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桿菌 Tag

專長 骨骼關節疾病診斷及復健、運動傷害之診斷及復健、神經復健(腦中風、脊髓損傷、肉毒桿菌注射) 超音波檢查、各式再生及疼痛治療 兒童復健及早期療育、高齡醫學及復健、長照 服務縣市 新北市、台北市 服務單位/電話 適健復健科診所 / 02-8771-7039 亞東紀念醫院 / 02-8966-7000 更多資訊 FB社群:林宗慶醫師 疼痛及運動醫學 著作:肌少成疾:肌少症專家聯手傳授保健X營養X鍛鍊,搶救肌少症,強健下半生

49歲的阿明因為突然中風,導致下肢行走不便,為了重新再站起來,開始了每週定期復健的生活。除了接受傳統復健,阿明也嘗試選擇下肢機器人來協助復健。 多重互動回饋 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 機器人復健是一種藉由外部機械輔助達到感覺運動訓練的復健方式。透過機器人輔助訓練,病人可以針對特定動作加強練習,並藉由增加肢體的感覺回饋,強化復健運動訓練的效果。 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一樣,是利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會出現的神經再塑性(英文:Neuroplasticity)特性,讓病人透過復健訓練,使神經系統再學習以增加效果的一種復健方式。以腦中風病人為例,中風發生2週後,大腦開始出現神經再塑性,病人透過重新熟悉因腦損傷而喪失的動作,而使內部神經迴路得以重新分布並建構。 復健訓練的用意原本就是加強病人重建神經迴路,促進神經功能的「獲得」,機器人復健則更提供機器與病人之間的互動回饋,包含視覺、聽覺、本體覺等感覺回饋,透過多方回饋反覆刺激促進神經再塑性,可加強病人動作的再學習效果。 從坐到走 嚴重偏癱病人可加快復健進程 一般來說,病人的復健通常是在生命徵象穩定後才可開始。我們會先讓病人在床邊練習翻身轉位、床邊坐平衡及坐移位等訓練,再開始練習站立平衡,最後才有步行等訓練,過程都必須一步一步進行。但如果是嚴重偏癱或臥床已久的病人,其喪失的體力和失能的現象會使得每一個步驟都較漫長。此時,機器人復健則可以使病況較嚴重的病人克服體力上的障礙儘早學習,促進神經的再學習。 以外骨骼下肢機器人來說,較嚴重偏癱的病人除了接受一般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神經復健運動訓練外,下肢機器人可讓病人提早接觸下肢步行動作的練習,促使病人在嚴重偏癱時就可以「重新學習」並熟悉步行動作;同時,下肢機器人也可額外提供加強下肢關節的活動練習,減少病人因久臥不動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另外,由於復健訓練運動需反覆練習,若訓練的對象為嚴重偏癱、體力較差的病人,經常無法勝任,此時若能使用機器人輔助訓練,就可以減低病人在訓練過程中過多的出力與疲乏。 多元復健治療 未來癱瘓病人福音 下肢機器人的適應症包含: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中樞神經疾病所造成的行走障礙。主要的禁忌症比如生命徵象不穩者、站立姿勢有危險且無法適應者、下肢有開放性傷口、膝髖關節不穩定者、病人身高體重無法符合機器需求(如:太高太重等)、下肢張力過高會抵抗機器運動者、身上有管路且無法妥善固定者、懷孕婦女等。因此在接受治療前,仍需由復健團隊評估合適性。本院目前一個療程為4~5週,一週做5天,一天做30分鐘(包含上下機準備則是40~50分鐘)。 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上肢被動機器人、上肢機器人,可提供上肢癱瘓的病人進行復健,另外也包含身體部分承重輔助訓練等項目,或是針對患側肢體出現張力過強而無法使用機器人復健的病人,也可以運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於張力過強的部位,使病人在注射治療後,也有機會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讓病人在傳統復健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未來的復健治療預期將會有更多元與積極的訓練方案,實為癱瘓病人的一大福音。 (本文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李紹安)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張醫師,我終於能夠感受到我的腿是自己的,而且能夠任意控制他們了!」在下肢注射了肉毒桿菌素之後的1個月,陸軍航特部上兵秦良丰開心地在復健部的治療區走道上,向我展示他接受全面性的復健治療後的顯著成果。那是2018年10月中旬,雖然當時只能倚靠輪椅行動,但良丰已準備展開下一個復健目標──站立訓練。 2018年5月,因跳傘時發生意外,秦良丰從1350英尺高空直墜落地重傷,造成高位頸椎第2~4節急性脊髓損傷,合併身體其它多處骨折,神經功能嚴重受損,四肢幾近全癱,需要呼吸器維持生命狀況。 2018年6月25日,從臺中童綜合醫院轉至台北三軍總醫院,接受近9個月的治療與復健。在三總治療期間,除了藥物治療外,亦加入了高壓氧艙的治療,並配合呼吸訓練及高強度復健。但因為受傷部位為中心型頸脊髓損傷,因此上肢神經功能障礙重於下肢。 隨著神經缺損的狀況逐漸恢復,秦良丰出現了頸部脊髓患者最擔心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以及無法自主控制的局部腿部運動。