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易嗆到、用餐後一直咳、不願進食… 原來是吞嚥困難?
近期家中看護時常跟你回報:「阿公最近吃飯會一直嗆到,好像不太願意吃肉,很抗拒吃飯,每次都要花兩小時用餐,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難道單純是因為牙口不好嗎?還是心情影響呢?復健科楊舒媚醫師提醒大家:很可能是吞嚥困難喔! 常見的症狀包括:吃飯或喝水容易嗆咳;食物卡在喉嚨的感覺,需要吞很多次才能成功嚥下;用餐時間拉長,吃一頓飯需要花費比以前更久的時間;餐後聲音變沙啞、虛弱或聽起來濕濕的,好像有痰一樣;以及因為吃不下導致體重下降。這些表現若與進食時機點有明顯關聯,例如用餐中或餐後半小時內反覆咳嗽,復健科醫師就可能會懷疑是吞嚥障礙,而非單純氣管或胃食道逆流問題。 容易被忽略的早期徵兆有這些!有些吞嚥困難的早期徵兆較不典型,因此很容易被當成是生活上的小問題而被忽略。●吃飯速度變慢:家人或患者本身可能只覺得是年紀大了、動作變慢,但實際上可能是吞嚥功能出了問題。●飯後頻繁清喉嚨或感覺有痰:尤其是在用餐當下或飯後約半小時內,需要頻繁清喉嚨或咳嗽,這可能是食物或液 體不慎掉入呼吸道(隱性吸入)的警訊。●飲食偏好的改變:患者可能變得不愛吃較硬的肉類,轉而偏好質地較軟的食物或流質飲食。●反覆性的聲音沙啞。由於這些症狀比較細微,不像嗆咳那樣明顯,所以需要家人和照顧者多加留意觀察,及早發現並尋求專業評估,有助於減緩吞嚥功能的老化速度,並預防更嚴重的併發症。除了老化 這些疾病也可能導致楊醫師解釋,除了自然老化之外,特定疾病也會造成吞嚥困難,判斷依據在於過去病史及症狀惡化的速度。像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失智症、頭頸癌術後、腦傷等,都可能造成吞嚥障礙,如中風的話,還會伴隨四肢無力、語言問題等神經學表現;失智症患者則常常是忘記如何吞嚥,所以把食物含在嘴裡不肯吞下去,這與單純的肌力不足有所不同。若症狀與特定事件後快速出現,較可能是疾病造成;若是緩步進展、無明顯神經學變化,才較像生理性老化。一般來說,65歲以上長者的吞嚥相關肌力就會開始退化,到了70、80歲以上,症狀會變得更加明顯。如何評估有吞嚥障礙如果是在門診或病房會直接觀察病患進食狀況,像是進食中是否會嗆咳、餐後聲音是否濕啞,也會做簡易初步評估測試,像是:1.連續吞口水能力:請患者在30秒內盡量吞口水,正常人應可吞嚥三次以上,如果無法達標,可能是咽喉的肌力有問題。2.定量飲水測試:讓病人喝10到50cc的清水,觀察其喝水的速度、是否能喝完,以及過程中是否有異狀。3.EAT-10問卷:這是一份由病人或照顧者填寫的問卷,透過詢問吞嚥液體、固體、藥丸是否費力等主觀感受,來篩檢出潛在的吞嚥困難患者。這個量表操作簡單,非常適合在社區中進行大規模的初步篩檢。儀器檢查部分則有兩種被視為黃金標準的檢查:1.螢光透視吞嚥攝影(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在X光下吞入混入顯影劑(常用的是鋇劑)各種質地的食物,觀察食物自口腔、咽喉到食道,是否誤入氣管、是否殘留,此一檢驗是診斷與調整飲食質地的黃金標準。優點: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食物是否掉入呼吸道,或是否有食物殘留在咽喉。限制:需要與影像科配合,排程時間可能較久。 圖說:螢光透視吞嚥攝影(照片提供/楊舒媚醫師) 2.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Fiber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 FEES)檢查時會使用局部麻醉,以軟式內視鏡自鼻腔進入咽喉,接著讓患者嘗試吞嚥不同質地的食物,直接觀察食物是否掉入聲帶而造成嗆咳。檢查前不需特殊準備,但建議不要吃太多東西,以免內視鏡置入時引發嘔吐反射。優點:方便、即時,可以在病床旁執行,只要有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和時間就可以安排。是越來越常見且傾向優先選擇的檢查方式。 圖說: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照片提供/楊舒媚醫師) 基本上醫師會根據病患的狀況,從簡單的臨床觀察開始,若有需要再進一步安排如內視鏡等精密檢查,以全面了解吞嚥困難的嚴重程度與原因,才能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安全的進食方法與復健治療 會先建議患者或是照顧者調整食物與液體的質地,搭配吞嚥姿勢,讓病人能在可控風險下從口進食。 ●準備合適質地的食物: 首先要了解病患適合吃哪種質地的食物,這一點非常關鍵,這通常需要經過專業的吞嚥評估來確定。 1.調整液體稠度:通常清水、清澈果汁較易造成嗆咳,加入增稠劑可降低誤吸風險。 2.改變固體食物形態:避免乾硬、鬆散的食物,將食物變得較軟、較稠、打成細碎或泥狀。可以運用食物調理機,將肉、菜打成泥再視情況加入增稠劑,調整質地。 ●維持正確的進食姿勢 1.坐著吃:不要躺著或斜躺著進食。 2.避免抬頭吞:抬頭吞嚥會加速食團通過咽喉、增加風險,而低頭吞的吞食方式有助保護呼吸道,避免食物掉入氣管。 3.頭偏向好側進食:中風後單側無力者,進食時可將頭偏向功能較佳一側,利用較有力的那一側肌肉幫助吞嚥。 4.小口進食:小口小口進食,確保每一口都完全吞乾淨後,再吃下一口,也需要專注於進食,不要邊吃邊聊天。 5.主動咳嗽:對於容易嗆到的患者,可以每吞一口就主動咳嗽一次,把可能殘留在喉嚨的食物清乾淨後再繼續。 ●居家復健運動: 語言治療師也會教導患者一些在家可做的復健運動。像是舌頭肌力訓練,將舌頭往前伸、上抬、左右側頂臉頰等四個方向,也可將手指放在臉頰上感受舌頭推力變成阻力訓練。咽喉肌肉訓練也十分重要,例如訓練喉部上抬的動作,或是吞嚥時用手輔助將咽喉向上提等。 透過調整食物質地與進食技巧,避免嗆咳和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的發生,配合醫囑好好復健,一定可以看到進步。如果因吞嚥困難使進食量下降,水分與蛋白質攝取不足,體重與肌肉量將快速流失,進一步造成肌少症與吞嚥肌肉無力,嗆咳更頻繁、越不敢吃,形成惡性循環,並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
椎間盤突出(下篇)手術面面觀!這幾招幫你解決腰痠背痛!
