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頭怎麼總是歪向⼀邊︖⼩⼼「兒童先天肌⾁性斜頸」
新手爸媽在逗玩新生兒時,發現自己的小孩頭好像一直往某一側偏,甚至小臉蛋好像兩邊不對稱,如有任何疑慮,建議家長應請醫師進一步評估孩童是否患有「先天肌肉性斜頸」。 兒童復健科時常有孩童家長因為孩童的頭總是歪向一邊而來到門診求助。小兒斜頸的原因有很多種,如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所造成的肌肉性斜頸、斜視引起續發姿勢性斜頸、骨骼性斜頸、神經性不正常肌肉張力導致斜頸等,其中,以肌肉性斜頸最常見。 先天肌肉性斜頸問題的發生率從0.3~2%都有文獻報告[1],男女性別與左右側肌肉罹患率約略相當。至於造成這個疾病的致病因有多種說法,包括胎位不正、產道受傷、遺傳、感染、或腔室症候群等,到目前為止沒有定論。 臨床上可觀察到的症狀有頭部傾斜向病灶側,頸部旋轉角度受限(頸部轉向病灶側的角度受限,因此會表現往健側旋轉),兩側的顏面肌肉不對稱,可觸摸到頸部腫塊。而這些臨床表現主要是由單側胸鎖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 纖維化與攣縮所造成的(圖1)。這些症狀若持續下去甚至可能對顏面及脊柱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 圖1. 兒童斜頸示意圖(左側斜頸)。 圖片來源/ 蔡育霖醫師手繪 ) 兒童斜頸診斷 (1)理學檢察:醫師可以觸診方式檢查胸鎖乳突肌是否有張力較強或局部腫塊。 (2)以超音波掃描胸鎖乳突肌是否有纖維化及其纖維化程度,根據超音波觀察結果,可將胸鎖乳突肌纖維化程度分成四型 [2]。 (表一) ( 表1. 先天肌肉性斜頸超音波分類。 圖片來源/ 蔡育霖醫師整理 ) (3)必要時使用X光排除骨骼性問題。 復健科醫師會依超音波檢查結果與臨床症狀訂定治療計劃,通常第一型及第二型斜頸,早期復健治療有良好療效,並且建議每三個月至半年以超音波影像追蹤孩童頸部纖維化程度是否改善、變小或是轉型。 另外,許多研究指出,部分患有先天肌肉性斜頸的孩童在同側髖關節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可能關聯,因此提醒家長發現斜頸時,讓您的兒童復健科醫師也檢查髖關節的發育狀況。 兒童斜頸治療 在醫院的治療方面,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會教導家長居家復健手法(被動牽拉伸展與主動動作訓練)及姿勢擺位治療之外,對於肌肉性斜頸孩童,會加上局部超音波治療,以深層熱效應促進肌肉纖維化位置軟化,進而幫助後續復健運動。另外,亦會給予頸部按摩治療 (圖2),放鬆張力過高及纖維化之肌肉組織。 ( 圖2.將兩隻手指指腹置於緊繃肌肉或硬塊上,垂直肌肉走向來回按摩。 動作示範/ 蔡佑琦物理治療師 圖片來源/ 蔡育霖醫師提供 ) 斜頸症居家復健手法 被動牽拉運動:躺姿牽拉包含兩個治療步驟,以左側斜頸兒童為例(如圖1,頭部傾斜向左側、轉向右側),第一個步驟(圖3)的牽拉方向為右耳靠近右肩,過程中需將孩童的左側肩膀固定好,以避免代償性動作產生; 第二個步驟(圖4)的運動方向為頭轉向左側,需固定好孩童右側肩膀平貼床檯面,轉向時盡量讓左耳貼近左側床檯面。而抱姿牽拉(圖5),攜抱時家長一手固定孩子左手手臂及肩膀(斜頸患側),一手將孩子的頭側傾向右側(孩童右側耳朵靠近右邊肩膀),將孩子左側斜頸側拉開。建議每次牽拉伸展 5-10 分鐘,一天 3-4 回。 ( 圖3.【左】躺姿牽拉運動,與傾斜方向相反牽拉,左側傾斜所以牽拉方向為右耳靠近右肩。 動作示範/ 蔡育霖醫師提供 )( 圖4.【右】躺姿牽拉運動,與頭轉方向相反牽拉,右側旋轉所以牽拉方向為頭轉向左側。
