,帶著孩子來詢問有關構音的問題 :「 醫師,我的孩子講話『臭乳呆』 ,阿公都叫成『阿東』,是不是要剪舌繫帶 ?」 「 我的孩子兩歲,最近開始很愛講話,可是都口齒不清,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是不是該帶來接受復健治療 ?」 「構音異常」就是俗稱的「臭乳呆」是指講話過程中,咬字不清楚、語音清晰度不佳的狀況 是常見的語言問題。根據統計,在台灣學齡兒童構音異常的盛行率推估約為0.9-6.2%,孩童的語言問題中有4~5成是構音問題。 為什麼會有構音異常? 常見的構音異常原因包括:1. 構音器官的問題:發音的過程就是空氣由肺部呼出,經過聲帶振動再經咽喉、唇、舌、齒等構音器官的作用過程 。 因此這些構音器官的構造異常,例如:唇顎裂、舌頭及舌繫帶的長 度、牙齒排列及上下顎咬合問題,都會造成構音異常 。 2. 聽力問題:語言發展是一個互動的歷程,除了模仿大人的語音外,在自己說出語音後,需有聽覺的回饋,才能幫助自我修正,有聽力障礙或聽辨能力差的孩子,無法分辨相似的語言,因此無法正確發音。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口罩不離身,在口罩遮蔽下的音量和音質會比較模糊,可能會影響語音接收的清晰度,而且口罩也遮蔽了孩童對口腔構音器官的觀察,因此有構音異常的孩童,家長應該注意口罩造成的聽覺和視覺的遮蔽,對孩童構音學習的影響。 3. 口腔運動功能不佳:唇舌動作協調能力不佳的孩子,也會造成構音異常。 4. 發展遲緩、學習能力差:根據統計,50%發展障礙的孩子,會合併有構音異常。 5. 心理/環境因素:注意力不集中或衝動的孩子,容易忽略發音的細節,而有構音異常。兒童常接觸的人,若有發音不清晰,也可能會學習到錯誤的發音。 什麼時候要開始接受治療? 孩子從1歲開始牙牙學語,會經歷一段發音不準、咬字不清的階段。一般而言,3歲半前的發音問題,大多是發展性的問題,構音的清晰度會隨著發音器官動作發展和協調性成熟,而隨之改善。不過要注意,這個階段是語言萌發期,家長還是要注意其語彙內容和語句結構,是否合乎同齡孩子的語言發展,不要因構音問題而忽略了語言發展遲緩。 若孩童已超過4歲,仍有明顯的構音問題,就應接受治療。因為此時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腔動作協調能力、行為認知能力及注意力,都逐漸成熟,可以藉由適當的介入,改善發音問題。而且隨著年齡成長,若仍因發音問題造成溝通障礙,也容易造成孩童的挫折感,因此4~5歲是構音異常治療的最佳時機。 構音異常的治療 對於構音異常的孩童,我們會先評估造成的原因,有哪些需要先矯治的,例如:口腔結構及聽力問題,而其中家長最擔心的就是舌繫帶太短問題,其實大多數的構音異常都不是因為舌繫帶太短,通常只有舌頭短到無法伸出下牙齦或舌尖呈現 M 型,才需要接受手術,而即使開刀後,也得接受語言治療,糾正以前習慣的發音方式。 孩子的整體發展,也是門診評估的重點,有些家長原本是因孩子口齒不清,來尋求構音治療,可是經評估後發現,在其模糊的語音下,語言發展也是遲緩的,或甚至有些是因動作協調性不佳,造成口腔構音動作不靈活,而造成的構音問題,專注力也會影響構音學習。因此除了構音評估外,還會需要整體的語言、動作、認知、社會情緒發展評估。 另外還有一種較罕見,但也是以口齒不清為臨床表現的疾病,需要加以鑑別診斷,那就是「兒童語言失用症」,其病因是大腦在語言動作計畫時出現問題,而造成說話時語音和聲調的錯誤,和前述發展性構音異常不同的特徵是:構音錯誤的不一致,重複講同一語詞時,每次出現的發音錯誤都不同,而且對多音節序列輪替的語詞(例如: pataka )會有困難,這些是需要小心鑑別診斷,找出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經由評估診斷後,語言治療師會依據孩童個別的狀況,訂定治療計畫和治療方法。一般而言,治療的原則是依據語音的發展順序,用簡單易懂的口語或視覺上的技巧,誘發孩童發出正確的語音,並建立對錯誤語音的自我覺察和自我修正。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利用各種口腔運動引導個案發聲的清晰度,例如:雙唇的動作,可以藉由上下唇用力含住壓舌棒來訓練﹔另外還有舌頭伸出口腔外,往上、下、左、右活動,大口咀嚼,吹氣球等動作,這些都是在家可以持續練習的活動。通常每次語言治療後,治療師會向家長說明治療進度,並給予家庭作業在家練習。至於構音異常的治療療程需要多久,則視個案的嚴重程度及學習狀況而定,如果在適當的時機開始治療,大部分個案都可以在小學入學前達到治療目標。 家長怎麼幫助構音異常的孩子? 在治療的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治療的目標,就是能將正確的發音,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上,因此家長的參與,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1. 配合語言治療的進度,在家持續練習:每次療程,治療師會給予家庭作業,建議每天花15-20分鐘練習,並將訓練過的音,落實在生活溝通中。 2. 放慢講話速度:講話速度太快時,容易忽略發音的細節。