上篇我們已經和大家討論過椎間盤突出的保守與介入性治療方式,但若病情嚴重到神經壓迫,甚至出現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導致大小便失禁或下肢無力,就需考慮手術介入。除了傳統手術之外,最新的極微創手術是什麼?有哪些人適合極微創處理?除此之外,還教你幾招可以在家自己練習的復健動作,給你滿滿的椎間盤突出大補帖! 諮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 復健部及東區分院 主治醫師、 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 復健科主任 — 劉東桓醫師 撰稿/王彥婷所謂「極微創」,指的是介於保守治療與傳統手術之間的一種方式,這類手術最大特色就是傷口極小,僅約針孔大小,只需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約三十分鐘,術後大多數患者可在當天自行下床,甚至無需住院。像是經皮雷射椎間盤減壓術,術中透過高能雷射燒灼椎間盤內部組織,使突出的部分回縮,從而減少對神經的壓迫。整個過程中病人只會感覺到局部微熱感與輕微痠脹,幾乎無明顯疼痛。這類微創手術不只安全性高,療效也經文獻支持:國外統計顯示,有七成病人術後症狀可立即緩解,五年後仍有七成以上維持穩定成效。分年齡族群來看,術後改善程度滿意度在 17 至 40 歲達 98.4%,41 至 60 歲為 85.7%,即便是 61 歲以上,也有 73.7%,顯示這是一種適合廣泛年齡層、立即有效的治療方式。 另一種常見方式是經皮腰椎擴孔神經解離術,主要針對椎間孔狹窄、黃韌帶增厚所導致的坐骨神經痛,透過特製導管移除壓迫神經的周邊組織,減輕症狀。 根據劉東桓醫師的經驗,這兩類微創手術患者年齡從二十多歲到八十多歲皆有,其中不乏原本對手術心存恐懼、嘗試過各種保守療法卻仍無改善的患者。像一位31歲病患,因運動傷害導致長年左側坐骨神經痛,無法久坐或久站,痠麻感一路從腰部延伸至腳底,嘗試了各種治療都無法改善,最後接受經皮擴孔神經解離術,術後半小時就能下床行走,當日就返家,數年來的疼痛終於解除。另一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則選擇雷射減壓手術,術後當天疼痛緩解六至八成,恢復迅速。 成效這麼好 那我該選極微創嗎?一般來說,極微創手術主要根據症狀嚴重程度來評估是否適合,藉由腰椎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的影像,判斷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及椎間孔狹窄程度能否進行極微創手術,但若是嚴重下肢乏力及大小便失禁這種狀況,還是建議以傳統手術為主較佳。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雖然極微創手術併發症較少,但術後有時會出現暫時性下肢乏力現象,大部分是因術中施打局部麻藥在椎間盤手術位置所導致,乏力感大約2~3小時,最多到隔天早上就會恢復。術後可搭配熱敷、電療、雷射、震波等整合型復健治療,若還仍有神經痛麻現象,術後過三至六個月後才能做腰椎牽引。何時不建議開刀?常見「不建議手術」的情況:1.症狀輕微,或改善中:腰痛或放射痛已經穩定改善;症狀可透過復健、藥物或注射控制;功能未受明顯影響(走路、工作都還行)。這時候不僅不需要手術,動刀反而風險大、得不償失!2.影像與症狀不一致:MRI 顯示椎間盤突出,但病人沒有明確的神經壓迫症狀,甚至壓迫的位置與疼痛部位對不上。這類情況若開刀,有可能開錯地方或效果不明顯。3. 只有慢性腰痛、沒有神經症狀:單純的慢性下背痛,沒有腿麻、腿痛、肌力退化,這是很常見的狀況,但背後原因通常是肌肉失衡、姿勢不良、椎間盤退化等原因。這類手術效果不如保守治療來得好,風險又高!4. 全身狀況不佳,手術風險過高:高齡、心肺功能差、糖尿病控制差、凝血功能異常,或需長期服用抗凝血藥(如 Warfarin、Plavix)。即使符合手術條件,醫師也會權衡風險再三考慮。5. 已接受過一次手術但復發/效果不佳:「術後疼痛症候群」(Post-surgical spine syndrome),傷疤、沾黏、結構改變反而使手術難度提高、成功率下降,
椎間盤突出(上篇)急症千萬不要拖!小心馬尾症候群
當大家聽到「椎間盤突出」,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是不是壓到神經了?要不要開刀?」其實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常見的脊椎問題,許多民眾對這個名詞耳熟能詳,但真正了解其病理與治療原則的人卻不多。事實上,絕大多數情況都可以透過保守或微創治療有效控制,以下就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劉東桓醫師帶大家認識這個常見但容易誤解的病症! 諮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復健部及東區分院主治醫師、 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 復健科主任 — 劉東桓醫師 撰稿/王彥婷 椎間盤突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人體的脊椎由一節節脊椎骨組成,每節脊椎骨中間夾著一個「椎間盤」,像是避震墊一樣,能吸收震盪、維持脊椎活動度,椎間盤的中央為半液體狀態的「髓核」,外層則是強韌的「纖維環」。遇到某些原因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便可能從破口向外突出,一旦壓迫到神經根,就可能出現疼痛、麻木或其他神經症狀。引起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多元,最常見的是年齡相關的退化,隨著年紀增長,髓核的水分減少,彈性下降,纖維環也變得脆弱,更容易因外力破裂。此外,長期搬重物、錯誤姿勢彎腰出力、長期姿勢不良(例如久坐或駝背),也會增加椎間盤受壓迫的機會。或是遇到外力創傷,像跌倒、車禍等突發衝擊,有些人甚至是基因問題,因遺傳因素而提早出現椎間盤退化的現象。誰是高風險族群?◉中壯年族群(30~50歲):這年齡段椎間盤剛開始退化,但活動量仍大,容易因負荷過重導致突出。