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歪斜「5步驟測出高低肩」!在家靠1把椅子就能矯正
https://youtu.be/-mk3SvZai_g 肩膀一高一低原因很多種,包含、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長期單側負重或進行羽毛球、網球等單側運動,都是造成身體歪斜的兇手!台灣復健醫學會醫師李思慧指出,要檢測高低肩可根據外觀、足部、X光片等五大線索觀察,揪出病灶位置,再靠1張椅子就能矯正高低肩。 量測高低肩步驟一。 台灣復健醫學會、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思慧指出,要測試自己是否有高低肩,有五種步驟可以檢驗。 第一、可以觀察背部兩邊尖峰的位置,水平是否一樣高。 第二、可以來摸肩胛骨,比如一邊肩胛骨比較凸出來,另一邊肩胛骨比較平,就可能有高低肩的症狀。 量測高低肩步驟二。 第三、身體往前彎時,會發現很多高低肩的患者,同時合併脊椎S型,當手去摸兩邊的脊椎的肌肉,會發現很上半背部一邊比較凸,那一邊比較不凸,那到了下半背的位置,則相反過來,變成另一邊比較凸,一邊比較不凸。 量測高低肩步驟三。 第四、高低肩的患者同時又有合併骨盆旋轉,透過雙手指去摸兩側骨盆最高的尖端,並貼在腰部繞到背後交叉後,可以看雙手手指是否水平。 量測高低肩步驟四。 第五、若是結構性長短腳而引起的高低肩,需要醫院來靠X光測量真正腳的骨頭的長度,才能夠抓到輕微的差距。因此可以採用「足弓觀察」,首先兩腳平行站標準姿勢,打開來一個拳頭寬。在該姿勢下體重所壓出來的足弓內側高度,可觀察左右邊是否一樣。 民眾在家中可以採用「足弓觀察」,裸足雙腳採標準姿勢,亦即兩腳腳跟對齊並平行站,兩腳間的距離打開來一個拳頭寬,觀察在該姿勢下體重所壓出來的內側足弓的高度,左右邊是否不等高。 量測高低肩步驟五。 如何舒緩高低肩? 李思慧指出,高低肩的患者在斜方肌、體肩胛肌,比較緊繃,可以透過三步驟將肌肉拉開 第一,先找一張高度合適的椅子,椅子的高度最好跟小腿等高,坐穩後,右手拉著椅子側邊,像一個矛一樣固定住,接著挺胸把氣吐乾淨,左手放到右側頭部,開始往左側拉過去,拉之前先吸一大口氣,之後把氣慢慢吐掉,邊吐邊拉。 高低肩復健姿勢一。 「當我們吐氣的時候,會引發肌肉放鬆,一邊吐氣一邊拉,也是最容易拉開的!若沒有吐氣,單純拉筋效果都不好。」另外,還可以採用「前往後扣住頭」,往左前方拉筋,邊吐氣邊拉,建議每組動作做10下,從1數到10,可以撐10到20秒,每天可以做3~4回。 第二,舒緩肩胛骨周邊的肌肉時,首先把兩個手腕彎曲九十度,慢慢由底升到最高,當不能再高的時候,把小指頭轉過來朝向天花板,並同時挺胸。會感覺到兩個肩胛骨是互相靠近的,胸大肌、胸小肌同時也會被撐開,請維持該姿勢吐氣然後撐10秒,反覆數次。 高低肩復健姿勢二。 第三,若高低肩同時合併有骨盆旋轉,門診會檢查是哪一邊的骨盆往前或往後旋轉,往前旋轉的那隻腳底要踏在椅子上,並將手扶在椅子上,另外一隻手放在背部,猶如採弓箭步的姿勢,踩地的腳盡量從頭到尾保持打直的狀態。 高低肩復健姿勢三。 「想像空氣中有一把椅子,然後要慢慢地坐在空氣中的這把椅子,所有的重心要放在彎曲的這隻腳,慢慢往下壓到最底的時候撐十秒。」 李思慧說明,這個動作有助於骨盆朝反方向轉正回來,減少脊椎造成的代償作用,進而減低高低肩的高度。 原文刊登於ETtoday探索 (本文作者:台灣復健醫學會、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思慧)
林頌凱:怎樣滑手機才不傷脊椎?
