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中風的家人 這樣做可以讓他們很不一樣
「早安,陳先生,你走得很不錯喔。」 陳先生出院後,來診所接受復健治療3個月。從原本只能坐輪椅,到現在可以拿拐杖自己走路,雖然步伐還不是很穩,我們都覺得他有進步,也常鼓勵他。 這一天進入診間時,他和太太看起來都不太開心,太太一見到我就說:「毛醫師,我要告狀!他好懶,你們教他做的運動,最近回家怎麼樣也不肯做。」陳先生聽了,一臉委屈沮喪的模樣:「我再怎麼做,也不會跟以前一樣好了。」 我聽了,先是鄭重地告訴陳先生:「你說的對,你不會跟以前一樣好;我也跟以前不一樣啦,我們每個人都比昨天更老了。」 陳先生聽我這麼說,抬起頭來盯著我,似乎想知道「這個醫師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 我接著說:「但是我們歲數增加,智慧也要增長啊!你老婆一直唸你,你有聽到她想要告訴你的是什麼嗎?」 「是什麼?」陳先生一臉狐疑。 「她想要告訴你的是『我愛你』啦!」 年過60的陳先生聽我這麼說,滿臉通紅,又成了一位「情竇初開」的年輕人了。 從那天起,陳先生因為感受到太太對他滿滿的愛,而更努力復健。陳太太也改變態度,不是每天一直嘮叨,她開始少說一些、多做一點,願意更積極陪伴陳先生在家做復健運動,也向復健團隊學習如何帶領他的先生復健。 --- 面對「家人中風了」,我們常看到家屬出現以下幾種態度: 1.放牛吃草,不聞不問 只有在門診的第一天會看到孩子陪伴,之後漫長的復健過程,孩子就不曾再露臉。每次看到的是年老的父母親拄著拐杖,旁邊跟著每隔一段時間就更換的外勞,老人家常是滿面愁容。在做復健時,醫師、治療師和病友給予支持和鼓勵,才會看到他們露出一絲靦腆笑容,令人不捨。 2.亦步亦趨,捧在手心 家人中風後,家屬全心呵護,絲毫不敢放鬆,病人稍微抬起腳,立刻蹲下去幫他穿鞋;病人一伸出手,茶水立刻奉上;病人試著要站起來,就拚命拉著他的肩膀, 可能因此不小心弄傷病人。不僅如此,也要求外勞要做到「不可有任何閃失」。這樣狀況下的病人通常進步慢、復健療效也有限。 3.耳提面命,緊迫盯人 家屬個性急、求好心切,第一天看診就問:「他什麼時候才會好?」復健治療時,總會在病人旁邊碎碎念「趕快把手伸出去」、「趕快把腳抬高」、「人家都可以做到,你為什麼不行?」甚至抱怨治療師:「還在床上做復健?不能趕快讓他下來走嗎?」看到病人做復健做到滿臉通紅、一臉沮喪,醫療人員得花很大的力氣,才能重建他的自信心。 對中風病患來說,家人給予「好的陪伴」很重要,請你要做到下列幾項: 1.急性期穩定後,黃金恢復期為6~12個月,一定要用心陪伴病人努力復健;不要一味要求他趕快會走,最重要的是軀幹穩定、平衡控制的「基本功」。一旦步態錯誤定型了,以後很難改,而且容易引起關節疼痛。 2.進食、刷牙、洗臉、移位等日常生活的動作,鼓勵病人只要能力所及,盡量自己來。適當的輔具可以協助降低難度,讓病人重新找回獨立自主的能力,進而有成就感。 3.復健治療期間,多結識其他病友與家屬,彼此分享經歷、互相支持鼓勵,看到別人走過的歷程,才不致感到徬徨、沮喪。 4.神經恢復穩定,不代表病人的功能進步就此打住,復健科醫師在不同階段,都會透過評估,協助病人設定合理目標,所以可以多與醫師聯繫、溝通。 5.不要與他人比較、不要碎碎念。一個鼓勵的眼神、擁抱或微笑,往往更有效! 6.別忘了,你自己也是需要被支持的,必要的時候喘息一下,可以讓你走得更遠;若需要支援,可以聯絡各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 中風的復健是一條漫長的路,家裡一個人倒下去時,全家都會受到影響。病人的家屬是復健醫療很重要的角色,保持積極正向的態度、避免過與不及的對待方式,以及密切與復健醫療團隊的溝通都很重要。此外,別忘了也要把自己照顧好,才能讓病人安心,並適切鼓勵,讓病人有信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2年前,一位40幾歲的媽媽中風後,3個孩子都來陪伴復健,其中1位剛考上大學,還辦理休學1年。現在孩子都上班或繼續學業,媽媽很感謝地說:「因為我中風,孩子更成熟了,他們把自己照顧得很好,在家裡也事事都會幫忙,我覺得很幸福!」 她來復健時,也鼓勵其他病友。看著她臉上燦爛的笑容,我真心感受到:「只要願意努力,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被打倒。苦難是上帝化了妝的祝福,就看我們能不能領受了。」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機器人幫你做復健 促進神經再塑、增強學習效果
