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Tag

你聽過「語言發展遲緩」嗎?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卻只會發出咿咿啊啊的聲音,叫了不理,也聽不懂簡單指令,要注意,這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 凱凱爸爸是科技公司工程師、媽媽是百貨公司專櫃小姐,凱凱兩歲時由爸媽帶來到復健科門診,爸媽主訴二歲多的兒子只會一些咿咿啊啊的聲音,也無法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情緒起伏大,只要稍不順他的意,他便哭鬧不休。   其實爸媽一直覺得兒子的語言發展好像一直比大女兒當年慢了一截,陸續打預防針時小兒科醫師也曾建議接受完整的發展評估,但凱凱的阿嬤總說:「男生說話比較慢毋須擔心,大隻雞慢啼!」所以爸媽也在忙碌生活中自我安慰「再給凱凱一些時間吧!」   直到兩歲上幼兒園了,幼兒園老師語重心長的提醒,這才驚覺真的不能再拖了。經完整的評估後,確診為語言發展及社會情緒互動發展遲緩,安排了早療課程,在孩子、爸媽、治療師、及醫師的合作下,很高興凱凱終於在5歲的追蹤評估中迎頭趕上同年齡的孩子。   以下是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孩子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1.一歲半沒有語彙。2.未滿兩歲 :叫了不理、聽不懂簡單指令,且沒有溝通意圖。3.兩歲沒有片語(兩個語彙組合,例如:媽媽抱抱)。4.三歲沒有短句(含主詞、動詞、受詞)。5.五歲句子結構常有明顯錯誤。6.曾經有正常的口語發展,但是越大越不說話。 此外每個孩童都有的兒童健康手冊,除了手冊前面的預防接種記錄卡以外,手冊中間也有摺頁提供孩子的發展里程碑及警訊時程可隨時翻閱參考。   語言發展遲緩的成因分為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精神及心智方面問題、感官知覺問題如聽力障礙、神經障礙如腦性麻痺、染色體異常及遺傳性疾病等。環境因素包括:兒童受虐、疏於照顧、刺激不足。   許多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環境因素都是照顧者多留心或稍微調整照顧方式就可避免的。 (一)三C育兒: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不建議讓未滿一歲半的嬰幼兒接受視訊以外的螢幕電子產品;一歲半至兩歲如欲接觸螢幕電子產品應挑選內容適合幼兒的節目,並且由父母全程陪同觀賞,適時向孩子解釋,並幫助他們與日常生活做連結; 爸媽千萬不要以為看3C可以取代和孩子間的互動與對話,造成語言刺激不足的狀況。   (二)缺乏表達意圖: 例如孩子肚子還沒餓,完全不用張口,飯就自動端到面前,這樣日常生活無形中失去了很多練習表達的機會。讓孩子有需求時有表達的需要,製造孩子溝通的意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過度照顧: 飲食方面食物一律打成泥狀,或用食物剪剪得太過小塊,未隨年齡調整,日常缺乏咀嚼的機會,長久下來也會影響口腔動作靈巧度。   除了避免上述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環境因素,我們要怎麼和嬰幼兒對話,幫他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呢?在Dana Suskind教授所著的Thirty Million Words(中譯本:父母的語言)一書有詳盡的介紹,在此節錄其核心策略:「三T原則」,透過共情關注(Tune in)專注於孩子正在專注的事物,針對那些事物多說一點(Talk more),等候孩子回應,期待達到雙方對話,也就是輪流說話(Take Turns),以下分別針對各T簡述:   共情關注(Tune in) 這是一切對話的基礎,如果做不到第一個T,其餘兩個T也無法達到效果。