台灣人最黏手機!根據網站調查,全球37個受訪國家或地區中,台灣人平均每天用手機上網的時間高達197分鐘,為世界冠軍,相較於該調查排行榜最後一名法國人的79分鐘,足足多了將近兩個小時。 智慧型手機輕巧美觀,不但可隨時上網和朋友互動、瀏覽資訊、收發郵件,還能用來聽音樂、看影片、玩遊戲,已經變成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有研究發現,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可能每10分鐘就要確認1次手機,一天確認次數高達34次。 英文名詞「NoMoPhobia」,意思是無手機恐懼症(NoMobilePhobia)。當發現電池的電量不足、收訊不良或網路數據量不夠的時候,會開始感到焦慮。不論走到哪裡都要帶著手機,即使睡覺時也要把手機放在床邊。睡覺前要滑滑手機,睡醒後第一件事情也是滑手機,深怕自己漏掉任何訊息或朋友的動態。 或許你早就知道,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會引起脖子和上背部緊繃疼痛,也有可能會導致手部的肌腱炎。但事實上,滑手機對你的影響可不是單純的疼痛而已,這個動作長期下來可是會對頸椎產生永久性的傷害,最後甚至必須靠開刀才能解決問題。 2014年,美國神經外科醫師漢斯拉吉(Kenneth Hansraj)提出的研究發現,在標準的站姿時,頭部壓在頸椎上的重量大約是5公斤。當我們低頭開始滑手機,壓在頸椎的重量就不只這樣,而且當頭愈低,頸椎的負擔就愈重。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低頭15度去看手機螢幕,頸椎就必須支撐12公斤的重量,相當於正常姿勢負重的2.4倍;如果低頭到60度去看手機,頸部所要支撐的重量就會高達27公斤,這是頸椎正常承重的5倍多,相當於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體重。 想像一個畫面,一個小四的學生每天「坐」在你的脖子上超過3小時,長期下來,你的頸椎將受到如何巨大的傷害!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會導致頸椎出現各種退化性疾病(長骨刺、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而且因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大多數是年輕人,使得頸椎退化的年齡層愈來愈年輕化。 改正用手機的習慣與姿勢,輕鬆擺脫文明病 早在1994年,美國的《疼痛管理》期刊就明白指出,因為錯誤姿勢所造成的後遺症,除了頸椎長骨刺,還包括了慢性疼痛、下背痛、頸因性頭痛、壓力症候群,錯誤姿勢也同時會影響身體呼吸和荷爾蒙的平衡,還會使心肺功能退化降低。用「錯誤」的姿勢「長時間」滑手機,會使我們的身體提早老化,全身是病! 要減少因長時間滑手機所產生的後遺症,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式開始做起: ●增強上肢、頸、肩、上背部的肌肉群。 ●按摩或伸展已經痠痛的肌肉群。 ●隨時注意自己使用手機時的姿勢,記得抬頭、挺胸、縮下巴。建議把手機拿高,避免低頭,手機上方高度約與鼻子同高。 ●坐姿時身體儘量靠著椅背或牆壁,同樣把手機拿高到鼻子高度。 ●多使用語音輸入,減少手寫輸入。 ●雙手輪流拿手機,避免維持固定姿勢超過10分鐘。 ●將LINE、Facebook、WeChat等社群App的聲音提示關為靜音。 ●降低螢幕亮度,儘量在光線充足的地方使用手機。 ●多讓眼睛休息,並且多看遠方綠樹。 手機是文明社會的產品,讓我們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提升自己和與人互動,使用手機時多多注意自己的姿勢,並從小地方預防與保養,我們不但可以輕鬆成為文明人,也可以同時擺脫文明病。 滑手機如何損害我們的脊椎? 脖子上的壓力會隨低頭的角度增加,導致頸椎彎曲 資料來源:《泰晤士報》/李文譯繪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
