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 Tag

腦性麻痺只有合併運動功能障礙嗎? 腦性麻痺是指孩子的腦部在尚未成熟的時期受到損傷,是一種非進行性的傷害,常見的原因包含孕期受感染、生產過程中缺氧、早產兒及腦部外傷等等,大部分發生於孕期、產程及出生後早期。大多數的腦性麻痺孩子會產生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依大腦受傷的區域進而影響認知、學習、語言、視覺、聽覺、吞嚥及睡眠等功能。 腦性麻痺合併動作問題有哪些? 腦性麻痺依照運動功能損傷的狀態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其中最常見的為痙攣型,由於上運動神經元的調節產生問題,而造成動作控制異常,肌肉會呈現高張力,導致肌肉變得僵硬或痙攣。肌肉的痙攣程度會隨著孩子的情緒、姿勢及疼痛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此外,孩子的步態、姿勢、平衡能力及動作效能等,也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通常受影響的肢體動作相較於正常的肢體動作會變得遲緩及笨拙,隨著肌肉張力持續高張,關節的活動度會因肌肉緊繃而受到限制,甚至進一步影響關節的發育,產生關節變形等。輕中度痙攣型的孩子在走路姿態及手部操作上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走路姿態常見的有剪刀腳(如圖1)、踮腳尖(如圖2)、蹲伏步態(如圖3)等異常,這些會使得行走更加費力或是需要藉由輔具(如圖4)幫忙,而嚴重的孩子甚至可能長期臥床。而手部操作在像是拿取東西(如圖5)、使用筷子(如圖6)及翻牌(如圖7)等方面,皆會有所異常或限制。 痙攣常見的治療方式 過高的肌肉張力不僅會影響到腦性麻痺孩子的日常生活,在照顧上的負擔亦會增加,因此臨床上常會藉由不同的治療方式降低肌肉張力以減緩不適。痙攣的治療有很多種,包含物理治療(如正確擺位、關節活動)、藥物治療(如肌肉鬆弛劑)、神經阻斷注射治療(如酚劑或肉毒桿菌毒素)以及手術治療等等。 什麼是肉毒桿菌毒素治療? 肉毒桿菌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藉由阻斷神經與肌肉之間的訊息傳遞,降低過度痙攣的情形,使肌肉有放鬆的效果,進而改善肢體僵硬及不良姿勢、肌肉攣縮,可提升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參與及生活品質。是一種可逆的治療方式,通常為局部注射,不會影響到非注射的部位。但若關節已經有攣縮的情形,便不建議使用肉毒桿菌毒素的治療方式。一味地降低肌肉張力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適當的肌肉張力可以幫助移位,也能夠減緩肌肉萎縮。因此,在治療痙攣時會根據孩子的臨床狀況進行個別化的調整。在治療之前,醫師會先進行肌力、痙攣程度、運動控制能力、關節活動度、關節攣縮與否及步態等各方面的評估,且施打的劑量也會根據孩子的評估結果、體重及肌肉的大小做調整。 哪些腦性麻痺孩子可以使用肉毒桿菌毒素治療? 肉毒桿菌毒素通常用於痙攣型腦性麻痺的治療上,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的適應症包含: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引起的動作障礙、不正常步態、上肢功能障礙、關節變形及照護上之困難等情形。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可以治療哪些部位? 常見的治療部位在上肢的部位包含:二頭肌、旋前肌、手腕屈肌、手指屈肌和拇指收肌等;下肢的部位包含:髖屈肌、髖內收肌、膕旁腱、腓腸肌、比目魚肌和後脛骨肌等。若是深層的肌肉需要治療,可以搭配肌電圖(如圖8)、超音波(如圖9)或電刺激定位(如圖10),會有較佳的療效。 進行肉毒桿菌毒素治療之前應該評估哪些因素? 在治療之前,應由醫療團隊進行完整的運動範圍、肌力、選擇性運動控制能力、粗大運動功能測試、手功能、肌張力、步行表現及步態等評估,以確定治療的適當性並確定具體的治療目標。肉毒桿菌可用來改善肌肉痙攣,但是對於關節攣縮沒有效果,所以如果腦性麻痺孩子的關節已經攣縮,就不建議使用肉毒素治療,可能需要改以輔具支架或是手術改善。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的療效為何?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的效果是短暫且可逆的。一般而言,在注射後的三到七天肌肉痙攣會開始改善,在四到六周時效果達到最高峰,通常可維持三到六個月,因此注射的時程建議應至少間隔三個月,且注射後須進一步搭配輔具及物理治療等介入,才能夠有效降低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並改善步態。 在這邊舉一個實例個案A,因半側大腦梗塞,在接受治療前,個案A連拿取物品都十分困難,但家長在孩子一歲前就帶至醫院開始復健,並於兩歲開始就讓其接受肉毒桿菌注射治療,共接受了三次治療,而每次治療後也都持續非常積極的讓孩子進行復健,在其四歲時,就能夠較流暢的拿取物品,再到了國小階段肢體動作就與一般人無異,完全看不出是一位腦性麻痺的孩子。總言之,肉毒桿菌治療於兩歲後可以進行,家長如果即早讓孩子做治療,並搭配積極的復健,在經過幾次的治療後,情況比較輕微的腦性麻痺孩子,就能夠有機會恢復至幾近正常的功能。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陳嘉玲醫師)

