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幫你做復健 促進神經再塑、增強學習效果
49歲的阿明因為突然中風,導致下肢行走不便,為了重新再站起來,開始了每週定期復健的生活。除了接受傳統復健,阿明也嘗試選擇下肢機器人來協助復健。 機器人能協助復健?要如何進行呢?讓我們來看看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的解說吧。 多重互動回饋 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 機器人復健是一種藉由外部機械輔助達到感覺運動訓練的復健方式。透過機器人輔助訓練,病人可以針對特定動作加強練習,並藉由增加肢體的感覺回饋,強化復健運動訓練的效果。 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一樣,是利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會出現的神經再塑性(英文:Neuroplasticity)特性,讓病人透過復健訓練,使神經系統再學習以增加效果的一種復健方式。以腦中風病人為例,中風發生2週後,大腦開始出現神經再塑性,病人透過重新熟悉因腦損傷而喪失的動作,而使內部神經迴路得以重新分布並建構。 復健訓練的用意原本就是加強病人重建神經迴路,促進神經功能的「獲得」,機器人復健則更提供機器與病人之間的互動回饋,包含視覺、聽覺、本體覺等感覺回饋,透過多方回饋反覆刺激促進神經再塑性,可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效果。 從坐到走 嚴重偏癱病人可加快復健進程 一般來說,病人的復健通常是在生命徵象穩定後才可開始。我們會先讓病人在床邊練習翻身轉位、床邊坐平衡及坐移位等訓練,再開始練習站立平衡,最後才有步行等訓練,過程都必須一步一步進行。但如果是嚴重偏癱或臥床已久的病人,其喪失的體力和失能的現象會使得每一個步驟都較漫長。此時,機器人復健則可以使病況較嚴重的病人克服體力上的障礙儘早學習,促進神經的再學習。 以外骨骼下肢機器人來說,較嚴重偏癱的病人除了接受一般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神經復健運動訓練外,下肢機器人可讓病人提早接觸下肢步行動作的練習,促使病人在嚴重偏癱時就可以「重新學習」並熟悉步行動作;同時,下肢機器人也可額外提供加強下肢關節的活動練習,減少病人因久臥不動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另外,由於復健訓練運動需反覆練習,若訓練的對象為嚴重偏癱、體力較差的病人,經常無法勝任,此時若能使用機器人輔助訓練,就可以減低病人在訓練過程中過多的出力與疲乏。 多元復健治療 未來癱瘓病人福音 下肢機器人的適應症包含: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中樞神經疾病所造成的行走障礙。主要的禁忌症比如生命徵象不穩者、站立姿勢有危險且無法適應者、下肢有開放性傷口、膝髖關節不穩定者、病人身高體重無法符合機器需求(如:太高太重等)、下肢張力過高會抵抗機器運動者、身上有管路且無法妥善固定者、懷孕婦女等。因此在接受治療前,仍需由復健團隊評估合適性。本院目前一個療程為4~5週,一週做5天,一天做30分鐘(包含上下機準備則是40~50分鐘)。 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上肢被動機器人、上肢機器人,可提供上肢癱瘓的病人進行復健,另外也包含身體部分承重輔助訓練等項目,或是針對患側肢體出現張力過強而無法使用機器人復健的病人,也可以運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於張力過強的部位,使病人在注射治療後,也有機會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讓病人在傳統復健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未來的復健治療預期將會有更多元與積極的訓練方案,實為癱瘓病人的一大福音。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 李紹安)
機器人幫你做復健 促進神經再塑、增強學習效果