劉東桓 醫師
專長 難治型疼痛治療(水冷式射頻解痛術、高頻熱凝療法、影像導引脊椎神經鬆解微創手術),針對傳統治療失敗的各類難治疼痛:冷凍肩、各類肩膝髖關節炎痛、慢性肩頸疼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等增生療法、骨質疏鬆、肌少症、PRP注射、體外震波、重複性腦磁刺激術 (改善中風病人動作、語言及吞嚥障礙)骨骼肌肉關節運動傷害、超音波檢查及復健、運動醫學、心肺復健、癌症復健 服務縣市 台中市 服務單位/電話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 / 04-2205-2121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東區分院 / 04-2212-1058 更多資訊 網站:行醫隨筆
骨鬆骨折會致命 專科醫師教你保「密」防「跌」
骨質疏鬆定義 「骨質疏鬆」會造成骨頭的質量變低,細微的結構會變差,因此,骨頭容易有脆裂性骨折。平常走路的高度跌倒造成的骨折,代表脆裂性骨折,這類骨折即是骨質疏鬆的警示。所以,非車禍、非高處墜落的骨折,小心!可能是骨質疏鬆造成的。 哪些狀況易骨質疏鬆?有下列情況: 1. 過去骨折 2. 父母髖骨骨折 3. 吸菸 4. 長期使用類固醇 5. 類風濕性關節炎 6. 續發性骨質疏鬆症(如:第1型糖尿病及慢性肝病等) 7. 喝酒 所以,要遠離骨鬆就要:戒菸、避免非必要藥物、治療好原有疾病。 骨鬆有多普遍 台灣每年髖部骨折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被列為高風險國家。大於50歲婦女,每3位就有1位於此生會經歷骨鬆骨折。 無感的骨折 & 骨折的骨牌效應 約有一半的脊椎骨鬆骨折沒有明顯不適症狀,有時是照了X光才發現。當第一次脊椎骨鬆骨折,第二次、第三次接續骨折會以「3倍」「5倍」機會出現(圖1)。有了第一次骨鬆骨折,後續的骨折會更容易出現。所以,最好知道有骨質疏鬆就馬上治療。目前,有70%的骨鬆患者未受到治療。 圖1,圖片來源:劉亦修 骨鬆骨折會致命比乳癌晚期死亡率更高 骨鬆骨折有三部曲:常出現在手前臂、脊椎、髖骨。很多50歲左右的女士不小心跌倒,手往前伸出撐地,結果手脘橈骨就骨折了。約60歲左右,有些民眾不小心一個跌倒造成腰痛,去復健科檢查卻發現腰椎的壓迫性骨折(圖2)。等到70~80歲左右,有些高齡者半夜起床上廁所,一個不穩而跌坐地上,卻造成髖骨骨折(圖3)。其中髖骨骨折特別致命,一年的死亡率有20%左右,比起乳癌晚期的死亡率更高。 所以當第一個手前臂骨折出現或第一個脊椎骨折出現,就要確定是否骨質疏鬆,開始治療及復健,以避免後來更致命性的髖骨骨折出現。更積極的是,在都沒骨折前先確定是否骨質疏鬆,就開始預防性治療。 圖2,圖片來源:劉亦修 圖3,圖片來源:劉亦修 如何檢查骨質密度? 坐姿下進行踝足的檢查為篩檢用。最標準的檢查儀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需以躺姿進行,約10分鐘,會檢查腰椎第1~4節及兩側髖骨共三處(有的醫院只檢查1處,最好3處都要能檢查到,可以有更多機會抓到骨質疏鬆),停經後女性或大於等於50歲男性會依照T-score(分數)來判定有無骨鬆,大於-1為正常,-1到-2.5為低骨量,小於或等於-2.5即為骨質疏鬆,此項檢查健保病患條件給予給付。 保「密」防「跌」: 藥物治療 & 復健運動 現在已經有骨質疏鬆治療的藥物:依照男女、腎功能、使用類固醇有無,可以選擇合適的藥物。劑型有口服及針劑,有短效及長效藥物。目前藥物的種類大致可以分成破骨細胞抑制藥物及造骨細胞刺激藥物。