49歲的阿明因為突然中風,導致下肢行走不便,為了重新再站起來,開始了每週定期復健的生活。除了接受傳統復健,阿明也嘗試選擇下肢機器人來協助復健。 多重互動回饋 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 機器人復健是一種藉由外部機械輔助達到感覺運動訓練的復健方式。透過機器人輔助訓練,病人可以針對特定動作加強練習,並藉由增加肢體的感覺回饋,強化復健運動訓練的效果。 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一樣,是利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會出現的神經再塑性(英文:Neuroplasticity)特性,讓病人透過復健訓練,使神經系統再學習以增加效果的一種復健方式。以腦中風病人為例,中風發生2週後,大腦開始出現神經再塑性,病人透過重新熟悉因腦損傷而喪失的動作,而使內部神經迴路得以重新分布並建構。 復健訓練的用意原本就是加強病人重建神經迴路,促進神經功能的「獲得」,機器人復健則更提供機器與病人之間的互動回饋,包含視覺、聽覺、本體覺等感覺回饋,透過多方回饋反覆刺激促進神經再塑性,可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效果。 從坐到走 嚴重偏癱病人可加快復健進程 一般來說,病人的復健通常是在生命徵象穩定後才可開始。我們會先讓病人在床邊練習翻身轉位、床邊坐平衡及坐移位等訓練,再開始練習站立平衡,最後才有步行等訓練,過程都必須一步一步進行。但如果是嚴重偏癱或臥床已久的病人,其喪失的體力和失能的現象會使得每一個步驟都較漫長。此時,機器人復健則可以使病況較嚴重的病人克服體力上的障礙儘早學習,促進神經的再學習。 以外骨骼下肢機器人來說,較嚴重偏癱的病人除了接受一般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神經復健運動訓練外,下肢機器人可讓病人提早接觸下肢步行動作的練習,促使病人在嚴重偏癱時就可以「重新學習」並熟悉步行動作;同時,下肢機器人也可額外提供加強下肢關節的活動練習,減少病人因久臥不動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另外,由於復健訓練運動需反覆練習,若訓練的對象為嚴重偏癱、體力較差的病人,經常無法勝任,此時若能使用機器人輔助訓練,就可以減低病人在訓練過程中過多的出力與疲乏。 多元復健治療 未來癱瘓病人福音 下肢機器人的適應症包含: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中樞神經疾病所造成的行走障礙。主要的禁忌症比如生命徵象不穩者、站立姿勢有危險且無法適應者、下肢有開放性傷口、膝髖關節不穩定者、病人身高體重無法符合機器需求(如:太高太重等)、下肢張力過高會抵抗機器運動者、身上有管路且無法妥善固定者、懷孕婦女等。因此在接受治療前,仍需由復健團隊評估合適性。本院目前一個療程為4~5週,一週做5天,一天做30分鐘(包含上下機準備則是40~50分鐘)。 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上肢被動機器人、上肢機器人,可提供上肢癱瘓的病人進行復健,另外也包含身體部分承重輔助訓練等項目,或是針對患側肢體出現張力過強而無法使用機器人復健的病人,也可以運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於張力過強的部位,使病人在注射治療後,也有機會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讓病人在傳統復健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未來的復健治療預期將會有更多元與積極的訓練方案,實為癱瘓病人的一大福音。 (本文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李紹安)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運動是良藥】如何在短時間增強心肺功能?認識高強度間歇訓練、降階高強度訓練
