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代表團參加韓日台神經復健醫學會年會
來自全台各地的神經復健醫學專家所組成的台灣代表團,在陳適卿理事長的帶領下,包含四位講者及兩位座長,於2023年3月25日至26日在韓國首爾,代表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及台灣復健醫學會參與韓日台神經復健醫學會年會,並發表演講,與國外專家學者分享台灣在關於輔助機器人、大數據資料庫分析、非侵入式腦部刺激以及急性後期照護等神經復健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及發展,獲得在場所有與會人員的高度讚賞。幾位講者與座長,與各國之代表多有互動,交換學術經驗,並建立國際合作關係,成果斐然。下一次之台日韓神經復健醫學會將於2024年3月2日至3日在日本佐賀舉行,屆時歡迎更多台灣同好參加,共襄盛舉。 以下為四位台灣代表團講者之主題: 大會主題:Assistive Robot in Neurorehabilitation(神經復健之機器人輔助) 講題: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ovel exoskeleton rehabilitation robot: the Mirror Hand (新穎上肢外骨骼之開發:鏡像手) 講者:林口長庚復健部裴育晟部長 大會主題:Big Data in Neurorehabilitation(神經復健之大數據分析) 講題:Diet and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data from the Nurses' Health Study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飲食與主觀認知能力下降——來自護理師健康研究和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的數據) 講者: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葉天忻醫師 大會主題:Update of Neuromodulation(神經調控之新發展) 講題:Acoustic wave brain stimulation(聲波腦刺激) 講者:臺大醫院復健部蕭名彥醫師 大會主題:Development of Clinical
講手機十分鐘後小指無名指麻又痛?當心「手機肘」上身
小美是一位房屋仲介,這天她來到我的診間:「李醫師,我右手小指跟無名指三不五時都會麻,很不舒服,特別是晚上還會麻醒!請你幫我看看吧!」 「有沒有注意到做什麼動作會麻起來呢?例如轉脖子?或是做家事的時候呢?」 小美:「我想想…有哦!最近接某一位客戶的電話,比較龜毛的那種,都講很久的手機,講完後都會麻起來耶!」 我幫小美詳細做了神經及理學檢查,頸椎神經並沒有明顯的壓迫症狀,倒是發現手肘內側凹陷處敲擊會引發手麻,我也操作軟組織超音波,讓她看到了自己手肘處腫脹的尺神經。 「妳的問題是手肘處尺神經受到壓迫,也叫做肘隧道症候群,另外有個一般民眾熟悉的名稱叫做『手機肘』, 還好妳並沒有手無力和肌肉萎縮的情況,應該積極復健就可以改善。我們來討論一下治療的方案吧!」 除了講手機,「手機肘」也常見於職場中 長時間彎曲手肘講手機的朋友,偶爾會有小指、無名指麻痛的情形,往往是因為尺神經受到壓迫所導致,因為手肘長時間彎曲,會把手臂的尺神經過度拉伸,時間一長,容易造成尺神經壓迫與循環變差,進而導致小指、無名指、手掌前臂麻痛,也叫做肘隧道症候群,這種病好發於長時間手持講手機者,所以又叫做手機肘。尺神經壓迫久了還會導致手指肌肉萎縮、無力呢! 雖然藍芽耳機風行,直接用手持講手機的人變少了,但工作中需要搬抬重物(物流業、零售業)、常使用手腕(如水電、裝潢業),甚至趴著睡午覺壓久了,也都可能增加尺神經壓迫的風險,甚至晚上睡覺時壓迫久了還會麻醒呢! 什麼是手機肘?導致原因為何? 手機肘(尺神經症候群)是指尺神經在通過手肘處被壓迫,這會引起疼痛,刺痛,麻木或痠痛。臨床上常可見無名指一半與小指、前臂的範圍感覺麻木及刺痛,手指的笨拙感(如圖一粉紅色區域),以及人們常常發現半夜睡覺時、手肘過度彎曲、重複彎曲或工作後有更糟的刺痛感。然而,如果上述症狀合併手指無力變形(爪狀手)、小鱼際肌肉萎縮(如圖二),將是更大的警訊! 圖一、肘隧道症候群會有小指、內側無名指與內側手掌麻痛 圖二、肘隧道症候群會有小魚際肌萎縮與爪狀手症候 雖然尺神經症候群的原因很多,但通常是由於生活、運動或是工作上過度使用、彎曲或壓迫手肘,使尺神經受到過大的壓力與拉伸,進而導致神經腫脹和發炎,甚至阻礙血液流動。一般來說,尺神經壓迫的位置最多是在手肘內側的肘隧道,此外在三頭肌、肱骨内上髁或尺側屈腕肌也有可能是壓迫點。 