為什麼寶寶這隻手很少動?認識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
正常發展的嬰兒,透過上肢感知世界,約每 1000 名新生兒中就會有 1至2 位出現有臂神神經叢損傷,單邊手臂無力、活動力少,嚴重可能影響孩子發展遲緩,提醒家長留意。 在門診有時偶爾會遇到憂心忡忡的家長問到:「為什麼小寶在哭鬧時右手臂都不太活動?」「小兒科醫師說小寶有臂神經叢損傷,為什麼會發生?會不會痊癒?」根據統計,約每 1000 名新生兒中,會有 1至2 位寶寶出現有臂神經叢損傷問題,單邊手臂無力、活動力少,嚴重可能影響孩子發展遲緩,家長必須有相當警覺。 什麼是臂神經叢損傷? 臂神經叢位於頸部到腋下之間,是由第五節頸椎到第一節胸椎神經組成,負責控制從肩膀到手指的肌肉活動和感覺系統。臂神經叢損傷可以依受傷部位分成: 上臂型(又稱 Erb' s palsy):主要影響第五、六頸椎神經根,造成肩膀無法外展和外旋,受傷側的手臂呈現內收、內轉,手肘伸直,手腕彎曲,像侍者要小費的姿勢。下臂型(又稱 Klumpke' s palsy): 主要影響第八頸椎及第一胸椎神經根,手指成鷹爪狀無法握物。全臂型:影響全部的臂神經,整個上肢無法活動,呈現懸吊軟癱的姿勢。 正常發展的嬰兒, 透過上肢,包括手部的動作、感知及觸摸,來探索這個世界。而上肢在協助爬行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才足以誘發正常動作的發展 ,讓孩子感知這個世界。 嚴重的臂神經叢損傷,上肢動作恢復延緩,包括孩子的動作發展甚至連認知發展都可能會受影響,而產生遲緩的現象。 這絕對不是家長所樂見的,因而必須有相當警覺。 上臂型手臂呈現內收、內轉,手肘伸直,手腕彎曲,像侍者要小費的姿勢;下臂型的手指成鷹爪狀無法握物。圖片提供|楊佩瑜 臂神經叢損傷發生原因? 臂神經叢損傷相關的危險因子包括:肩難產、胎位不正(臀位產)、胎兒過大、母親有妊娠糖尿病、胎頭骨盆不對稱、母親過度肥胖、初產婦…等。因為這些原因讓胎兒在經過產道時受到較多的拉扯力量,而造成臂神經叢受傷,甚至有時會合併有鎖骨或肱骨骨折的現象。 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的診斷,先從病史的了解開始,確定是否有相關的危險因子。最重要的還是臨床觀察和身體檢查,新生兒若有單側的手臂較不活動或呈現癱軟姿勢時,就應該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醫師會藉由神經理學檢查,來確定診斷並判斷神經損傷的情形。不同部位的神經損傷,會有不同的特定姿勢,例如上臂型損傷,肩膀會呈現內收、內旋,手肘伸直,手指彎曲的姿勢。 除了神經理學檢查,在必要時,也會安排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來確定神經損傷程度,做為是否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參考。 此外,有些狀況也會造成單側手臂活動力下降,必須加以鑑別診斷,例如鎖骨骨折、肱骨骨折,可藉由觸摸鎖骨、肱骨,或 X 光檢查來排除。 臂神經叢損傷的治療 大部分的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是不完全性的,根據統計約90%的不完全性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個案,會達到完全的功能恢復。 時間是神經恢復的最重要因素,在判斷預後時,如果越早有出現恢復的跡象,往往預後越好,也越有機會能達到完全的功能恢復。