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 Tag

自從新冠肺炎造成全世界大流行後,人類的生活方式受到非常劇烈的衝擊與影響,特別是銀髮族群。高齡長輩一旦罹患了新冠肺炎,死亡率遠較其他族群高出許多,這也使得許多平常元氣滿滿的銀髮族群們,終日為此憂心忡忡。每天打開社群網站的群組,上面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消息,到底哪一些才是真的呢? 相信不少長輩們有著很多的疑惑與不安。 銀髮族群們該如何面對新冠病毒,居家與生活當中又有什麼應該注意的事項呢? 東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同時身兼東京大學附屬醫院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的飯島勝矢教授與團隊們,特別編纂了這一本手冊。自己身為復健科和老年醫學科的專科醫師,又曾經在日本前兩波大流行之際在東京進修及生活。所以趁這個機會整理相關資料及分享經驗給各位,期盼長輩們能夠從中得到正確的觀念,收穫滿滿。   基礎知識(1) 老年衰弱症(Frailty) 從2020年初,新冠病毒大爆發後,已經過了2年多。不論是醫護人員,甚至是一般大眾,大家漸漸對這個病毒有了更多的認識。疫苗的問世,與抗病毒藥物的發明,已經使得我們不再對於新冠病毒那麼懼怕。「與病毒共存」更是未來世界各國將採取的因應策略。雖然,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例如待在家中,儘量不外出,也是避免受到感染的方法之一。但對長輩們而言,整天待在家中,身體沒獲得充分地活動與舒展,反而在不知不覺中造成身心機能退步,形成了高齡衰弱症候群,後續的惡性循環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如果沒有及時發現與介入的話,日常生活能力將逐漸喪失,最後甚至需要他人照護的結果。 長輩們在長時間的居家隔離生活中,有出現下列的情形嗎? 1. 覺得走不太動,不想走路 2. 覺得掃除,整理家務還有一些日常生活的事項很麻煩,甚至力不從心 3. 三餐還有飲食不規律,胃口下降 4. 容易健忘,記憶力減退 5. 和其他人的接觸,互動機會減少 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那就表示可能出現了老年衰弱症。就必須及早介入,防止這些現象進一步惡化。   基礎知識(2) 健康長壽的三項要件:運動、營養、社會聯繫 根據研究,長輩們只要臥床1星期,將會流失20%以上的肌肉量,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下面列舉的4點,對於在防疫時期,維持銀髮族群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1. 攝取優良適當的蛋白質。飲食均衡對於提升免疫力非常重要 2. 預防口腔咀嚼與吞嚥機能衰弱退化 3. 配合自我目前的狀態,維持定期運動 4. 善用電話和網路,和親朋好友保持定期聯絡 此外,銀髮族群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嘗試學習,挑戰新的事物,與培養新的嗜好。「好好地吃」,「就算量少,也繼續保持運動」,「和他人保持社會聯繫」是保持健康長壽的秘訣。   維持健康的基本要件(1) 生理時鐘 長時間的居家生活,容易導致日夜節律紊亂。日夜顛倒對於健康狀況有非常不良的影響,更是造成譫妄與憂鬱的危險因子。因此長輩們可以善用一些小技巧來確保日夜節律的穩定。 1. 早上起床測量血壓,順便翻一下日曆,確定一下今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 白天找個固定時間從事運動,例如伸展體操 3. 晚上量體溫。洗澡/入浴前測量體重 以上的動作,都是藉由「儀式感」來保持日夜節律的穩定。   維持健康的基本要件(2) 自我測定肌肉量 銀髮族長輩們為了減少外出,整天窩在家裡,雖然可以大幅降低遭受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風險,但在此同時,罹患肌少症的風險也大幅提高,肌肉大幅流失後,失能的風險也更加提高。長輩們要如何在家中自我檢測是否有肌少症呢?其實很簡單,只要照著下面方式,跟著做就可以了。 1. 請拿出雙手,用拇指還有食指圍成一個圓圈 2. 把圓圈圍在小腿看起來最粗的部分 3. 如果無法圍起來,表示肌肉量足夠 4. 如果中間有空隙,表示肌肉量不足,發生肌少症的風險高 飲食中適當的補充蛋白質,還有運動,是預防肌少症的不二法門。   維持健康的基本要件(3) 適度的接受日照與陽光,出門呼吸新鮮的空氣。    萬一出門不小心遭到病毒感染,事情就大條了,所以長輩們應該一直待在家中? 