小指跟無名指麻一定是手機肘嗎?有其他可能性嗎? 另一個常造成小指跟無名指麻的原因是「頸椎神經壓迫」,如果常有肩頸、脖子痠痛,甚至轉動脖子、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時會有觸電感麻痛到手部就會懷疑是頸椎的問題,有時候頸椎問題跟手機肘還會一起出現,造成雙重壓迫,讓手麻更加嚴重!一般如果要進一步鑑別診斷可以安排頸部X光與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 預防手機肘的方法 減少長時間的手肘彎曲,講手機每五分鐘可以換手一次,常講手機的朋友可以改用藍芽耳機。減少手肘的壓迫,趴睡時使用午睡枕,文書工作減少把手肘靠在桌上。多休息或使用護肘,將手肘活動度稍加管控,減少因反覆彎曲造成的尺神經壓迫。平時可以做五步驟尺神經滑動運動(圖三),改善尺神經的壓迫:首先將手向側面平伸(1),接著屈曲手肘(2)後,把手腕旋前,手指尖比向耳朵位置(3),接下來手腕背曲下,將手腕旋後,再將手腕背屈(4),手肘伸直(5),如圖所示每個動作停5秒,重複5次。 圖三、尺神經滑動運動 肘隧道症候群麻痛難耐 得靠多元治療+復健 初期保守治療包含上述肘部活動習慣的改善、伸展、適當休息,會痛醒的病人在睡覺時使用手肘副木固定(圖四),以減少疼痛發生,另外在藥物使用上,可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與維生素B群,若無效則可再考慮使用超音波導引局部類固醇注射止痛,新式治療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血小板濃縮液注射做神經解套術,或體外震波也都有不錯的療效。 圖四、肘隧道症候群副木 如果以上保守治療皆無效,尤其肌肉持續無力萎縮,經肌電圖檢查確認有明顯的進行性神經損傷,則可進一步考慮開刀接受肘隧道放鬆術(cubital tunnel release),術後搭配復健才能有良好的恢復。 (圖片提供:李炎諭醫師)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李炎諭醫師: 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 )
如何面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保護與訓練要取得平衡
黃先生來看診, 主訴是最近經常跌倒 ;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雙側下肢萎縮;曾用過長腿支架,因為笨重就拋棄不用;多年以來,偶爾使用拐杖日子,也就這樣照過;評估之後很明顯是「後小兒麻痺症候群」, 建議他使用長腿支架以及輪椅代步。 他苦笑著說,其實這些建議他早就聽過 ,是想來問一下有沒有方法可以延長不要使用輪椅的時間 ;「你知道坐在輪椅上的高度,跟人講話交談,總是矮人一截的那種心裡感覺嗎?」 後來建議之下,利用全身水療訓練,增強他的體適能,他則接受使用低重量的長腿支架, 把輪椅的考量放到以後再討論。 小兒麻痺是一種病毒感染, 學名是「急性脊髓灰白質症」(poliomyelitis) 會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 , 原本在西元2000年之後,WHO 便陸陸續續宣布世界各區或各國脊髓灰白質炎根除 ;然而在2022年又發現有零星個案的出現, 看起來尚未落幕。 部份患者感染後會出現永久性的運動功能受損,,影響其行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之功能 , 統稱為小兒麻痺後遺症。上述患者在成年後大約經過20到30年以後,會出現一些新的症狀 ;常見的有容易疲勞以及漸進性肌肉衰弱 ;醫學界也注意到這個現象,並將之定義為「後小兒麻痺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 除了經常疲勞以及運動障礙是顯著特徵,其他像是睡眠中斷、耐力下降、神經心理缺陷、感覺症狀和慢性疼痛,都是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的重要因素。 保護與訓練的平衡 #保護 - 輔助器具以及支架 肌力喪失情形總會面臨醫療科技無法逆轉的時候, 這時候應該要接受代償功能的使用; 包含輔助器具以及支架,來維持和增進生活的品質 。 在這方面的重點,想法上是希望維持並延長患者可以直立跟行走的能力; 所以考量點像是用小範圍的支架取代外顯的支架; 使用輕量或者是小型一點的輔具,來取代大型的輔具。舉例而言,筆者曾經使用矯正鞋、短腿支架或者膝護具等,取代長腿支架給患者使用, 並且滿足了病患的需求。這樣的好處是穿戴方便、並且在衣物覆蓋之下,外觀不太容易看出來 ;不過這樣的方法,並不是每一位病患都適用;還是必須經過個別評估才可以。支架的使用舉例如下: 圖1 是標準的小兒麻痺患者常用的長腿支架,設計上跨越雙關節(膝、踝)三段肢體(大腿、 小腿跟足部);優點是提供足夠的支撐力 ,缺點稍笨重、並且穿脫不方便。 圖2 進階長腿支架 提供客製化、量身訂做, 使用輕量材質,可以改善上述之缺點。 圖3 膝關節支撐架-膝後彎支架 舉例而言 ,因大腿無力造成的膝後彎 ,是常見小兒麻痺下肢變形之一 ;如果該患肢仍保有部分肌力氣,那麼使用此類型之膝關節支撐架,或可取代長腿支架 。 圖4 足踝副木