早期且持續的復健治療,也是避免併發症及達到良好的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 不過仍有大約10%的個案,無法以保守療法治癒,須尋求外科手術治療。一般而言,若三到六個月仍沒有明顯的神經功能恢復,應安排進一步檢查,例如: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並轉介至神經外科做進一步治療。 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因為肌肉無力,關節不活動,容易造成關節的攣縮變形。根據文獻報告,關節僵硬的狀況,在出生後三周就可能出現。因此早期的復健治療十分重要,家長的參與及持續的在家治療也很重要。 治療的目標主要是避免關節孿縮變形,強化恢復中的肌肉力量,改善對患測肢體的感官知覺,達到正常的動作發展。 五種復健治療,幫助新生兒改善肢體發展 被動關節活動:幫患側肩關節做被動的外展、屈曲、外旋的動作,肘關節做屈曲、旋前、旋後的動作,及手腕、手指彎曲、伸直的關節活動,目的是避免關節孿縮。增加對患側上肢的感知:在局部施以輕觸、震動、拍打或輕刷等感覺刺激,增加對肢體的感知。肌肉電刺激:可以防止肌肉萎縮、誘發肌力、增加感覺認知。鼓勵兩手並用的活動:例如協助患側手,用兩手一起來抱奶瓶。也可利用側躺的擺位,讓健側手在下面,限制其活動,用玩具誘發患側手的活動。誘發動作發展:達到正常的發展里程碑。 大部分的不完全性臂神經叢損傷的預後都不錯,只要早期介入,配合密集的復健治療,大都能達到很好的運動功能恢復。倘若在經過三到六個月的保守療法,仍沒有顯著的神經恢復,就應該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醫生楊佩瑜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林宗慶 醫師
專長 骨骼關節疾病診斷及復健、運動傷害之診斷及復健、神經復健(腦中風、脊髓損傷、肉毒桿菌注射) 超音波檢查、各式再生及疼痛治療 兒童復健及早期療育、高齡醫學及復健、長照 服務縣市 新北市、台北市 服務單位/電話 適健復健科診所 / 02-8771-7039 亞東紀念醫院 / 02-8966-7000 更多資訊 FB社群:林宗慶醫師 疼痛及運動醫學 著作:肌少成疾:肌少症專家聯手傳授保健X營養X鍛鍊,搶救肌少症,強健下半生
媽媽我不懶,低張力寶寶的難言之隱—談孩子的高功能學習
你們常常讓孩子在家時坐在學步車、幫寶椅當中 ,而出門就換到兒童推車或兒童座椅嗎? 小心讓孩子成為「低張力寶寶」。低張力孩子可能容易累、甚至會有發展遲緩、學習困難的情形發生,如何協助孩子發展正常的肌肉張力,毛琪瑛醫師給予以下建議。 什麼是「張力」與「肌力」 我們全身所有的的肌肉即使在不動的時候,也不是完全鬆垮的,而是有一定的長度, 維持內在的張力,這是使關節與姿勢穩定很重要的因素。所有動作的發生,都是要先從好的穩定度開始。有一個好的肌肉張力,在啓動肌肉的時候才能有好的收縮力。 毛琪瑛醫師提供 正常肌肉張力有助於孩子維持軀幹的穩定度,增加肢體的協調性、活動度。同時有利於粗動作、細動作以及語言、學習各方面的發展。而導致低張力的原因, 除了神經和肌肉系統疾病(如腦性麻痺、唐氏症、小胖威利…),更多是良性先天的低張力(家族基因遺傳)甚至小嬰兒受照顧的方式,以及感覺整合發展不佳,尤其是前庭覺與本體覺。 低張力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 容易累,無精打采 ● 很柔軟,關節活動度很大 ● 肌肉力量比較不足,耐力不佳 ● 不容易維持好的站、坐姿勢 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 ● 偏好 W 坐姿 ● 常常會合併有發展遲緩的狀況 ● 應付學校課業常有困難,書寫困難, 閱讀容易漏字、漏行 ● 不願意接受新的嘗試,容易放棄 毛琪瑛醫師提供 肌張力是如何發展建立的 頭部翻正反射(抱住小嬰兒身體倒向一邊時,它的頭會自動回正),在孩子兩三個月開始建立,開展孩子的高度,也讓聽覺、前庭覺和視知覺逐步的發展,建立空間概念,四肢的活動能力。