意思就是觀察孩子當下注意力之所在(線索可能來自口語或非口語),專注於孩子正在注意的人事物,詮釋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最後採取行動,給予回應。隨著孩子專注目標的轉變,父母也要及時轉變專注目標,如此可確保孩子專注於這個對話。   多說一點(Talk more) 目標是以「略高於」孩子語言程度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方法如下: 1.敘事:生活例行親子工作中,父母一邊做事,一邊敘述自己正在做的事,這種方法是增加孩子被語言環繞的方法 2.平行對話:父母擔任孩子的實況播報員,說出孩子正在做的事。 3.擴張、延伸語言:加入字彙用更完整的方式重新敘述孩子的語言,提供孩子更好的生化方式。例如孩子說:「小狗開心」,父母擴張後變成:「你的小狗很開心」,更進階又可延伸為:「你的小狗玩球玩得很開心」。 4.搭起鷹架:回應孩子時增加字彙,像是孩子用單字,家長就用片語回應孩子。例如:孩子對著媽媽張開雙手說:「抱抱」,這時媽媽抱起孩子時可一邊回應他:「媽媽抱抱」。   輪流說話(Take Turns) 回應孩子的信息及語言後,耐心等待,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在腦海中搜尋字彙。開放式問題相較封閉性問題更能達到來回對話的目的。   「語言」對學齡前的兒童有莫大的意義,它是孩童認知發展的關鍵,父母與照顧者在語言發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早期療育的精神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仰賴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針對發展遲緩的警覺, 所以當孩子未能趕上發展里程碑時,尋求醫師的評估,讓專業醫療團隊提供療育,一同協助這群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給他們迎頭趕上的機會。   作者|原力復健科診所胡鈺薇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寶寶的頭老是歪歪的,是不是「斜頸」?若診斷出是斜頸該怎麼治療?新手父母常有關於肌肉性斜頸的疑問,以下由楊佩瑜醫師來為大家解答。 復健門診裡,媽媽帶著一個月大的小寶問道:「為什麼小寶老是歪著頭,臉只喜歡看左邊?而且小寶的右邊脖子好像有個硬塊。」 經過檢查,醫師診斷為先天肌肉性斜頸。焦急的媽媽說道:「什麼是斜頸?是不是因為我餵奶時,大多餵同一方向造成的 ?」、 「斜頸會不會痊癒啊?要怎麼治療?有沒有後遺症 ?」。   在兒童復健的門診,常常會遇到上述的問題,到底什麼是斜頸?   斜頸,就是寶寶的頭老是歪向一邊。在新生兒中,肌肉性斜頸是造成寶寶的頭老是歪向一邊最常見的原因,因為是出生時就發生,所以稱為先天肌肉性斜頸。發生率大約是在0.8%到2%,是嬰幼兒第三常見的肌肉骨骼問題。肌肉性斜頸主要是因單側胸鎖乳突肌緊縮而造成,胸鎖乳突肌位於我們的脖子兩邊,這塊肌肉的功能是負責頭的左右轉動及側傾,因此若單側的肌肉緊縮,會造成寶寶的臉轉向對側而且頭側傾至緊縮肌肉同側,有些甚至可在胸鎖乳突肌上摸到硬塊或纖維化組織,這些症狀往往在剛出生時或出生後幾天開始表現。所以以上述案例的小寶而言,小寶的右側胸鎖乳突肌緊縮且有硬塊,家長會發現小寶的頭只喜歡轉向左側,同時頭會側傾到右側,若將小寶的頭轉向右側,他會習慣性的又轉回去。   為什麼會有肌肉性斜頸? 斜頸的成因至今仍眾說紛紜;目前大多是認為是在子宮內姿勢不良或過度擁擠造成,另外胸鎖乳突肌擠壓造成的腔室症候群或肌肉生長時血管栓塞等理論都有人提出。根據統計大約有6%的先天肌肉性斜頸患者同時合併其他肌肉骨骼異常,其中又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最常見,所以在檢查斜頸的同時也要注意髖關節及其他肌肉骨骼系統的異常。   肌肉性斜頸要怎麼診斷? 要如何診斷先天肌肉性斜頸呢?