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迎接游泳池開放,你準備好了嗎?
SARS-CoV-2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跟接觸傳染,病毒的傳染性跟病毒量、環境溼度、溫度、生物體液的狀況有關,體液(例如唾液、黏液、嘔吐物或糞便等)污染是病毒在水中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其他像眼睛粘膜、皮膚傷口等也是少數的傳染途徑。 病毒可以分為有套膜跟無套膜兩種,流感跟新冠病毒屬於有套膜,其他像腸病毒、諾羅病毒等屬於無套膜,有套膜的病毒能用75%酒精破壞外層膜,使病毒失去活性,而無套膜病毒酒精消毒效果差,需要用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才能殺死病毒。 病毒能夠在人體生存的狀況並無法轉移到一些泳池用水中,新冠病毒在水中環境較不穩定,在水中的活性降低速度較快,另外對於消毒過後的水中物質(例如氯)相對敏感,而無法在泳池中傳播,這跟某些病毒不同(例如諾羅病毒、腸病毒等),它們能夠在水中存活數天,即使使用氯、臭氧或溴化物消毒仍會部分殘存。 根據研究,新冠病毒對氯的抵抗力低於細菌,所以目前對於泳池的消毒做法,有效減少細菌跟無套膜病毒數量,對於有套膜的新冠病毒也有效,而過濾後的水中,新冠病毒的活性減低較快,因為水中的懸浮物質提供吸附病毒部分保護作用,減少懸浮物質,也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傳播的可能,目前水域中存在新冠病毒的研究證據少,而且沒有研究證明人類透過水源或受污染的飲用水感染,相對密閉空間的感染力,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 目前WHO以及其他國家對於戶外游泳以及泳池防疫規範都有相關標準可參考,從公衛的角度來討論,防疫絕對是首要目標,但是封鎖體育場館或設施不僅中斷很多人的訓練也代表減少身體活動量、未來的健康人口比例下降,特別是在需要運動介入的族群,包括兒童、老人、孕婦、殘疾人士等。 美國CDC在今年7月9日所提供給泳池的防疫標準,有列出幾個重要建議 針對12歲以上的人建議疫苗接種如果有生病的狀況建議 員工與泳客待在家鼓勵兩歲以上的人,如果沒有完全接種疫苗(註一),室內非下水時要戴口罩 不管在水中或水上、室內或室外,鼓勵未完全接種的人要與人距離6英尺(約1.8公尺),修改場域佈置,包括桌子、椅子和陽傘,讓人可以距離6英尺不鼓勵共用會接觸臉部的器材(例如蛙鏡、鼻夾和呼吸管)提醒員工跟泳客經查洗手,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或使用濃度60%以上的酒精洗手液確保有足夠的供應品:肥皂、洗手液、紙巾、非接觸性垃圾桶改善室內通風與空調狀況經常清潔接觸表面,例如桌子、休息室、椅子、門把手、洗手間和其他設備,每天至少一次 (註一:完全接種是指要打兩劑的疫苗要打完兩劑、療程為打一劑藥打完一劑,例如嬌生疫苗) 把關嚴格的泳池水質標準,水質需要經過過濾和消毒,符合該有的微生物指標,添加到水中的消毒劑,能殺死微生物又不傷害皮膚、眼睛粘膜,符合衛生管理辦法與消毒處理技術規範。同時淋浴的容量限制非常重要,過去國外有公共場所淋浴感染的事件,遵守嚴格的社交距離規範,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包括手部衛生、保持社交距離、飛沫預防,未下水前要戴口罩,某些在健身房可以執行的防護規定,轉換到泳池就有難度,雖然有部分面罩適合在水中使用,但防護能力有待商榷,目前沒有相關研究與政府規定建議在水中帶面罩。 嚴格的症狀紀錄跟屏障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是否有相關症狀及接觸史,設置更衣室的屏障措施及人流管制,做好預防措施。在空氣品質的監控,室外泳池相對室內泳池安全,室內泳池必須做好通風,避免內部循環減少傳播可能,過去的團體課程可能需要有所規範,做好防護措施的個別指導與按表操課的游泳訓練,比較容易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 泳池管理做好防疫措施是上上之策,制定風險評估標準以及危害分析,持續檢測目前的流行病學狀況,針對在職的員工、教練給予培訓與疫情相關在職訓練、考慮定期篩檢,入場的泳客提供足夠的衛生與防疫資訊,並做好入口處的監控與體溫量測、症狀紀錄,另外透過預約時間、單向路徑規劃、不共享置物櫃和淋浴空間等,能夠減少泳客間不必要的接觸與傳染風險。 期待泳池暢游,一起做好防疫措施、享受健康! 參考文獻 Preventing SARS-CoV-2 transmission in rehabilitation pools and therapeutic water environments. J Hosp Infect. 2020 Aug;105(4):625-627. Possible Transmiss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n a Public Bath Center in Huai’a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JAMA