從此慢慢開展他們所認知的世界!肌張力的發展,讓孩子在趴著的時候開始將頭抬高,漸漸的手臂可以伸直, 胸部可以抬得更高, 這樣的姿勢控制,在一步進展到背部,最後到骨盆,為孩子的爬行開始做準備。 爬行的重要性 透過爬行,擴大探索的區域,讓孩子的知覺發展更進一步。也開始進化頭部軀幹的伸展張力,為之後的站立、行走、跳躍做準備。肌肉張力發展好,核心才有機會強化,提升之後運動協調能力。肌肉張力發展好,也可以預防孩子之後彎腰駝背的不當姿勢。如果肌肉張力發展不好,甚至對之後的高功能學習,讀寫能力、思考…都會有影響。爬行也提升孩子肩胛的穩定度,上肢的肌力,真的要讓孩子充分的爬行! 箱子寶寶症候群 這幾年有一個新名詞叫做「箱子寶寶症候群」CBS(container baby syndrome) 商人推陳出新的產品,打著讓你輕鬆照顧孩子的口號。兒童推車、學步車、兒童座椅、幫寶椅取代了媽媽的擁抱。美國最近的研究報告,家人(包括媽媽)一天當中,抱孩子、背孩子的時間已經遠低於兩小時。孩子從一個「箱子」到另外一個「箱子」,嚴重影響到正常肌張力的發展。 毛琪瑛醫師提供 國外的兒童發展學家甚至建議,每天要讓嬰兒趴在肚子上(Tummy time),像超人一般,一天至少半個小時, 可以分次執行,刺激孩子的肌肉張力發展。孩子不喜歡這個動作嗎?請你試著跟他一樣的高度玩耍,提供能夠吸引他的玩具。 毛琪瑛醫師提供 頭部翻正反射的發展整合不佳,孩子容易成為低張力! 頭部翻正反射跟內耳前庭、視覺以及腦功能有關。如果前庭覺有關的刺激不足, 發展不佳,影響平衡以及雙側協調性,運動功能表現受限;很難坐挺、坐定在一個空間裡,難以專心;也很難瞭解自己與空間的關係,無法有好的人際互動。 翻正反射也與視知覺的發展有關,頭部動作與視覺的整合很重要。正常孩子頭或身體移動時,依然維持視覺專注,甚至眼睛移開後,還是能夠很快回到原有固定的目標,譬如看黑板寫下老師的內容以及跳行閱讀。有問題時,視覺記憶不好,甚至有時會被誤為是有閱讀障礙。 如果孩子有低張力,怎麼辦? 低張力不是一種病,父母的瞭解與作為,可以改變孩子的未來!好的對待陪伴方式, 而不是過度的保護。正向積極有耐心,但不焦急!不會馬上好,但一定會越來越好。要能持久以每天的活動去改善孩子的肌肉張力。建議對於低張力、覺醒度低的孩子, 可以間歇式的讓他們從事一些活動。例如跳床、在球上彈坐( 即使 3 分鐘也有幫忙, 孩子覺醒度不好了,不要硬撐做功課, 就讓他起來動動…)、跳小馬…,尤其小學生半小時到 45 分鐘下課,一定要讓孩子到教室外活動。不要罰不能下課,不要罰抄寫,否則下一堂課的上課狀況往往更糟。希望能夠有正常的張力,「玩」很重要!要能設計各種有趣的活動,提升孩子的動機。 什麼樣的低張力孩子,需要專業的治療? 低張力的孩子比較容易合併發展遲緩,通常他們開始爬行、站立、走路的速度會比一般孩子來得慢, 平衡與雙側協調性差。精細動作以及語言發展( 低張力孩子有時也會影響到口語的發展,嘴巴比較閉不起來,容易流口水,不喜歡吃硬的食物,咀嚼能力差)也會比較差。 低張力孩子也容易合併專注力不佳,書寫困難,因為要維持固定的姿勢需要耗費很大的能量,也讓他們在同時要集中專注、書寫產生困難。而往往上肢,包括肩胛穩定度不足, 手腕力量不夠, 也增加他們書寫的難度。 低張力的孩子也容易合併感覺統合障礙,尤其是前庭覺與本體覺、視知覺。前庭覺影響平衡控制、專心度; 本體覺協助孩子瞭解自己在空間的位置,自己與物體的相關位置, 控制力道,不至於顯得笨拙。視知覺協助閱讀書寫與精細動作的控制。專業的職能治療師會針對這樣的孩子,評估他的前庭覺、視知覺、本體覺、 大動作以及精細動作、書寫能力…等等,
「就怕他輸在起跑點」 讓孩子上才藝班錯了嗎?