其實不用太過擔心,我們鼓勵在做好充足的防備下,出門散步運動,呼吸新鮮空氣,紓解長期待在室內空間所造成的壓力。外出接受適度的陽光照射,可以讓體內的維他命D產生活性,強健骨骼,對於預防骨質疏鬆有很好的效果。下列幾點提供長輩們做為外出運動,散步時的參考: 1. 避開人群聚集的時間,特別是通勤的交通尖峰。選擇清晨或是人群較少的時段外出 2. 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配戴口罩 3. 適時補充水分 4. 返家後不要忘記馬上洗手,漱口 5. 慢跑或運動時如果戴口罩覺得不方便,可以改用運動頭巾或布巾代替 6. 如果真的無法外出(例如需要居家隔離),下列所介紹的運動,長輩們都可以在家活用:    1. 訓練足部的本體感覺。準備一些小道具,例如硬幣、鑰匙、彈珠、開瓶器等等。閉上眼睛,用雙腳分別去抓這些物品,分辨這些物品的形狀,體積與大小。 2. 訓練軀幹,四肢的平衡力與肌力。先將右手平舉3-5秒,然後換成左手。之後依序為右腳,左腳。等到身體漸漸適應之後,再試著同時將右手與左腳,或是左手與右腳同時舉起,一樣維持3-5秒。最後再試著將右手右腳,或是左手左腳同時舉起 3-5秒。 3. 善用腿部深蹲(蹲踞)的動作。    維持健康的基本要件(4) 相信許多長期待在家中的長輩們一定覺得,這段期間食慾下降,雖然運動和活動量比以前減少,但是體重不但沒有上升,反而變瘦了。其實這些情形,正是上一章節所提到「肌少症」的現象。因此,攝取適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豆腐,肉類,魚類,還有維他命D的食物,例如乳製品,深綠色蔬菜,再加上適度接受日曬,才能避免這樣的情況持續惡化。此外,一些發酵食品,(味增,納豆),蔬菜,水果,配合大蒜與生薑,對於提高人體自我的免疫力也是很有幫助的。    對於將來的不安與疑慮 面對新冠病毒,全世界都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處境,特別是對於未來,大家一定充滿了不安還有疑慮。「疫情何時才會緩和?」「下一波什麼時候來?」「到底誰是造成感染的罪魁禍首?」等,相信大家的心中一定充滿了這樣的疑惑,恐懼,甚至憤怒。但在此同時,讓我們暫且讓心靈休息一下,一天之中挪出一點時間讓自己放空,不要看電視,也不要使用網路,電腦還有任何的3C產品。找自己信賴的親朋好友聊聊天,做做前面章節所建議的幾項運動,心情不知不覺中也會平靜不少喔。    筆者日本經驗談 筆者於2019年秋天至2020年年底,赴東京大學進修老年醫學及在宅醫療,在日期間也經歷了兩波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第一波(2020年3月-2020年6月中)大流行時,由於日本政府應變能力不足,加上當時誤信WHO部分官員的錯誤訊息,導致醫療崩壞發生,高齡長輩死亡率大增,許多醫院甚至發生院內群聚感染,無法正常運作。當時因為疫苗尚未問世,日本政府也只能以軟性封城,也就是所謂的「緊急事態宣言」,勸導國民們不要外出,縮短餐廳營業時間,與關閉娛樂場所等措施。隨後當第二波以及第三波,甚至第四波來臨時,每一次日本政府都會視疫情的嚴重程度,發布緊急事態宣言。但一些專家學者也觀察到日本的高齡族群,在家發生跌倒,譫妄的情況越來越多。也因此,當疫苗覆蓋率越來越高(日本年滿75歲及以上的高齡長者,完整接種2劑疫苗比率高達94%以上),日本政府決定鼓勵長輩們不要一直躲在家裡。日照中心的健康促進活動紛紛恢復,而日本媒體也紛紛告訴大家「Corona Frailty」對於長者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台灣目前進入新一波的Omicron流行高峰,希望我們的高齡長輩們不要過於恐懼,只好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 按照建議,把疫苗打好打滿 2. 根據本文的內容,預防衰弱與肌少症的發生 3. 做好各種慢性病的管理 相信長輩們還是可以享受健康快樂的熟齡生活     (附註: 感謝飯島教授授權中文版翻譯)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雲林分院  老年醫學部/復健部主治醫師、台灣在宅醫學會理事-張欽凱醫師)

