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性骨折怎麼辦?要如何選用合適背架?
脊椎壓迫性骨折,是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每一年全世界都有超過一百萬人受這種骨折所苦。壓迫性骨折常造成顯著的脊椎疼痛、變形以及活動力下降,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因為胸廓結構的變化,影響肺部的呼吸、通氣功能以至於致死。 脊椎的壓迫性骨折通常以突然發作的下背痛表現,多數的個案不一定有外傷的病史,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個案連症狀都沒有,是在檢查其他疾患時意外發現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族群是脊椎骨質密度下降的高齡族群,特別是八十歲以上的長輩,多數已經流失了超過一半的脊椎骨密度,脊椎因而更脆弱更容易發生骨折。 脊椎保護著人體重要的神經器官脊髓,是控制四肢動作感覺的重要構造。脊椎俗稱龍骨,平常很多病人來到診間,都會擔心是不是龍骨「跑掉」或「歪掉」造成症狀,更別提脊椎骨折的狀況了,大部份患者第一個問題一定是「會不會癱瘓?」「要不要開刀?」 這個問題,可以從脊椎骨的構造來瞭解。其實壓迫性骨折,只是脊椎骨折的其中一種,另外還有爆裂性骨折、彎曲伸展性或稱安全帶骨折、還有移位性骨折。脊椎骨的構造,就好像一落一落的積木疊在一起,積木的主體稱為椎體,椎體和椎體一節一節堆疊,中間有稱為椎間盤的軟骨提供緩衝的作用。而椎體往後就是一圈骨性的結構稱作椎管,是脊髓通過的管路,再往後伸出脊椎骨的尾巴的是稱為棘突,指向身體的正後方,在較瘦的個案身上可以從表面摸到棘突的突起。 簡單來說,從身體的前方往後方,可以把脊椎分成三等分,壓迫性骨折指的是只有前三分之一脊椎骨受影響的狀況。而這種狀況,大部份的受傷脊椎是穩定的,也就是多數的情況都不需要立刻進行手術固定或灌入骨水泥,除非患者出現嚴重且難以緩解的疼痛、或是經醫師判斷脊椎有不穩定的傾向,才會與病家討論是否需要手術處理。 壓迫性骨折:僅影響到脊椎前三分之一的部份,屬於穩定性骨折 爆裂性骨折:損傷超過三分之一的脊椎,屬於不穩定性骨折,應考慮手術固定 一般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非手術治療,包括給予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類嗎啡類止痛藥控制症狀、臥床休息、使用背架。背架雖然不如手術固定提供直接的穩定,仍可以透過改變脊椎的姿勢減少前側受損脊椎骨的壓力,達到減緩症狀、促進骨折修復的效果。 背架的處方視脊椎骨骨折的節位和種類而定,以較穩定的壓迫性骨折而言,將脊椎擺在伸展的位置,限制彎曲的動作可以減少脊椎前側受傷處的壓力。以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胸腰椎處來說,最常使用Jewett或是CASH(Cruciform anterior spinal hyper-extension)型號的背架;Jewett的外觀像張大的嘴巴,上方的固定板貼在胸骨而下方的固定在骨盆上方,上下合力使脊椎保持伸展減壓;CASH背架則是十字型背架的簡寫,以十字狀的固定板在身體前側維持脊椎的伸展姿勢,減少脊椎前側的壓力。一般來說CASH背架比Jewett背架更輕巧且容易穿戴,適合活動量大的個案。 若是脊椎骨折的狀況,影響到超過三分之二的脊椎骨,例如爆裂性骨折、安全帶骨折或是移位性骨折,代表脊椎不穩,需考慮進行手術固定;這時背架的角色,就在於術後穿戴減少脊柱壓力,或是用於病患的身體狀況與日常生活活動需求屬於無法負荷手術的族群。這種不穩定脊椎骨折患者術後所使用的背架,常用的有騎士(Knight)型背架和騎士-泰勒(Knight-Taylor)型背架。 另外,Jewett或CASH這種伸展脊柱型背架,也很適合用於已出現多節段脊椎壓迫性骨折,導致外觀駝背的個案,可以穩定脊椎、減少壓力。 Jewett式背架,可用於固定胸腰椎壓迫性骨折之脊柱,減少脊柱壓力 CASH十字型背架,可用於固定胸腰椎壓迫性骨折之脊柱,較Jewett型更輕巧 騎士(Knight)型背架,用於固定不穩定型脊椎骨折 騎士-泰勒(Knight-Taylor)型背架,用於固定不穩定型脊椎骨折 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發生在下段胸椎與上段腰椎,而以上四種背架,可以固定第十節胸椎至第二節腰椎的節位,部份特殊的背架甚至可以延伸固定至第八節胸椎。在此範圍之外的脊椎骨折,較少屬於單純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多是外傷造成,也有相對應的頸胸椎背架或腰薦椎背架可供使用。 背架的選擇除了醫師的專業建議外,首重患者的舒適性,因為穿得住的背架,才能夠發揮它的功能,穿不住的背架再好沒有用。所以在挑選背架時,最好讓患者試穿看看,各種日常生活的姿勢動作是否可以適應,並與醫師討論可能的調整方式。 處理完背架的使用,回到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部份。排除掉外傷、感染、腫瘤等較為惡性也較罕見的狀況,大部份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與骨質疏鬆有很高的關聯性,因此診斷並治療骨質疏鬆,是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骨質密度的標準量測需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脊椎、髖關節或手臂前三分之一的骨質密度。在已經有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情況下,儀器有可能錯估脊椎的骨密度,測量髖關節的骨密度可能是比較準確的選擇。 在測得骨質密度後,依照其數值、患者的年齡與其他相關病史,就可以計算患者是否應該服用骨質疏鬆藥物並釐清可否申請健保給付,再與醫師討論相關藥物的使用。另外,維生素D和鈣質的補充、運動的介入也是提升骨質密度、減少日後再發生骨折機率的重要治療。 《小心骨鬆性骨折!掌握5大運動原則,避免質疏鬆症》 總而言之,脊椎壓迫性骨折不一定有很嚴重的症狀,但反應了身體的骨質流失與其他相關的健康狀況需要與專業的醫師討論釐清,經醫師診斷穩定的脊椎骨折可以使用非手術的方式處理,在常見發生壓迫性骨折的胸腰節位有多種背架可提供外部固定,減少受傷脊椎的壓力,並且同時檢查是否有骨質流失的情形,使用適當的藥物與運動介入、營養補充,可以安全有效的保護脊椎的健康。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許哲維醫師 龜山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
骨質疏鬆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次發性骨質疏鬆症是元兇!