有氧運動該做多少才夠?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說法,一週應該要有5天3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運動時會有點喘的強度,才是每個人應有的有氧運動量建議。 如果生活比較繁忙沒有時間,也可以用一半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取代,一週省下75分鐘的運動時間。 以高強度運動的程度,可節省運動時間,達到健康的目的 如何定義運動強度? 如果靠感覺,一邊運動一邊能夠簡短對話交談,大致屬於中等強度運動;運動的時候喘到說不出話,就是高強度。 然而,感覺常常很主觀、很不準確。比較準確的方式是用年齡做「心跳儲備率」試算:(220-年齡-休息時的心跳速率)×(40%~59%)+休息時的心跳速率=中等強度運動範圍的心跳速率。如果更高則是高強度,更低是低強度運動。 例如40歲的人,靜止時的心律是60下,運動要能夠達到每分鐘132下以上的心跳才是高強度。 有氧運動的好處 有氧運動可降低許多慢性病風險,包括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中風和某些癌症,同時也可能有降低憂鬱、促進認知功能、減緩失智的效果。 高強度間歇運動 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是以間歇性的高強度運動(無論是在跑步機或腳踏車上衝刺、或是常見的體操、波比跳形式),來取代強度較低的慢跑等有氧運動形式。高強度間歇運動並沒有一致統一的運動菜單,但基本包含了十到數十秒的全力高強度運動,和數十秒到一兩分鐘的休息,重複數組。 例如,以最大心率>90%的強度衝刺15~60秒,恢復(緩和運動)時間45~120秒,每持續18~25分鐘,每週3次,就是一種可行的高強度間歇運動的形式。 除了一般有氧運動帶來的健康效益,有些文獻也認為高強度間歇運動比起傳統的有氧運動更能增加肌肉量、減低脂肪比例、提升心肺功能。HIIT比起中等強度運動,也有機會更有效率的促使血糖平穩、促進心肺功能,對於沒有時間的人而言,是不錯的訓練。高強度間歇是好的訓練模式,當然也必須慎選對象,因此運動前的評估很重要。沒有運動習慣、有疾病或症狀的族群,最好都能先諮詢有心肺復健、運動專長的醫師。 降階高強度訓練 降階高強度訓練(reduced-exertion high-intensity training,REHIT)是其中一種較低衝刺次數的高強度間歇運動,形式如「熱身2分鐘,衝刺20秒,3分鐘恢復,再衝刺20秒,3分鐘緩和運動」的模式。REHIT就如同其他過去針對HIIT的研究,可能是一個比較有經濟效益增進心肺功能的方式,而REHIT可能是其中一種省時間的HIIT模式。 有些研究指出,和中等強度運動比,在輕微糖尿病(沒有用胰島素、沒有用超過兩種糖尿病藥、沒有其他併發症)的病人和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一般人身上,REHIT比中等強度運動更有促進血糖平穩的好處。但這些研究目前還無法證實REHIT比其他種類的HIIT更好。 科技輔助運動訓練的效益 監測運動強度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真的要達到高強度,透過自我感覺是否「有點喘」常常不準確,尤其對運動習慣不夠好的民眾而言高估自己的運動強度很常見。網路媒體常見的「高強度間歇運動」,如果沒有真正的心律監測,常常只是低強度體操。尤其肌力體能很差的民眾,常常沒有做到真正以心律標準定義的「高強度」,就先腳痠手痠做不下去,還誤以為自己做了「高強度訓練」。 透過儀器來協助觀測運動強度、時間和生理現象等,才能符合每個人的不同狀況 運動即良藥,藥量太輕沒有效果,藥量太重則有副作用,運動也是如此。同樣一套動作,對於不同人而言可能強度完全不相同,因此使用科技監測運動強度才是真的能精準執行運動處方、符合每個人狀況的方式。 現在已有許多數據化的訓練器材,如透過智慧型的腳踏車、跑步機直接監測心跳速度設定功率,或是透過智慧型具有心律監測功能的手錶、手環記錄數據調控做操時的強度,都可以達到更客觀準確的效果,也比較有辦法讓民眾在家就能做到真正的高強度訓練。 (本文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學會(SMA)副祕書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林杏青)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青壯年運動後腦中風,怎麼預防?