◉久坐族(辦公室工作、開車族):長時間坐姿、腰椎長期處於壓迫狀態,易造成椎間盤壓力增加。◉從事勞力工作者(搬運工、建築業等):經常搬重物、彎腰、扭轉身體,容易損傷椎間盤。◉缺乏運動者:腰部核心肌群(如腹肌、背肌)無力,脊椎穩定性差,容易造成椎間盤壓力集中。◉肥胖者:體重過重會增加腰椎承受的壓力,加速椎間盤退化與損傷。◉吸菸者:循環不佳,導致其退化加速。坐骨神經痛與椎間盤突出的關係?當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坐骨神經時,就可能出現坐骨神經痛,而椎間盤突出正是造成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患者會出現從腰到腳的放射痛,部分甚至會伴隨麻木、刺痛、肌肉無力等。要注意的是,坐骨神經痛不等同於椎間盤突出,也可能源自其他問題,例如梨狀肌症候群、髖關節病變、脊椎滑脫、椎管狹窄或椎管狹窄、周邊神經病變或血管性疾病,要準確診斷就必須仰賴專業評估與影像學檢查。椎間盤突出的診斷與分級診斷椎間盤突出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最具代表性的是核磁共振(MRI),能清楚顯示椎間盤、神經壓迫、脊髓情況;X 光雖無法直接看到椎間盤,卻有助於判斷脊椎排列與椎體高度;電腦斷層(CT)可以替代不適合做核磁共振的病患,若能結合脊髓攝影(CT myelography)讓醫師做出更好判斷;神經傳導檢查(EMG/NCS)則可檢查神經傳導功能。根據突出形態,醫學上可分為: 依臨床症狀輕重,則分為輕度(僅腰痛或臀部悶痛,無明顯神經症狀)、中度(放射性腿痛、麻、刺感,走路會受限)、重度(肌肉無力、跛行、姿勢改變,影響日常活動),及極重度(大小便失禁、會陰麻木 ),最後一類屬急症,稱為馬尾症候群,需在 24~48 小時內緊急手術,以免神經損傷不可逆。治療選項:不一定要動刀許多病人聽到「神經被壓到」就直覺以為非開刀不可,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椎間盤突出患者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或介入性處理改善,僅有極少數才需手術。一般症狀初步治療順序(非急症)如下:第一線:保守治療◉關於藥物治療,醫師常用的口服處方有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若疼痛較為嚴重時,會併用麻醉性止痛劑,症狀合併有痠麻時會給予三環抗鬱劑或抗癲癇藥物;後線的口服藥物則可以考慮短期使用類固醇治療。部分的口服藥物副作用較大或有特殊的禁忌症,宜詳讀藥品的使用說明。局部使用消炎止痛藥膏或貼布,對於坐骨神經痛伴隨的背部肌肉痙攣亦有一些幫助。◉物理治療(熱敷、牽引、電療)◉伸展與核心訓練◉姿勢與生活習慣調整第二線: 介入性治療◉超音波引導神經根或關節注射:使用超音波定位,將類固醇與局部麻醉劑注射在發炎神經周圍。優點是準確安全、非侵入性而且門診可以立刻做,但若是深部壓迫(如椎管內)或結構異常,則效果有限。常用於:小範圍壓迫或局部神經發炎、梨狀肌症候群、關節疼痛(如小面關節)。◉椎間孔(transforaminal)硬膜外類固醇注射:在 X 光導引下,將藥物打入神經根出口(椎間孔)或硬膜外腔,比傳統硬膜外注射更精準針對發炎神經根。可以緩解疼痛與發炎,有些人一次就明顯改善,有些則需要 2–3 次治療,常用於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與神經根發炎導致坐骨神經痛。拖延治療會帶來什麼後果?如果椎間盤突出持續壓迫神經而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慢性神經損傷:長期壓迫會使得神經受到缺血、缺氧,甚至退化,造成永久性麻木、無力、感覺異常,或是腿部肌力減弱,有些病人因此無法走路或站立。也可能發生肌肉萎縮:由於神經受損,肌肉的運動信號傳遞不完全,會導致肌肉長期無力或萎縮,尤其是足部或大腿肌肉更為嚴重。最嚴重的情況是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壓迫到脊髓尾端神經(馬尾神經),引起嚴重的大小便失禁、會陰麻木、腿部無力等問題。若沒有在24~48小時內進行緊急手術減壓,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甚至可能導致長期癱瘓。雖然當神經損傷已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治療的重點會從「完全康復」轉向「功能改善」和「防止進一步退化」,仍有一些方法可以嘗試:1. 介入性治療:即使有部分神經損傷,仍可考慮使用類固醇注射、硬膜外注射或經皮神經電燒術來減少神經發炎與疼痛,並幫助緩解症狀。這些方法可改善痛感、麻木,部分患者還可恢復部分活動能力。2. 物理治療與復健經過神經損傷後,核心肌群強化訓練與步態訓練依然能幫助部分患者恢復日常活動能力。功能性復健,如平衡訓練、走路訓練、伸展運動等,對於維持生活質量非常重要。3. 外科修復手術(延後的情況下)如果神經受損相當嚴重且影響生活品質,且存在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還是可以考慮進行手術修復,例如:脊椎減壓手術:去除突出的椎間盤或關閉椎管狹窄神經根釋放手術:減少神經壓迫,儘可能恢復神經功能若是馬尾症候群或椎間盤突出合併肌力持續退化,早期手術依然是最好的選擇,能減少持續損傷。4. 疼痛管理與生活品質調整疼痛管理:對於有持續疼痛的病人,可能會需要更積極的疼痛管理策略,使用慢性疼痛治療的方法,如藥物調整、神經阻斷療法、脊髓刺激器等。生活品質的調整,包括使用輔助器具、座椅或走路輔助工具,協助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保持自理能力。 椎間盤突出雖常引起神經壓迫與坐骨神經痛,但並非一發生就需要手術處理,透過正確診斷、階段式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症狀、恢復正常活動。相反地,若忽略症狀、拖延治療,可能讓原本可逆的神經壓迫變成不可逆的永久損傷。面對腰腿疼痛時,最好的方式不是忍耐或恐慌,而是盡早就醫、正確處理,讓自己盡快復原!