一位42歲男性,熱愛釣魚及運動,有一次從船上下船時,踩地瞬間不慎滑倒,屁股硬生生跌坐在地上,痛到難以站起,一移動就哀叫不已,送醫時發現是第4節腰椎壓迫性骨折,緊急送醫灌完骨水泥後,大部分症狀改善。然而一年後,他在PU跑道上跑步時突然「咚」的一聲,再度地滑倒造成第3節腰椎壓迫性骨折。幫他治療的醫師覺得事有蹊蹺,中年男性不該這麼輕易有壓迫性骨折,於是安排骨密度檢查,一看之下不得了,他的骨密度Z值下降至-2.5,於是將他轉診至新陳代謝科,經過詳細檢查和抽血檢驗後才發現是副甲狀腺出問題造成的骨質疏鬆,在經過適度營養素補充及用藥後,骨質密度才逐漸回升。 骨質疏鬆定義、檢查停看聽 骨質疏鬆症(簡稱骨鬆)是一種因骨骼強度(包含骨密度和骨骼品質)減弱而導致個人骨折危險性增加的疾病。而次發性骨質疏鬆症(簡稱次發性骨鬆)是「特定原因」造成骨密度和骨骼品質改變,進而導致低創傷性骨折的疾病。 要診斷骨鬆,世界衛生組織唯一認可的骨密度診斷儀器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分成T值和Z值兩種數字(圖一)。T值用來診斷骨質疏鬆症,而Z值用來輔助診斷。當病人在非好發骨鬆的年齡被檢測出Z值下降(≤-2.0),或是有低創傷性骨折病史,都應考慮是否有次發性原因存在。 骨頭營養不能少,維他命D和鈣缺一不可 維生素D和鈣質是維持骨頭健康不可少的營養素,維生素D能增加鈣質的吸收。在2022年《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中建議,在缺乏日照及足夠飲食鈣的情況下,0-50歲國人至少每天攝取4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50歲以上則提高至每天600 IU。到了65歲,其維生素D製造能力只剩下20-30歲者的1/5左右,對於維生素D的攝取不可不慎。從骨質疏鬆的觀點來看,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鈣質1200毫克和維生素D 800至1000 IU。 次發性骨質疏鬆的整合性治療:4「I」原則 次發性骨鬆的治療方針依循4大主軸: 1.調查(Investigate)和治療原因:次發性骨鬆的原因不勝枚舉,下列為範例。 (1)內分泌類 : 如糖尿病、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腺機能低下……等。 (2)藥物:如類固醇、某些抗癲癇藥……等。 (3)營養、腸胃道類:如維生素D缺乏、慢性肝病……等。 (4)其他:如長期不動(immobilization)、慢性腎病……等。 除了上述原因,還有其他各種狀況會導致次發性骨鬆,因此診斷骨鬆的患者建議要做一般篩檢;停經前女性和小於50歲男性、沒有典型危險因子的較老患者,還有Z值≤−2的病患則需要更詳細的篩檢。若沒有及時檢出,發現時身體骨折可能已產生或是骨質明顯下降,因此篩檢的重要性不亞於治療。根據牛津大學《內分泌回顧》2022年的回顧文獻指出,在診斷出骨鬆的人當中,超過五成停經前女性、三成停經後女性,以及高達五至八成男性可能有次發性原因,這結論更顯示出篩檢的重要性。 次發性和原發性骨鬆治療上最大的差別在於必須找出次發性原因並除惡務盡(或穩定控制),不然骨質不易回復。例如要找出次發性副甲狀腺亢進原因,需檢驗副甲狀腺素、維生素D中間產物以及血鈣、磷、鎂,若判讀後確認維生素D缺乏為主因,補充維生素D就是關鍵——而這正是上述案例發生次發性骨鬆的主因;未滿40歲女性提前出現停經症候群及骨鬆,若診斷為早發性卵巢衰竭(性腺機能低下),雌激素治療的立即介入就是處置重要的一環。換句話說,次發性骨鬆更注重對症下藥。 2.開始(Initiate)骨鬆藥物治療:除了找出上述原因,還需共同使用骨鬆藥物。依機轉可分成抗骨質流失類、促骨質生成類,以及混合型三類藥物。不論任何藥物,治療至少一年,持續三年治療更理想,才能看見降低骨折的成效。 3.改善(Improve)生活型態:補充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適當運動、戒煙戒酒,和預防跌倒,減少危險因子才能降低骨折的機率。 運動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建議,已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且進入慢性期的患者應以多元性運動做訓練,亦即阻力訓練及平衡訓練並進。研究指出,12週的阻力和平衡訓練不僅可改善肌力、促進平衡能力,更能降低跌倒風險。以下是運動示範: 動作1 橋式(臀肌、核心肌群) 1.首先平躺在瑜珈墊上,雙膝彎曲角度略小於90度,雙腳與肩同寬,核心微微收緊 2.抬起臀部,讓骨盆慢慢向上方挺起,抬至膝-大腿-腹部呈一直線,注意不要過度上抬讓膝-大腿-腹部變成圓弧形 3.抬至一直線時,感受臀肌及核心出力收緊,在此姿勢停留兩秒後臀部再回至起始位 4.重複此動作,一週三天,一天三組,一組12下 動作2 平衡墊訓練(身體平衡) 1.首先握住椅子,再站至平衡墊上,一腳大腳趾側邊靠攏至另一站立腳足弓旁 2.之後將手從椅子上放開,並在此姿勢上維持平衡 3.重複此動作,一週四天,一天做五組,兩腳分別在前做一次為1組,一次1分鐘 4.若要加強強度,可將一腳腳趾移至另一隻腳的腳跟後增加難度 5.做此訓練時,一定要有治療師或教練在旁以避免跌倒 示範:吳玫瑱教練 4.解讀(Interpret)治療反應:接受充分的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就要評估治療是否有效,再依據治療反應做出適當的調整。 骨質疏鬆症之所以稱為「無聲的殺手」就是因為骨折發生了才知道自己的骨質出問題,若存在次發性原因更是雪上加霜。正因如此,對該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症狀影響生活前介入,才能有效阻斷骨質疏鬆症造成的衝擊,活出「昂首挺立」的快活人生。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胡翔越醫師 永和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美國運動醫學會私人教練證照(ACSM-CPT) )