破骨細胞抑制藥物為第一線用藥,這類藥物有雙磷酸鹽類、RANKL單株抗體及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藥理作用會造成骨頭代謝變慢,整體造骨細胞活性仍高於破骨細胞;造骨細胞刺激藥物如間歇式注射副甲狀腺素為第二線用藥。 這兩類藥物都會增加骨質密度及減少未來骨折風險。其中雙磷酸鹽類及RANKL單株抗體約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影響顳顎關節。若剛拔牙,建議1個月後再用藥。預計拔牙,注射RANKL單株抗體者,建議施打後3個月到下次施打前1個月中間拔牙。治療期間一定要維持好口腔衛生。 藥物必須搭配維他命D及鈣,若只單吃維他命D及鈣是無法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的使用並不會有明顯主觀感受,必須有耐心配合醫師的治療。有使用藥物,可以增加骨質密度並降低未來骨折風險,相當值得!除了藥物的介入,復健運動也可以增加骨質密度。建議的復健運動為:阻力型運動、慢跑、跳繩、走路。這類型的運動因為會有重力作用促進造骨細胞活性,進而增加骨密;雖然游泳是很好的運動,但對增加骨密的幫助就不大。高齡者若因膝關節退化疼痛,慢跑及跳繩就不建議。 運動頻率建議一星期3次,每次30分鐘。目前研究顯示運動的好處有:1. 長期運動者,在年長的女性髖骨骨折的機率會下降,2. 老人家整體骨折的危險性比率會下降一半,3. 在腰椎的脊椎骨與股骨的骨密度會上升。 跌倒會大大增加骨折機會,所以防跌非常重要:穿包覆性佳且止滑的鞋具、勿著過度寬大服飾、地板不放雜物、固定地毯、裝扶手於樓梯、浴室、廁所,保持浴廁乾爽、定期檢查視力、避免不必要藥物。平時也可以多練習雙下肢肌力及平衡復健練習。 圖片來源:劉亦修 (本文作者為高雄榮民總醫院骨質疏鬆專科、復健專科醫師劉亦修)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我的腿終於是自己的!」 從秦良丰事件談高位脊髓損傷
「張醫師,我終於能夠感受到我的腿是自己的,而且能夠任意控制他們了!」在下肢注射了肉毒桿菌素之後的1個月,陸軍航特部上兵秦良丰開心地在復健部的治療區走道上,向我展示他接受全面性的復健治療後的顯著成果。那是2018年10月中旬,雖然當時只能倚靠輪椅行動,但良丰已準備展開下一個復健目標──站立訓練。 2018年5月,因跳傘時發生意外,秦良丰從1350英尺高空直墜落地重傷,造成高位頸椎第2~4節急性脊髓損傷,合併身體其它多處骨折,神經功能嚴重受損,四肢幾近全癱,需要呼吸器維持生命狀況。 2018年6月25日,從臺中童綜合醫院轉至台北三軍總醫院,接受近9個月的治療與復健。在三總治療期間,除了藥物治療外,亦加入了高壓氧艙的治療,並配合呼吸訓練及高強度復健。但因為受傷部位為中心型頸脊髓損傷,因此上肢神經功能障礙重於下肢。 隨著神經缺損的狀況逐漸恢復,秦良丰出現了頸部脊髓患者最擔心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以及無法自主控制的局部腿部運動。但藉由神經肌肉電刺激導引,精準的找出目標肌肉與最佳注射位置,在不同肌肉群注射了肉毒桿菌素,並配合夜間使用足踝關節支架,有效減緩了他左下肢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的問題,讓復健訓練過程更順利,進而能展開站立及行走的訓練。 把握脊髓損傷後復健黃金期 恢復殘留肢體功能 脊髓神經座落於身體的背側,被穩固保護於脊椎骨所形成的管腔中,由腦部往下沿伸至上腰部,其功能就像電話線般,能協助腦部與周圍神經做雙向溝通。因此,脊髓一旦受損後,往往造成病人重大的功能損傷。 造成脊髓損傷的原因通常是外傷引起,其中最常見是車禍,其它如槍傷、刀傷、高處墜落及運動傷害等。超過一半以上的損傷發生在頸椎,其次分別是胸椎、腰椎、以及薦椎部位。 而「高位」脊髓損傷,也就是發生於頸椎,及胸椎第4節以上的部位,臨床症狀的表現依損傷部位高低及損傷嚴重度,輕則頸部疼痛,重則四肢癱瘓、痙攣、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呼吸衰竭,甚至立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部分患者在脊髓損傷後,為使脫位的脊椎能夠被復位或保持脊椎穩定度,可藉由手術處理。 