椎間盤突出「從下背痛到腳麻」 不一定要手術治療
李媽媽最近發現走路走久了,腰會不舒服,繼續走下去,連小腿都會麻,於是去看骨科醫師,照了腰部X光,認為她可能有椎間盤突出;轉診至大醫院做核磁共振,結果顯示她的腰椎椎間盤確實有突出。 醫生問李媽媽要不要開刀?她非常煩惱,聽說開刀很危險,不開刀將來有可能腳部萎縮,到底該怎麼決定呢? 其實,一般民眾發生下背痛連接到腳痛,最常聯想到的是坐骨神經痛和椎間盤突出,以下將分別說明。 什麼是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是人體最大的一條神經,走向相當長,從椎管裡面穿過脊椎間隙走出來,穿過脊椎間隙的時候,可能會被突出的椎間盤或太大的骨刺壓迫;接下來,走到骨盆穿過髖關節和臀部肌肉的間隙到大腿後側,這一段路途中,可能會被梨狀肌、臀大肌壓迫;走到大腿後面的時候,有可能會被股二頭肌和大腿內收肌壓迫;如果繼續往下走到小腿外側,可能會被腓骨頭和腓骨肌之間的間隙壓迫。 當坐骨神經受到這些壓迫時,產生的症狀相當類似,病人都會有「一路麻到腳」的感受,可以廣泛地稱為坐骨神經痛。 X光照到腰椎有骨刺 骨刺是骨頭長期受力而增生的地方,如同皮膚常用到的地方會長出皺紋一樣,骨頭常受力的地方也會長出骨刺,幾乎每個人都會有骨刺,也就是慢性使用的痕跡,所以聽到醫生說你有骨刺,先不用太擔心,骨刺可以告訴我們,平常我們使用身體的方式。 一般而言,如果骨刺沒有引起發炎,也沒有過度增生導致壓迫周遭的構造,通常是不會疼痛的。腰椎的骨刺如果沒有長在神經附近,當然就不會壓迫到神經。 核磁共振照到椎間盤有突出 人類的脊椎由31節脊椎骨構成,兩節脊椎骨中間的緩衝軟組織層稱為椎間盤。當醫師提到「椎間盤突出」時,我們通常要關心3個重點: 是哪一層椎間盤突出?每一層椎間盤突出壓到的神經不同,分別會麻在不同的位置, 影像上突出的椎間盤和臨床上麻痛的位置,是否有相符合?突出的位置會不會壓迫到神經?以橫切面而言,椎間盤的突出分成中央型、左側型、右側型、遠外側型,只有左側型和右側型會壓迫到神經根。突出的情形嚴不嚴重?椎間盤突出的嚴重度,臨床上分為4級,第1級的椎間盤突出通常不會壓迫到神經,第2級和第3級比較有可能,而第4級的椎間盤突出剛發生的時候非常痛,但是因為椎間盤已經解離掉出來了,反而比較快被完全吸收掉,只要能使用止痛藥撐過急性期,不一定需要開刀。 椎間盤突出可能有2種原因: 外力造成:通常是跌倒受傷或搬重物造成的突發性劇痛,椎間盤可能會破裂掉出。退化造成:保護椎間盤的環狀韌帶逐漸老化、軟化,導致椎間盤向外膨出。 醫學研究顯示,沒有下背痛的65歲老人,如果做腰部健康檢查,1/3都有椎間盤突出,可見椎間盤突出不一定會造成背痛,也不一定會壓迫坐骨神經。如果您或親朋好友得知有椎間盤突出,千萬不要恐慌,可以先分析是否只是退化型的輕度突出而已。 椎間盤突出和坐骨神經痛,需要開刀治療嗎? 首先要確定症狀是不是因為椎間盤突出所引起,患者可以簡單的自我檢測: 如果上下床、腰部前彎後仰時,會有劇烈的電痛感,一路傳到單側小腿,就可能是椎間盤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反過來說,如果腰部活動不會引起電痛感,而是在臀部附近很酸、硬,需要常常捶打,就可能是臀肌緊縮造成的坐骨神經壓迫,但是先不用考慮腰椎手術。 如果確定是腰椎引起的坐骨神經痛,以醫學原則而言,應該先進行保守療法,也就是藥物治療、復健治療、運動治療、局部注射治療,讓症狀慢慢緩解;若放任不管,以致於症狀惡化到大小便失禁、下肢肌肉的神經性萎縮,或是藥物無法控制的疼痛,就應該考慮手術介入治療。 --- 李媽媽衡量疼痛感沒有到不能忍受的程度,決定暫緩手術治療,先減少做家務的勞動,配合醫囑吃消炎藥來改善脊椎的退化性關節炎,同時服用肌肉鬆弛劑來放鬆腰部的肌肉、減少對神經的壓迫。 在復健科醫師建議下,李媽媽也做了臀肌的伸展運動,減緩坐骨神經對臀部的壓迫,2、3個月後,症狀已經好轉了大半,接著遵循醫囑做核心肌肉的強化運動,減少腰酸背痛復發。 4、5個月後,李媽媽的生活已經差不多恢復正常,甚至還覺得下半身的活動力變好了,她非常開心,從此以後也更懂得好好照顧自己的脊椎。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本文作者 王薏茜醫師)
肩膀好痛!原來中風後也常常會肩膀疼痛!