講手機十分鐘後小指無名指麻又痛?當心「手機肘」上身
小美是一位房屋仲介,這天她來到我的診間:「李醫師,我右手小指跟無名指三不五時都會麻,很不舒服,特別是晚上還會麻醒!請你幫我看看吧!」 「有沒有注意到做什麼動作會麻起來呢?例如轉脖子?或是做家事的時候呢?」 小美:「我想想…有哦!最近接某一位客戶的電話,比較龜毛的那種,都講很久的手機,講完後都會麻起來耶!」 我幫小美詳細做了神經及理學檢查,頸椎神經並沒有明顯的壓迫症狀,倒是發現手肘內側凹陷處敲擊會引發手麻,我也操作軟組織超音波,讓她看到了自己手肘處腫脹的尺神經。 「妳的問題是手肘處尺神經受到壓迫,也叫做肘隧道症候群,另外有個一般民眾熟悉的名稱叫做『手機肘』, 還好妳並沒有手無力和肌肉萎縮的情況,應該積極復健就可以改善。我們來討論一下治療的方案吧!」 除了講手機,「手機肘」也常見於職場中 長時間彎曲手肘講手機的朋友,偶爾會有小指、無名指麻痛的情形,往往是因為尺神經受到壓迫所導致,因為手肘長時間彎曲,會把手臂的尺神經過度拉伸,時間一長,容易造成尺神經壓迫與循環變差,進而導致小指、無名指、手掌前臂麻痛,也叫做肘隧道症候群,這種病好發於長時間手持講手機者,所以又叫做手機肘。尺神經壓迫久了還會導致手指肌肉萎縮、無力呢! 雖然藍芽耳機風行,直接用手持講手機的人變少了,但工作中需要搬抬重物(物流業、零售業)、常使用手腕(如水電、裝潢業),甚至趴著睡午覺壓久了,也都可能增加尺神經壓迫的風險,甚至晚上睡覺時壓迫久了還會麻醒呢! 什麼是手機肘?導致原因為何? 手機肘(尺神經症候群)是指尺神經在通過手肘處被壓迫,這會引起疼痛,刺痛,麻木或痠痛。臨床上常可見無名指一半與小指、前臂的範圍感覺麻木及刺痛,手指的笨拙感(如圖一粉紅色區域),以及人們常常發現半夜睡覺時、手肘過度彎曲、重複彎曲或工作後有更糟的刺痛感。然而,如果上述症狀合併手指無力變形(爪狀手)、小鱼際肌肉萎縮(如圖二),將是更大的警訊! 圖一、肘隧道症候群會有小指、內側無名指與內側手掌麻痛 圖二、肘隧道症候群會有小魚際肌萎縮與爪狀手症候 雖然尺神經症候群的原因很多,但通常是由於生活、運動或是工作上過度使用、彎曲或壓迫手肘,使尺神經受到過大的壓力與拉伸,進而導致神經腫脹和發炎,甚至阻礙血液流動。一般來說,尺神經壓迫的位置最多是在手肘內側的肘隧道,此外在三頭肌、肱骨内上髁或尺側屈腕肌也有可能是壓迫點。 小指跟無名指麻一定是手機肘嗎?有其他可能性嗎? 另一個常造成小指跟無名指麻的原因是「頸椎神經壓迫」,如果常有肩頸、脖子痠痛,甚至轉動脖子、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時會有觸電感麻痛到手部就會懷疑是頸椎的問題,有時候頸椎問題跟手機肘還會一起出現,造成雙重壓迫,讓手麻更加嚴重!一般如果要進一步鑑別診斷可以安排頸部X光與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 預防手機肘的方法 減少長時間的手肘彎曲,講手機每五分鐘可以換手一次,常講手機的朋友可以改用藍芽耳機。減少手肘的壓迫,趴睡時使用午睡枕,文書工作減少把手肘靠在桌上。多休息或使用護肘,將手肘活動度稍加管控,減少因反覆彎曲造成的尺神經壓迫。平時可以做五步驟尺神經滑動運動(圖三),改善尺神經的壓迫:首先將手向側面平伸(1),接著屈曲手肘(2)後,把手腕旋前,手指尖比向耳朵位置(3),接下來手腕背曲下,將手腕旋後,再將手腕背屈(4),手肘伸直(5),如圖所示每個動作停5秒,重複5次。 圖三、尺神經滑動運動 肘隧道症候群麻痛難耐 得靠多元治療+復健 初期保守治療包含上述肘部活動習慣的改善、伸展、適當休息,會痛醒的病人在睡覺時使用手肘副木固定(圖四),以減少疼痛發生,另外在藥物使用上,可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與維生素B群,若無效則可再考慮使用超音波導引局部類固醇注射止痛,新式治療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血小板濃縮液注射做神經解套術,或體外震波也都有不錯的療效。 圖四、肘隧道症候群副木 如果以上保守治療皆無效,尤其肌肉持續無力萎縮,經肌電圖檢查確認有明顯的進行性神經損傷,則可進一步考慮開刀接受肘隧道放鬆術(cubital tunnel release),術後搭配復健才能有良好的恢復。 (圖片提供:李炎諭醫師)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 李炎諭醫師: 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 )
如何面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保護與訓練要取得平衡
黃先生來看診, 主訴是最近經常跌倒 ;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雙側下肢萎縮;曾用過長腿支架,因為笨重就拋棄不用;多年以來,偶爾使用拐杖日子,也就這樣照過;評估之後很明顯是「後小兒麻痺症候群」, 建議他使用長腿支架以及輪椅代步。 他苦笑著說,其實這些建議他早就聽過 ,是想來問一下有沒有方法可以延長不要使用輪椅的時間 ;「你知道坐在輪椅上的高度,跟人講話交談,總是矮人一截的那種心裡感覺嗎?」 後來建議之下,利用全身水療訓練,增強他的體適能,他則接受使用低重量的長腿支架, 把輪椅的考量放到以後再討論。 小兒麻痺是一種病毒感染, 學名是「急性脊髓灰白質症」(poliomyelitis) 會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 , 原本在西元2000年之後,WHO 便陸陸續續宣布世界各區或各國脊髓灰白質炎根除 ;然而在2022年又發現有零星個案的出現, 看起來尚未落幕。 部份患者感染後會出現永久性的運動功能受損,,影響其行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之功能 , 統稱為小兒麻痺後遺症。