為了孩子媽媽辭去工作全心照顧,替6歲的孩子選擇許多才藝課,從潛能開發到數學、圍棋、音樂等應有盡有,明明如此用心安排這一切,幼兒園老師卻希望她帶孩子去做評估,因為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
走路內八、扁平足不可不慎,你家小孩是低張力寶寶嗎?
孩子每次運動都會跌倒、扭傷?小心是肌肉低張力造成的問題。常見肌肉低張力,像是扁平足、走路內八、W型坐姿,都會使孩子肌肉過度延展,導致關節不穩,影響足部的發育,該如何避免?怎麼治療?讓復健科醫師告訴你。 12歲的孩子由爸爸、媽媽、奶奶一起陪伴進來。是一個長得很俊秀英挺的年輕孩子,發育很好,已經有小大人的模樣了。 他能文能武,會彈鋼琴、也踢足球 ,但看起來卻不是那麼有自信 。原來爸爸常說他的走路老是內八,看起來既不好看,又沒有精神;在足球運動中,甚至雙腳都扭到過。檢查後發現,其中一邊的韌帶已經有撕裂傷、腳踝關節有鬆動不穩的狀況,造成腳部平衡控制不好、活動度變差、肌力不足……讓孩子又更容易扭傷了。 詳細理學檢查評估後,我告訴孩子的父母,問題的源頭其實是「腳型」,而腳型的問題跟孩子肌肉的低張力有關係。 肌肉低張力代表什麼意思? 「為什麼我的孩子走一小段距離,就一直說腳很累不想走?」「孩子喜歡跟小朋友跑步踢球,但腳踝怎麼老是會扭到?」「叫他跑步,孩子就說膝蓋受傷不舒服,是不是偷懶啊?」「走路內八,真的好難看!叫他改正姿勢都不聽。」 這些常常困擾父母的狀況,小心是孩子肌肉低張力造成的問題。 常見肌肉低張力:走路內八、W型坐姿 低張力孩子的肌肉,常常處於過度延展、拉長的狀態,導致關節不穩(包括脊椎及四肢關節)。 常見的就是W型坐姿,也就是把髖關節內轉、大腿往內、小腿在外。因為肌肉張力低,這個姿勢對他們而言,像把關節鎖在固定的位置,是最不費力的,但相對也造成許多問題。 低張力的孩子習慣坐的時候用W型的方式,常無法跟正常孩子一樣,隨時靈活的轉位,包括軀幹旋轉、跪姿爬行以及站立,這些對孩子的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內八更常見於這類低張力的孩子。 以正常的發展來說,孩子從開始站立行走之後,2歲前幾乎都是內八、2歲後慢慢往外轉、4歲時就跟成人一樣,約有8度的外八了。如果之後還是持續內八的原因,有7成以上都跟髖關節過度內轉有關。最常見的就是低張力的孩子,尤其是習慣W坐姿,讓髖關節經常處在內轉的位置。 除了內八的問題之外,低張力的孩子因為關節的鬆動,也容易引起所謂的「發展性扁平足」。每個剛來到世界上的嬰兒,都是十足的扁平足,肥墩墩的腳板是父母覺得最可愛、最喜歡觸摸的。當孩子開始站立步行,會刺激足部肌肉,2歲後正常的腳弓就會開始發育。 不能忽略的腳型問題 孩子腳型問題,常常容易被父母所忽略。正常的腳弓很重要,它是足部的「發動機」,提供孩子好的站立穩定、平衡控制。如果孩子肌張力太低,踝關節穩定度不足,站立時腳骨過度往下塌陷,會使得腳弓發育不全。 即使腳弓有部份發展,「功能性」的扁平足(不站立時有看到腳弓,站立時腳弓就塌陷不見) 也會造成以後重覆腳踝扭傷、平衡控制不好、膝蓋疼痛……等問題。 常見孩子在運動過程中,腳踝扭傷、膝蓋疼痛,但可能沒幾天好了,父母就不以為意。其實許多重覆受傷的問題,都會造成慢性疼痛與關節不穩,不能不慎! 量身訂做矯正鞋墊,扁平足問題迎刃而解 腳弓的正常發育期大概在2歲之後,到了9歲骨頭成長完成。