肉毒不只是除皺神器 中風後肢體痙攣也能靠它鬆一口氣
談到肉毒桿菌素,十個人有九個會聯想到除皺、小臉、明星御用美容針。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位「醫美界明星」早就偷偷跨足神經復健圈,應用在治療中風後的肢體痙攣上,表現可一點也不含糊! 五十歲的李太太不幸中風了,留下張力痙攣的後遺症,右腳踝嚴重痙攣內翻,隨時都保持在一個”扭到”的姿勢。即便穿戴輔具矯正,李太太因腳踝變形,走路還是會有劇痛,訓練起來非常可憐。內壢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楊凱傑為她安排注射肉毒桿菌素,不只痛感大減,走路也變得輕鬆許多,家人都表示她變得開朗,也更愛出門走走了! 中風後痙攣怎麼來的?中風造成大腦神經細胞受損、控制肌肉運動的神經訊號失衡。原本掌管放鬆訊號的神經開始罷工,結果某些肌肉不受控,想收縮就收縮,完全不聽指揮。常見的痙攣動作包括:●上肢:肩膀緊貼身體、手肘彎曲、手腕屈曲、拳頭緊握不放。●下肢:膝蓋僵直、腳踝持續下壓,導致走路時腳尖踢地、重心不穩。痙攣不僅使日常動作如穿衣、如廁變得困難,若長期未控制,還可能導致肌肉或肌腱攣縮、關節變形僵硬、持續性疼痛,嚴重阻礙後續復健。傳統治療有其極限對於中風後痙攣,傳統治療方式主要有:1. 口服肌肉鬆弛劑:口服藥效果擴及全身,健康與不健康的肌肉都受影響,常伴隨嗜睡、無力,且無法精準作用於目標肌群2. 物理治療:藉由熱敷、牽拉與擺位改善肢體張力,重點在預防關節攣縮。也可使用神經肌肉電刺激,促進肌力恢復、活化拮抗肌群,進一步抑制痙攣肌肉的過度收縮,並可緩解局部不適與疼痛。這些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不適,但對於已經「定型」的痙攣姿勢或動一下就痛的情況,效果可能不夠到位。肉毒桿菌素如何發揮作用?肉毒讓肌肉先「乖一點」。原理是:阻斷運動神經發送給肌肉的訊號,等於切斷了「亂發指令」的通道,讓那條過動肌稍微冷靜。臨床上,醫師會先進行評估,並透過超音波或肌電圖導引,精準注射至需要放鬆的目標肌群,確保藥效發揮在正確位置,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治療適用對象包括:●中風後明顯痙攣者。●需解決肌肉張力導致的疼痛、功能障礙。●接受物理治療卻因痙攣阻礙進展者。不過也不是誰都能打。太輕微的痙攣根本不需要動針,而痙攣太全面、太嚴重的情況,劑量會超過安全範圍,這時候就要靠多管齊下來搭配其他方法,這時可能需結合口服藥物。 肉毒桿菌素打一次就好? 醫師表示,肉毒桿菌毒素注射,三個月打一次,一次需要注射多個肌肉,例如,手臂可能需要打3-4個位置。 一般在注射後3~7天內開始見效,約2~3週達到高峰效果,療效可維持3~4個月,部分患者需每3-6個月重複注射。 這樣的效果並非一勞永逸,若不搭配復健訓練,肌力與控制不會自動恢復,一切又打回原形。因此建議同時安排物理或職能治療,以活化對側拮抗肌群、建立新的神經連結。 肉毒桿菌素只是敲門磚 注射肉毒只是開門的鑰匙,後面的復健才是重頭戲。因為只有當肌肉張力暫時下降後,物理治療才能進來做主動訓練,這樣的整合療法可以幫助: ●重建對側肌群的協調性。 ●找回動作的主導權。 ●從「被動鬆開」變成「主動控制」。 特別是在中風後「黃金期」——一般為半年至一年內,越早介入,成效越明顯。有些研究甚至認為慢性期仍有效,但需配合更有毅力的物理和職能治療。 可能的副作用:無力、疼痛與過敏 常見副作用包括: ●局部肌肉無力(若劑量過高)。 ●注射處疼痛。 ●罕見的過敏反應或抗體產生。 醫師通常會依據患者功能障礙程度、復健進展受限程度進行溝通建議,避免錯過改善的黃金期。 肉毒不是神藥 但可以改善生活 肉毒桿菌素在中風後痙攣治療上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在安全、有效與可調整之間的治療選項。它不應被視為單一神藥,而是復健整體策略中的重要一環。若能選對時機、以正確方式與復健訓練相結合,就能協助患者跨過身體限制,邁向生活自主。
過年大掃除後手痠、無力! 是肩膀?頸椎?還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一年一度的過年大掃除又到了!邱媽媽開始努力地擦窗、清掃、東西收納,事情好多!等到一切都完成了,正鬆一口氣,卻發現手部開始出現麻、痛、無力的現象,看了復健科醫師、做了肩部超音波檢查,說一切正常??又去看了骨科醫師、頸椎X光,也沒有問題,可是右手還是好酸
跳水意外造成的脊髓損傷
「嗶 嗶」泳池裡總是常常聽到救生員的吹哨音。玩水跳水正開心的大人小孩常常都覺得很掃興,或是假裝沒聽見。殊不知,這是救生員盡責地在幫大家維護玩水的安全。可能很多人在心裡嘀咕著,有這麼嚴重嗎?不過是從泳池邊跳下來而已,而且水又不深,挺安全的。然而,水不深就安全嗎? 近期新聞報導一高中游泳校隊選手在校內泳池進行跳水訓練時,頭部不慎撞擊泳池地板,導致外傷性頸椎骨折及高位脊髓損傷,目前仍因四肢癱瘓長期臥床,復健之路辛苦且漫長。 在台灣大部分的游泳池其實是禁止跳水的,因為不當的跳水可能導致自身或其他泳客受傷。其中特別以頭部朝下的跳水姿勢最為危險,可能造成如頸椎骨折、高位脊髓損傷等嚴重後果。而高位脊髓損傷的後續臨床症狀包含肢體感覺喪失、痙攣,重則四肢癱瘓、呼吸衰竭、大小便失禁等,甚至可能立即有生命危險。因此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跳水的潛在風險以及跳水安全的重要性,以免造成脊髓損傷的後果,後悔莫及。 【什麼是高位脊髓損傷?】 高位脊髓損傷是指脊髓在頸椎或上胸椎受到損傷的情況。脊髓是負責傳遞神經信號的通道,其受傷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肢體癱瘓:高位脊髓損傷可能造成部分或全身的肢體癱瘓,因而導致病患喪失自我照顧能力,嚴重者甚至需要終身臥床。 ●呼吸困難:如支配呼吸肌群的脊髓神經受損傷,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需要呼吸機輔助。 ●感覺喪失:患者受傷脊髓以下的部位,可能會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感覺,其包括觸覺、溫覺和疼痛覺。 ●其他合併症:高位脊髓損傷可能伴隨著一系列合併症,如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臥床導致的壓瘡等。 