上述患者在成年後大約經過20到30年以後,會出現一些新的症狀 ;常見的有容易疲勞以及漸進性肌肉衰弱 ;醫學界也注意到這個現象,並將之定義為「後小兒麻痺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 除了經常疲勞以及運動障礙是顯著特徵,其他像是睡眠中斷、耐力下降、神經心理缺陷、感覺症狀和慢性疼痛,都是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的重要因素。 保護與訓練的平衡 #保護 - 輔助器具以及支架 肌力喪失情形總會面臨醫療科技無法逆轉的時候, 這時候應該要接受代償功能的使用; 包含輔助器具以及支架,來維持和增進生活的品質 。 在這方面的重點,想法上是希望維持並延長患者可以直立跟行走的能力; 所以考量點像是用小範圍的支架取代外顯的支架; 使用輕量或者是小型一點的輔具,來取代大型的輔具。舉例而言,筆者曾經使用矯正鞋、短腿支架或者膝護具等,取代長腿支架給患者使用, 並且滿足了病患的需求。這樣的好處是穿戴方便、並且在衣物覆蓋之下,外觀不太容易看出來 ;不過這樣的方法,並不是每一位病患都適用;還是必須經過個別評估才可以。支架的使用舉例如下: 圖1 是標準的小兒麻痺患者常用的長腿支架,設計上跨越雙關節(膝、踝)三段肢體(大腿、 小腿跟足部);優點是提供足夠的支撐力 ,缺點稍笨重、並且穿脫不方便。 圖2 進階長腿支架 提供客製化、量身訂做, 使用輕量材質,可以改善上述之缺點。 圖3 膝關節支撐架-膝後彎支架 舉例而言 ,因大腿無力造成的膝後彎 ,是常見小兒麻痺下肢變形之一 ;如果該患肢仍保有部分肌力氣,那麼使用此類型之膝關節支撐架,或可取代長腿支架 。 圖4 足踝副木
過年大掃除,小心痠痛上身! 聽聽復健科醫師怎麼說-2
快過年了,復健科門診中,因為家裡大掃除而引起腰痛的病人也開始增加。 「 我只是彎腰拿個箱子,就突然一陣刺痛,直不起腰來!我還不到40歲,怎麼會這樣呢?」劉小姐半彎著腰走進診間,臉部肌肉已經揪成一團,看起來真的很痛。詳細檢查之後,是急性的腰部肌肉拉傷,還好沒有傷及椎間軟骨,沒有神經性的壓迫症狀。 常聽到病人說,「我只是彎個腰拿箱子」、「只是拉個櫃子」、「只是刷洗一下浴缸」……,大部分的主婦覺得家事只是小事,怎麼可能會受傷?然而「魔鬼都藏在細節裡」,家事最容易引起下背、腰部肌肉拉傷,甚至腰椎椎間軟骨突出,導致坐骨神經痛。 彎腰做家事是常見的動作,例如拖地、洗菜、刷洗浴缸、鋪床、整理雜物、負重物等,尤其過年期間主婦們這樣的動作更多。如果平常腹部、腰部的肌力,包括骨盆、核心肌群肌力不足,腰椎關節的穩定度不夠(想像一個帳篷的繩子鬆垮沒拉緊,支撐帳篷的柱子當然會搖晃、不穩定),一個使力不當就容易引起椎間軟骨壓力增加。而背部肌肉為了保護脊椎,猛然收縮造成急性背肌拉傷、韌帶扭傷。如果直接造成椎間軟骨突出,常會合併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下列的小秘訣,可以防止急性腰部受傷:(物理治療師李宜蓉示範,左圖為正確動作、右圖為錯誤動作) 1.拿取低處物品時,採蹲姿膝蓋彎曲,取代直接彎腰。 2.善用輔助工具,如長柄拖把、好神拖、長柄取物夾,避免彎腰拖地、掃地。 3.拿高處物品時,要用凳子協助,避免墊腳尖取物,增加腰部受力。 4.盡量使用身體近端大肌肉,如肩膀、骨盆,穩定推重物,而不要用手臂使力去拉。 5.避免彎腰切菜、洗碗。站立時,大約在手肘彎曲90度以下的15公分處,是距離砧板、水槽較適當的位置。 6.盡量減少一次負重的重量。彎曲膝蓋,讓身體靠近物品,抬起時大腿使力、併臀肌用力站起,不要直接彎腰受力。 7.去大賣場買東西時,也不要直接彎腰放置或拿取推車裡面的物品。可以單腳站立,另一腳往後抬起,維持腰部平直。 千萬不要一股腦的,想要一整天不休息把事情做完! 適時的工作型態轉換跟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做一些協助腰部放鬆的伸展運動,更能夠提升休息的效益與品質。 ( 動作示範 : 物理治療師郭妍伶) 《圖一》抱膝及胸,拉到腰部有緊緊的感覺即可。 《圖二》大腿後側肌群延展。 膝蓋先彎曲,大腿與髖關節垂直九十度,膝蓋慢慢伸直到膝窩有緊的感覺即可。 《圖三》梨狀肌的延展。翹二郎腿的姿勢,一側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方。雙手抱著大腿後側,手肘彎曲靠近身體,下方的那一隻腳,臀部會有緊繃感。 《 圖四》股四頭肌以及髖關節前側延展。一腳膝蓋往後彎曲,用同側的手固定腳背處, 膝蓋朝正下方,想像膝蓋「種入」地面,大腿及髖關節前側的延展可以更多。 記得尾骨內收, 屁股不後翹。 上述每一個動作,都可以持續15到30秒,重複 4次。兩側都要做哦! 「爆竹一聲除舊歲,折腰千遍成頑疾」主婦(夫)當自強! 好的姿勢、適時休息、正確運動。 就不要擔心腰酸背痛又上身,可以好好過個新春年節了! (本文作者:毛琪瑛醫師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 實康復健科診所 資深顧問醫師 )
過年大掃除,小心痠痛上身! 聽聽復健科醫師怎麼說-1
年節期間忙於清潔打掃,務必謹記「一回筋骨伸,二回動作熟,三回休息體力留」的口訣: 進行打掃工作前,先做5分鐘暖身操,若關節處有舊傷者,可穿戴護肘或護腕等護具保護。不要一口氣把所有家事做完,盡量分多次清掃,並避免使用錯誤姿勢。每隔1個小時,讓筋骨休息5~10分鐘,避免拉、扭傷或肌腱炎。打掃後除了休息,也可做伸展運動,讓疲勞的肌肉得以放鬆。 以下為居家清潔常見的錯誤姿勢,及伸展動作示範,不讓痠痛找上身,喜迎新年! 洗刷鍋子 錯誤姿勢:手臂垂直重壓,壓迫肘、腕關節,容易引發網球肘或肩頸肌筋膜炎。 正確姿勢:保持手肘彎曲,手腕有彈性,輕鬆又有效率。 清潔地板 錯誤姿勢:單手、伸長手臂左右橫掃,過度使用手腕、手肘,容易造成媽媽手或網球肘。 正確姿勢:使用雙手,後方手推拉,拖把順勢前後移動,可減輕手腕、手肘負擔。 擦拭高處 錯誤姿勢:墊腳尖,手臂拚命伸直,容易造成肩頸拉傷。 正確姿勢:腳踩在穩固物體上,手臂不需持續高舉,肩頸較輕鬆。 端盤子 錯誤姿勢1:大拇指緊扣盤緣,僅使用手腕力量,媽媽手易上身。 錯誤姿勢2:雙手伸直,盤子離身體太遠,肩膀負擔大容易受傷。 正確姿勢:雙手手掌輕托,盤子距離身體較近,確保上肢不受傷。 伸展運動 以下動作均持續做10秒,左右各做15次 腕關節伸展:伸腕肌群 腕關節伸展:屈腕肌群 肘關節伸展:三頭肌 頸側肌群:斜方肌 (本文作者:林宗慶醫師 適健復健科診所 醫療副院長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部 兼任主治醫師 )