無論患者接受手術或只需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在復健的黃金時期皆需藉由復健治療或可選擇性的加入其他輔助治療,如高壓氧、靜脈雷射及針灸,以加速恢復殘留的肢體功能,改善各項心理與生理功能障礙、或後續的疼痛及感覺異常等問題,提高自我的生活能力和未來就業及社交能力。 解決高位脊髓損傷後痙攣 可預防、改善後遺症與併發症 「高位」脊髓損傷後,因為大腦與周邊反射之間的聯結訊息中斷,中樞神經不再能主動阻止反射發生,時常會出現痙攣,往往影響脊髓損傷後長期的慢性照護,例如肢體活動力減少、週邊疼痛、壓瘡、膀胱功能缺損、異位性骨化等後遺症。 也因為缺乏活動量,容易造成其它併發症,例如骨質疏鬆、骨骼關節變形、肌肉萎縮、肢體水腫及靜脈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以及新陳代謝症候群。 「高位」脊髓損傷後,對於患者身體各項功能的維持尤為重要,適當處理「高位」脊髓損傷後造成的痙攣,可有效改善及預防以上諸多後遺症與併發症。 處理的方式,一般可先嘗試復健物理治療,先從適當擺位、避免內生性或外因性的有害刺激、緩和的牽拉運動等初步治療,另外可使用抗痙攣副木、施予局部冷療、運動促進訓練等。 此外,可考慮口服藥物,如較常用的Baclofen,或椎管內注射藥物,最終才考慮以外科手術方式處理。亦可採用較新的治療方式,利用肉毒桿菌毒素 (Botulinum Toxin)局部注射在尿道外括約肌、膀胱肌肉內、以及四肢骨骼肌,可有效減緩各區域痙攣的現象,提高生活品質。 輔具的應用對於脊髓損傷病友也相當重要。為了重建脊髓損傷病友下肢活動能力,若損傷較輕微,或屬於非高位脊髓損傷的病友,在經由醫師的評估後,並配合了解手部的功能恢復狀況,亦可考慮使用外骨骼輔具系統,如目前國內、外已開始應用exoskeleton復健機器腳,作為行動的輔具。 「人類可利用雙腳站立,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隨著復原狀況持續進步,良丰於2019年3月5日順利出院,返回高雄就近持續接受復健治療,讓家屬能就近探視及照顧。 良丰在這幾個月的復健歷程,彷彿就是在一片荊棘中求生存,卻能不斷克服困難。就像受傷後第一次練習站立在傾斜床的那一天,他曾對一旁的家人及醫護人員說:「我終於感受到,原來人類可利用雙腳站立,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希望良丰在未來的復健之路,能繼續在許多的不容易中創造奇蹟。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張正強)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脊椎附近別用按摩槍 這些身體部位高頻敲擊反更受傷
近年來風行於健身界及運動界的按摩槍,在各式廣告大力宣傳下,也讓不少全身「頂叩叩」、肌肉痠痛的民眾忍不住想買一支回家試試。 然而,民眾畢竟不是對於醫學解剖熟稔的醫療相關專業人士,使用時一不小心就會因操作不當,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按摩槍原理 所謂的按摩槍又可稱為「筋膜槍」,其主要原理是透過高頻震動,提供所謂的打擊(percussion)或振動(vibration)療法。 藉由按摩槍頭的來回震動,迅速向身體的肌肉組織施加壓力,可增加血液流向特定肌肉區域,促進組織血液循環,並進一步幫助減輕炎症和肌肉緊繃。 按摩槍的效用 研究指出,振動療法和按摩可有效地預防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可有效降低運動後的疼痛,並在48小時內降低血清中的部分肌肉發炎指數。 