孩子有氣喘可不可以游泳?給氣喘病童的運動指南
台灣的過敏氣喘兒不少,「游泳」常是醫師建議可以運動的項目,但是家長一定還是會有許多疑慮,林口長庚復健科林杏青醫師這篇文章,提供給家有過敏兒的爸媽參考。 小明五歲就被醫師診斷患有氣喘,因為叔叔伯伯阿姨都說馬路上空氣髒對呼吸道不好,不太敢帶小明出門運動。上國小以後,小明跟同學比起來體力很差,不管打球還是跑步,體育成績都是班上倒數。一個乾冷的冬天小明上體育課時和同學打球,突然呼吸困難喘起來。 媽媽帶小明去看醫師,醫師說小明因為長期不運動心肺功能不是很好,建議小明可以去游泳鍛練肺活量。可是小明去游泳後反而常常會咳嗽,呼吸很喘,媽媽擔心小明是否不適合去游泳,怎麼游泳後反而更喘了? 再去給醫生看之後發現不是游泳本身的問題,而是游泳池的殺菌藥劑造成小明氣喘。醫生建議可改到通風良好的戶外游泳池,很快小明游泳後的咳嗽問題就不再發生, 體能越來越好, 體育成績也越來越進步。 許多父母都會擔心有氣喘的孩子能不能運動,即使詢問過醫師仍擔心運動後會誘發氣喘。過度擔心運動的後果,往往使得孩子心肺功能和體力變差,導致在很低強度的活動也會誘發氣喘,陷入惡性循環。 復健科專科醫師建議,規律及適度運動,能提高氣喘孩童的身體健康。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可避免容易吸入乾、冷空氣、空氣汙染物和過敏原的運動,因為這樣的運動容易在運動後誘發氣喘。與許多運動相比,游泳是很適合氣喘孩童的運動,不但可以鍛鍊肺活量,讓每一次呼吸更有效率因而減少喘氣次數,也增強心臟功能、減少氣喘急性發作頻率、有益整體健康。游泳時,由於泳池內的溼度高,不會使氣管乾燥冷卻,因此較不會在運動後誘發氣喘,尤其在溫水泳池游泳更是如此。 孩童的生理發展本身就需要每天六十分鐘比較激烈的運動,足夠的運動量不只減少未來心血管疾病、肥胖的發生,也幫助骨骼成熟,對建立自信心等心理發展、認知能力和學業表現都有可能有幫助。對於大於五歲理解能力發展成熟的孩子,游泳不枯燥又有益身心健康,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運動形式。台灣許多學校及運動中心已經普遍設有游泳池,帶孩子游泳方便又可行。 氣喘兒游泳避免發作,選擇泳池要注意4點 不過家長們須注意,許多游泳池使用含氯消毒劑,雖能含氯消毒劑能有效殺死細菌防止感染性疾病傳播,但氯也會與人體所分泌的汗水、尿液或口水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容易引發氣喘的物質「三氯化氮」,誘發氣喘。有些研究顯示,早於兩歲的兒童,如果有比較長的時間接觸含有「三氯化氮」的消毒水,會有比較高的比例罹患氣喘。 因此除了運動項目的選擇,環境也很重要。父母為氣喘的孩子選擇游泳池時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有效避免游泳引發孩子的氣喘: 1、 挑選使用非氯消毒劑的泳池。例如使用臭氧或銅銀系統消毒的游泳池比使用含氯消毒劑的泳池安全,較不易引起氣喘發作。2、 選擇通風狀況良好的室外游泳池。通風狀況良好的室外游泳池不易造成池內含氯消毒物質累積,比較不會刺激呼吸道。3、 如果選擇室內游泳,應該盡量選擇天花板較高的泳池。室內泳池每小時的換氣次數應該大於六次比較理想。4、 避免擁擠不衛生的游泳池。池內的口水、汗水、尿液越多,「三氯化氮」的產生會增加,會增加氣喘發作的機率。 整體而言,游泳仍然是一種非常適合氣喘孩童的運動。一般只要平常使用藥物治療將症狀控制穩定,其實對這樣的運動訓練都有不錯的適應能力,不用對運動引發的氣喘過度擔心。因為運動引發的氣管收縮在沒有接觸刺激物質(乾、冷、髒空氣、空氣汙染、過敏原等)之後很快就會恢復了。 萬一真的在游泳時感覺呼吸明顯變得急促困難、有喘鳴的呼吸聲、胸悶、咳嗽等情形,應該立即讓孩子停止運動,充分休息直到症狀改善為止,才能再繼續運動。對於還是比較容易頻繁發作的氣喘患者,在游泳前可以加上十到十五分鐘讓心跳明顯增加的暖身運動,來降低運動後的氣喘發作風險;也可以在運動前、後使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來預防。只要注意環境、適當使用藥物、注意游泳時的狀況、做好暖身,讓有氣喘的小朋友學游泳並不特別需要擔心,游泳仍然可以是健康又有趣的運動。 作者簡介|林杏青醫師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EIM(運動及良藥)認證運動處方醫師、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及台灣柔術總會合作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