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Tag

病情穩定後,有相當高的比例會留下後遺症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台灣從去年5月,確診人數急速上升,雖然後來經過有效地「清零」控制,但仍然抵不過新型Omicron病毒的肆虐,去年12月起,疫情再起。染疫的人數也急速地上升到達近2萬人。不論是原始的病毒或是變種的病毒,都造成染疫病人痛苦的記憶,即使經過危險期,病情穩定後,仍然有相當高的比例會留下後遺症。依照Scientific Report的報告,約莫有四成比率的病人會有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神經、精神症狀的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多會維持四到五個月之久,造成的運動功能障礙、生活品質下降、減少工作產能都是政府與病人不可忽略的深遠影響。即使是最近大家認為症狀較輕的Omicron病毒感染,依據英國ZOE公司的統計,仍舊會有約24%的病人會存留腦霧(brain fog)現象,深深地傷害染疫後病人的認知能力,進而影響長期的工作能力。 誰可以改善我失去的功能? 存有功能障礙的病人,依照過去的文獻,只要能夠盡快地接受復健治療,功能的恢復都相當良好。依照台北醫學大學復健科林昀毅醫師的臨床經驗,病人在確診解隔離之後,能夠在三周內恢復到接近正常的功能比例相當高,早期復健的介入可以避免存留運動、心肺、心理、認知、吞嚥等功能障礙。   我如何自評需要復健治療? 但是新冠肺炎解隔離後的病人,如何知道自己有上述的功能障礙?需要接受復健的治療?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理事長周偉倪教授提出簡易篩檢量表,可以讓病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評估各項功能障礙程度,再決定是否需要到醫院接受復健治療。 上述的各項功能自我評估量表,如果達到中度或嚴重功能障礙,都應該要盡快到各醫院復健科門診或復健科診所就診,接受進一步評估。如果有需要,應該盡快接受相關的復健治療。   越早開始,治療效果越好 近年來復健科已經朝向急重症病人復健方向發展,所有的實證醫學資料都顯示,只要能夠確認治療執行安全無虞,越早開始的復健治療對於病人長期的助益非常顯著,不但可以提升病人的各項功能,減少未來長期醫療的依賴需求,甚至可以提高生存率及身心健康,但是唯一要再次提醒的,應該要及早發現病人復健醫療上的需求,才能夠進一步讓需要的病人接受適當且相關的復健治療。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財團法人佳里奇美醫院院長、奇美醫療體系復健部總監、教育部定教授-周偉倪醫師)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教育部定助理教授-陳凱華醫師)

「醫生,這個地方疼痛如果要打針,是不是打類固醇?」許多人以為只要是肌肉軟組織受傷需要注射治療,就一定是打類固醇,其實除了類固醇外,還有一項近年來被廣泛在臨床使用的注射藥劑,叫做「增生療法」。 增生療法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軟組織受傷所導致的疼痛問題,其機轉與類固醇抑制消炎的效果大為不同,而是利用一些刺激物或生長因子,來幫助受傷的組織修復、提升軟組織結構的穩定,進而緩解疼痛。目前較常使用的增生藥劑包括有高濃度的葡萄糖水、PRP、羊膜等,雖然同為增生藥劑,其機轉與效果卻大大不同。 50歲的太太長期受足底筋膜炎所導致的疼痛所苦,有時甚至影響到行走及工作,在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到足底筋膜炎處後,疼痛有顯著改善,再搭配復健治療後即有效遠離疼痛。高濃度的葡萄糖水是利用高濃度的高滲透壓特性,引起局部組織的發炎反應,利用發炎反應來啟動軟組織的自體修復。而這樣的治療並非所有疼痛患者均適用,像是急性發炎、開放性傷口、急性感染、發燒等就不適合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是相當安全且副作用低的治療方式,但因是利用被動方式吸引生長物質聚集,其效果與PRP相比較為不顯著。 30歲的先生長時間工作在職場上衝刺,手肘逐漸開始感到疼痛及無力,原來是得了網球肘!儘管接受過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但仍感嚴重疼痛,在經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將PRP注射至網球肘後(圖一),疼痛明顯緩解。PRP(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是先抽自體的血液,將血液中的生長因子離心純化後分離出來,然後再把這些富含生長因子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到受傷的部位,直接提供自我修復的原料。然而PRP的成效與自身因素有關,會因自體的血液狀況及增生物質的濃度而影響療效,所以像是年齡太大、有血液疾病、血小板數量低下、使用抗凝血劑、洗腎患者等族群,在PRP注射後的療效就有可能會較差。 (圖一)以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療法   增生療法可以治療的部位? 增生療法目前的科學證據顯示,施打在受傷或退化的肌腱、韌帶、關節、軟骨等處可以有效減緩疼痛並促進身體功能,特別是在運動傷害、關節退化、足踝韌帶撕裂、肩部旋轉肌腱破裂、網球肘、下背痛、足底筋膜炎等都有不錯的療效。一般來說,ㄧ個療程約3-6次注射,注射後會間隔約3-5週的時間使其發揮修復效果,並依據個體差異治療情況做調整。   增生治療後我要注意什麼? 增生治療後,注射部位可能會有短暫腫脹疼痛約三天到一週左右的時間,並可能會伴隨瘀青的情況,此時應休息並可服用普拿疼或鳳梨酵素以緩解疼痛不適,但應盡量避免服用消炎藥物,以免減輕療效。疼痛趨緩之後可以開始做一些簡單的關節活動,待疼痛明顯緩解後即可回復正常活動,並搭配復健治療,可使增生療法的修復效果更佳。   飲食方面要注意什麼呢? 注射過後,建議在飲食上應均衡飲食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維他命,像是肉類、蛋類和新鮮的蔬菜水果等,並盡量避免攝取高油高脂、過多澱粉類或加工食品。適當的營養攝取更有助於組織修復。 增生療法雖然可以促進組織修復,不過更重要的是正確找出造成疼痛及受傷的根本原因,予以治療,像是矯正長期姿勢不良、不正確的運動動作、減少因工作或其他因素長時間過度使用,並配合復健及運動治療,才能有效治療病兆並緩解疼痛。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