49歲的阿明因為突然中風,導致下肢行走不便,為了重新再站起來,開始了每週定期復健的生活。除了接受傳統復健,阿明也嘗試選擇下肢機器人來協助復健。 多重互動回饋 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 機器人復健是一種藉由外部機械輔助達到感覺運動訓練的復健方式。透過機器人輔助訓練,病人可以針對特定動作加強練習,並藉由增加肢體的感覺回饋,強化復健運動訓練的效果。 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一樣,是利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會出現的神經再塑性(英文:Neuroplasticity)特性,讓病人透過復健訓練,使神經系統再學習以增加效果的一種復健方式。以腦中風病人為例,中風發生2週後,大腦開始出現神經再塑性,病人透過重新熟悉因腦損傷而喪失的動作,而使內部神經迴路得以重新分布並建構。 復健訓練的用意原本就是加強病人重建神經迴路,促進神經功能的「獲得」,機器人復健則更提供機器與病人之間的互動回饋,包含視覺、聽覺、本體覺等感覺回饋,透過多方回饋反覆刺激促進神經再塑性,可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效果。 從坐到走 嚴重偏癱病人可加快復健進程 一般來說,病人的復健通常是在生命徵象穩定後才可開始。我們會先讓病人在床邊練習翻身轉位、床邊坐平衡及坐移位等訓練,再開始練習站立平衡,最後才有步行等訓練,過程都必須一步一步進行。但如果是嚴重偏癱或臥床已久的病人,其喪失的體力和失能的現象會使得每一個步驟都較漫長。此時,機器人復健則可以使病況較嚴重的病人克服體力上的障礙儘早學習,促進神經的再學習。 以外骨骼下肢機器人來說,較嚴重偏癱的病人除了接受一般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神經復健運動訓練外,下肢機器人可讓病人提早接觸下肢步行動作的練習,促使病人在嚴重偏癱時就可以「重新學習」並熟悉步行動作;同時,下肢機器人也可額外提供加強下肢關節的活動練習,減少病人因久臥不動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另外,由於復健訓練運動需反覆練習,若訓練的對象為嚴重偏癱、體力較差的病人,經常無法勝任,此時若能使用機器人輔助訓練,就可以減低病人在訓練過程中過多的出力與疲乏。 多元復健治療 未來癱瘓病人福音 下肢機器人的適應症包含: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中樞神經疾病所造成的行走障礙。主要的禁忌症比如生命徵象不穩者、站立姿勢有危險且無法適應者、下肢有開放性傷口、膝髖關節不穩定者、病人身高體重無法符合機器需求(如:太高太重等)、下肢張力過高會抵抗機器運動者、身上有管路且無法妥善固定者、懷孕婦女等。因此在接受治療前,仍需由復健團隊評估合適性。本院目前一個療程為4~5週,一週做5天,一天做30分鐘(包含上下機準備則是40~50分鐘)。 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上肢被動機器人、上肢機器人,可提供上肢癱瘓的病人進行復健,另外也包含身體部分承重輔助訓練等項目,或是針對患側肢體出現張力過強而無法使用機器人復健的病人,也可以運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於張力過強的部位,使病人在注射治療後,也有機會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讓病人在傳統復健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未來的復健治療預期將會有更多元與積極的訓練方案,實為癱瘓病人的一大福音。 (本文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李紹安)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受什麼傷要找復健科醫師呢?
(一)疼痛復健 治療 "肌骨疼痛" 和 "神經痛" 是復健科醫師的強項 , 方式包括了 "口服藥物、針劑治療、震波治療、儀器治療及傳統的物理治療"。 復健科醫師的另一項利器是“肌肉骨骼超音波”, 它就像是復健科醫師的聽診器,不僅可以輔助疾病診斷,還可協助疾病治療, 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可將各種藥物精準地施打在需要治療的部位。 (二 ) 功能復健 (1)運動傷害或周邊神經受傷的病人進入恢復階段後,視個別狀況可逐步加入關節活動度, 肌力訓練, 及本體感覺訓練,以達到進一步的運動功能復健。 (2)中風、創傷性腦損傷及脊髓損傷常會遺留神經功能障礙,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黃金恢復期的積極復健除了幫助運動功能達一般預期效果, 增進患者自我照顧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讓病人重回家庭與社區。 復健科醫師會按照病情, 給予需要的口服降張力藥物或肉毒桿菌注射。同時安排適當的復健的療程,包括:物理, 職能,及語言治療。此外,適時提供輔具的幫忙,以增加病患自我照顧的能力 (三) 健康促進 (1)找出運動傷害背後可能原因, 進一步衛教病人使其做到良好的健康管理以預防疾病復發。 (2)對於骨折術後的病人,如何在已受傷的狀況下,幫助調整運動方式來繼續保持運動的習慣。 (3) 和中風、腦傷或脊髓損傷的病人一起規劃居家運動,避免健康肢體的運動傷害,同時促進整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