另外,少部分研究顯示,運動前按摩,可幫助運動員增進運動表現並減少運動傷害。亦有研究指出,使用按摩槍進行深部振動按摩治療,可改善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 syndrome)的臨床症狀與生活品質。 儘管證據顯示使用按摩槍是有益處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按摩槍的具體研究以及它們提供打擊療法的振動和幅度,還沒有很多足以佐證的報告。 需注意事項 由於按摩槍可達到較深層的按摩治療,一不小心就可能產生傷害,因此在選擇適當的適應症與操作使用上,還是要小心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避免放置在不適合的位置 由於其高頻震動的特性,應避免在關節、肌腱韌帶、小肌肉處使用,因為這些地方肌肉較少,血管、神經也較接近皮膚表層,高頻的震動,容易造成損傷。另外,頭臉部、頸部、脊椎附近或血管、神經較多處也需要避開以免造成傷害。 應避免在關節、韌帶、小肌肉、臉部等較高密度血管、神經之部位擊打 選擇適當的使用時機 避開急性運動傷害、扭傷、拉傷時使用,此時肌肉正處於急性發炎狀態,不當的使用會讓患處受到過度刺激,造成反效果。另外,有皮膚傷口、局部感染症狀也須避免使用按摩槍。 特殊族群應避免 在末梢感覺較差的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或是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族群,都不建議使用。另外,孕婦及幼童在未經專業指導時,建議避免自行使用。孕婦在部分穴位的刺激下可能引發子宮收縮反應,幼童需注意避免傷害發育中的骨骼、關節。 避免使用時間過久 民眾常會誤認為按摩越大力、越有痛感效果就越好,然而事實上,疼痛反而會使肌肉反射收縮而更加緊繃。 建議使用按摩槍時,避免同一個點停留太久或太針對某一點,這會使得施打部位過於刺激而受傷。因此建議操作按摩槍時,每個部位、每次停留5 ~10秒,重複進行3~5分鐘即可。如果是接觸面積較小的尖形按摩頭,須留意其使用相較於球狀按摩頭,應更減少接觸時間。 雖說按摩槍可減輕肌肉緊繃的症狀,使用上也較不受場地限制,但按摩槍並不能取代伸展運動。 按摩槍不能取代運動的功效 按摩是被動的按壓,伸展是對肌肉主動的延展,兩者都能減輕肌肉緊繃狀態,卻無法互相取代。 如果只是單純的按摩, 只能短暫而無法持續肌肉放鬆的效果。所以建議肌肉緊繃、柔軟度不佳的人,運動完可先按摩,但是接續的伸展運動非常重要,才能進一步促進肌肉的放鬆和肌肉在筋膜內的正常滑動。 (本文作者為安康復健診所醫師蔡育霖)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久坐族屁股痛 1顆球、3個動作擊退梨狀肌症候群
55歲的李先生是一位上班族,常長久坐於辦公桌前工作,有一次趕報告時,突然覺得一側臀部深處痠痛,症狀持續了幾星期始終不見改善,甚至連帶同側的腿和足部也覺得麻麻的。 李先生來到復健科門診,經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後,診斷為「梨狀肌症候群」及「臀肌肌筋膜疼痛」。醫師指導他「臀部伸展運動」和「自我按摩技巧」,並安排短波、干擾波等物理儀器治療,隨後又為他執行「超音波導引注射」,經過幾星期的治療,李先生痊癒了。 圖片來源:Core Walking for Pain Relief 什麼是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是臀部深處的一塊肌肉,因為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所以發炎時除了會感到臀部深處痠痛外,也常會出現腿麻、腳麻等神經受到壓迫的症狀;有時會與脊椎神經壓迫、臀肌筋膜疼痛等病症不易區分,或是同時出現,如果是這種情況,應一併治療。 