一痛二累三腦霧,一般人看不出來的慢性疼痛殺手:纖維肌痛症
一位30歲女性前來就診,原本被醫師診斷為普通的肩頸痠痛,沒想到痛竟然慢慢往手蔓延,一下覺得手指尖痛,隔天痛點又跑到下肢,最後幾乎全身都在亂痛。 因為疼痛影響,睡眠也受到極大的衝擊,整天疲倦,整個人如一團迷霧罩住腦而無法好好思考。我告訴她這就是纖維肌痛症的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 2017年Lady GaGa也不幸罹患此症,受訪時她說:「每天早上起床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根本無法思考」。除此之外,病人還常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如社交、娛樂、性行為…等均受影響。 纖維肌痛症治療四大支柱:運動、心理、衛教、藥物 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常常認為自己的症狀不可能會好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只要堅守四大原則,有很高的機會穩定控制病情甚至痊癒,這四大原則即是運動、心理、衛教、藥物。 ●運動:復健科醫師關心病人的日常功能狀態。纖維肌痛症患者因為疼痛容易造成活動量下降易疲勞。因此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傾向不動的生活型態,更易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聚焦疼痛讓病人變得更不想活動,久而久之造成失能。如何打破這個循環,運動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下文將會介紹不同疼痛程度下,所建議的運動方式。 ●心理:纖維肌痛症患者常有負面或錯誤的思考,多源自於過去所學習到的負面行為模式,持續性的負面思維再加上其他危險因子共同施壓,纖維肌痛症就爆發了。不論是疼痛還是失眠,都能藉由心理治療介入緩解。 ●衛教:要認知到這是個需要長期治療的病,四大支柱齊做是恢復的關鍵,另外非藥物治療的角色多於藥物治療,也就是復健運動、心理治療、對疾病正確的認知均佔有關鍵的角色,當然藥物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 ●藥物:適當地使用藥物很重要,病人常常因為藥物副作用而卻步,但是適當的藥物能減痛,甚至提昇運動的意願,目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核可在台灣有的藥物是利瑞卡和千憂解。 選對運動做,運動好簡單,持之以恆是關鍵 醫師要纖維肌痛症的病人多運動,病人會說:「我就是痛啊!你要我怎麼動?」其實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纖維肌痛症的運動對患者有許多幫助而且可以很簡單!在運動方面,最常被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 2012年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就提出運動的好處:當時研究納入72人,有氧組36人,肌力組36人,個別執行三週的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有氧組3週後的疼痛指數下降量達到顯著差異,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肌力組,而有氧組和肌力組的疼痛下降量互相比較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這代表「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對減痛同樣有效」。正因為如此,醫師才會大幅地倡導有氧及肌力運動對纖維肌痛症的重要性。 你知道嗎?纖維肌痛症只要每天做20分鐘或是一週內集中在兩天內做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效果。一般建議,從低強度有氧運動起始,一週2天開始,最終目標為達到一週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若不想記這麼多,就記住每天走路20分鐘,心跳至少要超過100下。運動可選擇腳踏車、跑步、水中運動等。有氧強度公式如下: 運動目標心率={目標運動強度*[(220-年紀)-安靜心率]} + 安靜心率 目標運動強度( 上述目標心率的乘數):0.3-0.39=低強度;0.4-0.59=中強度 肌力訓練則以胸、背、大腿、臀部為主,一週做2次,一種動作以做兩組起始,每組做8至12下。再依耐受度慢慢增加組數、重量和種類。一週內可以以有氧和肌力運動各做2次為目標。若能配合物理治療師和教練的引導,更能有效達到維持體能跟肌力的效果。同時減少全身壓痛點數量與疼痛程度、減少無助感和無希望感、改善睡眠並減少疲勞,以及減少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上適用於中度疼痛以下的病人(疼痛指數≤6分/滿分10分)。 肌力訓練範例 動作1:深蹲(下肢:大腿、臀部) 1.雙腳打開約與肩同寬,腳尖微微朝外,雙手向前伸直平行地面。 2.接下來,自然下蹲,直至大腿平行地面。注意做的途中膝蓋不可内夾。 