洪爺爺中風後一直努力復健,原本幾乎動彈不得的右手終於開始有些動作,家人跟醫療團隊都很開心。然而這幾天洪爺爺做復健顯得意興闌珊,因為失語症的關係,洪爺爺似乎想表達什麼又無法清楚說出。復健科醫師發現,洪爺爺肩膀一活動就露出不舒服的表情,檢查後發現洪爺爺的肩部肌腱發炎,經過治療,洪爺爺終於恢復精神繼續復健,期待右手可以活動自如的那天來臨。 為什麼中風後會肩膀痛? 中風後的肩膀疼痛是常見卻常被忽略的狀況。據統計,每10位中風病人,就有1到2位受肩膀疼痛困擾,最常見於亞急性(中風後1 ~ 6個月)及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的中風病人。 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好發於年長者、本身有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等狀況、中風後有感覺或活動功能障礙,以及張力痙攣(spasticity)的病人。肩膀疼痛對一般人已非小事,對中風病人來說,更可能造成憂鬱、疲憊、睡眠障礙等情形,並影響復健成效,不可不慎。 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可分為三大類: • 肌肉骨骼相關:中風後的上肢力量不足,可能使肩關節不穩定,造成肩關節脫位(subluxation),傷及肩部關節及肌腱等軟組織,常見疾患包括沾黏性肩關節炎、肱二頭肌肌腱炎及旋轉肌腱炎等,肌肉骨骼相關的肩膀疼痛通常會被動作誘發,例如將手舉高就覺得疼痛。 • 中樞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原因是支配肢體感覺的神經傳導出狀況,很多病人是傷及腦幹、丘腦或頂葉等構造。疼痛的特徵類似神經性疼痛,疼痛會突然、短暫、劇烈,甚至會有燒灼或刺痛感。 這個疼痛與動作無關,不動都會痛! • 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上肢從肩膀到手都可能會有疼痛或水腫,通常找不到明確病灶,目前認為跟中樞及周邊神經、交感神經及局部發炎都可能有關係, 尤其容易發生在初期無力又缺乏被動關節活動。特色是痛覺過度敏感,例如輕碰就覺得極度疼痛, 時間過久甚至會導致肌肉萎縮以及指關節紅腫攣縮。 上述三種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原因可能互相重疊,病人的肩痛原因不只肇因於其中一種,因此中風後的肩膀疼痛診斷治療需特別謹慎。 中風後的肩膀痛如何預防與治療? 急性期(中風後1-2月內):預防勝於治療, 中風初期肌張力低,正確的上臂擺位及使用肩帶支撐無力的上肢,能避免肩關節脫位,也降低關節肌腱韌帶受到拉扯受傷的機會,避免後續發生關節攣縮。此時維持肩關節的活動度很重要,此外研究顯示,可行範圍內強化肩膀的肌力可以減少中風後肩膀疼痛的發生機率。可以依照中風的時期從事不同的復健運動,病人能獨立坐姿時,就可以開始自己執行一些肩部運動, 以同時增加關節活動度及肌力,例如手向前推球。 手向前推球 (圖片出自《讓他自己來》一書, 捷徑文化提供) 雙腿向外張開,腳掌在膝蓋正下方,大球置於身體前方,雙手手掌平放於大球上,中風的手無力,可用健側手幫忙壓住手背,來執行運動。 撐手站立(圖片出自《讓他自己來》一書, 捷徑文化提供) 手向前伸,將球往前推,軀幹自然放低,伸展背部以及肩關節,稍作停留再回到起始姿勢。此組動作共重複6 ~ 8次 亞急性(中風後2 ~ 6個月):肌肉骨骼相關疾患、中樞性疼痛及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都可能於亞急性期開始出現。若有肌肉骨骼相關疾患,例如肱二頭肌肌腱炎、沾黏性肩關節炎,可使用口服藥物、復健或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中樞性疼痛可使用藥物或中樞神經刺激治療;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則可以藥物、復健或神經阻斷術等方法治療, 當然逐步增加主動運動更是重要。若病人可以開始站立,可從事肩膀肌群穩定度訓練,例如撐手站立。 雙手固定前方椅背, 屁股離開後方椅子,重心向後移到腳跟,膝蓋打直。 身體重心前移,讓更多重量落在雙手上,盡量將膝蓋打直並停留。此組動作共重複6 ~ 8次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若有張力,可考慮使用肉毒桿菌注射降低張力痙攣。 隨著神經能力的復原,肌力提昇、肩關節更為穩定後,可從事下面的進階肌力訓練。 結語 中風後的復健對患者的功能恢復十分重要,然而中風後的肩膀疼痛常常被忽略,影響中風患者的生活品質及復健動力。治療中風後的肩膀疼痛不僅能緩解疼痛、促進生活品質,更能減少中風後憂鬱及疲憊,提升睡眠品質,增加復健效果。如果你的家人復健時說出或指出肩膀疼痛,請盡快跟復健科醫師討論,讓中風患者盡快擺脫疼痛,才能更專注復健,以期好的療效, 重拾獨立自主以及有尊嚴的人生! 參考資料 Paolucci S, Iosa M, et al. Prevalence and time course of post-stroke pain: a multicenter
睡覺時肩膀痛,可能是肩膀旋轉肌撕裂!!如何選擇最佳治療方式?