父母應該盡量以較慢且清晰的語音,和孩子說話。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放慢速度,這樣才能從容而準確的發音。 3. 講話時除了發音準確外,更重要的是溝通的內容:家長在注意孩子的發音過程中,更要同時注意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耐心聆聽孩子的對話,不要為糾正發音,而一再中斷孩子的說話,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也會影響他們的溝通意願,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才是治療的最終目標。 面對孩子的構音問題,家長不必過度擔心,盡早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及治療,並配合治療進度,在家練習,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要提醒家中有構音問題孩童的家長,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病情,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模式,講話時戴著口罩變成是常態,但在口罩遮蔽下,孩子接受到的語音較為模糊,再加上口罩遮住了發音時的口腔動作,少了視覺的回饋,口罩對於聽覺和視覺的遮蔽,可能會影響孩子在語言構音的學習。因此對於有構音異常的孩子,家長應更有耐心,放慢講話速度,在家作正確的發音示範。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楊佩瑜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二歲都還不會講話,婆婆說長大就會好?
你聽過「語言發展遲緩」嗎?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卻只會發出咿咿啊啊的聲音,叫了不理,也聽不懂簡單指令,要注意,這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 凱凱爸爸是科技公司工程師、媽媽是百貨公司專櫃小姐,凱凱兩歲時由爸媽帶來到復健科門診,爸媽主訴二歲多的兒子只會一些咿咿啊啊的聲音,也無法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情緒起伏大,只要稍不順他的意,他便哭鬧不休。 其實爸媽一直覺得兒子的語言發展好像一直比大女兒當年慢了一截,陸續打預防針時小兒科醫師也曾建議接受完整的發展評估,但凱凱的阿嬤總說:「男生說話比較慢毋須擔心,大隻雞慢啼!」所以爸媽也在忙碌生活中自我安慰「再給凱凱一些時間吧!」 直到兩歲上幼兒園了,幼兒園老師語重心長的提醒,這才驚覺真的不能再拖了。經完整的評估後,確診為語言發展及社會情緒互動發展遲緩,安排了早療課程,在孩子、爸媽、治療師、及醫師的合作下,很高興凱凱終於在5歲的追蹤評估中迎頭趕上同年齡的孩子。 以下是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孩子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1.一歲半沒有語彙。2.未滿兩歲 :叫了不理、聽不懂簡單指令,且沒有溝通意圖。3.兩歲沒有片語(兩個語彙組合,例如:媽媽抱抱)。4.三歲沒有短句(含主詞、動詞、受詞)。5.五歲句子結構常有明顯錯誤。6.曾經有正常的口語發展,但是越大越不說話。 此外每個孩童都有的兒童健康手冊,除了手冊前面的預防接種記錄卡以外,手冊中間也有摺頁提供孩子的發展里程碑及警訊時程可隨時翻閱參考。 語言發展遲緩的成因分為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精神及心智方面問題、感官知覺問題如聽力障礙、神經障礙如腦性麻痺、染色體異常及遺傳性疾病等。環境因素包括:兒童受虐、疏於照顧、刺激不足。 許多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環境因素都是照顧者多留心或稍微調整照顧方式就可避免的。 (一)三C育兒: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不建議讓未滿一歲半的嬰幼兒接受視訊以外的螢幕電子產品;一歲半至兩歲如欲接觸螢幕電子產品應挑選內容適合幼兒的節目,並且由父母全程陪同觀賞,適時向孩子解釋,並幫助他們與日常生活做連結; 爸媽千萬不要以為看3C可以取代和孩子間的互動與對話,造成語言刺激不足的狀況。 (二)缺乏表達意圖: 例如孩子肚子還沒餓,完全不用張口,飯就自動端到面前,這樣日常生活無形中失去了很多練習表達的機會。讓孩子有需求時有表達的需要,製造孩子溝通的意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過度照顧: 飲食方面食物一律打成泥狀,或用食物剪剪得太過小塊,未隨年齡調整,日常缺乏咀嚼的機會,長久下來也會影響口腔動作靈巧度。 