圖片來源:凃耿華醫師提供 梨狀肌症候群的成因 梨狀肌症候群的成因是「臀部深處肌肉僵硬、發炎造成神經壓迫」。 長期久坐、蹲坐、椅子過硬或習慣性翹腳等姿勢下,梨狀肌容易受到刺激或僵硬,最常發生在久坐不動的上班族、不愛活動的老年人身上,運動量突然增加的運動員、需久蹲或搬重物的工人也可能產生此症。 如何治療梨狀肌症候群? 物理治療、口服藥物:屬於第一線治療,物理治療包括微波、干擾波、超音波等儀器治療;口服藥物包含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第一線治療反應不佳或已疼痛難忍的病患,應嘗試注射治療,復健科的超音波除了能將藥物(類固醇、局部麻醉藥等)精準導引到梨狀肌和臀肌,也能導引乾針激痛點注射來放鬆緊繃的筋膜。有了超音波導引,不僅更能確定療效、也能避免許多併發症,還能根據注射中病人的反應做進一步診斷。根據一篇國際期刊(J NeuroSurg Spine, 2005)的研究,約85%的病人在注射1次後即獲得明顯改善。 圖片來源:凃耿華醫師提供 震波:初步研究顯示有療效,但是因為梨狀肌較深,所以最好先由復健科醫師施行診斷性超音波做定位。 伸展運動與自我按摩:無論做什麼其他治療,運動治療都是最關鍵,卻最常被患者忽視的一部分。 伸展運動與自我按摩方法 運動治療是治癒梨狀肌症候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請參照以下圖片(依重要性排列),並把握3個原則: 1.放慢動作、痛立刻停:循序漸進,若感到疼痛難忍應立即停止。 2.微痠15~60秒:需伸展至微痠的程度,並保持15~60秒才有效,每個動作做2~4次,共約5~15分鐘左右即可。 3.自我按摩是將按摩球置於屁股痠痛的地方,用身體重量達到按摩效果,每次不宜超過5分鐘,以免過度刺激造成反效果;一般來說,建議用網球或專業按摩滾筒做為按摩球,體態較臃腫者也可選用棒球或壘球。 圖片來源:凃耿華醫師提供 圖片來源:凃耿華醫師提供 圖片來源:凃耿華醫師提供 圖片來源:凃耿華醫師提供 最後要提醒,梨狀肌症候群經正確診斷、適當治療與運動後均能改善,若有屁股痛的問題,記得找復健科醫師診治喔! (本文作者為維德徐匯診所院長凃耿華醫師)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受什麼傷要找復健科醫師呢?
(一)疼痛復健 治療 "肌骨疼痛" 和 "神經痛" 是復健科醫師的強項 , 方式包括了 "口服藥物、針劑治療、震波治療、儀器治療及傳統的物理治療"。 復健科醫師的另一項利器是“肌肉骨骼超音波”, 它就像是復健科醫師的聽診器,不僅可以輔助疾病診斷,還可協助疾病治療, 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可將各種藥物精準地施打在需要治療的部位。 (二 ) 功能復健 (1)運動傷害或周邊神經受傷的病人進入恢復階段後,視個別狀況可逐步加入關節活動度, 肌力訓練, 及本體感覺訓練,以達到進一步的運動功能復健。 (2)中風、創傷性腦損傷及脊髓損傷常會遺留神經功能障礙,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黃金恢復期的積極復健除了幫助運動功能達一般預期效果, 增進患者自我照顧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讓病人重回家庭與社區。 復健科醫師會按照病情, 給予需要的口服降張力藥物或肉毒桿菌注射。同時安排適當的復健的療程,包括:物理, 職能,及語言治療。此外,適時提供輔具的幫忙,以增加病患自我照顧的能力 (三) 健康促進 (1)找出運動傷害背後可能原因, 進一步衛教病人使其做到良好的健康管理以預防疾病復發。 (2)對於骨折術後的病人,如何在已受傷的狀況下,幫助調整運動方式來繼續保持運動的習慣。 (3) 和中風、腦傷或脊髓損傷的病人一起規劃居家運動,避免健康肢體的運動傷害,同時促進整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