台灣邁向高齡化,民眾期許老後人生要有品質、活得健康,對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希望不但「用得到」,更要品質合理、整合醫療,讓資源不浪費又具延續性。 現今長照2.0社區整合照顧模式,已廣泛施行且強力推動,更取經國外模式的部分中期照顧概念,預計在失能老人照顧外,更延伸發展老人失能恢復。至今確實擴大照顧為數不少個案與家庭,建構起各地一定數量的服務網絡及服務人員。 從失能者角度出發,規劃有品質的長照生活 然而快速推行所需面對的是,因老人長照處境牽涉複雜,遑論恢復失能遠較照顧本質更為複雜、醫療性更高、資源消耗更大、做不好的不良後果更深(可能耽誤病情時機或耽誤該恢復的失能)。 復健科醫師專長為老人復健,擅長用醫療級的復健評估與介入治療,在個案老化過程中,精準判斷預後並建立實際目標,協助可回復的失能、延緩可預防的失能、指引長期失能之適當長照與代償方式。對於家屬照顧處境,復健科醫師已有周全的建議、經驗,能從失能者照顧角度出發。復健科醫師並能協助長照服務團隊,找出醫療切入點及恢復功能最佳解方。 個案服務層面的品質、資源、整合的要求,可藉由復健科醫師對應各階段個管師建議的照顧計劃來進行。以上述模式推動示範後,當定期評估示範服務的效果與影響,進而調整現行長照及其指引,方能讓「滾動式修正」的政府長照服務,朝向正確長久的方向。 復健團隊良好的規劃,能協助銀髮族的長照生活 失能各階段,復健科醫師都能提供幫助 復健科醫師是經復健專科訓練並考取衛福部部定執照的部定專科醫師,與各類醫事人員治療師是一個醫療團隊。復健醫療基於實證醫學,能提供失能病患有效診察治療,使其功能恢復達其個人最大可能目標。 復健醫療的治療對象,是具有功能進步潛力的重大疾病失能族群,這些族群是長照服務的高度使用者,包括兒童先天疾病失能(如腦性麻痺)、任何年齡的重大神經疾病失能(如脊髓損傷、腦中風)、嚴重肌肉骨骼系統問題致失能(如嚴重膝關節或脊椎退化致移動能力喪失)等,服務對象涵蓋廣泛。罹患重大失能疾病的老人、以及因各系統機能老化未早期治療介入的漸進失能老人,都是復健醫療的合適病患。以預防醫學的角度,復健醫療提供第三段預防醫學。 以疾病階段而言,出院準備(discharge planning)、急性後期醫療(post-acute care)、中期照護(intermediate care)、支持下返家(early supported discharge)的現代醫療/照顧模式中,因病人的高醫療需求與高復健潛能,復健醫療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目前長照2.0居家復能之出院準備銜接試辦計劃,即發生於上述病情階段。 復健科醫師中有高比例的運動處方醫師,而運動處方具備實證能在諸多疾病的第一段與第二段,促進健康及減少健康風險因子。復健科醫師可協助將此模式落實服務於廣大台灣老化人口,可配合目前延緩失能的政策方針,且預期較無處方、統一性之老人運動推廣有效。 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復健為全人健康促進的必要方式,是21世紀之健康之鑰。 復健專科醫師施行復健醫療時,首重失能病患自主、功能自理、全人健康、生活品質。這些方針在任何一位老人有尊嚴的老年生活,都是長照服務與醫療服務的考量重點。 從醫院到居家長照,復健規劃提升長輩生活品質 復健科醫師能對老年個案與照顧者進行個人化諮詢,提供促進老人與失能者功能提升訓練計畫與長照資源配置建議。更重要的,這個人化規劃是基於醫療學理與資源實務配置,「務實可行、實際存在」,而非浪漫空想或奢華空洞。 對於失能者、障礙者,其醫療急性期外的漫長人生,所需的無障礙資源甚廣,且不同於一般人。例如,腦中風後失語症仍存情況下,溝通有障礙,如何重返社區?或是青壯年工傷致使創傷性腦損傷,其認知有無重返工作的潛力與訓練方式?當學生車禍導致截肢或脊髓損傷,其後就學就職所需的義肢或工作輪椅是否合宜?是否老化失能可以被早期發現,並治療預防?這些複雜狀況,復健科醫師都能助其一臂之力。 復健團隊注重務實的功能恢復,協助病人恢復日常生活 復健專科醫師以「注重功能」「全人健康」的專科核心精神創立,擅長複雜失能個案的諮詢與治療,已幫助無數失能病患在生命中找回生活。 在現今人口快速高齡化的台灣,讓復健醫療落實於高齡族群與失能族群,呼應世界衛生組織的復健權益呼求,協助台灣社會對應失能與照顧,是復健專科醫師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 由復健科醫師參與老人與失能者的周全照顧諮詢規劃,可使生活品質提升、健康老化深化、照顧需求減少、照顧負荷降低、長照與醫療品質增加,讓台灣「老人不怕失能、失能者不怕老」。 (本文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曉芙)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