在這段時間,如果發現孩子有功能性扁平足、腳弓發育不佳,可以在2歲之後開始評估,量身訂做矯正鞋墊,同時透過適當的運動指導,來刺激腳弓發育。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平衡控制不佳,導致下肢運動傷害等問題。 9歲之後,腳弓發展完成,矯正鞋墊一樣可以讓腳型恢復到正確生物力學的擺位,但是刺激腳弓生長的療效就微乎其微了。 扁平足矯正前後比對。王嘉榆提供。 扁平足矯正前後比對。毛琪瑛提供。 上述案例的這位12歲孩子,經過穿特製、量身定做的矯正鞋墊後,內八的情況完全改善,令同行長輩們嘖嘖稱奇,奶奶說自己的膝蓋也常不舒服,還有嚴重拇指外翻的問題。我告訴奶奶,「低張力、扁平足是有家族遺傳的,大人這些症狀,就是以前沒有矯正,引起的長期問題 。」 隨著醫療的進步,成人的矯正鞋墊也有非常好的療效。選擇好的鞋子,不需要增加鞋子的長度與深度,換上量身定做的矯正鞋墊,許多膝蓋疼痛、扁平足、足底筋膜炎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因此,房子的根基(腳型)真的很重要,父母可以盡早為孩子立好房子的地基(腳型)。 長期低張力,姿勢不好,肩頸酸痛 臨走前,奶奶突然說孩子到現在都還趴著做功課,磨到兩邊的手肘都長繭了!我心裡覺得不可置信,檢視孩子的手肘,真的有厚厚的繭。於是問孩子是否有上背肩頸不舒服的症狀?孩子頻頻點頭。 低張力的孩子往往無法維持脊椎在一個正常的角度擺位,因此在讀書做功課時,會用圓肩、圓背的方式,長期下來,脊椎關節會因過度受力而造成不適。 看著孩子我感到些許不捨,其實,許多孩子低張力的問題,如果能夠即早發現,甚至在嬰兒成長過程中,父母透過適當的帶領與陪伴,讓肌張力正常發展,後續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毛琪瑛/淡水實康復健科診所 資深顧問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孩子睡前腳就疼?醫師教你分辨生長痛
孩子白天活蹦亂跳,但到了晚上或睡前就會突然哭喊腳痛,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生長痛呢?醫生提醒,如果是生長痛,透過熱敷、按摩、伸展等方式,一般能緩解,但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生長痛,要小心可能是其他的問題…… 有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擾,孩子白天的時候看起來都很正常,但是到了晚上或睡前就突然覺得好痛!有時甚至會痛到大哭大叫,去看醫生卻又都說沒事,怎麼辦?這是不是生長痛呢? 生長痛的好發年齡及徵狀 根據統計,約有兩成的兒童有生長痛的困擾,這樣的疼痛好發於3歲到12歲,也就是幼稚園到小學的年紀。 兒童白天時的活動都沒有異樣,但到了下午、晚上或半夜,就開始會嚴重的疼痛,疼痛主要發生在下肢為主,包括小腿、膝蓋或大腿,可以是單側,也可以是雙側,外表看起來沒有異樣,但卻痛到不行。經過按摩和安撫後就好多了,隔天活動則都很正常,看不出有疼痛的樣子。 這樣的情況若是經過醫生的問診、理學檢查、抽血或影像學檢查後,都找不到異常,被診斷為「生長痛」的患者,就可以藉由熱敷、按摩、運動前熱身、伸展等方式來緩解兒童的疼痛。