除了避免上述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環境因素,我們要怎麼和嬰幼兒對話,幫他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呢?在Dana Suskind教授所著的Thirty Million Words(中譯本:父母的語言)一書有詳盡的介紹,在此節錄其核心策略:「三T原則」,透過共情關注(Tune in)專注於孩子正在專注的事物,針對那些事物多說一點(Talk more),等候孩子回應,期待達到雙方對話,也就是輪流說話(Take Turns),以下分別針對各T簡述: 共情關注(Tune in) 這是一切對話的基礎,如果做不到第一個T,其餘兩個T也無法達到效果。意思就是觀察孩子當下注意力之所在(線索可能來自口語或非口語),專注於孩子正在注意的人事物,詮釋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最後採取行動,給予回應。隨著孩子專注目標的轉變,父母也要及時轉變專注目標,如此可確保孩子專注於這個對話。 多說一點(Talk more) 目標是以「略高於」孩子語言程度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方法如下: 1.敘事:生活例行親子工作中,父母一邊做事,一邊敘述自己正在做的事,這種方法是增加孩子被語言環繞的方法 2.平行對話:父母擔任孩子的實況播報員,說出孩子正在做的事。 3.擴張、延伸語言:加入字彙用更完整的方式重新敘述孩子的語言,提供孩子更好的生化方式。例如孩子說:「小狗開心」,父母擴張後變成:「你的小狗很開心」,更進階又可延伸為:「你的小狗玩球玩得很開心」。 4.搭起鷹架:回應孩子時增加字彙,像是孩子用單字,家長就用片語回應孩子。例如:孩子對著媽媽張開雙手說:「抱抱」,這時媽媽抱起孩子時可一邊回應他:「媽媽抱抱」。 輪流說話(Take Turns) 回應孩子的信息及語言後,耐心等待,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在腦海中搜尋字彙。開放式問題相較封閉性問題更能達到來回對話的目的。 「語言」對學齡前的兒童有莫大的意義,它是孩童認知發展的關鍵,父母與照顧者在語言發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早期療育的精神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仰賴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針對發展遲緩的警覺, 所以當孩子未能趕上發展里程碑時,尋求醫師的評估,讓專業醫療團隊提供療育,一同協助這群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給他們迎頭趕上的機會。 作者|原力復健科診所胡鈺薇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4現象要提高警覺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孩子,如果超過1歲沒有處理,會影響孩子行走,導致動作發展遲緩的問題。然而髖關節發育不良,孩子並不會有疼痛,所以常常會被忽略。該如何發現孩子是否發展異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林千琳醫師提醒家有新生兒父母,可以注意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出現這四現象。 媽媽帶著3歲2個月大的女兒,到兒童復健科門診。媽媽問:「醫師,請看看孩子走路有問題嗎?」 我請小女孩在診間來回走幾次,發現她走路有輕微跛行,右邊肩膀往下掉,右腳有踮腳尖的動作,是長短腳,而且有明顯的脊柱側彎。再仔細問孩子的動作發展史,媽媽回答:「孩子1歲8個多月才開始會行走,且常常跌倒。2歲時,帶她到感覺統合訓練中心,被當成感覺統合障礙、前庭覺不良,整整訓練了1年,情況不見好轉。」 X 光片檢查發現小女孩右邊髖關節發育不良,並且脫臼了。「脫臼!但是從來沒有聽她說痛啊?」媽媽很驚訝。 右側髖關節發育不良。林千琳醫師提供 是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孩子並不會有疼痛,所以常常被忽略了。 髖關節是一個像碗的構造,股骨頭是像一個球的構造。如果髖關節的發展「太淺」,球放不進去碗裡面,容易掉落。所以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會偏離原來的位置,嚴重的還會脫臼。 髖關節是一個像碗的構造,股骨頭是一個像球的構造。林千琳醫師提供 兒童的髖關節脫臼和成人不一樣,是漸漸發展而成,所以孩子並不會有疼痛的感覺。以前舊的名詞為「先天性髖關節脫臼(congenital dislocation / dysplasia of hip,CDH) 」,現在觀念改變了,醫界發現,有些孩子剛出生時有髖關節發育不良,但是因為「擺位的姿勢正確」,髖關節就有很正常的發展;相反的,照顧者的錯誤概念也會使髖關節發育發生異常,所以現在的名詞叫「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hip, DDH)」。 