【跳水安全的重要性】 在造成青少年脊髓損傷的原因之中,最常見是交通事故,第二常見則是運動意外傷害。其中運動傷害以跳水佔絕大多數,因此可知跳水的安全宣導不容忽視。 在跳水過程中,遵守安全規則和採取意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 ●檢查場地:在跳水之前,需確保該池的水深符合安全標準,千萬不要跳入不清楚水深的地方。在國際游泳總會(FINA)設備規章中規範到,跳水側的游泳池水深最低限度為135公分,且其他區域的水深必須達到100公分以上。但此規範為游泳比賽規格,並非一般教學泳池的強制規範,因此於游泳池應遵守泳池中公告的規範,並避免跳水為宜。以台北市松山運動中心舉例,其25米泳池雖深度達135到160公分深,其使用規範仍有規定禁止跳水。而其50米泳池深度超過260公分,池邊有跳台提供給進階泳客練習跳水。 ●訓練和技巧:跳水實為高危險性之運動,若切入水面的姿勢不正確,其水面瞬間產生的衝擊力過強可能導致胸悶、器官破裂出血等等。因此建議學習正確的技巧和姿勢,以降低受傷的風險。以初階跳水而言,站在池邊準備時雙腳與肩同寬站穩,將雙手臂伸直並高舉到頭頂上,手掌交疊使手臂貼近耳側,膝蓋略彎曲保持彈性,身體慢慢向前傾,當重心往前移時伸直腿輕蹬,讓身體如彎月、指尖為入水點切入水中。 ●謹慎選擇跳水地點:避免在不熟悉或危險的地方跳水,例如不確定池底深度、水底有障礙物的地區。 ●應對跳水事故:如發生跳水事故,例如撞擊頭部或脊髓損傷的情況,應立即呼叫緊急救援並避免移動受傷者,以免加重損傷。 跳水是一項兼具刺激與娛樂性的活動,近期在網路上短影音盛行的「跳水挑戰」,這股潮流讓許多年輕人在危險地點進行跳水,導致嚴重的頸髓受傷甚至死亡事件。合併前文提及的游泳選手跳水意外,我們需要了解跳水潛在的風險,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的可能性。為了保障自身安全,我們應遵守上述的注意事項: 1.謹慎選擇跳水場地 2.確認泳池水位高度 3.學習正確的跳水姿勢。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跳水的安全知識及注意事項。特別是針對青少年,以免因意外受傷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江芝儀 醫師 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
喝酒小心樂極生悲!垂手垂足超惱人
四天連假剛結束,一位年輕人進診間告訴我,前天開始右腳踝及腳板外側開始麻木,測起來比較像周邊神經的問題。 他接著提到,之前開車可以直接腳踝左右轉動踩煞車跟油門,現在得要把整隻腳連同腳板抬起,左右平移才能夠踩踏。我試著在右膝蓋外緣腓骨頭後側輕敲,刺激腓神經處,果然引起右腳踝的外側刺麻。 我問他:「你最近有沒有喝酒?」他嚇了一跳,一副被窺見秘密的模樣,不好意思的問:「喝酒會這樣啊?」我說:「你喝酒喝太茫了!側睡壓太久,把腳的腓神經給壓傷了!」接著我要他腳跟著地走路,右腳做不到! 顯然腓神經的感覺跟運動功能都受損了! 他的情況還不算是最嚴重的,預計這樣的急性神經炎,6個星期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另外一個病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經常酒醉,兩個月前他喝完酒之後,更連續一動也不動睡了兩天48小時。起來之後左手完全癱瘓,左腳也沒辦法正常走路,看起來像是中風的模樣!他來復健科門診,詳盡的神經學檢查起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左側臂神經叢損傷影響手部功能,左側下肢腓神經損傷造成垂足,只能拖著腳板走路。因為爛醉如泥,兩天一直保持固定姿勢,造成長時間的神經壓迫,現在還在持續復健當中。 喝酒不只是傷心、傷荷包,而且也會「傷神經」!慢性酒精中毒造成腦部酒精性腦炎,提早失智退化,行走和自理功能受損~ 這樣不可逆性的中樞神經病變,是患者家庭最深切的痛。然而除此之外,三五好友遇到假期開趴,酒酣耳熱不知節制,爛醉如泥,睡醒之後發現突然手動不了、腳動不了!表淺的神經壓迫損傷,造成的急性神經炎,更常常讓人嚇壞了。 這種週邊的神經損傷,大部分還是屬於可逆性的神經失用(Neurapraxia):神經傳導功能障礙為暫時性的生理性阻斷,一般神經傳導功能於數日至數周內自行恢復。把握急性期,正確合宜的使用類固醇用藥,可以降低急性發炎的神經損傷,也不用擔心類固醇使用,引起所謂月亮臉及腎臟功能障礙等問題。 可逆性的神經失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所謂的蜜月麻痺(Honeymoon Palsy),蜜月夜先生擁著妻子,妻子頭就枕著先生張開的上臂甜蜜沈睡,一覺醒來發現先生的手腕翹不起來,手指伸不直了~「垂手」可得,卻是一點都不開心!進一步的神經學檢查可以發現,掌管手腕手指伸展的橈神經在上臂處被長時間壓迫,導致暫時性的神經損傷,一般應該6週內有機會完全復原。 然而更嚴重的,就是軸突斷裂(Axonotmesis),軸突在髓鞘內斷裂,神經鞘膜完整,遠端神經發生退行性改變,一般在3到6個月內神經可以恢復, 然而過程就更辛苦了。上述那位沈睡兩天,左側上下肢都不能動的患者,就是這樣的情況。等待神經復原的過程中,我們持續以電刺激協助沒有神經支配功能的肌肉,使其持續收縮,防止萎縮!但無法避免的,他的肩關節跟手還是出現明顯的腫脹疼痛,甚至關節僵硬,活動度受限~就是的所謂的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舊稱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復健之路因此辛苦許多! 要分辨神經損傷的程度,是比較輕度的神經失用,或者是比較重度的軸突斷裂,電生理檢測~包括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是一個好的診斷工具。同時也可以看出是否有進行性神經損傷或是神經已經在逐步修復當中!因為這一類病變大多是屬於週邊神經損傷,如果神經學檢查有出現神經恢復的跡象,通常都有機會可以完全恢復,只是時間長短不一。