很多人在Facebook轉傳現年44歲的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疑似運動時頭部外傷,導致運動後腦出血驟逝的不幸消息,感嘆他英年早逝。加上前陣子知名部落客筋肉爸爸37歲就中風的新聞,不免讓人擔憂運動的安全性。 姑且不論前者的死因究竟是頭部創傷、或是自發性出血,許多人看到這則新聞可能會懷疑是運動造成中風。事實上,研究指出正確運動可以降低50%中風的風險。根根據2009年的美國研究,即使是進行激烈運動的國家隊短跑選手,在長達7.7年的長期追蹤中,中風的風險也比一般族群低了10%以上。 圖片來源:劉又銓醫師提供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有效運動的定義是每週5天、每天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是每週3天,每天20分鐘的中高強度有氧運動。 正常人的最大心率約(220 - 年齡)下/分,中強度運動目標可以用最大心率的70%來預估。 以40歲的人來說,最大心率大約是180下/分,目標心率則可以設定在126下/分。只要透過心律手環、心率帶等穿戴式裝置的監測,就可以確保自己的運動落在有效運動區間。 運動前落實血壓、心跳自我評估 預防運動發生腦中風意外是有方法的。每個人每天的生理狀況都不一樣,為了解身體的狀況,養成監測自己的休息血壓及心跳很重要,尤其是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問題的運動愛好者。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下,運動中發生心血管或腦血管意外的風險自然會節節高升。 根據最新版標準,正常血壓的標準是收縮壓在120/80 mmHg(毫米汞柱)以下。最近美國心臟學會也把高血壓的定義從收縮壓140毫米汞柱以上,下修到130毫米汞柱,可能以往以為只是血壓偏高的人,現在都被認為是高血壓族群了! 如果休息血壓或心跳超過標準區間或是跟平常差異太大,必須暫停運動。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更應該要監控運動前血糖,才不會造成運動低血糖的問題。 腦血管構造異常是年輕腦出血主因 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腦中風(Stroke)》期刊的研究指出,腦血管的異常構造例如「血管瘤」或「動靜脈畸形」是年輕族群發生腦出血的主要原因,而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高血壓。有腦血管構造異常的人,更容易因為運動時血壓升高或是頭部意外創傷而造成腦部出血。 如果有腦部血管瘤或動靜脈瘤和中風家族病史的人,應該定期進行腦部血管檢查,例如腦部核磁共振血管攝影(MRA),及早發現病灶,提早進行治療,避免這類憾事一再發生。 「心悸、胸悶、頭暈、頭痛」是身體在求救 運動中如果出身體異狀,千萬不要勉強繼續運動,尤其是如果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徵兆。應該立刻停下休息,如果症狀沒有因為休息而緩解或是症狀反覆出現,就應該前往就醫檢查。若在運動中發生「過去不曾有的嚴重頭痛」,無論是否有頭部受傷的病史,都更要小心運動中腦出血的可能。 至於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單側肢體無力、嘴歪眼斜、說話不清、流口水、單側肢體麻木、走路偏斜、無法維持平衡,則要特別留意中風的可能,應該要立即停止運動並至急診就醫。 天冷運動,注重保暖及暖身 2020年3月一篇氣候變化與心血管功能關聯的文章提到,氣溫冷熱變化太大,尤其是在冷天進行運動時,血管容易因為快速收縮造成血壓上升,導致腦中風機會大增。而在過熱的狀況下運動,則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機會增加。 今年台灣氣候異常,4月氣溫時而低到10℃左右,又時而接近30℃,如此劇烈的氣溫變動,運動時一定要注意確實熱身,並注重合適的穿著,適度保暖或維持通風,以免心血管、腦血管意外找上門。 (本文作者為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又銓)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受什麼傷要找復健科醫師呢?
(一)疼痛復健 治療 "肌骨疼痛" 和 "神經痛" 是復健科醫師的強項 , 方式包括了 "口服藥物、針劑治療、震波治療、儀器治療及傳統的物理治療"。 復健科醫師的另一項利器是“肌肉骨骼超音波”, 它就像是復健科醫師的聽診器,不僅可以輔助疾病診斷,還可協助疾病治療, 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可將各種藥物精準地施打在需要治療的部位。 (二 ) 功能復健 (1)運動傷害或周邊神經受傷的病人進入恢復階段後,視個別狀況可逐步加入關節活動度, 肌力訓練, 及本體感覺訓練,以達到進一步的運動功能復健。 (2)中風、創傷性腦損傷及脊髓損傷常會遺留神經功能障礙,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黃金恢復期的積極復健除了幫助運動功能達一般預期效果, 增進患者自我照顧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讓病人重回家庭與社區。 復健科醫師會按照病情, 給予需要的口服降張力藥物或肉毒桿菌注射。同時安排適當的復健的療程,包括:物理, 職能,及語言治療。此外,適時提供輔具的幫忙,以增加病患自我照顧的能力 (三) 健康促進 (1)找出運動傷害背後可能原因, 進一步衛教病人使其做到良好的健康管理以預防疾病復發。 (2)對於骨折術後的病人,如何在已受傷的狀況下,幫助調整運動方式來繼續保持運動的習慣。 (3) 和中風、腦傷或脊髓損傷的病人一起規劃居家運動,避免健康肢體的運動傷害,同時促進整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