3.下蹲時吸氣,回到站姿時吐氣,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 動作2:雙手後縮及內夾併下肢側移(上肢:胸、中背) 1.雙手雙腳併攏,雙手手肘呈約 90 度、前臂靠緊 2.腳往右跨一步的同時,雙手打開成倒ㄇ字型往後伸到底,讓肩胛旁肌肉向脊椎方向收縮2秒,可感覺到中背部有出力緊繃威,注意途中不可聳肩。 3.手腳回到起始位,雙前臂併攏時互相對抗出力2秒,可感覺到胸部有出力緊繃感。 4.手後縮時吸氣,前夾時吐氣(也可反過來) ,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 5.此動作強度較輕,可加上彈力帶環繞雙肘以增加強度 重度疼痛,仍能做運動,簡單動作立大功 然而,有些病人可能連上述的訓練都做不了,例如重度疼痛的病人(≥7分/滿分10分)、合併全身無力僵硬無法下床的人、變天時症狀加劇難以活動的人,此時該怎麼維持體能呢?2010年,太極拳的隨機對照試驗便登上新英格蘭雜誌,向世界證明能太極緩解纖維肌痛症的疼痛。 站式太極影片請點我 藉由站式太極的意念想像,可同時以身心介入的方式改善身體狀況。若疼痛過於明顯,則改做躺式太極來維持體能。 躺式太極影片請點我 (躺式太極原本是設計給腎友使用,但纖維肌痛者患者一樣可以練習喔!) 除了太極以外,瑜珈也是優質的運動,2017年的系統文獻回顧也提到了瑜珈對於纖維肌痛症的益處,陰瑜珈或是正念瑜珈都是很好的運動介入方式。當病人疼痛程度高或病況複雜時,可以考慮躺式或站式太極/瑜珈。 簡言之,依照身體狀況做可承受的運動,或許過程中會有疼痛,只要程度可忍受,那就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維持體能與正常功能,重新找回自主而有尊嚴的人生!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胡翔越 永和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美國運動醫學會私人教練證照(ACSM-CPT) )
繞繞膝蓋,轉轉脖子?!復健科醫師請你不要這樣做!
冬天冷了,民眾身體痠痛情況更加明顯,一位來復健的阿伯回診時問到:我最近都照電視廣告上教的做運動,還會跟鄰居一起去公園做操,怎麼越動身體更痠痛呢? 「那你平常做的運動是那些呢?要不要分享一下?」,「最近覺得手腕緊緊的,鄰居說可以用兩手的手掌跟部互相敲一敲,只要每天三回,每回敲100下就好了。 我最近就一直敲,結果手指頭開始變麻,到現在整個手掌都麻了!是不是血液循環不好啊?」聽到這裡,我只好搖頭了。 手掌根部剛好是腕隧道的位置,正中神經經過此通道支配手掌的感覺與動作。重複的敲打導致腕隧道發炎腫脹,壓迫正中神經而引起手麻, 這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 原來不是「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 」錯誤的姿勢更糟糕。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們在診間太常看到這樣的個案。 在這裡與各位分享了一些常見的"請你不要這樣做!" ●按摩敲打不當的部位: 身體痠痛,許多人會藉由按壓或是拍打來放鬆肌肉,然而有些地方並不適合這樣做。像掌跟、內側手肘、膝蓋後方以及小腿外上方,這些部位都是神經分佈較淺的地方, 反覆地拍打撞擊會造成神經受損而造成麻脹感,如果持續不但麻脹感會更嚴重,甚至有可能最後因嚴重神經損傷,造成肌肉無力以及肌肉萎縮。 若你因這些不當動作,已經有任何神經性的損傷症狀,絕對要立即停止,並求助專業醫師。 平常若手腕不適或痠痛,其實可以藉由等長的肌力訓練來幫助強化握力,同時增加肌腱強度,可以利用抓捏阻力訓練來代替敲擊的方式,可以藉由抓握毛巾或是握力器, 握緊10秒鐘後放鬆,做3-5回合,可以增加握力及減少腕部不適感。 ●快速轉動脖子: 公園裡常常看到很多長者很認真的轉脖子,左右各轉上百下,甚至是快速動作,認為這樣就可以減輕肩頸僵硬及避免退化。 甚至被認為是「養生操」! 其實這種訓練的方式,常合併過度頸椎椎間軟骨及小面關節的壓迫,不但沒辦法減少疼痛,反而可能導致頸椎關節退化或症狀更嚴重。 頸部的痠痛常與長時間駝背,造成胸前緊繃,上背肩胛肌肉被拉長而且無力有關,為了避免旋轉造成關節摩擦、椎間軟骨壓迫更多,可以將頸部活動分成「前後左右」四個方向,溫和執行: 將手放於耳後、頸後延長,輕輕將頭低下( 想像彩虹的拋物線),使下巴往胸口靠近,若脖子後側有緊脹感即停在該位置將手放在下巴並上推,直到下巴感到緊脹感。將手越過頭並至於對側耳朵上方,將同側耳朵拉向肩膀,直到脖子感到緊脹感即停止。 這三個動作都停留約30秒,重覆4-6次,可以幫助放鬆頸部肌肉並減少痠痛感。 ●雙手壓膝繞膝蓋: 這樣的動作在所謂的保健運動中並不少見! 所謂「膝關節活動」但它根本是由臀部及腳踝來完成的。其實膝蓋關節本身只負責「彎曲」及「伸直」,若將這個動作作為保健運動的一環,可能只浪費了許多時間而得不到效益, 甚至因為不當的扭力造成膝關節韌帶扭傷、半月軟骨損傷。應該藉由大腿以及臀部筋膜伸展替代轉膝蓋,來幫助舒緩膝蓋不適。 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增加大腿肌力可以降低膝蓋關節的壓力並減緩退化及疼痛,靠牆蹲可以當作初期安全又有效的運動來達到強化肌力的目標。背對牆大約一步的距離,雙手向後扶著牆後將背部、頭部及骨盆靠在牆上慢慢向下坐。可以從1/4蹲開始,一直到膝蓋彎曲至90度為止,每次停留20-30秒,反覆3-5個回合。 弓箭步蹲除了增加腿部肌力外,可以同時訓練平衡以及下肢的穩定性。於站立姿勢時一隻腳向後踏,保持上半身直立並緩慢向下蹲,前腳彎到接近90度時即完成動作並交換腳,可以利用雙手扶著桌子來降低難度。 ●彈震式肌肉伸展: 對於運動不熟悉的人在伸展時常常會做一些反覆的、彈震式伸展,不斷反覆拉動肌肉,這種方式常會觸發肌肉保護性的生理反射,反而容易造成拉傷,如要降低肌肉痠痛與緊脹感,良好的靜態伸展才能達到目標。 