然而臨床上,極少數的神經斷裂(Neurotmesis)仍可發生,導致個案必須接受之後的神經縫合修補,甚至肌腱轉位(Tendon Transfer)手術。 在等待修復的過程當中,肌肉缺乏神經的供養,容易導致廢用性萎縮,甚至也會引起關節僵硬、自律神經障礙……等問題。患者一定要配合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及關節活動訓練,讓肌肉持續性被動收縮,並且防止關節的攣縮。復健科副木輔具的處方使用,如AFO(Ankle Foot Orthosis, 俗稱垂足板)可以協助患者維持較正常的步態,而不致於拖曳著腳,增加跌倒的風險。 慢慢又靠近年底了,越來越多的酒席、聚會、開趴…… 真的要提醒大家,喝酒要適量, 切莫樂極生悲!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毛琪瑛醫師 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實康復健科診所 資深顧問醫師 )
你在家裡怎麼「坐」?
1.日式霸氣盤腿坐 2.韓式追劇抱膝坐 3.中式貴妃斜坐臥 4.端正坐姿保健康 在家時,你是在上班、追劇、還是滑手機兼放空或社交呢?在宅活動時,你又是怎麼「坐」的呢? 其實「坐」姿是可以預測未來的唷!誠實地選擇以下在家的「坐」姿,然後看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吧! 1.日式霸氣盤腿坐 時代劇中日本武將霸氣地席地而坐感覺相當威武。但其實膝蓋過度彎曲,會導致股四頭肌(大腿前側的肌肉)過分繃緊,進而造成髕骨-股骨的壓力增加,容易造成髕骨-股骨症候群。要是站起來的瞬間,膝蓋一陣疼痛,動彈不得,丟了武將的臉,那真是尷尬極了。此外這種坐姿,也容易壓迫走在腓骨頭旁邊的腓神經,造成腳麻甚至垂足(腳板無法往上勾起來)的情形。 另外武將大名坐的時候,常常是在對下屬訓話,所以身體重心會稍微往前,比較不會壓到尾椎。但是慵懶的我們在家盤腿坐,大多是在看電視殺時間。由於腰椎無力,通常會微靠後側的沙發,導致重心有些往後,以至於體重加壓在尾骨處,時間久了,甚至會造成尾椎附近的疼痛。 2.韓式追劇抱膝坐 追劇的時候,入迷地看著潤娥和李俊昊談戀愛,整個人抱著膝蓋,上身彎成C型,真是恨不得進到電視或手機裡了! 然而這個姿勢除了上述1說的膝蓋過度彎曲之外,還有腰椎過度彎曲往前導致腰部椎間盤壓力急增及可能的頸椎壓力過大的問題。 當腰部和髖關節呈現80度夾角時,就會多增加腰椎壓力90%(和站姿相比)。長時間的壓力增加會導致椎間盤突出或骨刺的產生,進而造成腰痠背痛的問題。要是突出的椎間盤或是骨刺壓到神經還會造成坐骨神經痛、腳麻無力的情形。 另外由於胸腰椎往前彎曲成為C型,此時為了要能夠看到電視或手機,頸部可能會往上抬起,而突然轉折的角度,會造成頸椎變成另一個壓力點。因此除了腰痠背痛的缺點之外還有肩頸痠痛的缺點。 這種坐姿,除了追劇之外,習慣坐在客廳地板上搭著查茶几吃飯看電視的人也很容易發生這些不舒服。 3.中式貴妃斜坐臥 那麼像貴妃一樣的坐法,整個胸腰椎都有支撐總沒有問題了吧? 的確如果腰椎往後斜躺,和髖關節夾角大約110度的話,跟站姿相比,腰椎的壓力大概只增加5%,和前面兩種坐姿相比,的確是壓力小多了。 不過貴妃坐著只有吃荔枝和聊天而已,但現代人在家裡這樣坐的時候多半都是配著手機或電視。由於整個人後躺又想要往前看電視,會造成頸部前側肌肉過度出力,使斜角肌、胸鎖乳突肌過度緊繃,除了肌肉痠痛之外,還可能壓迫肌肉下方的神經,導致上肢痠麻的情形。 那麼貴妃躺110度配上用手拿手機呢?如果手機拿得比較低,那麼前側的頸部肌肉一樣要出力往下彎曲,會和配上看電視一樣的問題,而且頸椎可能會彎更多,導致頸椎壓力比看電視還大。 如果手機真有辦法拿到和眼睛同高呢?那麼脊椎也許壓力就比較小。但是時間久的話,一直拿著手機的上肢會容易發生肩膀棘上肌腱炎(肩膀痛)、網球肘(手肘痛)或是腕隧道症候群(手麻脹)的狀況。 4.端正坐姿保健康 恭喜!辛苦工作的腰椎以及膝蓋都有獲得良好的保護,可以延長他們的使用壽命!但是當然久坐還是不行喔!40分鐘到一個小時就起來活動一下筋骨吧! 坐的時候,如果是看手機平板或是電視的話,腳踝、膝蓋都彎曲成90度,腳板要能夠平放在地板上。如果個子比較嬌小,沒有辦法平放地上,就要墊一個低一點的小腳凳。腰部輕鬆的靠在椅背上,至於腰部和髖關節的角度,可以考慮維持在90到100左右。雖然這樣坐的話腰椎壓力跟站姿相比,大概會增加15%到40%,但由於還要兼顧頸椎的壓力,大概是一個比較可以接受的平均值。 站立時,腰椎為百分之百的壓力的話,坐姿時,下背及大腿角度夾角為110度,腰椎壓力約為105%,夾角為100度時,腰椎壓力約為115%,夾角90度時,壓力約為140%,夾角為80度時,壓力約為190%。 另外要注意千萬不要放一個很澎的靠墊,以至於變成超級斜躺然後薦髂關節又沒有支撐的姿勢唷!這樣反而又造成薦髂關節或尾椎骨的壓力。 而看手機平板的位置,也盡量是坐在餐桌或書桌前,用手機架架到和眼睛同高,這樣雙手可以休息,頸椎也不會壓力過大。畢竟頭部前傾的彎曲角度每增加 15度,頸椎壓力就增加 7 公斤,這樣會導致肩頸痠痛及頸椎退化。 至於在客廳坐的時候,如果是呈現110度夾角這個坐姿,然後家人彼此互相輕鬆的聊天當然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另外如果家人間,身材差距太大,其實也可以把家裡的沙發撤掉,每人使用一張適合自己的椅子。就如同每個人腳的大小都不一樣,因此也不會去共用鞋子是一樣的道理。 臨床上常常有女生,因為個子比較嬌小,在家裡怎麼坐都不舒服。因為家裡的椅子桌子都是配合身材比較高大的男性家人購置,所以一直委屈自己,用前面三種不健康的方式坐著,長久下來,膝蓋跟腰都提早出問題。 所以愛惜自己也尊重家人,大家可以考慮在家裡面配合自己的身材,各自購買喜歡的椅子,這樣才能坐得安穩,坐得健康。 看完不同坐姿導致的未來命運,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坐出健康來!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陳怡嘉醫師 宇泰復健科診所 )
從鋼鐵傘兵秦良丰看「脊髓損傷的復健之路」
