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慢養肌力?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4種運動對抗肌少症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的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 想到才運動 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三三.六%。從年齡層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例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三十歲至六十五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 2、運動強度低 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五十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三六.一%)。 3、運動偏食 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五五.二%),其次是慢跑(二一.六%),排名第三的是爬山(一三.二%);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 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 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 有人說,自己運動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生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 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 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 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 運動那麼多,哪一種真能對抗肌少症?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中老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 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在運動前,請先測試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再決定適當的運動強度。若無法通過測試,則練習測試版的動作一個月,打好基礎後,才進入下一階段的初階與進階練習。 原文刊登於:元氣網
為什麼寶寶這隻手很少動?認識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
正常發展的嬰兒,透過上肢感知世界,約每 1000 名新生兒中就會有 1至2 位出現有臂神神經叢損傷,單邊手臂無力、活動力少,嚴重可能影響孩子發展遲緩,提醒家長留意。 在門診有時偶爾會遇到憂心忡忡的家長問到:「為什麼小寶在哭鬧時右手臂都不太活動?」「小兒科醫師說小寶有臂神經叢損傷,為什麼會發生?會不會痊癒?」根據統計,約每 1000 名新生兒中,會有 1至2 位寶寶出現有臂神經叢損傷問題,單邊手臂無力、活動力少,嚴重可能影響孩子發展遲緩,家長必須有相當警覺。 什麼是臂神經叢損傷? 臂神經叢位於頸部到腋下之間,是由第五節頸椎到第一節胸椎神經組成,負責控制從肩膀到手指的肌肉活動和感覺系統。臂神經叢損傷可以依受傷部位分成: 上臂型(又稱 Erb' s palsy):主要影響第五、六頸椎神經根,造成肩膀無法外展和外旋,受傷側的手臂呈現內收、內轉,手肘伸直,手腕彎曲,像侍者要小費的姿勢。下臂型(又稱 Klumpke' s palsy): 主要影響第八頸椎及第一胸椎神經根,手指成鷹爪狀無法握物。全臂型:影響全部的臂神經,整個上肢無法活動,呈現懸吊軟癱的姿勢。 正常發展的嬰兒, 透過上肢,包括手部的動作、感知及觸摸,來探索這個世界。而上肢在協助爬行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才足以誘發正常動作的發展 ,讓孩子感知這個世界。 嚴重的臂神經叢損傷,上肢動作恢復延緩,包括孩子的動作發展甚至連認知發展都可能會受影響,而產生遲緩的現象。 這絕對不是家長所樂見的,因而必須有相當警覺。 上臂型手臂呈現內收、內轉,手肘伸直,手腕彎曲,像侍者要小費的姿勢;下臂型的手指成鷹爪狀無法握物。圖片提供|楊佩瑜 臂神經叢損傷發生原因? 臂神經叢損傷相關的危險因子包括:肩難產、胎位不正(臀位產)、胎兒過大、母親有妊娠糖尿病、胎頭骨盆不對稱、母親過度肥胖、初產婦…等。因為這些原因讓胎兒在經過產道時受到較多的拉扯力量,而造成臂神經叢受傷,甚至有時會合併有鎖骨或肱骨骨折的現象。 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的診斷,先從病史的了解開始,確定是否有相關的危險因子。最重要的還是臨床觀察和身體檢查,新生兒若有單側的手臂較不活動或呈現癱軟姿勢時,就應該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醫師會藉由神經理學檢查,來確定診斷並判斷神經損傷的情形。不同部位的神經損傷,會有不同的特定姿勢,例如上臂型損傷,肩膀會呈現內收、內旋,手肘伸直,手指彎曲的姿勢。 除了神經理學檢查,在必要時,也會安排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來確定神經損傷程度,做為是否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參考。 此外,有些狀況也會造成單側手臂活動力下降,必須加以鑑別診斷,例如鎖骨骨折、肱骨骨折,可藉由觸摸鎖骨、肱骨,或 X 光檢查來排除。 臂神經叢損傷的治療 大部分的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是不完全性的,根據統計約90%的不完全性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個案,會達到完全的功能恢復。 時間是神經恢復的最重要因素,在判斷預後時,如果越早有出現恢復的跡象,往往預後越好,也越有機會能達到完全的功能恢復。早期且持續的復健治療,也是避免併發症及達到良好的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 不過仍有大約10%的個案,無法以保守療法治癒,須尋求外科手術治療。一般而言,若三到六個月仍沒有明顯的神經功能恢復,應安排進一步檢查,例如: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並轉介至神經外科做進一步治療。 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因為肌肉無力,關節不活動,容易造成關節的攣縮變形。根據文獻報告,關節僵硬的狀況,在出生後三周就可能出現。因此早期的復健治療十分重要,家長的參與及持續的在家治療也很重要。 治療的目標主要是避免關節孿縮變形,強化恢復中的肌肉力量,改善對患測肢體的感官知覺,達到正常的動作發展。 五種復健治療,幫助新生兒改善肢體發展 被動關節活動:幫患側肩關節做被動的外展、屈曲、外旋的動作,肘關節做屈曲、旋前、旋後的動作,及手腕、手指彎曲、伸直的關節活動,目的是避免關節孿縮。增加對患側上肢的感知:在局部施以輕觸、震動、拍打或輕刷等感覺刺激,增加對肢體的感知。肌肉電刺激:可以防止肌肉萎縮、誘發肌力、增加感覺認知。鼓勵兩手並用的活動:例如協助患側手,用兩手一起來抱奶瓶。也可利用側躺的擺位,讓健側手在下面,限制其活動,用玩具誘發患側手的活動。誘發動作發展:達到正常的發展里程碑。 大部分的不完全性臂神經叢損傷的預後都不錯,只要早期介入,配合密集的復健治療,大都能達到很好的運動功能恢復。倘若在經過三到六個月的保守療法,仍沒有顯著的神經恢復,就應該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醫生楊佩瑜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
腰背酸痛自我檢測 總是「腳麻」不舒服? 2步驟檢測是不是坐骨神經痛
https://www.youtube.com/embed/-7Hghg8W2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