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療法:有效打擊疼痛的利器!》
「醫生,這個地方疼痛如果要打針,是不是打類固醇?」許多人以為只要是肌肉軟組織受傷需要注射治療,就一定是打類固醇,其實除了類固醇外,還有一項近年來被廣泛在臨床使用的注射藥劑,叫做「增生療法」。 增生療法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軟組織受傷所導致的疼痛問題,其機轉與類固醇抑制消炎的效果大為不同,而是利用一些刺激物或生長因子,來幫助受傷的組織修復、提升軟組織結構的穩定,進而緩解疼痛。目前較常使用的增生藥劑包括有高濃度的葡萄糖水、PRP、羊膜等,雖然同為增生藥劑,其機轉與效果卻大大不同。 50歲的太太長期受足底筋膜炎所導致的疼痛所苦,有時甚至影響到行走及工作,在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到足底筋膜炎處後,疼痛有顯著改善,再搭配復健治療後即有效遠離疼痛。高濃度的葡萄糖水是利用高濃度的高滲透壓特性,引起局部組織的發炎反應,利用發炎反應來啟動軟組織的自體修復。而這樣的治療並非所有疼痛患者均適用,像是急性發炎、開放性傷口、急性感染、發燒等就不適合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是相當安全且副作用低的治療方式,但因是利用被動方式吸引生長物質聚集,其效果與PRP相比較為不顯著。 30歲的先生長時間工作在職場上衝刺,手肘逐漸開始感到疼痛及無力,原來是得了網球肘!儘管接受過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但仍感嚴重疼痛,在經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將PRP注射至網球肘後(圖一),疼痛明顯緩解。PRP(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是先抽自體的血液,將血液中的生長因子離心純化後分離出來,然後再把這些富含生長因子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到受傷的部位,直接提供自我修復的原料。然而PRP的成效與自身因素有關,會因自體的血液狀況及增生物質的濃度而影響療效,所以像是年齡太大、有血液疾病、血小板數量低下、使用抗凝血劑、洗腎患者等族群,在PRP注射後的療效就有可能會較差。 (圖一)以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療法 增生療法可以治療的部位? 增生療法目前的科學證據顯示,施打在受傷或退化的肌腱、韌帶、關節、軟骨等處可以有效減緩疼痛並促進身體功能,特別是在運動傷害、關節退化、足踝韌帶撕裂、肩部旋轉肌腱破裂、網球肘、下背痛、足底筋膜炎等都有不錯的療效。一般來說,ㄧ個療程約3-6次注射,注射後會間隔約3-5週的時間使其發揮修復效果,並依據個體差異治療情況做調整。 增生治療後我要注意什麼? 增生治療後,注射部位可能會有短暫腫脹疼痛約三天到一週左右的時間,並可能會伴隨瘀青的情況,此時應休息並可服用普拿疼或鳳梨酵素以緩解疼痛不適,但應盡量避免服用消炎藥物,以免減輕療效。疼痛趨緩之後可以開始做一些簡單的關節活動,待疼痛明顯緩解後即可回復正常活動,並搭配復健治療,可使增生療法的修復效果更佳。 飲食方面要注意什麼呢? 注射過後,建議在飲食上應均衡飲食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維他命,像是肉類、蛋類和新鮮的蔬菜水果等,並盡量避免攝取高油高脂、過多澱粉類或加工食品。適當的營養攝取更有助於組織修復。 增生療法雖然可以促進組織修復,不過更重要的是正確找出造成疼痛及受傷的根本原因,予以治療,像是矯正長期姿勢不良、不正確的運動動作、減少因工作或其他因素長時間過度使用,並配合復健及運動治療,才能有效治療病兆並緩解疼痛。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
醫師幫你打一針 受傷好更快
#1增生療法是什麼? 增生療法是將增生劑注射至受損的軟組織如韌帶、肌腱、關節軟骨等,以刺激身體重新啟動修復反應 目前常用之增生劑為高濃度葡萄糖溶液、濃縮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等 增生療法之適應症包含肩膀旋轉肌腱病變、網球肘、退化性關節炎、韌帶受傷等運動傷害、肩頸腰部疼痛等等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文獻統計治療效果為82%患者有明顯進步。 #2為什麼要打針? 輕微受傷->修復OK 受傷嚴重->自我修復較差->反覆受傷-> 結構受損、退化 當然不是一受傷就要打針才會好! 人體都有一定的修復能力,輕微受傷就算不理他可能都自己會好。 但是如果受傷的比較嚴重,自我修復無法完全,或是部分結構本身血液循環就比較少,受傷原本就較難修復(如:韌帶、軟骨) 。這時候利用增生療法注射在受傷患部,可以再次誘發人體修復反應,增強組織強度並減輕疼痛。 如果受傷沒有積極治療,組織修復不完全,容易反覆受傷,最終導致結構永久性退化。這時候再來治療效果就比較差了。 #3增生療法安全無副作用 增生療法像是給受傷的組織施肥,促進生長與修復。 原料天然,葡萄糖或濃縮自體血小板都是人體本來就有的成分,相當安全。 增生療法不使用類固醇,因此沒有類固醇之副作用。 注射之風險如出血或感染極為少見,配合超音波導引,注射精準度提高,可獲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