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壓迫性骨折 還能運動嗎?
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大、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性疾病。根據台灣的統計數字,65歲以上婦女有一半以上在X光可看出骨質疏鬆的變化;75歲以後就會上升到90%(如果X光可見到骨質疏鬆變化,代表骨質已經流失30%以上)。如果再往下看,65歲以上,有25%的人在X光可看到因骨質疏鬆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85歲以上的人比率更是高達50%。 骨質疏鬆症被喻為「隱性的殺手」,因為骨質的流失總是悄悄進行,除非發生骨折才會被發現。但一旦骨折,就會產生很多後遺症,甚至增加死亡率。 骨質疏鬆症好發在50歲以後的女性,所以進入輕熟女階段的人都要特別注意。如果有以下症狀更要特別小心,代表很可能已經有脊椎的壓迫性骨折。 ●長期駝背或脊椎側彎 ●身高愈來愈矮 ●曾經跌倒而造成背痛 ●曾因打噴嚏或彎腰搬重物而造成背痛 至於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常見症狀如下: ●疼痛:主要發生在胸、腰椎交界處,比一般常見的下背痛位置高約5~10公分。若是因為受傷、跌倒導致的壓迫性骨折,那會是讓人只能躺在床上的劇痛,需臥床休息。 ●下肢麻木或無力:比較少見,這表示骨折導致神經被壓迫。 ●大小便失禁:很少見,若出現必須緊急開刀治療。 有很多人在發現脊椎壓迫性骨折後就接受手術治療,不管是灌骨水泥,或者用醫療級千斤頂支撐椎體,其目的就是減輕疼痛、重建脊椎穩定度、預防再度發生。即使是非手術的保守治療,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但可能要承受較長期的疼痛。曾經有研究發現,不管有沒有開刀,脊椎壓迫性骨折在受傷10年後的結果是一樣的。 《傷癒初期先避免3類運動 不動反讓骨質、肌肉流失快》 有脊椎壓迫性骨折的人能運動嗎?當然要運動!很多人因為脊椎壓迫性骨折之後就不敢運動,甚至有的醫師可能會警告患者不可以再運動,以免因為跌倒而又再度骨折。所以這些人在骨折後完全不敢運動,只能吃鈣片、打鈣針和穿背架,但這樣反而會收到反效果。 我在臨床看到很多病患,因為壓迫性骨折臥床休養了1個多月,結果因為臥床而導致全身肌肉萎縮、心肺功能下降、也讓骨質流失更多。即使後來開始復健,也因為過度倚賴背架,導致核心肌群愈來愈無力。後來雖然骨折的部位不痛了,但從此姿勢變調、走路步態變調、下背部筋膜緊繃和韌帶發炎,反而衍生更多的疼痛問題。 脊椎壓迫性骨折後的運動要非常小心,在傷癒初期(約半年)有些運動要先避免: ●激烈、衝撞性運動:如籃球、網球。 ●長期彎腰的運動:如騎公路車。 ●過度彎腰和旋轉的運動:如某些瑜伽動作、有氧運動。 《傷後運動需打掉重練 重訓先經醫師評估、有專家指導》 至於重量訓練並無不可,正確的重量訓練可鍛鍊核心肌群,甚至增加脊椎骨質,就怕姿勢錯誤或訓練過量,一不小心脊椎可能再度受傷。強烈建議患者從事重量訓練前要經過醫師評估,而且一開始一定要有專業教練在旁一對一指導。請記住,受傷後的脊椎已經不是原來的脊椎了,傷前的課表已不適用在傷後的訓練,務必打掉重練、循序漸進。 適合壓迫性骨折傷後從事的運動如下: ●全身性的運動:例如走路、游泳、爬山、慢跑、健康操。 ●復健性的運動: 1. 伸展運動:這是脊椎壓迫性骨折患者最安全的運動,而且可以紓緩因為駝背產生的緊繃疼痛。伸展的部位著重在背部肌群,包含胸椎和腰椎,伸展時一定要配合呼吸,吸氣是準備動作,呼氣時做拉伸。 2. 肌力訓練:針對核心肌群、上肢、下肢作肌力強化。如前所述,要循序漸進,最好有專家指導。 3. 姿勢矯正:絕大部分骨質疏鬆的人姿勢都不良,有了壓迫性骨折後會更惡化。矯正重點要針對駝背、骨盆傾斜、脊椎側彎和烏龜頸做調整。 ●平衡和身體反應訓練:此訓練主要目的是避免跌倒。可做單腳和雙腳的站立平衡訓練,訓練時可用閉眼或身體重心位移來增加難度。做此運動時最好靠牆或在桌邊,重心不穩時可扶牆或桌子避免跌倒。 脊椎壓迫性骨折並不少見,不管開不開刀,最後都需要做復健。最好的復健是運動,做對運動,護脊增肌保健康。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