嚴重疼痛的患者則可以短期使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但一般不建議長期使用。 然而更重要的是,家長平時應多陪伴兒童,可以一起共讀、玩遊戲、講故事,來轉移兒童注意力,也可有效緩解疼痛。而這樣的疼痛在兒童長大後,無需治療就會逐漸消失。 但是也要小心,並非所有的疼痛都是生長痛,如果有出現疼痛的部位是固定在某個部位、疼痛只發生在單側、連白天也抱怨疼痛、外觀上出現紅腫熱或變形等,就要小心可能有其他的問題了!成長中的孩子常見的疼痛問題還有以下這些: 幼兒常見的生長疼痛 ●骨腫瘤 生長痛跟骨腫瘤的症狀呈現有一些相似性,要特別小心!兩者一樣都會有夜間疼痛、睡到一半痛醒、好發年齡相近等,常常會讓人誤將骨腫瘤錯認為生長痛。 因此要注意,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骨腫瘤所造成的疼痛會持續在同一個地方,不會一直改變疼痛位置;有時甚至可以摸到腫塊;活動或運動時骨腫瘤的疼痛仍會持續,不像生長痛會獲得緩解。如果休息 2~3 天沒有好轉,仍然持續疼痛,或伴隨體重減輕的情形,就要懷疑骨腫瘤的可能了。 ●脛骨結節生長板炎(Osgood-schlatter disease) 這是常見引起青少年膝蓋疼痛的原因,是因強力拉扯脛骨結節上的生長板造成的損傷和發炎,患者多為男生,特別是需要大量股四頭肌收縮的運動員,像是足球、籃球、排球、田徑等運動。活動後在脛骨結節附近會有壓痛和腫脹的情形,且脛骨結節摸起來會突出,X光或超音波下可以看到臏骨肌腱連接脛骨結節處有鈣化點。 治療主要是消除腫脹和疼痛,要多休息、避免或減少跑跳運動,並可搭配局部冰敷及口服消炎止痛藥物。 陳冠誠醫師提供。 ●剝離性骨軟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剝離性骨軟骨炎是指關節軟骨下的硬骨合併其上的軟骨,沿關節面從原本位置產生分裂進而分離甚至剝落,掉落的碎片可能會影響關節活動,造成肘部無法完全伸直。 這樣的問題好發在棒球小投手或體操選手。常會有關節腫脹、疼痛,並在活動時有摩擦聲響。有一部分患者是需要開刀手術處理才能痊癒,因此早期的就醫及接受治療是相當重要的。 ●跟骨骨骺炎 (Sever’s disease) 這是由於跟骨附近的生長板不斷受到壓力和刺激,引發局部發炎等不適症狀。症狀上會有足後跟局部的壓痛與腫脹、小腿肌肉緊繃,以及腳踝背屈角度不足。 一般而言,在停止劇烈活動並伸展緊繃的小腿肌群 6-12 個月就會自行痊癒,但有些時候症狀可能會延遲較久的時間。 ●兒童骨折 兒童的活動量大,在運動過程中難免會有跌倒受傷,不過如果碰撞疼痛的位置有出現:紅腫、壓痛、瘀青、活動受限制、觸碰時感覺部位比較柔軟、移動時疼痛加劇、僵硬、非關節的位置疼痛、因疼痛而無法行走、肢體變形、疼痛時間超過3-4小時等情形,就要小心有骨折的可能,此時應固定受傷肢體並儘早就醫。 提醒各位家長,疼痛常常是一種警訊,可能病因有很多,並不一定都是生長痛,如有持續的疼痛建議還是就醫接受完整的評估與處置。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安慰與陪伴,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幫助。 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二歲都還不會講話,婆婆說長大就會好?