靜態伸展方式為緩慢且持續的拉長肌肉,直到出現緊緊的感覺並維持該位置30秒、重複4次的效果最佳,每一次伸展應該都可以比上一次來的多一些,建議每天或每兩天做一次全身的伸展。 動態伸展也是目前建議的方式,可以同時上下半身、多組肌群一起伸展( 如弓箭步,骨盆朝前,雙手貼合在前,手肘打直往天空拉伸, 再緩緩放下)但還是要避免彈震式的肌肉延展。 而以痛治痛也是民眾常會利用的手段,一些拍打敲擊或是大力的關節活動都會造成疼痛,同時降低原本的痠脹不適感,這方式就像被蚊子叮到的時候可以利用拍打來減少癢的感覺一樣。我們的大腦會因為一個更強烈的感覺而抑制了原本的不舒服,然而問題本身還是存在。 復健科醫師常常告訴病人「錯誤的運動不但無法健身,反而傷身!」原來我們在網路上、公園裡經常看到的某些動作,是有其危險性、或是徒勞無功的 ! 只要痠痛不適感持續存在或是更劇烈,還是要尋求專業復健科醫師協助,解決根本問題。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杏仁復健科診所 土城醫院兼任醫師 簡祐民 / 動作示範:物理治療師 黃彥魁 )
手舉高肩膀疼痛無力、側睡壓肩膀劇痛,當心旋轉肌撕裂!
藝人徐若瑄日前肩膀劇烈疼痛,而且疼痛延伸到手肘,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是旋轉肌撕裂,進而接受治療。究竟什麼是旋轉肌?旋轉肌撕裂有什麼症狀,又該如何治療呢? 什麼是「旋轉肌群」?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而活動度大的同時需要高度穩定性。肩膀活動時必須將上臂的肱骨頭固定在肩胛骨的肩關節窩,旋轉肌群就是負責肩膀活動時的動態穩定性。 旋轉肌群包括四條肌肉: 棘上肌(Supraspinatus)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棘下肌(Infraspinatus) 小圓肌(Teres minor)。 這四條肌肉的合作,讓肩膀可以做內轉、外轉及外展等動作,同時維持肱骨頭固定在肩關節窩不至脫臼。 旋轉肌群肩負如此重大的任務,受傷的機會相對也大。據統計,近10%的20歲以下的人有旋轉肌群疾患,而在80歲以上的人,比例更是高達60%。在什麼狀況下,我們必須懷疑旋轉肌群有問題呢? 旋轉肌撕裂有什麼症狀? 旋轉肌撕裂主要包括兩大症狀:疼痛及無力。疼痛主要在手高舉過肩時出現,例如梳頭或穿脫套頭衣服時會疼痛,此外也常見於側睡壓迫肩膀造成夜間疼痛。然而疼痛跟旋轉肌的撕裂程度並不成正相關,研究發現,許多旋轉肌的大範圍撕裂反而不會痛,可能因為旋轉肌撕裂的疼痛很多跟伴隨的滑囊炎有關。 旋轉肌撕裂的無力表現是手抬不高,較常見於全層或完全撕裂的狀態。然而五十肩也可能因為肩關節沾黏而手抬不高,簡單的區別方法是由另一個人幫忙將手抬高,若另一個人幫忙就能抬高,比較可能是旋轉肌撕裂無法出力;若另一個人幫忙也無法抬高,比較可能是肩關節沾黏的卡住,因而手抬不高。 若是運動員的旋轉肌撕裂,除了疼痛及無力以外,還會伴隨運動表現下降,例如投手的球速變慢、控球變差、或是續航力下降。 為什麼會旋轉肌撕裂? 旋轉肌撕裂的原因可以分為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指旋轉肌長期過勞或是隨時間造成的退化,例如長期過肩投球對旋轉肌造成累積的壓力、年紀大等因素。外在因素則是指周邊組織例如韌帶、骨頭,可能對旋轉肌施加過大的壓力,甚至夾擠旋轉肌造成發炎或撕裂。 旋轉肌撕裂的危險因子包括: 過肩出力或承重的運動:棒球、羽球、網球、游泳、排球、高爾夫球及跳舞手需高舉過肩或承重的工作:廚師、甜點師、油漆水電師傅、家庭主婦肩胛肌群不穩定旋轉肌群肌力不足軀幹核心肌群無力 慢性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及高血脂等 旋轉肌撕裂怎麼辦? 肩膀疼痛很多是來自頸椎的轉移痛,因此醫師第一步會評估肩膀疼痛的來源是肩膀還是頸椎,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許多肩部疼痛不只有肩膀組織的病灶,同時也有頸椎問題。此外,肩胛的穩定性、對稱性及活動狀態也是評估的重點。 診斷上,肌肉骨骼超音波是評估旋轉肌撕裂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即時檢查旋轉肌撕裂的大小,以及在動態動作下的表現,此外還可檢查是否合併其他狀況,例如鈣化性肌腱炎、滑囊炎、肱二頭肌腱炎等。 核磁共振可以更詳細的確認旋轉肌及不易由超音波檢查的組織,例如肩關節唇。當保守治療效果不彰、考慮開刀前,也是必須的檢查。 旋轉肌撕裂的治療方法 多數旋轉肌撕裂會以保守治療優先,常使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建議短期7~10天使用,之後則是疼痛時才使用物理儀器:熱療、電療、治療性超音波、雷射等儀器可以止痛,並且輔助旋轉肌修復徒手運動治療:放鬆肩關節及週邊肌肉筋膜,並且強化旋轉肌、肩胛穩定肌群的肌力及穩定性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復健科醫師使用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旋轉肌的撕裂處。部分研究顯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及玻尿酸都能改善旋轉肌局部撕裂的疼痛及肩膀功能,然而要提醒的是,打針注射不是一切,要加上復健運動訓練才能達到良好的療效體外震波:體外震波對旋轉肌鈣化性肌腱炎的效果佳,然而對旋轉肌撕裂的治療效果未明,仍待更多醫學研究確認 旋轉肌撕裂開刀需要復健嗎? 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部分病人會需要開刀治療旋轉肌撕裂。但開完刀就不用復健了嗎?其實開完刀還更需要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統計顯示,旋轉肌的肌力要到開刀後6個月才回到正常狀態,因此術後6個月是最重要的期間,需要循序漸進的個人化復健訓練,從被動運動逐步進展到主動運動及肌力訓練。