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語 Tag

護理師熟練的叫號聲中,熙熙攘攘的病患魚貫穿梭各診間,走進來一位優雅時髦的女士,疲憊但堅定的眼神馬上吸引我的注意,直覺接下來是一個挑戰。 她很熟悉地背出丈夫6年前腦出血的病史,看診桌上厚厚一疊病歷,腦部手術、呼吸器、多重器官衰竭……,很複雜的病史,我仔細翻著,深怕有什麼遺漏。   腦中風治療充滿挑戰,我們都要不畏艱難 為了這個新治療,他們遠從國外回來,她殷切詢問我是否有把握、有危險?……唉,6年了,我陷入兩難,說不上有把握,只好據實以告。她猶豫了,丈夫也一直搖頭表示不想再嘗試,害怕折騰一番後迎來另一個絕望。她失望地退出診間,我鬆了一口氣,只因僥倖躲掉這個挑戰……但,半小時後她敲了門又進來,這樣來來回回3次,最後他們慎重地決定奮力一搏。   經過仔細推敲治療方式、定位與劑量後,先生完成20次經顱磁刺激治療。某天聽音樂時,她嘗試性地詢問長年只會說單字的先生,「這首歌誰唱的啊?」先生脫口而出「張學友」,讓她大為吃驚也更信心加倍,於是又接受20次下肢行走治療。這一回,先生從原本只能站,進步到只需輕微輔佐就可拿枴杖走路,之後只花了5週的時間,行走速度更增加到2倍以上。   這寶貴的治療經驗開啟了我們對經顱磁刺激更進一步的認識,即使多年頑固陳疾,磁刺激還是具有跳躍式的療效。 挑戰的山頭似乎愈來愈高­­,一位焦慮的女兒帶著媽媽遠從窮鄉僻壤的小村落求診,給我的難題是媽媽9年前中風導致嚴重失語症(無法說隻字片語),同時有過1次癲癇。這難度太高了,我搖頭拒絕,但女兒千求百求,拗不過她的孝心,我答應一試。她還烙下一句話:「我們村落好幾十個人都期盼奇蹟出現,如果有效果,我們會幫你宣傳。」我頓時手心冒汗,心想那要是做不好……。   在仔細定位與計算所需劑量後,媽媽接受10次治療。所幸沒什麼副作用發生。回診日女兒遠在診間門口就道謝連連,直說:「太奇蹟了,媽媽開始會講話、會跟家人溝通,重拾語言功能。」這大大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品質。   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沒有疼痛感,應保持放鬆平靜的心情。圖片來源:蔡泊意醫師提供   經顱磁刺激的原理與效果 經過10年淬煉,經顱磁刺激從開始研發時成功率只有約6成,到目前已突破瓶頸,達到8、9成,造福不少深陷絕望空谷的病友,其中更有約1成病患有奇蹟似的效果,反映在肢體動作、語言、吞嚥、清醒度、認知等等。 經顱磁刺激的原理是根據穿透力強的磁場能量能夠改變大腦的活性,讓受損的腦組織重整,重新發號施令,或由周圍正常的腦組織取代,這種脈衝磁場跟核磁共振檢查原理相同,能量經由體外穿透頭顱,不會造成疼痛也沒有傷口,具有重建神經傳遞的功能,直接增加肌肉力量。目前有大量的學術文章將此方法應用於腦中風、腦損傷、或者腦部退化性疾病,經研究具有證據等級A到B級的效果。但其效力乃隨著不同治療單位有很大的差異性,非常倚賴臨床醫師的操作經驗。   與一般復健不同的是,此療法可使用於意識不清的病患,即使無法配合指令,仍可接受治療,增加意識、清醒程度,或吞嚥、肢體功能。 經顱磁刺激的適應症與禁忌症 適應症:不論出血性或者栓塞型中風,不論是否做過腦部手術、置放引流管,都可接受此治療,手術過後的病患為複雜性病患,仰賴有經驗的團隊治療以避免副作用。中風後1個半月或2個月可介入治療,一部分病患10次後可以有反應,大多數需要20次可達到較完全的反應。   如果有以下禁忌症則不建議使用:反覆發作的癲癇,如果只有局部肌肉抽蓄,或者疾病初期發作的單次癲癇還是可以接受治療,如果體內有非鈦合金的金屬,或者電子產品裝置以致無法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狀況,也不能使用此治療。原本宣導在2年內介入治療,會有較佳預後,但根據最近1,000多例的經驗,顱磁的療效和病程的長短無關,似乎與體內先天的神經生長因子接受體的活性有關,接受體較多的人,反應率會較佳。   磁場穿透顱骨,達到深層的刺激調控。圖片來源:蔡泊意醫師提供   經顱磁刺激可同時促進各種功能嗎?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腦傷或者腦中風之後,腦部可承受的磁場能量必須被精密計算,刺激強度太高的話則有副作用產生(此與精神科使用於憂鬱症之治療大不相同),因此需要有經驗的團隊,針對病患的需求,分區(上肢功能、行走、語言、吞嚥、認知、排便與膀胱功能區)加以刺激,每一個療程針對特定腦區加以促進活化,無法同時進行,這是為了安全顧慮所做的安排。但多數病患仍會有交叉。連帶反應,可於一療程中得到多項功能或全面進步。   