50歲的林先生,近日肩膀疼痛已經將近半年之久。 鄰居說:可能是五十肩,表示之前有自己做復健運動改善很多,因此建議他跟著每天做運動。 因為疼痛許久,林先生決定至家裡周邊的民俗療法接受治療。本來肩膀有點卡,手法治療後改善一些,但仍感覺無法完全恢復。 近日感覺肩膀疼痛變嚴重:現在是 睡覺壓到肩膀就會痛,甚至不動時,肩膀就感覺隱隱作痛。手有無力感,抬高時疼痛特別明顯。稍稍拿個東西,肩膀就會疼痛起來。 吃藥效果不甚佳。骨科診所X光檢查後,無看見骨折、骨刺等情形,於是林先生決定去復健科就診做超音波檢查。 林先生的問題很常見,肩膀痛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五十肩? 然而肩膀疼痛的原因,我歸類為四大類: 肩夾擠症候群—手抬高就痛 不動不太痛五十肩—最有名的肩膀痛肩旋轉肌撕裂—常被忽略的肩膀問題肩鈣化性肌腱炎—肩膀長小石頭 許多的肩膀旋轉肌破裂的問題,最大主因來自於長期的 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問題可以參照其他文章,本篇將專注於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是什麼? 肩膀是人體自由度最高的一個關節而無例外。 因為肩膀關節自由度最高,所以穩定性特別重要。 肩膀由:外層肌肉—移動型肌肉—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後三角肌構成。 內層肌肉—穩定型肌肉—由四條旋轉肌群:肩胛下肌、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構成。 內層的穩定肌群—旋轉肌—因為靠近關節骨頭,過度使用之下容易摩擦損傷,長久之下造成肌腱破裂。 肩膀旋轉肌是什麼 肩旋轉肌撕裂疼痛特色 A. 做過頭的動作時,肩膀會疼痛 疼痛區域在三角肌的地方(激痛點在三角肌) 三角肌肌痛點 B. 晚上特別痛,睡覺壓到會痛 不動也會疼痛,因為撕裂產生的發炎現象。 (不同於肩夾擠症:夾擠症通常不動是不會痛的) C. 手會突然無力 手主動側舉時,會感到疼痛或無法完成,感到無力。 肩旋轉肌撕裂原因 長期的肩夾擠症候群:就像繩子(肌腱)磨久了 就斷裂破掉了。車禍外傷:很常見於 車禍後肩膀拉傷,手抬不起來,原來是旋轉肌破裂斷裂了。過度使用:物流業大哥、常搬家者,家庭主婦常常拿東西到高處,手抬高做家事。運動傷害:打排球、羽球、游泳等 常常需要 手舉高過肩膀並且出力。很常發生長期肩夾擠症進而撕裂。 肩膀旋轉肌撕裂是什麼 肩旋轉肌撕裂分型 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使用超音波檢查可分嚴重程度: 第一級 部分撕裂—SS partial thickness tear Gr.I<3mm (<25% 肌腱厚度) 第二級 部分撕裂 Gr.II 3-6mm (25-50%) 第三級 全層撕裂—SS full thickness tear Gr.III >6mm (>50%) 第四級 全部斷裂- 旋轉肌腱整個斷掉了—SS totally rupture 肩膀旋轉肌撕裂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分辨撕裂部位。治療難度及癒後不同。詳細可諮詢臨床醫師。 旋轉肌撕裂部位 Location A. 靠近關節處 Articular side B. 靠近滑囊處
《健身膝蓋痛!小心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惹的禍》
醫生,奇怪!我每次健身時,只要膝蓋彎曲就會聽到卡啦聲,而且健身過後,膝蓋都會覺得很痛!」小心!這可能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惹的禍! 髕骨又被稱為膝蓋骨,是一塊位於膝蓋前面的小骨頭,髕骨會藉由肌腱及韌帶與這塊大腿股骨及小腿脛骨相連接。若是因為膝蓋在活動時,髕骨有不正常滑動,造成髕骨與下面的股骨軟骨產生摩擦,進一步造成膝蓋周圍深處疼痛,這就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又稱作髕骨外翻或髕骨軟化。尤其在跑步、上下樓梯或蹲下等膝蓋彎曲角度較大時,疼痛情形會較明顯。 什麼原因會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常見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原因包有股四頭肌無力、臀肌失能、扁平足、膝蓋內側韌帶不穩定、先天結構異常等,因而造成髕骨外翻離開應在的軌道,造成不正常的滑動。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患者常會有跑步時覺得膝蓋內外側的疼痛,或是蹲下站起時膝蓋卡卡或疼痛、膝關節僵硬腫脹、膝蓋彎曲時常有喀啦聲響。針對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檢查及診斷,可以藉由病史及理學檢查評估疼痛及受損部位,必要時並配合X光檢查髕骨外翻的程度(圖一)、超音波檢查內外髕支持帶有無受損(圖二)、核磁共振檢查髕骨下的軟骨有無受損情形。 (圖一)X光了解髕骨外翻的程度 (圖二)超音波檢查內外髕支持帶有無受損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該如何復健呢? 肌力訓練:訓練臀肌、股四頭肌及核心肌群的訓練,以加強髕骨的穩定度。(圖三~圖六)正確動作:在做膝蓋彎曲的動作及訓練時,要讓髕骨的垂直沿線要在腳掌上,不要髖關節內轉、膝蓋外翻,並維持膝蓋朝前。伸展運動:伸展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及腿部後側肌肉。(圖七)護膝及貼紮使用:可以穿護膝做髕骨的貼紮以穩定髕骨,讓髕骨回到正常軌道上。