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復健:不只延長壽命,更要守護生命品質

在多數人心中,「復健」主要是針對神經、骨骼、肌肉等受損後的功能恢復。其實,癌症病人也需要復健,而且這領域不只是幫忙「動起來」,更是幫助病人「活得好」,是一個更全面、更細緻的醫療領域。

癌症復健 VS. 傳統復健
傳統復健多半聚焦在神經與骨骼肌肉系統,例如中風、脊椎損傷或骨折等等。但癌症復健的任務更大,它不只處理肌肉骨骼問題,還涵蓋疼痛控制、疲倦緩解、心理支持與社會角色回歸。其核心精神是:不只是延長生命,而是延長「有品質的生活」

臺大癌醫中心綜合內科部復健科宋子茜醫師指出,癌症復健會依照病程與個人需求,從多面向提供介入:
身體功能重建:肌力、關節、心肺功能的維護與改善
症狀管理:疼痛、疲倦、周邊神經病變造成的麻木或不穩定
心理支持:給予關懷,協助病人面對擔憂和重建自信
回歸生活:幫助患者重新找回職場與家庭角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支持。研究顯示,心情與心態良好的病人,治療預後往往較佳。因此,醫療團隊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身體,更要長期追蹤心理狀態,必要時轉介身心科或透過資訊科技提供支持。

癌症治療結束 ≠ 畢業
許多病人以為癌症治療結束就算「畢業」。事實上,化療、放療或手術後可能留下後遺症,像是關節僵硬、手腳麻木、慢性疼痛等,若沒有持續復健,生活品質會大打折扣。復健不只是讓人走得動,而是協助病人重拾自信與回歸生活

乳癌患者常見的功能性問題
以乳癌為例,這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患者在治療和手術後最常遇到的功能性問題主要集中在患側上肢,包括:
1. 上肢功能受限
●      肩關節僵硬或活動度受限
●      無法進行日常活動,如梳頭、穿衣等
2. 淋巴水腫
●      最常見乳癌手術後的併發症
●      肢體腫脹,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3. 神經相關症狀
●      肢體無力和麻木
●      手指靈活度下降
4. 慢性疼痛
●      長期姿勢不良導致的疼痛
●      影響生活品質

如果這些問題沒有適當處理,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連簡單的梳頭、穿衣都會變得困難。醫師強調,患者在手術後應學習自我觀察,並在早期就醫介入。

淋巴水腫:不可忽視的併發症
淋巴水腫是乳癌患者最常見也最需要關注的併發症。醫師形容,淋巴系統就像「高速公路」:淋巴管是道路,淋巴液是車流。正常狀況下,身體每天產生的2到4公升淋巴液會順利回到血液循環。
【圖說:乳房手術後淋巴水腫/宋子茜醫師提供】
但如果淋巴結被切除,或淋巴管因放療硬化、阻塞,就像高速公路被封路,淋巴液無法回收,只能滯留在周邊組織,導致患肢腫脹。

研究顯示,約有五分之一的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會發生淋巴水腫,可能出現在術後數月,甚至數年後。風險與切除淋巴結的多寡、是否接受放療有關。

病人自己也能觀察早期徵兆,比如:手錶或戒指突然變緊、手臂沉重緊繃、單側腫脹或皮膚增厚、活動不靈活等警訊。

淋巴水腫的診斷與處置
臨床常見診斷方法:
● 測量雙側手臂圍度比較
● 生物阻抗分析
● 淋巴攝影(最精準但較少使用)
【圖說:整合性退腫治療】
目前對淋巴水腫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整合性退腫治療」,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治療方案,包括:
徒手淋巴引流:專業治療師進行按摩,引導液體回流
彈性繃帶或壓力袖套:提供適當的壓力,促進循環
皮膚保養與感染預防:保持清潔、滋潤,避免小傷口或蚊蟲叮咬。由於水腫會使循環變差,一但有細菌侵入,感染不容易控制
適度運動:肌肉的收縮可以幫助血液和淋巴循環

預防勝於治療:日常保健策略
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過度提重物或長時間操勞,但完全靜止反而不利建議從事低到中度的阻力運動和有氧運動肌肉收縮有助於淋巴回流,因此規律運動是有益的。但要注意不要過度,如果運動後隔天發現腫脹情況加重,可能是運動強度過高,需要適度調整。

此外,應避免過熱的環境,例如三溫暖、溫泉或 SPA,因為高溫會促進淋巴液增生,加劇肢體腫脹
臨床上會提醒患者避免在患側抽血或打針,若真的必要也不需過度恐慌。

早期介入比事後彌補來得容易
文章開頭提及的案例,若能在手術後及早開始維持適度活動,可降低之後關節活動度受限的風險。即使後續發生活動度受限,若能及早就醫,往往可透過簡單的介入迅速恢復;一旦延誤,可能需要更漫長的治療,甚至無法恢復到原本的狀態。透過早期診斷、正確治療與持續的生活管理,病人可以減少併發症、恢復功能,並重拾生活信心。


癌症復健的推廣仍需努力
目前多數民眾甚至部分腫瘤醫師,對「癌症復健」的觀念仍不普及。許多人是出現問題後才想到尋求復健幫助,而不是在治療前、中、後就持續追蹤。宋子茜醫師呼籲,癌症復健必須是跨科合作的整合治療,才能真正幫助病人。