  SARS-CoV-2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跟接觸傳染,病毒的傳染性跟病毒量、環境溼度、溫度、生物體液的狀況有關,體液(例如唾液、黏液、嘔吐物或糞便等)污染是病毒在水中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其他像眼睛粘膜、皮膚傷口等也是少數的傳染途徑。   病毒可以分為有套膜跟無套膜兩種,流感跟新冠病毒屬於有套膜,其他像腸病毒、諾羅病毒等屬於無套膜,有套膜的病毒能用75%酒精破壞外層膜,使病毒失去活性,而無套膜病毒酒精消毒效果差,需要用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才能殺死病毒。   病毒能夠在人體生存的狀況並無法轉移到一些泳池用水中,新冠病毒在水中環境較不穩定,在水中的活性降低速度較快,另外對於消毒過後的水中物質(例如氯)相對敏感,而無法在泳池中傳播,這跟某些病毒不同(例如諾羅病毒、腸病毒等),它們能夠在水中存活數天,即使使用氯、臭氧或溴化物消毒仍會部分殘存。   根據研究,新冠病毒對氯的抵抗力低於細菌,所以目前對於泳池的消毒做法,有效減少細菌跟無套膜病毒數量,對於有套膜的新冠病毒也有效,而過濾後的水中,新冠病毒的活性減低較快,因為水中的懸浮物質提供吸附病毒部分保護作用,減少懸浮物質,也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傳播的可能,目前水域中存在新冠病毒的研究證據少,而且沒有研究證明人類透過水源或受污染的飲用水感染,相對密閉空間的感染力,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   目前WHO以及其他國家對於戶外游泳以及泳池防疫規範都有相關標準可參考,從公衛的角度來討論,防疫絕對是首要目標,但是封鎖體育場館或設施不僅中斷很多人的訓練也代表減少身體活動量、未來的健康人口比例下降,特別是在需要運動介入的族群,包括兒童、老人、孕婦、殘疾人士等。   美國CDC在今年7月9日所提供給泳池的防疫標準,有列出幾個重要建議 針對12歲以上的人建議疫苗接種如果有生病的狀況建議 員工與泳客待在家鼓勵兩歲以上的人,如果沒有完全接種疫苗(註一),室內非下水時要戴口罩 不管在水中或水上、室內或室外,鼓勵未完全接種的人要與人距離6英尺(約1.8公尺),修改場域佈置,包括桌子、椅子和陽傘,讓人可以距離6英尺不鼓勵共用會接觸臉部的器材(例如蛙鏡、鼻夾和呼吸管)提醒員工跟泳客經查洗手,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或使用濃度60%以上的酒精洗手液確保有足夠的供應品:肥皂、洗手液、紙巾、非接觸性垃圾桶改善室內通風與空調狀況經常清潔接觸表面,例如桌子、休息室、椅子、門把手、洗手間和其他設備,每天至少一次 (註一:完全接種是指要打兩劑的疫苗要打完兩劑、療程為打一劑藥打完一劑,例如嬌生疫苗)   把關嚴格的泳池水質標準,水質需要經過過濾和消毒,符合該有的微生物指標,添加到水中的消毒劑,能殺死微生物又不傷害皮膚、眼睛粘膜,符合衛生管理辦法與消毒處理技術規範。同時淋浴的容量限制非常重要,過去國外有公共場所淋浴感染的事件,遵守嚴格的社交距離規範,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包括手部衛生、保持社交距離、飛沫預防,未下水前要戴口罩,某些在健身房可以執行的防護規定,轉換到泳池就有難度,雖然有部分面罩適合在水中使用,但防護能力有待商榷,目前沒有相關研究與政府規定建議在水中帶面罩。   嚴格的症狀紀錄跟屏障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是否有相關症狀及接觸史,設置更衣室的屏障措施及人流管制,做好預防措施。在空氣品質的監控,室外泳池相對室內泳池安全,室內泳池必須做好通風,避免內部循環減少傳播可能,過去的團體課程可能需要有所規範,做好防護措施的個別指導與按表操課的游泳訓練,比較容易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   泳池管理做好防疫措施是上上之策,制定風險評估標準以及危害分析,持續檢測目前的流行病學狀況,針對在職的員工、教練給予培訓與疫情相關在職訓練、考慮定期篩檢,入場的泳客提供足夠的衛生與防疫資訊,並做好入口處的監控與體溫量測、症狀紀錄,另外透過預約時間、單向路徑規劃、不共享置物櫃和淋浴空間等,能夠減少泳客間不必要的接觸與傳染風險。 期待泳池暢游,一起做好防疫措施、享受健康!   參考文獻 Preventing SARS-CoV-2 transmission in rehabilitation pools and therapeutic water environments. J Hosp Infect.  2020 Aug;105(4):625-627. Possible Transmiss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n a Public Bath Center in Huai’a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J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