鞋墊:扁平足的患者,可以使用矯正鞋墊。復健儀器:利用復健儀器,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及症狀,但復健儀器治療無法取代上述的運動治療及處置。止痛消炎藥:如有急性疼痛情形,可以使用止痛消炎藥來緩解疼痛。 (圖三) 腿伸直上抬 (圖四)腿伸直側抬 (圖五)蚌殼式 (圖六)腿伸直後抬 (圖七)伸展大腿後側肌肉 根據統計,因健身導致的運動傷害裡,最常見發生於脊椎、肩膀和膝蓋,這三個部位。也因此,膝蓋疼痛確實是造成不少熱愛健身的民眾們的困擾。特別是要注意,許多的運動傷害都來自於持續地累積且過度使用而造成,也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以及是否已經開始有一些輕微不適的感覺出現。要如何避免健身所導致的膝部運動傷害呢?應該掌握以下原則: 健身過程注意正確姿勢,包括腳尖朝前方、膝關節對齊腳尖、蹲下過程中膝蓋不內夾、將重心放後腳跟但腳掌貼平地面,並且由臀部出力。(圖八)避免只做單一種訓練注意深蹲訓練的姿勢,最好一開始能有教練在旁觀看並指導正確的姿勢,並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適度伸展肌肉,以維持柔軟度並避免肌肉過度緊繃,緊繃的肌肉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不足的關節活動度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容易造成傷害。增加下肢肌力:增加膝蓋周圍的肌力及肌耐力有助於保護膝蓋,當膝蓋周圍肌肉增強,能在膝蓋活動時增加穩定度,降低膝蓋因不穩定而產生磨損的機會。同一個部位建議隔一天以上再訓練,才能有適當的休息,避免過度訓練造成受傷。 疼痛是一種警訊,往往告訴著我們可能有受傷、發炎的情況發生,因此急性期剛發生疼痛時,可以先做休息,觀察是否有紅、腫、熱等情況發生。如有持續疼痛或腫脹的情況,則可至復健科門診接受檢查及治療。 (圖八)常見出問題的訓練動作:深蹲、硬舉(「練健康」健身房協助製作)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
腦性麻痺的良方: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
腦性麻痺只有合併運動功能障礙嗎? 腦性麻痺是指孩子的腦部在尚未成熟的時期受到損傷,是一種非進行性的傷害,常見的原因包含孕期受感染、生產過程中缺氧、早產兒及腦部外傷等等,大部分發生於孕期、產程及出生後早期。大多數的腦性麻痺孩子會產生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依大腦受傷的區域進而影響認知、學習、語言、視覺、聽覺、吞嚥及睡眠等功能。 腦性麻痺合併動作問題有哪些? 腦性麻痺依照運動功能損傷的狀態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其中最常見的為痙攣型,由於上運動神經元的調節產生問題,而造成動作控制異常,肌肉會呈現高張力,導致肌肉變得僵硬或痙攣。肌肉的痙攣程度會隨著孩子的情緒、姿勢及疼痛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此外,孩子的步態、姿勢、平衡能力及動作效能等,也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通常受影響的肢體動作相較於正常的肢體動作會變得遲緩及笨拙,隨著肌肉張力持續高張,關節的活動度會因肌肉緊繃而受到限制,甚至進一步影響關節的發育,產生關節變形等。輕中度痙攣型的孩子在走路姿態及手部操作上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走路姿態常見的有剪刀腳(如圖1)、踮腳尖(如圖2)、蹲伏步態(如圖3)等異常,這些會使得行走更加費力或是需要藉由輔具(如圖4)幫忙,而嚴重的孩子甚至可能長期臥床。而手部操作在像是拿取東西(如圖5)、使用筷子(如圖6)及翻牌(如圖7)等方面,皆會有所異常或限制。 痙攣常見的治療方式 過高的肌肉張力不僅會影響到腦性麻痺孩子的日常生活,在照顧上的負擔亦會增加,因此臨床上常會藉由不同的治療方式降低肌肉張力以減緩不適。痙攣的治療有很多種,包含物理治療(如正確擺位、關節活動)、藥物治療(如肌肉鬆弛劑)、神經阻斷注射治療(如酚劑或肉毒桿菌毒素)以及手術治療等等。 什麼是肉毒桿菌毒素治療? 肉毒桿菌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藉由阻斷神經與肌肉之間的訊息傳遞,降低過度痙攣的情形,使肌肉有放鬆的效果,進而改善肢體僵硬及不良姿勢、肌肉攣縮,可提升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參與及生活品質。是一種可逆的治療方式,通常為局部注射,不會影響到非注射的部位。但若關節已經有攣縮的情形,便不建議使用肉毒桿菌毒素的治療方式。一味地降低肌肉張力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適當的肌肉張力可以幫助移位,也能夠減緩肌肉萎縮。因此,在治療痙攣時會根據孩子的臨床狀況進行個別化的調整。在治療之前,醫師會先進行肌力、痙攣程度、運動控制能力、關節活動度、關節攣縮與否及步態等各方面的評估,且施打的劑量也會根據孩子的評估結果、體重及肌肉的大小做調整。 哪些腦性麻痺孩子可以使用肉毒桿菌毒素治療? 肉毒桿菌毒素通常用於痙攣型腦性麻痺的治療上,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的適應症包含: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引起的動作障礙、不正常步態、上肢功能障礙、關節變形及照護上之困難等情形。