超過9成的術後癒合不良發生在6個月內,因此術後的復健訓練追蹤至關重要。 近期許多文獻發現,即使準備要開刀,術前的復健訓練對手術後的復原有幫助,建議跟您的復健科團隊討論個人化的訓練。 旋轉肌撕裂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結論 旋轉肌群就像肩膀的核心肌群,讓肩關節擁有高活動度的同時維持足夠的穩定性。然而如此大的負擔讓旋轉肌長期承受壓力可能撕裂,造成疼痛及無力。儘早檢查接受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多數人可以克服旋轉肌撕裂,告別肩苦人生! 參考資料 Lew HL, Chen CP, Wang TG, Chew KT. Introduction to musculoskeletal diagnostic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upper limb.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7 Apr;86(4):310-21Itoi E, Minagawa H, Yamamoto N, Seki N, Abe H. Are pain location and
腰椎椎間盤術後就沒事了?! 小心你的迷思
副總統賴清德因急性下背痛就診,經檢查為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壓迫,接受腰椎顯微手術。這個疾病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周邊就有親友因為椎間盤突出而接受開刀的,而開完刀之後就沒事了嗎? 需要術後復健嗎? 臨床上,復健科門診常遇到腰椎重複開刀的個案,因此可以知道,即使開刀也不保證不會再復發,那要如何避免再次的腰椎手術呢? ●很多人覺得開完刀骨頭固定好,就沒事了?! 即使是顯微手術,患者的身體畢竟接受不小的創傷,微創手術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傷口,既然有傷口,就會有組織復原的問題。再者,如果接受的手術有裝置腰椎內固定,在固定的上下節,反而會承受比原來更多的負擔,也會代償原本腰椎固定所損失的脊椎活動角度而過度活動(hypermobility),所以重建整個的脊椎活動度以及核心肌力,在開完刀後,是非常重要的事。 ●術後三個月整天乖乖帶好護腰,不動最重要?! 術後即使在帶著護腰期間,也該接受運動復健、增加功能。會有椎間盤突出,基本上大都是「綜合性」的結果,可能長期姿勢不好、久坐不動、核心太差…等等。不管如何,術前的肌力、耐力或穩定度不足,加上早期開刀後還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更會讓病人的肌力往下掉。雖然開完刀大多很快就可以起床走路,但是原本不足的肌力還是不足。根據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術後有做復健運動跟沒做復健運動的族群相比,前者相對有好的核心功能與降低復發下背痛、甚至重覆手術的機會。所以接受復健重建肌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 ●在術後早期的核心的重建上,以核心肌群的等長收縮訓練為主。 在了解重建核心的重要性後,如何進行訓練是很多人共同的疑問,可以參考筆者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核心肌群很重要,但你的訓練方式做對沒?] 裡面所介紹的死蟲式,就很適合當作術後開始訓練的項目,本文在此介紹另外一個術後重建軀幹能力的訓練動作: 鳥狗式(Bird-dog exercise)。他主要是能增加軀幹抗旋轉的能力與穩定性。 「起始動作是雙手在肩膀正下方,雙膝在屁股正下方,呈現四足跪姿,前腳掌踩地(圖1)。接著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右手向前舉起,同時左腳向後踢直,整個過程保持脊柱中立位,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也不偏移(圖2)。之後反覆換邊做動作。」 (圖1。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圖2。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如果覺得做正常版的鳥狗式太難,我們可以選擇在起始動作之後,不要同時啟動手跟腳,可以選擇只動手或是只動腳。 如果正常版的鳥狗式已經做得相當好了,也可以嘗試進階版,前腳掌套上彈力環,重複動作,並且保持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不偏移。(圖3) (圖3。圖片來源:江研壹醫師提供) ●錯誤的姿勢不修正,同樣的事情會一再發生,只是一種「輪迴」。 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姿勢、修改動作避免代償,因為腰椎問題多是長久的累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動作總是會把負擔跟壓力過度放在我們的下背部,例如撿東西彎下腰撿,而不是蹲下來撿;例如坐在椅子上,但腰椎沒有良好支撐,導致下背部懸空。以上這些都讓我們的下背部負擔莫大的壓力,因此在術後,如何養成好的姿勢與動作習慣,避免再度傷害我們開完刀的部位, 並保護其他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加重要。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復健專科/運動醫學專科 醫師江研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