今年9月秦良丰在所有國人的眼前,高位脊髓損傷6年後,無人扶持、不用拐杖下獨立下樓梯,再創個人生命的奇蹟!他於2018年5月漢光演習時,因跳傘發生意外,從將近130層樓高的高空墜落,在經過現場待命的醫護團隊及時搶救後,奇蹟生還,後續由當時的三軍總醫院蔡建松院長(現任軍醫局局長),招集了各科跨團隊的醫療人員,包含神經外科、胸腔科、復健科、中醫科等相關科別團隊,把握住最寶貴的復健治療黃金期,讓這位中心型高位脊髓損傷的國軍弟兄得到最妥善的醫療照顧。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擁有驚人的毅力特質與溫暖的家人支持,在這許多條件配合之下,讓復健得以發揮最大成效。 入住三總加護病房後,秦良丰立即開始接受了高強度的床邊復健治療,配合高壓氧及中醫針灸的治療,加速恢復已受損的中樞神經功能,並積極強化相關肌肉群的力量,接著順利脫離呼吸器,進而移除氣切管,達到自主呼吸的能力。當年8月從加護病房轉一般病房,並邁入更全面的復健治療。而在這段期間,除了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強化肌力與肢體協調的訓練外,當遇到復健的瓶頸期,也藉由精準的肌肉電刺激導引技術,針對了局部的上肢及下肢特定的高張力肌肉群,注射肉毒桿菌素,順利地改善了中樞神經損傷最常發生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之併發症,有效率地抑制過強的張力,獲得較好的自我動作控制能力,增進後續復健的效果。 下肢部份由初期最基本的傾斜床、站立架的復健,接著使用助步車等,進而加入移動式的訓練。在2019年3月病況穩定後,自三軍總醫院轉至國軍高雄總醫院之前,他的下肢功能已經恢復到在助步車輔助下,可以步行約100公尺。另外,上肢功能則恢復到能將肩關節抬高至超過30度,並開始使用叉子進食以及握筆寫字。 而在國軍高雄總醫院2個月的高強度復健治療下,於受傷後周年感恩活動中,原本功能損傷十分嚴重的雙側上下肌力,已逐漸進步,達到將近4分(滿分5分),並突破瓶頸,不再需要看護協助,能夠自行使用助步車練習走路,且可以使用自己的雙側上肢,維持站立2分鐘以上。今年邁入了受傷後的第六年,目前已能在旁人適時協助下,克服協調障礙,在平地步行數十公尺,練習上下樓梯的動作。這對於一位中心型高位脊髓損傷的患者來說,的確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任務。 根據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統計,目前全台灣總計大約有6,5000名脊髓損傷者,其中超過半數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年齡層落在16至30歲間,其中以交通事故、高處跌落等意外事件受傷佔最多數,而每年亦以約1000多名患者的數量持續增加。當意外事件發生後,患者除了受傷之外,往往會遭遇到喪失工作、生活自理能力,成為家屬及社會照護的沉重負擔的打擊,因此病友及家屬需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接受已受傷的事實,才能全力面對後續復健的挑戰。 國內外的神經科學家目前仍持續研究治療中樞神經受損後的最有效治療方式,其中神經調節是主要的治療方針,這是一種生物工程方法,藉由脊髓刺激、腦刺激和腦部機械介面等,再利用藥物製劑、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或是復健物理醫學的電刺激(如硬脊膜外電刺激、周邊神經電刺激、功能性電刺激)或磁刺激(如重複性經顱磁刺激)等方式,來調節神經元活動。神經調節已成功應用於多種神經系統疾病,而用於脊髓損傷的神經調節技術,目的在重新刺激活化受損處以下的脊髓內在運動迴路,以恢復基本運動功能。 脊髓損傷患者無論是否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在治療期間仍需立即展開積極的復健療程。急性和亞急性期的復健重點在於預防之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住院急性期應加強被動運動,解決攣縮、肌肉萎縮及疼痛等問題。對於保護關節結構和保持最佳的肌肉張力非常重要,除了採用踝足裝具、膝踝足裝具等輔具做適當的擺位,亦可利用枕頭協助關節於休息時做暫時性的擺位。 在步入慢性復健期間,除了在生活及心理的各個層面,生理也持續受到影響,可能發生呼吸、心血管、泌尿和腸胃道等系統的併發症,以及肢體痙攣、疼痛、皮膚壓瘡、骨質疏鬆和骨折等狀況,同時可能需要面對的是張力以及疼痛的出現,除了口服藥物治療外,局部的肉毒桿菌注射治療可有效的改善局部肢體張力過強的狀況,再搭配輔具使用,如助行器、拐杖等,對於提供長期階段性行走訓練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目前國外已開發出混合步行訓練裝置,可透過在矯正器上添加功能性電刺激,改善步行的姿態與功能。而機器人訓練則是另一種新穎的復健方式,並且日益發展。國外醫學報導顯示,在四個星期的復健期間,機器人的輔助訓練,可使患者上肢功能獲得改善。另外,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亦可改善患者日後行走的功能。 除了醫療單位之外,台灣目前亦有很多相關的政府及民間的社會福利機構,能提供病友所需的社會資源,做後續照顧的諮詢與服務。雖然傷害已造成,需嘗試慢慢接受事實,再配合醫院治療復健,可更進一步可透過復健及輔具來讓脊髓損傷病友改善或維持現有功能,讓大部分的不可逆之神經損傷所造成的影響減至最低。因此,所有的復健和其他治療方法的最終目標,乃是改善功能、減少繼發性疾病的發生率,提升患者的功能獨立性,突破心理、生理功能、和社會經濟的障礙而減少負面影響,以提高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 事前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的慢性繼發性併發症,對於改善這些併發症、提高存活率、社區參與度和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脊髓損傷是可以預防的,也並不影響壽命的長短,更不至於阻礙良好的生活品質與社會貢獻。只要適時且適當地移除環境中的障礙,可協助脊髓損傷患者重新獲得獨立生活的機會,順利進入學校、職場或社會。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三軍總醫院 復健醫學部 張正強醫師 )
漸凍人失能, 復健可以幫忙?!