但藉由神經肌肉電刺激導引,精準的找出目標肌肉與最佳注射位置,在不同肌肉群注射了肉毒桿菌素,並配合夜間使用足踝關節支架,有效減緩了他左下肢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的問題,讓復健訓練過程更順利,進而能展開站立及行走的訓練。 把握脊髓損傷後復健黃金期 恢復殘留肢體功能 脊髓神經座落於身體的背側,被穩固保護於脊椎骨所形成的管腔中,由腦部往下沿伸至上腰部,其功能就像電話線般,能協助腦部與周圍神經做雙向溝通。因此,脊髓一旦受損後,往往造成病人重大的功能損傷。 造成脊髓損傷的原因通常是外傷引起,其中最常見是車禍,其它如槍傷、刀傷、高處墜落及運動傷害等。超過一半以上的損傷發生在頸椎,其次分別是胸椎、腰椎、以及薦椎部位。 而「高位」脊髓損傷,也就是發生於頸椎,及胸椎第4節以上的部位,臨床症狀的表現依損傷部位高低及損傷嚴重度,輕則頸部疼痛,重則四肢癱瘓、痙攣、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呼吸衰竭,甚至立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部分患者在脊髓損傷後,為使脫位的脊椎能夠被復位或保持脊椎穩定度,可藉由手術處理。 無論患者接受手術或只需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在復健的黃金時期皆需藉由復健治療或可選擇性的加入其他輔助治療,如高壓氧、靜脈雷射及針灸,以加速恢復殘留的肢體功能,改善各項心理與生理功能障礙、或後續的疼痛及感覺異常等問題,提高自我的生活能力和未來就業及社交能力。 解決高位脊髓損傷後痙攣 可預防、改善後遺症與併發症 「高位」脊髓損傷後,因為大腦與周邊反射之間的聯結訊息中斷,中樞神經不再能主動阻止反射發生,時常會出現痙攣,往往影響脊髓損傷後長期的慢性照護,例如肢體活動力減少、週邊疼痛、壓瘡、膀胱功能缺損、異位性骨化等後遺症。 也因為缺乏活動量,容易造成其它併發症,例如骨質疏鬆、骨骼關節變形、肌肉萎縮、肢體水腫及靜脈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以及新陳代謝症候群。 「高位」脊髓損傷後,對於患者身體各項功能的維持尤為重要,適當處理「高位」脊髓損傷後造成的痙攣,可有效改善及預防以上諸多後遺症與併發症。 處理的方式,一般可先嘗試復健物理治療,先從適當擺位、避免內生性或外因性的有害刺激、緩和的牽拉運動等初步治療,另外可使用抗痙攣副木、施予局部冷療、運動促進訓練等。 此外,可考慮口服藥物,如較常用的Baclofen,或椎管內注射藥物,最終才考慮以外科手術方式處理。亦可採用較新的治療方式,利用肉毒桿菌毒素 (Botulinum Toxin)局部注射在尿道外括約肌、膀胱肌肉內、以及四肢骨骼肌,可有效減緩各區域痙攣的現象,提高生活品質。 輔具的應用對於脊髓損傷病友也相當重要。為了重建脊髓損傷病友下肢活動能力,若損傷較輕微,或屬於非高位脊髓損傷的病友,在經由醫師的評估後,並配合了解手部的功能恢復狀況,亦可考慮使用外骨骼輔具系統,如目前國內、外已開始應用exoskeleton復健機器腳,作為行動的輔具。 「人類可利用雙腳站立,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隨著復原狀況持續進步,良丰於2019年3月5日順利出院,返回高雄就近持續接受復健治療,讓家屬能就近探視及照顧。 良丰在這幾個月的復健歷程,彷彿就是在一片荊棘中求生存,卻能不斷克服困難。就像受傷後第一次練習站立在傾斜床的那一天,他曾對一旁的家人及醫護人員說:「我終於感受到,原來人類可利用雙腳站立,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希望良丰在未來的復健之路,能繼續在許多的不容易中創造奇蹟。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張正強)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一)疼痛復健 治療 "肌骨疼痛" 和 "神經痛" 是復健科醫師的強項 , 方式包括了 "口服藥物、針劑治療、震波治療、儀器治療及傳統的物理治療"。 復健科醫師的另一項利器是“肌肉骨骼超音波”, 它就像是復健科醫師的聽診器,不僅可以輔助疾病診斷,還可協助疾病治療, 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可將各種藥物精準地施打在需要治療的部位。 (二 ) 功能復健 (1)運動傷害或周邊神經受傷的病人進入恢復階段後,視個別狀況可逐步加入關節活動度, 肌力訓練, 及本體感覺訓練,以達到進一步的運動功能復健。 (2)中風、創傷性腦損傷及脊髓損傷常會遺留神經功能障礙,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黃金恢復期的積極復健除了幫助運動功能達一般預期效果, 增進患者自我照顧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讓病人重回家庭與社區。 復健科醫師會按照病情, 給予需要的口服降張力藥物或肉毒桿菌注射。同時安排適當的復健的療程,包括:物理, 職能,及語言治療。此外,適時提供輔具的幫忙,以增加病患自我照顧的能力 (三) 健康促進 (1)找出運動傷害背後可能原因, 進一步衛教病人使其做到良好的健康管理以預防疾病復發。 (2)對於骨折術後的病人,如何在已受傷的狀況下,幫助調整運動方式來繼續保持運動的習慣。 (3) 和中風、腦傷或脊髓損傷的病人一起規劃居家運動,避免健康肢體的運動傷害,同時促進整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