你聽過「語言發展遲緩」嗎?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卻只會發出咿咿啊啊的聲音,叫了不理,也聽不懂簡單指令,要注意,這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 凱凱爸爸是科技公司工程師、媽媽是百貨公司專櫃小姐,凱凱兩歲時由爸媽帶來到復健科門診,爸媽主訴二歲多的兒子只會一些咿咿啊啊的聲音,也無法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情緒起伏大,只要稍不順他的意,他便哭鬧不休。 其實爸媽一直覺得兒子的語言發展好像一直比大女兒當年慢了一截,陸續打預防針時小兒科醫師也曾建議接受完整的發展評估,但凱凱的阿嬤總說:「男生說話比較慢毋須擔心,大隻雞慢啼!」所以爸媽也在忙碌生活中自我安慰「再給凱凱一些時間吧!」 直到兩歲上幼兒園了,幼兒園老師語重心長的提醒,這才驚覺真的不能再拖了。經完整的評估後,確診為語言發展及社會情緒互動發展遲緩,安排了早療課程,在孩子、爸媽、治療師、及醫師的合作下,很高興凱凱終於在5歲的追蹤評估中迎頭趕上同年齡的孩子。 以下是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孩子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1.一歲半沒有語彙。2.未滿兩歲 :叫了不理、聽不懂簡單指令,且沒有溝通意圖。3.兩歲沒有片語(兩個語彙組合,例如:媽媽抱抱)。4.三歲沒有短句(含主詞、動詞、受詞)。5.五歲句子結構常有明顯錯誤。6.曾經有正常的口語發展,但是越大越不說話。 此外每個孩童都有的兒童健康手冊,除了手冊前面的預防接種記錄卡以外,手冊中間也有摺頁提供孩子的發展里程碑及警訊時程可隨時翻閱參考。 語言發展遲緩的成因分為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精神及心智方面問題、感官知覺問題如聽力障礙、神經障礙如腦性麻痺、染色體異常及遺傳性疾病等。環境因素包括:兒童受虐、疏於照顧、刺激不足。 許多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環境因素都是照顧者多留心或稍微調整照顧方式就可避免的。 (一)三C育兒: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不建議讓未滿一歲半的嬰幼兒接受視訊以外的螢幕電子產品;一歲半至兩歲如欲接觸螢幕電子產品應挑選內容適合幼兒的節目,並且由父母全程陪同觀賞,適時向孩子解釋,並幫助他們與日常生活做連結; 爸媽千萬不要以為看3C可以取代和孩子間的互動與對話,造成語言刺激不足的狀況。 (二)缺乏表達意圖: 例如孩子肚子還沒餓,完全不用張口,飯就自動端到面前,這樣日常生活無形中失去了很多練習表達的機會。讓孩子有需求時有表達的需要,製造孩子溝通的意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過度照顧: 飲食方面食物一律打成泥狀,或用食物剪剪得太過小塊,未隨年齡調整,日常缺乏咀嚼的機會,長久下來也會影響口腔動作靈巧度。 除了避免上述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環境因素,我們要怎麼和嬰幼兒對話,幫他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呢?在Dana Suskind教授所著的Thirty Million Words(中譯本:父母的語言)一書有詳盡的介紹,在此節錄其核心策略:「三T原則」,透過共情關注(Tune in)專注於孩子正在專注的事物,針對那些事物多說一點(Talk more),等候孩子回應,期待達到雙方對話,也就是輪流說話(Take Turns),以下分別針對各T簡述: 共情關注(Tune in) 這是一切對話的基礎,如果做不到第一個T,其餘兩個T也無法達到效果。意思就是觀察孩子當下注意力之所在(線索可能來自口語或非口語),專注於孩子正在注意的人事物,詮釋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最後採取行動,給予回應。隨著孩子專注目標的轉變,父母也要及時轉變專注目標,如此可確保孩子專注於這個對話。 多說一點(Talk more) 目標是以「略高於」孩子語言程度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方法如下: 1.敘事:生活例行親子工作中,父母一邊做事,一邊敘述自己正在做的事,這種方法是增加孩子被語言環繞的方法 2.平行對話:父母擔任孩子的實況播報員,說出孩子正在做的事。 3.擴張、延伸語言:加入字彙用更完整的方式重新敘述孩子的語言,提供孩子更好的生化方式。例如孩子說:「小狗開心」,父母擴張後變成:「你的小狗很開心」,更進階又可延伸為:「你的小狗玩球玩得很開心」。 4.搭起鷹架:回應孩子時增加字彙,像是孩子用單字,家長就用片語回應孩子。例如:孩子對著媽媽張開雙手說:「抱抱」,這時媽媽抱起孩子時可一邊回應他:「媽媽抱抱」。 輪流說話(Take Turns) 回應孩子的信息及語言後,耐心等待,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在腦海中搜尋字彙。開放式問題相較封閉性問題更能達到來回對話的目的。 「語言」對學齡前的兒童有莫大的意義,它是孩童認知發展的關鍵,父母與照顧者在語言發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早期療育的精神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仰賴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針對發展遲緩的警覺, 所以當孩子未能趕上發展里程碑時,尋求醫師的評估,讓專業醫療團隊提供療育,一同協助這群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給他們迎頭趕上的機會。 作者|原力復健科診所胡鈺薇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