經顱磁刺激具有改變病程的效果 這個新療法已經翻轉我們對腦中風恢復的認識,長久以來我們認為積極治療期頂多1年,過了這個時期就終身定型。然而,最近眾多案例說明這些受損的功能,只要不斷接受磁場調控療程,伴隨適當復健,即使到了慢性期,還可以持續有感地進步,尤其突破瓶頸,產生另一階段的進步,似乎,這是一個可被治療的病!   此療法具有改變病程的效果(Disease modifying strategy),這些發現亦刊載於國際學術文章註。未來,我們將繼續研發,期望能帶給更多病患與家庭重生的希望。   註釋: High-frequency versus theta burs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humans. J Psychiatry Neurosci 2020;45(4). Po-Yi Tsai, MD (first and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Sheng Lin, MD; Kun-Ting Tsai, MD; Chia-Yu Kuo, MD; Pei-Hsin Lin,

更新日期:2019/12/30更新內容:37歲知名健身教練「筋肉爸爸」9月驚傳中風,幸好及時送醫治療,沒有危及性命,不過身體半癱無法行動。根據《聯合報》報導,日前他與同為健身網紅的妻子「筋肉媽媽」一同接受媒體訪問,現身時已經能夠拄著拐杖行走,復健3個月以來狀況良好,預計一年後可以復原8成以上。從半癱到能行走、平舉雙手,筋肉爸爸的復健為何能夠如此順利?除了靠他的堅定意志之外,他也歸功於平時的運動習慣。對於很多中風患者和家屬來說,復健是一場漫漫長路,把握6個正確觀念,能讓這條復健之路走得更穩當。 -----(以下為原文) 我就像一個嬰兒困在成年女子的軀體裡。」曾經歷嚴重腦出血的美國神經解剖學家吉兒•泰勒,形容自己剛中風的狀態,連最簡單的翻身,都必須從零學起。   對多數中風患者和家屬來說,復健宛如沒有終點的旅程,及早建立正確的觀念,將有助復健之路,走得更穩更順利:   愈早復健愈好 為了及早預防中風併發症、減輕機能損傷、恢復最佳功能,「目前的趨勢是愈早開始做復健愈好,」台大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梁蕙雯指出,患者經醫療處置後,只要生命跡象穩定,沒有其他嚴重併發症,醫療團隊便會評估是否需要復健,並開立適合的復健處方。   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治療的重點分別為:   急性期:缺血性中風後約3~5天內,出血性中風約7~10天,即可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   亞急性期(積極治療期):中風發生後一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生命跡象趨向穩定,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健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配合使用輔具彌補身體喪失的功能。   復健科醫師也會視病人的失能程度開立不同的治療處方:物理治療處理步態異常、肢體運動困難、肌耐力不足等問題。職能治療則著重於上肢功能訓練、姿勢控制、日常生活訓練(如飲食、穿脫衣物、個人清潔等)、輔具訓練等。至於吞嚥困難、口齒不清、失語症則由語言治療師協助。   維持期:中風後6個月至一年以上,病情進入慢性穩定,大多數病人已出院,治療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或社區復健,鞏固患者的復健成果,提升生活品質。治療師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的改造建議,讓病人能夠安全行動。對於有可能回到職場的病人,則評估其工作能力、加強訓練,以期順利回歸社會。   進步緩慢,依舊要持續復健 中風受損的肢體動作功能,在發病後3個月恢復最快,因此一般稱中風後6個月內為恢復黃金期,但這並不代表6個月後就不會有改變,「只要努力都還有進步空間,」梁蕙雯強調。   大腦皮質的特色是「用進廢退」,即使在黃金期間積極復健治療,恢復一定程度的行走能力及生活自理,如果就此停止,往往會再度退化,而只要繼續訓練,就算中風一年以上,「患側功能還可能再改善,」梁蕙雯說。   多數中風患者必須和後遺症共存,因此病人和家屬也要調整心態,雖然難免遇到瓶頸,無法恢復到和發病前一模一樣的狀態,仍能利用大腦的可塑性,藉由各種訓練和學習,建構新的生活。   