上小學的孩子從學校拿回來一張體檢的報告,報告上說孩子有脊椎側彎的可能,建議我們要帶去醫院進一步檢查。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長歪了?如果確定有脊椎側彎的話,我們要怎麼幫忙?接受治療的話,有機會好嗎?關於脊椎側彎的8個問題,讓復健科醫師告訴你。   就讓我們透過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楊翠芬醫師的介紹,來了解這個眾多父母都會擔心的常見問題吧。   脊椎側彎的類型很多,其中以不明原因型最常見,可以根據年齡分為嬰兒型、少年型及青少年型,所以有些個案從被發現到治療或追蹤終止,動輒好幾年的功夫,可以想見當事人家長的焦慮。一個無法馬上被治癒跟解決的問題,追蹤期間可能面臨的變數跟疑問非常多,本文就家長常面對的8個問題,提出一些解答。   Q1.如何早期發現脊椎側彎的問題? 其實在日常生活裡,家長可以稍微留意一下孩子的姿勢及體態,有沒有高低肩,穿褲子時的腰線有沒有不等高,往前趴下去時背部左右側有沒有不等高的隆起,背後的肩胛骨有沒有一邊比較突出,胸部大小及前面肋骨下緣有沒有兩側不對稱,這些都是可能的跡象。   Q2.孩子側彎的角度會持續增加嗎? 側彎的角度在發育未完全結束前都有變大的機會,尤其在5歲以前跟青春期這種快速成長期間,角度的進展會更快,會需要至少每4個月追蹤一次。   Q3.若已經過了生長期,側彎角度也還會再增加嗎? 一般男孩大約17歲,女孩大約15歲後發育大概會差不多了,之後角度還會不會再增加跟發育完成後的角度大小有關。一般小於30度以下,應該可以不用擔心;大於40度以上,則假以時日當核心肌群的肌力在退化時,每隔1、2年可能會增加1度;介於30到40度中間則不一定。所以所有個案治療的目標都是希望在發育完成時角度可以小於30度,比較不用擔心日後角度還會再進展。    Q4.是否有復健運動可減輕側彎的角度或延緩角度的增加? 有的。除了一般性針對改善姿勢及調整核心肌肉群的運動,有助於軀幹肌力及柔軟度的增加以外,歐洲有幾個治療側彎的學派也針對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治療性運動,目前台灣的個案也有機會接受這種治療。這些針對性的治療性運動若能持之以恆,每天至少做半小時,有望減緩角度的進展速度,有些個案甚至觀察到可以減輕側彎的角度。   Q5.如何選擇穿戴的背架? 怎麼知道背架做得好不好? 一般大於25度的側彎,會建議除了運動以外,也穿戴背架,希望延緩角度的進展。背架分為全日型(建議每天穿戴16小時以上)及夜間型(睡覺時穿戴8小時),側彎的部位影響背架類型的選擇,請根據醫師及背架師的建議穿戴;若有不適或皮膚磨損會影響穿戴意願,或者是穿背架後照 X 光時,雖然角度有變小但反而造成高低肩及身體歪斜等不對稱體態,都應該請背架師再調整背架。    Q6.什麼狀況需要手術矯正? 手術的風險高嗎? 若定期的追蹤,加上治療性運動及背架穿戴以後,側彎角度仍進展到大於45度會建議以手術矯正。手術分為成長型手術及融合手術,若個案離發育完成(一般男孩大約17歲,女孩大約15歲)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話,建議採用成長型手術,搭配軀幹成長的速度,每4到6個月接受一次延長手術,以免影響身高及身材比例;若已經很接近發育完成則可以進行融合手術。手術方式的選擇及可能風險在術前建議與手術醫師討論清楚為宜,手術雖然不敢說是零風險,但現今在術中神經生理監測的協助下,影響神經功能的機會非常低。   Q7.脊椎側彎問題要看哪一科醫師? 盡可能在一個有專業團隊的醫院進行診斷、治療及長期追蹤,因為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嚴重度所需要的醫療內容不同,團隊裡至少要有兒童骨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背架師提供適時的診治及服務,若還具備其他相關專業人員自然是更完整。    Q8.側彎的問題要追蹤到什麼時候? 還在成長的個案會根據成長速度的快慢,每4-6個月追蹤一次;發育完成後,可以先半年追蹤一次,角度穩定的話改成每年追蹤一次,持續追蹤個兩年後,未來如果有不適的症狀再回診即可。    脊椎側彎的治療與追蹤過程是個持久戰,家長及個案必須要很有耐心,充分配合團隊內所有專業人員的指示,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才有可能得到最完美的治療結果。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本文作者: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楊翠芬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