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可以治療哪些部位? 常見的治療部位在上肢的部位包含:二頭肌、旋前肌、手腕屈肌、手指屈肌和拇指收肌等;下肢的部位包含:髖屈肌、髖內收肌、膕旁腱、腓腸肌、比目魚肌和後脛骨肌等。若是深層的肌肉需要治療,可以搭配肌電圖(如圖8)、超音波(如圖9)或電刺激定位(如圖10),會有較佳的療效。 進行肉毒桿菌毒素治療之前應該評估哪些因素? 在治療之前,應由醫療團隊進行完整的運動範圍、肌力、選擇性運動控制能力、粗大運動功能測試、手功能、肌張力、步行表現及步態等評估,以確定治療的適當性並確定具體的治療目標。肉毒桿菌可用來改善肌肉痙攣,但是對於關節攣縮沒有效果,所以如果腦性麻痺孩子的關節已經攣縮,就不建議使用肉毒素治療,可能需要改以輔具支架或是手術改善。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的療效為何?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的效果是短暫且可逆的。一般而言,在注射後的三到七天肌肉痙攣會開始改善,在四到六周時效果達到最高峰,通常可維持三到六個月,因此注射的時程建議應至少間隔三個月,且注射後須進一步搭配輔具及物理治療等介入,才能夠有效降低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並改善步態。 在這邊舉一個實例個案A,因半側大腦梗塞,在接受治療前,個案A連拿取物品都十分困難,但家長在孩子一歲前就帶至醫院開始復健,並於兩歲開始就讓其接受肉毒桿菌注射治療,共接受了三次治療,而每次治療後也都持續非常積極的讓孩子進行復健,在其四歲時,就能夠較流暢的拿取物品,再到了國小階段肢體動作就與一般人無異,完全看不出是一位腦性麻痺的孩子。總言之,肉毒桿菌治療於兩歲後可以進行,家長如果即早讓孩子做治療,並搭配積極的復健,在經過幾次的治療後,情況比較輕微的腦性麻痺孩子,就能夠有機會恢復至幾近正常的功能。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陳嘉玲醫師)
受傷後手腕痛怎麼都沒有好? 原來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這次東京奧運會中華隊的熱門奪牌運動其實多數都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高風險族群。三角纖維軟骨損傷常見於握球拍或棍棒的運動,以及那些會需要大量使用手腕尺側造成尺骨反覆壓縮負荷或猛力手腕牽引出力的運動,例如羽球、網球、桌球、體操、舉重、柔道及籃球等。此處受傷後,可能造成手腕疼痛、痠脹、握力降低、手腕扭轉時會疼痛或出現聲響、手腕活動度下降、手腕尺側局部壓痛等問題。疼痛會大幅降低特定的運動表現及日常生活功能,產生很大的困擾與不便。 那麼究竟要如何改善上述症狀呢?讓我們來看看泰安醫院復健科-蔡育霖醫師的詳盡圖文說明吧。 什麼是「三角纖維軟骨」? 三角纖維軟骨的全名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位於手腕的尺側 (靠小指側),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包括遠端橈尺骨韌帶、眾多尺腕骨韌帶、尺側伸腕肌腱腱鞘與三角纖維軟骨等 (圖1),合稱為「複合體」。 (圖1.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示意圖。圖片來源 / 蔡育霖醫師手繪)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的範圍不大,就在前臂與手腕交接的尺側一小塊,但卻很重要。它負責維持遠端手腕關節的穩定性與承受及傳導來自手部的壓力,讓手腕在運動時能同時保持穩定度又能活動順暢。 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的原因 長時間手腕過度使用,手腕反覆旋轉尺屈的動作容易造成尺骨反覆壓縮使三角纖維軟骨過度負荷而損傷。常見於運動族群例如球類運動的羽球、網球、桌球與需要手腕負重的健身、舉重、體操,某些手腕使用密集工作例如理髮美容及餐飲業都是高危險群。 再者就是外傷,像是跌倒時手掌撐地或手腕突然急速扭轉 (例如籃球、柔道等運動、車禍外傷、搬重物拉扯)。 因此,在球拍運動的握拍姿勢就十分重要,以羽毛球握拍為例,正確的握拍方式 (圖2)就像我們要握手或握菜刀一樣,虎口和球拍框的內側成一直線,手掌小魚際肌在準備揮拍時靠在球拍握把,揮拍時可用小肌肉群吸震,而不是直接讓球拍握把撞擊手腕中間的腕骨。小指、無名指、中指自然併攏,食指和中指微微分開,大拇指的內側和食指貼在球拍握把上的寬面上將球拍握住。而錯誤的握拍姿勢 (圖3)往往會發生在手腕過度彎曲或使用錯誤的力學姿勢擊球進一步造成手腕損傷。 (圖3. 錯誤握拍姿勢。動作示範 / 丁雅婷物理治療師圖片來源 / 蔡育霖醫師提供) 如何檢測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傷 (圖2. 正確握拍姿勢正手握拍。動作示範 / 丁雅婷物理治療師圖片來源 / 蔡育霖醫師提供) 在理學檢查部分,可運用以下幾項簡易的檢查來測試: 三角纖維軟骨擠壓測試 (TFCC compression test,圖4): 檢查姿勢為將手腕呈過度伸張以及尺側偏移姿勢,將手腕往前臂尺骨方向擠壓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陽性測試會引發尺側手腕疼痛和摩擦音。 尺側中央窩現象 (fovea sign,圖5): 直接用手在尺骨中央窩按壓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會有疼痛點。 (圖4.