心理復健更重要 中風復健是漫長而辛苦的歷程,面對巨大的失落和身心損傷,中風患者容易出現提不起勁、疲累,無法面對現實而自暴自棄。據醫護人員觀察,70~80%中風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20~30%甚至會產生憂鬱症,嚴重影響復原速度。   「心情放開了,才擁有生機,」職能治療師柯宏勳說,除了肢體訓練,心理上的復健對中風患者同樣重要。當患者意志消沉時,照顧者不宜過於急躁或斥責,應耐心傾聽、陪伴及鼓勵,讓病人感受被接納,協助他找到復原動機,也可加入病友團體,聽聽過來人的經驗,尋求支援。   此外,腦部損傷也可能造成情緒障礙,尤其左側前額葉和顳葉部位的中風較容易發生憂鬱症,如持續出現情緒低落、哭泣、失眠、胃口差、不想出門,甚至想輕生等狀況時,必須尋求精神科醫師評估,以藥物或心理治療改善。   就算語言能力損傷,依舊該積極復健 約有近四成中風患者,會因左腦語言中樞損傷導致失語症,失去聽、說、讀、寫的部份或全部能力,理解困難者會胡言亂語、重複說同樣的話;命名困難者會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等。失語症沒有藥物能夠治療,但可以透過語言治療改善。   失語症的症狀差異大,需要依個別狀況訂定不同的復健計劃,「理想上最好每天都能接受語言治療,」新光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怡光指出,密集練習的效果較佳,但台灣語言治療師不足,又受限於健保給付而難以達到,因此居家練習相當重要,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也可自費請有執照的語言治療師協助。   照顧者和失語症病人溝通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1. 減慢說話速度,音節明確,句子之間適當停頓,不要過度大聲。 2. 尊重患者,避免用命令式或孩子氣的口吻說話。 3. 說話時要面對病人,看著他的眼睛,幫助患者從表情、動作得到線索理解。 4. 談話內容要具體,以病人熟悉的人、事、物為主,較能激發記憶和聯想。 5. 可運用手勢、圖片、照片、書寫、溝通輔具等協助理解和表達。 6. 當病人說不清楚時或停頓時,不要打斷或急著幫他們說完,耐心等他們說出目標字。 7. 盡量一對一交談,讓患者可集中注意力。 8. 病人無法清晰說話時,不要假裝聽懂或一直猜測,可以暫緩話題,減少病人的焦慮挫折。   日常活動就是復健 許多家屬認為只有特定的治療才算復健,至於穿脫衣服、刷牙、進食等生活功能,只要等病人恢復後自然就會了,不需要特別練習。   「什麼事都讓別人幫忙做,反而進步得慢,」梁蕙雯指出。很多照顧者因為捨不得或怕麻煩,一手包辦所有日常活動,不但剝奪病人重新學習的機會,更可能使其養成依賴感,失去自尊而看輕自己。   自我照顧動作有助建立病人空間概念、促進兩側肢體協調,也能增加病人的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負擔。當病情穩定,得到醫生許可讓病人坐起時,即可依治療師建議進行生活功能訓練,「照顧者要適時放手,讓患者自己多練習,」梁蕙雯提醒。病人也要主動參與,為回歸原有的社會角色和生活而努力,而不是一直被動接受照顧。   使用輔具不代表沒用 不少中風患者誤以為,使用輔具就等於一輩子不會好、變成家人累贅,或擔心他人的目光,因而排斥使用輔具,其實選擇適合的輔具,不但能協助患者更輕鬆、安全地完成日常活動,避免因過度勉強導致肌肉痠痛、關節變形,也能減少照顧者受傷。   輔具的種類很多,包括行動輔具、生活輔具、溝通輔具、移位輔具等。   行動輔具如拐杖、輪椅、助行器等,可幫助患者安全移動或自行出門;生活輔具如進食、盥洗、如廁、穿衣輔具,能讓病人自我照顧,增加獨立性。溝通輔具有助失語症的中風患者表達想法和需求;移位輔具則能讓照顧者在搬運患者時更省力。   由於中風患者後遺症的個別差異大,適合用的輔具也不相同,並不是貴就一定好。為避免買到不實用的輔具,最好先請教復健科醫師或治療師。目前各縣市政府設立的輔具中心均可免費諮詢和體驗,並有專業團隊提供到宅評估、檢測維修及租借服務,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及低收入戶患者也有提供經費補助,可至輔具資源入口網(服務專線02-28743415)、各地輔具中心網站查詢相關訊息,或洽各縣市社會局。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