身體歪斜「5步驟測出高低肩」!在家靠1把椅子就能矯正
https://youtu.be/-mk3SvZai_g 肩膀一高一低原因很多種,包含、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長期單側負重或進行羽毛球、網球等單側運動,都是造成身體歪斜的兇手!台灣復健醫學會醫師李思慧指出,要檢測高低肩可根據外觀、足部、X光片等五大線索觀察,揪出病灶位置,再靠1張椅子就能矯正高低肩。 量測高低肩步驟一。 台灣復健醫學會、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思慧指出,要測試自己是否有高低肩,有五種步驟可以檢驗。 第一、可以觀察背部兩邊尖峰的位置,水平是否一樣高。 第二、可以來摸肩胛骨,比如一邊肩胛骨比較凸出來,另一邊肩胛骨比較平,就可能有高低肩的症狀。 量測高低肩步驟二。 第三、身體往前彎時,會發現很多高低肩的患者,同時合併脊椎S型,當手去摸兩邊的脊椎的肌肉,會發現很上半背部一邊比較凸,那一邊比較不凸,那到了下半背的位置,則相反過來,變成另一邊比較凸,一邊比較不凸。 量測高低肩步驟三。 第四、高低肩的患者同時又有合併骨盆旋轉,透過雙手指去摸兩側骨盆最高的尖端,並貼在腰部繞到背後交叉後,可以看雙手手指是否水平。 量測高低肩步驟四。 第五、若是結構性長短腳而引起的高低肩,需要醫院來靠X光測量真正腳的骨頭的長度,才能夠抓到輕微的差距。因此可以採用「足弓觀察」,首先兩腳平行站標準姿勢,打開來一個拳頭寬。在該姿勢下體重所壓出來的足弓內側高度,可觀察左右邊是否一樣。 民眾在家中可以採用「足弓觀察」,裸足雙腳採標準姿勢,亦即兩腳腳跟對齊並平行站,兩腳間的距離打開來一個拳頭寬,觀察在該姿勢下體重所壓出來的內側足弓的高度,左右邊是否不等高。 量測高低肩步驟五。 如何舒緩高低肩? 李思慧指出,高低肩的患者在斜方肌、體肩胛肌,比較緊繃,可以透過三步驟將肌肉拉開 第一,先找一張高度合適的椅子,椅子的高度最好跟小腿等高,坐穩後,右手拉著椅子側邊,像一個矛一樣固定住,接著挺胸把氣吐乾淨,左手放到右側頭部,開始往左側拉過去,拉之前先吸一大口氣,之後把氣慢慢吐掉,邊吐邊拉。 高低肩復健姿勢一。 「當我們吐氣的時候,會引發肌肉放鬆,一邊吐氣一邊拉,也是最容易拉開的!若沒有吐氣,單純拉筋效果都不好。」另外,還可以採用「前往後扣住頭」,往左前方拉筋,邊吐氣邊拉,建議每組動作做10下,從1數到10,可以撐10到20秒,每天可以做3~4回。 第二,舒緩肩胛骨周邊的肌肉時,首先把兩個手腕彎曲九十度,慢慢由底升到最高,當不能再高的時候,把小指頭轉過來朝向天花板,並同時挺胸。會感覺到兩個肩胛骨是互相靠近的,胸大肌、胸小肌同時也會被撐開,請維持該姿勢吐氣然後撐10秒,反覆數次。 高低肩復健姿勢二。 第三,若高低肩同時合併有骨盆旋轉,門診會檢查是哪一邊的骨盆往前或往後旋轉,往前旋轉的那隻腳底要踏在椅子上,並將手扶在椅子上,另外一隻手放在背部,猶如採弓箭步的姿勢,踩地的腳盡量從頭到尾保持打直的狀態。 高低肩復健姿勢三。 「想像空氣中有一把椅子,然後要慢慢地坐在空氣中的這把椅子,所有的重心要放在彎曲的這隻腳,慢慢往下壓到最底的時候撐十秒。」 李思慧說明,這個動作有助於骨盆朝反方向轉正回來,減少脊椎造成的代償作用,進而減低高低肩的高度。 原文刊登於ETtoday探索 (本文作者:台灣復健醫學會、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思慧)
8個脊椎側彎的QA告訴你:兒童及青少年身體長歪怎麼辦?