報載美國女星珊卓.布拉克男友布萊克.藍道,最近與漸凍症抗戰三年後,仍然不幸辭世,,令人感傷。知名的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也是漸凍症患者,在2018年時去世,當時76歲 。 漸凍症是世界五大絕症之一,目前無法治癒。廣義的漸凍症,其實是包含一群不同診斷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只是目前大家習慣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當作漸凍症代表。漸凍症從發病算起,一般餘命約3到5年,由此來看,霍金博士的壽命算是一個特例。目前平均全世界每 90分鐘就有人被診斷出漸凍症和因此而死亡,90%的病例沒有家族史,發病年齡通常在 40 至 70 歲之間,至 2040 年全球漸凍症患者人數預計增加 69%。在台灣平均每 3 天就新增 1 位漸凍症患者,俗稱漸凍人,即每年新增患者人數大約有460名,這個疾病不只是病人本身的悲劇,對於每一位漸凍人家庭來說更是絕望的打擊。 漸凍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ALS)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元疾病 ,從發病開始,就會發生漸進性肌萎縮,而且廣泛地影響到全身肌肉,最後連呼吸肌肉以及吞嚥肌肉等都受到影響 ,以至於維持生命都有問題 。家族遺傳性ALS患者的發病年紀大多較早,偶發性ALS的病因仍不明確,重金屬中毒、病毒感染、腫瘤、自體免疫、輻射及雷擊都被懷疑是危險因子。 疾病在進展過程會面臨逐漸失能的困境 ,面對這無法根治的疾病時,全方位的復健規劃變得十分重要。復健醫療的介入以功能為出發點,包含功能損失評估、恢復訓練、代償措施、輔具應用、甚至到無障礙環境等。 以下是復健治療規劃的幾個大方向介紹: • 物理治療和運動治療:物理治療師設計特定的運動和肌肉強化計劃,以維持肌肉功能和關節靈活性。這有助於延緩肌肉無力的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 職能治療 : 一旦出現職能表現(日常活動、工作或生產性活動、休閒或娛樂)操作之功能障礙時,職能治療師可以提供相對應的訓練及輔具製作內容。 • 語言治療:由於運動神經元疾病可能導致說話和吞嚥困難,語言治療師可以協助患者找到改進說話和吞嚥的方法,包括使用溝通輔具。 • 呼吸肌肉訓練:特定的呼吸肌肉訓練可以幫助患者在呼吸方面更有效地工作,延緩呼吸困難的出現。 • 輔助性設備:輔助性設備如輪椅、行動具和電動床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便利性和獨立性。 • 心理支持:面對慢性疾病的挑戰,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心理治療師可以幫助患者處理情感和心理健康問題,並提供支持。 • 營養諮詢:由於吞嚥困難和肌肉萎縮,營養諮詢師可以建議患者應該如何維持適當的營養,以減輕體重損失和保持身體健康。 漸凍人的復健是一個持續且多學科團隊合作的過程,團隊包括醫師及上述專業人員。復健的目標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症狀,延緩疾病進展,並提供綜合的支持,以應對這些失能問題。因此,需要患者與其醫療團隊合作,制定個別化的復健計劃,以滿足其特定的需求和目標。 四十出頭的王小姐, 幾年前被診斷為漸凍症,接著就在醫學中心持續追蹤、藥物治療與運動訓練。後因病程漸進惡化, 走路不穩定,也使用了支架與拐杖。她擔心一旦功能退化到需要使用輪椅,將導致其社區行動、上下班、還有社交生活等,都要被迫改變。雖然知道自己的疾病有不可逆性,仍在醫師評估建議後開始接受復健治療合併水中運動訓練。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 ,王小姐恢復部份體力並維持了走路穩定狀態,也暫時不用輪椅輔助了。 水中運動訓練(water-based exercise training)主要是利用浮力、阻力、水壓及溫度等特性,訓練到平常少用的肌肉群,同時可避免已經受損的運動神經元疲勞,在國外經常用在運動功能受損的訓練及心肺功能訓練, 只要能注意安全性,一般的溫水泳池也能當成訓練場所。 對這類病人,如合併其他復健治療並行應有助益,當然其切入點也有適當的階段。 近幾年醫藥界在漸凍人藥物研發上已有些進展, 在美國有數種特效藥經FDA批准上市 ; 目前使用時間用較長的特效藥-銳力得(Rilutek),臨床上可以增加存活時間,但效果也是有限,通常可以讓病人多活幾個月,功能上則沒有明顯助益;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