主要是以觀察及檢查相關的臨床症狀為主,首先觀察寶寶的姿勢和臉型外觀,是否有斜頸常見的症狀:寶寶的頭會側傾向肌肉緊縮的那一側,同時臉轉向對側。然後觸診檢查胸鎖乳突肌是否緊縮或有突出的硬塊,另外也會觀察到寶寶的臉型左右大小不對稱。再來就是做神經及理學檢查排除其他造成斜頸的原因。   在復健科門診我們還可以提供超音波檢查,當作治療預後的參考,以利於治療計畫的擬定。如果胸鎖乳突肌在超音波影像下呈現全是纖維化的條狀組織,無正常肌肉組織,再加上復健治療效果不佳時,將來需要手術治療的機率較高。 胸鎖乳突肌的超音波影像,左圖為病兆處的胸鎖乳突肌,其顯像為一非均質性的肥大的假性腫瘤,右圖為正常的胸鎖乳突肌。(圖片來源:楊佩瑜醫師提供) 頭歪歪的就一定是肌肉性斜頸嗎? 造成嬰幼兒頭歪一邊的原因,除了是胸鎖乳突肌造成的肌肉性斜頸外,也要仔細鑑別診斷其他會造成斜頸的疾病,包括:先天性頸椎異常(Klippel-Feil syndrome, hemivertebral)、頸椎脫位、痙孿性斜頸、斜視、頸部腫塊或感染等。   筆者曾於門診看過一個八個月大的女嬰,因為頭一直歪一邊而來就醫。臨床檢查及超音波檢查,胸鎖乳突肌並無異常,頸部活動度也沒有受限,經影像檢查才發現是先天頸、胸椎畸形,造成的脊椎側彎(請參見附圖),導致頭歪一邊。一般而言,肌肉性斜頸經由復健治療的成效大多十分顯著,如果發現斜頸的個案並沒有明顯的胸鎖乳突肌異常,或對復健治療的效果不顯著時, 應將非肌肉性的成因,例如脊椎異常,列入斜頸的鑑別診斷。x光檢查可以排除是否有頸椎先天畸形或脫位的問題。另外斜視也可能造成孩子看東西時頭歪一邊,這也要注意和肌肉性斜頸區分。 脊椎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先天頸、胸椎畸形導致脊椎側彎。(圖片來源:楊佩瑜醫師提供) 肌肉性斜頸會不會痊癒啊?有沒有後遺症 ? 失天肌肉性斜頸若沒經過適當的治療,將來可能造成臉型的不對稱,患側的臉部會比較小,扁頭畸形(後腦杓變形),而後腦杓的不對稱,會讓寶寶平躺時更不易轉向對側,造成惡性循環。就嬰幼兒的動作發展而言,若頭經常只轉向一側,也會影響動作發展的對稱性,所以家長會發現寶寶翻身,只喜歡翻一邊。隨著年齡的增長,患側的胸鎖乳突肌和頸部筋膜(deep fascia)會攣縮變形,甚至會造成下頸部及上背部脊椎代償性側彎。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僅療效好而且可以避免併發症。根據統計,先天肌肉性斜頸經適當的復健治療,超過九成的個案患者可達到良好的治療結果。   肌肉性斜頸要怎麼治療? 肌肉性斜頸的復健治療方法包括姿勢擺位、牽拉運動和主動誘發運動,其中又以寶寶的姿勢擺位調整是最基本,也是家長很容易在家中執行的。在日常生活活動中不論躺著、抱著、餵奶或遊玩時,所有的刺激都盡量從患側那邊提供。以上述的小寶為例,因為他喜歡轉向左側,頭側傾至右側,所以在居家擺設時可以將玩具放在右側,或平時和小寶互動時也可盡量在小寶的右側,引導頭主動轉向右側,另外當小寶滿三個月時,可以讓小寶趴在床上,家長從右後方拿玩具逗弄他,讓小寶主動往右後方轉。此外也要對於患側胸鎖乳突肌的做被動伸張運動,和誘發對側肌肉的主動運動來強化對側的肌力,這些治療方法和原則應融入於日常生活中,如此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復健治療的預後主要和斜頸的嚴重度及開始接受治療的年齡有關,假如患者年齡已超過一歲至一歲半,也接受過適當的保守療法,但仍有嚴重的斜頸或臉部畸形時,或嚴重的頸部活動度受限時,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術後可以配合頸部主動或被動運動,維持頸部活動度,以避免復發。   先天肌肉性斜頸只要能儘早發現、儘早治療,治癒的機會就愈大,治療前要先注意鑑別診斷其他會造成斜頸的情況,並注意篩檢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併發症。治療重點在於父母親及主要照顧者能持續執行治療原則及方法,大都可達到完全的恢復。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