上小學的孩子從學校拿回來一張體檢的報告,報告上說孩子有脊椎側彎的可能,建議我們要帶去醫院進一步檢查。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長歪了?如果確定有脊椎側彎的話,我們要怎麼幫忙?接受治療的話,有機會好嗎?關於脊椎側彎的8個問題,讓復健科醫師告訴你。 就讓我們透過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楊翠芬醫師的介紹,來了解這個眾多父母都會擔心的常見問題吧。 脊椎側彎的類型很多,其中以不明原因型最常見,可以根據年齡分為嬰兒型、少年型及青少年型,所以有些個案從被發現到治療或追蹤終止,動輒好幾年的功夫,可以想見當事人家長的焦慮。一個無法馬上被治癒跟解決的問題,追蹤期間可能面臨的變數跟疑問非常多,本文就家長常面對的8個問題,提出一些解答。 Q1.如何早期發現脊椎側彎的問題? 其實在日常生活裡,家長可以稍微留意一下孩子的姿勢及體態,有沒有高低肩,穿褲子時的腰線有沒有不等高,往前趴下去時背部左右側有沒有不等高的隆起,背後的肩胛骨有沒有一邊比較突出,胸部大小及前面肋骨下緣有沒有兩側不對稱,這些都是可能的跡象。 Q2.孩子側彎的角度會持續增加嗎? 側彎的角度在發育未完全結束前都有變大的機會,尤其在5歲以前跟青春期這種快速成長期間,角度的進展會更快,會需要至少每4個月追蹤一次。 Q3.若已經過了生長期,側彎角度也還會再增加嗎? 一般男孩大約17歲,女孩大約15歲後發育大概會差不多了,之後角度還會不會再增加跟發育完成後的角度大小有關。一般小於30度以下,應該可以不用擔心;大於40度以上,則假以時日當核心肌群的肌力在退化時,每隔1、2年可能會增加1度;介於30到40度中間則不一定。所以所有個案治療的目標都是希望在發育完成時角度可以小於30度,比較不用擔心日後角度還會再進展。 Q4.是否有復健運動可減輕側彎的角度或延緩角度的增加? 有的。除了一般性針對改善姿勢及調整核心肌肉群的運動,有助於軀幹肌力及柔軟度的增加以外,歐洲有幾個治療側彎的學派也針對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治療性運動,目前台灣的個案也有機會接受這種治療。這些針對性的治療性運動若能持之以恆,每天至少做半小時,有望減緩角度的進展速度,有些個案甚至觀察到可以減輕側彎的角度。 Q5.如何選擇穿戴的背架? 怎麼知道背架做得好不好? 一般大於25度的側彎,會建議除了運動以外,也穿戴背架,希望延緩角度的進展。背架分為全日型(建議每天穿戴16小時以上)及夜間型(睡覺時穿戴8小時),側彎的部位影響背架類型的選擇,請根據醫師及背架師的建議穿戴;若有不適或皮膚磨損會影響穿戴意願,或者是穿背架後照 X 光時,雖然角度有變小但反而造成高低肩及身體歪斜等不對稱體態,都應該請背架師再調整背架。 Q6.什麼狀況需要手術矯正? 手術的風險高嗎? 若定期的追蹤,加上治療性運動及背架穿戴以後,側彎角度仍進展到大於45度會建議以手術矯正。手術分為成長型手術及融合手術,若個案離發育完成(一般男孩大約17歲,女孩大約15歲)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話,建議採用成長型手術,搭配軀幹成長的速度,每4到6個月接受一次延長手術,以免影響身高及身材比例;若已經很接近發育完成則可以進行融合手術。手術方式的選擇及可能風險在術前建議與手術醫師討論清楚為宜,手術雖然不敢說是零風險,但現今在術中神經生理監測的協助下,影響神經功能的機會非常低。 Q7.脊椎側彎問題要看哪一科醫師? 盡可能在一個有專業團隊的醫院進行診斷、治療及長期追蹤,因為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嚴重度所需要的醫療內容不同,團隊裡至少要有兒童骨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背架師提供適時的診治及服務,若還具備其他相關專業人員自然是更完整。 Q8.側彎的問題要追蹤到什麼時候? 還在成長的個案會根據成長速度的快慢,每4-6個月追蹤一次;發育完成後,可以先半年追蹤一次,角度穩定的話改成每年追蹤一次,持續追蹤個兩年後,未來如果有不適的症狀再回診即可。 脊椎側彎的治療與追蹤過程是個持久戰,家長及個案必須要很有耐心,充分配合團隊內所有專業人員的指示,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才有可能得到最完美的治療結果。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楊翠芬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