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復健:不只延長壽命,更要守護生命品質
一位不到40歲的年輕媽媽,生完孩子後不久被診斷乳癌,術後忙於育兒。儘管疼痛襲來,也想著:「忍一忍,傷口癒合就會好。」沒想到幾個月後,連手都舉不起來,甚至連櫃子上的東西也拿不到⋯⋯復健科就診後,發現肩膀出現嚴重沾黏,花了三個月的復健與注射治療,才找回原本的生活。
在多數人心中,「復健」主要是針對神經、骨骼、肌肉等受損後的功能恢復。其實,癌症病人也需要復健,而且這領域不只是幫忙「動起來」,更是幫助病人「活得好」,是一個更全面、更細緻的醫療領域。

癌症復健 VS. 傳統復健
傳統復健多半聚焦在神經與骨骼肌肉系統,例如中風、脊椎損傷或骨折等等。但癌症復健的任務更大,它不只處理肌肉骨骼問題,還涵蓋疼痛控制、疲倦緩解、心理支持與社會角色回歸。其核心精神是:不只是延長生命,而是延長「有品質的生活」。
臺大癌醫中心綜合內科部復健科宋子茜醫師指出,癌症復健會依照病程與個人需求,從多面向提供介入:
● 身體功能重建:肌力、關節、心肺功能的維護與改善
● 症狀管理:疼痛、疲倦、周邊神經病變造成的麻木或不穩定
● 心理支持:給予關懷,協助病人面對擔憂和重建自信
● 回歸生活:幫助患者重新找回職場與家庭角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支持。研究顯示,心情與心態良好的病人,治療預後往往較佳。因此,醫療團隊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身體,更要長期追蹤心理狀態,必要時轉介身心科或透過資訊科技提供支持。
癌症治療結束 ≠ 畢業
許多病人以為癌症治療結束就算「畢業」。事實上,化療、放療或手術後可能留下後遺症,像是關節僵硬、手腳麻木、慢性疼痛等,若沒有持續復健,生活品質會大打折扣。復健不只是讓人走得動,而是協助病人重拾自信與回歸生活。
乳癌患者常見的功能性問題
以乳癌為例,這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患者在治療和手術後最常遇到的功能性問題主要集中在患側上肢,包括: 1. 上肢功能受限 ● 肩關節僵硬或活動度受限 ● 無法進行日常活動,如梳頭、穿衣等 2. 淋巴水腫 ● 最常見乳癌手術後的併發症 ● 肢體腫脹,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3. 神經相關症狀 ● 肢體無力和麻木 ● 手指靈活度下降 4. 慢性疼痛 ● 長期姿勢不良導致的疼痛 ● 影響生活品質 如果這些問題沒有適當處理,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連簡單的梳頭、穿衣都會變得困難。醫師強調,患者在手術後應學習自我觀察,並在早期就醫介入。
淋巴水腫:不可忽視的併發症
淋巴水腫是乳癌患者最常見也最需要關注的併發症。醫師形容,淋巴系統就像「高速公路」:淋巴管是道路,淋巴液是車流。正常狀況下,身體每天產生的2到4公升淋巴液會順利回到血液循環。

【圖說:乳房手術後淋巴水腫/宋子茜醫師提供】
但如果淋巴結被切除,或淋巴管因放療硬化、阻塞,就像高速公路被封路,淋巴液無法回收,只能滯留在周邊組織,導致患肢腫脹。
研究顯示,約有五分之一的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會發生淋巴水腫,可能出現在術後數月,甚至數年後。風險與切除淋巴結的多寡、是否接受放療有關。
病人自己也能觀察早期徵兆,比如:手錶或戒指突然變緊、手臂沉重緊繃、單側腫脹或皮膚增厚、活動不靈活等警訊。
淋巴水腫的診斷與處置
臨床常見診斷方法:
● 測量雙側手臂圍度比較
● 生物阻抗分析
● 淋巴攝影(最精準但較少使用)

【圖說:整合性退腫治療】
目前對淋巴水腫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整合性退腫治療」,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治療方案,包括:
● 徒手淋巴引流:專業治療師進行按摩,引導液體回流
● 彈性繃帶或壓力袖套:提供適當的壓力,促進循環
● 皮膚保養與感染預防:保持清潔、滋潤,避免小傷口或蚊蟲叮咬。由於水腫會使循環變差,一但有細菌侵入,感染不容易控制
● 適度運動:肌肉的收縮可以幫助血液和淋巴循環
預防勝於治療:日常保健策略
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過度提重物或長時間操勞,但完全靜止反而不利。建議從事低到中度的阻力運動和有氧運動。肌肉收縮有助於淋巴回流,因此規律運動是有益的。但要注意不要過度,如果運動後隔天發現腫脹情況加重,可能是運動強度過高,需要適度調整。
此外,應避免過熱的環境,例如三溫暖、溫泉或 SPA,因為高溫會促進淋巴液增生,加劇肢體腫脹。
臨床上會提醒患者避免在患側抽血或打針,若真的必要也不需過度恐慌。
早期介入比事後彌補來得容易
文章開頭提及的案例,若能在手術後及早開始維持適度活動,可降低之後關節活動度受限的風險。即使後續發生活動度受限,若能及早就醫,往往可透過簡單的介入迅速恢復;一旦延誤,可能需要更漫長的治療,甚至無法恢復到原本的狀態。透過早期診斷、正確治療與持續的生活管理,病人可以減少併發症、恢復功能,並重拾生活信心。
癌症復健的推廣仍需努力
目前多數民眾甚至部分腫瘤醫師,對「癌症復健」的觀念仍不普及。許多人是出現問題後才想到尋求復健幫助,而不是在治療前、中、後就持續追蹤。宋子茜醫師呼籲,癌症復健必須是跨科合作的整合治療,才能真正幫助病人。
癌症復健的目標不只是讓患者活下來,更要讓他們活得好、活得有品質。透過正確的認知、及早的介入,以及持續的照護,我們可以幫助癌症患者不僅戰勝疾病,更重要的是重新擁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