林千琳醫師提供 女生發生髖關節不良風險 比男生高8倍 在門診聽到醫生說自己的寶貝有髖關節異常,父母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 容易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因子,包括: 1. 第一胎 因為媽媽的子宮肌肉比較緊,容易造成擠壓,所以髖關節脫臼的機會就增加了。 2. 臀位產的嬰兒 因為胎兒是坐在媽媽的子宮內,髖關節遭受比較多的壓力。 3. 羊水過少、多胞胎 胎兒的活動空間小,髖關節遭受壓力大、關節活動也受限,所以股骨頭容易偏離原來的位置。 4. 女性 因為荷爾蒙的影響,女嬰的關節比較鬆,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會是男嬰的8倍。 5. 家族史 有研究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與某些特別的基因有關係,所以三分之一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個案有家族史。 6. 腦性麻痺、脊椎損傷、神經肌肉病變的孩子 因為肌肉張力的異常,造成股骨頭容易偏離髖臼,所以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高危險群。 7. 孩子有斜頸症 斜頸症與髖關節發育不良,都與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擠壓有關。孩子有斜頸症,父母要注意,他們比一般孩子容易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 能夠越早發現髖關節異常這個問題,及早治療,越不會留下後遺症。 但是新生嬰兒的爸媽如何發現孩子髖關節異常呢?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以下現象,就是要提高警覺的時候: 1. 換尿布時,孩子的大腿不容易被往外展。硬把他的腳往外展了,可能會疼痛,這是因為股骨頭偏離髖臼,造成關節活動「卡卡」的,通常是父母警覺異常的第一個發現。 2. 換尿布時,髖關節有聲音。因為髖關節發育不良、脫臼,在動孩子的髖關節時,股骨頭很容易進出髖關節,所以會造成一些聲音。 3. 孩子躺下來的姿勢,兩隻腳彎曲併攏,發現膝蓋的高度一高一低,這表示孩子有「長短腳」了,髖關節發育不良的下肢會顯得比較短;並不是兩側下肢長短不一,而是大腿骨(股骨)離開原來位置,所以顯得比較短。 兩隻腳彎曲併攏,膝蓋的高度一高一低。林千琳醫師提供 4. 大腿的皮膚皺摺,左右不對稱。因為股骨頭偏離髖臼,所以孩子大腿上皮膚皺摺會不對稱,但是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是屬於正常的,所以這個現像可以當成一個提醒。 大腿的皮膚皺摺,左右不對稱。林千琳醫師提供 有這些異常的徵兆,應該趕快到復健科門診就醫。 6個月之前是黃金治療期 臨床上,用來早期診斷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利器是超音波,在6個月大之前,X 光片上,股骨頭還不清楚,所以無法以此為診斷;超音波就可以告訴我們,孩子是發育不良、還是脫臼了。超過6個月以上的孩子,醫師會用 X 光片來量測角度。 如果能夠在6個月大以前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治療就非常簡單,只要給孩子穿上矯正的支架,治療效果非常好,成功率可達85~95%。穿戴時間為3~6個月,而且會持續追蹤復位的位置及髖關節的發育情況,直到狀況穩定為止。 如果接近1歲檢查出異常,孩子就得接受全身麻醉,把髖關節復位,再打上石膏,等到恢復不錯之後,再使用髖關節外展支架矯正(如下圖)。這個時候的孩子活動量已經變大,卻必須穿著不舒服的矯具,增加矯正的困難度。 髖關節外展吊帶(Pavlik Harness)。重維.歐恩比義肢輔具公司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孩子,如果超過1歲沒有處理,會影響孩子行走,而有動作發展遲緩的問題;即使會走路也是跛行、踮腳尖、走路不穩、容易跌倒,持續下去會造成孩子明顯的長短腳,髖關節提早退化,這個時候的處理必須開刀治療。所以早期發現,孩子才能正常行走。 造成孩子跛行的原因有許多,除了髖關節發育不良,急性扭傷、關節發炎、關節細菌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腦性麻痺、神經肌肉病變都是原因。 發現您家寶貝走路姿勢異常,一定要找專業的復健科醫師診斷,早期發現原因、早期治療,絕大部分能夠獲得非常好的改善。太晚治療可能造成終身遺憾,家長不要輕忽了。 *原文出自【康健雜誌】,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簡介|林千琳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主任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