頭痛伴隨頸部疼痛的「枕神經疼痛」 當心用眼過度症狀加劇
年僅28歲的阿強,頸部疼痛及頭痛多年,最痛的位置在枕骨下方的兩側處,症狀嚴重時會擴散至後腦杓和眼窩處,他曾經接受過許多治療,包括藥物、針灸、按摩推拿,療效不佳。經過問診後,沒有外傷或其它先天病史,但是長期使用電腦、手機,且姿勢不佳,造成後頸部筋膜緊繃。 透過X光和核磁共振檢查後,沒有頸椎退化或椎間盤疾患的問題,也沒有手指麻痛、上肢無力的症狀。觸診發現,在兩側的枕神經分支處有明顯疼痛,且與頸部使用過多導致症狀加劇有關。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症狀呢?要如何改善呢?讓我們來看看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陳爾駿的詳盡說明吧。 枕神經疼痛的原因和症狀 鑑別頭部或頸椎來源的疼痛,必須排除常見疾病(例如偏頭痛、叢發性頭痛、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關節不穩定)後,才會診斷為「枕神經疼痛」。 頸因性頭痛是因中高位頸椎神經被刺激而蔓延到頭部,「枕神經疼痛」是其中一種情況,可能的原因有頸部外傷、頸揮鞭樣損傷症候群(Whiplash injury syndrome)、頸小關節退化、血管炎、腫瘤。 (枕神經疼痛自頸部蔓延頭部,以及頭下斜肌、頭直肌、頭上斜肌等3條肌肉形成的枕下三角。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圖中指標的位置即枕神經,深層路徑夾在頭下斜肌和頭半棘肌之間。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頸揮鞭樣損傷症候群大多是因為車禍、緊急煞車或是車後被追撞,頸部猶如揮動鞭子般急速伸展及彎曲,假如有此病史,必須排除頸椎不穩定或神經受損的症狀。 「枕神經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頸部肌肉緊繃,以及過度仰頭或低頭,尤其現今使用電子產品眾多的年輕族群,肩頸筋膜緊繃的發生率日益增多。 臨床上常發生在雙側的疼痛,延伸到頭部,嚴重時眼窩處也有痠痛感。 要注意的是,眼外肌跟頸部肌肉及頭下肌群有連動關係,意指控制眼睛活動的肌肉跟移動頸部的肌肉, 由腦部做共同協調的動作,所以用眼過度會加劇頸部緊繃的情況。 枕神經疼痛的治療 可先考慮保守治療,如電熱療、頸部牽引、徒手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等,都有助緩解症狀。居家自我按摩放鬆上頸椎肌肉(見下圖),或用溫毛巾敷在雙眼、閉合約10分鐘,可以增加效果。 (平躺,雙手掌扶著頭且面朝腳的方向,向兩側旋轉,使頸椎第1、第2節之間的活動度增加。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臥躺使肩頸肌肉放鬆,雙掌抱著頭兩側,用大拇指按壓上頸椎兩側的肌肉。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註:在坐立姿勢下按壓也可以,不過直立姿勢會使頸椎和頭部肌肉(上斜方肌、頭半棘肌、頭夾肌)呈現出力的狀態,難按摩到深層的頭下斜肌及其筋膜,所以躺下讓頸椎肌肉放鬆,效果會比較好。 如果和此病人一樣,曾嘗試保守治療,但效果不佳,且疼痛點是兩側「枕神經」路徑上易產生壓迫或沾黏的位置,近年來國外醫療發展的「超音波引導神經解套注射治療(Nerve Hydrodissection) 」是不錯的選項;不過須格外注意,若病人有外傷病史、伴隨神經肌肉萎縮或保守治療無效,可能為頸部脊髓壓迫或是頸椎不穩定的情況,須轉介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其它可能性,或採取其它治療。 (超音波引導神經解套注射治療,增加治療效果及準確性。圖片來源:陳爾駿醫師提供) 一般來說,在病人同意下,進行枕神經周邊注射治療,相隔2周,經2次療程,病人反應有5成的疼痛改善,發生頭痛及頸痛的頻率減少許多。為了避免復發,會對其進行衛教,包括放鬆肩頸的伸展動作,並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頸部疼痛的成因須經多方面考慮,建議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診察,對症尋求解決的方法 。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 (本文作者: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陳爾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